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生命不再等待 佩瑪丘卓

生命不再等待 佩瑪丘卓

第四品 守護正知(2)

[日期:2011-02-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佩瑪丘卓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如果是這樣,寂天菩薩反問自己,發了利益一切眾生的願,又不能保持,會有怎樣的後果?

發了菩薩願又食言,並非指有時不太想履行義務,而是指決定永遠以自己的舒適和安全為優先。決心受持之後,毫無疑問地,我們有時會感覺自己的不足之處,並懷疑自己利益眾生的能力,這類暫時的中止是可以想見的。但如果我們決定讓菩提心的星星之火熄滅,扼阻挑戰和成長的想往,後果著實悲哀。我們就真應了那句老話:“老狗學不會新把戲。”最深刻的悲哀,是我們對他人的痛苦關上心門,還自以為十分有理。

  其實也不盡然,

  退失菩提心也可以證得解脫,

  這是由於不可思議的業力,

  只有佛陀才能洞徹幽微。

此頌說的是阿羅漢舍利弗,佛陀最親近的弟子之一。他是一個少見的例子,雖然退失菩提心,並放棄了“一切眾生盡成佛,我方成正覺”的誓願,但仍證悟了阿羅漢。

根據傳說,舍利弗在過去世遇見一位餓壞了的食人魔,乞求舍利弗割下他的手臂,他說這是唯一可以滿足他飢餓的食物。舍利弗一點也沒有猶豫,立刻割下右臂獻給他。孰知他居然很不高興地抱怨:“我不要右臂,我要的是左臂!”顯然這是壓倒舍利弗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對眾生不合情理的要求完全失去了信心,於是放棄了菩薩願。

一旦菩薩應許要處理日益困難的狀況,他們其實是自找麻煩。我們必鬚麵對現實,要處理像你我這樣不講道理的眾生。

  在菩薩律儀的罪墮中,

  退失菩提心是最重者。

  因為一旦退轉,

  眾生的利益將受損。

寂天菩薩再度重申這一點:菩薩所犯的最嚴重過失,就是對世間的挑戰掉頭而去,不再回望。有一些挫折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我們完全放棄對他人伸出援手的希求和熱情,我們的結局可不見得會像舍利弗一樣!

還好據說菩薩願像金瓶一樣,非常珍貴,但打破了很容易修補,我們可以隨時恢復菩薩願。在菩薩願裡,本來就對人性弱點具有慈悲,並永遠鼓勵眾生重新開始,永不嫌遲。

  若有人障礙菩薩的善行,

  雖然只是短短一剎那,

  卻因減損眾生的利益,

  就要永遠淪落惡趣。

第二重嚴重的過失,就是障礙菩薩的善行。這並不難避免。當我們傷害或侮辱了我們不喜歡的人時,誰知道我們是不是障礙了菩薩的功德?因此,特地向大家提出忠告:要謹慎地對待每一位眾生。

  破壞一個有情的安樂,

  就會毀滅自己。

  若毀損一切眾生的安樂……

  又何須多言呢?

當我們故意摧毀眾生——即使僅僅一位——的安樂,我們也同時傷害了自己。對人不厚道雖然可獲得短暫的滿足感,但最後感覺更糟。如果是這樣,又何須多言,不再祈求止息他人痛苦的後果?寂天菩薩勸告我們,須正知業力的因果,並明了我們的行為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他在第十一至二十五頌繼續討論了這個問題。

  生死輪迴中的人,

  一旦發起菩提心,

  又因錯誤而摧毀,

  必須很久才能登上菩薩地。

若我們不斷地重新發願又打破它,那麼很久才能登上菩薩地。然而,我們不會永久耽擱下去。雖然第九頌字面上是這樣說,但我們不會永遠淪落惡趣。在佛教思想中,沒有永遠詛咒的觀念。某些內心境界看似沒完沒了,然而縱使是最糟糕的痛苦,也是無常的,總有出頭之日。

話又說回來,我們若還繼續加強舊有習氣,不再嚮往成長,就大大減慢了成佛的過程。猶豫的習氣是有後果的,我們會愈來愈躁動,愈來愈不滿足。我們開始視自己為延誤者、失敗者、成事不足者。另一方面,我們若對業力的運作有所正知,便會明智行事,也會運用珍貴的人身作為成佛的途徑,而非邁向地獄的道途。

  因此,我將恭敬力行

  我所發的願菩提心。

  今後若不勉力而行,

  將步步趨向更痛苦的惡趣。

與時推移,我們不是覺醒,就是陷入更深更沉的睡眠之中,這要視我們如何訓練內心而定。因此,我們不是變得更柔軟隨順、更積極探索,就是更頑固僵化。願我們都能按自己的承諾行事。

  為了饒益一切有情眾生,

  無量諸佛先後降生又謝世了,

  而我,卻因為惡業,

  無福被佛陀親自教導。

佛的怙佑普照眾生,但有三種心態讓我們無法蒙受持續的怙佑。這三種心態可以比喻為三種“缽”:盈缽、毒缽和漏缽。

缽中的水若滿盈到缽緣,如同內心充塞著意見和先入為主的成見:我們已經全知道了,我們有過多固定的想法,沒有一樁新的事物影響得了我們,或者讓我們質疑自己的假設。

盛裝毒素的缽,如同內心憤世嫉俗、吹毛求疵,一切都被這種苛責的心態所污染,不開放,不願意探索法教,自以為?,等等。

缽底有洞,如同散漫的心:身體在,心卻迷失在諸多念頭中,成天忙著計劃到哪兒度假或去哪兒吃大餐,老師教了什麼則完全充耳不聞。

寂天菩薩了解到,接受佛的怙佑卻不能從中得到利益有多麼悲哀之後,他決心內心開放而且正知,免得事後徒自悲傷。他說,除非我們理解因果運作,否則不會有任何改善。這是必須嚴肅思考的訊息。

  若我今後依然故我,

  這就是我的命運了,

  我會沉淪惡趣,

  遭受痛苦捆縛、割殺、撕裂。

在我們的行為中有一種重複的模式,但我們常常視而不見。遇見困難的情況,就特別容易引發我們的習氣反應:退避或抽身,尖叫或哭泣,變得驕慢或自卑。這些尋求安全感、避免不如意的策略,只會增加我們的不安。唉,它們是會讓人上癮的。雖然後果往往是苦,但我們還是一試再試。

正知猶如護衛者,保護我們不再重複同樣的錯誤,也不再增強同樣的習氣模式。我們確實可以逮到自己被羈絆的那刻,而且避免被shenpa所擾動。

  值逢諸佛示現世間,

我對佛法生起真信心,又獲得人身,

  這都是修習善法的難得機緣。

  哪一天才能再度獲得呢?

在寂天菩薩的法教中,有幾個一再出現的主題。其中之一便是生而為人珍貴難得,但我們卻追求太多而虛擲了此生,尤其我們毫不知何時會失去福報。第十六至二十六頌針對這個主題有更多發揮。
【書籍目錄】
第1頁:目錄(1) 第2頁:目錄(2)
第3頁:導讀 菩薩道的修行 第4頁:作者序 -- 平凡如我們,也可以改變世界(1)
第5頁:作者序 -- 平凡如我們,也可以改變世界(2) 第6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1)
第7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2) 第8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3)
第9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4) 第10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5)
第11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6) 第12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7)
第13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8) 第14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9)
第15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1) 第16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2)
第17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3) 第18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4)
第19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5) 第20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6)
第21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7) 第22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1)
第23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2) 第24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3)
第25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4) 第26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5)
第27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6) 第28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1)
第29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2) 第30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3)
第31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4) 第32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5)
第33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6) 第34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7)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