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印光大師著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印光大師著

51問~100問

[日期:2010-08-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印光大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乾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祗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數。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毋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鴆毒,烈百千倍。於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髮,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華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華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裏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乾惕,痛除此習。則唯見其姿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後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則將奈何。試一思及,心神驚怖。然欲于見境不染心,須于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復纏綿,終被淫欲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

禮佛

終日終年終身念佛之人,豈可于佛,不行禮敬。十大願王,禮敬居首。座下一切可以不,禮佛決不可以不。若不禮佛,便難感通。何以故,以身圖安逸,心之誠亦末由必致其極也。

求子

求子,先須從培德節欲起。印施善書,乃培德之一端,非止乎此而已。培德當常看感應篇,陰騭文。善則隨分隨力而行,惡則如怨如仇而去。節欲一事,其理甚深,其關係甚大,其話甚不易說。夫天生男女,聖人法天立則,令男女居室,以為人倫之最大者。以上關風化,下承宗祧。豈為人日圖快樂,而常以欲事為事乎。貪欲之人,其精簿而無力,如耗種不能生芽,故難生。即生,多多皆未成人而夭。即幸而不夭,亦必單弱柔懦,無大樹立。若能保養精神,節欲半年,待其婦天癸發後,擇良宵吉期,相與一交,決定受孕。從此永斷欲事,則所生之子,不但性行貞良,欲念輕薄。而且體質龐厚,無諸胎毒痘疹疾病等患。天癸,即經水也。經水盡後方受孕,餘時多不受孕。經水未盡,斷不可交。交則婦即受病成帶,勿望受孕矣。人之大倫之事,豈可惡日惡時而行,故須擇良宵也。

第一大關

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亦不可說九釐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衒,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矣,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

勝境與魔境分辨

魔境勝境之分別,在與經教合不合上分。果是聖境,令人一見,心地直下清淨,了無躁妄取著之心。若是魔境,則見之心便不清淨,便生取著躁妄等心。又佛光雖極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佛現,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理勘,則愈顯。魔現,以此理勘,則便隱。此勘驗真偽之大冶洪鑪也。修淨業人,不以種種境界為事,故亦無甚境界發生。若心中專欲見境界,則境界便多。倘不善用心,或致受損,不可不知。

儒佛本體

儒佛之本體,固無二致。儒佛之工夫,淺而論之,亦頗相同,深而論之,則天地懸殊。何以言之,儒以誠為本,佛以覺為宗。誠即明德,由誠起明,因明致誠則誠明合一,即明明德。覺有本覺,始覺,由本覺而起始覺,由始覺以證本覺,始本合一,則成佛。

祈求鬼神

世人有病,及有危險災難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逐致殺害生命,業上加業,實為可憐。人生世間,凡有境緣,多由宿業,既有病苦,念佛修善,懺悔宿業,業消則病癒,彼鬼神自己尚在業海之中,何能令人消業。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薩之威力,直同螢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薩祈禱,向鬼神祈禱,即為邪見。

參禪,淨土

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陰境

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于善惡道中,一亳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

十念往生

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待客,著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譬如切事繫心,凡百作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眾務,了無少暇,須於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願,亦能往生。以阿彌陀佛曾有願云,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

宗教不宜混濫

闡直指人心之法,令人親見本來面目。後世名之曰宗。是以宗之悟解為目,教之修持為足。非目則無由見道,非足則不能到家。宗家之教,即機鋒轉語,揚拳豎拂,或語或默,種種作用,皆悉就彼來機,指歸向上。真諦則一法不立,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也。俗諦則無法不備,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也。教則真俗并闡,而多就俗說。宗則即俗說真,而掃除俗相。須知真俗同體,並非二物。

根基

初以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接引劣機,以作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之前方便。若根機稍深,則為說四諦十二因緣,令其斷見思惑,證聲聞緣覺之二乘果。若是大乘根性,則令其發大菩提心,遍修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與無緣慈,起同體悲。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以及六度萬行。度脫一切眾生,令入無餘涅槃。不見能度之我,與所度之人及眾生,併所證之無餘涅槃之壽者相。由其四相不著,三輪體空。故令塵沙無明,因之消滅。隨其功行,以次證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之菩薩果。及全彰自性,徹悟唯心,福慧圓滿智斷究竟之佛果耳。又以末世眾生,根機陋劣,匪仗如來洪誓願力,決難現生即出生死。由是以大慈悲,特開一仗佛慈力了生脫死之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所行一絲一毫之世善,併六度萬行種種功德,悉以回向往生。此則以己信願,感佛慈悲。感應道交,必蒙攝受。待至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評淨土三經

一代時教百千法門,無非令人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而證實相般若。既證實相般若,則心淨土淨,情空境空。如一月普映於千江,若萬籟咸鳴於一風。光明壽命,橫遍豎窮,直與彌陀世尊,同一廣大悠久。如是則何經非淨土之經,何行非淨土之行。約而言之,唯淨土三經,專明其致。大啟願輪,深明緣起,其唯無量壽經。專闡觀法,兼示生因,其唯十六觀經。如上二經,法門廣大,諦理精微。末世鈍根,誠難得益。求其文簡義豐,詞約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篤修一行,圓成萬德,頓令因心,即契果覺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良由一聞依正莊嚴,上善俱會,則真信生而切願發,有若決江河而莫禦之勢焉、從茲拳拳服膺,執持萬德洪名,念茲在茲,以至一心不亂。能如是,則現生已預聖流,臨終隨佛往生,開佛知見,同佛受用。是知持名一法,括囊萬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賅果海,果徹因源。誠可謂歸元之捷徑,入道之要門。古德謂餘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

感應之別

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諦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但隨己一念之誠,而分優劣,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之殊勝超絕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顯。盲人雖不能親見月光,又何嘗不蒙其照燭也。

窒欲之最簡便法

吾秦長安子弟,多玩促織。有兄弟三人,年皆成童,于月夜捉促織于墳墓間。忽見一少婦,姿色絕倫,逐同往捉之。其婦變臉,七竅流血,舌拖尺餘,三人同時嚇死。次日其家尋得,救活者一,方知其事。活者大病數月方愈。其家子孫,不許夜捉促織。夫此少婦未變臉時,則愛入骨髓,非逐所欲則不可。及既變臉,則一嚇至死,愛心便成烏有。然當其群相追逐時,固未始無血與舌也。何含而藏之。則生愛心。流而拖之,則生畏心。了此,則凡見一切天姿國色,皆當作七竅流血,舌拖尺餘之吊頸鬼想矣。又何至被色所迷,生不能盡其天年,死必至永墮惡道耶。故如來令貪欲重者,作不淨觀。觀之久久,則尚能斷惑證真。超凡入聖。豈止不犯邪淫,窒欲衛生而已。其女貌嬌美,令人生愛心而行欲事者,不過外面一張薄皮,光華豔麗,為其所惑耳。若揭去此薄皮,則不但皮裏之物,不堪愛戀。即此薄皮,亦絕無可愛戀矣。再進而剖其身軀,則唯見膿血淋漓,骨肉縱橫臟腑屎尿,狼籍滿地。臭穢腥臊,不忍見聞。較前少婦所變之相,相其可畏懼厭惡,過百千倍。縱傾城傾國之絕世佳人,薄皮裏面之物,有一不如是乎。人何唯觀其外相,而不察其內容,愛其少分之美,逐不計其多分之惡乎。余願世人,遺外相而察內容,厭多惡以棄少美。則同出欲海,共登覺岸矣。又當淫欲熾盛,情不能制之時。但將女陰作毒蛇口,如以陽納蛇口中,則心神驚悸,毛骨悚然。無邊熱惱,當下清涼矣。此又窒欲之最簡便法也。

藥王

大覺世尊,名大醫王。普治眾生身心等病。所用之藥,其數無量。戒定慧三,攝盡無遺,以故此三名為藥王。若能服之,即凡成聖。然藥雖美妙,修合實難。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名為阿伽陀藥,萬病總治。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上中下三根,即生皆出苦輪。戒定慧三法,當念悉得具足。是知信願念佛一法,乃藥王中之藥王也。

一念心性

吾人一念心性,不生不滅,非色非空。豎無初後之跡,橫絕邊表之形。不變隨緣,歷九界而不減。隨緣不變,證佛道而不增。光明洞徹,受用自在。直下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二無別。但由迷真逐妄,背覺合塵,致使生佛懸殊,苦樂迥異。

弘法

以一切諸佛,莫不以流通法道為囑。流通之法。最初須以建立塔廟,印造經像為始。以若無塔廟經像則無由奉尊儀而修淨行,闡佛道以導群迷。而一切含識。俱無由瞻禮聖容,培植善根。聞法修持,開發心地也。流通之人,須真修實踐之僧,及有勢力財力之王臣紳商。一名內護,一曰外護。內護則嚴持禁戒。篤修淨業。予禪教律密淨土,或專主一門,或兼修各宗。必使自他得益,幽顯蒙庥。陰翼治道,淑民情而後已。外護則不惜資財,廣種福田。普令同人,發起信心。內外相資,法逐流通。若無有道德之內護,則師表未立,人將安仰。若無有勢力之外護,則資斧無出。外侮莫禦。以故如來將入涅盤,以法付囑國王大臣,并及諸天善神,令於後世乘願示生一切國土,流通佛法,普利含識。

如來三事

如來以三事故,令正法久住于世,眾生悉蒙度脫。三事者何,曰戒定慧。以眾生一向背覺合塵輪迴六道,今欲令其背塵合覺,趣證涅盤。非戒則無所束縛,必至隨逐塵境,起惑造業。非定則識波奔湧,何能心無所住。非慧則本具之真心何由徹證,幻起之妄惑何由頓滅。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須知此三,全三即一,全一即三。

心經樞紐

詳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此無差別之心,虛靈洞徹,澄湛常恆,即寂即照,非有非空,絕凡聖之名稱,無生滅之幻象。離心緣相,故情識莫能測度,超文字關,故語言未可形容。然如來智慧廣大,於法自在。善以語言,顯示離言之道,而且廣略適宜,各臻圓妙。是以大般若廣約佛法眾生法,以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此經略約心法,以明佛法眾生法。文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無不畢具。以約攝博,了無遺義。若約而言之,則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復為全經樞鈕。再約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圓彰,法法圓泯,彰泯俱寂,一真徹露。

焚化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竊謂不知其由。雖痛何益。須知一切眾生,隨業流轉,受生六道。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由罪福因緣,而為升降。展轉輪迴,了無已時。如來憫之,示以由惑起業,由業感苦之因緣。以及常樂我淨,寂照圓融之本體。令其了知由無明故,逐有此身。即此色身,全屬幻妄。不但四大非有,兼復五蘊皆空。既知蘊空,則真如法性實相妙理,徹底圓彰矣。又恐或有執情固結,未能解脫。俾捨報之後,用火焚化。庶可令未離著者,速得離著。已離著者,速證法身。兼使現前大眾,悟知此身,無有真實。用彼之身,以作證明。所謂應以灰身滅跡得度者,即現灰身滅跡而為說法。焚化之制蓋由此設。

修行之要

修行之要,在于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已心中之妄情所致也。當于平時,預為提防,則遇境逢緣,自可不發。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無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如不能諦了我空,當依如來所示五停心觀,而為對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調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隨轉也。所謂多貪眾生不凈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

念佛三昧摸象

歲在丙午,予掩關于慈谿之寶慶寺。謝絕世緣,修習淨業。值寺主延諦閑法師,講彌陀疏鈔于關傍。予逐效匡衡鑿壁故事,于關壁開一小竇。不離當處,常參講筵。從茲念佛,愈覺親切。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透體清涼,中懷悅豫。直同甘露灌頂,醒醐沃心。其為樂也,莫能喻焉。一日,有客詣關而問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餘年。于生信發願修行,非不真切。而業深障重,終未能到一心不亂境界。窺吾根性,祗合帶業往生。雖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翼。其能得之法,與所得之相,師其為我言之。予曰,三昧境相,唯證方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既未證,焉能宣說。客固請不己。予曰,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應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雲散長空,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無見是真見,有見即隨塵。到此則山色溪聲,咸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噪,無非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諸境,而了無一物。語其用,如旭日之東升,圓明朗照。語其體,猶皓月之西落,清淨寂滅。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雙存雙泯,絕待圓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萬派。唯是一色,了無異味。無罣無礙,自在自如。論其利益,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唯有家裏人,方知家裏事。語于門外漢,遭謗定無疑。又問,人于日用,普應諸緣。何能觸目菩提,頭頭是道乎。答,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萬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萬境。若了心體本空,何妨該羅萬象。須知萬象如幻,生滅唯是一心。諸緣無縛,本自解脫。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心境一如,有何罣礙。不見華嚴事事無礙法界。所謂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塵復互周,重重無盡無障礙。以故器界毛塵,雲臺寶網。咸宣性海,悉演真乘。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覓一毛頭許不是道者,亦不可得。則法法頭頭,無非大寂滅場。心心念念,悉契薩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離四句,絕百非,絕待圓融,何可得而思議也哉。上來所說,如盲摸象。雖未離象,恐非全象。筆以記之,以質諸親見之者。

末法眾生如何了生死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皆隨眾生根性而說。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機。或契機而不能徹契至理。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無一法不從此法建立。無一人不受此法薰陶。儻如來不說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於現生了生死者。

念佛方法

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閒忙。立一課程。此外。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均須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

大功德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又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滿所願。

禪家參究

法身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何況業力凡夫。侈談自力。不仗佛力。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淵之別。是故念佛人。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於信願求生。

念佛禁忌

學佛之人。一舉一動。皆須留心。至於念佛。必須至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也是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事。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掐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念佛用功妙法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繼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佛力與自力

當今之世。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決不另於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別有所提倡也。使達摩大師現於此時。亦當以仗佛力法門而為訓導。

求生西方淨土,第一勝妙方法

倘汝年已將至古稀。來日無多。若欲廣讀大乘經論。則無此精神。無此智識。又復無此光陰。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是為無上第一勝妙法門。當死盡偷心。一肩擔荷。決定可於現生。俯謝五濁。高登九品。又當發大慈悲心。為一切相識者。說此法門之利益。俾彼等同得修習。則自己功德愈加廣大矣。

臨終示要

念佛之人。若已証道。則臨命終時。任彼刀割香塗。了無動念之事。則無所謂為損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業盡情空地位。則臨終得人助念。即可決定往生。若遇無知眷屬。預於未死以前。為之洗沐換衣。令其搬動受苦。縱不受苦。一經搬動。心便不能歸一於佛。(以動其軀體。心便不能徹底清淨純一。)若再向之哭泣。則自己亦生愛戀。便與佛不相應。欲得往生。莫由也已。

不二法門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以通身業力之凡夫。現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願念佛求生西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了。其餘一切法門。皆須修到業盡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不了。若論業盡情空。現今恐舉世亦難得其一二。若以信願念佛求生。則萬不漏一。

念佛人

凡念佛人。各須務實克己習氣。與人方便。凡可說者。雖與我有讎。亦須為說。令其趨吉而避凶。離苦而得樂。平時侃侃鑿鑿。與人說因果報應。生死輪迴。并念佛了生死之道。與教兒女。立太平之基。心如弦直。語無模稜。居心可以質鬼神。作事決不昧天理。若到臨終。決無可憐可憫之現象。

生產念佛

凡女子於幼時。即當念佛。及念觀世音。以期消除業障。增長福壽。果於平時能念。自可消此產難。若至臨產。仍須至誠懇切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則決定易生。不會受苦。若平素不念佛。及念觀音者。臨產肯念。亦決平安而生。若有難產者。即教彼念。并在旁照應之人。同為彼念。亦決定即平安而生。且勿謂臨產裸露污穢。念則獲罪。須知此性命相關之時。不可以平常道理論。平常凡念佛人。若衣冠不整齊。或睡眠、洗澡、抽解等。只可心中默念,不可出聲朗念。若生產。不可心中默念。必須出聲朗念。以默念力微。若心中努力。或致受病。朗念則氣息舒暢。其益甚大。

通家

末世善知識。多多均主張淨土。以淨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每有聰明人。稍明教義。或稍知禪理。便以通家自居。藐視念佛。謂念佛為愚夫愚婦之所為者。此皆不知自反。以知文義為實證之狂徒。定規說空行有。以身謗法。將來必墮三惡道。為愚夫愚婦念佛往生所憐憫。而莫能救濟也。

枉死鬼

念佛之人。不復作生死業。然宿業未盡。何能即得往生。若厭世心切。竭誠盡敬。專志念佛。求佛垂慈。早來接引。則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其往生。則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當其正戕時。已經心失正念。況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也。

禮佛、繞佛

禮佛菩薩。心中默念。啟口稱念均可。繞佛當如日月之由東、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東、至北、至西、至南。以順繞有功德。逆繞有罪過。圍繞之法。西域最重。與禮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隨順於佛也。

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

近來人每每好高騖勝。稍聰明。便學禪宗、相宗、密宗,多多將念佛看得無用。彼只知禪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而不知禪。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煩惑未淨。則依舊生死不了。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明白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密宗。雖云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趣於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

一心不亂與往生

念佛一法。注重在信、願、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願、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淨土法門—自力與佛力

淨土法門。乃極難極易之法門。說其難。則大徹大悟。深入經藏者。尚不信。說其易。則愚夫愚婦。至誠懇切念。即能臨終現諸瑞相。往生西方。彼大徹大悟。深通經論者。猶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則棄佛力。以專主自力。一則專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發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此法最要在信願。有信願。則決定肯認真修持。肯修持。則即可得往生之益。

飲食與節欲保身

重重病災,總由宿業深。而現行不謹所致。人生欲得無病健康。必須極力節欲。欲事一多。則種種毛病悉皆發生。世人以行欲為樂。不知樂只一彈指頃。苦便一生常膺也。念佛。乃求諸佛。己不節欲。佛也不易保祐。己肯節欲。再加至誠念佛。定規會諸病不生。當喫淨素。勿以口腹為心性累。凡屬有知覺者。皆不宜食。雖無知覺。然有生機。如各種蛋。亦不宜食。牛奶食之無礙。然亦係取彼脂膏。補我身體。亦宜勿食。黃豆、豆油、補料最多。宜常取之。早間粥中。宜下磨破之黃豆。平常食油。專用豆油。校比豬油。補力更大。何苦用錢買禍。而求補益耶。

捨邪皈正

現今邪魔外道。不勝其多。彼皆自謂最為第一。諸位莫被此種魔子所惑。若前已經入過其門。則當捨之淨盡。切勿謂入時已發咒。恐捨之。或致遭禍。須知捨邪皈正。何得有禍。不但無禍。尚有功德。

閉目念佛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簾。則心便沈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係念佛時心朝上想。至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并想自身在蓮花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之蓮花。則自可頓癒矣。(若不敢作蓮花上坐立。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腳底下想。此種心火頭火。均可不生矣。)

南無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與六字洪名

龍舒文。令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此事當從用功上論。不當從多少上論。此一句。若單念六字佛號。雖日念十萬。念滿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數。然則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縱有信願。未必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願者。決定可以往生。且依諸祖成規,念六字名號。切勿以多少計。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圓攝十方三世一切佛號。何止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耶。

參禪與念佛

如來一代所說法門。無量無邊。求其最直捷者。莫過於參禪。儻係上根。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證。能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者。末世實不多見。其他多多皆是錯認消息。其所云悟。多是錯誤。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遠在。以雖得開悟。而歷劫以來之煩惱習氣。須以種種方便對治。令其淨盡無餘。則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儻煩惱已斷若干。猶有絲亳未盡。則生死依舊莫出。若自當做識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無所修持。則其誤非小。以識得。而無煩惱可得。則可謂得道。此人已將生死根本斬斷。故能了生脫死。若識得而煩惱未斷。何能了生脫死耶。此人雖比不識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則可怕之至。此謂真開悟者。其以誤為悟者。更不須說矣。良以參禪一法。乃仗自力法門。故此念佛法門之利益。係啻天淵懸殊。念佛法門。乃如來一代法門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大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亦可預入其中。但具真信、切願、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已斷煩惱者,則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薩位。一切法門。皆從此法門流出。一切法門。悉皆還歸此法門。(謂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也)。似淺而深不可測。似小而大無不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為成始成終之道。

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

古德釋云,大聲念則所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佛身小。亦可云。大心念。則所見佛身大。以大菩提心念佛。便可見佛勝妙應身。或報身耳。

真學佛人與扶乩

扶乩。乃靈鬼作用。其言某佛、某菩薩、某仙、皆假冒其名。真仙。或偶爾應機。恐千百不得其一。況佛菩薩乎。以乩提倡佛法。雖有小益。根本已錯。真學佛者。決不仗此以提倡佛法。何以故。以是鬼神作用。或有通明之靈鬼。尚可不致誤事。若或來一糊塗鬼。必致誤大事矣。人以其乩誤大事。逐謂佛法所誤。則此種提倡。即伏滅法之機。

啟教童蒙

人與天、地、並稱三才。非徒然也。必有參贊化育之功。方不可愧。否則,行屍走肉。畢生汙穢天地。何可云三才乎。能體此意。以教童蒙。必能盡心竭力。因材施教。先以道德為本。次及文芸之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常時講談。令彼知為人之道。居心動念。作事吐語。俾各淳善。便可為入聖之基。至於念佛。豈便有礙。朝暮隨力稱念。若於此外。則不用心思。隨便念念。但具真信切願。自可往生。

焚化經灰及往生錢

焚經一事。雖有功德。吾人不敢提倡。以粗心人多。每每燒於錫箔灰中。錫箔灰賣於收灰者。將紙灰簸出。而留其錫以賣之。此經灰。不同棄於拉圾中乎。誰肯細心另用器焚之。而以其灰投之於大江大海中乎。當在家中清淨處。具一大鍋。或大洋鐵盆。下鋪箔錠。置經於上。上文加箔錠。以免飛颺。候其火滅。取其灰。貯於新布袋中。又須內加淨沙。或淨石。淨磚。投於江海深處。庶可無過。若不加沙石於內。則浮而不沈。仍漂之於岸上。終遭穢汙。焚經如此用心。必有功德。必無過愆。錫箔亦不可廢。亦不一定要燒多少。須知此濟孤所用。佛菩薩。及往生之人。了無所用。亦當以佛力、法力、心力。變少成多。若人各得一。縱數千萬萬。也不能偏及。以孤魂、與鬼神遍滿虛空故也。若知變少成多之義。則濟孤之心亦盡。而且無暴殄之過。是在人各至誠以將。則心力周遍,冥資亦隨之而周遍矣。

【書籍目錄】
第1頁:1問~50問 第2頁:51問~100問
第3頁:101問~150問 第4頁:151問~200問
第5頁:201問~234問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