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生命不再等待 佩瑪丘卓

生命不再等待 佩瑪丘卓

第四品 守護正知(1)

[日期:2011-02-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佩瑪丘卓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生起覺醒的心,即生髮上求佛道的希求,同時也是明確地想要止息世間眾生日益增長的痛苦。大多數人不怎麼在意開悟這件事,但我們大部分人都希望置身於更理想的世間,也想從煩惱習氣和心理痛苦中超脫,這是喚醒菩提心理想的心態。我們知道我們想使世間更加美好,也知道要做好這件事,需要更多智慧。這是最好的下手處。

我們若決心追求這個目標,就跟寂天菩薩站在同一陣線了。他和我們一樣,必須處理狂野的心、強烈的情緒和頑固的習性。他也和我們一樣,如實運用他所擁有的生命,睿智地處理他對世間的習氣反應。心嚮往之,即是“願菩提心”,有時我們雖仍不免引起他人痛苦,然而我們釐清痴惑、服務他人的發心無所動搖。

《入菩薩行》第一至三品中,寂天菩薩與我們分享他發心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第一要務。在接下來的三品中,他將提出方法,令菩提心的熱情不致減退。

  這是十分重要的議題。年輕的時候,我們對周遭世界充滿好奇,自然有活力激發我們去學習。同時,我們也害怕自己會像某些年齡較長的人一樣,變得冥頑不靈、心靈封閉、失去冒險精神。

  這是實情。有些人年歲漸增之後,便花上更多時間追求舒適與安全,但是寂天菩薩熱情地決心保持年輕的好奇心。他發心不斷延展他的心,超越既有的立場和偏見。他一心要柔軟隨順,在精進努力中成長,不要困在繭裡。

菩薩道並非做一個“好”人並接受現狀。它需要勇氣和不斷成長的意願。

寂天菩薩在第四品中,提出兩項保持熱情鮮活的重要議題。其一是正知(attentiveness),其二是善巧處理情緒。本品的藏語標題為pag- y卸嘀忠敕ā1韭鄣撓⒁氡疽胛熬踔保╝wareness),也有譯為“審慎”(conscientiousness)、“警覺” (heedfulness)和“留意”(carefulness)的。我覺得最傳神的首推“正知”,以充滿智慧的覺知,注意當下。經教中的譬喻是如臨深淵:我們充滿正知,並清楚知悉不小心失了神的後果。

  正知是自省的要素。如果感覺shenpa在拉鋸時,我們能加以注意,便會更有智慧,不被羈絆。

寂天菩薩在以下的頌文中,列舉了應該正知的五個時機:菩提心生起時,決心受持前,決心受持後,有關業力因果或行為後果時,最後則是被煩惱(kleshas)引誘時。

梵語klesha指必然導致痛苦的強烈情緒,有時譯為“煩惱”(neurosis),本論的英譯本譯為“苦惱”(afflictions)和“雜染的情緒”(defiled emotions)。在本質上,煩惱是一種動態而非言語所能描述的能量,也是牽著我們的鼻子走,讓我們言行欠缺智慧的能量。

煩惱與一種微細的張力一併生起,而這種張力是本於二元對立的概念。我們若掌握不了這樣的張力,一連串“認同”、“不認同”的連鎖反應就開始了。這些反應迅即升高,發展為嗔害、貪愛、愚癡、嫉妒、羨慕和傲慢;換句話說,會發展為自己和他人的苦難。煩惱依於無明而存在。無明即無知於煩惱並無實體,也無知於我們如何強化它們。煩惱又因散漫的念頭而得到補給。我們可藉由正知來減弱其力量,這是第四品的主題。

第一頌中,寂天菩薩開始講述五種應用正知的時刻。

  菩薩身為佛子,

  已堅定受持菩提心,

  就不應忘失

  要努力修學。

一旦菩提心已經生起——而且我們也知道,若不留心呵護它便會減弱——我們就運用正知來努力修學。這尤指六波羅蜜而言,寂天菩薩將在後面詳述。

  若一開始不十分留心,

  也未經縝密考量,

  即使已承諾或發願,

  也可以考慮繼續向前或後退。

在決心受持之前,我們應從各個角度思惟,並正知可能的後果。若我們盲目進入某種情況,最好遲疑一下,並反問自己:“我應該繼續前進,還是抽身後退?”然而,既已明智思惟過我們的決定,為何還會有疑惑呢?最聰明的辦法是凡事考慮周詳,做出抉擇,之後便不再回首顧望。

  但諸佛和佛子,

  已經以廣大智慧思惟它;

  我自己也已一再衡量它,

  我現在怎會懷疑猶豫呢?

在行動之前必須有所正知,不僅是對初學者的忠告,連佛、菩薩下決心之前也需要正知。寂天菩薩自己就權衡了一下是否要發菩薩願。一旦權衡之後,他便可以放輕鬆了,沒有理由動搖了。

我們若不確定如何做,可以從信任的老師那裡尋求鼓勵。根據他們的身教和言教,我們便可以跨出這一步。寂天菩薩說他和佛及佛子一樣,周詳思惟過他個人的決定,看不到有撤回的理由。

  若我已發菩提心,

  卻又反悔食言,

  就是背叛了每一位眾生。

  我會投生何等惡趣啊!

對寂天菩薩來說,要掉頭不顧眾生,風險實在太大了。因此在以下兩頌中,他考量了在決心受持如此廣大的菩薩願之後,又不正知、不留意的後果。

  如同聖教所說,

  發心小布施,

  卻出爾反爾,

  此種人將墮餓鬼道。

  我曾發心要度化輪迴眾生,

  證得無上安樂,

  卻又欺騙了他們,令他們失望,

  我怎能指望投生善趣呢?

  這些頌文說的是出爾反爾。如果你曾經很想慷慨布施,後來又改變了主意,極可能是受貪愛或執著的影響。這時你要找機會延展一下你的心,否則,你便增強了貧窮心態以及“餓鬼”心態的因緣。餓鬼就是永遠覺得不夠、永遠無法滿足的心態。
【書籍目錄】
第1頁:目錄(1) 第2頁:目錄(2)
第3頁:導讀 菩薩道的修行 第4頁:作者序 -- 平凡如我們,也可以改變世界(1)
第5頁:作者序 -- 平凡如我們,也可以改變世界(2) 第6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1)
第7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2) 第8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3)
第9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4) 第10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5)
第11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6) 第12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7)
第13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8) 第14頁:第一品 發菩提心(9)
第15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1) 第16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2)
第17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3) 第18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4)
第19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5) 第20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6)
第21頁:第二品 懺悔罪業(7) 第22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1)
第23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2) 第24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3)
第25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4) 第26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5)
第27頁:第三品 發心受持(6) 第28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1)
第29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2) 第30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3)
第31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4) 第32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5)
第33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6) 第34頁:第四品 守護正知(7)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