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耕雲書箋 耕雲先生講述

耕雲書箋 耕雲先生講述

示張生

[日期:2011-01-1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示張生

弟問「如何參?」參者,參詳,亦即思惟也。思惟之主題唯在找出自己生命的基因、原態和永恆相,以及眾生平等、生佛平等之所以然,進而肯決萬物即我,我即一切。這便是思惟的課題。長年累月,閑來便思,終必有悟的時刻。

你問「參而悟,何以見得是真悟?」這更簡單。人不能不受身外的干擾或影響,因此很難擺脫煩惱、很難享受「自在」。尤其想念瞬間不停,片刻難安。一旦開悟,安祥充滿,有心而無念,即相而離相;心如金剛,外界絕難動搖、左右,而享有自在無礙、獨立自由,一切相對悉成統一矣。能長享此境,且無任何疑惑,便是開悟,亦即生命的覺醒。

「悟後如何修?」悟後無可修,但保持安祥、無染,久之一切進境只能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弟台福澤深厚,智慧內蘊,如今只欠一悟。若能悟,則必能迸發生命潛力,綻射生命華彩,「三不朽」捨弟其誰。成佛猶非分外,於此何須更謙,承當可也。

(一九八二年九月廿七日) 

你必須瞭解,那種離念、離執、離分別而又清楚、明晰的心態,是一切聖者同證的「正受」。那不是可以從冊子上挖掘得出來的,它是心傳或別傳的內涵。即使是大悟、澈悟了的人,也只是以此心態為禪與非禪的「試金石」。因為除了這,教內往往認為「惺寂」、「靈明」、「昭昭靈靈」或「空靈」是祖師心,其實是錯的。

不管你從禪定中攫取得任何境界,就我宗來講,都只是「把玩光景」,都只是「誤化城為寶所」。唯此是「實際理地」;唯此是「本地風光」;唯此是「三昧王三昧」;唯此是真種子,可以開心之花,結道之果。修行也必須從此開始,唯以此為起點,但凡思惟、反省、懺悔……都必須以這個心態作基礎,才不會落空。凡研教、看禪籍到不能明瞭時,只消反顧自心的原態,就逐漸體會到三藏十二部,直接或間接都只是說或只為到此一心態而已。往後的日子裏,努力於保持並瞭解此一心態。當你完全瞭解了它時,你就具備了「正見」,加上原有的「正受」,你便證得法的全部了。

事實上,以上只是就能力所及的,以及允許形之於文字的,概略說出萬分之一而已。只要你視它勝過生命,保護它如同保護自己的眼睛,你就會發現,保持得越久,體驗也愈深,乃至諸佛諸祖會時時放光加被。所謂「結果自然成」,不就明白告訴人:耕耘就是收穫嗎?當然所謂「法的人格化」,起碼要掃除功利、神奇、玄秘……等概念,也絕不可見異思遷。如此三年下來你就會知道禪的外舉和內涵了。

可以看「圜悟心要」及「指月錄」,但須用「禪的心態」去看,看不懂,就試著權當它是在解說、暗示我此刻的心態,久之必能領會出它的真滋味。

最後必須提醒你,禪須忌口,也就是說,既不可以亂七八糟的概念都吸收,也不可以隨便亂講。古人大悟了,依然裝糊塗,未澈悟絕對不提一個字。自己境界尤其不可對任何人講。如此方符「正行」,方符古人踐行的正路。倘若把它當作一門知識或學問來論說,不但自己不易再進步,也埋沒禪的真精神、真血脈和真生命!

「真實的必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是個甚麼?」希望空暇時不急不緩地思索、玩味這個問題,也不必急著要答案,久之一旦了然於心,也可以說是「參學事畢」了。

能到你這種境界很不容易,也不會有很多人,盼能珍視、保持、緘默、反觀,再加上少許喜悅!

(一九八三年三月六日) 

中峰禪師為「圜悟心要」題敘曰:「少室不傳之妙,就當人正體上舉揚,無形段可指,無方隅可示,無言說可詮,無道理可陳,虛洞洞,空牢牢,絕毫芒,離朕兆,圓滿湛寂,真正妙明……」所描述的即你的境界。既如上述,又不可以無言,遂有禪語錄、禪文字之出現,或隱、或喻、或直示,總不明說出此心境界。一者慮小根謗法;一則慮流於知識而塞卻悟緣。古人用心亦良苦矣!

賢弟宜深體斯旨,切莫向人輕率道出「冷暖自知」境界,默而識之,誠以奉之,長時養之,方是上根大器行誼。

此事多少人耗盡一生時光,尚不得淺嘗少許,弟已全得,宜生珍惜想。佛菩薩放光動地,感得龍天擁護、供養,亦只以此為基礎。證道歌云:「但得本,不愁末」,應力持此根本,務必保任無虧,則修行事畢。

佛法是「無為法」,無為者概括為無念、無相、無住,而以「但於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為要訣,則日常生活與人無異,「只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便省心省力,不修而修,修而不修矣。妙奚如?

須知未臻佛圓滿果位,任何人皆有所不知。惟當存畏天與自愛之心,凜然於此心,絕不可稍有污染。故當力持光明無私,守身如玉,護心如城之操行,以待「結果自然成」。須知因正則果圓,緣至則事成,切莫學淺根不堪風雨也。

平時看佛書有不明處,固當依此心境作解會,讀至親切處,尤當彙歸於此金剛心,方是修學之道,方契不二法門。

讀禪德語錄宜留意參考之處,俾以之應對。蓋有問不答固不當,答而不如法尤罪過。

謙沖、澹泊、多笑少說,時時監視每一念之生起,絕不姑息養奸,久之必蔚成泰和之象。

一切理、一切事只在你那如幻非幻、空空朗朗之處生起、幻滅。識得自心真相,是為「全知」;復得心之原態姑名「成佛」;保任此心瞬瞬無間隙名曰「真如」;析說此心之升沈名曰「說法」;你但精研、覃思自心之種切名曰「內學」,謬執心外有所謂真理,儼然外道矣!熟味之。

務將雜念、妄想、神奇、怪誕掃除廓清,外道之書尤不可觸,可保平安成佛。否則必多魔障。

(一九八三年三月七日) 

學正法必須通過八正道,而正業乃維持正命所必須,亦為正命的正常表現。

弟應知我的修行是穿著軍服進行的。即使是退役後任站長,也並非是個專業參修的職務,所謂「治生產業不違正法」,早指明了修行是不可以脫離社會現實的。由此可以了然你研習微電腦和接觸學術新知並不妨礙修學。若果為了修學正法而規避責任、義務,使正法蒙上功利主義──急功求效的色彩,那就罪過了。

外道並不是個壞字眼,也不含譏諷的意味,而是把學問作二區分,無法摒棄的表示詞。如果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不就沒問題了嗎?更況我最喜歡用科學概念印證正法。記住「捨方便,無究竟」。甚麼是最初和終極的真理呢?參!

你來信最後引用我所舉例的話很正確。放心,學術研究不會污染到心。何況當你深入契入微電腦時,不是更能了然於人們自我意識和知識、經驗形成的原理了嗎?不是更能以科學印證佛法嗎?

修行最怕的是心無所寄而「閒居為不善」,新知探討、學術研究是樁好事,應該把心力全部投入,不要落後,讓正法蒙羞!

一顆光明磊落的心是永不褪色的,只這就夠了,除此,啥叫做法?除此有所謂「放之四海而皆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的真理嗎?我的答案是:無!

所謂「隨順世緣無罣礙」,做你應該做的吧!人應該也必須是活在責任與義務裏的,對吧!

(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六日) 

人生活在這五光十色的社會,加上與生俱來的資料累積,很難清澈澄明到根絕錯誤,只要懷有一顆向前創進、向上昇華的意志,早晚會到達生命的圓滿。

宗門之法是究竟圓滿法門,努力行之,福慧並增,人生亦不再有任何疑問,豈不堪稱究竟?

所謂欲念,合理的欲望是進步的動力,也是毅力、熱情的根源,總宜取法乎上為宜耳。

(一九八三年六月六日) 

讀八日來函,欣喜不已。弟台見解正確,理路清晰,已具正見,依此起修,依此保任,不難「就路還家」矣。

正受、正見原為一事。然耽正受,則壓抑悟性,差堪自了,無方便能利他,故可諷之以正見不具;具正見而少實證,分別熾然,不知安祥為何事,亦勉可刺之以不具正受。若果誠敬至極且堅信自心,則得正見時,便享正受;享正受矣,見不離此,全以此而自見自肯、自受用,亦行法施與有緣,而顯大悲方便,可名等持。

言定慧慮人扭於慣性,不能瞭解,姑言正受、正見耳。

法,唯是一心,餘皆方便。凡有建立,咸背真實。

(一九八三年六月十日) 

是否開悟很容易驗證。如果遇到拂逆之事不生煩惱;遇到可欲之事不起貪戀,心不動搖;遇到可怖之事,不生畏懼;遇到不平之事不生憤慨;時時安祥,驅之不退,忘之不失;凡事入目便判,不生疑問,便是開悟之徵,不須問人即知。

我向不重視他人布施,且亦時時量力供養他人。我最樂見的是人們真實修行,誠心向道,作個光明磊落、無私無我的人。

(一九八三年六月廿八日) 

至誠懺悔,龍天熙悅,愚亦為弟隨喜,吾非神職人員,從不宣揚宗教,惟既有緣,吾亦不峻拒來學。向者以弟福慧兼備,頗喜弟能發無上心,而寄望極深,徒以時空所限不能時相切磋,致心為境遷,心為形役,漸失主宰,而道心亦為幻象所轉,實堪歎息,今乃誠心反省,懺除往非,矢志日新又新,洵可喜也。

吾宗貴能長遠發心,時時不忘斯事,尤貴心傳,得心即得道,既得道,但行可也,終必抵家,更無奧義可得。

吾一向平等法施,獲益深淺胥視其人容量而定,苟念念不忘小利,其失大利也必矣,若更疑我法有保留,向後必遭天譴無疑。

若有人終日弄神弄鬼以迷信騙人,遇機雖芝麻小利亦輒思指染,反棄無量功德、無量光明大法於不顧,任意污染心田不知警惕,如何期其成就?苟有成,亦唯魔道而已,更況盤算私利之時多,反省己過之時少;色欲物欲之念強,慈悲喜捨之念少,而謂師法不驗,傳法不備,甯有良知?天理能容?

此事唯具上上根器,唯志在聖賢,唯不甘沈淪,唯集生命之全力以奮出塵之壯志者乃堪承當。

弟台反省宜細、宜誠,不必求速,不可草草,當得大益。

(一九八三年八月廿三日) 

我慢乃主觀、我執之突出,不僅障道,亦為煩惱主要來源,盼列為克制重點。此外懶惰、因循、怕麻煩、不耐煩亦請去除之。來日世法佛法必能加速成就。

猶憶初見賢弟即以呼吸系統稍弱相告,蓋意在諷以降低主觀、好勝、自是之偏去個性耳。不圖迄今仍猶時時作祟,至盼作一番剿絕之功,庶世法、佛法兩皆圓滿也。此須靜思、深思、細察而不須注重形式,尤不可一曝十寒。

人身難得,涵義甚深,至盼以知足、感恩、喜悅之心情,珍惜緣生,努力心靈之淨化,無明之廓清是盼!

(一九八三年八月廿九日) 

人總是活在錯誤中的,因此生活便幾乎成了對生命的懲罰──總是煩惱、不如意的時候居多。

當人決志揚棄錯誤,斷除非分的欲求時,便開始少分心安的真正人生了。

人活著為什麼?是為了心靈的淨化。因為生命是存在的唯一真實,是不可毀壞的。因此也必須朝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域前進,以達到與佛一體的歸宿。然而這也必須以心安為基點才行。所以學法毫無迷信的成分,反之是人的本分。

透過省察克制的工夫,到達無私、無我時,人的本有光明就會綻射出來,就會散播安祥,發射光芒,帶予人群和諧、安祥與喜悅,然後心才會光明、圓滿、永恆自覺。

唱熟自性歌並玩味其涵義,對心的進步會有幫助。

(一九八三年九月五日) 

此事只要成為生活的唯一興趣,而不是興趣之一;生命的唯一目標,而不是目標之一,則款款而行,不急不緩,不僅樂在其中,功德亦在其中矣。怕的是進退失據,迂曲迷惘,就不免費時徒勞了。

憂慮不能解決問題,反之會使問題惡化,應該以信心、安祥、喜悅貫注生活全程,讓它成為生活的源頭活水,活得才有力量。

心情抑鬱時、精神倦怠時、公私怫意時,廓清閒愁專心吟唱自性歌,必能獲得清新、喜悅與安祥心態,持此心態世出世法無不吉祥順暢也。

睡眠不須減少,只要醒時心不亂、意不馳、志不搖,如孟子之言:「必有事焉,心毋忘,毋助長也。」玩味、追憶、覓回弟我坐而論道時之心態並保任之,不消多時,大事定可了畢。

(一九八三年九月九日) 

所謂「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但能保持心的光明磊落,而能敬業樂群,便是正修行路,若輕忽世法名為邊見。於日常繁忙中保持心的安祥,於公餘閒暇時,稍稍思惟生命的基因、共相、原態,時至必能徹了。

若忽保任,即非心宗;倘忽做人,名為狂誕。總以留心人際調和,學術進修,心靈淨化為要務。凡此皆為佛法之正行,亦即既存在又超越者也。若於此忽略,即非大心正行之士。

(一九八三年九月十九日) 

來函所述知解,全屬多餘。宜當掃除、揚棄,唯事觀心,久久必自省悟。

學法貴誠,不誠則因地不真;貴敬,不敬則感應不交;貴信,不信則根株難植。能視佛如師(佛向你說過甚麼?)視師如佛(法從那裏來?)勤自懺悔,護心淨意,應無難處。若是興趣之一,直是輕忽招罪,不如不學為上。

公案只管看過,無須求解,苟非大悟,必不能解,縱解亦非。

拍案一聲,諸法齊賅,此是我宗人格化之自然舉措,無玄可言。

莫將電腦代替人心──莫將裝填資訊之本非如此、可不如此之妄心,執為原本、永恆如此之本心(即本來面目)。

若以無自性為自性,大事了畢。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一日) 

此事乃成佛偉業,作聖奇功,豈可一蹴可幾?然苟有「丈夫沖天志」,莫愁水到渠不成也。

學道固須賴長遠不退轉之堅固道心,然苟不秒秒觀心如古德所示「如爐煉丹,如雞孵卵」,斷難成就。且亦不壞世間法,如佛開示「治生產業不壞實相」。只須有暇不忘此事,靜時觀心,動時保持即可,別無奇特。若涉功利主義、神秘主義與此事絕不相應,善思之。

(一九八四年九月廿九日) 

【書籍目錄】
第1頁:示觀然 第2頁:示癡呆
第3頁:示張生 第4頁:示吳生
第5頁:示鄧君 第6頁:示寶林
第7頁:示如夷 第8頁:示行雲
第9頁:示忠雲 第10頁:示陳君
第11頁:示懷恩 第12頁:示仰雲
第13頁:示許女 第14頁:示張生
第15頁:示宗雲 第16頁:示王女
第17頁:示譚君 第18頁:示蔡生
第19頁:示李女 第20頁:示陳君
第21頁:示劉女 第22頁:示閒雲
第23頁:示顏君 第24頁:示吳生
第25頁:示陳生 第26頁:覆悟修
第27頁:示溫居士 第28頁:覆王居士
第29頁:示林君 第30頁:示李君
第31頁:覆李居士 第32頁:示韋君
第33頁:示邱生 第34頁:覆陳居士
第35頁:示嘉義諸君 第36頁:示蘇女
第37頁:覆臧居士 第38頁:示曾生
第39頁:示鄭君 第40頁:示奉君
第41頁:覆高居士 第42頁:覆李居士
第43頁:示奉女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