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佛是無事的凡人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人世間沒有一樣不顛倒,眾生顛倒,知見不正,樣樣顛倒。不顛倒,就成佛了。佛是什么?中國禪宗祖師說佛是無事的凡人,沒有事的平凡人,哪個人能夠做得到?都是無事生非,都在顛倒之中。

  經典回放

  錄自《圓覺經》

  【原文】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譯文】善男子啊!一切眾生從有生以來,就處在種種顛倒之中,好像迷路的人,四方奔走,卻找不到正道。眾生誤以為四大合成的這個形象就是自己的真身,誤以為六塵留下了印象就是自己的真心。這就像那些有眼病的人看鏡中花和水中月。善男子啊!鏡中實際沒有花,以為有花,不過是眼病者的妄執罷了。因為妄執,不但原本虛空的自性被“假花”迷惑,連“真花”的樣子也忘記了,都把假的當成真的。如此因妄生妄,以假生假,循環不停,所以叫做“無明”。

  大師釋疑:

  善男子:好心人。

  四大:指地、火、水、風。佛家認為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物質都是這四大要素構成。

  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即我們五官感覺到的和思想意識到的一切。

  第二月:指水中或其他東西映照出來的月影。

  學佛一得:依住妄念求正念,依住錯覺求正覺

  佛祖說法時,一開口就是“善男子”,這是以正面肯定進行引導的一種方式。每個人都有善念也有惡意,當然善惡的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人七分善三分惡,有的人六四開或五五開,這就決定了各人的稟性。體現在行為上,是善是惡,一要看別人的態度,二要看自己的心情,都沒有一定。你可能打這個人的耳光親那個人的臉蛋,你也可能在這個時候打這個人的臉蛋而在那個時候親這個人的臉蛋,說你是善人、惡人都不恰當,你只是在某個時候善態可掬而在某個時候“凶相畢露”。

  不一定七分善三分惡的人經常做善事,也不一定三分善七分惡的人經常幹惡事,這跟他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比如金庸武俠小說裏的那些俠客,心眼還不錯,不得已時也殺人如麻;商紂王壞透了,在心愛的女人面前卻很友善。當然這裏所說的善惡,不是道德判斷,僅僅行為判斷,善事是指親善、幫助別人;惡事是指羞辱、傷害別人。人的善念、惡念都不會隨便發作出來,必然會受到他人或環境的誘發。往往是,善言善行能誘發他人的善言善行,惡言惡行能誘發他人的惡言惡行。所以,聰明人多說好話,以正面誘導別人的善念,這一來,對方顯得像個好人,自己也得到了友善。

  佛祖稱大家為“善男子”,也是在用贊美之詞誘導善念。聽眾受到了肯定,心裏暖洋洋的,對他的話就比較聽得進去了。如果他說:“你們這些傻瓜,應該如何如何……”那么不管他說什么,都會有人跳起來反駁。

  世人都愛聽好話,哪怕好話是假的、有害的;世人都討厭壞話,哪怕壞話是真的、有益的。因為眾生本來“無明”,本來就在顛倒癡迷之中,作出有害無益的選擇,不是很自然的事嗎?

  “無明”是佛家的一個重要概念,上一節把這一個概念簡單解釋為不夠聰明,那么本節不妨換一種說法:比較糊塗。當然按佛祖的描述,還不是比較糊塗,而是非常糊塗:把真的當假的,把假的當真的。不僅如此,又因妄生妄、以假生假,這就好比一個人,被“妄執”這種病毒搞壞了基因,生下來的子子孫孫,基因都會帶著某種缺陷。

  生活中因妄生妄、以假生假的現象所見皆是,小則影響一身,大則影響一國。

  有一個年輕人,文筆極佳,在大學時經常在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還擔任了學生會會長。畢業後,他跟幾個同學應聘到一家報社。讓他萬萬沒想到的事,領導安排別的同學當了記者、編輯,卻安排他幹雜務。他憤憤不平地想:“領導有眼無珠,不認得千裏馬,我在這裏肯定沒有前途。”所以他一面應付差事,一面另找工作。由於工作不好找,這樣一拖就是兩年過去了。最後他終於按捺不住,毅然寫了辭職報告。領導在辭職報告上簽了字,然後不無遺憾地說:“當初招聘時,我們看了你的履曆,認為才堪大用,所以安排你幹勤雜工作,以便盡快熟悉各方面的情況,然後挑起大梁,接任副總編的職務。但你好像對我們報社的工作不感興趣,我們只能表示遺憾了!”

  年輕人恍然大悟,原來當初對領導的看法錯了,那么自己這兩年來的所作所為全都變調了,白白錯過了一個機會。可惜現在後悔已經太遲了!

  在生活中,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夫妻之間、朋友之間,父母兒女之間,總之各種關系人際關系之間,都存在這種因錯誤猜測導致言行變調的現象,乃至看見別人一個眼神、一個臉色,就懷疑對方對自己有不良想法,並開始盤算如何進行反擊或逃避。這就是以妄生妄,從一個錯誤開始,導致一連串錯誤。生活中80%以上的人際煩惱都是因此而生。這種影響還是比較小的,不過是傷害自己、傷害親人、傷害親朋好友而已,當然也可能對所在團隊損害。

  還有影響更大的,足以損害一個國家,損害全世界,乃至損害千秋萬代。比如希特勒提出“日耳曼人種優越”的錯誤理論,在此理論指導之下,企圖奴役或消滅其他“次優”和 “劣質”人種,其暴行導致數千萬人死亡,而“優越”的日耳曼人也付出了巨大的死亡代價,豈不是害人害己?

  咱們中國的老祖宗也不差,提出過一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錯誤理論,在此理論之下,又形成了“君為臣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錯誤理論,由此也奠定了數千年專制統治的基礎。這也是以妄生妄,流毒不淺。

  如何斷除“無明”呢?或者說,如何避免以妄生妄呢?按佛祖的說法,要保持清靜心,破除妄執,也就是拋棄偏見和妄想。這樣講可能還不易理解,按世俗的說法,首先要承認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錯誤的和不真實的,然後試著去尋找正確和真實。這種說法也許不符合佛祖的原意,但對我們凡人來說,首先要達到這步,然後才可能走到佛祖所講的那一步。假設佛法是通向彼岸的渡船,我們凡人離此岸還遠得很,怎么上得了船呢?承認所有想法都是妄念,基本上已經走到了此岸邊上,看得見那條船了。能不能上得去,又要看因緣。

  我們每天要工作,要生活,沒有想法不行,如果承認所有想法都是妄念,這也不對,那也不對,豈不是左右為難?不然,無論修佛道還是修別的道,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原本不是一開始就要具備正確的思路,也不是一開始就要做正確的事,需要依住在錯覺中求正覺,依住在妄念中求正念,無論對錯,都可以想、可以做,盡自己目前的水平,順其自然而已。比如愛迪生發明電燈,失敗了一千多次。如果他一開始就要求正確,離發明之道就越來越遠了。我們工作、生活也是如此,無論想法多么可笑、做法多么離譜,都是正常現象,關鍵不要自以為想法絕對正確、做法絕對合理,更不要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跟人喋喋不休地爭辯,乃至做出過激之舉,否則就是妄執,就會以妄生妄。

  依住錯覺求正覺、依住妄念求正念的做法,在佛家看來還是修士境界,在普通人中間,境界已經相當高了。再上一層,就到了不思量的境界。如南台守安禪師的偈頌雲:“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思量。”也有人認為此偈是明代詩僧蒼雪大師的詩,不過本書不做這種考證功夫,反正不管誰寫的,意思都一樣:不思量。所謂“無事可思量”,並非真的“無事”,只是不把是非好壞、成敗得失、高低貴賤的計較放在心上而已。凡事順從本心,不強求,不妄取,不勉強抓住什么,也不刻意拋棄什么,平平常常做事,平平凡凡做人,總而言之,不把某件事太當一件事,自然“無事”。有人說:“佛是無事的凡人。”確實如此!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一枝一葉皆可悟道 第2頁:目錄
第3頁:聽大師說儒 第4頁:學做大人
第5頁:給自己量身定位 第6頁:單純就是天才
第7頁:勿自欺欺人 第8頁:人身難得要珍惜
第9頁:修身齊家的五大障礙 第10頁:從齊家開始修煉影響力
第11頁:順從民意,引導人心 第12頁:多行善事即是真學問
第13頁:決定成敗的第一大要點 第14頁:忠誠勝於能力
第15頁:以財發身,勿以身發財 第16頁:透過“義”字見大利
第17頁:領導的威儀與威德 第18頁:什么是婦人之仁
第19頁:政治經濟不分家 第20頁:小勇大勇都重要
第21頁:慎防樂極生悲 第22頁:愛財好色並非壞事
第23頁:如何避免小人之禍 第24頁:忠誠的前提
第25頁:佛法只是一顆真心 第26頁:“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27頁:佛是無事的凡人 第28頁:學佛的第一步
第29頁: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第30頁:如何才能開悟
第31頁:不移一步到西方 第32頁: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第33頁:信為道源功德母 第34頁:愛是煩惱,還是要愛
第35頁:學道的二種障礙 第36頁: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第37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第38頁:如何快速成佛
第39頁:吃飯穿衣也是修行 第40頁: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41頁:我眼本明,因師故瞎 第42頁:學佛當從敬佛始
第43頁:佛的般若智慧 第44頁:生命的沉潛與騰飛
第45頁:心量決定能量 第46頁:莫學小鳥笑大鵬
第47頁:莊子推崇的境界 第48頁:大而無當不如小而有用
第49頁:低調做人的哲學 第50頁:得意之時當思退步
第51頁:功成而不居 第52頁:無事莫找事
第53頁:鮮靈活潑即是道 第54頁:做官莫作怪
第55頁:專用聰明,大事不成 第56頁:一身榮辱自心知
第57頁:留一點閑心,看花開花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許賢文 发表于 2012-8-26 0:05:36
佛.道. 儒.歸根佛經.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