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菩薩有覺悟有情之義,覺悟是自己已經悟道,但是功德沒有圓滿,世界上最多情的人便是佛菩薩,大慈大悲度盡一切眾生,眾生那么多,怎么度得完?你的痛苦我來挑,你的煩惱我來解決,你的困難我來幫忙,你說多情不多情?這就是菩薩行為。

  經典回放

  錄自《圓覺經》

  【原文】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告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譯文】於是,坐在大眾中的文殊師利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走到佛祖面前,行頂禮,用頭碰碰佛祖的腳,然後站起來,右繞三圈,長跪在佛祖面前,合掌請教道:“大悲世尊啊!希望您為這裏在座那么多從各處來求佛法的大眾們,解說一下成佛的本起清靜和因地法門,以及菩薩如何在大乘佛法中發清靜心,遠離各種疾病苦惱,能使未來之世求大乘佛法的眾生,不墮落到邪見中。

  大師釋疑

  文殊師利菩薩:俗稱文殊菩薩。“文殊師利”是梵文音譯,意為“妙德”、“妙吉祥”等,有大慈心,為四大菩薩之首,在佛弟子智慧第一,表為“大智”。

  頂禮:古印度禮節,又作五輪投地、投地禮、接足禮、頭面禮。後被佛教沿用,用於禮敬最尊者。其行禮之法是,先合掌正立,然後以右膝著地,再以左膝著地,再以兩肘著地,兩掌舒展過額,其後頭頂著地,良久一拜。

  大悲世尊:對佛的尊稱。即大慈大悲、最令眾生尊敬的佛啊!據南懷瑾大師說,“世”不僅指我們人世間,包括天上天下一切世界,“尊”即天人師表。

  本起清淨:據南懷瑾大師說,本起清靜是指“成佛的根本”,“如做生意要以鈔票做本錢,寫字總得拿支筆,成佛靠什么呢?——清淨,清淨是成佛第一步。”

  因地法行:因地即基礎,法行即法門。是指成佛的基礎和法門。

  諸病:包括身體疾病和心理疾病,如貪、瞋、癡、慢、疑、妄想等。

  學佛一得:莫把“無明”當聰明

  文殊菩薩請佛祖向大眾宣示成佛的法門,可能考慮到在座諸人境界、悟性不一,又進而請佛祖宣示菩薩道。佛祖是如何回答的呢?他說:“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稱佛道。”這是什么意思呢?

  “無上法王”是指佛,有萬法之王的意思。“陀羅尼”是梵語,意為總持、總綱,即八萬四千法門的根本總法。所以這段話的意思,如南懷瑾大師所說:“成了佛的無上法王,有個大總持的法門叫作“圓覺”,圓代表圓滿,沒有缺陷,沒有滲漏,圓也包括了一切時間,包括了一切空間,無時不在,無所不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成佛,隨時隨地可以圓滿覺性,隨時隨地可以悟道。此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

  什么是“清靜“?大致是無煩無惱的意思。當然要去掉疾病、邪見才可能無煩無惱。

  什么是“真如”?南大師說:“真如乃道體也,真心之體,禪宗所謂明心見性,就是要見到此真如道體……煩惱妄想是一切眾生造業的根本,煩惱妄想清淨了,證得真如,即便成佛。”南大師還說:“真如翻譯得極妙極佳,真如,如真,好像真的。”

  什么是“菩提”?這是梵文音譯,大致是覺悟的意思。

  什么是“涅槃”?這也是梵文音譯,寂滅的意思。南大師說:“寂滅不是什么都沒有了,而是本來清淨,本來寂靜。涅槃不是死亡,而是永遠存在……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什么是“波羅蜜”?這也是梵文音譯,意為到彼岸。據南大師說:“學菩薩道,要修六波羅蜜,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今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修此六種波羅蜜,到達彼岸。彼岸指哪個岸?成佛之岸,脫離苦海之岸。”

  以上觀之,“圓覺”是一切大法的總法、總源,涵蓋了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波羅蜜,只有修此圓覺,才能“永斷無明”,證成佛道。修菩薩道也是如此。因為修菩薩道跟修佛道走的本是同一條路,只不過佛已經到站,菩薩還在路上而已。其餘阿羅漢、阿那含等,離終點站自然更遠。但我們也不要因此認為他們境界太低。因為我們這些凡人連車都沒有搭上,甚至連車站在哪裏都不清楚,怎么能一萬步笑五十步呢?不過看了上面這段文字,總算知道車站在哪裏了,就在“圓覺”這裏,上了車,就有希望“永斷無明”,跟佛祖平起平坐。

  我們凡人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不想“永斷無明”,非但不想,還要以“無明”為有明。什么是“無明”呢?佛家的解釋比較複雜,其實可以簡單解釋為不夠聰明。那么“永斷無明”就是變聰明一點,獲得永不退減的大智慧。

  有的人就不服氣了:“我怪聰明的,才值10元錢的東西,被我花言巧語,15元賣給了人家,還不夠聰明嗎?別人的東西,被我1毛錢不花弄到了手,還不夠聰明嗎?如果聰明就可成佛,我離成佛不遠了!”可惜啊,凡人的這些三十六計,在佛祖眼裏都是貪、嗔、癡,都是“無明”,凡人覺得這就是聰明,不過是自作聰明罷了!

  我們凡人對成佛的理解也往往存在偏見,認為是獲得了某種資曆、身份或權力,所以我們常拿佛祖跟玉皇大帝比,到底誰官大,誰該聽誰的。其實成佛僅僅是一種境界,一種心境,跟身份地位沒有關系。要獲得這種境界,說難很難,可能修煉幾十年仍然寸步難移;說簡單也簡單,可能一個念頭轉過去,境界就上去了。古人有詩雲: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把那些俗的念頭一放下,就成仙了;把那些凡情一放下,就成佛了。

  成仙是道家的境界,比較籠統,用佛家的的境界來衡量,大致是羅漢、菩薩和佛的合稱。羅漢即阿羅漢,自己覺悟了,便不理會人間之事。對應道家的神仙,只顧自己遊遍五嶽三山,不管人間是非成敗。菩薩的意思是“覺悟有情”,自己覺悟了,還要度化世人。而神仙中也有多管閑事的,如民間傳說中的“八仙”,出自己的力,傷自己的腦筋,辦別人的事。佛在有情無情之間,在度人與不度之間,這是大情和普度,是無心而作的至高境界。在神仙中,至少道教的祖師爺李老子到了這等境界。

  無論成仙也好,成佛也好,都要把念頭從“無明”的一面轉到光明的一面去。這個念頭如何轉呢?我們不妨看一個事例:

  法眼文益在慶輝禪師處參禪,始終不能悟道,甚至連門徑都找不到,於是,他拜別師父,四處雲遊。

  有一天,忽然下起了雨。他就在附近的一個小寺院中避雨。這個寺院的方丈出行去了,只剩下幾個僧人和一個知客僧。知客僧問法眼文益:“法師往何處去呀?”

  法眼文益答道:“我也不知道,只是四處走走而已。”

  知客僧又問:“你四處雲遊,有什么收獲嗎?’

  法眼文益答道:“雲水隨緣。”

  知客僧羨慕地說:“雲水隨緣,你真的是逍遙自在啊!”

  法眼文益心裏靈光一閃——自己一直急急忙忙地求佛道,就是為了獲得大解脫而逍遙自在,而自己不是已經很逍遙自在嗎?於是,他一下子豁然開悟了。

  法眼文益開悟前有一個俗念頭:求證佛道。就像我們日常有一個進取目標一樣:考試一定得100分,三年一定賺100萬。為什么非實現這個目標不可呢?這都是執念。法眼文益把俗念頭一放下,就“成仙”了。不過他的悟境不算太高,大概在羅漢以下。

  還有一個悟境比較高的例子:五代十國時,有一個軍醫,醫術非常高明,治好了不少傷兵。但是,在那個戰亂的時代,戰爭從沒停止過,這個醫生治好了一批傷兵,又有更多傷兵送來。有時候,一個士兵會被治愈數次,最後還是戰死沙場。最後,他崩潰了,心想:我治病救人,難道是為了他們去戰場殺人或被人殺嗎?既然他們遲早要被殺死,我救他們又有何意義呢?於是,他辭職不幹了,去跟一個禪師參禪、修行。他每天隨侍在禪師身旁,日子久了,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自有其理,凡物各有其用,不用刻意追求什么意義。

  於是,這個醫生又辭別了禪師,准備再次到軍隊行醫。

  禪師問他:“你為什么又回去了?”

  “因為我是個醫生呀!”他回答。

  這個醫生悟到了什么呢?醫生的天職是治病救人,替病人減輕痛苦,至於病人治好後去幹什么,都是他自己的選擇;病人日後的生死吉凶,也是他自己的緣分,自己何必替他操心呢?又何必追求治病救人之外的意義呢?

  這個醫生的想法看似無情,其實是大有情,已經接近佛的境界了。

  以上兩例中,法眼文益和軍醫之所以能夠開悟,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凡情俗念不多,一個念頭轉過去,境界就上去了。我們凡俗之人,滿腦子凡俗的念頭,一個念頭轉過去,瞧一瞧,還是個凡俗的念頭;再轉過去,看一看,又是個凡俗的念頭,每天轉了一千多個念頭,個個俗不可耐。正因為如此,要想獲得“仙骨”、“佛心”,需勤下功夫才行。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一枝一葉皆可悟道 第2頁:目錄
第3頁:聽大師說儒 第4頁:學做大人
第5頁:給自己量身定位 第6頁:單純就是天才
第7頁:勿自欺欺人 第8頁:人身難得要珍惜
第9頁:修身齊家的五大障礙 第10頁:從齊家開始修煉影響力
第11頁:順從民意,引導人心 第12頁:多行善事即是真學問
第13頁:決定成敗的第一大要點 第14頁:忠誠勝於能力
第15頁:以財發身,勿以身發財 第16頁:透過“義”字見大利
第17頁:領導的威儀與威德 第18頁:什么是婦人之仁
第19頁:政治經濟不分家 第20頁:小勇大勇都重要
第21頁:慎防樂極生悲 第22頁:愛財好色並非壞事
第23頁:如何避免小人之禍 第24頁:忠誠的前提
第25頁:佛法只是一顆真心 第26頁:“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27頁:佛是無事的凡人 第28頁:學佛的第一步
第29頁: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第30頁:如何才能開悟
第31頁:不移一步到西方 第32頁: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第33頁:信為道源功德母 第34頁:愛是煩惱,還是要愛
第35頁:學道的二種障礙 第36頁: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第37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第38頁:如何快速成佛
第39頁:吃飯穿衣也是修行 第40頁: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41頁:我眼本明,因師故瞎 第42頁:學佛當從敬佛始
第43頁:佛的般若智慧 第44頁:生命的沉潛與騰飛
第45頁:心量決定能量 第46頁:莫學小鳥笑大鵬
第47頁:莊子推崇的境界 第48頁:大而無當不如小而有用
第49頁:低調做人的哲學 第50頁:得意之時當思退步
第51頁:功成而不居 第52頁:無事莫找事
第53頁:鮮靈活潑即是道 第54頁:做官莫作怪
第55頁:專用聰明,大事不成 第56頁:一身榮辱自心知
第57頁:留一點閑心,看花開花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許賢文 发表于 2012-8-26 0:05:36
佛.道. 儒.歸根佛經.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