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 周兵、李歡

千年菩提路:中國名寺高僧 周兵、李歡

少林寺

[日期:2011-03-2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周兵、李歡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少林寺

  少林功夫並非始於達摩,而是源自於少林寺中緊那羅殿中供奉著一尊緊那羅王手執燒火棍的驍勇形像。

  公元495年初秋,一位來自印度的僧人--跋陀,隨著長途遷徙的人流,向洛陽進發。

  此時,北魏孝文帝曆時兩年的遷都即將結束,源自大興安嶺北麓的鮮卑民族宣告了對中原的征服。

  跋陀的大半生,似乎都在路上度過。據說,他曾經西行到過東羅馬帝國,然後又向東,經絲綢之路抵達北魏原先的首都--平城。

  篤信佛教的孝文帝對這位據說已經悟道的高僧非常敬重,遷都洛陽後,希望他能陪伴在自己身邊。但跋陀卻為自己找到了另一個修行的好地方。越來越多的僧人聚集在跋陀身邊,坐禪,譯經。孝文帝為他們建立了一座寺廟,叫做少林寺。

  如今的少林寺,瀑布飛濺、山道曲折,已然成了座肅穆莊嚴的千年古刹。少林寺西面有國內現存的最大塔林,這裏安睡著一千五百多年來的少林寺曆代高僧。然而,中國佛教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人,卻不在其中。

  在跋陀開創少林寺若幹年後,一個叫達摩的僧人來到嵩山。很多年後,他被人們尊為“禪宗初祖”。達摩從印度渡海,來到中國。此時南北兩個王朝雖處於對峙狀態,但對於佛教,卻同樣虔誠。達摩率先見到了南朝的梁武帝。

  在梁武帝宮中的佛堂內,千佛一壁,每個佛前各供一盞香燈,千燈映得輝煌一室。梁武帝問達摩大師:我從繼位以來,建造寺廟,刻印佛經,還養了大批僧人,你看,我的功德有多少呢?

  達摩的回答卻讓梁武帝很意外,他說:“並無功德。”

  燭光明滅,梁武帝臉上掠過一絲陰影,為什么沒有功德?

  達摩回答:您所做的這些事情,像一個人和上天比較,人終究只是一粒小果實,就像人的影子,雖然實實在在,卻又是最虛無的。

  梁武帝再問:“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回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默不作聲,稍頓,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說:“廓然無聖。”

  一股無形的風吹過千燈,梁武帝愕然。最後問:“對朕者誰?”

  達摩答:“不識。”

  梁武帝無法領悟,達摩只好離去。

  梁武帝佛學造詣很深,多次主持編纂,注釋佛經,並親自登堂講授,佛教傳入日本、朝鮮,也在這個時期。梁武帝還四次入寺舍身為奴,在寺內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物件,一概摒除。他曾下詔全民奉佛,以至於梁朝的半壁江山內,佛寺達兩千八百四十六座,僧尼有八十二萬餘人。

  然而,這樣一個人面對達摩的指點,卻茫然不解、無從領悟。

  這段公案表現的是禪宗的基本宗旨:一切空寂無相,是不分聖與凡,佛與眾生的,也不分彼此內外的,如同公案中的“廓然無聖”、“不識”等語句所表達的那樣。

  但梁武帝作為皇帝,他很難理解這個道理。

  達摩和梁武帝話不投機,他到了長江岸邊要渡河,風掠江面,巨浪騰空,此時的長江上斷沒有船家膽敢渡人的。一根蘆葦被風連根卷起,達摩出手,拈住風中飄過的蘆葦,借了自己的神力,達摩腳踩一根細蘆葦,渡過長江。

  達摩祖師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少林寺,形影單只。

  打坐是佛教重要的修持手段。佛學將人的日常生活,歸為四種不同的姿態:行、住、坐、臥,稱為“四威儀”。所有姿態都可以通向禪定,但是,在修行實踐中,打坐是最為方便的法門。僧人們往往選擇打坐,來獲得禪定的境界。

  達摩當年離群索居,就是以這樣的姿態,一坐九年。達摩所傳習的是大乘禪法,而當時中國北方盛行的是小乘禪學,有所不同。據說,當時在嵩山的其他印度高僧,對達摩的禪法,都不肯認同。

  九年後,一位名為神光的中國僧人前來叩門拜師了。最初,達摩並不理會。正是北方最寒冷的冬夜,在大雪中站了一夜的神光為表明求法的決心,取來一柄快刀,斬斷左臂。

  於是達摩收留神光,並改名叫慧可,他就是後來中國禪宗的二祖。少林寺中還有座“二祖庵”,傳說慧可立雪斷臂後,在此地養傷修煉。在二祖庵內,有古井四眼,四井味道各異,稱為“苦辣酸甜”四井。傳說是達摩當年為慧可卓錫而成。

  然而,關於慧可斷臂的故事,在史書中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少林寺中藏經閣珍藏著本《續高僧轉--慧可傳》,上面記載的是當年慧可在達摩處學到禪法後,四處弘揚。但是他的學說被很多人視為異端,他們賄賂官府,殘害慧可。慧可的左臂,竟是被人砍掉的。

  慧可究竟從達摩那裏繼承了什么樣的禪法,令自己遭此劫難呢?

  據說,少林寺二祖庵南的“覓心台”上,慧可和達摩曾有過這樣一番對話。慧可表示,長久以來自己的心始終不能安寧,請求達摩大師給他一個安心的法門。“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怔住了,好久才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說:“我為汝安心。”

  達摩收的徒弟越來越多,終於有一天,他准備傳承衣缽,大家席地而坐,他讓徒弟們彙報修禪心得。

  關於什么是禪,弟子道副說:禪不依仗文字,又不能徹底脫離文字,要依據具體情況。達摩說:你學到了我學說的皮毛。

  總持比丘尼說:禪就像慶喜大師見到阿眾佛國,一見之後就再也看不到了。達摩說:你學到了我學說的肉。

  道育說,四大(地、水、火、風)本空,五蘊(色、受、想、行、識)非有,在我所能認識到的地方,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法。達摩說:你學到了我學說的骨。

  最後輪到慧可,他起身作禮叩拜,然後立於原位,一語不發。達摩大師說:你學到了我學說的髓。

  於是達摩將慧可招至身前,口重心長地說:過去佛祖把無上的心法傳給迦葉大師,輾轉交托,又經過多少輩才傳給了我,如今我再傳與你。內傳心法外傳袈裟,慧可得到了達摩的衣缽。達摩又說:等我死後兩百年,衣缽將不再傳下去。因為那個時候,禪宗的法門已經大行於天下,但是,“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基於此,慧可和他的衣缽傳人們,更應該沉潛隱秘地修行,終究會有人證得道果。不要輕視尚未開悟的人,須知任何一人,只要一念之間,回轉了向外索求的心機,便同那本已得道的境界,沒有分別。

  衣缽傳承完成。最後分別的時刻到了,達摩大師這才將離別的真正原因告知慧可,原來大師的生命,已近終點。

  達摩的禪法,並不為世人理解。一些視達摩為異端的人,頻頻在達摩的飯食中下毒。達摩將衣缽偈語傳給慧可之前,已經五度中毒。達摩五次將毒藥排出,置於石上,而石頭竟自裂開,可見毒藥之烈。達摩將真相告知慧可,同時預言:“我緣此毒,汝亦不免此難,至六代傳法者,命如懸絲。”

  達摩說自己渡海而來,只是為了將法傳到東方,如今有了有根器的繼承者,他預計禪法在後世兩百年之內,將“一花開五葉”,心願已了,本可自救的達摩,端坐而逝。達摩圓寂,竟是為了令謀殺者安心。

  達摩生前寂寞,命運多舛。涅槃後自然無法進入少林寺高僧的塔林。那么,達摩究竟長眠在哪裏呢?在河南陝縣熊耳山的空相寺內,有一尊破敗的明塔,四通古碑半埋土中,隱約可見文字:菩提達摩大師……

  達摩圓寂兩百多年後,一位修行禪宗的將軍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向皇帝請求,賜給達摩一個“圓覺大師”諡號,並在熊耳山下為達摩建了一座空觀塔。不過,幾十年後,在一場空前的滅佛行動中,被夷為廢墟。

  然而,人們似乎並不希望達摩就此湮沒。一個新的故事廣泛傳播著:達摩死後三年,一個叫宋雲的人在蔥嶺遇見達摩,見他手提一只鞋,赤腳翩翩獨行,就問:“師何往?”達摩答道:“西天去!”宋雲回到京城,將此事上奏給皇帝,皇帝命人開啟達摩的棺木,空空的棺材裏只有一只鞋。

  明代天啟年間,民間忽然出現了一本武學秘籍《易筋經》。書前有兩篇序言,第一篇署名為唐代開國名將李靖,第二篇為南宋嶽飛的部將牛皋。序言中說:達摩圓寂後留下一個鐵箱,弟子打開,發現內存《洗髓經》《易筋經》各一部,《洗髓經》被慧可取走,現已失傳。《易筋經》則留在少林寺,“至今少林僧眾以角技擅名,是得此經之一斑也”。

  《易筋經》問世之時,“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說法已經深入人心,及至清代,以達摩命名的武術套路層出不窮,武林中人見面,免不了道一句:“大家都是達摩老祖的人。”

  少林功夫跟一般的門派和拳種不一樣,少林功夫的文化內涵是禪宗智慧賦予的,修習者首先表現為對佛教的信仰。對於超常神力和超常智慧的追求,從來都是佛教徒的目標,這是少林功夫神奇的根本原因。今天,對於少林寺來說,少林功夫是一種象征,也是僧眾修行的一種方法。

  功夫,動若脫兔;禪,靜若處子。難道,少林寺繼承的這兩樣遺產,都是來自於達摩嗎?

  少林功夫如果不是始創於達摩,那么又會是誰呢?

  少林寺中緊那羅殿中供奉著一尊緊那羅王手執燒火棍的驍勇形像,這尊神像是中國其他寺廟所沒有的。這尊獨一無二的神像,對應的正是獨一無二的少林功夫。

  傳說元朝至正年間,少林寺來了一位遊方僧人,蓬頭、裸背、赤足,被安排在廚房勞作,十分勤勞。他平日少言寡語,閑暇則閉目打坐,不與旁人交往,也沒人知道他的名字。不久,紅巾軍起義,其中一支殺到少林寺,大肆劫掠。這位燒火僧人持棍而出,身形驟然間暴漲數十丈,嚇退了搶劫者。這神秘的僧人隨之也消失不見。

  這個故事在明朝正德年間,被少林主持文載禪師刻碑記錄。在講述了元朝末年這段神奇的故事後,他認定這個燒火僧人“永為少林寺護法”。這尊護法神的名字是那羅延執金剛。

  那羅延執金剛信仰早在唐代佛教界就已流行。他傳統的武器是金剛杵。然而,到了明代正德年間,少林寺僧人們為他立碑造像的時候,金剛杵被一根木棍代替了,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變化。

  少林功夫的象征正是棍術。少林功夫的前提是佛教戒律,“慈悲為壞,普度眾生”,佛教最基本的戒律為:戒殺、戒盜、戒淫、戒酒、戒妄語。所以少林功夫時時表現出節制謙和、內斂、含蓄和講究內勁、短小精悍、後發制人的風格。棍作為一種以防禦為主的武器,是最能體現少林功夫的這個特點的。

  金剛杵變成木棍,顯然適應了少林功夫的實際狀況。而拗口的那羅延執金剛,最後變成緊那羅王,則很可能是後來的口誤造成的。無論如何,這尊獨一無二的護法神,在少林寺僧人心中,就是少林功夫的神聖象征。

  公元621年,為了爭霸天下,李世民與王世充的軍隊在洛陽一帶展開激戰。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據守轅州關,李世民的軍隊久攻不下。戰爭處於僵持階段,佛門淨地少林寺也被卷入了這場戰爭。

  少林寺自古就是名寺,積累了大量財產,尤其隋文帝楊堅,曾賜給少林寺一百頃良田。隋末戰事一起,王仁則占領此地,之前少林寺已經被洗劫過,失去土地,少林寺的處境更加艱難。少林寺的僧人們審時度勢,決定支持李世民。一天夜裏,十三個僧人說服一個平日來往密切的守城將領,打開城門,潛入城中,擒拿了王仁則,城外的唐軍於是順利占領轅州城。

  少林寺鍾樓前立著曆代石碑的碑林中,有李世民親筆書寫的《皇唐嵩嶽少林寺碑》,《賜少林寺田牒》碑則是李世民為表彰少林僧人而派人送來的親筆信,同時還賜給少林寺良田四十頃,水碾一具。十三個有戰功的和尚裏,功勞最大的曇宗,被授予“大將軍”銜。

  沒有可信的資料顯示此戰中少林僧人施展了武術,但是,作為一項重大的軍功,這個故事被人們認為是與少林功夫相關的最早記錄。

  傳自印度的原始佛教,禁止僧侶勞作和擁有資產,只能依靠乞食和供養。但在中國,這一狀況卻發生了很大改變。許多名寺事實上擁有了寺產,正是這些寺產,令寺廟在動蕩年代,往往成為洗劫的對象。少林功夫始於何時已經很難考證,但為了自衛而加強武備,似乎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中國佛教禪宗在唐代傳到日本,深刻影響了包括武士道在內的日本文化。武士們常常在禪師的指導下修煉。日本學者鈴木大拙將其總結為,修煉禪宗,可以使武士在戰場上不畏死亡,並且精力高度集中。

  明朝末年,一位少林寺的俗家弟子東渡日本,傳授少林擒拿法。這是少林功夫最早傳播海外。今天,少林功夫在世界各地,都擁有了虔誠的信眾。如今的少林寺內,不乏外國求藝者,少林功夫幫助這些信徒認識到,學功夫也是學禪學佛法。

  少林功夫與佛教禪學已達成完美融合的境界,少林功夫由於存在於少林寺內,很自然地被僧人們轉化為學佛修禪的程式,僧人們又會反過來用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來修習功夫,使少林功夫的內涵得到提升,這就是少林功夫追求的“禪武合一”的境界。

  少林寺,如今已經走過了一千五百多年。它的開創者跋陀,年邁以後,悄然移居到寺外一間小屋,獨自修行。臨終以前,他在小屋的門上,畫了一尊神像,告訴弟子們:“少林精舍,有特別的神靈護衛,立寺之後,永不消滅。”

  少林寺是禪宗祖庭,少林寺僧人包括信徒坐臥、衣食住行,每天的學習都視為修禪,練武也是修禪的一種法門。參禪習武,習武參禪。

  夕陽斜下,平闊的覓心台上一個小和尚收住少林拳拳勢,接著盤腿打坐,漸漸禪定。

  每個少林僧人都熟記著一千五百年前達摩與慧可的對話:

  “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將心來,與汝安。”

  “覓心了不可得。”

  “我為汝安心竟。”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簡介
第3頁:少林寺 第4頁:千年菩提路--中國佛教2000年
第5頁:白馬寺 第6頁:玄奘
第7頁:布達拉宮 第8頁:雍和宮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