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禪的四個基礎 耕雲先生講述

學禪的四個基礎 耕雲先生講述

學禪的第一個基礎—存誠

[日期:2010-08-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學禪的四個基礎

(一)存誠

古往今來,有很多碩學大儒,他們都很重視一個「誠」字。誠是中國儒家的傳統思想。所謂「不誠無物」,沒有誠,一切都是假的,儒家的思想其所以不慍不火,無過與不及,符合中道,就是因為有這個誠字。

佛法非常重視誠,只因古時翻譯不同、辭彙不同,有時候雖不用誠字,但他講的是誠。我們知道現代的學術分為三大領域:即主知主義、主情主義與主意主義。這三大領域都有缺點:主知主義流於空疏冷漠,主情主義流於執著盲目,主意主義易走上冥頑不靈,但是它們也都有優點。然而誠字則兼有這三者的優點,而沒有這三者的缺失。中國的學問可以從這三方面來說明知、情、意的分野,但中國人卻不認為是三個,真正修養完成了,只有一個。

中國人講誠,是把真情感投入真理智,當你把全部的情感毫無保留地投入理智的時候,自然就出現了一種擇善固執的堅持力,這個就是意志力的出現。統一知、情、意三者對中國人來講,就是儒家的一個誠字,儒家有很多地方在解釋誠,《中庸》、《大學》尤其多。

誠跟我們學禪有什麼關係呢?如果說你只有正受沒有正見,人家喊你,你也不知道,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到這個程度,是死水的龍;既不能行雲化雨,也不能興風作浪,沒有什麼本領,不要說辯才無礙,根本是啞羊。如果開口就錯,那算什麼禪?禪是佛心,你代表佛的心,卻怎能對法一竅不通?要想當活水的龍,只有一條路,就要存誠,必須肯定禪是真理智、真情感,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是一切理事的基礎和根源,不肯定這些,對禪沒有真感情,禪就跟你距離很遠。

有些人說學佛不能有情感,這錯了,應該說不許有私情,情與欲不分實在是很荒謬。假如沒有情,那大慈大悲從哪里來呢?關於這點我曾經說過,並且我用了一個新的辭彙:「熱情熾然而迥超無我」。天下任何事情的完成,都是靠情感才有動力。知、情、意如果分開,知就是空疏冷漠的知,意就是冥頑不靈的意,你必須再加上情字那就活了,才有動力。如果拿汽車比喻為知,那麼汽油就是情,操縱者就是意,三者不可以分開。能夠把三者結合,全世界的思想潮流中,可能就只有由古代流傳到現在的這個「誠」字。你想一想,我們的老祖師釋迦牟尼佛,為了追求自我解脫與解救眾生的法門,他不惜放棄一切權勢,放棄一切享受,別人爭都爭不到,許多人想得都得不到的,他都放棄,這是真理智、真情感、大博愛、迥然無我的至誠和熱情。

我們的情感若是對兒女比較多,對太太也不少,對工作有一點,再將學法的興趣跟下棋、打橋牌、打高爾夫球、打電動玩具等量齊分,那麼分到「法」的時候就所剩不多了,這樣學法修行還會成功嗎?你必須把工作養家當作責任、義務,將「法」當作是唯一愛好,而不是愛好之一。

不但是學法,任何一位專家、名家都是如此。比如下圍棋的林海峰,他一定是把情感集中在下圍棋上,把它當成唯一興趣,而不是興趣之一。我們學法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是沒有用的。學法貴乎熱情不斷,所以古人說「如爐煉丹,如雞孵卵」,要熱氣不斷,只有把真情感全部投入真理智,然後堅持不捨,產生一種不變的意志力,修行才會有成功的可能。

因此我們學法第一個基礎就是要存誠,你不存誠,那有太多的興趣在等著你,一曝十寒是沒有用的。所以佛說制心一處,事無不辦。學禪必須要集中心力,不是把禪當作一種負擔,而是當作一種享受。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安祥是心靈救濟法門 第2頁:學禪的第一個基礎—存誠
第3頁:學禪的第二個基礎—行正 第4頁:學禪的第三個基礎—盡責
第5頁:學禪的第四個基礎—感謝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