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普門品講記 玅境老和尚

普門品講記 玅境老和尚

三、普門品講記.十六

[日期:2011-0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玅境老和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丁三、當機如法供養 戊一、無盡意奉旨供養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薩尊稱佛為「世尊」,說:「我現在當依教奉行,供養觀世音菩薩。」

「即 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無盡意菩薩怎麼供養觀世音菩薩呢?他將頸上所懸掛的眾寶珠瓔珞解下來。我們平常用花做成的瓔珞,也可以稱之為 瓔珞;這裡是說用很多的寶珠做成瓔珞。但是,無盡意菩薩頸項上的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價值十萬兩金,可見這是很珍貴的眾寶珠瓔珞了。「而以與 之」,解下來以後,他就奉獻給觀世音菩薩。

「作是言」,同時這樣說:「仁者」,稱呼觀世音菩薩為仁者,這是讚歎詞。「仁」,表示有慈悲心的人。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無盡意菩薩也是等覺菩薩,菩薩對菩薩,用「仁者」這個詞稱呼。

「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您是慈悲的人,請接受我這法施的珍寶瓔珞供養。珍寶瓔珞是財物,一般的情形應該說是財施,但這地方說為法施,怎麼講呢?

凡夫做什麼事都是用執著心。比如,我們以執著心去布施財物,這當然也有功德,但是同時也增長了我們的執著,凡夫有這種問題。

我曾經說過,貪心一動,就使令貪心增長一點力量;瞋心一動,也使令瞋心的力量增長。若是貪心、瞋心常常地活動,它就會愈來愈厲害!如果你能一次又一次的降伏,常常地降伏這個貪心、瞋心,叫它不要動,它就會逐漸逐漸的薄弱下來,不再那麼強烈。

我們凡夫供養佛菩薩,雖然是一念之誠,也可以說是清淨心,但還是有執著的,所以財施就是財施,而不能說是法施。而大菩薩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他能觀察這個珍寶財物是畢竟空的,能用無所得的智慧布施供養,就能使令他無所得的智慧得到增長。所以,財施就是法施。

用 執著心做事,執著心會增長;以無所得的智慧做事,智慧也會增長,這等於就是修行。你觀察:能供養的人、接受供養的人及所布施的財物,都是諸法如義。能這樣 作觀、這樣思惟,這就是般若的智慧;能這樣思惟,般若智慧就增長了。這時,財物的布施等於就是般若法門的修行,這樣的修行就是法施,也就是用法來供養觀世 音菩薩了。「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有這樣的含義。

或者也可以這樣說,當供養觀世音菩薩珍寶瓔珞的時候,他心裡非常如法,沒有執著心,與法相應,所以叫做「法施珍寶瓔珞」。

戊二、觀世音觀空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這時候,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因為,前面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命令,可是,此時佛還沒有命令觀世音菩薩接受,所以觀世音菩薩不受。

或者可以這樣說,凡夫接受布施時,多數是以執著心接受的。那麼,觀世音菩薩也和我們一樣有執著心嗎?不是!觀世音菩薩沒有執著心,不是用執著心來接受布施的。他能觀察無盡意菩薩也好、珍寶也好,都是畢竟空,無有少法可得,沒有珍寶可接受。

經論上有句話:「不受一切法,得阿羅漢。」就是阿羅漢的心能不受一切法,有這種境界。大菩薩一樣也有這種於一切法心裡不執著的境界,所以叫「不受」。當然,若不常靜坐,也沒多讀經論,對於什麼是不受、不著,我們很難明白。不過,這到後面會再解釋。

戊三、重請愍眾慈納受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觀世音菩薩那麼高的境界,一切功德圓滿,當然他本身無所缺少、無有不足,所以不需要再接受什麼供養。

但 是,現在無盡意菩薩對觀世音菩薩說:「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無盡意菩薩的意思是,我們都是功德不足之人,無論福德或智慧,都缺少很多很多,我們需 要在大德這裡栽培功德。請接受我們供養的瓔珞,讓我們增長福德、增長善根。這並不是仁者本身有所需要才接受,而是為了哀愍我們、增長我們的善根,因此接受 我們的供養。

戊四、佛勸愍眾應受供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開示觀世音菩薩說:「是的!你應當哀愍無盡意菩薩及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和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接受其瓔珞」。釋迦牟尼佛說這句話,等於是讚歎觀世音菩薩的境界了。

戊五、觀世音受而不受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這 時,觀世音菩薩不能拒絕了,他哀愍四眾及天龍八部等眾生,接受了瓔珞的供養。當佛勸觀世音菩薩受供養的時候,有提到無盡意菩薩;等到觀世音菩薩哀愍四眾及 天龍八部等,接受供養的時候,就把無盡意略去了。這個意思是,因為佛的身份是無上士,菩薩又不如佛,所以在佛的立場而言,可以說哀愍無盡意菩薩;但是,以 觀世音菩薩的身份而言,就不能說哀愍無盡意菩薩,所以就把他略去了,只說接受這瓔珞的供養。

「分做二分」,接受了以後,觀世音菩薩將所受的瓔珞分成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這表示觀世音菩薩把瓔珞轉供養二位佛,使令布施者增長更多的福德;也表示觀世音菩薩受而不受的不執著境界。

丁四、佛結歎聖德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這是結束前面這段文。釋迦牟尼佛對無盡意菩薩說:「觀世音菩薩有這樣的自在神力,能夠在娑婆世界遊化。」因為,無盡意菩薩提這個問題時,只提此娑婆世界,沒有提他方世界,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就只說「遊於娑婆世界」。

「自在」二字怎麼講呢?自在就是無著,也就是不執著的意思。若能不執著就自在,若是執著就不自在。

佛在世的時候,在給孤獨園為諸比丘說法時,對諸比丘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在孤獨園的樹林裡,有人把樹葉偷走了,或者砍了幾棵樹偷跑了,你心裡感覺怎麼樣?」

比丘回答說:「我心裡面沒有什麼感覺,偷就偷嘛,關我什麼事!」

「如果,你穿的衣服、用的缽被人偷走了呢?」

「我心裡面會不舒服!」

佛 就問:「為什麼人家偷了樹、偷了樹葉,你無所謂;偷的是你的衣、缽,你心裡就不舒服、就會痛呢?就是著與不著的關係!你對樹和樹葉不愛著,所以無論誰砍 它,或用火燒它,乃至被偷走了,你心裡都沒有事。若是自己的衣、缽被偷走,或被破壞了,你心裡就會痛--這就是執著。有了執著,心裡就不自在;若不執著, 就沒有事!」

修學佛法的人說修行,究竟修什麼?怎麼修?就是修這個無著。不但身外之物不執著,就是對這個身體也不執著。若連自己的身體也不愛著的時候,就沒有問題了。

我講一個小小的故事。

在明太祖的時候,有個禪師叫金碧峰,他是很用功修行的人。眾生的壽命到了,就是要死;但是,他壽命到了卻不死。

閻王爺是管理這件事的,時候到了不死是不行的。因此,就派兩個小鬼去捉他。平常,這些鬼對於那個人住在那裡、日常的品德怎麼樣,都是很熟悉的。這兩個小鬼來了,卻看不見、也找不到這位禪師在什麼地方。於是就回去報告閻王爺:「你要我去捉他,但是,怎麼找也找不到!」

過了一段時期,閻王爺又派那兩小鬼去捉他,還是捉不到。後來,閻王爺說:「這次一定要捉到,不能再緩了!」

小鬼還是找不到,說:「我來了二次都沒捉到,這次還是找不到,怎麼辦呢?」於是就想出個辦法來,就是去問當地的土地公:

「金碧峰這個出家人,原來知道他在這地方住,但是我們已經來三次了,都找不到他。你有什麼辦法能找到他?」

「有辦法!」土地公說。什麼辦法呢?

「這位禪師有一個供佛的水杯,他歡喜這個杯子,你若找到這個杯子,就能找到他了。」

「怎麼找法呢?」

「你到他廟上去,找著他的供杯,用個東西打那個杯子,杯子出了聲音,就找到他了!」

「啊!原來如此!」

出家人是供佛的。這兩個小鬼來了一看,佛前果然有個水杯供著。這小鬼把水杯拿起來,用小棒子打這水杯:「這杯子好啊!」還讚歎這個杯子。

這時候,從什麼也看不見中,金碧峰出來了。小鬼一下子就把他捉住了,說:「閻王爺派我們來三次了,都找不到你,這回可捉住你了!」

金碧峰說:「哦!你抓住我?好!你把那個水杯交給我!」

小鬼就把水杯子交給他,金碧峰拿到水杯子就往地下一摔,碎了!並且說了四句話:「若欲捉我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虛空鐵鍊鎖不得,休想捉我金碧峰。」意思是:若想捉我,除非能用鐵鍊把虛空鎖住,你就可以捉住我;若不能用鐵鍊鎖住虛空,你想捉我是捉不到的呀!

說完這句話,金碧峰就不見了。小鬼其實是捉住金碧峰了;但是有修行的人,他一念不生時,你就看不見他了。

從 這故事看出什麼呢?就是著與不著的問題。因為金碧峰有點愛著供佛的水杯,心裡有時就會關心它;但一入定,他還是可以明靜而住。可是,當小鬼一敲杯子,發出 聲音時,金碧峰那明靜而住的心,與這個聲音一接觸,愛著心的種子就動了;心一動,就不能入定了。一出定,小鬼就能看見而把他捉住,就是這麼回事!這時候, 金碧峰就覺悟了:我因為愛著這個杯子,有這一念的虛妄分別心,就被鬼捉住了。

我們不修行的人, 煩惱一動,與人衝突,碰得頭破血流還不覺悟,不知道是自己的分別心不對,還要繼續地犯第二次、第三次:「是你不對,你對不起我!」而金碧峰這位修行人不是 這樣,他知道:「不是小鬼能捉住我,是我自己上了圈套,是我自己的分別心不對!」當他修學佛法的正念的智慧一動,立刻就把這一念分別心消滅了。所以,小鬼 來捉弄一下也有好處,使令金碧峰明白自己的虛妄分別心不對,因而提起正念,破除了執著。

因此, 明白地說,不是鬼能綁住你,而是我們的煩惱繫縛自己、苦惱自己呀!若能把內心的煩惱熄滅了,沒有貪瞋癡的活動--不貪、不瞋也不愚癡,不高慢也不疑惑,種 種的邪知邪見都沒有了,心就得自在了。無論世界上怎麼樣的天翻地覆,乃至核子彈爆炸了,對於修行人而言什麼事也沒有,還是一樣的安閒自在,沒有問題。

這 個「自在」包括「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以及觀世音菩薩內心清淨無為、沒有一切煩惱的境界。所以,這自在應該分二部份說:就是內心的本體清淨沒有染 污,你就自在,這是一種。第二個自在,例如你想度化眾生,作一個計畫:「要怎麼度化眾生?要修習什麼法門?」你做這些事都能很順利的完成。換言之,當你想 要有所做為的時候,能夠沒有障礙的成就了,那也叫做「自在」。

而這個自在,阿羅漢還有所不足 了。阿羅漢雖然已經沒有貪瞋癡的煩惱,但是他對於佛法及度化眾生的事,還沒能完全的通達無礙,猶有所不能,還是智慧不足之人。所以,他要繼續的努力修行, 親近十方諸佛,修學無量法門,慢慢的、慢慢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圓滿了,他才能在有所做為的時候無障礙。

不過,佛菩薩度化眾生也不能說是完全都無障礙。當眾生要造罪的時候,佛菩薩沒有力量阻止,眾生還是要造罪。造了罪,將來要受苦報,業力要發生作用時,佛菩薩也無可奈何!眾生還是要受苦!這種情形,佛菩薩還要慢慢地想辦法,不能一下子就成功了。

前面說觀世音菩薩能夠救護眾生的七難,解除眾生的三毒,能夠滿求男、求女的二求,乃至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對這些事情,都是大自在、無障礙的可以成就。

「神 力」就是不可思議的力量。平常我們說神通力——「神」,是不可思議;「通」,是無障礙,就像道路沒有障礙,很容易就通過去了。這是比喻觀世音菩薩想要做什 麼事情的時候,都是無障礙的。這種無障礙的境界,是凡夫、二乘人所不可思議的,怎麼樣也想不上來究竟怎麼回事。舉例來說,無論高山或牆壁,對凡夫而言,都 是障礙,一定得從門才能通過去,從牆壁就過不去了。但是,有神足通的人,牆壁和門都是一樣,無障礙的就通過去了。或者說是距離幾千萬里遠,但是菩薩的神足 通,屈伸臂頃就到了。

我們娑婆世界的人想到阿彌陀佛國去,那麼遠,怎麼去呢?佛菩薩的神通,就是屈伸臂頃到蓮池。這些事情是我們凡夫沒有辦法思惟,也測度不來的,所以叫做「神力」--不可思議的力量。

我再說一個小故事。

東 晉的時候,有一位開達法師。一天,開達法師到深山裡去,要採甘草這味藥。這時候,這個地區正逢饑饉,大家吃飯都有困難。當他在深山裡採藥時,遇見了羌人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羌人把他抓去了,關在一個木欄杆圍起來的地方,裡面已經有十幾個人關在那裡,並且羌人在那兒把守著,無法逃跑。就像我們人殺豬宰羊 一樣,羌人把漢人捉去,一天殺一個來吃。最後,輪到開達法師的班了。

開達法師是個出家人,他能夠背《觀世音經》(就是〈普門品〉),於是他就念經求觀世音菩薩救護。

這 一天早晨,太陽要出來了。他想:「今天輪到我了,我要死了!」但是,他還是不斷的念觀世音菩薩。忽然間,來了一隻大老虎,而且比一般的老虎還大,牠一邊 走、一邊叫。羌人看到老虎,心裡害怕就跑了。所以,人就是只想自己,不想別人。你害怕被老虎吃,而自己又要吃人,難道被吃的人心裡不害怕、不難過嗎?但 是,那就不想了。

羌人跑了,這老虎就來咬木欄杆。開達法師心裡想:「羌人跑了,但是老虎來了,我也免不了虎口之難,牠一定要吃我了!」

老虎把木頭咬了一個人可以爬過去的洞,就走了,也沒吃他。開達法師明白了:「這是觀世音菩薩來救我的!」我們用〈普門品〉的話來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開達法師這時可說是以老虎之身得度。老虎走了,他從這個洞爬出去,解脫了這個災難。

開達法師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沒有現出人的身相,也不是現國王身,或比丘、比丘尼身,也不是天、龍、鬼神身,而現老虎身。我們想,這老虎身是怎麼來的呢?就是觀世音菩薩那一念慈悲心現出來的。

我們凡夫做事情就是先要分別,然後才做;而觀世音菩薩那無分別的智慧,無論做什麼事都是不分別的。但是,觀世音菩薩的後得智要利益眾生時,也是有分別的。觀世音菩薩的「觀」字,在這裡可以解釋一下。

當我們有困難時,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發出來聲音,所以叫「世音」。那麼觀世音菩薩應該是用耳聞——「聞世音」,為什麼叫做「觀世音」呢?這裡面有點事情。

我 們的眼見東西,眼識一剎那就過去了;耳朵聽聲音,乃至鼻、舌、身、意,都是一剎那就過去了。雖然聽見聲音以後,耳識一剎那就過去了,但是第六識緊接著一剎 那就去分別這個聲音了。這時候,若以觀世音菩薩來說,就是菩薩的後得智與第六意識同時發生作用,或者說與耳識同時發生作用。由智慧的觀察,知道這個眾生是 怎麼情形,應該怎麼度化、怎麼樣救護。這是觀世音菩薩智慧的力量,所以叫做「觀」;這個「觀」,就是指觀世音菩薩的智慧說的。

剛 才的故事中,老虎怎麼來的呢?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智慧一觀察,就知道應該怎麼度化他,他的心力一分別,就現出一隻老虎來救他。老虎怎麼現出來的呢?菩薩的心 一動,就現出來了。凡夫沒有禪定的人,是做不到的。有禪定的人,就是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人,他心裡面想要什麼,就能隨心所欲。想一隻老虎,就能 現出老虎;想貓,就現出貓來,不須要動手用什麼東西去做,只要心裡一想,就會現出來。有禪定的人有這個力量,但這還不是神通。得了禪定的人,不一定有神 通;若是在禪定中修神通,而後才得神通的人,那就更不可思議了。

現在,觀世音菩薩也是如此,他 度化一切眾生時,不需要動手,更不必到眾生面前,只要用智慧一觀察,心一動,需要用老虎去度化他,老虎就出來了。這就叫「自在神力」。觀世音菩薩大自在、 無障礙的神通力量,想要怎麼樣度化眾生,就能辦到,是無障礙的境界,這就叫做「自在神力」。

若是我們凡夫就不同了,要做一件事很辛苦,做完了還要休息幾天的;而觀世音菩薩做了事和沒做一樣。如果是不自在,那就有辛苦的意思;而觀世音菩薩的大自在,沒有辛苦這件事。

「遊於娑婆世界」,觀世音菩薩有大自在的力量,所以能夠遊化娑婆世界,救度一切眾生。

【書籍目錄】
第1頁:一、釋經題 第2頁:一、本經大意
第3頁:一、本品大意 第4頁:一、牒釋品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5頁:一、流通因緣 第6頁:一、譯者簡介
第7頁:二、普門品講記.一 第8頁:二、普門品講記.二
第9頁:二、普門品講記.三 第10頁:二、普門品講記.四
第11頁:二、普門品講記.五 第12頁:二、普門品講記.六
第13頁:二、普門品講記.七 第14頁:二、普門品講記.八
第15頁:二、普門品講記.九 第16頁:二、普門品講記.十
第17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一 第18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二
第19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三 第20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四
第21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五 第22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六
第23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七 第24頁:三、普門品講記.十八
第25頁:三、普門品講記.十九 第26頁:三、普門品講記.二十
第27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一 第28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二
第29頁:四、普門品講記.二十三 第30頁:五、上玅下境老和尚生平簡介
第31頁:五、出版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