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當生成佛 -- 韓館長往生的啟示

當生成佛 -- 韓館長往生的啟示

第一天

[日期:2010-08-10] 來源:轉載  作者:淨空法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本文開始

第一天

諸位同修:

過去館長在世領導我們這個團體,這麼多年來,我們的生活以她為中心,她突然離開我們了,我想有許多同修都能感觸到,好像我們措手不及,事事都感到茫然,這個狀況應該是會有一段時期的,而我們才能恢復到正常。

她走,確實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對我們的修學也提醒很多重要的學習要領,昨天跟諸位談到這些問題,我想每一位同修,稍稍有點覺悟的話,都會想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能有這樣的觀察,那就是真正的覺悟了。

人生是一個現象,佛告訴我們這個現象是個幻相,絕非真實,佛法裡面真假的標準是建立在感官上,如果這些事相能夠永恆不變,佛法就說它是真的;如果這個現象是變化無常的,這就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

我們從佛的這些教訓,細心的去觀察,那些事情是沒有變化的呢?可以說樣樣都是變化的,沒有一樁不是變化的,都是在剎那變化,我們看不出有變化的,大概只有虛空了,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現,這虛空是這個樣子,三千年後現在還是這個樣子。除了虛空之外,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

這些現象怎麼產生的?那裡來的?這就是大乘經裡常講的「諸法實相」,這一切法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我們在現前這個階段得的是人身,人會老、死,這些我們都不能忌諱,每一個人必定要經歷的,沒有一個人能夠逃避的,生老病死。所以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也是個大問題,這個事實非常迫切,絲毫也止不住的,這就是講無常的迅速了。

聰明的人,覺悟的人知道這個事情是件大事,所以用盡了心思來探討,希望瞭解這個事實真相。可是在佛未出現在這個世間之前,世間聰明人很多,有智慧的人不少,所有一切的問題,他們都有方法解決,唯獨這樁事情沒有法子解決,所以佛才出現世間。這出現世間,我們講大慈悲的示現,目的就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佛教給我們隨緣,他老人家也隨緣,我們想到這樁事情,佛才來了;如果我們沒有想到這樁事情,佛菩薩不會來的,這就是所謂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在古時候,印度可以說是學術思想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是最發達的一個地區,中國的文化發展算是不錯了,但是比起印度要差得很遠,中國的儒、道二家,他們學術思想的探討可以說是達到人、天道,也講到鬼道;我們仔細觀察,它只能達欲界天,沒有達到色界天;但是在印度,佛經講有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不是一句壞話,也不是輕視別人,這「外」是說「心外求法」,這稱之為「外道」。

一切眾生,他的觀察、思惟、想像全都屬於心外求法,不但是世間所有宗教學說是心外求法,學佛的人大多數還是心外求法,諸位要是讀《楞嚴經》,你就明瞭了,經上佛說的,聲聞、緣覺,即阿羅漢、辟支佛及權教菩薩這三種人還是心外求法,這在大乘法門裡叫他們為「外道」。可見得「外道」不是不好的名詞,完全是就事論事,凡是心外求法的都是「外道」。

我們今天也都是心外求法,那一個明心見性了?那一個人向自性裡求了?除非我們真正老實念佛,能夠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我們可以說不是心外求法了。那是不是向自性求呢?也不見得,可是這個成就是非常殊勝的,這種殊勝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是靠佛的力量從外道變成了明心見性,我們走的是這個路子。

如果我們不靠佛,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不可能的,為什麼呢?我們在生活當中,不但這一生,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張開眼睛所看到的,用一個「色」字作代表;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不是真心,佛稱我們這種心為「妄心」,法相宗裡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整個的活動沒有辦法離開八識五十一心所,也沒有辦法突破。

這也就是講,不但我們不能突破,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也不能突破,都在這個圈子裡沒有辦法出離,所以這一類的人永遠不能明心見性,永遠不能解決問題;尤其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重的,無法脫離六道輪迴。佛將這個現象給我們說清楚了,說明白了,接觸到佛法,跟佛學習的,逐漸逐漸的開悟了,所謂「開悟」是對於這個事實的真相漸漸體會得到了。

這個現象怎麼來的呢?佛告訴我們,起源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佛說的這個是最初的起源。我們凡夫有一個錯覺,這個錯覺就是時間跟空間的觀念,我們所感觸到的時空也不是真實的,法相唯識入門的一部書叫《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著的,此論文字不多,可是自古以來,祖師大師們的註解那就太豐富了,比這原文要多出幾十倍。

這部論裡就告訴我們時間、空間是怎麼一回事情,他把時空列在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沒有事實,不能講沒有這樁事情,但是這個事情也是假的,夢幻泡影。所以法相宗把這一切法分為心法、色法、心所有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共五大類。這五大類不但包括世間一切法,連佛法也包括在其中。

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在《華嚴經出現品》裡講得好,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九法界眾生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如來果地上的智慧相,給諸位說,那是真實的,那不是虛妄的,所以那個境界叫「一真法界」。

為什麼說它是真,我們這個叫虛妄?剛才講過了,虛妄是無常的,是會變化的,它說一真,那是永恆的,沒有變化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生滅是假的。我們現在這個心,心裡面的念頭,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了,我們這個念頭是生滅的,連晚上睡覺,我們人雖休息了,那念頭沒休息啊,還在起作用,還在作夢,還在打妄想。由此可知,那妄念沒有中斷過的,我們睡覺它也不中斷,它還照常活動,這事情是個麻煩事情,這是妄念。

妄想、分別、執著使我們的一真不能證得,不能證得一真,我們就得不到一真的受用;能否得到一真的受用,這個就是「證得」,的意思。我們對於這些名詞要有很深的理解,不要把這些名詞想得太玄了,那你就又想錯了,「修行證果」這名詞聽到很玄哪,「修行」是怎麼回事?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證果」是怎麼回事情呢?是我們得到一真的享受,得到如諸佛菩薩正常的享受,這個叫「證果」。

我們今天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讀經、聽經,依舊不能夠覺悟,這個原因就是迷得太深、太久;可是佛告訴我們,迷得再深再久也不怕,他舉個比喻,說得很好,千年暗室,點一盞燈,黑暗就沒有了。這不僅僅是鼓勵我們,實在講是事實真相,所以佛說人人都能作佛;而破迷開悟最有效的方法,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

這個方法對我們凡夫來講,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是真可以做得到的,其它的方法,理論上講沒問題,方法上也沒問題,但是就我們現前癡迷的根性來說,那就成了問題,我們做不到啊,問題發生在這裡。

他告訴我們虛妄怎麼形成的,十法界、六道從那裡來的,細說也說不盡,《華嚴經》上講無量因緣,說因緣就是我們平常講因果,因、緣、果,非常複雜,無量無邊。無量因緣歸結到最後,分為三大類,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這樣講法大家就好懂了。

因為有妄想,純真裡面就帶了虛妄,這是講一真法界,《華嚴》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果是純真,那裡來的四十一?有四十一,當然這個「真」就不純了。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可是佛給我們講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那一真法界裡有四土九品,可見得也不是純真,這就是一真法界裡頭也並不純真;但是,它畢竟是一真,為什麼?它只有妄想,它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它的確是一真。

從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就有佛、菩薩、緣覺、聲聞(阿羅漢),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佛說是從分別形成的,由此可知,我們若還有分別,那你決定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是個大範圍、大圈圈,你有分別心,你絕定不能超越。

再下面來,那就愈來愈糟糕了,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從那裡來的?從執著來的。這就說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他們有分別而沒有執著,可以給你分別這是黃的花、那是紅的花,他不執著。執著什麼?執著貪愛,我喜歡這個,不喜歡這個;你若動了這個念頭,你就墮到六道裡面來了。

六道裡面眾生有執著,四聖法界裡有分別沒執著;四聖是四個等級,愈往上去,分別的念頭就愈輕;愈往下,分別的愈重。六道裡也是如此,天、阿修羅、人,一直到三惡道。天人他有執著,但執著比我們輕,執著最嚴重的就是地獄;六道的層次是從執著念頭的輕重而變現出這個境界。

由此可知,我們如果想脫離六道輪迴,在生活當中,一切事情一定要看淡,不要那麼執著,也不要去分別,與我們不相干的,可以不聞不問;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這就壞了,這個講的就是你要看破、放下。所謂「看破」是瞭解事實真相,十法界、六道的現象,我們明瞭了,六道裡面形成的因果,我們懂得,它是怎麼來的?怎麼回事情?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就好。明瞭之後不把它放在心上,這叫做「放下」。

世間最難放下的是恩怨、債務,討債還債,報恩報怨,這是最難放下的,你要懂得,如果你放不下,你就要繼續搞六道輪迴。佛給我們講因果通三世,不是一生而已,生生世世,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的日子會好過些,你會懂得怎麼做人、怎麼處事;譬如我們欠人的錢,我們一定要還,為什麼?這一生不還,來生還要還,跑不掉的。人家欠我們的,最好不要了,阿彌陀佛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還想到某人欠我錢還沒有還,那就去不成了;你為這一點小事情,就又去搞六道輪迴,這就太不值得了。

這是懂得因果,曉得怎麼做法;別人有恩對我的,我們要報答、要報恩;別人跟我們結怨的,我們就了了,一筆勾銷,不要再問了;見到冤家對頭也點頭、也歡喜,不記這些舊事了,所以你的日子就過得很幸福,這是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人,應該怎樣處事,這叫「修行」。

把我們所有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做法都修正過來;起心動念都想到眾生,都想到大眾,不必想自己,自己每天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人生在世間很短暫,實在講,生活愈簡單就愈幸福、愈快樂,你的負擔就很輕了,你的心容易得到清淨。你要是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什麼代價?妄想、分別、執著。

這些都是事實,諸位仔細去觀察、仔細去思惟,你就明瞭了。所以聰明人要過佛菩薩的生活,諸佛菩薩的示現,就是給我們作一個生活最好的榜樣,教給我們作一個明白人;學佛,實在講就是學做一個明白人而已,對人、對事、對物、過去、現在、未來,因緣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一樁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的,剛才講了,這裡面的因緣錯綜複雜、無量無邊,我們沒法子覺悟,從那裡做起,我們不曉得;經論太多,也不曉得從那裡讀起,也不知道從那裡學起,難在此地。所以學佛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要親近這些過來人,他們可以提供修學的經驗給我們做參考。

而在這些書籍當中,學佛入門最初下手的,實在講是《了凡四訓》,它雖然不是佛經,可是印光大師當年在世,一生當中極力提倡。這裡面所講的道理,所說的這些方法,都是佛在經論當中所宣說的;所以這一部書,雖然老和尚是淨土宗的祖師,一生做為一個念佛人的榜樣,他卻極力提倡以挽救這個時代,大慈大悲。我們要深深體會到老法師的苦心,怎麼樣在這個時代當中救自己、救社會、救這個世界。

你只要依照《了凡四訓》去做,把這個方法再介紹給別人,你就在行菩薩道了。經論當中是散說,說得很多,說得很廣,並不集中,而且講得比較深,如果沒人詳細講解,我們雖然看了,往往是粗心大意,疏忽掉了。《了凡四訓》可以說是把經中這些部份的精華集中起來,詳細來說明,這是它的好處,我們可以把它當作「論」來讀。

佛教裡的論有二種,一種是釋經論,一種是宗經論;釋經論是解釋經的,宗經論是經裡面重要的思想用它來發揮,《了凡四訓》等於是宗經論,像《瑜伽師地論》、《大乘起信論》,這些都屬於宗經論,沒有離開如來的真實教誨,我們應該極力提倡,繼續印光大師未竟的事業,我們要認真努力,依教奉行。

台灣這幾年做得很積極,不但有錄音帶流通,現在還做成CD  ,還有一些同修很難得,發心把它做成廣播劇的方式來傳播,這個使大家聽了就更有興趣了。在現在這個時代,如此弘法我覺得很有必要,如果說法師講經,一個畫面呆呆板板,一、二個小時,要不是真有點道心的人,他不行啊,他不要再看了。如果用廣播劇的型式,有問有答,就比較輕鬆多了,好像參觀、觀摩一個研究討論會,就活潑生動得多了。這在我們現代傳播佛法就有改進的必要了。

這本書,我們此地還有不少,原文不多,我那個講記不知道比原文多多少倍,諸位看到這麼厚厚的一本,最好能夠在家裡教子弟去學習,同時也讓他學中文。現在中文很重要,我這次在洛杉磯、德州,有些同修告訴我、很多美國人都認真的學中文,為什麼?眼看著中國強大起來了,你要跟中國打交道,你不懂中國的言語文字,那要吃虧了。

南洋的馬來西亞過去是排斥中文的,用種種方法來同化中國的華僑,限制華語,不准學生唸中國書;現在聽說連他們的高官都要學中文了,見到中國人也要講中國話了。理由很簡單,中國大陸這麼大的土地,那麼多的人口,是世界上第一大市場,他要想作生意賺錢,佔有這市場的一部份,那你不學中文怎麼行?所以中文將來會普遍全世界。學中文唸什麼書最好呢?唸《了凡四訓》最好;學佛,唸《無量壽經》的講記最好。

我想再有一年的時間,《金剛經講記》可以印出來了,這邊的同修非常難得,替佛法作了一個大功德、大好事,就是將錄音帶變成文字,《金剛經講記》已經作出來了,當然還需要修改,我把它改完之後就可以出書了,份量是現在《無量壽經講記》的一倍,《無量壽經講記》我看那邊擺著有二套,精裝本,這麼厚,四冊,《金剛經講記》是八冊,可能是從過去一直到現在,《金剛經》註解裡份量最大的,從前江味農居士的講記份量最大,我們這本出來,比它要增加很多倍。

學中文從這些地方學,好,這些文字都是白話文,很淺顯,不難懂,明瞭之後一定要把這些方法、道理應用在自己生活當中,我們就真正得利益,真正得受用了,幫助我們看破,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我們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學習諸佛菩薩遊戲神通,真的是自在快樂,我們生活在世間,不為自己,為眾生;為自己很辛苦,為眾生很快樂。

為什麼呢?為自己有得失的心,患得患失,這個非常痛苦;為眾生,自己就沒有得失:事情做成功、做圓滿了,眾生有福;做不圓滿、做不成功,我們自己也沒有過失,反而覺得輕鬆,沒事做了嘛,「好事不如無事」,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話。但是我們不能錯解了,好事不如無事,什麼事都不做了,把一切事都推卸去了,那你就錯解這句話的意思了。

因緣聚會了,我們一定要做;沒有這個緣份,我們不求著去做,即使你弘法利生也是如此。這個地方有道場,有這麼多同修,大家來邀請,這是因緣聚會,我不能說:「好事不如無事,你來請我,我也不去。」,那這個觀念就錯誤了。這個地方沒有道場,你去鼓動,「你們去建道場來請我講經。」,那是多事了,這個不可以的,那個作法就是攀緣了;隨緣就自在,攀緣就很辛苦了。所以一切緣具足了,這是我們應當要去做的,要認真努力把這個事情做好,緣不具足,絕不勉強。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自在了。

所以生活以及生活環境,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宇宙人生」,真正明瞭,真正懂得,事事都能與真相相應,就自在了。諸佛菩薩的生活無非就是顯示這個境界給我們看,特別是《華嚴》。去年館長回到台灣,我也沒想到她找我講《華嚴經》,這是我沒想到的事情,在她病重的時候,還一再要求,希望《華嚴經》能講圓滿;她也曉得這部經要講圓滿非常不容易,部頭太大了,份量太多了。如果每天講一個半小時,到少要講五年,那還是略講,不能細講。

古時候清涼大師一生當中講五十遍,他老人家長壽,活了一百好幾十歲,他那個講法是在寺院裡,跟出家眾講,出家眾沒事情,跟去上學一樣,一天講八小時,那個真的不是普通人,一天上八個鐘點課,不容易啊,一年講一部。那諸位就瞭解了,一天講八個鐘點,一年講一部;一天講二個鐘點,就四年講一部,如果講一個半鐘點,豈不要五、六年嗎?這天天不能間斷。所以這部經講圓滿是相當不容易的。

在中國佛教史上,法師講任何經典都沒有記載的,但是講《華嚴經》,佛教史上有記載,這是我們佛門當中的一樁大事,所以一定要在一個地方不能動,長年累月的,這部經才能完成。這部經在佛法裡確確實實是根本法門,是佛法的根本法,裡面的義理通一切法門,你學了《華嚴》,那一宗、那一派,你都能貫通了。它的理論齊全而圓滿,修行的方法講得非常周詳,在其中共講了二千多種方法,末後歸結到念佛法門。

《華嚴》德雲比丘,在《四十華嚴》叫吉祥雲比丘,翻譯的人不一樣,翻譯的名詞不同,是同一個人,德雲就是吉祥雲,他跟善財童子說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種展開來,就把所有法門包括了,換句話說,任何一種法門都是念佛法門。

念佛,我們今天看到這二個字,立刻就想到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念佛?可是德雲比丘開示的不是這個意思,拿著念珠念「阿彌陀佛」是一切念佛法門裡的一種。其實念佛,你要懂得「念佛」這二字的意思,什麼叫「念」?什麼叫「佛」?佛是覺,它是印度話翻過來的;念是現在的心。你看中國這個「念」字,「今」、「心」,就是現在的心,現在的一念心,你要是覺而不迷,就叫做「念佛」,不一定要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天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是迷而不覺,迷而不覺不叫「念佛」,所以古人講的,你喊破喉嚨也枉然。

為什麼?你沒有念佛,「念」是「今」「心」,「佛」是覺,我現在的心不覺,還是迷惑顛倒。可見得念佛不是在口上,口上念得再多是「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淨宗講的念佛要講「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今天念,念了不相應,所以它不管用。

什麼叫「相應」?就是與覺相應,你現在的心裡覺悟不迷,口念心覺,這就相應了;口念心迷,不相應。心為什麼迷?心還是是非人我、貪瞋癡慢,這就不相應了。嚴格的講,覺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口念佛,心裡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古德稱我們「喊破喉嚨也枉然」,不是譏笑,他講的是事實。

我們都不相應,平常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也不曉得跟誰相應?是不是我們口裡念佛,心裡想佛,嗯,這大概相應了吧,其實那還不算真的相應,真的相應是與覺性相應,也就是《無量壽經》上經題講的「覺正淨」,你與這三字相應,就真念佛了。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你要跟這個相應才行,聲聲「阿彌陀佛」都是清淨、平等、覺。

清淨就沒有執著,你有執著,你的心決定不清淨;平等就沒有分別,有分別是絕對不平等;覺就沒有妄想。你看看這三個字就是破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覺破妄想,平等破分別,清淨破執著。你能夠聲聲佛號跟清淨、平等、覺相應,這才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無量壽經》這個經題太好了,夏老居士彙集得真好,全是經題的原文,不增不減,這在彙集裡真是功夫到家,一流了。

我們念佛要這樣念法,這個念法,你必須要真正看破、放下,知道世緣是假的,一切隨緣,一切都不分別,都不執著,一切隨它去啊,你才真正能得自在,一定要認識清楚這世間什麼都帶不去,連這個身體都帶不去;等到臨命終時才曉得帶不去,遲了,來不及了;現在就要覺悟,現在就要放下。你真的能放下,真的得大自在了,你過的日子就是佛菩薩的日子,就不是凡夫了,真的是超凡入聖。

然後我們有能力自度,我知道自己應該怎麼生活,自己應該怎麼做;也能夠度他,知道怎樣幫助別人。這個人生雖然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假的一生也很有意義、很有價值。我們說意義及價值是隨順眾生說的,如果自己感覺我這一生很有意義、很有價值,你又分別執著了,這一分別執著就變成六道裡的福報了,來生得善報享福,就變成這個了。

這種意義、價值確實是有,但是我們自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金剛經》上講「若無其事」,你就超越了;超越之後,你這就變成功德了。你看功德和福德就在一念之間,你做的這些事情,在一般人講,很有意義,很有價值,如果你有分別執著,就是福德,離分別執著是功德。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能,做的是一樣的事情,就在那一念之間。如何把我們一生所修的福德變成無量功德,你要會轉變,怎麼轉變?不分別、不執著就轉變了,就這麼一點點,可見凡聖是不隔毫釐,我們在古大德著述常常看到這一句話而不懂什麼意思,真搞明白了,真的是不隔毫釐,就是那個觀念上的轉變,我們就能得大自在,就能得真實的利益。這真實的利益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這樣念佛求生淨土,個個成功,往生的時候,品位一定高明。

館長被佛接引往生了,我們跟她約定了,我們今天送她往生,我們將來往生,她一定要跟阿彌陀佛一起來迎接我們,這個她也同意了,她也很歡喜,「好,我們就這樣約定。」。這一般人過世,我們常講「九泉之下」、「地下有知」,館長往生是「常寂光中」,那完全不一樣啊。這就要懂得怎樣把一生修積的福德變成功德,她在生病的時候,我常常教她,要轉念頭,跟她講很多遍,她印象很深,「啊,你又給我講這個。」,印象一定要深,才能夠放下萬緣,才能夠把分別執著捨掉,他一生修積的福德全變成功德。

所以你過去修的福德,不要緊,你什麼時候轉了,就把你從前的統統都轉過來了,不是只轉今天,昨天的沒轉,不是的,一轉一切都轉了。很要緊,很要緊,大家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修積無量功德,也不只是我們這一生一世,過去的生生世世所修的就在這一念之間全轉過來了,所以你的功德不可思議,你不要覺得「哎,我沒做什麼好事。」,你這一轉過來,功德就不可思議。

所以念佛是積功累德,《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裡統統具足,這說明了一些不認識字的,沒有聽過經教的,像倓虛老法師給我們講的這幾個人,這幾個往生的,為何能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的。諸位你明白我今天講的這些話,你就懂得他們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思議。

這一生雖然是貧窮,甚至於非常卑賤、沒有地位、沒有機緣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情,可是他過去生中累劫以來所修的,他這一念轉了,統統轉過來;你看他這一生看不出來,過去生中,你見不到,一轉一切轉,只要他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轉。

所以我們在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五欲六塵當中,何必還要再搞分別、執著?過去不明白這個道理,不曉得這個利害啊,所以胡作妄為;現在搞清楚、搞明白了,要作菩薩了,作菩薩就是做個明白人,不再幹糊塗事了,這就是菩薩。菩薩跟一般人沒兩樣,也穿衣,也吃飯,也照樣幹活,就是念頭不同;念頭不同,果報就不一樣,身心健康。

所以我常講我們不能生病,館長住醫院,我看了非常難過,我跟她講:「你的體力這樣衰弱,你是吃西藥吃了五十年哪,那個副作用。」,她點點頭說:「對」。我們這個談話意思是什麼呢?意思是決定不要吃西藥,你吃西藥,後果就是這樣的,館長表演給我們看,大慈大悲,現身說法;實在不得已要吃藥,中藥好啊,中藥溫和,最好是不吃藥。如果感覺有病,怎麼治?斷貪瞋痴,斷妄想、執著,因為這個是病根,所有一切疾病病毒的根源,我們把這個斷掉,把這個淡化掉,以真誠、清淨、慈悲,這是最好的滋養,恢復我們的體能。

你用這個方法,都是在念頭上轉,有沒有道理呢?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就是我們所根據的原理,《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把最基本的原理原則告訴我們了,我們聽了之後要會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治病上,應用在身體健康上,我們養生可以不必倚賴醫藥補品,那都是假的。

我們倚靠什麼?斷貪瞋痴,修真誠、清淨、慈悲,這是佛法裡達到登峰造極的養生之道,世出世間沒有能夠相比的。看看自古以來,那些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大德,他們的日常飲食是粗茶淡飯,我們現在的人如果拿去檢查化驗,一點營養都沒有;今天講究這個營養、那個營養,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他們過的日子都在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遠離這些,人家不老、不害病、不死,他走的很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坐著走、站著走。

我在受戒時,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一個修行人,他預知時至要往生,召集大眾說他要走了,他就問大家:「往生有坐著走的,你們知不知道?」,大家說:「知道,聽說過,也有人見過。」,又問:「站著走的呢?」,「也有。」,他翻一個跟斗,頭朝下,腳朝上,他問:「這樣走的有沒有見過?」,大家答:「沒聽說。」,遊戲神通啊,真的得大自在。

那我們想想,他們能,我們為什麼不能?不能的原因在沒能捨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能夠依教奉行。所以你要深深相信,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在《華嚴經》上說的,大乘經裡面,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真正明白這句話,你什麼疑問都沒有了,所以佛叫做「無依道人」,不依靠別人,完全依靠自己,這是佛法講的頂天立地,不依賴人,佛給我們講真話,這種教誨是真實的加持,是真正的保佑。依靠別人,什麼人都靠不住,到最後都會落空,你都會悲哀,你失掉了依靠,一定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真誠、清淨、慈悲,如果說《無量壽經》,那你就依靠清淨、平等、覺。

清淨、平等、覺,就是自性彌陀,變現出來的境界就是唯心淨土,唯心淨土就是一真法界,實報莊嚴土,這是真實,不是虛妄;十法界是虛妄,不是真實的。所以希望同修們,要在這些經句上著眼,要在這些地方上體會,要把體會所得的應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上,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應酬」上。我們要過一個菩薩的生活,要過一個諸佛如來的生活,這就是度他了,表現這個樣子就是度人。

所以佛在經上常教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樣子給別人看,人家看到你這樣子,好啊;最好的樣子是看到你生活很快樂,每天歡歡喜喜、快快樂樂,看你一生都不生病,看你年年都不老,這是好樣子啊。無論你是過的什麼生活、幹的什麼工作,你能作出這個樣子給人看,你就是菩薩了,你就是真正在行菩薩道。

人家會向你請教,你為什麼不生病?你為什麼年年看起來不老?為什麼看到你的精神體力愈來愈好?他向你請教,你就給他講開示了,所以「演」後才「說」,說了他才會相信,因為他有求於你,你就告訴他,這個就叫「弘法利生」。所以「演」真的是自利利他,「說」完全是利他,與自利完全不相干,表演裡頭才有自利利他,就是行菩薩道,就是廣度一切眾生。

我們明白了,學了,要真幹,要有信心,不要害怕,即使今天有一點病痛了,人家勸你去看醫生,你真的有信心,信佛、信菩薩,我就不去了。我在新加坡也講過很多遍,李木源居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七年前他生病了,去檢查,得的是癌症,醫生告訴他只有六個月的壽命。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從小學佛,知道這事,也就等於預知時至了,他是作生意的,就把他的生意、財產統統轉給太太了,讓他太太去經營,自己就準備後事,身上一分錢也不帶了;他不看醫生,他也不吃藥,天天念佛等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今年第七年了,阿彌陀佛還沒有來。

再去檢查,醫院的醫生搖頭說:「不可思議。」,他的癌症沒有了;所以他發心,活一天就為佛教作一天工作,他也不拿報酬,他在佛教居士林作了不少事情,一分錢報酬都不要,可能只是中午、晚上在居士林吃一餐飯,全心全力來護持佛法,每一年請我去講經,從前年(一九九五)下半年開始辦培訓班,都是他搞的,現在他的身體愈來愈好,所以館長的事業交給李木源去做了,前面三十年是館長護持,後面就是李木源在作了。

你看,得了這麼重的病,再去檢查,居然沒有了,他沒找醫生,也沒吃藥,也沒有想求壽命,沒有想求自己身體好,沒有,念頭都沒有,只是活一天做一天,歡歡喜喜,隨時隨地等阿彌陀佛來接引。所以我想他後面壽命很長,往後護持的工作,這個責任很重,所以他說我們一切要靠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的福報最大,不靠佛,任何一個人都靠不住的,一定要靠佛,對佛要有堅定的信心。

佛在那裡?這一本《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每天讀誦就如同面對阿彌陀佛並接受他的開示,接受他的教訓,我們要用這樣真誠的態度來讀誦,這才能有感應。過去印光大師所說一分誠敬就一分感應,十分誠敬就得十分感應,展開經卷如同面對彌陀,要以真誠恭敬心來讀誦,接受佛的教訓,常常能夠記住,在生活裡依教奉行,這比什麼都重要。時時刻刻要念著「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這一生的生活就有方向,就有目標及原則可以遵循,不致於迷失了自己。

今天因為準備錄音,把時間耽誤掉了,我是怕同修們還有事情急著要去辦,時間拖得太長,大家也不好意思。明天三時繫念,還有二次聚會,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下面還有二次聚會,我們都要談談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認真的修行,才能夠得到真實殊勝的利益,把我們的舊觀念、舊思想如何能改過來。今天跟諸位講的是把我們無始劫以來累積的善根福德怎麼樣轉變成功德,非常的重要,然後你才真的明暸了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想想這三條自己統統具足,往生就有信心了,跟阿彌陀佛就又靠近一些了,謝謝諸位。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提要 第2頁:第一天
第3頁:第二天 第4頁:第三天
第5頁:附錄 - 家庭主婦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薩道 第6頁:附錄 - 精要十念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