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靈的世界 文珠法師講述

心靈的世界 文珠法師講述

三、淨化人的意

[日期:2010-12-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淨化人的意

意,是指人的心意,心理學家名為意識,包括人類精神界一切現象,例如:知覺、記憶、想像等,與心同義,所以有人說:心理學,就是研究意識的科學。其實,意就是人類心靈的世界。自古以來,人們為了心靈的滿足,故有宗教的信仰,靈性的修養等活動,可惜很多宗教,都無法滿足人類靈性的要求,致使人的心靈常感空虛、苦悶,甚至偏向於邪惡。

尤其是目前世界各地流行的一般宗教,很多都是導人於迷信,或是局限於門戶知見,與派系的鬥爭。最不幸的是:竟然有人為了排除異己,而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殘殺同胞;亦有人利用宗教,參與政治活動,製造罪惡,引發戰爭,破壞和平。

本人認為,身為佛弟子的我們,今天,是應該放棄「各人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的保守態度了,我們必須挺身而起,除了倡導世界宗教合作,促進宗教界彼此互相了解,互相包容,以杜絕人們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戰爭外,還要極力弘揚佛教的真理,使全世界人類都知道,佛教的真理,是有助於人心靈世界的改善。

特別是當今物質極端文明,而人類思想卻極端混亂的世紀,更加急於需要佛教的真理,來澄清人類的思想,促進人性的自覺,以淨化人的心意,使人的意止於至美。然而意是甚麼呢?意,是包括心、意、識三種不同功能精神活動。

(一)意的含義

意是甚麼?俱舍論說:「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異,而體是一如。」可知心、意、識都是人的心,也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與導演,由於人類心意識的勤勞不懈,積極策劃,自編、自導、自演;加上眼耳鼻舌身五個配角的努力合作,致使人生舞台的悲喜劇,不斷上演。現在,讓我們從心的功能,意的思量,以及識的分別三方面來研究,以了解意的內涵與功能。

1)心的功能

心,有真心與妄心的分別。真心,是宇宙最高的原理,萬物的本體,亦是眾生本來具足的佛性。在華嚴經名:一真法界;在維摩經名:不二法門;在法華經名:諸法實相;在楞嚴經名:如來藏性,又名真如自性。此真如自性,原本是靈明覺照,清淨無染;聖凡平等,迷悟一如;無有變異,不可破壞的。但卻有隨緣的作用,隨淨緣而成出世四聖,此心不增加絲毫;隨染緣而成六道眾生,此心不減分寸。所以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真如自性,就是我們的真心。

妄心呢?妄心是眾生虛妄識心的想像力,包括人們的思想與意志,知覺,情感,記憶等心理作用。眾生因為迷而不覺,最初一念妄動,於離念清淨的本覺真心中,產生欲有所見的妄覺。由於妄覺的無明業相,幻覺有能見的見分,與所見的相分,於是能所歷然,致使心境對立,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真心遂隨眾生「迷真逐妄」的因緣,而起變化,失去靈明覺照的功能,變成亦真亦妄,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識。

梵語阿賴耶,譯名心。唯識論說:「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意思是說:此阿賴耶識能夠收集眾生於過去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染、淨、漏與無漏等行為所形成的一切業種子,含藏於識田中,在因緣聚會時,能夠引起眾生正報的生命體,以及依報的物質世界,因此,名之為心,又名集起心。

阿賴耶,又譯名藏,因為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與執藏三種功能。依據此識能夠含藏一切種子,又能夠保持一切種子令其不失不壞的功能說:是能藏。若依此識能為諸法種子的儲藏室方面:則是所藏。又從第七識與第八識的關係說:名為執藏。因為第七末那識,以第八識的見分為所緣境,在恒審思量的心態中,自然生起我愛的固執,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自我,故八識的見分,成為第七識所愛執著之處,因此,又名我愛執藏。

由於阿賴耶識,一方面能夠含藏諸法種子,作為開創宇宙人生的主要原料(能藏),另一方面又能夠作為諸法種子的儲藏室(所藏),同時又被第七末那識,作為執愛的對象(我愛執藏),所以唯識家,認為阿賴耶識,是諸法的來源,是迷悟的依止,是一切生命的祖宗,亦是創造宇宙人生的總機構。此識所含藏的一切善惡種子,就是構造宇宙萬物的原始材料;現實世界中,凡是有生命、有知覺、有情感的生物,以及無情的自然界,無一不是從此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所變現的,故說:「唯識所現」。所以我說:心,是創造宇宙人生的主體,也是操縱人類前途禍福的主宰者。

2)意的思量

意,是一種恒審思量的精神活動。由於眾生「無明不覺生三細」,故由最初境界相的明暗等妄塵,牽引真心,發出見聞覺知等六種妄覺;再由此六種妄覺,攬取塵境,色心和合,結成眼等六種清淨四大的勝義根(等如醫學所說人体的神經細胞)。於是有能見的眾生,以及所見的虛空與世界,心境歷然,能所互相對待,而起智分別,引生第七識的俱生法執,成為六粗中的「智相」。

再由第七識恒審思量,繼續分別不已,成為六粗中的「相續相」,而有分別法執。

第七識既然恒常執著,第八識的能見分為自我,思慮量度,而生起我見、我慢、我痴、我愛等私我的觀念。所謂:「恆審思量我相隨」。便開始發生眼等六種浮塵根,攀緣於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如是根塵相對,自然生起眼等六種識心,周遍計度,執著四大色身為自我,執著六塵的境界為我所有,成為六粗中的「執取相」,屬於俱生我執。故攝大乘論說:「以識生依止,說此名意。」即是說:前念第七識恒審思量的思量心,能夠作為生起後念第六識,分別執著的緣慮心之所依,故名為意,又名意根。

3)識的分別

識,是指眾生對境分別的心理作用。包括眼等六種識心。眾生內在眼等六根,受外界色等六塵的剌激,引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及感覺等作用,唯識家名之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種識心中,前五種識心的功能,是直覺的,唯獨意識,專業於分別計算較量,對境起心分別人我、是非、好醜,進而安立種種不同的名稱,自相渾濁,遂形成六粗中的「計名字相」,屬於分別我執。

因第七識私我的執著,加上第六意識對境攀緣分別,順我則貪則喜,逆我則瞋則恨;對於喜歡的人或物,苦苦追求,而產生貪戀愛念之心,對於不喜歡的人和物,便排除捨棄,產生瞋恨厭惡之念,由是引起貪瞋痴等塵勞煩惱,取捨作業,這就是六粗中的「起業相」。

由煩惱的「惑」,與取捨的「業」,而招致未來依正二報的「苦」果。受報時又再作業,因業又再感果、再受報,如是惑業苦三,循環不息,故輪迴六道生死,升沉不已,苦惱也就無量無邊,成為六粗中的「業繫苦相」。此即是起信論所說:「 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眾生因一念無明妄動,而引起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識。由於阿賴耶識的不覺,而引起七識的妄覺,再由七識妄覺執著自我的成見,引生六識的錯覺。再由六識錯覺的分別計度,一切妄想,幻想、夢想,皆隨之俱來。可以說:意識是眾生心靈世界中,特別組織的妄想世界,此妄想世界中,因意識含有多種不同的功用,又可以分為很多不同名稱的部門。

其一,是明了意識:此部門專管分別明了的事,當眾生的五官與外界接觸時,此意識立即展開分別工作,執行分析、明辦、了解環境的美惡好醜,而產生知覺,思想,與意志等心理活動。

其次,是同時意識:專門負責協助眼等五識,分別外界色等五塵的好醜,作出取捨的決定。例如:我們的眼睛與外界接觸,眼識剛知此是紅色或黃色時,意識立即協助眼識分別,這是好色或不好色,跟著而產生喜歡與不喜歡的心念,決定爭取或放棄的意志。又當我們的耳聞聲時,耳識剛知此是有情聲,或無情聲,此同時意識,立即協助耳識分別,此是可意聲,或是不可意聲,而產生愛惡的情緒;乃至我們的身根與外界接觸,身識剛產生冷或熱的知覺時,此意識立刻協助身識分別,作出進退的決定;由於此意識時刻不離的跟隨著眼等前五識同時操作,因此,名為同時意識。

第三,名獨頭意識:此識離開眼等五官,而能夠獨立運作;相等於心理學家所謂:「想像」。例如:當我們休息或睡覺時,眼等五根已經不與外界接觸,眼等前五識,亦都停止了活動,但此獨頭意識郤不休不止地繼續努力,而且工作是非常的複雜與繁忙,故唯識家將此獨頭意識,又劃分為散位意識,夢位意識,與定位意識,三個不同的工作小組。

散位意識:散位意識的工作最繁忙,所謂:情緒紛紛,思潮起伏;既要面對現實,又要回憶過去,預想將來,作出種種分別、安排,以決定人的行為,或善或惡,或進或退。大凡文學家的思考,哲學家的推理,藝術家的想像,革命家的計劃,宗教家的意志,以及科學家的分析與發明,都是屬於散位意識的任務。

夢位意識:是當人們睡覺時,眼等五識都停止活動了,它便開始工作。不過,人致夢之由,有很多因素。

一因外境引發:例如:已故的親友,因思念自己的親屬,當其熟睡時,神識便來相會,或因被惡鬼所纏,或因被怨敵咒詛,邪術逼害,而於夢中看見種種恐怖的境象。也有持戒修行的人,由於精誠所致,感種佛菩薩於夢中出現,摩頂授記等,都是由外境的引發而致夢。

二因曾經歷:人在日常生活中,曾經發生如意及不如意等事,或由新聞得來的消息,印烙於心,當更深夜靜時,這些前塵影事,再在意識中影現。

三因預感先兆:有人特別敏感,將發生禍福等事,先於夢中得見。例如:有人於夢中看見種種歡樂或悲哀的夢境,都可能變成事實。

四因意識分別:因為人的潛意識,常懷有某種希望,便會在夢中出現,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五因病所致:人於病危時,神志不清,可能夢見許多不尋常的事,或說囈語,皆非事實。亦有可能看見過去的冤親,或見佛菩薩來接引等。

定位意識:是一種心力集中而統一的意境。這種意境的出現,是修行人由戒定慧的力量,所引生和諧、寧靜、輕安、悅愉的精神境界,并非普通人常有的經驗。必需要有相當修養的工夫,或如法修禪定的人,始有這種經驗出現。

夢位意識,是顛倒妄想的錯覺居多,表面似真,事實非真,表面上似能推理,其實非理,唯知識家名之為「非量」知識。

散位意識中,固然有貫通前所經驗,成為推理不誤的「比量」知識,但亦有錯誤的「非量」知識,其中尤以後者居多。

定位意識,只是一種明朗的意境,多屬「現量」的直接知覺,很少參雜主觀的作用。

綜合上面的分析,我們應該知道,意的含義,是概括心的集起功能,意的思量活動,與識的分別作用,都是組織眾生心靈世界的主要成員,而且是三位一體,不可分割。本來眾生的真心,唯一真法界,清淨無染,但由於眾生的無明妄動,致令一真法界的真心,分為集起、思量、分別不同的部門,致使純真純善純美的心靈世界,變成既複雜又污染。

(二)意的污染

人的心靈,原本是清淨無染,純一無雜的真善美世界;皆因眾生的一念不覺,迷真逐妄,遂使真心發生變化,成為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識。再因此識的不覺,引生七識的妄覺,由七識的妄覺,產生六識的錯覺,妄想分別人我是非,故引起貪、瞋、痴、慢、疑、惡見種種不良的心理。眾生由不良的心理,策動行為,造作殺、盜、淫、妄等惡業,致使人的心靈世界,真妄混雜,善惡交參,複雜無比,而且污染不堪。從此污染的心靈世界,所變現的現實世界,也就變成五濁惡世;而自由自在的真我,亦隨之變成苦惱的人生,枉受六道輪迥,流轉生死。故楞嚴經說:「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輪轉。」華嚴經亦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我說:人間一切善惡,禍福,苦樂,都是人妄想識心的傑作。

據說:從前有一位老和尚,法名意斷。因為這位老和尚,精通心術,善能調伏心猿意馬,故取名意斷。可是有一天,心意忽然妄動,教徒弟們擺設擂台,公開對心經。并訂立原則:凡能對上心經的人,不但賞賜五百個銅錢,還可以進入寺裡,吃最好的齋菜,住宿最高級的禪房。

由於條件優厚,從朝至暮,上台對心經的人的確不少,但都敗下陣來。意斷看看已經日落西山了,正想回寺,卻看見一個衣衫破舊的老太婆,手裡提著幾雙爛鞋,向著擂臺走來。意斷站在台上很輕蔑的說:「你來對心經?」老太婆說:「沒錢買飯吃,只好如此了。」於是一僧一俗,便對起心經來。

老和尚他,往自己頭上一指,老太婆她,卻往自己的腳一指;第一個回合,算是對通了。接著老和尚他又摸一摸肚皮,她卻拍一拍自己的屁股。他伸出五隻手指,她出示出八個手指。他左手向下偏斜,她右手向上舉起。四個回合過後,意斷驚喜的說:「妙哉!妙哉!請呀!」就這樣,老太婆被迎進寺裡,吃上好的齋,住上等的嘉賓房,并獲得五百個銅錢的賞賜。

意斷對於老太婆的才華,敬佩得幾乎五體投地,徒弟甲問:「師傅,老太婆的心經對得如何?」意斷無限感慨的說:「唉!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以斗量,我的心經給她對絕啦!我說:頭頂青天;她說:腳踏大地。我說:滿腹經論;她說:穩坐蓮花。我說:學富五車;她說:才懷八斗。我說:請上西天;她說:擊倒泰山。啊,真了不起呀!」因此,徒弟們對老太婆也不敢怠慢,侍奉更加殷勤週到。

徒弟乙對著老太婆豎起姆指說:「你老人家能夠對得上我師傅的心經,真了不起呀!」老太婆說:「那有甚麼困難呢!他問:你是補帽的嗎?我說:我是補鞋的。他問:是不是用牛的肚皮補呢?我說:是用牛的屁股皮補的。他又問:補一雙鞋給五個銅錢行嗎?我說:不行,要八個銅錢。最後他嫌八個銅錢太貴,叫我走。當時我的肚子餓得要命,就舉手想打他,俗語說:鬼都怕打,所以…,」老太婆還沒有說完,和尚們早已捧腹大笑,東歪西倒,…。

各位,同是一個動作,由於老和尚與老太婆的心思不同,見解不同,境界不同,所以想法與意念都不同。以此類推,世間上的事情,也是一樣。同是一件事,同是一句話,由於各人的思想不同,學問知識不同,時代背景不同,立場與角度都不同,見解也就不能一致。而人又是最固執的動物,每每喜歡固執自己的見解是對的,而強說他人的不是。因此,基於妄想識心的分別,基於自我主觀的執著,世間上的確是沒有真實的是非。

還有,中國歷史上,有一位文學家名蘇東波,與佛印禪師是很要好的師友,常常在一起;但每當談論佛法時,蘇東波都被佛印禪師折服,屈居下峰。有一次,兩人一起靜座,蘇東波忽然問禪師:「你看我現在坐著,像個甚麼?」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坐著像一尊佛。」禪師反問蘇東波:「你看我呢?」蘇東波說:「我看你,像一座堆積的牛糞。」禪師看看他,不再說甚麼。蘇東波以為這一次,總算是佔了上峰,滿懷高興的回家,告訴蘇小妹。豈料蘇小妹說:「哥哥,你又輸了,而且輸得很慘呀!」蘇東波說:「如何見得?」小妹說:「禪師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一尊佛,可是你心裡污穢不淨,所以看禪師像一堆牛糞,還不認輸麼!」

依據萬唯心的道理,可知人的內心清淨,高貴,善美,策動於人的思想與言行,自然也清淨,高貴,善美;反之,人的內心,污穢不淨,策動於言行,也就卑鄙下劣,甚至凶惡殘酷。今日世界之所以烏煙瘴氣,社會罪惡,層出不窮,主要原因,就是人的心靈世界,空氣太惡濁、太污染。我們欲想杜絕社會罪惡,首先就要清除人類心靈世界的污染,使人的心意識,回復清淨,止於至美。

(三)意的淨化

世界的惡濁,人生的苦惱,既然是由於眾生無明不覺,迷真逐妄所致。那麼,我們欲想離苦得樂,回復心靈世界的純淨無染,首先就要反妄歸真,轉迷為悟,轉無明為妙明,轉不覺為正覺。

1)轉迷為悟

我們欲想轉迷為悟,一定要皈依三寶,親近善知識,多聞佛法,啟發正智,不斷提升自己的知;使自己知善惡,知因果,知邪正,知道做人的意義與任務,還要知道佛性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更加要知道,眾生所以輪迴生死,不能成佛的主要原因,就是迷失了此生佛平等的佛性,胡作非為,損人利己,薄人厚我;造諸苦因,招致苦果。

現在,欲想解脫輪迥的苦惱,必須從無明不覺的迷途中回頭,捨妄歸真,止惡向善,利己利人;持戒修定,進趣佛道。這種知識,是從三寶的語言文字方面所獲得的啟示,可以說:是在「名字即佛」的階段,轉迷為悟,轉無明為妙明,轉不覺為正覺。

知就要行,使自己知行合一,解行并進;將所知道、所了解的佛法,付之實踐,所謂:「持戒修定,因定發慧。」由戒定慧的力量,制止心中的妄念,惡念,邪念,不再攀緣於五欲塵境,令自己內在六根的見聞覺知,與外界色聲香味觸等塵境脫離關係;而能夠清心寡欲,以清淨的身心,進修聖道,拋棄一向主觀上的錯覺(見感),自然可以降伏內心的煩惱妄想,念念反觀自性,與本覺理體相應。這就是在「觀行即佛」的位次上,轉迷為悟,轉無明為妙明,轉不覺為正覺。

由於精進修習佛法,定慧功深,引生無漏智慧,在菩提覺道的十信位中,由二信至七信,修習性空觀,斷盡三界八十一品思惑,除去分別我執。進而發菩提心,趣向菩提道;由八信位起,再修法空觀,繼續前進,依稀見到佛性,清淨的真心,若隱若現,朦朧不清,是在「相似即佛」的位次上轉迷為悟,轉無明為妙明,轉不覺為正覺。

再由十信位,加工策進,止觀深入,經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斷盡塵沙煩惱,進侵無明惑;得分斷無明,分證法身,所謂:「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直至十地位滿,轉凡成聖,親見佛性,事理圓融,性相貫通無礙。在菩提覺道的旅程中,登上等覺聖位,是在「分證即佛」的位次上轉迷為悟,轉無明為妙明,轉不覺為正覺。

等覺菩薩,由無功用道,斷盡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修學圓滿,二利究竟,福慧具足,三惑盡,三智圓,三德顯,深入妙覺果海,成就佛果菩提,即是在「究竟即佛」的聖位,轉迷為悟,轉無明為妙明,轉不覺為正覺。

我們因為皈依三寶,接受佛法的啟示,增長智慧,深入禪定,乘一心三觀的功力,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的位次,位位深入,由名字即佛,轉迷為悟,轉無明為妙明,轉不覺成正覺,直至究竟即佛,轉迷為悟,徹底取消心中無明煩惱的污垢,終於回復心靈世界的清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2)轉識成智

當我們究竟轉迷為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回復心靈世界究竟清淨時,就可以轉移凡夫的八種妄想識心,成為佛果上的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

成所作智:是一種特殊的創作能力,是轉變迷位眾生眼等五識所得的無漏智慧。迷途眾生,眼等五根,終日攀緣於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引生眼等五種識心,分別計較,貪戀五欲,作諸惡業,被業所牽,在生死苦海,輪迴不息。即使幸得人身,又值善友,懂得修行,但不是限於智慧能力,就是缺乏福德因緣,欲想利己利人,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出現求不苦。

今既如法修行,究竟轉迷為悟,成就佛道功德,將染污的心靈世界,變成純潔的正覺世間,則眼等五種識心,也隨著第八識而轉變,成為能夠承辦一切利生事業的智慧能力。可以如意自在,展開利益眾生的工作,應身化土,觀機設教,普令眾生,離苦得樂。因此,名為「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是一種高度的覺察力,亦是純理性的判斷力,是轉變第六意識而成的無漏智慧。平常人的意識,對外界事物,雖然有覺察的功能,但在我法二執的迷情中,產生很多不合理的觀念,障蔽心智,對於事物的判斷,只憑意識的錯覺,根本無法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但當我們在觀行位轉迷為悟時,修習空觀,位至七信,即可斷除分別我執。八信開始,修法空觀,經歷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位,登初地時,即可斷除分別法執,轉第六意識,成為下品妙觀察智。

再修真如觀,從二地至七地,漸斷俱生我執,將意識轉為中品妙觀察智。於遠行地後,修我法二空觀,經歷八、九、十地,直至等覺金剛心,斷盡俱生法執,即可以轉意識為上品的妙觀察智。

即是說:八地菩薩親證真如理時,就可以將人生的糊塗意識,轉為無漏妙智,成就純客觀的覺察力。不但可以觀察宇宙諸法的總相,同時深入觀察現象界的差別相,更能巧妙觀察眾生的根性差異,智慧差異,情緒差異,以及眾生個性,習慣種種差別,然後迎合眾生個別的興趣與需要,為眾生演說深淺不同的佛法,令聞法受教的眾生,皆得恰到好處的利益;神通難量,妙用莫測,故名為「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是轉移第七末那識而成就的智慧。眾生的真如自性,原本是生佛同體,聖凡無二。正如金剛經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自從眾生一念不覺,無明妄動,能所對立,演變成六粗中的智相,引生第七識的俱生法執之後,便有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種種固執。自此,平等的理性中,就有人我自他的分隔,與尊卑貴賤的懸殊,而人間種種不平等的現象,亦因私我的觀念而產生。修行人必須破除第七識的俱生我法二執,然後可以回復平等理性的清淨。

初地菩薩,智力未堅,觀行出入不定;入觀時可以降伏此俱生我法二執,但出定後,二執又死灰復燃。要登八地,無功用道現前,唯一真如境界時,始可伏滅俱生我執。直至十地,法空智現前,只可取消俱生法執的現行;至於俱生法執的種子,一定要到達等覺位金剛心後,方能斷盡。至此,就可以徹底衝破自他人我的界限,將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回復真我的本來面目。

在真我的智慧照耀中,明白「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的形相。」甚至生死與涅槃,煩惱與菩堤,悉皆平等。但因同情眾生的迷惑無知,而於平等性中,激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冤親平等,拔苦與樂,饒益眾生,是名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是轉第八阿賴耶識而成的佛道智慧。前面說過,宇宙人生的開展,以及人間善惡與苦樂,皆由阿賴耶識中含藏的善惡種子所引生。但種子是甚麼呢?種子,是指一類直接能引生自類果體的潛勢力,這種潛勢力是人類精神界的原始本能。其本身含有特殊的保守性,又有生長的功能;猶如一粒植物的種子,含有萌芽、開花、結果的功能一樣。

唯識論說:「何為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這些功能差別的種子,有各種不同的名稱。若在生起方面說:有本有的種子,與新熏的種子;在三自性方面說:有善種子,惡種子,以及無記性的種子;在有漏與無漏方面說:有有漏種子、與無漏種子;在色心與變現方面說:有內種子、外種子、共相種子、與不共相種子。如果但依有漏現行法方面說:又有名言種子,與業種子的不同。

名言種子:是阿賴耶識中,能引起諸法現象的親生因;宇宙萬有一切諸法,無不是從此類種子親自引生。

業種子:是指第六意識相應的思心所,造作善業或惡業時,所熏成的善種子或惡種子。這類善惡種子的勢力,能引生未來一切或善或惡的果報體;所以業種子,可以說是最初直接生起宇宙萬有的原動力。

這些種子,是從那裏來的呢?唯識家說:名言種子的產生,是由眾生的前七識,在日常生活中,分別過去、現在、未來、內外一切諸法,生起感覺、照了、思慮、分別、愛注執著的作用時,將一切諸法的印象,烙印在第八識心中,形成一種潛勢力,作為變現未來宇宙萬法的原始資料。

業種子的生起,則只憑第六識相應思心所,策動身口意三業或善或惡的動作時,形成一種習慣性,熏附在八識田中,成為能生起未來同類果報體的原動力。所以名言種子,是通於八種識心,屬於無記性;業種子只限於第六意識,性有善惡,不通無記。

還有,名言種子個性弱劣,必須假借業種子的力量來推動,才能變現宇宙萬有諸法;而業種子則不但具有引生自類思心所的功能,還有協助名言種子產生現行果法的力量。宇宙萬有諸法,都是從業種子的原動力,推動名言種子的原始材料而開展出來的。

現在,我們應該知道,種子,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切或善或惡的思想與行為,烙印在識心中累積的習氣。這種習氣凝成一種能引生未來自果,又能使自果獲得暫時保留的原始本能,潛伏在人的藏識中,唯識宗名之為種子。

修行人開始轉迷成悟,背塵合覺時,思想與言行,都有所改變;日常生活,皆止惡行善,背棄塵勞妄想,提高理智,趣向菩提覺道。故被送進藏識中的資料,純善無惡,不斷增長藏識中善種子的勢力,至於惡種子的勢力,則日漸衰弱。加以修行人不斷的提昇智慧,滋養善的種子,令其日益壯大;不斷的改善情感,擴展愛心,使惡的種子在慈悲水洗滌下,日漸消失。故當究竟轉迷成悟,背塵合覺時,有漏煩惱的種子已經完全枯萎,無漏功德的善種子,反而日益增長;一切執障全斷,一切智德全顯。此時真妄混合,為染淨業種子所依的藏識,也就轉變成純淨無染的白淨識。故阿賴耶識,亦名白淨識,亦名無垢識。

此外,當修行人開始轉迷為悟,直至究竟轉迷為悟這一段悠長歲月中,令阿賴耶識不斷的轉變,根據其轉變的位次,也有三個不同的名稱。

一名我愛執藏:是第八識的現行位,在此階段的識體,只限於凡夫,二乘、以及七地菩薩。因為凡夫,我法二執堅固,二乘雖破我執,法執猶存;即使是初登七地的菩薩,還未能夠發揮智慧的力量,斷除俱生我法二執,必須七地位滿,將登八地,己盡真如實際理地,始可以斷俱生我執。故八識規矩頌說:「不動地前才捨藏」。因為八地以上的菩薩,以及二乘無學位,己經斷除第七識的我執,故得脫離此阿賴耶識之名,八地以前,仍然名為我愛執藏識。

二名異熟業果識;亦名異熟識。有時異、性異、類異、與聖異的分別。

今生所作善或惡業的種子因,要在來生或多生成熟,然後招致或善或惡的果報體,是有時間上的距離,所謂:異時而熟,是時異。

其次是業種子有善性或惡性,所感的苦果或樂果,是無記性,是性異。

眾生在善道作惡業,可能招致惡趣果,或在人道造善業,感得聖人之果,是類異。

煩惱障與所知障,是一切果報體的基本因素;一切果報體,又不出兩種生死。分段身的果報體,是由有漏善與不善的種子為因,煩惱障的種子為助緣,招感六道眾生粗濁的異熟果。變易身的果報體,是由無漏有分別的種子為因,所知障的種子為助緣,招感所得的身命,是屬於已經超越三界之菩薩的不思議勝異熟果。但即使是菩薩的變易身,亦隨其地位的高下,以及智慧的深淺,而有精粗勝劣的分別,直至金剛位前,仍然有變易不定的異熟果,是為聖異。

總之,異熟果是由業種子為因,所感得的果報體,於其中間,有種種的變化;在時間上,有前後不同,在空間上,有九法界聖凡的差異,故名異熟業果。此名通於凡夫、二乘、及一切菩薩。因為一切凡夫,固然是由善惡業因,招感或苦或樂的果報體。二乘與菩薩的果位,亦是由無漏善業所招感。雖然七地菩薩,已斷俱生我執,捨棄我愛執藏識之名,但必須由八地至等覺金剛後心,修習法空觀,始可以斷盡微細俱生法執。在未盡除俱生法執之前的果報體,皆名「異熟業果」。

三名相續執持識:梵語安陀那,譯名執持識。此義通至佛果,乃至盡未來際。因為此識能執持一切色心萬法的種子,令不散失故。又名無上轉依至極清淨位,此名唯獨限於如來地。因為等覺菩薩異熟業果空後,進入真解脫道,圓滿佛果功德;此時阿賴耶識,即轉變為無垢識,亦即是白淨識。

白淨識中,永遠執持智慧的種子,時刻都放射出輝煌的光明,普照大千世界,真俗雙照,空有齊觀,事理圓融無礙,因此,名為大圓鏡智。

3)覺悟成佛

當阿賴耶識轉為白淨識,大圓鏡智顯現時,已經究竟覺悟,完成佛道的功德,此刻,也就徹底淨化人的心意;人的心靈世界,亦臻於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不過,轉迷為悟,轉識成智,覺悟成佛,絕非一朝一夕,或一生一世可以成功。必需要有決心,有毅力,加以堅決不拔的意志,與捨己為人的精神,多生多世,永遠朝著遙遠的菩提覺道邁進,廣修六度萬行,利己利人,位位高升,經歷五十五真菩提路,最後,由等覺進入妙覺,然後證得佛果菩提。

或有人說:改善人的心靈世界,必需要不斷提升人的知,改善人的情,淨化人的意;經過悠長的歲月,歷劫修學,始可以轉迷為悟,轉識成智,覺悟成佛,真是困難重重,在迷情眾生來說,談何容易?何況末法時代,眾生業障深重,持戒不清淨,修習禪定,萬一著魔,豈非求升反墮,實在危險。有沒有簡單容易,直提穩當的法門,令人即生就可以淨化身心,很快成就佛道呢?答案是:有!那就是念佛法門,禪淨雙修。

因為念佛法門,三根普被,老少咸宜,無論是:上智下愚,士農工商;不管是貧富貴賤,忙碌清閒,都可以修學;至簡至易,而且功效迅速。只要我們能夠一心念佛,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止息妄念,轉雜念為一念,轉惡念為善念,轉邪念為正念,乃至轉有念為無念,立即可以取消人內心的貪瞋痴,增加人的智慧,長養人的慈悲,淨化人的身心。眼前就可以改善人的居住環境,取消暴力,杜絕社會罪惡,創造世界和平;將來臨命終時,更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得無生忍,一生補佛之處,決定可以成佛。

例如:我們一心念佛,字字分明,即攝意根;口稱佛號,句句清楚,即攝舌根;耳聞佛號,明明白白,即攝耳根;眼不東張西望,即攝眼根;鼻不攀緣香塵,即攝鼻根;身不懈怠放逸,即攝身根;如是六根都攝,不再攀緣於六塵境界。既然根塵脫節,則心再不會因物質的誘惑而起貪瞋痴,身不再因追求物質享受而殺而盜而淫,不是立即可以淨化人的身心,令人停止惡業嗎?

還有,我們一心念佛,萬緣俱捨,就是布施;一心念佛,不作諸惡,就是持戒;一心念佛,心自柔和,不瞋不暴,就是忍辱;一心念佛,淨念相繼,永不退墮,就是精進;一心念佛,妄念不起,身心寂靜,就是禪定;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心光顯現,就是般若。如是修一行而具足六度眾行,就是修善。

念佛法門,既然可以令人止惡修善,淨化身心;那麼,一人念佛,一人身心清淨,多人念佛,多人身心清淨;社會上所人都念佛,社會亦隨之清淨,一切罪惡,也就消滅於無形,至此,自然止息戰爭,導致世界和平。

如果念佛的人,能夠進而禪淨雙修,實相念佛,由事相一心不亂,進入理性一心不亂;與自己的佛性相應,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是念念無間,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佛一如,能所雙亡,即是念佛三昧。至此,何止可以止惡修善,還可以轉迷為悟,轉無明為妙明,轉不覺為正覺,乃至轉識成智,覺悟成佛。所以大勢至菩薩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決定成佛。

由是可知,念佛法門,與持戒修定,因定生慧的三無漏學,實是異途同歸,目的一致。都是開拓人類精神文明的工具,同是改善人類心靈世界的法寶,亦是領導人類通往和平的管道,運載眾生出離苦海的慈航。不同的只是:修三無漏學,但憑個人的力量前進:念佛門法,除了自己努力外,還加上阿彌陀佛的願力扶持,故有遲速難易的不同而已。

也許有人認為:念佛只是老年人的事;因為老年人無須經營,不要上班,最為清閒;而且老人來日無多,正好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至於青年人,既要發展事業,又要交際應際,還要出外考察、旅行,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那裡有時間念佛?殊不知念佛法門,老少咸宜;老年人固然要把握有限的生命,為將來蓮華化生作準備;但青年人更要把握現在,創造將來。

何況今日世界,世途險詐,人心不古,處處充滿陷阱;而青年人血氣方剛,勇敢有餘,經驗不足,定力有限,處身於複雜的環境中,孤身奮鬥,不止需要一心念佛,憑藉佛力加被,滅罪生福;還要修持十種淨業: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以維繫人倫道德;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以改善自己不軌的行為;深信因果,修十善業,以改變氣質,淨化身心;讀誦大乘經典,勸人念佛修善,以自利兼他;布施修福,以利益群眾,以改善社會。所以念佛法門,并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品,而是青年人立身處世,創基立業的無上妙方;的確有輔導青年,淨化社會的功能。故蓮池大師說:「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貴賤賢愚,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這次佛學講座,本人特別提出「心靈的世界」來和各位研究,目的是希望大家都知道,今日世界人類,唯一自救的方法,就是要不斷提升人的知,改善人的情,淨化人的意,徹底清除人類心意識的污染,以開拓人類精神的文明,實現至真、至善、至美的心靈世界。

如果所有人都能夠及時醒覺,於五濁惡世的迷途中回頭,皈依三寶,接受佛法真理的啟示,實行禪淨雙修,以一念息妄念、以正念止邪念,轉惡念為善念,轉不覺、妄覺、錯覺為正覺。積極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也要積極發展人類精神的文明;在實行清除現實環境的污染,也要實行清除人類心靈世界的污染。使人類的知情意轉向真善美方面進展,自然扭轉人心的邪惡,取消凶惡殘酷的暴行;淨化社會,止息戰爭,導致和平。

因此,本人懇切的希望各位,從今天開始,就信佛、學佛,多聞佛法,開發智慧,擴展愛心,去愛一切人,救一切人,為人類前途謀幸福。更要精進念佛,一方面淨化個人內在的身心,促進人性的覺悟;一方面憑藉佛力加被,化解天地的戾氣,溶化人間的仇恨,消除人間互怨互恨,互相侵犯,互相戰爭的禍患;以展現人類精神的文明,以美化人類心靈的世界。

最後,多謝志蓮淨苑宏勳法師,多謝美西佛教會弘法組各位董事,多謝為這次佛學講座出錢出力的工作人員,更多謝各位聽眾。本人誠懇的祈禱佛力加被各位,福慧增長,更願以此功德,回向祈禱,世界和平!

【書籍目錄】
第1頁:一、提升人的知 第2頁:二、改善人的情
第3頁:三、淨化人的意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