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原文: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於境明昧異故。三所緣緣。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 托。此體有二。一親二疏。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疏所緣緣。親所緣緣能緣 皆有。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疏所緣緣能緣或有。離外所慮托亦得生故。第八心品有義唯有親所緣緣。隨業因力任運變故。有義亦定有疏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 故。有義二說俱不應理。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變者為自質故。自種於他無受用理。他變為此不應理故。非諸有情種皆等故。應說此品疏所緣緣一切位中有無不 定。第七心品未轉依位是俱生故必仗外質。故亦定有疏所緣緣。已轉依位此非定有。緣真如等無外質故。第六心品行相猛利。於一切位能自在轉。所仗外質或有或 無。疏所緣緣有無不定。前五心品未轉依位粗鈍劣故必仗外質故亦定有疏所緣緣。已轉依位此非定有緣過未等無外質故。四增上緣。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於余法或順 或違。雖前三緣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余為顯諸緣差別相故。此順違用於四處轉生住成得四事別故。然增上用隨事雖多而勝顯者唯二十二應知即是二十二根。

……再說嘛,你翻譯成白話更好嘛!當時的人不肯,習慣了,不肯。

就是說,我們現在眼睛、耳朵、鼻子這個肉體是有漏的五根。「有無漏識」,得道的時候啊,不能並存。 換句話說,你真正悟道了,得到無漏果——這個身體變了,脫胎換骨了,一定變的。只要你今天悟到一點、證到了一點、心地法門打開了一點,它生理就起變化。你 念佛也好,任何法門,你真的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真清淨了以後,身體都不同,立刻五根起變化的。所以,有漏根與無漏識是不共的。

換句話說,真得到無漏果一念清淨的時候,他這個身體、生理變了。「必俱同境」, 換句話說心理變了,生理也變了;這個生理受心理影響。所以我們內行的人看別人,一看,你說得道沒有得道?進步沒有進步?你心中有沒有煩惱?有沒有什麼妄 想?眼睛一望而知,不要騙人。所以大慧杲說,你們悟道沒有悟道,在我前面走三步路,你那個命根在哪裡,我都清楚的,不要騙人了!什麼叫做氣脈通啊?有些人 跑來跟我講:「哎喲,我的任督二脈通了!」我說我的水管從來沒有不通的時候。通了?!什麼叫做通了?哪個人氣脈不通的啊?不通就死了!通到什麼程度而已 嘛。這個不相干呀!必須要得無漏果,那麼你這個氣脈……所以大家都說氣脈通,修道家的,哎呀任督二脈、河車轉。我說我問你,這個河車要轉到哪一天為止,你曉得嗎?過去幾年我常……[錄音中斷]不轉了嘛,不動了嘛!怎麼那麼笨呢?「轉! 通了通了!」通到什麼地方去?你氣脈通了,還是通到美國去,還是通到英國去?通了以後如何?轉到此身無漏。所以道家叫這個作無漏之身,叫水晶塔子。這是北 派的道家,邱長春那一派,「此身修到無縫塔」,無縫,沒有縫,無縫就是不漏嘛。也叫水晶塔,就是內外透明,也就是佛法所講色界之身了,就是色界的身了嘛。 是這個道理。

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所以假使說,你認為以有漏(就是我們凡夫這個不健 全的這個五根)能夠修到無漏果,邏輯上道理絕對不通。這一點大家注意了!所以你修持,說果然不用四大原來是假的色身;但是,你五色根沒有真修到絕對健康, 你想念頭清淨,做不到的啊!你今天感冒了,哪裡不舒服,你那個臉色——雖然在打坐,在那裡……都在煩惱中啊。那個臉色肌肉,鼻涕都緊流,大概感冒了嘛!你 說你那個鼻識、鼻根你就幫忙吧,你不流鼻涕吧——做不到啊!我打坐了,你不要流鼻涕——它照流啊!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根、識同時要轉。「理不相應故」。

此二於境,明昧異故」。所以根、識這兩樣之轉;換句話,心與身、心理跟生理互相為影響,心與物互相為影響,「此二於境,明昧」——「明」就是光明的,「昧」就是黑暗的、無明;「異故」,絕對不同。這就是講等無間緣,因緣的道理,這個等無間緣。

第 三種,「所緣緣」了。等無間緣,我們曉得因緣是本身,種子生現行,前生帶來的業(善業、惡業、無記業)所累積的種子變成後生的現行。後生變成了今生、現在 生。現在生的現行,累積起來,成為再後生的種子。等於我們做生意,這一塊錢投資下去,就是種子;賺了錢了,由一塊變成兩塊、變成三塊——現行;越賺越多 嘛,我再來投資大的生意。如此做下去,生意滾下去呀,越來慾望越大,慢慢開大工廠,慢慢想把地球買來;最後地球也買,倒把鈔票賭光了,空了!那個空是凡夫 的空。但是這個裡頭就是等無間緣。這個等無間緣,也就是所緣緣的道理。由一塊錢,因此去賺兩塊;因為有兩塊,所以賺到了三塊;因為有三塊錢,所以賺四塊 ——所緣之緣,連鎖排在那裡。

三所緣緣。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此體有二,一親二疏。」 所緣緣的因緣的道理。這是講,什麼叫所緣緣呢?「謂」,就是講,「若有法」,一切有為法,「是帶己相」,我們起心動念,這個生命來的生理、心理兩方面的作 用,帶質來的,帶質境,就是帶識——第八阿賴耶識的功能帶出來,帶自己的業力之相來的。因為自己這個因緣的本身,生命本有,帶第八阿賴耶識種性的本質來 的,所以每一個人生來,每一個眾生、每一個東西生來,性質就不同;他阿賴耶識種子功能兩樣。所以有人,你譬如說一個母親一個父親,生兩個兒子、三個兒子, 大兒子很慷慨,撒手千金,別人跟他一講,「好!朋友,幫忙!」二兒子小氣得不得了——那是個人種性不同。遺傳不過是增上緣。他的本身業力,等無間緣與它所 緣緣。所以「心或相應」,這個心是講心所,我們後天心理的這些思想、一切,或者不定業,跟它倆互相起感應的作用。

那麼,心理跟它起感應的作 用,它的功能是帶第八阿賴耶識的本質來的。「所慮所托」,所慮就是我們思想的;慮就是思想。慮、所慮,指思想的。「所托」,哪個托給它呢?是第二重投影, 等於說是投影過來的。心,我們的心王是能托。譬如我們辦個托兒所,或者我們到火車站辦一個托衣所,「現在天氣熱了,你把衣服托在這裡,十塊錢一托。」我們 去托給他的,我們是能托;他那個開這個店的,是所托。所以,心是能托。我們這個能托的心,托給我們後天了,後天的投影,因為有思想的習慣,就是所托。所以 「所慮所托」。這個現象,你去觀察它的所緣緣的自體,這個「體」是指這個,不是講本體。所緣緣的自體有兩種,一是親因緣、一是疏因緣。

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 就是說,現在有個問題來了,有些同學經常問:老師啊我打坐,我已打坐修定修了很久耶!很多事情……我沒有妄想啊!老師你不要怪我啊!我沒有妄想,我真沒有 亂想,我也沒有想家,沒有想媽媽,什麼都沒有想,也沒有什麼……哎,可是這個念頭啊,它自己不曉得莫名其妙,莫名其妙會來。你不修清淨還好,越修清淨,雜 念越多,對不對?這是當然,如果你不承認,你就犯了大妄語戒。你承認啊,是直心是道場——個個如此。問題就在這裡。

這就是你」能緣體」,你心裡本心本性那個種子能緣、能攀緣的那個功能。「不相離」,沒有分開。「是見分等,內所慮托。」這不是相分、不是現狀哦。 因為你心裡頭又修道、修佛,越清淨了,你慢慢同一個水一樣,混亂的水慢慢澄清下去,澄清下去那些泥渣子掉下去,你心性本體的功能的見分看得更清楚了,所以 你覺得自己的思慮特別多、思想特別多。本來就有那麼多,你自己沒有觀察清楚。因為這一下澄清下來,你的見分「內所慮托」,這個思想啊,就是本身阿賴耶識種 子帶來的親因緣、所緣緣。因為有過去的業力的習氣,所以自然愛去思慮、愛去思想。

你現在說「我要修道了,要打坐了,拜託拜託你不要想好不 好?」這是你現行的意識想自己,你那個八識阿賴耶識的種子那個業力的那個染污性它會出來的啊!「內所慮托」,那麼你想這個會出來的等無間的緣你想把它斷 了,嘿!你不修到某一個程度能夠清淨啊?做不到哦!還有些人,你們坐坐得好一點,忽然前面看到什麼、看到什麼,那就是「慮托」啊!就是思慮啊!那就是念 頭。你不要認為是境界,有些是:「哎呀,老師啊!這個我沒有想它呀,那硬是菩薩出現。」哈,那個菩薩就是「薩菩」!就是說你阿賴耶識有這麼個影子。如果我 不在講唯識,我跟你們講法、答覆你們絕不是這樣。因為你智慧不夠,我答覆你告訴你:這就是你在妄念!他絕不承認:「這個老師不通,我沒有妄想嘛,這是境界 啊!這是神通啊!」他慢慢就變神經了,變神通的兄弟去了,神通的老弟是神經啊!

其實你那個境界出來,我告訴你們哦,這是大慈悲告訴你們哦! 你們萬一碰到不要搞錯了,就曉得:這就是妄念!這是阿賴耶識種子帶來所緣緣、親所托緣,是所緣之緣。這是妄念來的。現在搞清楚了吧?懂了吧?所以不到那個 時候——你說老師那你批日記不給我講呢?因緣不到,不會告訴你。這個時候講了你就注意了!平常我給你講了你當我在放屁,不嚴重。所以說法一定要登座,這個 時候你非嚴重注意不可了!要知道這個道理。就是親所緣緣。

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疏所緣緣。」假使,現在有一個境界、有一個思想,「與能緣體」,能緣就是我們自己本心、八識心王(第八阿賴耶識)所起的用哦!「能緣體雖相離」,同它沒有關係,不是第八阿賴耶識。

「為 質能起,內所慮托。」什麼叫「為質能起,內所慮托」呢?所以啊,講佛法只好講到最通俗:你們在座的年輕朋友想你的女朋友的時候;或者你們這些年輕小姐想男 朋友的時候;或者你們買了股票不放心,這兩天漲價的,睡覺睡著也是股票,那個號碼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就是帶質的。你想這個人,影像來了。所以「能緣體,雖 相離。」不是你……剛才我講,打坐做到心念完全不向外境、清淨了,裡面看到現象、境界起來了,就是這個。那麼「能緣體,雖相離」不是第八阿賴耶識,「為質 能起,內所慮托」,外面帶質的影像引起。還有實質的。等於剛才講,有些人修道修到已經:「哎喲!看到什麼……哎喲,哦!前面一個東西,哦,護法神!」那都 神經了。你要曉得一切唯識所變。就是有個魔、有個鬼,怎麼樣?魔來怎麼樣?你說:你是不是要吃我,我的肉比人家香一點,你吃吧!吃了以後我也是魔,跟你倆 作對!它就不敢吃你了。人變魔,魔也是人做嘛!這些都是幻象。一切如夢幻空花,還管他什麼佛?!所以禪宗祖師告訴你「佛來斬佛,魔來斬魔。」沒有這回事。所以自身「為質能起,內所慮托」,這個不是親因緣,「應知彼是疏所緣緣。」因為這有假帶質的作用,我們看了某一種影像以後,這個影像留進來了,就是帶質。

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 所以什麼叫親所緣緣呢?「能緣皆有」。自體的功能,我們第八阿賴耶識帶來的,心王本身、心這個本身它的功能,自然會起作用。所謂「不思而得,不勉而中」, 能緣,心所能緣。「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但是,如果不是內心起的;這個「內」不是說閉著眼睛叫做內——所謂身心之內、身體自己——「必不生故」,不是 本身自己起的功能,它(親所緣)不起來作用;它並不是沒有了。換句話說,心境上親所緣的這個東西,如果你修行不到妄念比較澄清,那個心的能緣的作用還看不 見呢!所以等到外面妄想、妄念澄清了,內心的這個作用才看得見。所以呀,你看你們念「楞嚴經咒」、早晚功課,「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深心 哦!非常深的呦!一層一層。

疏所緣緣,能緣或有。離外所慮托,亦得生故。」至於所緣緣的疏因緣是怎麼講呢?這是比較外在的,「疏所緣緣」。在我們內在的本心上,「能緣或有」,這個「或」字注意,有時候也許有,不是全體。它到底非親。所以「疏所緣緣,離外所慮托」,離開了外面一切境界、思想(由外界所引起的、依他起),沒有外界了;「亦得生故」,有時候莫名其妙也起這種作用的。

所以說,「第八心品,有義,唯有親所緣緣。隨業因力,任運變故。」 所以,關於第八阿賴耶識同自己本心、本性的關係;「有義」,有一派的道理認為,「唯有親所緣緣」,唯有自己內在的這個親因緣(親所緣緣)所生。總而言之親 所緣緣,它跟著自己的業力「任運轉變」,什麼叫「任運」?這兩個字我們看禪宗書經常看到,拿現代的話就是絕對的自由、絕對的自在;自由不對,是自在。「任 運」,很自然的流行去,悠遊自在、任運在轉變。

有義」,有一派的道理,「亦定有疏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 另外有一派佛過世以後的這些唯識學的大師們講:這個疏所緣緣必須依他而起,依仗外境界的引發,改變自己的本質。所以慢慢習慣了,「自方變故」。換句話說, 我們一個人生下來,自己的聰明,有天才、有思想,是親所緣緣。因為有這個天才,他喜歡數學、他喜歡畫畫,把他送到學數學的地方去教育他;喜歡畫畫,把他送 到學藝術的地方去,這是疏所緣緣。「疏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慢慢把他教育增加,外面依他而起,本身再來變去。[引磬響](你好像對於鐘點貪污 哦!盡量希望我多講,哦!唯識放假以前還有一次吧?沒有啦?那這一次以後要等二月二十一的晚上了,這個《成唯識論》的「所緣緣」要緣到那個時候了。嗯, 好。)

 

……二百九十四頁,還在因緣這個四緣裡頭轉。好像四緣上一次講到所緣緣,提到了一點,對吧?講過一段,恐怕大家忘了。我記得是講到三分之一,差不多一半。現在需要不需要複習一下?那就複習一下。我想大家已經還給我了,因為過年我收回來這些很多!(南師的幽默話)

這是因緣,因緣包括四緣,這是講到唯識因緣生法,一切宇宙萬有是因緣所生。這個因緣詳細的分類——四緣的關係,四種緣。那麼現在是第三種:所緣緣。

所謂所緣之緣,先解決這個名稱問題。就是講一切萬有的現象,生起有法、一切有法之生起,由這個前因變這個後果,都有前因變後果、連續不斷的,所謂所緣之緣。譬如像我們上樓梯,由第一步、第二步慢慢上,是一個圓周性的。這是一個所緣緣。

我 們已經瞭解了上面因緣這兩個字是講親因緣,自己第八阿賴耶識種子生出現行;多生累劫前生的因果,變成今生的自己的生命,這是親的因緣。但是這個親因緣,只 是本身的因果還不能構成了現有世界的生命,必須有等無間緣這股力量、生命的力量流轉。那麼,這個等無間緣還不構成生命,必須要父母男女的精血媾和這個肉體 ——增上緣。有了這個生命以後,我們以現行再來累積它的因果,變成未來的因果、來生的因果——所緣之緣。換句話,由昨天的事就有今天,由今天的事又有明 天;前一個思想引起後一個思想,後一個思想再引起後一個思想。比如我們生病,每個人的身體,看起來任何一種病都不是偶然來的,都是自己平常身心兩方面不小 心,由前因所得的後果。譬如傷風、感冒是個病相,為什麼會傷風?為什麼有感冒?它由前因而引生後果的。為什麼別人對我們不好?因為你自己對人並不高明—— 所緣之緣來的。大概瞭解「所緣緣」這個名詞的道理。

現在《成唯識論》不是專指這個道理,專指生命因果的關係。所以第三點,原文「所緣緣,謂若有法,是帶己相,心或相應,所慮所托。」 什麼叫「所緣緣」?它的含義,就是說一切萬有,「法」——一切事、一切物,一切萬有的現象;「是帶己相」,都是我們自己本身第八阿賴耶識所發生的現象。宇 宙萬有就是我們一體的,並沒有個他力主宰來製造。但是也不是唯物論者,並不是一個斷滅或者是無神。這個主宰是誰呢?都是自己的業力。「是帶己相」,這是古 文,如果我們把它加明白一點,是帶識(唯識這個識)的「己相」(自己本身的相分)。所以宇宙萬有,山那麼高、海洋那麼低,海洋裡有波濤的洶湧,高山有高不 可攀的險峻,都是我們一切眾生自己的心相的投影,是我們自己心相製造出來的。我們的心波洶湧不停,我們的心思非常險惡的。所以一切法是帶識自己相。

那 麼,說「心或相應」,這個心不是指八識心王的心,就是我們心念、第六意識。「或」者,是不定之詞,跟它相感應的。譬如說虛空,我們隨時心跟虛空兩個發生關 系。我們現在坐在虛空裡頭不知道;假設把我們閉住了,前面沒有空間了,我們活不下去,非常難受。所以一切法同我們心、思想都有關聯。

現在所 講的「所慮所托」,就是我們能夠思想思慮。所慮的,我們能夠思想、所慮的。所以大家你看打坐修行,為什麼思想你停不了?你沒有見心體、沒有徹底明心見性, 你休息不來的、休息不了的。所以上次給你們提到,我們唯識八識裡頭有五個東西,叫五遍行,八識的每一部分都存在:作意、觸、受、想、思。想是想,我們粗的 現在大家心裡頭在研究、動心,就是想。嗯,你譬如靜坐起來,覺得自己沒有妄想,你什麼都瞭解,那一點是思哦!思慮,就是這個慮。我們曉得這個所慮的,思慮 這個慮是見分,是我們心體的能見,就是心性部分。「所托」,我們所寄托的——相分。這個世界我們這個生命,這個思想必須要有頭腦、腦筋,腦筋是所托的相分;我們能思慮的,那個是見分。尤其學禪,你們想走修證功夫的路線,必須要搞清楚。所以「所慮所托」,這是所緣緣的範圍。

譬 如我們坐在這裡,這個思想想東想西,雖然人坐在這裡,想的是別的地方。譬如我們今天剛剛有個同學講到一個古文《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間也。」他「所慮」的,大家拿到《成唯識論》,你看你腦子裡想的不是《成唯識論》,算不定想到那個鈔票丟掉了;等一下不曉得幾點鐘趕車子了……他這個思慮 不能()——相分。

此體有二」,他說這個作用有兩種;「一親二疏」,一個是親的所緣緣(親因緣);一種是疏因緣。那麼怎麼分別呢?「若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內所慮托,應知彼是親所緣緣。」 就是說,我們的思想,譬如我們大家參加過寒假靜修的,或者修持有經驗,坐在這裡完全身心都清淨了;儘管你清淨到極點,有一個所知的脫不開,對不對?是不是 這樣?對吧?這一點所知就是你本身心之體的能緣體。「能緣體不相離。」所以,我們講到《心經》是「諸法空相」,空了一切相。能起作用的本能,不是空,也不 是有,非空非有。所以「能緣體不相離」,因此,為什麼得了大定、證了道、證了空相以後,發一切智慧、神通,無所不知。不然那個空相只是個斷滅見了,就錯誤 了。所以說「與能緣體不相離,是見分等。」這就是我們心的能見的、能知的那一部分——「能」。我們現在科學上所用的「本能」,中文的翻譯這個「能」,還是 借用唯識學裡頭出來的。

「內所慮托」,這個「內」不只是身體以內;就是我們死亡了,沒有這個身體,死亡已經昏迷過後,中陰身一清醒過來,還 是覺得有我的存在,我們普通叫它是靈魂,就是那個中陰身。就是說這個生命完了,另外一個生命還沒有相應連接起來,中間存在的一段,所以叫中陰身、中有身。 在中陰身中有身的時候,這個思想比我們現在還要靈敏啊!我們現在的思想因為有肉體的限制、這個業力的限制,有時候,譬如想到高雄、想到美國,我們要辦好幾 個月手續才動得了。中陰身一念一動,想到美國去看親人,已經到了,就在那裡了。空間時間沒有阻礙了,快得很!譬如我們做夢,夢到到美國、到哪裡,快得很! 它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是內,所謂是內,就是心以內的。「內所慮托」,自己心體本身第八阿賴耶識它起這個作用。「應知(所以你們應該知道)彼(像這一種現 象,它)是親所緣緣」,就是說你第八阿賴耶識自己心的功能自然地發出來這個作用,親所緣緣。

若與能緣體雖相離,為質能起,內所慮托,應知彼是疏所緣緣。」假使「與能緣體」,譬如我們現在的身體、這個生命,第八阿賴耶識是什麼樣子我們根本不知道。現在心理學所研究的最高不過到第六識,所以下意識是第六識的背影;第七識現在心理學還不能瞭解;第八識更不瞭解。

就是說,「與能緣體雖相離」,第八阿賴耶識看起來好像,我們現在變成現有的生命。現有生命呢,靠這個肉體,「為質(四大)能起」,有了腦筋、有了心臟、有了思想,它會起思想作用。「為質」,帶質境所起。帶 質;假帶質境,帶這個質。譬如說,我們夜裡做夢,因為白天我們想一個人,夜裡夢到他,這個也靠腦神經、也靠第六意識的思想、相思的那一股力量所引起的夢 境,是眼睛閉著、腦神經的回憶產生許多幻想,構成了想到看到這個人。乃至有時候夢見談話還是真的,完全是真的;見面的時候一對,哪一天、哪一月,我跟你倆 做夢談什麼,完全正確。這是必須要帶質;「為質能起,內所慮托。」所思慮的、思想的作用。像這一種作用呢,「應知彼是 疏所緣緣」,不算親因緣。所以,親所緣緣是什麼?神通境界有時候是親所緣緣——不思而得。所以你們看到現在所謂練功夫,說有眼通、眼睛閉起打坐、那個樣子 看到,那都不是的。真的大神通是親所因緣,你問他什麼他已經知道了,那個境界。天眼通眼睛不要閉的啊!就是那麼(睜著)這個眼睛就看見,不是這個肉眼看 見。那個境界才是。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兩個範圍。

這兩個範圍,把我們現在心理的現狀、思想,同透過現在心理的現狀、進一步精神的現狀,搞得很清楚了。

所以,「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 至於怎麼樣叫親因緣、親的所緣緣?所謂親,就是自己本身最親嘛!我們人什麼最親啊?老實講,真正什麼父母啊、兄弟姊妹啊、愛人啊、情人啊,那都是假的!都 是騙人的!「我愛你呀!」最愛的還是自己。自己什麼呢?肉體還不是最愛的,這個肉體說需要開刀、需要砍掉一半你才能活著,你就「趕快趕快!幫我砍掉!」還 不是最愛的;愛的是「我自己」。自己那個東西你沒有看到——就是這個心。這是「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這個「能緣」,它的功能,緣於一切萬有之法。但 是,「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如果裡頭不起心動念,唸唸清淨,所以菩薩證到無生法忍的時候、唸唸清淨的時候,親因緣不起作用了。不是沒有作用哦!是清淨 了。到達這個境界。所以你們學禪作功夫的,自己很可以——瞭解了唯識,不要自吹了,連影子都沒有!「有一點清淨心。」影子都沒有!

疏所緣緣,能緣或有。離外所慮托,亦得生故。」相反地,像我們現在的思想,心裡這些念頭,已經第八阿賴耶識業力的果 呈現了山河大地宇宙萬有同我的身體,所以第八阿賴耶識的種子啊,「受熏持種根身器」,物理世界、身體、六根六塵,這個所起是「疏所緣緣」。「能緣或有」, 但是這種作用啊,如果得了道的人啊,沒有這個肉身存在,他的法身境界還是有這個功能很大的——「能緣」。那為什麼呢?像我們現在「離外所慮托」,假使沒有 頭腦,這個人腦筋就震到了、白癡了,或者腦細胞一部分死亡了、沒得思想了;因為這個外在(這個身體是我們的外在)、外在所思慮、思想所依托的這個東西、機 器沒有了;但是啊,「亦得生故」。有時候夢中境界、有時候出陰神的境界也會起來啊!那麼,詳細的怎麼樣分析呢?

第八心品,有義:唯有親所緣緣,隨業因力,任運變故。」 關於第八阿賴耶識的所緣緣、這個因緣的作用,有義[錄音中斷]……主張、他的理論,只有「親所緣緣,隨業因力,任運變故。」第八阿賴耶識身體上的這個起來 的思慮、這一切作用——「親所緣緣」。因為業力的存在,業力沒有清淨啊,你斷不了。譬如我們有許多人修道學佛很多年,一提到生死問題,自己年紀大了、或者 是身體不好了,最怕就是死亡。學佛法就是了生死啊,空嘛!空不掉。

「隨業因力」,譬如剛才昨天我們有個老朋友也談,一位朋友現在住在醫院,快要死了。人品很好,學佛也很多年,樣樣好、作人樣樣好,要死都不肯斷氣。我說你趕緊告 訴他,老師說的,叫你快一點走吧!這個世間沒有留戀的。我說,你要曉得啊,他為什麼不肯走啊?因為他還有六十萬,對不對?這個朋友說:全對!我說你什麼都 沒有,一個人,還留戀這六十萬幹什麼呢?!嘿!他世間法什麼都可以放下;你以為他那麼貪財呀?如果朋友送他一毛錢,他不要。所以我跟這個朋友講:對不對? 他說是這樣一個人!我的一毫不苟取,你也不要碰我的;你的嘛,你也不要隨便給我,我也不要。那麼這個朋友講他:我告訴他,你一個人啊,我們來看你也很困難 哪!多請一個護士哦!噢,話都講不出來,「不要不要不要!」為什麼?這樣比一下,他說我懂了!哦,一天多六百塊錢,捨不得。就是上氧氣快要走了嘛,「還有 六十萬呢啊!」——業力,這就叫業力,你知道吧?

所以你們自己覺得功夫好,什麼都放得下;當然坐在這裡精神很好啊,這個時候什麼都放得下。 真到你要命的地方,你看你放得下嗎?就放不下了。所以說,「隨業」,業力,這是一股力量,「隨業因力」,你過去的業因這股力量餘勢沒有斷;「任運變故」。 所以我們第八阿賴耶識的所因緣,我們自己做不了主耶!譬如說,「哎,你怎麼來聽課的啊?」「我認識一個同學。」「你同學怎麼曉得這裡?」「他有一天認識某 人到這來聽課。」一個一個……所緣緣,一個一個連著來的。那麼為什麼這個人(會來)?有許多人他想研究唯識還找不到機會,你怎麼不想研究唯識又撞來的啊? ——他過去生的業力的因緣,就是這麼連鎖就過來,就是「任運變故」。看起來好像莫名其妙,實際上每一種行為、每一種東西、每一個人與人之間見面、每一個地 方到達與不到達,各有前因、各有後果,就是隨業力的因緣;「任運」——不講自然、不是自然——任運來的,運者運動,這個業力是一股動力,他就會撞到這樣一 個地方來的。

所以啊,佛法的道理,你們注意,我經常叫你們瞭解這個,「縱使經百劫」,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佛法的真正精神。「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

[師對寫板書的同學說:(亡)不是這個「忘」,沒得「心」字啦!有人馬上(笑了。)所以愛笑的人,他業力愛笑的就笑了。]

「因 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此說,真正所謂佛法包括一切宗教哲學就是四句話。另外一個偈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的修行,就 是這四句話、四個字——「自淨其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重要就是第三句。「是諸佛教」,是一切佛所教育人的。這兩句話呢,講了千百萬 道,個個都會說,沒有一個人做到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大家都知道,絕對做不到。

「自淨其意」,注意啊!一切佛法,不管你禪宗、密 宗、什麼宗、什麼教,不過四個字:「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你把這兩個偈子,不是記到——身心做到了,修行的大事完畢!看你做不做得到。剛才我們陸先 生認為你們諸位大菩薩、在座的所有菩薩們已經抄了,寫了好幾道,應該記得了。我想不可能!現在寫了,因為陸先生提出來。下一次提到這個地方不要再寫黑板, 我們考一下,哪個人馬上念出來,兩百塊錢賞錢;念不出來,三百塊錢還經

這個「隨業因力,任運變故」,這是親因緣。這是一派的唯識學者的大師們這樣的看法。

有義」,有一派;「亦定有疏所緣緣,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 理論稍有不同。認為我們的業力前因變成後果,如果譬如我們假使變成中陰,或者沒有找到一個父母投胎的時候,雖然我們在業力、中陰境界裡有,這個果報雖然受 打受罵,不會太痛。「亦定有疏所緣緣,要(依)仗他變質」,要依仗自己的起心動念業力,變成了一個帶質的物質境界來,然後自己再跟著變。比如我們假使投胎 變一個人,因父母乃至這個父母家庭遺傳的因素,父母的遺傳就是增上緣,加進來這一股力量。那麼這個父母的個性同業力與自己的業力剛好是相同;所以前天跟一 位同學講到孩子的問題,我說:孩子好啊、壞啊,孩子的壞處不要罵孩子,自己講起來臉紅;都是自己夫妻兩個的壞毛病遺傳到他身上去了。孩子有一點長處,對不 起,也是你自己兩個人的好處;有時候是隔代相反的。這個東西很妙!所以「仗他力」,所以得到父母這個遺傳,加上自己親因緣這個業力有相同之處,變成現在的 個性、現在的業力。「要仗他變質,自方變故」,自己也跟著這個因緣在轉變。

但是有一派的理論,「有義」,另一個意義,「二說俱不應理」,這兩種理論都不合邏輯,不完全對。「自他身土(du)可互受用。」 講到這個自他身土這個「土」字,對了[錄音中斷]……雖然同一個學校,講起來他是我的後好幾班的後輩。他寫封信給我,那就是恭敬萬分啊!雖然是同學,每次 我接到他的信都在笑,太恭敬了!寫信給我,「懷公」,都寫「懷公」了!我常常回他的信:哎,我們倆是同學耶!你不要公啊公的,還來個爺爺咧!那個「公」太 恭敬了嘛!你要這樣恭敬過分,我受不了了!不管如何你總是我的同學嘛!他還是每封信都「懷公、懷公」的,這個真受不了!啊,這一點就是給你們青年反照。你 們現在青年同學,「某人」,兩點(:)那兩點還點歪的。你看我們同學寫信,有幾個同學,才沒有那麼多的規矩!……他從來寫信,「弟」都不敢稱呼啊——「受 教弟子」。那個「受教弟子」很嚴重了!那幾乎是學生階段了。我每次寫信罵他,他每次都不改。前天寫一封重要的信,就講到這個「土」。

他說希 望我啊提倡提倡。講念佛的淨土宗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這個「土」字,所有的經典上都印成這個「土」字,是錯誤的;旁邊、就是右上角要加一點。 因為這個土不念成「土」音,應念成「度」,得度的度。如果這個國土(度)、佛的國度,要念「國度」,不是念「國土」。可是現在,他說好像我們小的時候,他 還問我,因為我們小的時候都知道這個是念「度」,現在都念成土了。他說,你懷公啊,你可不應該啊!總要告訴後一輩子啊,這個要念度啊,不念土啊!印的經典 裡這裡要加一點啊,不能少一點啊!不過他說我也翻了《康熙字典》,也是這個「土」;《辭海》上也只曉得「土」;後來我再翻,翻到最老的古文《說文解字》上 面,那是文字的起源,才加一點,上面說明。[師對板書同學說:國土(度)的點不是加在那一邊哦!加在那一邊變成狗(犬)了。嗯。]「自他身土(du)」。 那麼前天我回他一封信,「哎呀,」我說,「老兄啊!千百年的文化積非成是,全世界人都講錯的當成對的,我也就跟著他們就對起來啦!誰改得了哇!」我說你吃 飽了飯、幾十歲頭髮白了,「讀兵書而流淚,為古人擔憂」,管他呢!實在改不了了。這個順便講講。像這些書上都是土嘛。實際上,這位老朋友既然關心文化,提 出這個話,我也順便告訴你們。

「自他身土(du)」,度人無量這個度,古書上有時候用詩人杜甫那個「杜」。普通是土地;如果一個國家呢,不 能念成土地了,所以「美國的國度」,不能說「美國的國土」,那就錯了!顯得我們這個民族沒有文化。「國度」有尊重的意思,不管如何你的國家要尊重的。所以 對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度」,不是「國土」。我們鍾老居士啊,現在淨土宗的老居士啦,將來跟從智師他們兩個人有另外一個廟子,有淨土法會,將來好好 提倡一下,這個責任交代給你了。我那個同學叫我「公」的,我現在是「鍾公,你去辦!」哈!鍾公去辦!(台下有同學問:那麼說淨土應該說淨度了嗎?師答:是 淨度啊!對啊!就是淨度啊!不錯,不錯。)

「有義,二說俱不應理」,所以這前面兩個理論不圓滿。「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變者,為自質 故。」這一段暫時切斷。他認為上面所講兩派沒有道理。我們自己乃至父母,我跟你、我跟大家,我是我,你們諸位就是「他」。在你們的立場你們本身生命是 「我」,我就是「他」。這個是「自他」。譬如阿彌陀佛是「他」,上帝是「他」,釋迦牟尼佛是「他」;我是我。所以修行啊、我們念佛啊、或者禱告啊、或者是 念阿彌陀佛啊,希望是自他合一的力量,所以阿彌陀佛接引你往生西方極樂國度。土一點沒有關係啊!極樂國土嘛!(一笑)極樂國度——不要老土了,年輕人以後 要改過來啊!所以我們是我們,阿彌陀佛是「他」,變成他力了。所以我們說有時候自己修行不得力,要拜佛、要念佛是依仗他力的接引。但是你要知道,「自 他」,乃至「身」(我們這個身體)、「土」(度,就是所有世界的國土、整個的虛空、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一個阿賴耶識、一個本體功能所變的,是同一的啊! 所以自他國土,所以物質可以變精神、精神也可以轉變物質。「可互受用」,互相受用的。

他所變者,為自質故。」 譬如我們的精神,見分(精神)變出我們今天的生命、思想、我們的精神。我們的另外,精神附帶,一個蠟燭點起來光明,比方啦,這個光明啊、這個蠟燭的亮光是 我們的見分;這個蠟燭點起來,亮光在出來,黑煙也在冒,那個黑煙啊會構成物質的,是我們的相分。中國易經來講,一個蠟燭的那個光明、精神部分、這個亮光是 陽;那個黑煙冒出來變成實質的體,構成物質世界,那個是陰。那麼所以說,「他所變」的,他力或者身體這個他、國度這個他,「一切所變,為自質故」,還是自 己本身業力功能所變出來的物質,還是唯心所造的。

自種於他,無受用理。」所以我們自己阿賴耶識的種性,必須要借重他力來變,才起這個感受的作用,這個理論是不圓滿的。就是不是通力。偶然有些人業力不同,會構成這樣,是有的。

他變為此,不應理故。」所以依靠「他」所變的,或者非依靠父母的這個男女精蟲卵髒給我們構成三元和合、有這個身體,這個生命的因果才呈現的,「他變為此,不應理故」,不合理的。他說,就是我們不再轉一個肉身、這個中陰身給你成就;沒有成就啊,在鬼道的世界還是受各種業果因果的報應,不能脫離。

非諸有情,種皆等故。」其原因呢?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謂之有情,有靈知性的,有思想、有感情。所以一切有情,這個「非諸有情」,不是說一切有情「種皆等故」,每一個人種子所得的因果不同,所以有人的種性他就笨,有人種性聰明。同業裡頭還有別業的不同呢!

應說此品,疏所緣緣,一切位中,有無不定。」所以圓滿的理論呢,不是你們兩派所認識的。你們因為功夫不到,見地還沒有到,看不清楚生命真正的道理。他說真正的道理啊,「此品」,這個道理。親因緣、親所緣緣是阿賴耶識自身本所 變。關於這個「疏所緣緣」,「一切位中,有無不定」啊!在一切位當中,譬如說這個人一輩子做好人做好事,也不修道,死後的因緣種子,因為善根生天,生哪一 層天呢?看程度不同。那麼這個由人位變成天位。假使這個人因此這一生修道、得定了,又修功德、四禪八定證果了,證到初果就過了欲界,到了色界這個階段了; 二果更高了,上到色界——這個位不同了,所以心理因緣、業果報應、思想經歷統統不同。等於你們說,用功打坐一下,多用功修定的人,一看這個氣象不同了, 嗯!很有功夫,樣子也不對,不然是一臉烏黑、滿身霉氣。「一切位中,有無不定」,就是疏因緣的;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各人是不定的。

這個理論啊,要認識方面、見地上再準確。現在講了半天,是很難懂哦。意思懂了,你再回轉來看看這段文字,又看不懂了,對不對?我是艱苦經過來的呀!所以說你們愛聽唯識,我是甚為欽佩呀!真的啊!現在是講第八阿賴耶識,可是你要真講修行啊,這一方面不通的,統統不對的。

第七心品,未轉依位,是俱生故。」 所以第七識末那識叫「俱生我執」,所以我們只要生來有生命,自然就有個我的存在。我們早晨一睡醒,身體都沒有感覺,眼睛沒有張開,「哎呀,我想吃什麼」, 「我」就來了。所以啊,西洋哲學家迪卡兒所講「我思故我存」,你思想一來,「我」就在思想中,這就是第七識這個「我」。有感覺、有思想就是「我」在哦!所 以你說打坐起來我什麼都沒有了,「哎喲,就是感覺到清淨啊!舒服啊!」你感覺到清淨、感覺到舒服,有感覺、有感受、有思想就有「我」,有我就是第七識 「我」沒有了啊!哪裡空得了呢?所以迪卡兒這個哲學家講到這個程度都很了不起,第七識他已經看到了,差不多同中國王陽明是一個道理,看到了第七識了。可以 說王陽明之「良知良能」只到第七識,第八識他還是不瞭解;迪卡兒也是同樣,瞭解了第七識。第八識有人說康德是接近了,還是有問題,康德接近的不是第八識, 是第七識的那個作用——相,你們研究哲學的好好研究康德看!就是這個道理。

一得到哲學通定力,到達了第 八識,這個通掉了以後,那我告訴你,康德非起神通作用不可!自然就起神通作用。神通不要修的呀!是要修來呀,只有第八阿賴耶識親證到。這是一個不可逃避的 證明。所以純粹哲學當成思想學理來探討,那隨便你們去玩去,那不相干。要真的!所以第七識末那識是俱生我執,為什麼叫「俱生」?只要有生命就來,一入娘 胎,自己還沒有第六意識、沒有思想的時候,只要自己變成肉體這個胎兒的時候,在這個娘胎裡頭我執就來了。所以你看你們當過媽媽的都曉得懷胎多討厭!那個孩 子在裡頭一下滾來滾去。因為他在裡頭幻想啊,他不覺得自己入了胎了,他還在另外一個世界覺得在賽跑啊、運動會啊,他有時候賽跑啊、跳舞啊,你肚子就受不了 了。就是由「我」執來的。

所以第七末那識這個心品,「未轉依位」,如果沒有得了道、沒有轉成阿羅漢、沒有轉成菩薩這個位置的話,「是俱生故」,第七識它與生命俱來的。除非得了四禪八定、九次第定證入菩薩道的境界,真空了我相了,那不同了。所以「未轉依位,是俱生故。」

這個第七識,「必仗外質,故亦定有疏所緣緣。」 所以第七識這個能緣部分、這個見分,必須要依仗外質;就是凡夫境界第七識的所緣緣,必須要得到另外一個生命。即使不變人、不入娘胎,假使是化生的變成一個 蚊子啊、變一個什麼,也必須要有那個身子給你起作用。等於這個電一樣在虛空中不起作用,必須要通過這個電燈、必須要通過擴音器,這個電的功能才發出來作 用。所以「必仗外質,故亦定有疏所緣緣。」

已轉依位」,已經到了阿羅漢菩薩境界呢?「此非定有」,就是第七識我執的這個疏所緣緣不一定有,空了。為什麼呢?「緣真如等」,他證了果的人只在道的境界上,我空嘛!身空了。

 

第六心品,行相猛利。於一切位,能自在轉。所仗外質,或有或無。疏所緣緣,有無不定。」 至於第六識來講這個疏所緣緣,因為第六識最厲害了,就是我們思想意識、知覺感覺,統統是第六意識的作用。我們平常講心的作用,實際上是第六意識,平常用的 這個心就是第六意識。它的行相起作用,恆動的;行相非常猛、非常利、非常鋒利。所以在任何的位上,能夠自在可轉。這不是任運自在——自己有時候做得了主 的。所以第六意識的疏所緣緣作用所仗的外質,或有、或無,都可以。譬如假使到了出陰神階段,沒有這個肉體,它疏所緣緣也可以起作用;外道出陰神,照樣可以 起作用的。所以,疏所緣緣它是「有無不定」。怎麼叫有無不定呢?第六意識它自己心念一空了,第六意識空了,這個疏所緣緣就不起作用了。這是第六識。

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都講過了。

前五心品,未轉依位,粗鈍劣故,必仗外質,故亦定有疏所緣緣。」 就是前面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怎麼又叫它是心品呢?都是唯心變出來的識相。「未轉依位」,就是凡夫的境界。因為前五識是非常粗、非常鈍、不鋒利,非常頑 劣、很頑固的,沒有真實修行轉不了。但是啊,它的疏所緣緣起了作用的話,「必仗外質」,必須要眼睛、耳朵這些東西;「故亦定有疏所緣緣。」但是必定的,都 有疏所緣緣的作用。

已轉依位」,到達了成道的人,或者成為小乘羅漢、或者成為菩薩得定了,已經轉了,轉依此位了。「此非定有,緣過未等,無外質故。」那已經起了神通作用了,並不一定靠疏所緣緣才可以起作用。已轉依位呢,「此非定有」,這些疏所緣緣作用不是一定有。

因 為得了道的人,他時空觀念都去掉了,所以緣過去、現在、未來等等,不需要講外質的觀念。可以一念變萬年、萬年變一念。那麼尤其在定的時候、入定的時候,舌 頭根本不要動的,沒有滋味的,舌識去掉了。不過你不要認為初步打坐就是入定啊!初步打坐你還在吞口水呢,舌頭還覺得淡味,還有味呢,還有呢!身體還有氣脈 流通感受,身識還在,都不是的。呼吸還要數息呢,「一、二、三、四」還在那裡賺錢呢!鼻識還在。除非入了初、二禪定,得到初禪定,前面三識沒有了;身識, 身體沒有感受了,更沒有氣脈什麼的問題了,身識空了嘛。舌頭當然不動了,舌識不起作用了,暫時休息了。呼吸,氣住脈停了,停止了作用。鼻識也不起作用,香 臭也沒有關係了。所以,只有眼識、耳識還存在。這是這個道理。這是講到因緣裡頭的第三緣:所緣緣。

現在翻過來,第四種——增上緣。「四增上緣。謂若有法,有勝勢用,能於余法,或順或違。雖前三緣,亦是增上。」 就是說,一切萬有諸法當中、一切萬有法當中,有些現象「有勝、勢、用」。這個「勝」就是特殊的、超勝,這個因緣的力量很大。譬如說我們到一個地方,現在我 們到這個地方十一樓,這麼一個環境,對我們心理的影響是增上緣;如果我們現在坐在一個地方是阿里山頂,不需要電燈,自然很亮,啊!這外面是「白雲萬里,滿 目青山」,然後我們再研究唯識,大家坐在那裡的心情,你想同現在一樣不一樣?那絕對不一樣!雖然沒有到極樂世界,那至少也覺得不在人間了!那個味道。是外 境,增上緣、一切可以影響你,有極勝的、強有力的它的勢、功力等它的作用。「能於余法或順或違」,能夠對於其他的「法」——一切事物的作用,或者是順、或 者是逆(順就是很順利,逆就是相反的)。這是增上緣的道理、這個含義。

不過,以增上緣來講,前面三緣: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也可以說在另一個邏輯觀點上講,也是增上,統統屬於我們的增上緣,都可以歸到增上緣。

我 們知道,這一節由去年停留到現在,是唯識學講到因緣的時候,岔進來解釋因緣的。仔細、詳細研究這個因緣的作用,所以研究唯識學的人,必須要讀五經、十一部 論(也叫做十三部論),《大藏經》裡有這部論,叫做《所緣緣論》;不過光讀了《所緣緣論》,研究完了,因緣道理還不清楚。那麼,《阿毗達磨論》、《俱捨 論》統統要研究過,對於因緣這個道理、佛法佛學這個觀念,才比較清楚一點。所以你們不要《成唯識論》聽一點,就想寫唯識學了,不要鬧笑話。天下的書多得 很,所以歐陽修有一句話:「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這個讀書不是那麼簡單,尤其研究佛學。

現在,「而今第四除彼取余,為顯諸緣,差別相故。」現在講到分析這個因緣的這個理趣、這個道理、這個內容的志趣。 所以增上緣擺成第四,除開前面那三種不談;也包括了那三種。那麼除開那三種不談,只講增上緣。那麼如果我們講廣義的增上緣呢?其餘的都包括在內。為什麼道 理呢?「為顯」,大家瞭解它,一切因緣裡頭一切緣的差別相。所以因緣不能籠統。我們隨便講「我跟你倆見面有個因緣」,如果要請問起來哪一緣,就很難辦了! 當然有許多人專門問:「老先生跟你兩個什麼關係、什麼關係?」屁的關係都沒有!都沒有關係;但確有關係。如果你一定要禪宗來講啊,就沒有別的話了,「無可 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是禪宗。但是它都有關係。

我常常說,你們體會因緣,很妙的!那麼年輕的我們有時候在街上出門多了,路上看 到一個人,好像似曾相識,兩個人匆匆對撞過來了;想轉過去看看他是不是,他又轉身了;再向那一邊趕,他又轉過去;哎,再一轉轉不到了——一輩子只是這麼一 面,從此沒有再見。所謂「靈雲一見不再見」,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啊?啊,對啊!年輕人一定在街上看女孩子都有這個經驗,哈!這不是笑話哦!這就是有人跟你 倆就是這麼「一見之緣」。所以叫諸位修道啊,「未曾學佛,先結人緣」。有些人沒得人緣的,他那個業力帶來,他那個面孔看到都是仇恨,想好好跟他講兩句 話……除了大菩薩,我們小菩薩做不到!他因為沒有這個善緣。所以這個因緣道理啊,妙不可言!這就是說,各種因緣的差別相。

此順違用,於四處轉,生住成得,四事別故。」 他說這個增上緣有時候很順利。譬如講吧,我們一個人生下來,就是因緣來的,有了這個生命。有人生下來這個家庭也好、時代也好、碰上一切都好,享福一輩子, 怎麼都好,他前生的緣都是順緣。同樣的生命,有許多人那麼可憐,我們常常看到,遭遇的那麼可憐,每個人遭遇不同。順緣;違緣,都是相反的、惡緣來的,中間 差別很大。有人前半生好、後半生不好,有人前後半生都好、中間不好,那這個真是奇怪了!這個是因緣道理。

所以他說,「此順違用,於四處轉」,互相在變化,互為因果、互為因緣。「生」,生命得到,生出來;「住」,存在;「成」就、成功;「得」到。這是講原則哦!拿現在觀念這些名詞可以變的, 不過還不要離開根本。生、住、成、得,因為在這四個原則上,譬如有人生下來,一切都很好、什麼都好,父母好、樣樣好——時代不好。所以古人就講,中國文化 有一句話叫「生不逢辰」,一切好;時代的機運、世界的運氣不好——生不逢辰。像我們現在在台灣長大的你們這些三十幾歲的青年,樣樣好,生可以逢辰,那麼好 的機會。像我們以前讀個大學,你問我們這些白髮蒼蒼的老頭子們,談何容易哦!還沒有飛機、沒有火車,有時候讀個書還背包包走路的。那要多少錢!走多遠的路 啊!哪裡像你們坐在家裡就可以讀到大學,還有函授呢!生來很逢辰。

可是順緣是好啊,萬一一旦逆緣來的時候,那果報也不可思議哦!我告訴你。 所以人在福中不要不知福哦!因為你們順緣太好,逆緣一來就不能遭遇、不能夠適應了。像我們這些老頭子們,都在逆緣中,在那個時代的逆流中長大的;所以啊, 該享受去就會享受,該吃苦處很自然,沒有什麼!牛糞跟大米飯倆和在一起吃,很自然地吃,就能做到。你們就做不到。所以我深深擔心你們在台灣長大的這一代青 年人,將來怎麼辦呢?太享福了!那就是金魚缸裡養的金魚一樣,一叉就死了的,不能變化。

所以說,「然增上用,隨事雖多,而勝顯者,唯二十二。」 他說這個增上緣,對於我們的生命所具有的增上緣,分析起來跟著人世間的事物來講,隨時隨處多得很,詳細講不完。唯識始終是個歸納性的。就分析的路道,那我 告訴你把唯識懂了,你專門研究現代心理學;不要跟著現代走,還要超過現代的心理學;你們可以著作不曉得多少部書了!未來你們都是大師裡頭的大師,大字下面 要加一點——「太太師」啊!就看你們學問真成就了。

他說,這個增上緣對我們這個生命增上作用,最殊勝,就是最特別、最明顯的有二十二種,哪二十二種呢?「應知(你應該知道)即是二十二根」,佛學裡頭講「根」,二十二種根。所以我們常常學佛修道的人:這個小孩、這個人……(第22集錄音終止,妙音於2007-10-31筆錄畢。雨辰校。玉樹臨風2011-08-18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