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的方向—活出真實人生 梅原諦愚禪師著/圓明譯

心的方向—活出真實人生 梅原諦愚禪師著/圓明譯

第二部:佛性在心中

[日期:2010-08-0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梅原諦愚禪師著/圓明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生命多麼美好! 

冷則蓋上被子,熱則踢開被子 

人類因為是擁有肉體的動物,所以生命擁有生存本能才能活下去。生存本能,佛教將它解釋為五欲,即色欲、食欲、睡眠欲、財欲、名欲這五欲,藉著使用這五欲而活在人世間。「生命」的本性也可稱之為佛性。每個人都擁有應該成佛的性質。所謂佛,就是完成自己品格的人,也可稱為「真人」或「覺者」。每個人生下來時,就已經擁有應該成為真人的本性。

古人曾經指示我們:「本性上,每個人都具備了法(真理),但是如果不加以修身,就顯現不出來。不加以證實,也無法得知。」為了讓自己活出真正的自己,若不加以修行,並在每天的生活中加以實證的話,是沒辦法做到的。說的也就是信仰宗教這件事。

把生命將之人格化就稱為「智慧」,它的功用又可稱為慈悲。佛經裡面也提到:「佛心就是大慈悲心。」顯示出人的本心本性就是大慈悲心。所以,生命的智慧,能使人引起做為一個人所該過的生活的自覺,不只是自己,所遇到的人,所有的萬物都能喚起他們的自覺。生命實在是太美好了。

生命在我們睡著的時候,還能一直的生存著,並能繼續呼吸。冷則蓋上被子,熱則踢開被子。自己睡著時,什麼都不知道,但是生命作賜給我們呼吸。以前所想的「自己」、「自我」的生命的本心本性,還能使我們過得好好的、賜給我們活下去的力量。這種生命智慧的美好,只要看看嬰兒的成長,馬上就能了解。嬰兒是隨著第一聲的啼哭而來到這世間,也隨著哭聲漸漸的成長。嬰兒脹紅著臉、握緊拳頭,扯著嗓子,用盡吃奶的力量啼哭。是哭聲就是身體,還是身體就是哭聲呢?這種聲音和身體一體的哭聲,可以解釋為當母親的,如果不給嬰兒吃奶,這種哭聲就無法平息。嬰兒這種用盡吃奶力量的哭聲,就是一種促使母親愛的行為的力量。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夠及於其他的人,使得一個人能夠有做為一個人的行為。這不是很奇妙嗎?

刻意調整生活方式,到頭來還是回到原地

嬰兒隨著哭聲一起成長,眼睛也慢慢的睜開。雖然不知道是否看得清楚,但是,當嬰兒在母親的懷裡吃奶時,會目不轉睛的盯著母親的眼。聽說,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看著母親的眼色,嬰兒已經形成自己的根性。不管是帶著喜悅眼神的母親、邊哭著邊餵奶的母親或生氣的母親,嬰兒藉著母親的眼色就能得知母親內心的種種變化,並且把這些行為變成自己的東西。嬰兒的根性是由母親形成的。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嬰兒的本性是從顯示出母親生活方式的眼神中形成,所以希望為人母親者能夠以平靜的心餵嬰兒吃奶。嬰兒一邊吃奶的時候,一邊已經記住了母親的臉。隨著成長,逐漸記住了家人的臉,也就是說已經具備知的能力。

一旦能夠區別餵奶的母親以及家人時,知的能力似乎已受侵犯,嬰兒的哭聲會逐漸的發生變化。他不再用盡吃奶的力量哭泣,而改成加以調整的哭聲。加以調整的哭聲,大概也是一種促使別人行動的力量吧!母親如果認為哭聲太小,就會採取暫時任由他去的態度。而父親一聽到哭聲,立刻走到嬰兒的身邊,想辦法哄他。嬰兒這時候停止了哭泣,睜開眼睛一看,「這是沒給我奶吃的爸爸。」大概是直覺吧!又哇哇大哭起來。父親想:「我沒辦法。」就撒手不管了。嬰兒越哭越大聲,這次,來到他身邊的是老奶奶。他又停止哭泣,張開眼睛一看,「啊!這次是奶奶,不行。」這樣一想,再度號啕大哭。

這種調整哭聲(生存)的哭法(生存方式),除了回到被調整的地方之外,別無他法。在純粹、天真的生活方式中產生的力量和在一邊調整知的能力,一邊生存的生活方式中產生的力量,對別人產生的影響力各自不同。從嬰兒的生活方式中,我們體驗到的是,「我」就是人類生存的原點。

抱歉的心,不斷往上湧

在這裡,以小孩子的詩對於生命智慧的美好加以介紹,並希望能進一步的思考:

今天早上來學校的途中

因為一點小事和媽媽爭吵起來。

我心想:「我自有辦法。」

我試圖反駁媽媽,就說:

「妳真是一文不值。」

看得出來,媽媽很難過。

之後,到了中午,打開便當盒蓋

我最喜愛的鰹魚,佈滿了便當盒。

似乎很好吃。

一看到這便當,我想起了今天早上發生的事。

我好後悔。

媽媽現在想必是寂寞的

吃著中飯吧!

這樣一想,

抱歉的心,不斷往上湧。

孩子不斷成長,漸漸的會以母親作為練習的對象,來加以確認自己的力量。但是,在練習中,總是擺出自我的臉、意氣用事,很難回到原來聽話乖順的樣子,也就變成「我自有辦法」。但是,面對母親這種愚直、偉大的愛,就能喚回他純潔的心,回到本來的自己。小孩子雖然想背叛、憎恨、輕視父母親,但是這些都在溫馨、體貼、小孩子喜歡的鰹魚便當盒中消失無形。被母親這種偉大的愛所包圍,小孩子會反省自己的行為,並且「抱歉的心,不斷往上湧」,自己也能加以警惕。就這樣,慢慢的向上成長。

生命的智慧,即使沒有特別的教導,只要為人母親者能發揮母愛,小孩子也能自我反省、自我警惕、自我改正,漸漸的活出生命的真實意義。為人母親者要活出母親的真實性,並且認知母愛是多麼的重要。

只是拼命過活的話......

接下來是一位五年級的小女孩寫的詩。這是一首描寫父親已過世,母親、自己和姊姊都非常努力工作的詩:

媽媽說:「都該睡了。」

三人都鑽進被窩

我的旁邊睡著的是姊姊

姊姊的對面則是媽媽

時鐘正滴答滴答的走著

媽媽似乎自言自語的說起話來

「明天如果天氣好的話,要到對面的山裡

麥子也該收割了

割完麥子,山谷的白薯也該挖了......」

斷斷續續的,

像在思考般的自言自語

「媽媽,明天是星期天,

但是,我也要努力用功。」

說完之後,

姊姊也學我說

「我也要努力用功。」

即使躺著,一想到

媽媽正在想著明天要做這做那

總覺得心情無法平靜

一想到正在擔心的母親

怎麼也睡不著

一股煩悶自心中湧起

看完這首詩,眼前浮現小女孩的母親拚命工作的畫面,從她的話和行為中,可知她不會強迫小孩;在日常生活中,也只是默默的工作。但母親的這種生活方式,卻已經深深激盪了小女孩的心。

「媽媽,明天是星期天,但是,我也要努力用功。」這是生命與生命、心和心的相互感應。詩中的母親,在為人母親之路上努力著。她的生活方式雖沒有一一的傳達、教導孩子,但是,已經在小孩的生命中發生影響,母親的愛喚起在小孩子本身的向上之心。也就是說,如果為人母親者能夠活出母親的真實性,自然而然的,小孩也能漸往真實的道路走去。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父母親總是想著:「請不要讓小孩像我一樣有著悲慘的想法,也不要讓他們像我一樣這麼辛苦。」這種想法源自為人父母的心情,雖然無可厚非,但只是父母親自己辛勞工作,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有著悲慘的想法和辛苦的工作,乍看之下,或許是一種偉大的愛,但這是一種錯覺。

生命為了要活出生命的意義,為了要測試生命,如果沒有經歷悲傷、快樂、厭惡等等的話,做為一個人的關懷之心、體貼、堅強也無法培育出來。

母愛必須是一種能夠讓小孩擁有做為一個人所該需要的心以及生存的力量,因此,如果只是表面的、淺薄的,是談不上母愛的。「父母親有時也可以在小孩身上得到啟發」,就像這句話所說,這二首小孩所寫的詩中,對於父母親的理想狀態、生活之道,都可以從中一窺究竟。

小孩子就該有小孩子的樣子,從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吸收各種事物並加以學習,這種能力會與日俱增而逐漸生存下去。在這樣的環境中,最接近、影響力最大的便是父母親。特別是母親的生活態度,因為對幼兒來說是絕對的,所以有可能是美好的影響,也有可能是不好、可怕的影響。

為人父母的立場並不能只考慮到自己每日的生活。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步伐,小孩子都會加以吸收並使它們變成自己的方式。希望為人父母者能夠學習父母親的真正意義,並且活出父母親的真正意義。

關於生活方式

「過什麼樣的生活」決定人的價值

對人類而言,最重要的大事是什麼呢?這是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我想,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先念念下面的道歌,好好的想一想:

燒則成灰、埋則成土的東西,留下什麼呢?不過是罪吧!

人活在世間時,雖然認為自己非常寶貴,但卻很少人能夠在死後七、八十年或上百年仍長久的被世人牢記。因此,雖然認為現實生活中,自己這個身軀是多麼的寶貴,但最後仍免不了「燒則成灰,埋則成土」。

前幾天有位施主前來廟裡,拜託我幫他整理族譜。追本溯源,將祖先的名冊查閱完畢,一看,三、四百年前的人們只留下戒名(為名死取的名諱)。那時候,我有很深的感觸:幾百年過後,留在人世間的只是戒名。

但是,像釋尊經過了二千五、六百年後,直到今天,他的教義仍持續的留在人間。這樣一想,留在現實生活的就只有「生活方式」了。常常說「我的身後之事怎麼辦都行,只要比我活在人間還好」的人很多,雖然這樣說並沒有錯,只是,這所謂的「比較好」、「還好」,指的是什麼呢?活在人間時,能夠真正以做為一個人而擁有好名聲的人,死後,擁有的好名聲當能繼續存留世間,但是,如果忘記自己是一個人而過盲目的生活,一旦死後,「留下什麼呢?不過是罪吧!」而其所留下的罪還繼續存在人世間。這不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嗎?認為自己的血肉之軀正是人生大事,這是不對的。真正重要的大事是運用這血肉之軀「怎樣生活」。

人類生活方式的十態

人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這個生活方式將會決定一個人的內涵,所以,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如何覺悟,也就漸漸的變成人生大事了。為了對這些事加以思考,我想,在這裡特別提出佛教所指出的「十界」。

依照生活方式,佛教把人的內涵分成十個部分,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

 

所謂「地獄」,指的是極為痛苦的世界,想逃出或想做什麼事都沒有辦法,因為在這個世界中,所過的生活令人痛苦不堪。可以說是十界中最壞的。所謂「餓鬼」,指的是經常苦於飢餓和口渴,變成一種永遠不知滿足的欲望的奴隸。掉入地獄的原因,正是因為這種餓鬼式的生活方式所致。所謂「畜生」,指的是天性屬於喜歡抱怨、發牢騷,只是一味的沈迷於食欲和淫逸的人,不知父母兄弟的分別,互相傷害、苦多於樂的生物。像「畜生」這種人,豈止未遵循做為人所該走的道路,甚至連羞恥也不知道。用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就像動物一樣,考慮到的只是自己的事情,過著自己任性、方便的生活。以上這三種人不可以稱為人,因為他們有害於人,所以稱為「三惡道」,是一種比動物還低下的人。

其次是「修羅」,這種人喜歡鬥爭,似乎是為了相爭而生存著。執著於自我,認定自己才是絕對的,時時與他人鬥爭。「我是正確的。」「不!我的比較好。」這樣主張的話,當然,彼此的關係從對立變成爭執。造成修羅有三個原因,也就是瞋、慢(傲慢)、癡。接著是「人間」,這是指生活在苦樂參半的境地,也就是過著一般生活的人。這種人,有著做為一個人的心,也有做為一個生物的身軀。人不單只是靠著麵包生活,但沒有麵包也無法活下去,經常受到這二種心的影響,像二條藤蔓似的,迷惑著、煩惱著。對於事情的解決和事情的成就,一會兒喜,一會兒悲,過著忽哭忽笑的生活。再其次是「天上」。這是個無悲又無喜的世界,一般而言,可以說成「理想國」,同時也可以說是「有頂天」(歡天喜地)的狀態。

以上的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這六種生活方式稱為「六道」。不斷重複這種生活方式,也就是所謂的輪迴。越能覺悟到「人」的話,就越能明白這種情形,並且能不斷的看透。

事情進行的很順利,正在得意洋洋、歡天喜地之時,忽然,一個倒栽蔥掉入了地獄。另外,迷惑、煩惱、痛苦,自己無法達到的目的,被其他人相爭而去;不顧體面、不修邊幅的生活方式,如果有利可圖就為所欲為,掉落的地方,正是地獄的底部,也就是六道輪迴,一生就不斷的重複如此的行為。能夠注意到不可以過著這種愚蠢生活的人便叫「聲聞」,聽著良好的教義,自己也能以做為一個人而記取正當的看法和想法,為了使行為舉止得以完成,而持續的加以修練,「聲聞」就是這樣的人。在學習做人、修行做人,看到水往低處流時,注意到「啊!原來如此」。因著自然、物理和人相遇的緣份,覺悟到人間的法、人生的道理,慢慢的就能使自己成長的人就叫「緣覺」。這種聲聞、緣覺又合稱為「小乘」,因為是一條專心一志於本身修行的道路,所以在這裡一定要稍加解釋。

只是自己一個人安心並不算正確。只是自己一個人喜悅的話,以做為一個人而言,仍屬美中不足。如果能真正覺悟到使自己存在的究竟是何物的話,就能明白自己和他人並沒有什麼區別,自然的道理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法則,自己依著其他人活在人間,不也應該使其他人活下去嗎?不,應該是一定要使其他人活下去,這就叫「自未得度先度他」。自己雖然尚未獲救,首先,能夠救別人的話,即使是自己一個人,擁有這樣的承諾、誓言,而讓許多人覺悟到人之為何物,希望自己能夠活出做為一個人的真實意義。毫不顧慮到自己,只是為了他人而活在人間。以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就叫「菩薩」。這應該是人所希望的一種理想吧!其次是最高境界的佛。這是過著如同自然真理般生活的人,也是人間最崇高的理想。

像這樣,佛教把形成一個人內涵的生活方式分成十個階段,我們彼此的內涵究竟屬於哪一個呢?

每個人都擁有佛性

即使是一個人的內涵當中,也擁有這十個階段的生活方式。一看到可憐的人,絕對沒有人只幫忙卻不出力氣。也沒有人看到困惑的人、受苦的人而不施以援手。「自己是不是已成為像菩薩般的人嗎?」這樣一想,不僅有時因為成功而歡天喜地,有時也會被失敗的人添麻煩,自己一籌莫展,陷入如地獄般的窘境,重複著六道的輪迴。

每人都有佛性,如果能依此而活固然很好,但是,我們總是照著自己的方便、任性過活,所以,自己只是過著讓自己陷入痛苦深淵的生活。但願,能以佛菩薩的理想為目標而活,並且每天不斷的修行。另外,我也認為這條道路正是人生的道路。

為了使自己活在真實道路上,讓我來告訴你們到達這條路所必經的各種路線。首先回顧自己到目前為止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注意觀察人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在這裡下定決心,不就能夠理解而進入佛道嗎?因此,當我們考慮發揮自己的佛性,和做為生物的人時,從我們過往生存之道,到目前為止所走過的路,希望能夠回顧一下:自第二次大戰之後,到現在為止,我們究竟是如何生存在這世間。

錢帶來的「幸福」究竟為何?

因為戰爭,而體驗到悲慘的最大極限。這些人的生活情形,是無法用一句話來說清楚的。這些人的親生父母戰死在沙場上,家庭毀於戰火,骨肉失散,而成為一個飄泊天涯的孤兒,徘徊在荒廢的街道上。有些人的丈夫已戰死,身後留下三、四個小孩,又遭到戰禍的波及,身上僅穿著一套衣服,無家可歸,也沒有東西吃,每天發呆的度日子。已戰死的人已屬過去,但是留給活人的悲哀卻永無止境。戰敗當時的生活,大概相當於人類以前動物式的本能生活吧!也就是說「為了吃而工作」、「為了活而吃」,這種生物本能似的生活方式。當時有不少人,正是過著以「吃」為生活首要目標的日子。這不正是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人」很難到達「天上」的境界。

經濟復甦後,由於已受夠了經濟恐慌的貧困,一心只想:「一定要過好日子。」常常聽到人家說:「世間再也沒有比貧窮更苦的了」、「沒有錢和沒有頭,意義是相同的」。確實是這樣嗎?過了五年、十年的歲月,以韓戰和美軍特需為契機,使經濟情況逐漸好轉,衣、食、住各方面也慢慢的齊備時,自己和鄰居或友人的生活相比較,心想,自己的衣、食、住一定要更好,因此更加努力工作。正因為有過貧困痛苦的經驗,所以不知不覺中被「幸福」這個名詞迷惑,而淪為欲望的奴隸。

「幸福」必須以良好的經濟條件為基礎。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與其給他們學問,還不如讓他們進明星學校,或讓他們走入大公司,至少薪水多一點,能過著富裕生活,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孩子就沒有幸福可言。這樣的想法,深藏在為人父母的內心深處。貧困的經驗,與其說是一個人內涵的問題,還不如說是漸漸變成擁有經濟條件的內涵,那就是一種幸福的看法。「第一是錢,第二還是錢」,為人父母總認為從這個地方開始就是孩子的幸福,我這樣說會太過分嗎?現代的社會風氣實在令人覺得悲哀,一切以經濟為主,並以此來認定幸福。因此,人人在不知不覺中,也以這種想法來生活,難道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嗎?

這樣的愛,因沈醉在高度經濟發展中而未能覺醒;不久,美元危機、石油危機接踵而來,經濟發展突然變為低成長、零成長,漸漸的,經濟至上的夢也隨之清醒,從經濟和生產的立場所產生的價值觀,演變至提倡為了人而尊重人的主張。為了人類而產生的經濟,為了人類而辦的教育也開始受到重視,我想,這本來就是一條必然的道路。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好好認識自己 第2頁:第二部:佛性在心中
第3頁:第三部:禪是一把鑰匙 第4頁:第四部:超越的愛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