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戒律學綱要 聖嚴法師著

戒律學綱要 聖嚴法師著

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三章 比丘比丘尼戒的內容及其同異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三章比丘比丘尼戒的內容及其同異
  
  第一節止持與作持
  
  所謂戒律,應該是兩種類別的共同稱呼。廣義地說,比丘戒也包括了比丘律;狹義地說,戒是戒,律是律;律中包含戒,戒中不含律。因為毘尼(律)藏中有波羅提木叉(別解脫戒),波羅提木叉中不能攝盡毘尼藏。
  
  說得明顯一些,毘尼是統括止持與作持的,波羅提木叉則唯有止持。所以持律含有持戒,持戒不含有持律;因持律是僧團大眾共同的事,持戒是各個比丘個人的事。持戒稱為止持,因其不作惡;持律稱為作持,因其能成善。僧團的事應由僧團的大眾共同解決、共同推展、共同助成,所以必須和合了大眾的意見,綜合了大眾的意見來行事作法,這就是持律的精神,這就叫作作持。
  
  在律藏之中,戒相條文的規定是戒,是止持;各種羯磨法的規定是律,是作持;律是幫助戒的推行者,律也是戒的促成者,律更是實行戒的監督者。比如人要出家持戒,必須先以羯磨法來證明並給予出家比丘的資格與身分;戒的條文如果在實行上遇到了困難,也可以用羯磨法來加以研究解決;如果發現了某一比丘或某些比丘的生活,越出了戒的範圍,便應該以羯磨法來為其舉罪、折伏、驅遣,乃至滅擯──逐出僧團之外。所以戒是比丘生活的防腐劑,律又是戒的防腐劑了。在個人的生活中,以戒為主;在僧團的生活中,以律為主。個人要求解脫生死,必須持戒;佛教要求歷久常新,必須持律。一個真正的比丘,沒有不持戒的;一個有希望的僧團,沒有不持律的。如果僧團不能持律,持戒的比丘也將得不到保障了。若照《四分律》的內容分配,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是止持;二十種犍度,是作持。前者是戒,後者是律;唯在戒中也有律,律中也有戒,此乃以其重點而作的分別。這在中國的佛教,實在是必須明白的,可惜能夠明白這層道理的人太少了!
  
  第二節比丘戒有多少
  
  比丘戒的條文,在各部律中,都有出入;主要的出入是威儀戒。至於重戒與次重戒的條文,其文字雖有詳簡廣略的不同,戒目的條例,卻是大致相同,所以大致都說比丘二百五十戒。
  
  比丘戒與比丘尼戒,通常分為五篇七聚,也就是五等罪行的七項罪名。事實上,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相,卻有八類條文、五等罪行、七項罪名、六種果報。現在列表如下:


  
  因為這些都是專有名詞,需要解釋一下;又因為在這表上所列,有梵文的譯音,也有梵文的譯義,所以先要把音義介紹一下:
  
  波羅夷:梵語pārājikā,也有譯作波羅市迦,是葉(於佛法之外)罪,是斷頭罪,是不可救藥罪。
  
  僧伽婆尸沙:梵語saṃghāvaśeṣa,譯為僧殘罪,是僧團淨法中的殘傷者,唯其雖殘而尚有懺除救藥的餘地。
  
  不定:這是沒有一定犯那種罪名的罪,可能犯波羅夷,可能犯僧殘,可能犯波逸提,所以稱不定。
  
  尼薩耆波逸提:這是梵語的複合語naiḥsargika-prāyaścittika,尼薩耆是盡捨的意思,波逸提是墮的意思,合起來稱為捨墮。這是由於取了蓄了不應取也不應蓄的東西,忘了帶上不該不帶的東西。首先將那東西捨給僧中,然後再以懺波逸提罪的方法懺罪。
  
  波逸提:是prāyaścittika的音譯,又有譯作波逸底迦及波夜提等,是墮的意思,是指墮地獄罪,因這無物可捨,所以通常稱為單墮。
  
  波羅提提舍尼:是pratideśanīya的音譯,有的譯作波羅舍尼,或簡稱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條特定的戒,犯了以後,須立即面對(彼)一人宣說悔過,所以又稱為悔過法。
  
  尸沙迦羅尼:是梵語śikṣā-karaṇiya的音譯,有的譯作式叉迦羅尼,是突吉羅的異名,這是應學或宜學的意思,所以通常稱為應當學。
  
  滅諍:在僧團之中,有了紛諍,乃至對於某一項問題,形成了兩派不同而對立的意見時,就是用滅諍法來解決。僧中的滅諍,共有七種方法;也只有滅諍法中,才有僧團羯磨的兩派制,取決多數派的意見為意見。
  
  偷蘭遮:梵語sthūlātyaya,可以譯作大障善道、大罪、麤惡、麤過等,或稱為濁重犯,主要的是由於波羅夷及僧殘罪的未遂罪中產生,但是也有獨立產生的,所以分有從(他)生偷蘭遮及獨頭偷蘭遮的兩大類別,輕重等次,則見本篇第五章。
  
  突吉羅:是梵語dụṣkṛta的音譯,又有譯作突瑟幾里多、突膝吉栗多、獨柯多等。這裡面含有身業的惡作及口業的惡說兩種罪名,這是舉止言語上的小過小失,它的範圍是很廣的,在戒本中稱為眾學戒。
  
  在這八類條文的十種名稱之中,波羅夷罪是無法悔除的,滅諍法的本身就是解決紛諍的一種方法。如果說戒法是解脫道的防腐劑,那麼悔法便是解脫道的清潔劑了。未曾沾污腐朽,應當防止沾污腐朽,這是戒法的功用;萬一沾污腐朽了,便應立即清潔處理,這是悔法的功用。但是不要誤會,悔法並不是萬能或全能的,悔法對於四根本戒的波羅夷罪,是愛莫能助的,悔法對於性罪(本來是罪),也是無能為力的;悔法只能悔除犯戒的戒罪或稱遮罪或稱制罪。比如殺畜生,是性罪;比丘戒中不得殺畜生,是遮罪。比丘殺一畜生,便得兩重罪;悔法只能悔除遮罪,性罪仍須償報。這好像一個政黨的黨員,同時又是政府的官員,他如果犯了國法,既要受黨紀的制裁,同時也要受國法的制裁;黨紀的制裁,不能代替國法的制裁。這與佛戒的悔法是同一個道理,所以我們絕對不可以為有了悔法,就可放心大膽地犯戒了。當然,在比丘戒中,有許多是性罪與遮罪同在的,也有些是僅只有遮罪的;有性罪的必有遮罪,有遮罪的則未必有性罪。至於那些是雙重罪的,那些是單一罪的,不是本文所能詳述。大抵犯淫、犯盜、犯殺、犯妄語、犯毀謗等戒,便含有性罪與遮罪的雙重罪,犯威儀戒,只有一種遮罪。
  
  至於比丘戒的條數,通常說是二百五十條,《四分律》(《大正藏》二二.一○一五頁─一○二二頁)與《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大正藏》二三.六二七頁─九○五頁),的確都是二百五十條,而且篇聚的排列也是一樣,都是:四棄、十三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單墮、四悔過、一百應當學(《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的眾學法,合為四十三條,分則可成百條)、七滅諍。
  
  但在《五分律》中,略有不同,共計二百五十九戒:四棄、十三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一單墮(較《四分律》增加一條輕師戒,但其戒本中只有九十條)、四悔過、一百零八應當學、七滅諍。
  
  《十誦律》則為二百五十七戒:四棄、十三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單墮、四悔過、一百零七(戒本是一百一十三)應當學、七滅諍。
  
  《僧祇律》則為二百一十八條:四棄、十三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二單墮、四悔過、六十六應當學、七滅諍。
  
  《解脫戒經》是:四棄、十三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單墮、四悔過、九十六應當學、七滅諍,共為二百四十六戒。
  
  至於戒本的文字,那更有互異之處了,比如《四分律》戒本,就有六種不同集法的本子。在這六種律本之中,以《五分律》的戒律最多,《僧祇律》的戒條最少。它們的差數,也多在於應當學的威儀戒中,其餘七項,出入較少。不過,除了四棄與十三殘之外,各本的條文次第,先後排列,也不一致。這該是由於各部編集者的看法不同所致。至於佛陀制戒的先後次第,除四棄法可從《僧祇律》中得到說明,其餘的何者在前制,何者在後制,如今已無從查考了,實際上這也不是重要的問題。
  
  比丘戒究竟有多少條?這是很難解答的問題,因為律中所載,是就當時所曾發生的事實而制,有一件事便制一條戒,當在結集(編集並誦出)律藏的大會上,根據優波離尊者等所曾聽到並尚記得的戒律編集起來,便成為後世所傳成文的律藏,後來又經過部派佛教的各部分張,律藏便分成了五部,宗旨是相同的,內容卻略有取捨抉擇的不同了。總之一句話,比丘戒未必一定要有律中所備的二百五十條,但也未必僅此二百五十條,甚至可說比丘戒也是無量無數的,所以一切威儀行持,無一不可納入比丘戒的範圍之內。因此,也有將二百五十戒,含攝八萬四千細行的:以行、住、坐、臥四威儀,各含二百五十戒,成為一千戒;再循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各有一千戒,成為三千戒;以三千戒各配身三業(殺、盜、淫)及口四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成為二萬一千戒;再配屬貪、瞋、癡及等分的四種煩惱,便成為八萬四千戒了。
  
  這是一種數理玄學的算法,事實上雖不用此一呆板的計算方法,所能發現而可列入比丘戒的,仍然很多很多,真所謂威儀之數,量等塵沙。相反地,在此二百五十條戒中,倒有若干條是不能普遍適應於一切時地的。其實,即在大律之中,突吉羅便有很多很多,每一條戒都含有突吉羅,乃至在一戒中有好幾種突吉羅,戒本中所舉應當學的突吉羅,不過列其大端而已,除此而外,尚未出現於律中的突吉羅罪,還是多得很哩!
  
  第三節比丘戒與比丘尼戒的同異
  
  已經講了比丘戒的條數,現在再講比丘尼戒。前面已說過,比丘尼戒的大部分,是與比丘戒相同的,是援用著比丘戒的。但因女人與男人的生理與心理,是頗有不同的,故有若干條的比丘戒,不能適應於比丘尼,比丘尼也不能沒有她們特殊的規定。所以比丘與比丘尼戒,既有共同的,也有互異的。
  
  通常說比丘尼五百戒,這是一大約的數字,其實五部律本的條文,都不夠五百戒的;但其根據實際的狀況和需要,那又何止五百戒?
  
  《四分律》的比丘尼戒,共有三百四十八條;八棄(前四戒與比丘同)、十七殘(其中有七戒與比丘同)、三十捨墮(其中有十八戒與比丘同)、一百七十八單墮(其中有六十九戒與比丘同)、八悔過(全異比丘)、一百應當學(搖身而行及生草菜上大小便的兩戒,於比丘突吉羅,於尼波逸提,其餘全同)、七滅諍(全同比丘)。總計同於比丘者一百九十八條,異於比丘戒者一百五十條。
  
  《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的比丘尼戒,共有三百五十四條:八棄、二十殘、三十三捨墮、一百八十單墮、十一悔過、九十五應當學、七滅諍。其與比丘戒的同異,大致與《四分律》相近而略有出入。
  
  《五分律》的比丘尼戒,共有三百七十七條(其戒本則列三百八十一條):八棄(前四戒同比丘)、十七殘(其中有五戒同比丘)、三十捨墮(其中有十八戒同比丘)、二百零七單墮(戒本列二百一十,其中有六十八戒同比丘)、八悔過(全異比丘)、一百應當學(大小便於生草菜上,尼為波逸提,餘皆同比丘)、七滅諍(全同比丘)。總計同於比丘戒者二百零一戒,異於比丘戒者一百七十六戒。
  
  《十誦律》的比丘尼戒,共有三百五十四條:八棄(前四戒同比丘)、十七殘(有七戒同比丘)、三十捨墮(有十九戒同比丘)、一百七十八單墮(有七十一戒同比丘)、八悔過(全異比丘)、一百零六應當學、七滅諍。
  
  《僧祇律》的比丘尼戒,共有二百九十條:八棄、十九殘、三十捨墮、一百四十一單墮、八悔過、七十七應當學、七滅諍。
  
  《解脫戒經》只有一卷,有比丘戒,沒有比丘尼戒。但在所舉五種律本的尼戒之中,也以《五分律》的條數最多,《僧祇律》的條數最少。然其最多的也僅三百七十七條,所謂比丘尼五百戒,不過是大約的數字而已。
  
  《行事鈔》卷中一,根據《明了論》說:「四萬二千福河恆流」(《大正藏》四○.五三頁下)的意思而謂戒有四萬二千。但也有將僧尼二部整齊劃分地統計說:「比丘戒,略則二百五十,中則三千威儀、六萬細行,廣則無量;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戒,中則八萬威儀、十二萬細行,廣亦無量。」這都是數理玄學性的統計法,實際上也未必如此的呆板。
  
  比丘戒的波羅夷及僧伽婆尸沙,各部律中都同樣是四棄十三殘,比丘尼戒自僧伽婆尸沙起,各部律本,即有不同之處:《四分律》(《大正藏》二二.一○三二頁─一○三三頁)是十七僧殘;《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是二十僧殘;《五分律》(《大正藏》二二.二○七頁中─二○八頁中)雖與《四分律》同為十七僧殘,但其內容又有互異之處;《十誦律》也是十七僧殘;《僧祇律》則為十九僧殘,這是比丘戒與比丘尼戒的不同處。
  
  比丘戒共分五篇七聚,比丘尼戒沒有不定法,只有五篇六聚,這是二部不同處。
  
  比丘與女人身相觸,不論大、小、死、活,不論上下部位,凡故意與之皮肉相觸者,僧殘罪;比丘尼與男子身相觸,須是成年人,明知對自己有染污心,自膝以上、目以下、腕以後,故意相觸者,波羅夷罪。這是二部不同之處。
  
  比丘知他比丘有粗惡罪如四棄十三殘,而為他覆藏不舉其罪者,犯波逸提罪;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羅夷罪,不自表白,不向僧團舉罪,犯波羅夷罪。這是二部不同處。
  
  比丘故弄陰(類於今人所說的手淫)出精者,犯僧伽婆尸沙罪;比丘尼故弄陰失精者(是指陰道內的分泌液,女子起淫念、行淫事、陰道受物觸,均有分泌現象)。《薩婆多論》卷三說女子出精沒有男子容易故犯波逸提罪(《大正藏》二三.五一九頁中)。《五分律》卷一二則說比丘尼以手拍陰者波逸提,出不淨偷蘭遮(《大正藏》二二.八七頁上)。《僧祇律》卷四○也說比丘尼以水沖、用物入陰道、為歇欲者偷蘭遮,出精亦偷蘭遮。(《大正藏》二二.五四六頁上─中)這是二部不同之處。(注意:男子手淫過多,會成癆病及神經衰弱遺精等;女子弄陰過多,會引起白帶、子宮瘤、子宮下垂、月經失調等)
  
  比丘吃大蒜等五辛,犯突吉羅罪;比丘尼則犯波逸提罪。這是二部不同之處。
  
  比丘以香塗摩身者,犯突吉羅罪;比丘尼則犯波逸提罪。這是二部不同之處。
  
  比丘於生草及菜上大小便利,犯突吉羅罪;比丘尼則犯波逸提罪。這是二部不同之處。
  
  比丘搖身而行者,犯突吉羅罪;比丘尼則犯波逸提罪。這是二部不同之處。
  
  類似的同異之處,尚有很多,尚有若干僧尼二部各別制的,在此不能盡舉。
  
  比丘尼戒的最大不同之處,尚有一個八敬法。八敬法是最早出現的比丘尼法,大愛道等五百釋迦族的婦女出家,就是接受了佛制的八敬法而成為比丘尼的,後來雖然有了所謂五百條的比丘尼戒,比丘尼除了要受持五百戒,仍要受持八敬法,並以八敬法為比丘尼戒的重心戒。《四分律》稱八敬法為八不可過法,又有稱為八不可違法的。這是比丘尼所不得不持也不能不持的。現將《四分律》卷四八〈比丘尼犍度〉中所列的八不可過法,抄錄如下(《大正藏》二二.九二三頁上─中):
  
  雖百歲比丘尼,見新受戒比丘,應起迎逆禮拜,與敷淨座請令坐。如此法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壽不得過。
  
  比丘尼不應罵詈比丘、呵責;不應誹謗言:破戒、破見、破威儀。此法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壽不得過。
  
  比丘尼不應為比丘作舉(罪)、作憶念、作自言、不應遮他覓罪、遮說戒、遮自恣;比丘尼不應呵比丘,比丘應呵比丘尼。此法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壽不得過。
  
  式叉摩那學戒已,從比丘僧乞受大戒。此法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壽不得過。
  
  比丘尼犯僧殘罪,應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意喜或悅眾的意思)。此法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壽不得過。
  
  比丘尼半月從(比丘)僧乞教授。此法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壽不得過。
  
  比丘尼不應在無比丘處(結)夏安居。此法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壽不得過。
  
  比丘尼僧安居竟,應(往)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凡比丘僧對尼有從)見、聞、疑(三種情形下得知的罪行,均可隨意說出,策為三事自恣)。此法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壽不得過。
  
  實際上,今日的中國比丘尼,縱然是最有道心的人,也只能受持八敬法中的兩、三條而已,其餘都是有關羯磨法或作持法的問題,根本無法如律而行了。因為八敬法在中國佛教史上,迄今尚無法找到其曾經如律實行過的確實根據!
  
  式叉摩尼,中國似乎從未有過;半月往比丘僧中乞教授,在唐代的南山道宣律師便說:「比世中,多有行前略法,良由廣德難具。」(《大正藏》四○.一五三頁上)尼乞比丘教授,有廣略兩種方法,廣法是受尼僧請了之後,比丘僧中須差有德上座往尼僧寺中教誡;略法是尼僧遣人來請,比丘僧中但說:「此眾中無有教誡尼者,但自謹慎莫放逸。」如此一說,尼答:「依教奉行。」就算行了略法。唐代既然未行廣法,到了宋代的靈芝元照律師則說:「今時廣略俱廢,止可聞知,用為來習耳。」至於比丘尼應在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僧中出僧殘罪,因為中國的比丘尼受具戒,一向都是直接從比丘一部僧中求,二部僧中出殘罪,當也更是見不到了。結夏安居與解夏自恣,今日的臺灣,已有大德推行,可惜的是比丘與比丘尼同在一寺安居,同在一寺作法,仍然不是律制所許可的!比丘尼不得在無比丘住處安居,但也不得與比丘同寺安居,而是於比丘近處安居,那是為了便於每半月到比丘僧中請教授人。由此檢討下來,有大心發大願的比丘尼姊妹們,會有什麼感想呢?讓它就此混下去呢?還是迎頭趕上,努力振興呢?這是與整個佛教的命脈有關,更是與尼眾姊妹們的前途有關的大事業及大問題哪!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受戒學戒與持戒 第4頁:第一篇 緒論 第二章 戒律的傳承與弘揚
第5頁:第二篇 信佛學佛的開始-皈依三寶 第一章 三寶及皈依 第6頁:第二篇 信佛學佛的開始-皈依三寶 第二節 什麼是皈依三寶
第7頁:第三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第一章 五戒及其內容 第8頁:第三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第二章 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
第9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一章 八關戒齋及其內容 第10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二章 六齋日及其戒齋清淨
第11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三章 八關戒齋的條件與受法 第12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四章 受了八關戒齋以後
第13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一章 出家與出家的目的 第14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二章 沙彌戒與沙彌的類別
第15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三章 沙彌投師與沙彌出家 第16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四章 沙彌受戒及其持犯威儀
第17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五章 式叉摩尼的種種 第18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緒說
第19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一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起源 第20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二章 僧尼戒律的由來及種類
第21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三章 比丘比丘尼戒的內容及其同異 第22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四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重要戒
第23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五章 羯磨法與懺悔法 第24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一章 菩薩的層次與境界
第25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二章 菩薩戒的內容與分別 第26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三章 菩薩戒的重戒與輕戒
第27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四章 菩薩戒的授受與條件 第28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五章 菩薩戒的秉受方法
第29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六章 受了菩薩戒之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素食者 发表于 2012-12-31 2:38:27
戒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佛在涅槃時 告戒弟子們 以戒為師 弟子合十禮拜
第 1 楼
能悟 发表于 2012-11-13 1:24:42
真正的佛法 弟子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