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星雲大師論文選 星雲法師著

星雲大師論文選 星雲法師著

推動本土化,不是「去」而是「給」 (2005.7普門學報第廿八期)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在 台灣,省籍與族群問題,經常在選舉時被有心人士用來操作選情。去年三月間的總統大選,族群意識再度被挑起,尤其更有人喊出「本土化」與「去中國化」的口 號,不禁讓人懷疑,在此多元文化的時代,各個國家莫不想盡辦法要吸納他國文化,所謂「納之唯恐不及」,豈有「去之」之理,現在台灣有人喊出要「去中國 化」,真是令人百思不解;如此思想,更是匪夷所思。

中國人一向以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而自豪,這是中國人智慧與經驗的累積,在創造本國文化的同時,也吸納各種外來文化相互交融匯聚。當然,中國的文化也為西 方各個國家所引用,所以文化本身本來就應該互相交流,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有輸出、也有輸入,這是自然的現象,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那個國家想要去掉哪些文 化。

我雲遊世界各地弘法,記得有一次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講演,該校一位約翰麥克雷教授在敘談時說道:「你來美國弘法可以,但是不能開口閉口都是中華文化,好像是 故意為征服美國文化而來的。」當時我聽了心中就有一個覺悟:我應該要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來到這裡只是為了奉獻、供養,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諸佛菩薩一 樣。

去中國化後 講什麼話……

 過去我每回聽到有人想要「去中國化」,心中只覺得無奈;但是最近有一天早晨醒來,想到大家又要去中國化,不禁感到一股莫名的害怕。

想想:我的祖先是中國人,去中國化後沒有祖先了;我的故鄉在中國,去中國化後故鄉沒有了;我平時只會講中國話,既不會英文、也不懂其他語言,去中國化後講 什麼話……。這時我忽然發現,造成恐怖的原因原來是:「去中國化」後,沒有「我」了;沒有「我」,整個人就好像懸在半空中一樣,沒有任何的依靠,如此怎麼 會不令人感到害怕呢?

俗語說「有容乃大」,任何一個國家要想雍容華貴,就要有「泰山不辭土壤,大海不揀細流」的胸襟,愈多種文化的融和,國家愈是偉大。

人類可以和人類自己相互為敵,但不能跟文化敵對。

我遊走世界,我也一直在倡導「本土化」,但是我的本土化是奉獻的、是友好的、是增加的,不是排斥的,不是否決的。例如,過去華人在美國雖然已取得移民身 分,但是心中並未認定美國是自己的國家,因此我鼓勵佛光會員在參加美國國慶遊行時,高喊「我是美國人」,我認為,既然生活在美國,就應該融入當地,而不能 在別人的國中成立「國中之國」。

接受外來文化 取長補短

 當然,我們也不希望在中國裡還有「美利堅合眾國」,也不可以有「大日本帝國」,但是我們也不能排斥美國文化和日本文化。相同的,我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 人,難道台灣的「本土化」一定要統統否決中國才是本土化嗎?我們上百萬的台商為何要回到大陸去?有識之士何以一直主張要三通?這些自然的發展趨勢,我們還 能去中國化嗎?
多年來我在世界各地弘法,希望佛教發展「國際化」,同時我也在推動「本土化」,但我所推動的不是「去」,而是「給」。我在五大洲建寺,就是希望透過佛教,給當地人帶來更充實的精神生活。

例如,興建西來寺的時候,就是覺得美國科技發達,宗教也多,假如能夠再增多一種佛教給人民選擇,不是更美好?而事實證明,美國到底是一個移民的大冶洪爐,他們接受外來文化,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因此能成為世界的大國。

同體共生 千萬別搞分裂

 雖然我是出生在大陸的揚州人,但我說我是「台灣人」,我也是「中國人」,甚至凡是住在台灣的,都是台灣人,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所以,請台灣政壇上有政治雅量的各位政治家,要努力促進族群的和諧。

自古以來中國的江西人最可愛,他們很喜歡認「老表」,只要有一點關係的都是表親,所謂「一表三千里」,假如生在台灣,一表才三百里,太可惜了,所以「四海之內皆兄弟」,大家要有「同體共生」的認知,千萬不要搞分裂。

姑且不談台灣是否真有獨立的條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台灣即使獨立了,在文化上還是不能脫離中國。

不管芋仔、蕃薯,現在都已經分不開了,何不從自然融和上來發展,就如芒果與蘋果接枝,就會產生新品種,不同品種的花不也可以相互繁殖成為美好的生命?為何人類反不如植物之懂得順時勢而發展未來呢?

所以我請我們的當政者,不但不可以去中國化,尤其造成種族分裂,這無異為台灣的前途敲起一記警鐘,千萬不可玩火自焚;唯有大家摒除私心,跨越歷史藩籬,互 相尊重包容,一起共創人類的幸福與和平,才能為自己留下歷史定位,這也是全民所樂見與期盼的未來,是所至禱。

 

(二○○五年七月一日/《聯合報》全文刊登)

【書籍目錄】
第1頁: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第2頁: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 (2001.3普門學報第二期)
第3頁: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 (2001.5普門學報第三期) 第4頁: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2001.7普門學報第四期)
第5頁:人間佛教的藍圖(上) (2001.9普門學報第五期) 第6頁:人間佛教的藍圖(下) (2001.11普門學報第六期)
第7頁:宗教立法之芻議 (2002.1普門學報第七期) 第8頁:佛教的慈悲主義 (2002.1普門學報第七期)
第9頁: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2002.3普門學報第八期) 第10頁: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2002.5普門學報第九期)
第11頁:發心與發展 (2002.7普門學報第十期) 第12頁: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 (2002.9普門學報第十一期)
第13頁:佛教與花的因緣 (2002.11普門學報第十二期) 第14頁:佛教與自然生態(上) (2003.1普門學報第十三期)
第15頁:佛教與自然生態(下) (2003.3普門學報第十四期) 第16頁:佛教叢林語言規範 (2003.5普門學報第十五期)
第17頁:山林寺院與都市寺院 (2003.7普門學報第十六期) 第18頁:沒有台灣人 (2004.1普門學報第十九期)
第19頁:我對「世代交替」的看法 (2004.7普門學報第廿二期) 第20頁:自覺與行佛 (2004.9普門學報第廿三期)
第21頁:推動本土化,不是「去」而是「給」 (2005.7普門學報第廿八期) 第22頁:佛教對全球問題概觀 (2006.3普門學報第卅二期)
第23頁:化世與益人 (2006.10 普門學報第三十六期)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