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星雲大師論文選 星雲法師著

星雲大師論文選 星雲法師著

佛教對全球問題概觀 (2006.3普門學報第卅二期)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日期:二○○五年十月二十日

地點:台北圓山飯店十樓國際會議廳

主旨:法鼓山文教基金會舉辦之「世界佛教領袖座談會」

 各位法師、各位貴賓,大家好:

今天法鼓山為了慶祝落成開山而舉辦這場「世界佛教領袖座談會」,很高興能與各位法師大德共聚一堂,並針對「全球問題」發表看法,倍感榮幸。

談到「全球問題」,現今社會面臨的窘境,諸如戰爭的威脅、金融的危機、種族的衝突、生態的破壞、人口的老化,乃至高失業率、家庭暴力等,這些都是全球共同 遭遇的問題。尤其近年來國際間災難頻傳,各種天災人禍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與財物損失,例如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發生在印尼蘇門答臘的一場七級大地震,引發強 烈海嘯,使得臨近的印度、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南亞地區都遭受嚴重的災情;今年八月因為卡翠那颶風橫掃,使得美國的紐奧良一夕之間成為人間煉獄。其他再如 今年六月英國倫敦多處地鐵站因為遭受恐怖分子以炸彈攻擊,一時人心惶惶,尤其二○○三年五月的一場SARS流行,更是打亂了舉世人類的生活步調……。

其實,不管天災還是人禍,世間上的一切災難都是人類共業所造成。尤其一些看似起因於不可抗拒的天災,追根究底也都是源於人類的貪瞋無明,因為人類需索無 度,不懂得善待地球,過度開發、使用的結果,自然引起大自然的反撲,因此我曾經說過:「世間上的問題,大都是源於人為的因素所造成;如何突破困境,解決世 間的問題,唯有靠人類自我覺醒。」

今天針對「全球問題」,我僅提出四點看法,請大家指教。

一、要達致世界和平,應先建立平等的觀念

愛好和平,這是人性光明的表現,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利要求過安定、福樂、沒有戰爭恐懼的生活。然而和平並非一人之力可成,和平也不光是透過禁武、限核等外在措施所能達致,和平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平等」。

「平等」與「和平」是一體兩面的真理,今日世界所以不能和平,就是因為不平等,舉凡政治上的以強欺弱,經濟上的貧富不均,宗教、種族的排擠,男女、地域的 分歧,這些不能和平解決的問題,莫不是因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所引起,所謂「不平則鳴」,因此唯有平等,才有真正的和平。

現在舉世雖然也都在追求自由、民主與平等,但是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面上、齊頭式的平等,真正的平等需要彼此立場互易,例如見到別人苦難,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設想,假如他是我,假如我是他,如此立場互易,才能建立自他平等的相處。

「平等」是佛法的根本精神,當初佛陀成立僧團,標舉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經濟、語言、身行、心意為民主平等的原則,樹立了佛法的平等風範;《雜阿含經》 裡的「四不可輕」,也在說明平等的原則,尤其佛教的事理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怨親平等、生佛平等最為究竟。「平等」才能共尊,「和平」才能共榮,今 日欲求世界的和平,必先呼籲世人建立平等心,不但大國小國要平等相處,各種族之間要平等相處,尤其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強尊重弱、以有尊重無、 以上尊重下,唯有在平等的觀念之下,人人平等共尊,才能進取世界和平。

二、要推動生態環保,應先重視生權的提昇

 「生態環保」是當代舉世共同關心,也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現代人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毫無節制的濫捕濫殺,使得許多珍奇動物面臨絕種的危機,間接造 成嚴重的生態破壞。尤其濫墾濫伐,造成土石流、水庫及河川淤積泥沙;濫採沙石,造成橋斷路危;濫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任意燃燒有毒廢料,以及廢棄物、 工業廢水、核廢料等處理不當,造成空氣、水質、大地的污染,乃至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洞、沙塵暴等大自然的異常反應,都已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另外,根據科學家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以目前人類消耗自然資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長速度來測算,再過五十年可能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由於人類面臨嚴重的能源危機及生態破壞問題,現代人終於意識到環保的重要。

環保是對於地球的愛護,沒有地球,人類就難以生存,因此提倡環保,首重愛護地球。早在一九九二年六月初,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峰會議」,這個被視為「搶救地球」的會議,主要目標就是要達成保護植物、動物和自然資源的協議。
因此,提倡環保其實應該從尊重生命做起,因為不光是人或動物有生命,樹木花草等植物也有生命,乃至山河大地都有生命,甚至時間就是生命,因為生命是時間的 累積,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相同的,隨便浪費物品也是殺生,因為物品是大眾的資源,是聚集大眾的因緣而成,所以浪費時間,破壞物質,都是廣義的殺生。

佛教是個很有環保意識的宗教,佛教主張不僅對人要有愛心,對山河大地也要保護,所謂「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既然「佛性平等」,一切眾生的生存權利也應該受到保障,不容許輕易加以傷害,因此佛教提倡不殺生。

不殺生就是慈悲,就是對生命的尊重,佛教對生命的尊重關懷,從一些偈語可以得到印證。諸如:「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甘肥任我 需,苦痛由他受;莫叫閻王斷,自揣應如何?」「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等。甚至根據佛教《六度集經》記載,佛 陀在過去世為鹿王時,曾代替母鹿捨身,感動國王制定動物保護區,禁止獵殺。佛滅以後阿育王更廣植樹林,庇蔭眾生,設立動物醫院,規定宮廷御廚不得殺生等, 凡此都是佛教對於護生的最好示範。

不殺生而護生,進而倡導生權平等,這是最合乎現代舉世所關心的生態保育,也是最積極的重視環保。因此,唯有喚起現代人的共識,大家共同重視生權的提昇,共同保護環境生態,才能還給人類一個健康美好的地球與未來。

三、要消除種族隔閡,應先發揚慈悲的精神

 自有人類以來,「族群問題」就一直存在於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不但經常造成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有時一個國家內部因為族群對立,也會導致分裂,甚至發生內戰。所以世界上最難處理的問題,不是貧富,不是智愚,最難處理的就是種族問題。

種族的紛歧,有的是地理環境使然,有的是語言風俗習慣差異,有的是人種膚色的不同,致使大家排除異己。就算是在同文同種的種族裡,也會有階級貴賤之分;不同種族裡更是劃分了種種的不同,於是產生種種不能相聚的情結。

要消除種族隔閡,首先應該發揚慈悲的精神。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涅槃經》云:「慈息貪欲,悲止瞋恚。」佛教提倡的慈悲,不但要以同體的慈悲來解救眾生,更 要用無緣的慈悲為廣大眾生救苦救難;不僅要消極的不做惡事,更要積極的行善;不只要一時口號的慈悲,還要永久務實的慈悲;不唯以圖利求償而行慈悲,更要無 相無償而行慈悲。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慈悲心,則見他人痛苦時,即能以悲心拔除其苦厄;當見別人不歡時,即能以慈心施予安 樂;如果人人都能以慈悲心相待,則一切眾生皆得福樂。

荷蘭弗朗幾博士曾說:「世界戰亂之根,由於人類貪競權力思想過高,遂發為暴毒爭戰之至慘。」佛教強調慈悲、包容,不像其他宗教帶有強烈的種族色彩,因此沒 有種族仇恨、殘殺和宗教戰爭。佛教基本上是倡導和平的,佛法教導人要怨親平等,不僅要「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甚至要愛我們的敵人;佛教的僧團裡,「四河 入海,同一鹹味;四姓出家,同為釋姓」。就是破除種族歧視的平等制度的落實。

長期以來由於佛法能不分種族、宗教、國家,因此佛教徒在世界各地都在努力推動淨化人心、福利群生的工作,甚至結合各地人士的力量,共同為世界和平、社會福 祉而努力,同時更擴大胸襟,包容異己,群策群力,以法界為心,以地球人自居。只要地球上的人與人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都能本著慈悲心,彼此互相尊重、相 互幫助,大家都能做個慈悲的地球人,都能走出國界,自然沒有種族的歧視。

四、要體現共生智慧,應先倡導緣起的思想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間上的事事物物都不是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在各種因緣條件和合之下,才能現起和存在;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復存在,這就是佛教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緣起」道理。

我們生存在世界之上,可以說都是生命共同體,因為宇宙萬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成。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推其原理,國家與社會就是由種種因緣關係所組成;擴而大之,世界上的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都離不開「共生」的關係,都離不開「緣起」的法則。

緣,是世間上最美妙的事!靠著眾緣和合,無中可以生有;由於善緣加入,壞的因子得以改善,因此佛教講「因緣和合」,也就是社會人生互助的意義。乃至一般人 喜歡探究人有無命運?其實命運就是「因緣」。造什麼因,結什麼緣,就有什麼果報;果報善惡,就決定命運的好壞。所以做人要廣結善緣,對於別人曾經給我們好 因好緣,我們也要給人善因善緣,彼此互為因緣,這就是「同體共生」的關係。

總之,從「緣起」的法則來看,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因相成,眾生之間也具有同體共生的關係,因此人類應該摒棄過去「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 概念,大家要發揚互助精神,彼此不要分裂、排擠,讓共生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融和共存,都能以共生的理念發揚慈悲喜捨的精神,讓地球成為和平安樂的人間 淨土,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

今天就以這四點意見:
(一)要達致世界和平,應先建立平等的觀念
(二)要推動生態環保,應先重視生權的提昇
(三)要消除種族隔閡,應先發揚慈悲的精神
(四)要體現共生智慧,應先倡導緣起的思想

提供給各位參考,謝謝大家。
【書籍目錄】
第1頁: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第2頁: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 (2001.3普門學報第二期)
第3頁: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 (2001.5普門學報第三期) 第4頁: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2001.7普門學報第四期)
第5頁:人間佛教的藍圖(上) (2001.9普門學報第五期) 第6頁:人間佛教的藍圖(下) (2001.11普門學報第六期)
第7頁:宗教立法之芻議 (2002.1普門學報第七期) 第8頁:佛教的慈悲主義 (2002.1普門學報第七期)
第9頁: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2002.3普門學報第八期) 第10頁: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2002.5普門學報第九期)
第11頁:發心與發展 (2002.7普門學報第十期) 第12頁: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 (2002.9普門學報第十一期)
第13頁:佛教與花的因緣 (2002.11普門學報第十二期) 第14頁:佛教與自然生態(上) (2003.1普門學報第十三期)
第15頁:佛教與自然生態(下) (2003.3普門學報第十四期) 第16頁:佛教叢林語言規範 (2003.5普門學報第十五期)
第17頁:山林寺院與都市寺院 (2003.7普門學報第十六期) 第18頁:沒有台灣人 (2004.1普門學報第十九期)
第19頁:我對「世代交替」的看法 (2004.7普門學報第廿二期) 第20頁:自覺與行佛 (2004.9普門學報第廿三期)
第21頁:推動本土化,不是「去」而是「給」 (2005.7普門學報第廿八期) 第22頁:佛教對全球問題概觀 (2006.3普門學報第卅二期)
第23頁:化世與益人 (2006.10 普門學報第三十六期)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