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宣化上人開示錄(一) 宣化上人主講

宣化上人開示錄(一) 宣化上人主講

觀音菩薩與我們是兄弟

[日期:2010-07-2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宣化上人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六日開示於觀音七
  
  我們天天念觀世音菩薩,可是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意思呢?「觀」是觀察世間所有的聲音。觀也是看,但不是向外看,而是看眾生的心,看哪一位眾生的心沒有妄想。空了,就得到開悟。所以說「十方同聚會,皆共學無為。」十方的善男信女聚集在一起,共同修無為法。
  
  念觀世音菩薩,也是一種無為法,無為而無不為。這種無為法,就是叫你不要打妄想。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念你,彼此互念。就好像你想你的親戚,你的親戚也想念你。我們和觀世音菩薩,從無量劫以來,就是法眷屬,法親戚。從什麼地方說起呢?從阿彌陀佛那兒論起。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觀音菩薩的師父。觀世音菩薩是幫助阿彌陀佛弘揚淨土法門的助手。
  
  我們和觀世音菩薩就是法兄弟。觀音菩薩是還沒有生到極樂世界眾生的哥哥,而眾生是弟弟。如此說來,我們是很近的親戚,所以我們想念親兄弟,親兄弟也想念我們。我們是觀音菩薩的弟弟,觀音菩薩是我們的哥哥。有人說:「觀世音菩薩怎麼會是我們的哥哥?那我們不是太高攀了?」觀世音菩薩不僅僅拿我們當弟弟看待,也拿所有眾生當弟弟看待。不然的話,他為什麼要尋聲救苦?為什麼眾生有困難,他要幫助呢?因為他看一切眾生,有如手足一樣,是他的骨肉。所以他才不怕一切艱難困苦,而救度娑婆世界的受苦眾生。所以各位不要忘了自己的法兄弟。我們念一聲「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念我們。我們叫一聲「觀世音菩薩」,裏面包含的就是哥哥。觀世音菩薩就叫一聲我們這些未來的菩薩,未來佛小弟弟。你要是能這樣看觀世音菩薩,更應誠心,更應該親切地念自己的法兄弟,不要空過。我們念觀世音菩薩,不要低著頭念,要抬起頭來,表示一種勇猛精進的精神,不要現出頹喪不振的樣子。觀世音菩薩看你這麼有精神,便即刻對你說:「快拉著我的手!」然後和你一起走向極樂世界。
  
  又有人在打妄想:「觀世音菩薩怎麼一天到晚看看看?為什麼我就不可以看?」你的看和觀世音的看,有所不同。觀世音菩薩是看裏邊,你是看外邊。觀世音菩薩是看自性,他的自性和每位眾生都有電波。哪個眾生在打什麼妄想,他都知道。他是往裏看他的電波,和你看的不同。因為有的眾生離他很遠,雖然他有千手千眼,但要看無量的眾生,也是不夠用,也看不過來。所以他要迴光返照,反聞聞自性,看看自性的眾生,哪一個正在受什麼樣的苦?他就去救度這個眾生。可是你是向外看,把自己根本的智慧都忘了。所以你這個看,和他那個看,是不同的。還有人又打一個妄想:「法師啊!您講這個開示,我無論如何也不相信。為什麼我不相信呢?我們和觀世音菩薩是兄弟,可是觀世音菩薩是聖人,我們是凡夫。凡夫怎能和聖人稱兄道弟呢?這不合乎邏輯學,所以我不相信。」好!你不相信,你講的也是有道理,可是你這個道理,是屬於凡夫的知見。因為你沒有深入經藏,所以你的智慧不能如海。
  
  《華嚴經》上說:「菩薩作是念。我與眾生無始以來,互為兄弟,互為父母,互為姊妹,互為夫婦。」你說你不相信,這是因為你不明白《華嚴經》的道理。再者,不但菩薩看我們是眾生;成佛之後,他看眾生,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既然佛看眾生都是父母親,那麼我說觀世音菩薩看眾生是兄弟、是姊妹,這又有什麼不合理呢?你說你不相信,是因為你沒有這種智慧,沒有知識。要不然,就是你所見太少了,所以才變得那麼愚癡。我講什麼,你都不相信。佛為什麼要度眾生?因為他看「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他的父母在六道輪迴中受苦,所以無論如何他也要度眾生,希望他的父母離苦得樂。
  
  我們天天念觀世音菩薩,拜觀世音菩薩。可是觀世音現身在你面前,你又不認識。所以我們眾生是很苦惱的,為什麼觀世音菩薩現身在你的面前,你也不認識呢?就是那個當面關,也就是你的考驗。你念觀世音菩薩,要學觀世音菩薩的樣子。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我們念觀世音菩薩,也要學他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無論誰對我們不好,我們都應該不動心。誰罵我們,我們都要忍;誰打我們,我們也要忍;甚至誰把我們殺了,我們也要忍,並且要認帳。為什麼要認帳?假如我往昔沒有罵過人,他也不會來罵我;我往昔沒有打過人,人也不會打我。為什麼有人罵我、打我、殺我?因為我往昔在愚癡的時候,也罵過人、打過人、殺過人,所以今生遇到這種境界,要把往昔所欠的債務還清了。以前不明白的時候,就好像賴債不還;現在明白了,就應該老老實實的承認這筆債務。我們能承認這筆債,就能見到觀世音菩薩,就和觀世音菩薩有真正法眷屬的關係。所以,我們念觀世音菩薩,不要一見到人,就看別人的不對,你盡找別人麻煩,是自己苦未了,苦根未斷盡。所以各位要認識境界,徹法底源。學佛法,必須要會運用佛法。要是不會運用佛法,無論你修到什麼時候,佛法仍是佛法,你還是你自己。如果你會運用,那就和佛法打成一片,而不能分開。
  
  忍,是最要緊,即是叫你忍你所不願意忍的事情。譬如我不願意挨罵,可是有人罵我,我都歡喜。我不願意挨打,可是有人打我,我更歡喜。我不願意被人殺,生命是很寶貴的,可是有人要殺我,這是了脫我一生的業障,是我真正的善知識。所以各位啊!學佛法要倒過來學,修道也要倒過來修。怎麼倒過來呢?就是你不願意的事,也要願意。可是你所不願意的事,也不是要你讓給旁人。你要是和一般人一樣,看不破,放不下,我、法二執不空,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那麼麻煩就現出來。若能退一步想,那麼任何事自然海闊天空。
  
  我們學佛法,不要往高深的地方去學。所謂「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場。」用直心來修行。你念觀世音菩薩,不要存一種貪心。不要說:「我念觀世音菩薩,會發財。」這是辦不到的。你要是沒有貪心,反而會得到,一旦有這個貪心,反而得不到。你念觀世音菩薩,也不需要向外宣傳說:「我到某某地方打過觀音七,你沒有打過,你不如我。」不要打這種妄想,不貪名,不貪利,也不貪享受。
  
  念觀世音菩薩,就要平平常常的念,不要企求一切。不要像有人念觀世音菩薩,說:「我沒有兒子,要求觀音菩薩給我兒子。」有人又要求個女兒。有的男孩子,念觀世音菩薩是為求得一個美麗的女孩子。有的女孩子,就要求得個男朋友,這是不可以的。念觀世音菩薩,應該把這些骯髒的念頭去除,不要有貪瞋癡的心。譬如:天天穿衣,不要管它好不好,只求其不冷就可以了;天天吃飯,也不要有一種貪美味的思想。要是有這種妄想,那你就沒有真心念觀世音菩薩。要是真心念觀世音菩薩,怎麼還會想吃好?穿好?早已經把什麼都忘了。什麼都忘了,才能和觀世音菩薩合而為一。
  
  我們每位眾生的心裏,都有一位觀世音菩薩。你現在所念的,是念自己心裏的觀音菩薩。有人說:「我向心裏找,怎麼連個心都沒有?」如果你連個心也沒有,那就不要念觀世音菩薩了。因為那就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是沒有心,他不打一切妄想,沒有貪瞋癡。他也不計劃今天要穿好的衣服,或吃一點好的東西,享受一點好的供養。他是一切無著,一切不求。他所做的是度眾生。他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成佛道,而無所求於眾生。他希望眾生能真正明白佛法,沒有貪瞋癡。我們念觀世音,不要一天到晚打妄想:「早上沒有吃東西,晚上又沒有茶喝,這太苦了!受不了,快跑!」這真是沒有出息的修行人!
【書籍目錄】
第1頁:尋聲救苦念觀音 第2頁:觀音菩薩與我們是兄弟
第3頁:彌陀佛七開示 第4頁:什麼是佛法
第5頁:禪七的規矩 第6頁:以妄制妄參話頭
第7頁:認真修行莫放逸 第8頁:清潔空氣的電療法
第9頁:魔是來幫助你修道 第10頁:菩提達摩祖師來中國
第11頁:坐禪的姿勢 第12頁:參話頭
第13頁:參禪的境界 第14頁:參禪能控制生死
第15頁:修行要忍耐 第16頁:參禪是開悟的方法
第17頁:妄想不斷不能開悟 第18頁:開悟要印證才算數
第19頁:善惡不離一念心 第20頁:天竺取經的玄奘大師
第21頁:參禪要迴光返照 第22頁:禪堂是選佛的道場
第23頁:什麼是無心道人 第24頁:參禪是行六度波羅蜜
第25頁:要修無相的功德 第26頁:虛雲老和尚出家的因緣
第27頁:宣化老禪師出家的因緣 第28頁:果佐行者出家的因緣
第29頁:果舜行者出家的因緣 第30頁:修道的六大宗旨
第31頁:久參自然會開悟 第32頁:修道不要爭第一
第33頁:修道目的為成佛 第34頁:停止你的妄想吧!
第35頁:入定不是睡覺 第36頁:《楞嚴經》是偽經嗎?
第37頁:要修般若波羅蜜多 第38頁:修道人不可打妄語
第39頁:修道人要受苦 第40頁:去妄心存真心
第41頁: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第42頁:參禪要克服痛關
第43頁:怎樣才夠資格參禪 第44頁:一身病苦從何來
第45頁:貪著境界會招魔 第46頁:四禪天的境界
第47頁:參禪的祕訣 第48頁:金剛王寶劍斬妄想
第49頁:淨極光通達 第50頁:修行如何開智慧
第51頁:出乎意料之外 第52頁:古德經驗之談
第53頁:世界佛教的中心 第54頁:修道修的是什麼
第55頁:要供養無心道人 第56頁:在美弘法如火中栽蓮
第57頁:令人驚奇的怪事 第58頁:修道不可錯因果
第59頁: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第60頁:世界為何有戰爭
第61頁:萬佛城中選聖賢 第62頁:修行如同做生意
第63頁:糊塗生命糊塗人 第64頁:人死只有業隨身
第65頁:業和情 第66頁:眾生教、人教、心教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