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講義 達理法師編著

金剛經講義 達理法師編著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達理法師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一、開佛見圓見

「須 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 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肉眼者、即此血肉之軀所具之眼也,此眼所 見有限,為煩惱所障耳;祇能見障內而已;天眼者,有由業力得者,如欲天以福業得之;有由定力得者,色無色界天,皆是定力,定力者、謂作觀想,想障外境,觀 想成故,見障外事,名為天眼;不必定生天也,即在人間得此定力,便能有之,凡夫齊此二眼;世法也。慧眼者、以根本智,照見真空之理,智即慧,故名慧眼,二 乘所見齊此,根本智有名實智、真智、如理智等,以其能生後得智,故名根本智;法眼者、以後得智,照見差別之事,亦有種種異名,如權智,俗智、遍智、如量智 等,得此智者,不但證真空理,通一切佛法,并通世俗一切法,及通眾生因因果果,起心動念等差別事相,故名法眼;然不及佛之究竟,菩薩所見齊此;佛眼:智無 不極,照無不圓,以俗諦言,遍河沙世界,雨滴點數,悉知悉見,其他可想矣,故自無始來,窮未來際,遍虛空,盡法界,一切眾生,乃至一極微細眾生,死此生 彼,根性族類,以及起心動念,前因後果,千差萬別,極微細之事相,無不悉知悉見,以真諦言,聲聞定多慧少,故但照我空,不見佛性;菩薩慧多定少,雖見佛 性,而猶未盡明;蓋證佛性,以慧為因,以定為緣,因親緣疏,故定多不及慧多,正因定慧未均等,故菩薩但分證法空,分見佛性,唯佛與佛,定慧均等,了了見 性,如觀掌中菴摩勒果也。又約佛之肉眼言,能見無數世界,不同凡夫之有所限,只見障內也;以天眼言,凡夫天眼,只見肉眼所不能見,二乘天眼,惟見一三千大 千世界;菩薩天眼,雖勝二乘而不及佛,惟佛之天眼,能見恒河沙數佛國土;以慧眼言,二乘慧眼,惟能照見我空,地上菩薩慧眼,亦是分證法空,佛之慧眼,則圓 照三空,洞徹真性;以法眼言,菩薩法眼,所知障未盡,地地之中,各有分限,惟佛法眼,所知障盡,無法不知,故無生不度也;由是可知佛同具有前四眼者,係表 其隨感斯應耳,其實惟一佛眼而已。因佛眼已圓融一切,有如圓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初無容心,譬如分一池為五池,池各現月,月隨池而成五,月無容心,一 而不一;若通五池為一池,則現一月;月隨池而成一,月亦無容心也,不一而一,佛五眼亦如是,此正顯一切法無我之義,不執一異之見也;又有以佛有肉眼,係示 生佛平等;佛有天眼,示天佛平等;佛有慧眼,示大小平等;佛有法眼,示因果平等;此說係示一切蠢動含靈,皆具佛性之謂耳。佛具五眼,徹見真如,生佛情空, 一相平等;佛說五眼,以明佛見圓融也,非佛眼外,別有四眼,亦非四眼外,別有佛眼也。古德頌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惟觀俗,慧眼了諸空,佛眼 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究實言之,凡夫純用情識,觀塵境,起分別,即肉眼,因定力令情識不生,便得天眼,以根本智照見一切法無 我,是慧眼;以後得智了知俗諦因因果果,而未究竟,是法眼;洞明古往今來,過未現在一切現象,無不徹了,是佛眼。又今人旅美華僑沈家楨居士,以用科學儀器 來分析五眼:一、由肉眼看人便是人;二、藉紅內線儀看人,只是由:紅、黃、及綠三種顏色所構成之形像;三、透過X光所看到僅有骨架而已;四、用顯微鏡看, 只有複雜的分子構造圖;五、分子再分則由原子,原子由質子組成,最後轉變成能,能之原本性質是不見,那是空白無形了,此同小乘之分析空,但又只能表出我空 無我,不能如分證五眼之妙用也。

二、開佛知圓知

「須 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 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 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前云微塵非微塵,而此不說非沙,而曰是沙 者,言性固非,言相何曾不是,因相者即性之相,奚必廢相以明性,此如來所以不執異見,故說是沙也,此是遣微細之俱生我法二執,正顯佛眼洞見一切法差別事 相,不壞俗諦,凡夫說沙,則執以為實,佛說是沙,乃是即非是,非是而是也。此不執一異,是破除我見之慧劍,亦是法法皆如義也。古德有山是山,水是水;進而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復進而山仍是山,水仍是水之公案,一參可知。於意云何?此又以恒河沙等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多為喻,亦以顯眾生妄心及一切法層出不 窮,牽引之多,不可勝數也。爾所、即有如許無量國土眾生心,隨情而遷,逐境而生,顛倒妄想,種種不一,何可勝計,然而雖有若干種心,無不在如來大圓鏡中顯 現,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佛心鏡中了了分明,故曰悉知,且佛心無念,故知動念者皆為非心,而妄心遷流,雖非而有相,故曰是名,名者名相也,若干種心,皆曰非 心,但是假名為心也;又上來由沙等恒河沙世界,國土、眾生,事相種種不一,而歸結之於眾生心,非但示心外無法已也,蓋說河,所以喻心念之流動;說沙,所以 喻心念之繁密,說沙為河,喻心念從微而著,說河之沙,喻心念由總而別,由河沙而說到世界國土眾生,喻眾生心念既流轉不停如河,復膠固不化如土,既細瑣無比 如沙,復馳騖無極如世界,有任運而起者如河沙等,有施設而成者如國土等,有源流、有本末、有通如世界,有別如國,有別中之別如眾生,所以言:若干種心也。 然外而山河大地、內而五蘊色身,其事相至不一也,而為眾生心所現物,則不異也。又復眾生心念、多至若干種,不一也,而皆為非心,則又不異也,此兩重不一不 異,無非為遣情蕩執,以治眾生處處著之病耳。又真心空寂,如如不動,本無生滅去來,何有過去、現在、未來,故曰:三心不可得。若就心念,剎那不停,言有過 去、現在、未來者,祇屬遷流,但三際遷流,剎那不住,正如浮雲過太空,有何可得;古德偈云:「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故妄元無,妄心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 本平等。」又云:「妄想生時當下休,了無一物掛心頭,忘機便是真安養,極樂何須向外求!」但眾生從無始來,認妄為真,遂致流轉生死,蓋因一切唯心造,生死 流轉之苦,實由其心生滅流轉故耳。生滅必有相,若心不隨相而動轉,便除生死苦矣。所謂了生死,出輪迴者,心了耳,心出耳。古德偈云:「世界何緣稱極樂,只 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故修行人,當辨真妄,有分別執著,妄也,不分別執著,真也;但不可儱侗顢頇,微細言之,真心無念(念不 住著,雖念而無念),起念(起念即著念分別也)即妄,所謂修證無他,除妄是也。妄云何除,離念而已。離念則無分別執著,真心自見,生死自了,離一分見一 分,離究竟見究竟也。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 提!是也。

昔有西竺三藏大耳和尚,到京自謂得他心 通,肅宗命慧忠國師試驗,三藏纔見師便禮拜,立於右邊,師問: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藏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去西川看 競渡!良久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甚麼處?藏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猻!師良久復問:汝道老僧只今在甚麼處?藏罔測,師叱云:這野狐精 他心通在甚麼處?藏無對。後有僧問仰山曰:大耳三藏第三為甚麼不見國師?仰曰:前兩度是涉境心,後入自受用三味,所以不見!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引言
第3頁:釋經題 第4頁:釋人題
第5頁:釋經文 第6頁:法會因由分第一
第7頁:善現啟請分第二 第8頁:大乘正宗分第三
第9頁:妙行無住分第四 第10頁:如理實見分第五
第11頁:正信希有分第六 第12頁:無得無說分第七
第13頁:依法出生分第八 第14頁:一相無相分第九
第15頁:莊嚴淨土分第十 第16頁: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第17頁: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第18頁: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第19頁: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第20頁: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第21頁: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第22頁: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第23頁: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第24頁: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第25頁: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第26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第27頁: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第28頁: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第29頁:福德無比分第二十四 第30頁: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第31頁: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第32頁: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第33頁: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第34頁: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第35頁: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第36頁: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第37頁: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第38頁:重再版剩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