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平常禪:活出真實的自己 艾茲拉.貝達

平常禪:活出真實的自己 艾茲拉.貝達

如實面對人生

[日期:2011-04-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艾茲拉.貝達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如實面對人生

  事實上,期待煩惱能消失才是我們真正的問題。我們根本不願意如實面對人生。如實面對人生意味著必須放棄我們對人生所抱持的幻想。每一時每一刻我們都想改變眼前的真相,這份抗拒感就是人生的基調。簡而言之,我們並不想覺醒,我們只想抓住自己的信念,甚至想抓住自己的痛苦!我們並不想放棄自己的幻覺,即使這些幻覺造成了我們的不幸。修行生活最大的挑戰就在於,它會將我們所有不想面對的煩惱都暴露出來,因此我們會產生抗拒,當然,這也是一種制約反應。這是自我在奮力維持掌控權;這是不想放棄已知的一種恐懼(即使已知的一切令我們十分不悅)。

  抗拒有許多種形式:不想打坐,寧願妄想不斷,壓抑或逃避情緒所帶來的痛苦,譴責自己以及譴責我們的人生。不論以什么形式來展現自己,抗拒永遠不會帶來祥和。我們抗拒什么就是在強化什么,如此一來,我們往往會使煩惱更具體,讓它變得更為堅實。

  如果能開始培養如實面對人生的意願,那么不論我們喜不喜歡它,我們和自己想逃避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已經有了轉變。到目前為止,我們可能一直覺得自己別無選擇而只能不斷地將它們推開。但觀察一下自己對這些事物的抗拒,我們會發現這個模式只會加重痛苦。只要將注意力輕柔地拉回到我們不願意面對的這些事物之上,僵固的立場就會因此而軟化。只要願意看一看它們而不將它們推開,我們頑強的立場就會開始軟化,並拓展出一份內心的空間感,讓我們有能力經驗那些令我們抗拒的事物。

  這使我聯想起佩瑪·丘卓曾經說過的一則故事。她有一位童年結交的友人,總是重複地夢見自己在一棟大房子裏被一些凶猛的怪獸追趕。每當她關上身後的一扇門,怪獸就會立刻將門打開而令她驚恐萬分。佩瑪問她這些怪獸到底是什么模樣,她這才發現自己從未正眼看過它們。後來她又做起這個惡夢時,心態卻有了改變;她不再躲避這些怪獸,反而轉過頭來看著它們。雖然它們看起來是那么巨大而恐怖,卻沒有攻擊她;它們只是不停地跳上跳下。她湊上前去看著它們,那些色彩鮮豔的立體怪獸竟然縮成了黑白的平面體。她從夢中醒來,從此再也沒做過那個惡夢了。

  因為我們總想把心中的“怪獸”推開,它們才變得如此逼真。我們一旦看透這股抗拒力,人生就變得有解了。也許我們並不喜歡自己的生活,但也不需要向它宣戰。我們不妨開始留意一下自己逃避當下以及逃避修行的各種方式。我們會發現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抗拒的成分。我們可以從不想靜坐之中看到它,也可以從不願意安住在身體的經驗之中看到它。我們總是選擇不斷地瞻前思後。每當我們認為自己無法修行,或達不到修行的標准,或認為修行太難時,這其中都有抗拒的傾向。我們會發現自己就像是一具上滿了油的抗拒機器。

  事實上,抗拒乃是修行最麻煩的問題之一。它的展現令人歎為觀止,樣貌又千變萬化。如果在修行中遇到下面的困擾——怎么樣就是不想再修行了——這時只要下了這個評斷,我們就會開始對它深信不疑。我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或是認為修行根本不管用。像這樣的評斷必須被清晰地照見並重複加以標明,才能真的將它們放下。如果不能在這些沉重而尖銳的信念周圍拓展出空間,我們的抗拒將變得更頑強,逃避實修生活的習性也會更強化。然而一旦看透了這些念頭,我們就不會再批評那些令自己抗拒的事物,甚至不再批評這個總想抗拒的自我了。反之,我們會發展出一份好奇心,讓我們回過頭來面對自己一直想逃避的事物。我們甚至能迎接這份抗拒力,把它視為認識自己的良機。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介紹
第3頁:作品相關 第4頁:目  錄
第5頁:導  言 第6頁:譯者序:依法不依人
第7頁:推薦序:真正的領悟 第8頁:如履薄冰
第9頁:兩種人生的基本功課 第10頁:“速簡、廉價與失控”
第11頁:學會客觀地觀察自己 第12頁:瑞士乳酪
第13頁:標明念頭 第14頁:體證身體的實況
第15頁:體證和目睹 第16頁:三加三默觀練習
第17頁:遠離妄想 第18頁:安於當下
第19頁:第八十四個煩惱 第20頁:如實面對人生
第21頁:這是什么? 第22頁:靜坐的三個面向
第23頁:安住在身體中 第24頁:標明念頭和體證
第25頁:我們要怎么辦? 第26頁:替代式的人生
第27頁:認清虛擬的替代式人生 第28頁:與情緒共處
第29頁:轉化憤怒 第30頁:如何正確地對治憤怒
第31頁:重塑情緒經驗三部曲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