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的行囊:一位西方佛教信徒眼裏的中國禪宗 比爾.波特

禪的行囊:一位西方佛教信徒眼裏的中國禪宗 比爾.波特

第二章 不見如來

[日期:2011-03-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比爾.波特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章不見如來

  嘗試過以語言體悟佛心之後,接下來該試著感受一下具體的形象了。這項任務在北京也能完成,但是我想去見識一下中國人迄今為此所做的最偉大的嘗試。

  佛祖曾經問他的弟子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金剛經》)他是在提示弟子注意觀照自己的內心。但是對弟子們來說,觀瞻佛祖真容遠比觀照內心要容易得多。面對佛像,弟子們想象著自己仿佛也擁有了種種妙相:金色的皮膚,整齊的儀容,目光清靜,光照身而行——對外表的執著不僅令普通人煩惱,也同樣煩惱著那些想要從欲界紅塵中解脫出來的修行者。佛陀入滅後一千兩百年,禪門臨濟宗的開山祖師臨濟義玄如此教導弟子:“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這也許是個辦法。但我和佛祖沒什么過節,我不介意見到他。北京以西約三百六十公裏之外,長城腳下的邊塞古城大同是我這次打算探訪的地方。

  我考慮過坐火車前往。但是在中國乘火車總是麻煩多多——並不是火車旅行本身,而是買票的過程,尤其是如果你想買到一張座位票的話。長途汽車的票價要貴一點,但是往往更快,更舒適,班次也更多。北京城裏的長途汽車站有六七個之多,我打過問訊電話,找到了正確的那一個:六裏橋長途汽車站。但我發現,從泰德的公寓到六裏橋,要穿越半個北京城,而且那地方沒通地鐵。出發前,泰德帶我去了趟女人街附近的舊貨市場,花八十塊錢買了部舊手機,又充了八十塊錢話費。跟泰德道別時,我祝他好運——他正打算拍一部關於皮影戲的紀錄片——然後奢侈了一把,打車去了六裏橋長途汽車站。司機選擇走三環,因為這樣雖然繞遠可速度快。他說的沒錯,我們開到六裏橋只用了半個鍾頭,但車費達六十元之巨。

  車站剛剛翻修過。它的表面被玻璃幕牆包裹了起來,而內部的裝修更是氣派,售票處已經是電腦聯網的了。不到一分鍾,我買好了車票,十分鍾以後發車,剛好還有時間上趟洗手間,再買瓶茉莉茶飲料,一包花生。開往大同的長途車每小時一班,票價不過八十一塊錢。

  與車站相比,大巴的嶄新程度不遑多讓。盡管是周末,車上卻只有十來個人。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在中國能遇上一輛空蕩蕩的大巴實屬難得,一輛嶄新而又空蕩蕩的大巴則無疑是稀世之珍。大巴的後排座位都空著,我走過去坐下,幾乎有受寵若驚的感覺。然而緊接著,我抬眼看見了前方高懸的車載電視和DVD播放器,更注意到每個座位都安裝了微型揚聲器,心中大呼不妙。不出所料,我們剛一出發,電視裏就開始播放電視劇,但總算老天有眼,司機把音量開到足夠低,隨著車速越來越快,公路上傳來的噪音迅速淹沒了它。

  大巴從三環的西段開向北段,然後拐上通往張家口的高速公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就是在張家口拍攝的。出城不久,高速公路進入山區,開始蜿蜒起來,八達嶺長城在窗外閃現。旅遊部門統計過,八達嶺每年接待的遊客都在四百萬到五百萬之間。如果把這些遊客全都抓了壯丁,讓每個來訪者為長城添一塊磚,只需一塊,就可以迅速重新修建一道東至大海、西抵大漠的長城。我在車裏胡思亂想著。經過過去幾天的奔波和一場小感冒,我的身體還沒從疲勞中恢複。大巴駛過八達嶺出口,我試圖讀一本中國佛教造像史方面的書,但很快便告放棄。最後,我拿出國航贈送的小枕頭,靠在車窗上睡著了。

  沒有人知道佛陀的追隨者何時開始為他們的導師造像。根據一部被許多人認為是佛教早期大眾部傳本的佛經記載,佛陀成道後,曾升至須彌山頂的天界,為他的母親說法三月。在此期間,附近的兩位國王命令手下工匠造佛像兩軀,以此稍解弟子們內心之中因佛陀的短暫離去所帶來的空虛與不安。兩座佛像均與佛祖等身大小,一座以牛頭旃檀木雕就,另一座為黃金鑄成。(《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

  佛陀入滅於公元前383年①,而《增一阿含經》修成於此後的二三百年間,其中所述事跡真假難辨,但不管怎樣,我們仍能由此看出佛陀的形象對於他的追隨者而言有多么重要。從已知的考古資料來看,最早被用來象征佛陀的並不是他的肉身形象,而是那些暗示其存在的事物:佛陀於菩提伽耶成道時為他遮陰的那棵無花果樹,說法時趺坐其上的獅子座,象征佛法“八正道”的有著八根輻條的法輪,裝有佛骨舍利的堵波,或者象征他已出離塵世的腳印等等。直到公元前一世紀,犍陀羅(今巴基斯坦)的工匠們才開始逐漸從這些含蓄的象征轉向直接刻畫佛祖肉身形象,大夏(今阿富汗)和秣菟羅(今印度北方邦)的工匠們也在公元一世紀和稍晚些時候分別步上犍陀羅的後塵。

  在這些最早的造像中,佛陀頭蓋骨中部的隆起被刻畫為螺發盤旋的肉髻,耳輪模仿年幼大象的特征,雙臂頎長宛如猩猩,眼廓的形狀則像蓮花瓣一般。佛陀穿著通肩式的袈裟,他通常站著而不是坐著,右手施無畏印,仿佛在跟眾生打招呼。學者們至今仍在爭論這類人性化藝術造型的文化淵源(是印度本土的還是源自希臘?),而在此之前,印度次大陸的造像僅限於刻畫地方神。盡管《增一阿含經》這類早期大眾部經典中記述了為佛陀造像的事跡,但在佛陀最初的教導中,教法是比導師本人更為重要的。我們在另外一些早期佛經,比如《相應部》之中,就可以讀到這種對偶像的回避態度——佛陀對弟子跋迦梨說:“見法則見我,見我乃見法。”(上座部巴利藏經《相應部?犍度篇?八七?第五?十三》)

  然而佛陀還告訴弟子,在他入滅後五百年,佛法的追隨者們就會從教法本身轉向對形象的癡迷。他說對了,而且他們並沒有等那么久。僅僅到了公元前一世紀,犍陀羅和大夏地區的印度希臘王國以及貴霜王朝的統治者就在他們的棺材和錢幣上浮雕了釋迦牟尼的形象。隨後的兩個世紀裏,秣菟羅地區又湧現出更為精致的石雕佛像。

  這一切並非偶然。大乘佛教就崛起於大夏、犍陀羅和秣菟羅所在的這片土地,這一派的佛教徒倡導通過積累功德,而不是寂寞艱苦的修行,最終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當地的統治者和商人很快開始資助這種新興的、向世俗開放的佛教運動,佛陀的形象也隨之變得典雅高貴起來。到了四、五世紀,他已經不再是一個普通的神,而是作為宏偉而萬能的超級偶像出現了。如今,阿富汗巴米揚的大佛已經化為齏粉,佛教徒早年為佛祖樹立的巨大造像,也就只有在大同還能一窺究竟。我一路向著它飛馳而去,直到售票員把我從夢中叫醒。

  開出北京兩小時之後,大巴停在一個中石化的加油站,讓乘客下車放水。盡管中國的石油工業已經向民營資本開放,中石化仍然基本壟斷著華北市場,不過它的加油站總算也開始提供抽水馬桶了。在過去,廁所的全部只不過是一道牆圍著一條溝。同車的乘客們都抓住機會向廁所沖去,我換了個姿勢,打算接著做夢,但沒能成功。通常,長途汽車中途停車,會至少給乘客留出一根煙的時間,可是人們剛剛從廁所冒出頭來,這輛車的售票員就大喊著把他們趕回了車上。於是我們繼續趕路。

  快到宣化出口的時候,我們離開京張高速,進入宣大高速往西南方向駛去。在中國的路牌上,高速公路對應的英文是“expressway”,而不是“freeway”①,因為一切重要的交通線在這裏都是收費的,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才得以如此迅速地建成完善的道路系統。無論收費幾何,我相信物有所值。當然,那些超載的大貨車一刻不停地摧殘著這些高速路,但普通公路的狀況更糟,常常滿布陷阱。以前在中國乘車旅行,平均時速能達到四十公裏我就謝天謝地了,如今有了高速公路,大巴輕易就能開上九十公裏,而私家車常常時速超過一百公裏。雖然高速公路讓旅途少了幾分探險的樂趣,但同時也的確讓長途旅行變得更加靠譜。

  繼續前行,公路將泥河灣盆地幹枯而廣袤的地表撕開,橫穿而過。在最近幾年裏,這裏成了古人類和古生物學家的樂園,對於學者們來說,泥河灣已成為比周口店更為重要的地點。就在這距離北京一百二十公裏的高速公路旁邊,考古學家將中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遺跡的出現時間前推至一百七十萬年前,比周口店早了一百多萬年,從而成為世界范圍內已知最早的人類起源地之一。

  高速公路與路旁的景致同樣荒涼。路上甚至看不見一輛大貨車。一片死寂。偶爾,窗外冒出一兩條河流,它們出現在這不毛之地讓人感到驚訝。河水還沒化凍,黑白兩色的喜鵲在冰面上蹣跚跳躍,尋找著冰層的裂縫。在一條河中央,有個老頭把冰面鑿了個洞,坐在馬紮上垂釣。過去曾經嘯聚於這片土地的遊牧民族對於開春的第一場漁獲非常重視。吃了一冬天的羊肉,這時候能來條魚當然是打牙祭了。

  除此之外,枯黃的視野裏僅有的變化就剩下去年秋收之後農田裏殘留的秸稈和隨風飄散的塑料袋了。進入大同之前,我們終於看見了一點綠色的東西。那是一片綿延數公裏的松樹林。它看上去簡直不合時宜。駛過松林,我們又重新回到枯黃的世界。

  自從印度板塊向北漂移切入歐亞板塊,將中亞抬升起來之後,季風就再也沒有光顧過這片土地。它變得一天比一天更為幹旱,但這並不是一片沙漠,或者至少還沒變成沙漠。它位於一片曾經廣闊無垠的大草原的最南端,遊牧民族曾在這裏逐水草而居,同時覬覦著附近那些居住在土黃色城市中的居民擁有的財富。中國的早期曆史就是這兩群人的關系史。

  遊牧民族並不是由新石器時代的采獵者演化而來,他們形成於成熟的文明社會,或者至少是在文明出現之前的轉型時期。在這一時期,人類學會了馴化動物,開始豢養家畜,而馬、牛和羊這類家畜的飼養需要廣闊的草場放牧,遊牧民族由此出現。農業文明與遊牧社會長期處於緊張關系之中,但他們卻又互相依賴。遊牧人需要文明世界出產的穀物和諸如織物和金屬器具一類的產品,文明世界則渴望獲得遊牧人擁有的馬匹和皮革,但他們更渴望得到的則是遊牧人的軍事技術。遊牧民族正是靠著他們的軍事才能,才從農業居民那裏掠得物品和財富,而定居在黃河流域的農業中國人也同樣依賴遊牧民族的軍事技術與敵人抗衡——他們的敵人不僅來自北方草原,也來自農業文明內部。

  公元前三世紀,當中國在秦帝國的統治下第一次結成統一的政體,它的遊牧鄰居也締造出了第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匈奴。隨著中原王朝的興亡,草原上的部落聯盟也經曆著分分合合——匈奴之後是鮮卑,鮮卑之後還有突厥 大多數時間裏,中原的王朝總是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拓跋鮮卑首次打破了這一局面,他們不僅攻破了農業文明的防線,並且征服了中原,在公元386年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非漢王朝——北魏。拓跋氏的鮮卑人早已湮沒於曆史,但在其故地,鮮卑人的遺產依然有跡可尋。離開北京四個半小時之後,我們終於抵達了拓跋鮮卑王朝的故都。

  走出大同汽車站之前,我先在車站裏找人打聽了下一個目的地——五台山的發車班次。先把退路找好,這是我老早就養成的習慣。售票窗口裏的女士說,每天只有一趟去往五台山的班車,早晨七點半出發,上車地點在另一個車站。我把這些都記在小本上,出了車站,把背包扔進一輛等在門口的出租車,告訴司機:給我找間像樣的旅館。旅途才剛開了個頭,我的內心正豪邁得不行。

  大同已經完全變了樣子。我上次來訪時還是1989年,那會兒的人們如果要乘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在馬車和公共汽車之間做選擇,它們的共同之處是車身上都刷著諸如“在黨的領導下闊步向前”之類的大字標語。

  出租車司機顯然過高地估計了我的實力。他帶我去了花園大飯店——他眼裏的“像樣的旅館”。這家四星級酒店一晚住宿的價格是四百二十元人民幣,大大超出了我這名“老外”的支付能力,兩位年輕的前台小姐對此大感驚訝,不過她們依然熱心地幫我聯系了雲岡賓館——三百六十元,還是太貴。最後,她們帶著幾分不情願,向我推薦了泰和春,但又憂心忡忡地指出,那只是一家三星級賓館。她們幾乎要為讓我如此屈尊而感到羞愧了。泰和春一晚只要二百元,而那正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價格,它位於大同城的東邊,不過反正城市也沒多大。幾分鍾之後,我們就到了。辦完入住手續,我回到車上拿我的行李,然後跟司機商量包他的車。最終談好的價格是一天一百六十元,大約相當於北京的三分之一。

  二百塊的房間相當超值,連地毯都是幹淨的,一個煙疤也沒有。飲水設備已經和中國的大多數旅館一樣,不再是從前的暖瓶,換成了電熱水壺。恭喜過自己之後,我用水壺燒了點開水,一邊等水開,一邊打開行李,拿出茶具:一只橘子大小的陶壺,兩只小瓷杯 ——一只給我自己,一只留給客人,或者兩只都給我自己。茶葉是一包台灣烏龍。除此之外,還有我從西雅圖對面的班布裏基島上一家兩元店裏淘來的圓形手工木托盤。盤底上刻著一座山,山上立著一間俯瞰瀑布的小亭子,還有一首到現在我也沒看明白的日文詩。做這只托盤的人大概和我一樣,總在幻想另一個世界。這是我在旅館度過的第一個晚上,我盡情享受著眼前的奢華。

  第二天早晨,為了通便,我改喝了咖啡,並准備好去見識拓跋氏鮮卑人的成就。和許多遊牧民族一樣,鮮卑人的宗教信仰中充斥著薩滿的成分,但是也像其他征服了定居居民的遊牧民族一樣,作為征服者的鮮卑接受了被征服者的信仰。拓跋氏尤其看重佛教。他們不僅支持佛教僧侶的活動,更宣稱“皇帝即如來”,以此牢牢控制了篤信佛教的子民。

  但這種安排也有不利的一面。僧侶和寺院因為免於征稅,成了許多人逃避賦稅的避難所,而那些沒有選擇逃避的人則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負擔。終於,在公元446 年,北魏太武帝忍無可忍,發動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滅佛運動。寺院被搗毀,沒來得及逃走的僧尼被強迫還俗。然而就在452年太武帝去世之後,他的孫子,繼位的文成帝立刻掉頭開始修複那些被他祖父毀掉的寺院。他還在都城西面的砂岩峭壁上啟動了中國曆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佛教藝術工程。這片名叫雲岡的山崖被當地人視為聖地,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尋找神跡的地方。文成皇帝則在這裏用石頭雕刻出了自己心中的神跡。

  最初的方案由文成帝指派僧人曇曜負責籌劃,這一方案包括開鑿五座洞窟,每窟中供奉不同的佛像,以此象征佛祖擁有的五種智慧:法界體性智,大圓滿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因為石窟由皇家出錢開鑿,於是窟中的五座佛像分別按照拓跋氏已逝的四位皇帝和文成帝沒能當上皇帝的父親的容貌雕刻。正所謂“皇帝即如來”,這些造像用石頭重申了鮮卑人的主張。根據皇家的記錄,有超過四萬名工人參與了工程,招募的工匠來自絲綢之路沿途各地,甚至遠達印度。工程開始於460年,到了全部完工的524年,雲岡的峭壁上已經被鑿出五十多個洞窟,裏面雕滿了五萬多尊佛像。到了唐朝,來自中原的工匠又為雲岡增添了一些佛像,但除了其中的一尊巨型阿彌陀佛造像,其他都無法與拓跋氏的成績比肩。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章 不立文字 第2頁:第二章 不見如來
第3頁:第三章 無山 第4頁:第四章 無家
第5頁:第五章 無始 第6頁:第六章 無相
第7頁:第七章 無心 第8頁:第八章 不作,不食
第9頁:第九章 無鏡亦無塵 第10頁:第十章 不得閑
第11頁:第十一章 不見桃源 第12頁:第十二章 不辨東西
第13頁:第十三章 不分南北 第14頁:第十四章 不死
第15頁:第十五章 無終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