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心的效能訓練 鄭石岩

禪——心的效能訓練 鄭石岩

在解脫中成長

[日期:2011-05-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鄭石岩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維持心智的成長和健全的活動,就像維持身體的體能一樣,必須不斷地添補養料。人為了適應環境,必須不斷求知和學習,消化與創新,要讓自己從舊適應中解脫出來,然後才有新適應能力。情性的生活也是一樣,如果不能從過去的情感和情緒中解脫出來,就會沉迷於過去而發生情感生活上的困擾。不過,如果沒有用功的學習和豐富的經驗,便談不上解脫;缺乏努力和磨煉,也談不上成長。  解脫成見才有真知  人如果把過去主觀經驗所得到的片面意見,用作響應新情境的決策指導,就會墜入成見的陷阱。對別人觀感不佳,就會排擠他,批評他的美意;對別人觀感好,就會一廂情願地接納他的欺騙。人世間,有許多難以彌補的錯誤,都是在成見中鑄成的。  成見不一定只是主觀的片面觀感;過去所獲得的見聞或知識,不分青紅皂白,頑固地用來處理新的問題,也是一種成見。外表是“現代”而思想帶著“古代”情結的人,往往在適應上發生很大的困難。  有一位母親,在女兒結婚時,傳授了許多馴夫術;女兒把它奉作圭臬。母親賜予的這份幸福秘笈,竟然成為破壞女兒婚姻的利器。成見通常是不知不覺的,所以它常被形容為一種心魔。它破壞人的正知正見,而自己卻認為它是必然的真理。這位女士,一直到家庭破碎之後,才向我訴苦說:過去她與先生的誤會和沖突,有許多是母親一手造成的。不過,就這件事而言,成見不僅來自她的母親,也同時源自她自己的觀念。因為她不能認清母親的話,她完全順從母親,不肯檢審明辨,這是她婚姻生活的致命傷。人一旦缺乏“了了分明”的思考能力,就很容易走入邪惡和迷信。  決定事情,最忌用道聽途說的意見,或根據一己之見作孤注一擲的決策;必須客觀無私、清醒地搜集資料,審慎研判,才能作最好的判斷。請注意,意見的來源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支持意見的理由是什么。  解脫障礙才有創意  佛經告訴我們,創意不能開展的原因是心中有了障礙。這就好像視野被阻擋一樣,看不清前景,道路被堵塞,無法通行似的。在精神世界裏,有三種障礙會破壞生活,阻礙心智的開展:  所知障。  煩惱障。  業障。  絕大部分的人都深信知識是重要的,我們只贊美飽學,卻很少注意飽學之後,更需要清醒和自由。古人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指的就是食古不化,會阻礙清醒的獨立思考。我們的教育過分強調記憶知識,缺乏良好的思考訓練,在創意上無法突破,研究發展無法達到應有的水准。  在心意活動方面,社會上通常的習俗、價值觀念和宗教文化現象,往往以“所知障”的方式,束縛個人思想,發生刻板或狹隘的思考。比如說,宗教的規范和真義就很容易被迷信的觀念所束縛,以致教義被曲解,而產生迷信的心理情結。許多不幸的宗教災難事件就是這樣發生的。多年前,美國曾經發生過某宗教團體集體自殺的慘事,那是由於障礙所致。佛法闡揚的是覺。覺必須建立在免除障礙和解脫上,這就是空的本義之一。  其次,煩惱是一種情緒和情感的紊亂或亢奮,它可以使人亂性,可以使人消沉痛苦,可以令人緊張焦慮。它是一種情性的障礙,會幹擾思想,影響生活態度,破壞人際適應。煩惱是從貪婪、憤怒的脾氣、無知的執著、傲慢和自卑中延伸來的。諸多煩惱中,以貪婪為核心。也就是說,貪婪能演化為一切煩惱。所以嗜欲越深,煩惱就越重,生活的創意和喜悅就越少。唐朝大珠禪師說:  嗜欲深者機淺。  是非交爭者未通。  觸境生心者少定。  寂寞忘機者慧沈。  傲物高心者我壯。  執空執有者皆愚。  尋文取證者益滯。  苦行求佛者俱迷。  離心求佛者外道。  執心是佛者為魔。  生活的智慧必須以破除障礙為前提,要懂得解脫和善巧。然而這樣的解脫,是不是很容易被認為一無所有呢?大珠的弟子在聽完他對解脫和空的解釋之後說:  “我知道了,空的要義就是畢竟一無所有。”  大珠解釋道:  “畢竟是你自己,不是畢竟一無所有。”  這位弟子恍然大悟,很高興地離去。從大珠的談話中,我們知道空和解脫,是要歸到實實在在的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本質或真我也否定掉。  最後,業障是指行為和習氣上的障礙,人如果沒有恒心,缺乏定力,生活習慣不好或染上惡習,都是惡業。許多人以為自己體弱多病是業障,生意失敗是業障,這是錯誤的。真正的業障是自己被不好的思考、生活和工作習慣所阻礙,人所以有厄運,都是業障形成的。如果能從業障中解脫出來,就能看清事實,發展出得宜的適應。能從業障中解脫出來的人,就是有福氣的人。福氣不在占有,而是在“能用”;業障阻礙了你的“大用”,以致失去智慧,喪失機會。失去大機大用的人,又怎么能活得幸福,活得成功呢?  人要從所知障、煩惱障和業障解脫出來,生活才顯得自在,思想才有自由和創意。不過,我們還須省思:如果沒有所知,又怎么能解脫而生智慧呢?沒有煩惱,又怎么能體會轉識成智的妙法呢?不是因為蹉跎歲月,又怎么會有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事實呢?從現在開始,只要你肯改變自己,願意從執著與沉迷中解脫出來,你就能過成功的人生。

  解脫占有才有自由  我曾聽過一個很生動的說法:一位佛門弟子在臨終魂魄脫體時,從一個小門進入一個珠寶的世界,放眼望去,應有盡有。這遊魂拼命地攫取,於是陷入痛苦的地獄,走不出來。各種珍玩統統穿戴在身上,這時,地藏菩薩看到了,對他說:  “把你占有的東西放下來,不就出離地獄了嗎?”  遊魂說:  “我舍不得。”  遊魂繼續在那裏受著苦。  這段故事是很發人深省的。人一旦走入野心的占有,就會陷入心靈的地獄世界。反之,只要一念能與別人分享,改變占有的態度,即使是經營龐大的事業,也是自由自在的。  解脫執著而後通達  每一個人都應該為生活負起責任,為工作盡心力,為某些挑戰作堅持。目標明確,過程和方法清楚,能清醒地響應所面臨的一切挑戰,這樣的人是通達而負責的;反之,如果缺乏清醒的思考和工作計劃,憑著欲心一頭栽,像工作狂一樣地猛幹,或者死心眼兒不肯變通,那就是執著了。  我們應該對工作負責,而不是對工作執著;要為自己盡本分,而不是讓自己執著放不開;要有通達的性情,而不是讓自己的心思打死結。  佛教有則故事說,有一次某地方洪水泛濫。某人被洶湧的洪水所困。有一位船夫勉強撐船來救他,他說:  “我平時用功念佛,我要等觀音菩薩來救我。”  他不肯上船,船夫看到水勢越來越大,只好把船劃開了。洪水越來越高漲。這時,他只聽到一個聲音:  “剛剛我來救你,你為什么不上船呢?”  這位佛門弟子太執著了,以致失去獲救的機會。  人的心如果在追逐著物就會執著,死纏著一個頑固念頭也是執著;反過來,如果用心來看物,來檢討觀念的正確與否,就會通達無礙。大珠禪師說:  心逐物為邪。  物從心為正。  儒家所謂的誠意和正心,正是要破執著,顯智慧,要培養“君子不器”的通達胸襟。  解脫執著能使人通權達變。那是自性真如展現的緣故。所以禪家說:  若了了見性者,  如摩尼珠現色,  說變亦得,  說不變亦得。  當一個人不被色相所縛時,就不會執著,成見和刻板的態度自然不起。他超越於變與不變,完全的通達,生活的適應能力也就好起來。  解脫消極才有積極  消極是等待的、懼怕的、逃避的、悲觀的。如果生活態度是消極的,那么煩惱就會滿簍滿筐。等待的人就會錯過機會,懼怕的人就會焦慮不安,逃避的人最會累積難題,悲觀的人更是沮喪乏力。  有人說,積極是往好處想,肯上進;消極是往壞處想,所以畏首畏尾。我認為積極和消極並非取決於樂觀或悲觀,而是決定於能否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如果思想行動,不是正對著解決問題而發,那就是消極,能面對它而設法予以克服或解決就是積極。  父母親都希望子女用功,絞盡腦汁來鼓勵,送他去補習班補習,然而如未能真正了解成績低落的原因,設法予以補救,那么任何措施都是消極的。反之,如果能協助他克服困難,提升學習效果,那么給他一頓訓斥,也不失為積極。  有些人企圖心旺盛,看來似乎很積極,但他拈輕怕重,不肯吃苦,不肯用功學習,這就形成欲望和實踐之間的矛盾,這矛盾往往加速了消極態度的形成。因為不滿、憎恨、嫉妒和逃避的意念,很快就顯現出來。因此,人必須先把自心中的驕誑、嫉妒和種種愚迷加以淨洗;要把野心和貪婪放下,這才能夠接納自己,了解自己,活個現成,展現自己的潛能。唐朝黃檗大師說:  直下無心,  本體自現,  如大日輪升於虛空,  照遍十方更無障礙。  能夠實實在在展現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光明積極的生活態度。  消極的人活在虛偽和狂妄的蘊識世界裏。他的行動不是為了豐富或光明生活的本身,而是為了虛妄的意圖。他們是疏離的,是痛苦的,是掙紮的。  解脫色心的我,才看到真我  一般人對於色心的我是很執著的,從心理咨詢的觀點來看,人們為了維護“色心的我”,真是用盡腦筋。許多人在心中經常這樣自我對話:  “我有我的尊嚴,這面子是要撐的。”然後又自己回答:  “我的顏面受到傷害,害得我無地自容。”  結果許多虛幻的意念,鑽牛角尖的想法,不停地在心中浮現盤旋著。時而想要超越,當個強人;時而絕望,自卑彷徨;時而不平,嫉妒憤怒。這些都是圍繞著“色心的我”而發出的情緒作用。許多情緒性的沖動和行為,都是在“我相”被侵犯時才出現的。  禪家指出,色心所形成的我相,是過去生活經驗中,搜集別人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形成的。它不是與生俱來,不是本來就有的。對於過度執著我相的人,要時時參透它的本質,不要讓它成為不斷指責自己的壓力。也不要為了“死要面子”,不顧是非曲直,而陷入錯誤的泥淖。  禪家的參禪,就是要幫助人,從參透中解脫色心和我相的羈絆,而成為真正的自由人。以下是一段咨詢式的參禪,用來幫助人看出那我相的非實在性。首先,禪者大略說明了真我和我相的本質,他要幫助人參透我相,去接觸真我。以下即是這段對話:

  禪者:“你有過做夢的經驗吧,舉個夢來說說看。”  學生:“我做過一個令我欣喜無比的夢。我夢見失去的情人,我好高興,夢做得很長,覺得好開心……”  禪者:“在夢的主觀世界裏,真實嗎?”  學生:“真實,非常真實,恨不得大夢不醒。”  禪者:“醒來之後,你覺得怎么樣,是真的還是假的?”  學生:“醒來之後看它是假的,在夢中卻是真的。”  禪者:“在夢的世界裏,看醒著的生活世事真實嗎?更確切地說,白天的一切能被帶進夢的世界嗎?”  學生:“不可能,帶不進去。”  禪者:“所以就夢而言,醒著的時候,你所擁有的一切,其性質如何呢?”  學生:“相對的不真實。”  禪者:“有沒有發現你生活在兩個精神世界?”  學生:“我覺得我在夢境時,白天醒境的一切活動都退去了。一旦進入夢的世界,白天所有的東西就不存在了。當我醒來時,夢中的一切也不存在了。”  禪者:“現在,你參‘誰從夢境到醒境,又從醒境到夢境’,那是誰?”  學生:“啊!是……我不會說……呃!”  禪者:“就是那不會說的。它與你的地位、財富、得失、名利都不相幹的自己。現在,請念一聲‘阿彌陀佛’。”  學生:“阿彌陀佛。”  禪師:“不用你的名字,請問念佛的人是誰?念佛聲的源頭是什么?”  學生:“就是他。”  當一個人被指引到能看清自己的“他”或真我時,他慢慢從“我相”的執著中解脫出來。他知道得失、是非都只是一個名相的表層。人生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如來,而生活的關鍵就在於有沒有去披露自己,去實現和布施,去悲智雙運,去證入無餘涅。  當一個人能從是非心中解脫出來,就能看清是非,且外於是非;能從毀譽中解脫出來,就能不被毀譽所動,而真正過清醒光明的生活。  禪法最重要的就是解脫,有解脫就能開悟,能展露自性如來,就能福慧增長。現在,我們要說明另一個禪法:自性如來的開展。

【書籍目錄】
第1頁:禪——心的效能訓練 第2頁:
第3頁:前 言 第4頁:禪心——清醒覺察的心力
第5頁:禪就是內在學習 第6頁:禪坐對身心的影響
第7頁:永恒的自性與慧命 第8頁:禪行——篤實力行的智慧
第9頁:解行並重 第10頁:生活適應的難題
第11頁:生活的四個行持 第12頁:通達與承擔
第13頁:隨緣實現人生 第14頁:建立生活規范
第15頁:恬淡與寬闊 第16頁:禪燈——光明寬闊的胸襟
第17頁:點燃你的心燈 第18頁:光明的精神生活
第19頁:踏著光明的路 第20頁:清醒的價值觀念
第21頁:正確的思維方式 第22頁:良好的交流藝術
第23頁:圓融的實踐智慧 第24頁:適當的工作態度
第25頁:積極的生活意識 第26頁:活用的知識經驗
第27頁:深厚的禪定修持 第28頁:禪機——通情達理的生活
第29頁:在解脫中成長 第30頁:真我的開展
第31頁:禪喜——體驗生活的悅樂 第32頁:五種禪喜
第33頁:失去禪喜的原因 第34頁:尋找禪喜的途徑
第35頁:禪悟——領悟人生的究竟 第36頁:禪坐——調和身心的關鍵
第37頁:調身 第38頁:調息
第39頁:調心 第40頁: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站長 发表于 2012-4-13 1:22:22
已改, 謝謝通知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2-14 23:30:48
本書深入淺出,非常值得推介。

但請版主對本電子書稍加修訂:
1) 第11頁和第13頁重覆了;
2) 第12頁“通達與承擔”篇第一段末句:由“必須接納,從而把業轉動成爲善良的慈悲...”之後,錯植第10頁“生活適應的難題”篇的下半部;及
3) 第14頁已為“通達與承擔”篇的正版。

建議版主刪去第11和第12頁,則全書當更完滿。

TK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