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觀世音菩薩靈感記 林慈超居士著

觀世音菩薩靈感記 林慈超居士著

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序二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慈超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序二

聖印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裏面以慈悲著名,與一切眾生結緣最深的一位大菩薩,據「法華經」記載有關此一菩薩的歷史:往昔菩薩身為凡夫,也即是在無始劫前,有位寶藏佛,當時,凡夫身菩薩也是一位相當人物,是轉輪聖王第一太子,他發心供養佛僧三個月,並且在寶藏佛前,發下菩提心,立了大誓願:如果有世界上任何苦惱眾生,稱我名號,為我天眼所見,天耳所聽,若是不能得到救脫的話,我就誓不成佛。如此的拯拔眾生之苦施與眾生之樂的宏大誓願,寶藏佛為之讚歎無已,因此為太子取了法名稱之為「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用他的天眼遙見一切娑婆世界眾生的苦難,用他的天耳遙聞一切娑婆世界眾生,因苦難而對他發出的呼援,而尋聲救苦,使得苦難得到解脫,離苦得樂,所以名為觀世音,這是從利他而得名。普門品上指出:「若有無量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其實這位大心的菩薩在無量劫以前就已成正等覺,那時號稱正法明如來,但是他誓願宏深,慈悲廣大,故此倒駕慈航,現種種不同身,用種種不同法,來救度一切信賴他的有情眾生。

其次,他又稱觀自在菩薩,或聖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圓通無礙,修養已到爐火純青,心無掛礙,安然無慮的地步的意思. 因此這個觀自在菩薩的聖號是從自利而得名,自未得度,安能度人?所以自利是必須的,不能自利,即無利他可言。然只求自利,獨善其身,即使了脫生死,也不過是個小乘行人,這不是大乘佛教的終極目標;大乘菩薩是不惟自利,如此實踐利生的事業,認為唯有眾生安樂,自己方有安樂,反過來說,眾生的痛苦一如自己的痛苦,所以為眾生謀福利是一種應盡的義務,菩薩具有崇高的意願,至誠的熱情,平等的愛心,從事利他的神聖工作,永無止境,雖死不辭。

「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這是菩薩隨機應化,大慈大悲的普門示現。我們平日所念誦的大悲咒,是千手千眼的觀世音,千手象徵菩薩的能力,如同千手在引接、垂濟一切的苦難者;千眼是表示菩薩的智慧具足,其智慧光芒可照千處。誠然觀音菩薩方便應化是無微不至,因信仰他得度的眾生難以計量。觀音菩薩的精神就是像蠟燭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為了利他,不惜付出任何犧牲,這種慈悲的德性,足以代表佛教的真精神,佛教的偉大即是慈悲,如無慈悲,佛教即無存在的價值。所以,觀音菩薩值得我們崇仰,信敬,學習;他的德行實在是佛教徒的楷模。

觀世音菩薩恒念眾生致加救濟的慈悲,無時無刻不遍滿虛空,無所不在,而眾生的機感就好比是無線電收音機,要是具有信念的虔誠,即如同扭開了收音機的開關,於是立刻有悅耳的音波傳出,這就是說,我們與菩薩間,從心理學的觀點上來看,是彷彿心電交流的作用,只要真正起了對菩薩的信仰,是功不唐捐的。再舉例是說,菩薩對眾生的悲憫慈愛,可以以「悲心徹骨」來形容,也就是像慈母愛護她的子女,一切是無條件,是無限的真摯,她準備為子女付出無價的母愛,即使為子女犧牲也在所不惜,但是不能體諒慈母心的子女,卻離棄慈母遠走他鄉違背親情,這樣的話,又如何能得慈母的愛撫,枉令慈母痛斷肝腸而已!所以我們倘能體會菩薩的悲念,一如子女之憶念母親,我們敬仰她,依靠她,皈向她的慈懷,就能接受到她的愛撫,她的溫暖,所以我們虔誠稱念菩薩的聖號,就必然與菩薩感應道交,從宗教上說是靈性相呼,念觀世音菩薩得救,純粹是靈性與感性的必然結果,根本上是自然而然的事,並非迷信,不足為奇的。

其實我們相信觀世音,我們稱念觀世音;相信到頂點,稱念到至極,無形中我們自己也就與觀世音融為一體,我們的心中已完全淨化,再無污污,再無恐懼,再無失意,再無掛礙,再無痛苦,再無悲哀;有的是安樂,有的是自在,更有無限拔苦施樂,福利他人的悲心,那時我自己即化而為觀世音,因為我與菩薩是一樣的慈悲。這個微妙而不可思議的作用,就是「自心觀音」的作用,所以信奉觀音菩薩,事實上是信奉自己的真如本性——良知。能夠發揮良知,完成德行的功圓果滿之時,也就是菩薩道圓滿,必為可以證成無上之佛果!

所以身為佛教徒,理應以菩薩之心為己心,以菩薩之願為己願,更重要的是實踐菩薩的道行,發揚大乘濟世利他,救度眾生的精神,然則要注意到平常自己的一言一行. 是否符合戒行,能不能破除私我?必須要一切以利益他人,造福群眾為前提,將菩薩慈悲救苦的精神一肩承擔,當仁不讓,見賢思齊。正如本書著者慈超居士處處為佛教著想,懷有菩薩的胸襟,傲著入世的工作,在佛門她是一位難得的佛教徒,在家庭她是個賢妻良母。本來她的家庭裏,丈夫子女並非信佛,但由於她虔誠信佛,積極表現佛教徒弘法利生的熱忱,久而久之,潛移默化,竟然感化乃夫信佛,而其子女都受高等教育,已大學畢業,有的去了外國在外國做事,最小的一位公子在臺中中興大學攻讀,亦常至寺院拜佛。慈超居士之所以能有佛化家庭,不能不說是其身教感化所收的效果。

由於她的菩薩心,菩薩行,時時刻刻體恤他人痛苦,希望別人也像她自己能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自在,解脫無邊的煩惱與痛苦,故此,她常常參加法會、聽經,隨時勸人皈依三寶,虔誠念佛;尤其她為人念誦菩薩聖號,由於心念專誠,金石為開,真的得到不可思議的感應,本書即是敘述她為人念佛所得種種的感應,忠實的記錄下來,啟發更多初機的人,獲得信仰三寶的好處。

現代,物質過於發達,造成人心空虛,非常需要精神的寄托,這本書對接引初機佛子允稱適宜,況且本書文字一如著者本人的樸實無華,但是如平淡的棻根之味,使你越嚼越香,其真誠謙沖,仁心慈意,在平凡中越見其偉大,不由使你不感動的。相信讀了本書,讀者必能啟開正思正念之門,有所體會,有所悟得。

慈超居士完成此書,索序於我,我看到本書內容樸實,深入淺出,筆調優雅,大眾咸宜,誠然有其可取之處,故樂以為序。希望著者再接再厲,秉承一本的菩提心志,以在家身,作弘法利生的悲行,能得有無量殊勝的成就。並且繼續不斷,發揮她的智慧,以生花妙筆,寫出更多動人的篇章,有著更多新著問世,匡濟時弊,藉收移風易俗的效用,利益世道人心,也為佛教文壇,平添無限的光芒!

【書籍目錄】
第1頁: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序一 第2頁: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序二
第3頁:觀世音菩薩靈感記序三 第4頁:從我心眼所見的觀世音菩薩法身
第5頁:一、菩薩啟示「家家觀世音」的含意 第6頁:二、參拜基隆海邊觀世音菩薩聖像感懷
第7頁:三、彌陀佛七法會所獲得靈異記 第8頁:四、進入地藏菩薩大誓願裡,同樂淨業
第9頁:五、淨化邪神的挑戰,逢凶化吉 第10頁:六、菩薩託夢於一信女募資印書
第11頁:七、由於母親的病使我們全家皈依三寶並對於佛法有了更深的認識與信仰 第12頁:八、另一靈感
第13頁:九、活在眾生內心裏的觀世音菩薩 第14頁:十、永遠不滅的菩薩道光輝
第15頁:十一、談求雨之要訣 第16頁:十二、佛度有緣人
第17頁:十三、兒媳的學佛因緣 第18頁:十四、殺狗人棄邪歸善
第19頁:十五、參拜慈明寺觀世音菩薩靈感 第20頁:最後的歸宿
第21頁:觀音佛七法會靈感記 第22頁:信仰的傳承 母親為我種下的佛緣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