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 法尊法師譯

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 法尊法師譯

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三

[日期:2011-01-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尊法師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三

戊二、修圓滿次第。分三。己一、略明圓滿次第要旨伊旺二字義。己二、廣釋伊旺二字義。己三、別說此續圓滿次第。今初

總無上續一切要義,皆悉攝入伊旺等四十字之序品義中。彼義主旨,復皆攝入最初二字義。金剛鬘續云:「續中始宣說,如是我聞等,如是等初語,義廣說云何。」初二句,問,集密等續,最初所說序品之義,云何攝入伊旺二字義中。後二句問,伊旺等一一字義,廣釋云何。為答後問,每頌解釋一字。為答初問,宣說三種伊旺字義,謂所得果之伊旺,能得道之伊旺,能引相之伊旺。初伊字義,謂表大師說法住處。有續說名秘密,有名空界。如是有名薄伽、法生、蓮花、獅座等。旺字之義,謂表大師,有名有金剛、或金剛薩埵、或金剛能怖、或金剛自在、或黑茹迦、或時輪、或初佛等名號。諸續各別宣說。如云:「伊字密、空界,薄伽、法生、蓮,瑜伽住獅座,宣說勝妙法。旺字有金剛,及金剛薩埵,金剛怖、自在,黑茹迦、時輪,初佛等名號。」又彼秘密等之了義,謂空性。金剛薩埵等之了義,謂大悲。此表空悲無別。如云:「伊旺如來印,表示無二義,空悲無分別,即此所宣說。彼即如來印,表示無二智,說諸續序品。」

第二伊字義,謂般若空性。縛字義,謂方便大悲。空點之義,表示方便般若,和合無別。及是普遍八萬四千法蘊,總略要義,法王正印。金剛鬘續云:「伊字謂空性,如是縛大悲,空點和合生,和合最希有。遍八萬四千,法蘊略法印,法王正印性,諸續首宣說。」如是無二智,若何續中宣說,彼中即有最勝實性。未說則無。如云:「諸續總略義,謂空悲無別,若續說彼義,彼即如來印。謂伊旺二字。若經無彼二,彼即無真實。」密成就論云:「諸續首安立,心中最心要,此即大樂依,所說密真實。諸佛諸菩薩,眾生安樂源,秘密大教王,集密中所有。伊旺清淨字,三界普敬禮。」又云:「現見虛空界,猶如胡麻筴,盡恆河沙數,如來悉充滿。彼字真實義,由修習方便,能證得無上,諸佛菩薩位。」此讚二字義,即成佛道之心要。是故彼論云:「此中二字義,續首不許缺。」此說一切無上續序品時,必須有彼二字。意謂即無伊旺二字,亦必有彼之了義也。

第三伊字義,謂所依佛母薄伽。縛字義,謂能依金剛。安住能依金剛之空點,表示能現種種變化金剛薩埵大樂等一切安樂之依處。如云:「伊字薄伽相,應知所依蓮,能依名金剛。能依金剛持,上有空點形,現種種變化,一切樂依處,金剛心大樂。」此顯由父母相伊旺和合,引生道伊旺之方便。桑補札續亦說:由專住內身要點,引生道伊旺之方便自身要穴相伊旺義。如云:「頂上臍中輪,安住伊字形,心間喉中住,許如旺字形。」此說頂上與臍中脈輪之形,如伊字三角形。心間與喉中脈輪之形,如旺字圓形。是伊旺義。此中言相者,謂形狀之相也。

如是善知果位伊旺,欲求得者,當善了知得彼方便,如二續所說,道位伊旺和合之理。能引彼之方便,謂外相伊旺,與印和合。內相伊旺,專住脈輪之理,先善巧已,於引彼道之方便,俱攝二續一切要義。故若善知二字深義及彼支分俱攝一切續部之理,則諸續中,稱讚二字義,為最要義。皆可了知也。

己二、,廣釋伊旺二字義。分二。庚一、廣釋伊旺二字了義。庚二、明欲生彼,須由相伊旺,專住身要。今初

一切續中最主要義,即伊旺義。若彼了義即空悲者,當說二義云何。

此中分二。辛一、釋樂空無別之空與悲義。辛二、釋二諦無別之空與悲義。今初

伊字與法生之形,均有三角,故表無我真如。爾時三角,亦表三解脫門。諸法自相、因相、果相,皆自性空之空、無相、無願,即伊字所表義。故若無決斷之空見,則伊字義不全。若僅有彼,而無專住內外身所生大樂,則縛字義不全。若有彼二,而不了知,起真空見為溶樂體,及空性境與大樂智,以此無倒決定彼境。樂空和合之理者,仍不具足空點之義。故欲了知樂空無別伊旺義者,須知彼等。

此又分三。壬一、釋空義。壬二、釋樂義。壬三、釋樂空無別和合義。初又分三。癸一、明生死根本。癸二、明破彼求無我見相同。癸三、破計不同。今初

攝行論云:「如是有情,由離善知識故,不能遍知自心實性,執我、我所,計虛偽法,增益善不善等,自從無始生死以來,受諸苦惱。」此說,由諦實執,不知心真實性。愚蒙增上,執補特伽羅我及我所,流轉生死。引證八千頌及業障清淨經等成立。謂龍猛菩薩亦顯說彼義云:「若謂此皆空,是無生自性,苦樂等生死,云何由業轉。由執我無間,即起貪等垢,隨他增益轉,故一切唯心。如幻相出現,次由善惡業,當生善惡趣。」大樂論師之弟子,無支金剛亦云:「即由此等故,增長生死等,心著不實法,流轉受諸苦。故諸劣慧者,乃至有實執,永住三有獄。」此說由執不實法為諦實之實執增上,流轉生死。乃至實執未斷,不能解脫生死。此與寶鬘論說:「若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有我執造業,由業故受生。」謂乃至未斷於蘊實執,即不能斷,由惑業力受生相同。

癸二、明破彼求無我見相同。

是故非僅盡斷生死根本實執習氣,須通達蘊無自性之空慧。即欲斷除由惑業力流轉生死之繫縛,通達無自性慧,亦不容少。故斷除生死繫縛之聲聞、獨覺,亦必先修彼義。此如餘處廣說。以是釋菩提心論云:「若不知空性,不能依解脫,故愚者流轉,六道三有獄。」無支金剛亦云:「是故諸知識,欲慶樂三趣,及除自錯亂,當斷除實執。」非但相乘如是,即入金剛乘者,斷除實執生死根本,亦須先求通達無我空性正見,進修彼義。如是亦如金剛心莊嚴續云:「善知一瑜伽,往靜處勤修,淨罪現成佛。善修法無我,當得一切智。」此說,善知一種瑜伽,往靜處勤修,現生即能成佛。其瑜伽者,即修法無我。如斯甚多。如是斷除實執,及通達無我,必須破除實執所執之境,了知其無。非僅於實執境,攝心不散,便為完足。如正理自在云:「未破除此境,不能斷彼執。」聖天亦云:「若見境無我,當滅三有種。」入中論亦云:「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了知我即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先引生無我見決定認識之理。密咒與中觀論所說無別。如釋菩提心論云:「諸修密咒行菩薩,如是先發願自性世俗菩提心已,次以修習力,發勝義菩提心。故當說彼自性。」其後廣破外道所計補特伽羅我,內道聲聞部所計能取所取異體實有,瑜伽師所計能取所取異體性空,內心實有之法我。抉擇無我。說密咒師以修習力發勝義菩提心,先求無我見之理,如中觀論所說故。聲聞部說有外境二宗,計能取所取實有,聲聞獨覺一切聖者,不許如是。入彼道之異生,則有二種應知。

癸三、破計不同。

此中有說,自所許見,如略標云:「觀諸蘊空性,無實如芭蕉,具眾相殊勝,空性則不爾。」故說以觀察慧,觀察決擇我執境空,修彼空性,非密咒規也。汝謂以正教理決擇無我義,定解修習,為無堅實之修者,誠可謂有觀慧者也。彼教之義,如第五品無垢光大疏云:「觀察極微合集性法為空,當遠離彼斷空。」是說未善了解,中觀正因所破界限,僅以正理觀察蘊等,誤以生滅等全無所有,為無自性義。乃遮此斷空。非遮觀慧之一切觀察也。若不爾者,第二品無垢光大疏云:「謂識勝義有,智者亦不許,離一異性故,猶如虛空花。」此說以離一異因,如空花喻,觀察識蘊無自性。又云:「此是中觀師所了。」又云:「成立無我等。此是略標中說。廣如大論應知。」此說彼教略說無我,廣如中觀等餘論應知。皆成相違。又大疏云:「金剛謂不可壞、不可斷。此即是乘,故名金剛乘。咒理與波羅密多理,果因體性和合為一。」此說因乘波羅密多空性見,與果乘咒乘大樂,合成一體故。故有說特輪規,不同波羅密多乘決擇之見,另有決擇之理者,極不應理也。如是決擇空性見根本續中雖多處宣說。然第二品,毘盧遮那說菩提心云:「離一切實事,蘊界及諸處,能所取皆離,法無我平等,自心本不生,即空性體性。」釋菩提心論謂決擇空分也。其中初句,破外道所計我。次二句,破小乘兩部所計實有異體能所取。餘句,破唯識宗所計實有內心。其後又云:「言事即分別,無分別即空,若處有分別,彼中寧有空,所別能別心,如來皆不見,若有能所別,彼豈有菩提。」此所說之分別,即如彼續云:「佛說菩提心,我蘊等及識,分別不能覆,恆為空性相。」是說計補特伽羅我等三種分別,非說一切分別也。根本續第十五品,說一切法如夢。釋論解為加持我之次第。以觀察慧思擇之理,根本續第九品之釋續授記密意中,雖說於因不妄計果。然是說觀察時,以都無所住之理而觀察也。金剛鬘第十六品,說於三世,各分為三漸次觀察。同品方便續,金剛心莊嚴續亦說:於諸色法,以微塵方分觀察。於諸心法,分剎那三分觀察,決擇空性。故求正見之理,皆如波羅密多乘而說也。密成就論亦云:「以一異性善觀察,三世諸法皆無性。」又云:「究竟至有頂,三界一切性,以道善觀察,諸蘊非實有。由誰能觀察,此中何所觀,力勵求實性,隨幾時觀察,爾時皆光明。」此非僅說初求正見時,是說後修習時也。然此中第四喜俱生喜,與第四空光明現起,樂空和合時,則不以觀察慧數數觀察。唯起定後得位中,乃如是觀察。波羅密多乘,說勝解行位,定中修毘缽舍那,須以觀慧,數數觀察而修。則與此不同也。總之,諸大論所說空見品,有高下四級。謂如經部所決擇之補特伽羅無我,除應成派中觀外,一切大乘宗派所許相同。瑜伽師許,能所取異體空,及增益諸法自性差別自相實有遍計執空之空性。自續派中觀師,不破名言自相成就,破諦實有,許為空性。應成派師,於二諦中俱破自相成就,為無自性。故有四見。其中若依無上咒乘如寶所化補特伽羅增上,說樂空和合之空見,是第四種。依餘所化說樂空和合之空見,以所化增上空有唯識自續二見。觀待無我見,彼四為下品、中品、上品、上上品。密宗諸論,雖有依唯識見增上,說樂空和合之規。然未有依如上說補特伽羅無我見增上,說彼和合者也。以是當知,樂空和合之空,最低亦須於唯識宗異體二取空之空性,獲得定解。此等建立,餘處廣說。

壬二、釋樂義。

若爾,樂空和合之樂云何。此中若唯修心一境性三摩地,引心輕安。由彼力故,身內風大得妙堪能,起順益相內身輕安。即依此故,引生身心廣大樂喜。如瑜伽師地論所說者,此是內外二道,大小二乘,顯密二教,皆所共有。凡能令心不分別住,久久修習,皆可生起。彼理及教證,於菩提道次第中,已廣宣說。是故彼樂,非此中樂。又如相乘所說修出入息。及事續後靜慮經,行續毘盧遮那成佛經所說,停止出息,於內攝持修天瑜伽,名曰命力。依修彼故,亦能引生妙三摩地,起身心大樂。然彼非是專住內身脈輪要穴風息瑜伽。故彼安樂,亦非無上乘所說,樂空和合之樂。與金剛念誦,及瓶相風之命力亦不相同。佛密論師,於瑜伽續,亦說停止外息,內持修天。除此等外,有於心經疏中,說修瓶相風,及於下續部,說上部專住身要等,是未善知顯密教,及上下續部諸道差別者之所杜撰,不可憑信。總之,瑜伽續以下三續部,及相乘中,雖多宣說,無倒修習空義,出世間無漏樂。然皆未說,專住內身脈輪要穴,由風入中脈之力,然猛利火,溶菩提心之樂。故彼皆無樂空和合所說之樂也。教授穗論亦云:「若爾,諸得初靜慮者,如轉輪王尚有妙樂,況善通達二無我性。如是由得增上歡喜故,說初地名極喜地。答曰:實爾。然此非俱生樂。故非大樂。初發業位亦非方便。如說針孔,是虛空孔。非此便與虛空平等。」此謂,若全未通達無我,得初靜慮者,尚能引生廣大安樂。何況波羅密多乘人,無倒通達二無我義久時修習,引生修空之大樂。初地名極喜者,亦因彼地樂極增盛,故立彼名。故無上乘,非由安樂,超勝波羅密多乘也。答此難云:彼雖實有修空大樂。然彼非俱生樂。故非是無上部所說大樂。波羅密多乘亦未曾說初發業位引發俱生樂之方便。故非由大樂門不能超勝也。又彼論云:「若爾,般若波羅密多中,亦說無上正等菩提大樂。答曰:雖亦說此,然未說彼方便。其方便說是俱生大樂故。故彼唯此次第乃能通達。」此說波羅密多乘,未說菩提果樂之方便,因道俱生大樂。故雖果位大樂二乘之差別極大也。密成就論亦云:「真實住續中,集密續所顯。廣說諸戲論餘經秘未說。事行諸差別,及經藏等中,唯一勝歡喜,非一相而住。五蘊寶器中,有情意樂別,善隱秘彼性,諸佛所安立。」此說俱生歡喜真實性,下三續部及經藏中皆隱秘未說。故言唯一勝歡喜性,於彼等中,非一相而住者,意謂欲漸次引導於勝歡喜實性。說為非一相。非說彼等中,宣說彼實性。若不爾者,彼等之中,亦須宣說上諸灌頂。以未傳祕密灌頂等,不准宣說大樂實性故。如是所說俱生樂,乃不共餘乘及餘續部之最上勝法。無上續部及一切定量釋論,雖皆宣說,然恐文繁不錄。

如是無倒定解空性而修之無漏安樂,然有無量非俱生樂,凡學習此理,而粗知波羅密多乘者,皆能了知。又即彼樂,縱與堅固天瑜伽隨轉,亦非無上圓滿次第之義。凡其粗知下三續部者,亦能了知。然值慧力極弱之時,故有眾多,竟將前說第一種樂,執為無上樂空和合之大樂者也。以是應知,所言樂空和合之樂,是俱生樂。彼初起時,是由左右二風,行入中脈之力,然猛利火溶化菩提心而引生。是故彼樂,與前說諸樂,樂名雖同,義差別殊大,故當辯別莫令錯亂也。又此乘中亦說彼名無緣大悲。如教授穗論云:「方便謂無緣大悲,饒益眾生俱生大樂為性。」如此說者甚多。

壬三、釋樂空無別和合義。分二。癸一、正義。癸二、斷淨。今初

若爾,無緣大悲之樂與空,無別和合之理云何。此如桑補札續云:「無戲論自性,共名為般若,如如意摩尼,利有情名悲。無緣處般若,無緣大悲性,與覺同一體,如虛空合空。」決擇方便般若成就論,亦說彼義云:「智於所知顯,加行遍觀察,諸法無自性,說名為般若,無餘度苦海,及度眾苦因,悲愛諸有情,故說名貪愛。」此說,分別觀察色心,決定無自性者,名慧。由何方便能利眾生,其大貪俱生樂,名悲。又云:「如水乳交融,以無二加行,所有二和合,名般若方便。」此說當如水乳交融而和合也。

若謂彼樂與彼法性體無別者。任何法生,即與自空性、體無差別而生,此不須瑜伽成無差別。如是亦非餘智通達空性,以樂印證。及生樂之後以餘空見印證。以彼譬如以無我見攝持施等,非即施等,成為彼見體性。如是彼樂與通達空性慧,非是互為一體故。

若爾,云何。謂能知智,生為俱生樂體性。以彼無倒通達空性境義。即此境智和合,乃名樂空無別。此於勝義俱生時,境智一味如水乳合。微細二相悉皆清淨。未生勝義俱生以前,由未親證真實義故,僅能以勝解作意,悟入真實義。故於一味,唯能勝解。由與空性境和合無二之理,如是,故通達空性慧與樂體性,和合無二之理,即彼二心,生為共同安危之一體也。決定空性見解之軌,較中論所說更無過上。故此乘與波羅密多乘,於空性見,實無勝劣。所定解之義雖同,然能定解之心,如俱生樂定解空性之力,餘心定解,則無彼力。故空性雖無差別,然樂方便,則大有差殊也。若未定解無我空性,則必不能解脫生死。其能解心若未發起俱生大樂,則無咒道最勝要義。故一分不足,必須雙俱。如薩惹哈云:「若離悲心修空性,彼不能獲最勝道。若人但修於悲心,淪落生死不解脫。若人能修二和合,不住生死不涅槃。」朵哈中說,俱生智為道之心要。故此所言悲心,即是俱生大樂也。若生如前所說俱生樂者,諸粗分別自息,內心自然安住不動。倘唯修樂心於任何境不流散不分別,即是修空義者,則說唯修樂不能解脫生死,不應道理,故必須善決擇無我義,修習定智也。

癸二、斷諍。

若修以俱生樂定解無我義之定智,即修空性者,桑補札云:「不應修習空,不應修不空,瑜伽不離空,亦不離不空,執空及不空,生不少分別,欲離廣分別,故遍斷彼二。」此說,隨執空不空俱不應修,則成相違。彼經之義,教授穗論作如是釋:「由色等勝義有空,遠離常邊,由世俗有不空,遠離斷邊。故執世俗有空,與勝義有不空,而修,俱被遮遣。色等勝義無自性,即世俗色等之體性。故遠離勝義空,與世俗不空之體,不應道理。」以是應知,若執勝義不空,及執名言無之空,俱生邊執分別。若離勝義空,則生墮常邊之分別。若離名言不空,則生斷執業果之分別。是彼經義。非如汝等所說。即彼經前文亦云:「法界平等性,應執如芭蕉。」此說執無堅實故。又彼經云:「欲盡一切苦,欲得佛勝樂,堅心勤觀察,彼自性無事。」此說,力勵觀察定解無自性,是盡一切苦,及得最勝樂之因故。復次,執事諦實即執不空。諸事雖不實,若執實事所空之空性,為諦實者,即執空義。如方便般若成就論云:「欲除諸錯亂,知識斷事執,雖名有殊異,分別無異故,智者捨事執,亦不計無事,如燈然可息,息則難再滅,執事則可為,執無事不爾。」此說執事實有,略名事執。如彼須斷。彼與執實事空之空性為實有。名雖不同,義為實執分別,則無差別。故亦須斷也。燈等之義,與中論所說執事實有者,修彼無實,易遣實執。其能遣執事實有之實事空,若執此實有者,則如治飲食不消之藥,入腹不消。成為不可救治之見。其義相同。由此應知,釋菩提心論云:「無生及空性,并名為無我,下智所修空,非真能修彼。」亦是遣除,妄執無生無我為實有而修者。如出世讚云:「為除諸分別,故說空甘露,若又執著空,是佛所極呵。」諸經論中,於如斯理,固多宣說。亦多宣說,觀修空性,無我、無生等。其不相違之理,如是應知。對於引發斷除生死根本之無我定解,勿作留難。如斯定解,於異生時,雖非全離微細分別之無分別智。然與無分別智極相隨順。故說修此,能生無分別智。集密疏握花論、教授穗論、入修我方便論,均明了說。餘處已說,且恐文繁,故此不錄。

總之,生死涅槃於任何法,均應定解,無微塵許,執實相執所緣之事,并於彼義,觀知一切因果緣起能作所作,皆極應理。於此離二邊義,以正量力獲得定解,通達空性,下至略起如理猶預,亦能破壞三有等無邊勝利,諸經論中數數宣說。無上金剛乘,說於彼義,若以殊勝智,俱生歡喜,善決定已。由大樂門,即生能得上悉地等,現時,究竟無量勝利。故諸智者,當求決斷無我義之定見,及引生不共大樂之方便,善學教授。於尋求樂空無別和合之俱生智,尤應奮勉。

集密後續,問根本續所說菩提心義時,謂空悲無別為菩提心。根本續第二品所說菩提心。燈明疏說,有光明與雙運究竟二菩提心。前者即勝義俱生智。故樂空無別之空悲菩提心。集密派中非不宣說。五次第論亦云:「能仁所宣說,八萬四千法,現證菩提相,說為心中心。」說勝義光明證菩提為心中心者,亦是指勝義俱生樂空無別之菩提心也。無上續部與諸定量論,有者顯說樂品,未如是顯說通達空性之理。有者顯說通達空性之理,未如是顯說樂品。當知皆說樂空二和合義。切勿誤為一分也。

樂空無別之語,雖如風通行,然能知諸樂中特殊之大樂,與眾空中特殊之究竟空性,和合之理者,極為希有。故薩惹哈云:「雖然家家說彼語,然無遍知大樂處。」是故不應略學便足,應為通達秘密之中,最秘密義,長時勤學。

辛二、釋二諦無別之空與悲義。分二。壬一、正義。壬二、如是宣說之因相。今初

若樂空無別之空悲,即是伊旺字義,如上所說。二諦無別之空悲菩提心,云何釋為伊旺字義耶。曰:前說之樂空無別。作瑜伽母續註釋者,亦多說名樂空雙運,二諦雙運。聖派之雙運義,雖亦有如是說者。然聖龍猛派,實不許,唯前所說勝義俱生樂空無別,便為雙運也。如集密後續云:「無前後寂滅,事無事無盡,空悲不可壞,是名菩提心。」所言菩提心,有如前說之二種。此中當說雙運菩提心。其言無事即表示空。言事即表示悲也。亦說此二,名方便般若。即彼續云:「無事即般若,方便謂事相。」此是說方便般若等至為瑜伽義時所說也。六加行支中第六支時,說方便般若等至之義,如燈明論說,方便即世俗諦,般若即勝義諦。彼二和合乃名雙運。總之,方便般若雖有多種,此中是說雙運之方便般若也。其真勝義諦,乃諸法法性,雖是無為。此中是說彼與大樂一味而轉之光明智,名勝義諦。不各別分能緣所緣。如斯之勝義俱生智,有二種,謂但勝義光明位,與雙運位之光明。初即五次第中第四次第所說成菩提次第,或光明次第。第二種即第五次第雙運次第之一分。故餘書所說樂空無別之勝義俱生。僅是四理中二種究竟說之光明究竟。其上更有雙運究竟。故尚未至彼位也。

若雙運一分之勝義品如是者,其餘一分世俗諦品云何。曰:餘書所說之世俗諦,與此不同。此中是如數數宣說以空智同體轉彼智所乘五光智風為因所生相好莊嚴清淨幻身,名世俗諦。心遠離第三空後,由五光風所生幻世俗身,是五次第中第三次第名我加持次第之幻身。此等下當廣說。以是前說,如斯勝義光明,與清淨幻身者,是所和合無別之伊縛字義。和合之理,前意與後身,同體和合,是空點義。即第二伊旺義雙運究竟。此如集密釋續天王請問經云:「伊旺二字幻,遍智住其中,是故說法初,先說伊旺字。」此所言幻,耶雙運道。故是明第二種伊旺義。此有學無學二種雙運。聖者亦說此名般若大悲,如第五次第云:「若了知慧悲,同一體而轉,說名為雙運,此次第佛境。」第三次第我加持時,亦有幻身與空智和合之伊旺義。彼是秘義伊旺。如此派中所說四空。瑜伽母續與彼論中,說為四喜。然如此中,說第三與第四空之間,由風心修成幻身。瑜伽母續等,第三與第四歡喜之間,未如是說。又如此中,說勝義光明之後,唯由風心修成幻身。餘經論中俱生歡喜之後,未如是說。故明了宣說:果位色身之親因,有學雙運身,與彼親因,第三次第幻身,由風修成之理。實是此派之無上別法也。

壬二、如是宣說之因相。

若無上瑜伽續,必須宣說修成如是幻身者,固然如是。然決定須說修成如是幻身,由何證知耶。曰:有智者善聽。此最難通達處,吾當以正理決擇之。

此中分四。癸一、由色身不共因成立。癸二、由所淨不共要義成立。癸三、依起天之要義成立。癸四、依方便般若體性無別之要義成立。今初

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譬如渴所逼迫,正所求者雖屬飲料,然能飲之方便亦求器皿。如是諸大乘人,見諸有情眾苦煎迫,缺乏安樂,起難忍大悲,發動內心,其正所求,雖是利他。然未成佛,以餘方便均不能圓滿彼事。故彼方便須求成佛。此是密咒與波羅密多二種大乘所同者,以發菩提心無差別故。如是親現有情前,饒益有情者,是二身中之色身,非佛法身。故正所求是佛色身。故修成色身之方便,其殊勝同類因,為餘乘、餘續部,第一次第所無,唯圓滿次第所有之無上別法也。

其中若無通達空性之般若,必不能得解脫生死之解脫,如斯般若,即諸小乘亦皆共有。然無色身因之圓滿方便。任其如何修習空性,僅能得解脫三有之解脫,必不能得一切種智。以是應知,色身因之方便中,雖不容少通達空性智。然空性智乃至勝進至法身位,亦必須修圓滿方便。是為二種大乘共規。波羅密多大乘中,雖有隨順法身之道可修,然無隨順色身,修天身法。故色身之方便,有勝劣差別。又隨順二身之道,須不須修,其理相同,及四續部道皆應許彼等,金剛持道次第論中已廣說,此不繁述。

又下三續部之天瑜伽,是色身之遠因。無上部初次第之天瑜伽,亦僅能成熟發生圓滿次第智德之善根。故較彼最勝之圓滿次第天瑜伽,總須能作色身之因,特須為有學道圓滿次第後,果位色身之近因,相好之同類因也。此中波羅密多乘說色身因,謂總修集無量福德資糧,特於多生,修集迎送師長等相好別因。登地之後,始得隨順果位相好之身。此復地地漸進,至最後有時,始得彼道,有學道究竟相好。次成佛時,即彼身相好前念同類,為果位相好之同類因。非初未得相好之身,頓時轉依也。如是以無上部道,即生成佛者,未說彼初生時,即須得相好莊嚴之身。若有學道中不得相好莊嚴身者,由無同類因故,頓時轉依,亦非所許。故須圓滿次第有學道位,獲得相好莊嚴之身。又非即此粗異熟身,由修天瑜伽力,生為相好莊嚴之身。如生起次第位,唯由觀慧修為天身,亦不完足。故除彼外,應更有餘,能得相好莊嚴身之殊勝天瑜伽。又彼親因,除風息外,餘不應理。是故必須由風修成幻身之理也。又依釋續金剛鬘續,與授記密意續,說因位有情身,有暫時之粗身,與唯由風心所生之原身二種。後當成立。爾時,如許智法身之親因,是原有俱生心。如是亦應許,唯由風心所生之原身,為修色身之親因。一切相等。如後廣說。

癸二、由所淨不共要義成立。

無上續中,宣說所依器宮殿,與能依身諸尊,初構成之次第。其構成器界之次第,須隨順因位器世間,壞成之次第。既是所許,亦是續義。以此要義,則生起能依諸尊之次第,亦須隨順因位有情,生死中有之次第也。非僅生起次第如是,圓滿次第亦須如是修也。爾時如死時次第,現證光明之後,如離粗蘊舊身之外,唯由風心另起中有。如是光明之後,亦須唯由風心修起幻身。此於龍菩提之建立次第論疏中已廣釋訖,此不繁說。圓滿次第之建立,與彼等相同,金剛鬘續所說者,後當廣說。

癸三、依起天之要義成立。

自事續起,凡修天起之儀軌,必於入空之後,現起天身。最後圓滿次第位,非僅如是勝解,是須入空之後,彼瑜伽師自起天身。若知修幻身者,可如是起。其不知者則不能起。以此要義,亦知如死次第入光明後,須修如中有生,唯由風心所成之天身也。此即攝行論中,問:自生起次第,乃至身遠離、語遠離、意遠離,皆無天身。其智身如何生起耶。答說:幻身由風修成之義。彼雖從生起次第開始,即說入空之後,生起天身。然非唯由勝解作意修起天身,真修天身之理,則非彼等位所能有。故次問答修天身時,說修幻身也。

癸四、依方便般若體性無別之要義成立。

究竟生起次第,善學圓滿次第,至應修行位,正行行時,如有戲論行所說,須以手問手答,等了解所作,及後得位,除觀察諸法無自性等外,凡波羅密多乘及下三續部所說後得位所修事,如造塔佛、讀誦經典、獻曼荼羅等修集褔德資糧,皆悉遮止。如密成就論云:「不應禮木石,泥塑諸尊像,唯供養自身,應敬禮師長。不禮土石塔,莫讀經典等,夢中亦不作,壇輪等手印,對學三乘者,不應禮供等。」諸餘續中亦多如是說。尤其修極無戲論行時,說除飲食、大小便利之外,餘一切戲論皆須棄捨,唯依入光明次第,修光明性。十地經說,八地菩薩,斷盡煩惱及彼種子,住真實性義,專修勝義忍時,勸起定後,如我之身智佛土等,汝皆未有,應勤修集。亦莫棄捨此忍門。勸彼定中,專修無分別智。後得位中,當勤修集色身因褔德資糧。具觀慧者,觀此二理,則可了知,無上部所說,修俱生喜與第四空光明之上,明有二身同類不共因。如波羅密多乘所說,即第八地根本無分別智中,雖有色身之俱有緣,然不具足被親因緣也。前者具足之理,謂俱生喜或光明智,其為智法身之親因,易於了解。其為色身之親因者,謂由空智同體轉五光風所成之幻身,極為明顯。以如是故二身親因之方便般若,可成體無差別。若作餘解,極難成立。

此亦是如前說,先以共道淨治相續。次受灌頂與三昧耶。究竟生起次第。修增進圓滿次第之行時乃爾。非說餘時如是。若全未了解彼等建立,僅說有速疾道,便障礙修集廣大資糧行者,實是俱害自他。大婆羅門之朵哈等,亦是顯示得如前說,高上道時,當棄捨諸餘戲論,專修俱生智為心要。有誤為說,初入道時諸利根者,便可如是頓修之規。故於成就心要諸論,尤當細心觀察也。依前所說諸要義,則知餘書所說樂空無別之方便般若,乃聖父子派二諦無別雙運之一分。若能解說此雙運義即伊旺義,於圓滿了知餘續部規,尤為重要。集一切如來秘密之義,以四理解說中,其秘說之心要,謂第三次第之幻身。究竟說之心要,謂雙運身。但此秘密、極密、最極秘密之處,除此派外,餘處皆未明說。即久習此派者,亦難如實獲得此義之總相。故諸具慧者,尤應長時承事善巧師長,勵求通達也。

(卷三竟)

【書籍目錄】
第1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一 第2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二
第3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三 第4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四
第5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五 第6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六
第7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七 第8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八
第9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九 第10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
第11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一 第12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二
第13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三 第14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四
第15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五 第16頁: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十六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