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門修證指要 聖嚴法師著

禪門修證指要 聖嚴法師著

參禪法要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參禪法要

  一、參禪的先決條件與認識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參禪的目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參禪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染污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為諸佛眾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眾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只為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污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禪。因此,參禪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妄想如何除法,釋迦牟尼佛說的很多,最簡單的,莫如「歇即菩提」,一個「歇」字。禪宗由達摩祖師傳來東土,到六祖後,禪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要緊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兩句話,實在是參禪人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不做到,參禪不但是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蓋萬緣纏繞,唸唸生滅,你還談得上參禪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二)萬緣放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參禪的先決條件。我們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纔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絡索。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淨,煩惱菩提,生死涅盤,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捨。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瞋癡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饑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纔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萬緣放下。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禪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纔有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三)個個立地成佛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日來常有禪人來問話。夫法本無法,一落言詮,即非實義;了此一心,本來是佛,直下無事,各各現成。說修說證,都是魔話。達摩東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眾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淨自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不須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為,不勞纖毫言說思惟。所以說,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眾生,如果不甘長劫輪轉於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願成佛,常樂我淨,諦信佛祖誡言,放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個個可以立地成佛。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發願度盡一切眾生,不是無憑無據,空發大願,空講大話的。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上來所說,法爾如此,且經佛祖反覆闡明,叮嚀囑咐,真語實語,並無絲毫虛誑。無奈大地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輪轉不已,迷惑顛倒,背覺合塵。猶如精金投入糞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說出八萬四千法門,俾各色各樣根器不同的眾生,用來對治貪瞋癡愛等八萬四千習氣毛病。(中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四)參禪與觀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宗門主參禪,參禪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參透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明悟自心,徹見本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這個法門,自佛拈花起,至達摩祖師傳來東土以後,下手工夫,屢有變遷。在唐宋以前的禪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師徒間的傳授,不過以心印心,並沒有什麼實法,平日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因病與藥而已。宋代以後,人們的根器陋劣了,講了做不到,譬如說「放下一切」,「善惡莫思」,但總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惡。到了這個時候,祖師們不得已,採取以毒攻毒的辦法,教學人參公案。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初是看話頭,甚至於要咬定一個死話頭,教你咬得緊緊,剎那不要放鬆,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處,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萬念。這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如惡毒在身,非開刀療冶,難以生效。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後來專講看話頭。有的「看拖死屍的是誰?」,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晚近諸方,多用「看念佛是誰?」這一話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其實都是一樣,都很平常,並無奇特。如果你要說:看唸經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拜佛的是誰?看吃飯的是誰?看穿衣的是誰?看走路的是誰?看睡覺的是誰?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都是一個樣子。「誰」字的答案:就是心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淨覺相」,清淨覺相即是心,照即觀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所以說,看話頭,或者是說「看念佛是誰?」,就是觀心,即是觀照自心清淨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覺、即佛,無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就是本來現成的清淨法身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淨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臥,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昔高峰祖師云:「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同參們,這是過來人的話,是真語實語,不是騙人的誑語啊!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然而為什麼現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是由於現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學者對參禪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有的人東參西訪,南奔北走,結果鬧到老,對一個話頭還沒有弄明白,不知什麼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生總是執著言句名相,在話尾上用心。(中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話頭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間內外,亦在中間內外,如虛空的不動而遍一切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所以話頭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壓;提上則引起掉舉,壓下則落於昏沉。違本心性,皆非中道。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為極難。我告訴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費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認得妄想,不執著他,不隨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下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錄目中華大典本的《虛雲和尚法匯》一五二—一五九頁)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二、禪堂開示的修行方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引言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諸位時常來請開示,令我很覺感愧。諸位每天辛辛苦苦,砍柴鋤地,挑土搬磚,一天忙到晚,也沒有打失辦道的念頭,那種為道的殷重心,實在令人感動。虛雲慚愧,無道無德,說不上所謂開示,只是拾古人幾口涎唾,來酬諸位之問而已。至於要用功辦道,先決條件有四:一、深信因果,二、嚴持戒律,三、堅固信心,四、決定行門。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二)坐禪須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裡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麼禪堂,也不是坐才是禪的。所謂禪堂,所謂坐禪,都是為我等障深慧淺的眾生而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坐禪先要曉得善調身心,若不善調,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禪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身心,此外調身心的方法還多,今擇要略說。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結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後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彎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尤其不要靠背,否則會吐血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如覺昏沉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輕略移動臀部,昏沉自然消除。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用功太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工夫也放下來,休息幾分鐘,漸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狂著魔。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坐禪中遭遇的境界很多,說之不了,但只要你不去執著它,便礙不到你,俗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遇著或見著什麼惡境界,也不要管它,不要害怕;就是看見什麼好境界,也不要管它,不要生歡喜。《楞嚴》所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三)用功下手認識賓主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用功怎樣下手呢?楞嚴會上憍陳那尊者說「客塵」二字,正是我們初心用功下手處,他說:「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束裝前途,不遑安住,若賓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客塵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來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隨妄想忽生忽滅,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塵質自搖動,本礙不著澄寂的虛空,喻妄想自生滅,本礙不著如如的自性,所謂我心不生,萬物無咎。此中「客」,自不隨妄想遷流,進一步明白「空」和「塵」,妄想自不能為礙,所謂識得不為冤。果能於此諦審領會來下手用功,便不致有多大錯誤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四)話頭與疑情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初祖的安心,六祖的唯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本沒有看話頭的。到後來的祖師,見人不肯死心塌地,不能見到做到,多弄機詐,說口頭禪,數他人珍寶,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手眼,才令學人話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話頭很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是未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枴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死了還有口,為什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了不可得。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切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照顧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它;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心的,必定靜中比動中較為得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它得力不得力,不要管它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用你的功好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餘三字,不過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屙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爭人我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起疑念,不待反應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將「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倒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於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那算得用功,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現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很容易跑上歧路:1.這時清清淨淨,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覺,即不迷,即慧;照,即不亂,即是定。)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手板打下,馬上滿天雲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2.這時清清淨淨,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枯木巖」,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但不要像初時的粗提,要極微細微細,單單的一念幽幽隱隱,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漸漸用功到這地步時就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
㊣七葉佛教書社0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0版權所有㊣
  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道:「放下來!」僧道:「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州道:「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說這時節。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了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若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五)照顧話頭與反聞自性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或問「觀音菩薩的反聞三自性,怎見得是參禪?」我方才說照顧話頭就是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反照這「不生,不滅」。(話頭)回,即是反,「不生,不滅」,即是自性。「聞」和「照」,雖順流時循聲逐色,聽不越於聲,見不超於色,分別顯然;但逆流時,反觀自性,不去循聲逐色,則原是一精明,「聞」和「照」沒有兩樣。
㊣七葉佛教書社3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3版權所有㊣
  我們要知道,所謂照顧話頭,所謂反聞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用耳朵來聽;若用眼睛來看,或耳朵來聽,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叫做順流;若單單的的一念在「不生不滅」中,不去循聲逐色,無絲毫雜念,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顧話頭,也叫反聞自性,但也不是叫你死閉眼睛,或塞著耳朵,只是叫你不要生心去循聲逐色而已。
㊣七葉佛教書社4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4版權所有㊣
  (六)生死心切與發長遠心
㊣七葉佛教書社5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5版權所有㊣
  參禪最要生死心切和發長遠心:若生死心不切,則疑情不發, 功夫做不上;若沒有長遠心,則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個長遠切習,真疑起時,塵勞煩惱不息而自息,時節一到,自然瓜熟蒂落。
㊣七葉佛教書社6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6版權所有㊣
  我說個故事給諸位聽: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京的時候,光緒徒步向陝西方面跑,每天跑幾十里路,幾天沒有飯吃,路上有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紅薯籐給他,他吃了還問人是什麼東西這麼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風!那曾跑過幾步路?那曾餓過半頓肚子?那曾吃過紅薯籐?到那時架子也不擺了,威風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餓得了,菜根也咬得了。為甚他這樣放得下?因為聯軍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著逃命呀!可是後來議好和,「御駕」回京,架子又擺起來了,威風又逞起來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又餓不得了,稍不高興的東西也吃不下嚥了。為什他那時又放不下?因為聯軍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沒有了逃命的心呀!假如他時常將逃命時的心腸來辦道,還有什麼辦不了?可惜沒個長遠心,遇著順境,又故態復萌。
㊣七葉佛教書社7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7版權所有㊣
  諸位同參呀!歲月催人,光陰一去不復返,它時刻要我們的命,此「聯軍」還要利害,永不肯同我們「議和」的呀!快發長遠切心,來了生脫死苦吧!高峰妙祖說:「若論此事,如萬丈深潭中,投一塊石相似,透頂透底,了無絲毫間隔。誠能如是用功,如是無間,一七日中,若無倒斷,妙上座永遭拔舌犁耕!」又說:「參禪若要剋日成功,如墮千尺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想,單單則是個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誠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徹去,西峰今日犯大妄語,永遭拔舌犁耕!」他老人家也一樣大悲心切,恐怕我們發不起長遠切心,故連發這麼重誓來向我們保證。
㊣七葉佛教書社8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8版權所有㊣
  (七)悟道與修道
㊣七葉佛教書社9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9版權所有㊣
  憨山祖師說:「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證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融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若證悟者,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去,逼拶到山窮水盡之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熾,妄想情慮,皆容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此之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功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別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其餘漸修,所證者淺。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此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於此一關最要透過。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即起觀照之力,歷境驗心,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所以我們不論已悟未悟,解悟證悟,一樣的要修學,真實行持。所不同者,先悟後修的人,如識途老馬,不會走冤枉路,比先修後悟的人較為容易;證悟的人腳踏實地,不像解悟的人浮浮泛泛,也較易得力而已。趙州老人八十猶行腳,四十年不雜用心看個「無」字,便是我們很好的模範。難道他老人家還沒有悟道嗎?他就是要指示我們,不要得少為足,不要我慢貢高。每見有種人看了幾本經書或語錄,便滿口「即心即佛」,什麼「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於本分上沒有半點相應,詡詡然以再來的古佛自居,逢人稱揚自己已經大徹大悟;有些盲從者,也附著替他吹牛,於是魚目混珠,真偽莫辨,弄得亂七八糟,令人退失信心,甚至興謗。近世禪宗之不振,多半就是敗於這等狂徒之手。望各位痛下苦功,不要弄假,不要說口頭禪,務要真參實悟,將來作法門的龍象,來重振宗風啊!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八)參禪與念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念佛的人,每每譭謗參禪;參禪的人,每每譭謗念佛,好像是死對頭,必欲對方死而後快。這個是佛門最堪悲歡的惡現象!俗語也有說:「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兄弟鬩牆,那得不受人家的恥笑和輕欺呀?參禪念佛等等法門,本來都是釋迦老子親口所說,道本無二,不過以眾生的夙因和根器各不同,為應病與藥汁,使方便說了許多法門來攝化群機;後來諸大師依教分宗,亦不過按當世所趨來對機說法而已。如果說其性近者來修持,則那一門都是入道妙門,本沒有高下的分別。而且,法法本來可以互通,圓融無礙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者,淨中之禪;淨者,禪中之淨。禪與淨,本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起門戶之見,自讚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盡違背佛祖分宗別教的深意,且無意中犯了譭謗佛法危害佛門的重罪,不是一件極可哀可愍的事嗎?望我同仁,不論修持那一個法門的,都深體佛祖無諍之旨,勿再同室操戈。大家協力同心,挽救這只浪濤洶湧中的危舟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九)用功人的兩種難易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用功辦道人,就其功夫的淺深,有兩種難易:1.初用功的難易,2.老用功的難易。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習氣放不下來,無明貢高,嫉妒障礙,貪瞋癡愛,懶做好吃,是非人我,漲滿一大肚皮,那能與道相應?或有此是個公子哥兒出身,習染不忘,一些委屈受不得,半點苦頭吃不得,那能用功辦道?他沒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人出家的。或有些識得幾個文字的,不曉得古德語錄中問題,是在驗學人的淺深;便自作聰明,終日尋章逐句,說心說佛,將古人言句作解會,作這種說食數寶的勾當,還自以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著一場大病,便叫苦連天,或臘月三十到來,便手忙腳亂;生平知解,一點用不著,才悔之不及。更有一種人,曲解了本來是佛,不屬修證的話。便說本自現成,不必修證,終日閒閒散散,任情放逸。荒廢光陰,還自稱出格人,隨緣自在,這種人將要吃大苦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點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個下手處,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終日煩煩惱惱,自怨業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憤憤然捏拳鼓氣。挺胸睜眼,像煞有介事,要和妄想決一死戰;那知妄想卻拼不了,倒弄得吐血發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來。或有將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個大妄想,砂非飯本,求到「驢年」也決定不得悟。或有碰著一兩枝靜香的,便生歡喜心;那僅是盲眼鳥龜贊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實在功夫;又多一層歡喜障。或有靜中覺得清清淨淨很好過;動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坐在死水中過日子。諸如此類,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頭實在難,有覺無照,則散亂不能「落堂」(功夫上軌道的意思);有照無覺,又坐在死水裡浸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用功雖說難,但摸到路頭又很易。什麼是初用功的易呢?沒有什麼巧,放下來便是。放下個什麼?便是放下一切無明煩惱。諸位同參呀!我們這個軀殼子一口氣不來,就是一具死屍,我們所以放不下,只因為將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愛憎取捨;若認定這個軀殼子是具死屍,不去寶貴他,根本不把他看作是我,還有什麼放不下?只要放得下,隨時隨地,不論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通身內外冷冰冰只是一個疑念,平平和和不斷的疑下去,不雜絲毫異念;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觸其鋒者,滅跡銷聲。還怕什麼妄想?有什麼打得你的閒人?那個去分動分靜?那個去著有著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覺清淨,早已不是清淨;怕落空,已經墮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以只要識得路頭,則運水搬柴,無非妙道,鋤田種地,總是禪機;不是一天盤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辦道的。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什麼是老用功的難呢?老用功用到真疑現前的時候,有覺有照,仍屬生死;無覺無照,又落空亡。到這境地實在難,很多到此灑不脫,站在百尺竿頭,沒法進步的。有等因為到了這境地,功夫有些微把護,又沒有遇著什麼打不開的境界,便自以為無明斷盡,功夫到家;那曉得天天坐在無明窟裡過日子還不自知。忽然遇著一個境界,便打不開,作不得主,依舊隨它去了,豈不可惜!或有等到了真疑現前的境地,空中發點慧,領略了古人幾則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為大徹大悟,吟詩作偈,瞬目揚眉,稱善知識,這種人自誤誤人,罪過無邊。又有等把達摩老人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本面目」的涵義錯會了,便以坐在枯木巖邊為極則,這種人以化城為寶所,認客地作家鄉,婆子燒庵,就是罵此等死漢。
㊣七葉佛教書社B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B版權所有㊣
  什麼是老用功的易呢?到這時只要不自滿,不中斷,綿綿密密做去,綿密中更綿密,微細中更微細,時節一到,桶底自然打脫。如或不然,找善知識抽釘拔楔去。寒山大士頌道:「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頭二句是說獨露真常,不屬一切,盡大地光皎皎地無絲毫障礙;第三句是說真如妙體,凡夫固不能識,三世諸佛也找不到我的處所,故道無人識;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喻這個境界;最後二句怕人們認指作月,故特別警醒我們,語言文字,都不是禪呀!
㊣七葉佛教書社C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C版權所有㊣
  (十)結論
㊣七葉佛教書社D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D版權所有㊣
  就是我所說的一大堆,也是扯葛籐,打閒叉;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古德接人,非棒則喝,那有這樣嚕囌,不過今非昔比,不得不強作標月之指。究竟指是誰。月是誰?參!
㊣七葉佛教書社E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E版權所有㊣
  (本章原載於中華大典本《虛雲和尚法匯》,其內容本不及如此之多而精彩,而是將《覺世》旬刊八OO—八O二期刊出的,謂從「舊書中檢出原文」者,錄於此。)
㊣七葉佛教書社F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F版權所有㊣
  三、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七葉佛教書社G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G版權所有㊣
  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冬,禪七中,我上方丈請開示。
㊣七葉佛教書社H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H版權所有㊣
  師公問我:「你用什麼功夫?」我說:「亦念佛、亦參禪。禪淨雙修。」
㊣七葉佛教書社I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I版權所有㊣
  問:「你既念佛,如何能參禪呢?」我說:「我念佛時,意中含有是誰念佛的疑情,雖在念佛,亦即是參禪也。」
㊣七葉佛教書社J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J版權所有㊣
  問:「有妄想也無?」答:「正念提起時,妄念亦常常在後面跟著發生;正念放下時,妄念也無,清淨自在。」
㊣七葉佛教書社K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K版權所有㊣
  師公說:「此清淨自在,是懶惰懈怠,冷水泡石頭,修上一千年,都是空過。必定要提起正念,勇猛參究,看出念佛的究竟是誰,纔能破參。你須精進的用功纔是。」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問:「聞說師公在終南山入定十八天,是有心入呢?無心入呢?」答:「有心入定,必不能定;無心入定,如泥木偶像。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問:「我要學師公入定,請師公傳授。」答:「非看話頭不可。」
㊣七葉佛教書社N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N版權所有㊣
  問:「如何叫話頭呢?」答:「話,即是妄想,自己與自己說話,在妄想未起處,觀照著,看如何是本來面目?名看話頭。妄想自己起之時,仍舊提起正念,則邪念自滅。若隨著妄想轉,打坐無益;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懇切,話頭無力,忘念必起。故用功夫須勇猛精進,如喪考妣。古德云:『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守一場』;『不受一翻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幾句話,每次打七,師公都要說的)若無妄想,亦無話頭;空心靜坐,冷水泡石頭,坐到無量劫亦無益處。參禪不參則已,既決心參,就要勇猛精進,如一人與萬人敵,直前毋退,放鬆不得。念佛亦如此,持咒亦如此。生死心切,一天緊似一天,功夫便有進步。」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此章系吾師靈源老和尚所記<師公老和尚開示>,集於《虛雲和尚法匯》一七七——一七八頁)
㊣七葉佛教書社P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P版權所有㊣
  聖嚴識 本篇是近代禪宗最偉大的高僧虛雲老和尚(西元一八三九—一九五九)對於初學的禪侶們,所作的幾篇開示,由其弟子侍者惟因及其徒孫靈源(西元一九0二-一九八八年)兩位尊者筆錄成文。對於初心的禪者及有志於參禪的人,確是用功修行的最佳指導。所以我把它們斟酌取捨,集合成篇,並且分出章節、標目、分段、標點,成為可讀性很高的文章。
㊣七葉佛教書社Q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Q版權所有㊣
  有關虛雲和尚的事跡,可以參閱《虛雲年譜》。虛雲是他的別號,他的法派字號是演徹德清。
㊣七葉佛教書社R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R版權所有㊣
  從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五日下午二點起,我與虛雲老和尚的法脈也有了傳承關係,所得法派字號是知剛惟柔。我對法派的觀念一向很淡,但是禪法極重傳承。事實上我在一九五八年春天,於偶然的機緣,使我與靈源老和尚在高雄市的佛教堂,同榻而臥兩個晚上。那兩晚靈老很少倒單,我也正好有著修持上的一些障礙,他僅給了我「放下」兩字的開示,便使我非常受用。但我始終不以自己是禪門中人,也有些不以近世的禪林風格為然。直到去日本留學,參訪了好幾位禪師,也打了精進禪七,並且得到龍澤寺派原田祖岳的傳人伴鐵牛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以為我可以在美國教化而不必顧慮語文的陰隔。所以由一九七六年春天起,正式在紐約大覺寺開始教授修持方法。禪重傳承,故於那年九月,先師東初老人到紐約訪問時,請示能否得其曹洞法派的傳承,他老則說剃度弟子與傳法弟子有別,而近世叢林所謂傳法,不在於心法而在於傳承寺主方丈的位子,人在焦山,雖可得其法而不可承其位。於是說過了就算,未有任何事可作的。
㊣七葉佛教書社S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S版權所有㊣
  我在另一方面,雖學過日本禪,卻不想以日本禪為依歸,教的也不是日本的那種模式,我得到日本禪師的恩澤,仍希望是中國禪宗的正統。近世僧中,僅有兩大禪匠,一是高旻寺的妙樹來果(西元一八八一—一九五三),另一便是虛雲和尚。我既曾與靈源老和尚有過受教之恩,而且他是我具足戒的尊證。故於一九七八年冬回國期間,拜見靈老,得其禪法,沒有任何儀式,僅在他老的禪房內頂禮三拜,見到此事的,只有一位他的近身侍者。很明顯的,其中沒有秘密,老和尚只是連聲說了幾個好字,我也永遠不會去向他老人家要主寺的位子,我是通過靈老,和虛老的法脈接上了頭。
㊣七葉佛教書社T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T版權所有㊣
  飲水思源,現將虛老法系的歷代祖師恭列如下:
㊣七葉佛教書社U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U版權所有㊣
  六祖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黃檗希運—臨濟義玄—興化存獎—南院慧顒—風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陽善昭—石霜楚圓—楊岐方會—白雲守端— 五祖法演—圜悟克勤—虎丘紹隆—應庵曇華—密庵鹹傑—破庵祖先—無准師範—淨慈妙倫—瑞嚴文寶—華頂先睹—福林智度—古拙昌俊—無際明悟—太岡澄—夷峰寧 —寶芳進—野翁慧曉—無趣如空—無幻性沖—興善慧廣—普明德用—高庵圓清—本智明覺—紫柏真可—端旭如弘—純潔性奎—慈雲海俊—質生寂文—端員照華—其岸普明—弢巧通聖—悟修心空—宏化源悟—祥青廣松—守道續先—正岳本超—永暢覺乘—方來昌遠—豁悟隆參—維超能燦—奇量仁繁—妙蓮聖華—鼎峰果成—善慈常開 —德清演徹(虛雲)—佛慧寬印—靈源宏妙—知剛惟柔(慧空聖嚴)

  (全書完)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第3頁:息心銘 第4頁:心王銘
第5頁:信心銘 第6頁:入道方便
第7頁:心銘 第8頁:〈修心要論〉節錄
第9頁:《六祖壇經》錄要 第10頁:參同契.草庵歌
第11頁:永嘉證道歌.止觀頌 第12頁:顯宗記
第13頁:平常心是道 第14頁:心要
第15頁:五階三宗 第16頁:臨濟宗旨
第17頁:洞山宗旨 第18頁:默照禪
第19頁:省力處 第20頁:坐禪儀
第21頁:《禪關策進》錄要 第22頁:觀心銘.初心修悟法要
第23頁:《博山參禪警語》錄要 第24頁:《禪門鍛煉說》要略
第25頁:參禪法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殊非 发表于 2013-5-20 13:59:20
這一句的”雲”是不是應該是”云”啊?
我查了法鼓全集的光碟版應該是”雲”喔! :)
第 1 楼
殊非\ 发表于 2013-5-20 13:58:52
"雲何能得悟解法相",這一句的”雲”是不是應該是”云”啊?
我查了法鼓全集的光碟版應該是”雲”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