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隨喜功德(1996) -- 星雲日記43 星雲法師著

隨喜功德(1996) -- 星雲日記43 星雲法師著

勇於承擔 1996/9/16~1996/9/30

[日期:2011-02-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九月 十六日  星期一

上午九時起,為臺視「星雲說喻」節目錄影,今天譬喻中的故事,部分內容,旨在說明––

◎世間上擁有的一切,都是辛勤耕耘下的結果,不會平白從天上掉下來,任何事情只要經過十年寒窗的努力,必定會有所得。

◎同樣一件事情,境界、心情不同,則感受就不會一樣。世界不時的在變化,但只要內心有主張,有認知,就不會受外境影響。日常生活中的喜歡、不喜歡,並不重要,不能膚淺的只看外表,要深思其內在涵意,感受自然不同。

◎人與人之間相處不要只想到自己,老是標榜「我」最辛苦、「我」最偉大,這樣是不會有人緣的。人雖要無我相,但要有人相,要常常想到,人家給我們多少?多為人設想,並常以他人為中心,自然就會受到別人尊重。

◎無論做什麼事,一定要自度度人、自利利人,因世界非只有一個人的,是大家共生共存的。人只要自己肯吃虧,必定能達到皆大歡喜的世界。

◎學習過程中,風霜雨露都會遇到,要有面對承擔的勇氣,才能如蒼松翠柏般屹立不搖。不要為一句話、一件事而失去信心、尊嚴,有為者是爭千秋非爭一時的。

◎有的人很會讀書,也擁有很高的學歷,但卻不會做人。為人寧可沒有學問,也不要不會做人,因做人比學問重要,不要心心念念只知道「我要」、「我想」、「我 希望」、「我認為」,為人子女者要討父母歡心;為人屬下者,要討主管歡心;為人媳婦者要討公婆歡心;與朋友共事要討朋友歡心,唯有讓別人歡喜我們,才是會 做人的人。

◎要讓人尊重,不外謙讓、禮貌、低下,因「敬人者人恆敬之」。要先尊重禮遇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敬重。

◎有遠見者不要只知道看眼前,而要看未來的希望。佛光山有目前的成就,皆是因應大眾的需求而建設,以信眾的需要為需要,故能適應各種眾生的需要。

◎人只要活著就要動,因「動」是人生的意義,「動」是表示沒有「死亡」,要將自己動起來︰動眼看好書、動口說好話、動腳行好事、動手做善事、動耳聽好話、要動心將心中的寶藏發掘出來。

◎人與人相處之所以會有摩擦,是沒有「講清楚、說明白」,軍中教育之所以進步,就在於這六個字,此六字真言是人我相處最好溝通和交流的方法,可以讓我們事半功倍,免去不必要的誤會與計較。

◎讀書若不留心,不懂得運用,讀再多的書又有何用?三藏十二部經典,不論如何深入,沒有用在生活中就失去它的價值。故有用的一句話、一句偈,能在日常中運用,受惠必定良多。

◎人在情緒下,最容易起無明,也最容易發脾氣,動情緒之際,不忘要慢一拍,冷靜思考了解真相後,就不會發生誤會,也才不會做出後悔的事。

◎做事情有沒有力氣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願不願意發心,這才重要。做事只要心甘情願,就會有力量;不發心,舉手之勞亦不會去做。所以,只要發心立志,則無事不成。

◎說一句好話,就會有深遠的功德,行一件好事,就會積一點陰德。一個人起心動念,不管是善念或惡念,都是業,皆會有報應,所以為人必須要多結緣、多給人方便,自會有所收穫。

◎母女、婆媳、夫妻、兄弟姊妹,每一層皆有其倫理親情關係,是不能替代的。故在相處上,彼此要有體諒對方的心,自然就不會有爭執。


■九月 十七日  星期二

清晨六時,到如來殿,看臺北道場徒眾上早課。

七時,早餐,並「催」促要到花東之行的徒眾集合。

八時,由道場出發,往宜蘭。

十時,抵礁溪圓明寺,並午餐。

十二時,巡視宜蘭仁愛之家,依融、紹覺到臺北開會。

下午三時,巡視正在工程中的月光寺。

七時,於臺東的日光寺,巡視即將完工的工程。

九時,連夜趕往屏東。

今天的行程,繞了半個臺灣,所到之處,對徒眾的安定、發心,都很肯定,但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上,實在有待加強學習––

◎記得我到臺灣弘法時,當時的環境條件都沒有現在的完善,每天忙著弘法、寫作、講經、開示,忙得不知道什麼叫「煩惱」?現在的年輕人,在客觀完善的環境下,不僅不懂得珍惜,反而輕易就起煩惱。人起煩惱時,要找出原因,否則在煩惱上計較,會很辛苦的。

◎脾氣大,並不表示有力量或能降伏對方,做人要有施無畏的慈悲,不要讓對方怕我們,要做到人家不怕我們,才是會做事的人。

如何讓信眾有歡喜心,是每一個弘法者的責任。因為有「歡喜」,才能將歡喜布滿每一個角落。

◎一個人心量若小,兩人在一起,兩個人不歡喜,三個人在一起,三個人不歡喜。心好,則處處都好,心不好,則沒有一個地方是好的。與人共事,要先改變自己,要求別人是不可能的。

◎當有不好的念頭興起時,心念要馬上糾正過來,要想是自己錯了。常常過濾自己的心念,也是一種淨心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為事務性的事起煩惱是很不值得的,為理想弘揚佛法才重要,其他的沒有什麼了不起。

◎活在希望裡,人生就很美好。在美好的人生中,要尊重自己的紀錄,自己的歷史,不要輕易自我破壞形象。

◎出家人的形象,不外柔和、慈悲、包容,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有理就損人,也不要凡事責怪別人,或老說別人的不是,「你對我錯」是處事四字真言,也是化解糾紛的不二法門。

◎一個人的生命,要在歷練挫折、痛苦和辛勞下,才容易成長。


■九月 十八日  星期三

上午十時,巡視正在裝潢中的屏東講堂,中午,並在屏東講堂用餐。下午二時回到佛光山。

每期發行三十萬份的《覺世》旬刊,自從改版成月刊後,負責編輯的滿光、滿祥、覺榮、覺兆、妙有、張美紅等工作人員,都很用心的要將此刊物的人間化、藝術化、以及其生活性、趣味性、可讀性的特色呈現給每一位信眾讀者。

滿光等人今向我報告,依信眾的希求,《覺世》的內容,將再增闢幾個專欄,如「袖珍語彙」、「人間佛教禪」、「藝文天地」、「法相」、「每月論壇」等。其中「法相」是由慈莊法師執筆的佛學名相解說,精簡扼要,很適合學子們的需要,部分內容如下︰

◎六成就

佛教講因緣,凡事必須因緣具足、眾緣和合方能成事。此緣起法為佛陀所證悟,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即連佛陀說法,也必須具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等條件,才能開演法筵,此稱之為六成就。

今諸經之通序「如是我聞」等語,即具足這六種成就––

一、如是︰為「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說而不疑,並依之而奉行,故稱信成就。

二、我聞︰為「聞成就」。即阿難自聞,阿難親聞佛之說法,故稱聞成就。

三、一時︰為「時成就」。即指說法之時間,法王啟運嘉會之時,眾生有緣而能感者,佛即現身垂應、感應道交,不失其時,故稱時成就。

四、佛︰為「主成就」。即指說法之主,佛是世間、出世間說法化導之主,故稱主成就。

五、在某處︰為「處成就」。指說法之處,佛曾於忉利天為母說法,除此,皆於人間之印度的摩揭陀國、舍衛國等處說法,故稱處成就。

六、與眾若干人俱︰為「眾成就」。指聞法之眾,菩薩、聲聞、緣覺、天、人等諸大眾雲集聽法,故稱眾成就。

以上六緣具足而教法興,故稱之為六成就,如果缺乏其一,即不能有正法流傳,故知成就道場說法,非一人所能為,須待信、聞、時、主、處、眾等因緣具足,方能 開演法壇。因此今之說法者,應當秉著恭謹虔誠之心,宣說法要,令大眾菩提增上,蒙受法益;而聞法者也應心懷稀有難得、難遭難遇想,並且發願護持正法、成就 道場,如此方能使佛光法水,源遠流長。

◎一心二門

《大乘起信論》為了說明心的性質,遂將含攝諸法的眾生心,分為「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以顯其體用,稱為「一心二門」。「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 覺悟的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都是說明眾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無明妄想而呈現生住異滅、迷悟染淨之相。

一、心真如門︰心的本體,沒有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等對待差別之相,為絕對平等之理體,此理體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真實如常。

二、心生滅門︰心的動相,隨緣生滅,故呈現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等對待差別之相。

心的本體為生起萬法的第一因,然凡夫偏於妄情,故不見平等之理體,若除妄情,則真如之體自現。故知真如、生滅二門,實則不一不異︰約義來說,真如門是絕對 平等的本體,不生不滅的實在;生滅門則是相對差別的諸法,生滅變化的現象,二者截然不同,故說不一。約體而言,非真如本體之外有生滅現象,因此真如即生 滅,生滅即真如,故說不異。以水波的關係為喻來說,水是靜的,波是動的,此為不一;離水則無波體,此為不異,故知不一不異是一體之二面。

從以上的詮釋得到一個結論︰宇宙萬有之本體為一心,眾生與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覺與不覺之分,故析為二門,覺者稱為心真如門,不覺者稱為心生滅門。由心之 本體而言,具有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等性質,為絕對的無差別相,稱為心真如門;由心之動相而言,具有生、滅、增、減等性質,為相對的差別相,稱為心生滅 門,此二者為一體兩面之關係,即稱為一心二門。若以禪宗公案「慧可安心」來說,未安之心就是心生滅門,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門,因此凡夫只要識心寂滅,泯除 妄想動念,即可見性悟道。


■九月 十九日  星期四

傳燈會和叢林學院,這兩天都有不少人要求剃度。為讓這些青年學子,能真正了解出家內涵、意義、儀式、出家追求的是什麼、以及出家後前途在哪裡?今特集合全山徒眾「師徒時間」,大家彼此交換意見––

◎人生追求的是快樂,出家快樂在哪裡?在真理法樂禪悅中,為眾生服務的快樂,就是最大的快樂。

◎出家是「出小家,入大家」,出家捨家家更大,捨親辭親親更多。

◎出家後,可從事文化、教育、慈善等各方面的事業。出家是人生道路上的另一種選擇,將自己更擴大、更提升。

◎出家是將自己奉獻給佛教及一切眾生,非只為自己了生脫死,而是要為廣大眾生的了生脫死和消除煩惱痛苦,從中得到自己的安頓與自在。

◎在多元化的社會,就是休閒、嗜好或讀書,也可以有所選擇,何況是終身大事。婚姻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現今很流行單身貴族的生活,出家也是一種單身貴族。

◎出家只是一種人生方式的選擇,有了佛法就不會再在意功名利祿這些事,能超脫,就能自在逍遙。

◎人生最高的快樂是信仰,無求、慈悲、奉獻、歡喜,是人生的真正開始;出家具有未來性、廣大性。

◎出家是要找尋自己內心的世界,不要老怪外在世界的不如意,只要有佛法,自然能轉境。

◎在佛門只要能安住,信仰可以淨化我們的人生、大眾可以肯定我們的地位、歷史可以帶給我們成就、時間可以幫助我們成長。


■九月 二十日  星期五

今天繼續和大家談「出家」––

◎出家即捨棄舊的觀念,建設新的思想。

◎出家的「閒」,不是沒有事做,而是一種放下,放下煩惱雜念,提起菩提慈悲。

◎雖是出家,也要讓父母感受到,自己對他們仍有孝養的責任,故自己要爭氣,父母才會認同。

◎對父母來訪,常住、職事,師兄弟要互相幫忙招待,天下父母皆是我們的父母,要互相關心。

出家的快樂是憂道不憂貧,出家人若錢太多或人情太重都是一種負擔,人在沒有負擔下,才能灑脫,才能擁有更寬廣的世界。真正有錢的人,是「富有恆沙界」。

◎出家性格如何培養?

 不為一句話或一件事起煩惱,

 對人我是非不比較、不計較,

 看淡世間的享受娛樂,將嫉妒心化為發心,

 喜與大眾共處,不喜獨居,

 喜共修,不喜自修,有喜悅的性格,常給人歡喜,

 有常住觀念、師門倫理觀念者。

◎什麼時候較適合出家?

如果想出家,必須要有三至五年的預備期,但並不一定每個人都如此,根器不一樣,有的三年的適應期仍不夠,有的三天就很有用。要看個人的成長如何?我主張要先過一段學法女(式叉摩那)的時間。

◎什麼條件才能出家?

出家唯一的條件是不還俗,以佛光山為家,包容師兄弟的好與壞,接受常住的制度規定,自己的「家」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受持戒法,不後悔最重要。

◎對父母應持何種態度?

對情執重的父母要花多一點時間溝通,要讓父母覺得出家並沒有失去兒女,且要看自己的信心是否堅強?父母也才會放心。

「出家」割愛辭親很難,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不容易,發心能公而忘私,出煩惱家,出生死家,此毅力非將相發心者就能出家,故「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也。」


■九月 二十一日  星期六

對即將到嘉義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就讀哲研所的徒眾,在他們報到前夕,特抽空和大家舉行「師徒時間」︰

◎人不和的原因?不外是講話沒有節制,不知婉轉;不要用責備或問號的口氣講話;講話也不宜用太多的驚歎號。對治的方法是要替對方設想,要多讚美他人,要有感謝的心。

◎到南華管理學院就讀,南華和大家的關係是色身的家庭、讀書的樂園、理想的天堂、心裡的淨土。「金角落銀角落不如自己的窮角落」,南華即是色身的家庭,沒有什麼好不好?自己的家,什麼都好。

◎要抱著發心耐苦的心態來此磨練,受教育本就要如此,年輕人不受苦,則一事無成,何況在呵護下的教育是成就不了人的。

◎一個人若滿肚子的貪瞋癡,是講不出好話的,故內心的道種要發揚光大,多用好話與人結緣。

◎能幹的人,自己可以創造天地,建立自己內心的淨土,即能擁有一切。

◎每到一個新環境,要將自己「有用」的部分提供出來成就事情,建設我們的理想,並點亮心靈中歡喜的燈、平安的燈、圓滿的燈,孝親慈幼、敬天順地。

◎參與活動有何助益?從中可以學習到對事件的見解、看法,和不同意見的處理方式、吸收他人經驗、新知,及訓練意見的發表。

◎人非生而成偉人,是經過努力後,才成為偉人。同樣的,並非每一個學生都是天才,但只要努力,人人皆可成為人才。

◎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除逆境外,也難免會有錯失。只有賢者與善人,才能在自己所犯的錯誤與失敗中,學習將來處世的智慧。怕的是常與錯誤「妥協」,而不知改進,那就失去學習的意義了。

◎面對新環境、新學期的功課,要有新的心態,即︰「學不成功誓不回,道不成就不罷休。」如此方能有所成就。


■九月 二十二日  星期日

九時,於如來殿大會堂,為二千多名前來朝山禮佛的信眾開示。

「朝山拜佛」,山在哪裡?佛在哪裡?「山」在佛光山;「佛」在大雄寶殿,但此佛不只是形相上的佛。朝山拜佛一定要用心與佛的功用契合。佛的功用很多,如––

1.佛的莊嚴威儀︰在家庭中教育子女,平常舉止要威儀、身口意念要莊嚴不邪思,並進而將佛的威儀、莊嚴散發到社會大眾身上。

2.佛安詳不講話︰「不講話」有時也很重要,佛如果在大殿上向信徒講「不可這樣」、「不可那樣」,信徒以後都不會來拜佛了。佛之所以偉大、了不起,就在於不講話;為人父母者,有時會讓兒女不喜歡,就是因為話講太多。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也是在講話,但都是講有用的話。故學佛要學「不講話」,話不要太多,除非能講出有益他人的話。

人與人相處、夫妻相處、與子女相處、與朋友相處,不一定要靠講話,人之相處,貴在相知,只要能心心相印,不一定要用語言來表達,用心來表達更加珍貴。

朝山禮佛,要將心中的佛拜出來,心中有佛,用慈悲的眼神看人,即是「佛眼」;講信心的話、歡喜的話、慈悲的話、佛的法語,那嘴就成了「佛口」,語言就成了 「佛語」;用慈悲的心、平等的心,表現在雙手上,去做善事、行禮,就成了「佛手」。念佛、拜佛時,要用六根來表現佛,讓自己眼、耳、鼻、舌、身意通身是佛 ﹗

佛在哪裡?在慈悲裡,所以有慈悲的地方就有佛,佛是全世界無所不在;「大地」是佛身,要輕聲慢語,不要把佛踏痛了;講話不要太大聲,以免把沉靜的佛給吵醒了;林木花草如同佛的毛髮,任意砍伐摘折,會把佛身弄痛。

體現佛在我心裡、腦海中,與佛合而為一,交流在一起,能如此朝山功德必定無量。

祝福大家拜出健康、信心、慈悲和功德來。

看到桌上母親的照片,想起出家時,母親才三十七歲,印象中她老人家很瘦,尤其在夏天,老是有病躺在床上。我到臺灣的前二十年,尚未與母親取得連絡時,總以為她往生了,沒想到她竟然可以活到九十五歲。

我覺得人生最高壽是八十歲,若太老了,不想吃、不想看、不想聽,人生的意義趣味皆無。故八十歲是人生理想之終年,若非惡疾,在油盡燈乾,人死亡是很美的。


■九月 二十三日  星期一

徒眾今日先後到法堂來請示,我就大家的問題,給予一些意見––

◎夫妻相愛,朋友相處,要彼此相容,有包容的心不去計較,久之,心量自然就大,也就是平常所謂的「有容乃大」。

◎對人要尊重,「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自我尊重外,也不忘要尊重別人,如︰在上位者要尊重屬下,父母要尊重子女的尊嚴。不尊重別人,做起事 來就會到處碰壁;不尊重別人,自然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所以與人相處,必須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對我錯,很多事情不必占有,只要享有,世界會更美好。

◎禪,不單指打坐或老僧入定,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穿衣吃飯,都是禪。禪如花,如畫,如味素,可以增加我們生活中的情趣。一個人生活中有禪,就懂得幽 默、灑脫、自在,如此境界就會不一樣。禪,以打坐為基礎,是向內看非向外看;是看內心,非看外境;有了禪,就不會為外境所縛,因禪的境界是寬廣無限的。

◎佛教的境界,是在追求真善美,心要「真」、要「善」,表現出來的舉止必定會很「美」。在佛門中,一揚眉、一瞬目,舉手投足間,都可以表現出美感,尤其是常常面對莊嚴佛像的潛移默化,人的氣質也會因而改變。

◎兒童是國家的棟樑、未來的主人翁。在家庭中從小就要培養兒童的慈悲、道德、結緣等觀念,對人有禮貌,懂得尊重別人,肯與人結緣,常做小小布施,以培養感恩的心。長大後,才會是個正人君子。

◎宇宙間,每一樣東西的存在都有其相關的因緣,所以要學佛道,先結人緣,有了人緣,助力自然會很多。

◎出家人,沒有什麼優越感,只有一顆服務奉獻的心。一個人肯吃苦,比較容易成就。與信徒接觸,重點在是否有佛法給人。

傳燈會長依嚴,送了一份這幾個月徒眾五堂功課的出席狀況,為表揚全勤的徒眾,我特為每一個人寫一張毛筆字,如「精進」、「正勤」、「正念」、「正精進」、 「進步」以做為鼓勵。得到的徒眾,分別是依輝、永明、永進、永本、永勤、永登、永瀅、滿持、覺齊、覺閱、覺任、覺持、覺菩、妙性、妙順、妙信、妙福、妙 峰、妙和、妙湛、林淑惠等人。

希望懈怠的徒眾,要引以為戒,道業是要靠自己修持的,對自己的道業不要以輕心慢心來看待。


■九月 二十四日  星期二

為人子女,給父母最大的回饋,是歡喜和放心。所以在修行道上,要自我精進、自我肯定,對自己在佛門的發心要無怨無悔,且要心甘情願。人常常不能持續自己的理想,最主要是忘失菩提心。

在修行道上沒有把持力,失敗的只有自己,能對自己的工作、信仰、佛法肯定,才會有未來。什麼事情都可以隨緣,但唯有在道業上,非要用心、認真的下一番功夫,否則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偶看到一則「問君歌」,頗有醒世作用,提供大家參考︰

問君找什麼?塵世何物堪永恆。
問君得什麼?生死未曾帶手中。
問君急什麼?若是定數總難逃。
問君謀什麼?報應總在兒孫頭。
問君算什麼?千筆不如天一勾。
問君貪什麼?蝶蛾撲火為此字。
問君賭什麼?籌碼未及心先輸。
問君求什麼?福德總降在善宅。
問君謠什麼?不勞刀劍人自傷。
問君刁什麼?螃蟹橫行有幾時。
問君傲什麼?風水十年各東西。
問君喜什麼?千金閻王不賣壽。
問君卜什麼?為善者昌為惡殃。
問君存什麼?常嘆分產動干戈。
問君謗什麼?三寸能造三世業。
問君怨什麼?種瓜由來總得瓜。
問君慕什麼?壽喜德祿總有因。
問君憂什麼?兒孫自有兒孫福。
問君苦什麼?眼前還有更苦人。
問君嘆什麼?今作孽時善來補。
問君瞋什麼?世塵如意本無多。
問君留什麼?豹留皮來樹留根。
問君躲什麼?古來何人躲無常。
問君等什麼?夜敲五更該醒時。


■九月 二十五日  星期三

上午前往斗六立法委員廖福本先生府中,在其令堂的告別式上誦經、上香。

中午轉往嘉義,巡視下星期即將開學的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校區。

南華管理學院位於嘉義縣大林鎮,從高速公路大林交流道前往,約二十分鐘車程可達,未來距南二高梅山交流道約十五分鐘車程,在交通上非常方便。

南華管理學院占地二十四公頃,地勢高聳,可以遠眺嘉南平原。

「全國最高師生比」是南華管理學院,落實人文教育的第一步。今年開辦有一所兩系(哲學研究所、資訊管理學系、傳播管理學系),共有一百名學生,但專任教師 就有三十多位。在課程設計上是採精緻化、經典化、全人化,目的希望教育學生在專業領域上,能有突出的成就;在待人處世上能有通達博雅的風度。

佛光山今年有十四名徒眾,就讀南華管理學院的哲研所,這幾天也都在學校幫忙整理環境。中午用餐後,特勉勵大家––

◎讀書是要靠自己讀,而非坐在課堂上等待老師講解,故沒有事先準備和預習,是沒有資格進教室。

◎身為學生若不懂得體會老師的包容和辛苦,當然就不會懂得感恩。

◎功課沒有做完是自己的事,凡事要以公務為重,寧可沒有讀書,也不要失去出家人應有的作息(可以一天不讀書,但不能一天沒有上殿)。

◎學生最大的缺失,不外乎向外求。想名利、求功名,而養成自私自利的習慣,不知要樹立自己的形象、風格。在大眾中能被人接受,比什麼都重要。

◎在生活中要律儀化,在思想上盡可自由化,不要光以讀書為職志,要將人「讀」好。上等的老師是教學生做人,中等的老師是教學生做事,下等的老師是教學生讀書。希望南華管理學院的老師都是上等的師資。因為要成佛,第一步就是先將人做好,所謂「人成即佛成」。

做人比讀書重要。


■九月 二十六日  星期四

今天為中視「星雲說」節目錄影,部分內容有––

「般若之威德,能動二種人;
 無智者恐怖;有智者歡喜。」
––《大智度論》

「常自觀察己所行,不見他人所闕失;
 與眾和顏無違諍,由持如是三昧故。」
––《月燈三昧經》

「懺悔能延金剛壽,懺悔能入常樂宮,
 懺悔能出三界獄,懺悔能開菩提華。」
––《心地觀經》

「勸君修道莫生瞋,法中無我亦無人;
 欲識西方求淨土,今是塵中不染塵。」
––《懺願儀》

「悲心施一人,功德大如地;
 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
––《大丈夫論》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六祖壇經》

「栴檀等諸香,所薰少分限;
 唯有戒德香,流薰上昇天。」
––《雜阿含經》

「恆說真實清淨語,慎勿妄言及惡口;
 常說可愛美妙言,能得最勝佛菩提。」
––《月燈三昧經》

「其言柔軟諦審實,舒顏和悅先慰問;
 見諸眾生常含笑,以持勝淨三昧故。」
––《月燈三昧經》

「心依邪見,破賢聖語;
 如竹生實,自毀其形。」
––《大智度論》

晚六時,和一百四十二位明天要參加剃度典禮的徒眾於開山寮庭院聚餐。


■九月 二十七日  星期五

上午九時,於大雄寶殿為來自臺灣各地及美國、澳洲、香港、印度、印尼、尼泊爾等國前來乞求剃度的一百四十二名徒眾舉行剃度典禮。

十時,在如來殿大會堂和前來觀禮的家長、記者們,舉行座談。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

出家,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

佛光山每次的剃度典禮,我們都用平常心看待。很感謝家長們,今天上山來觀禮。佛光山是提倡人間佛教,子女出家並不是出國,只是在人生的跑道當中,和一般人想法不同,換了一個跑道,而這一個跑道裡,可能更寬廣、更平坦、更方便。

中國過去的青年,為爭取婚姻自由,不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離家出走,有的為愛殉情,造成很多不幸事件;現代知識青年慢慢提升,要宗教自由、信仰自 由。我覺得家長和子女要溝通,自由歡喜必定是好事。我們教育部的官員說,大學生出家是教育的失敗,這是錯誤的觀念,大專學生出家可以提高社會宗教的境界, 這是教育的成功,而不是教育的失敗。

出家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一個出家人,尤其要做一個孝順的兒女。本山有一個規矩,不管哪一位徒眾的父母來了,都是我們的父母,要盡心接待。像我自己個人,就有一個心願,要把天下人的父母,當作我自己的父母,所以我覺得我的父母很多。

在座談會上,幾位剛圓頂的徒眾,也發表了他們的心聲––

妙益︰「今天我終於出家了,內心感到很歡喜,日前回俗家拿家長同意書時,父親對我說︰『如果父母不答應的話,你是不能出家的,但現在時代不同了,我們尊重你的選擇,出嫁是一條路,出家也是另一種選擇。你以後要好好學習,家中的一切不要擔心。』

父親的感覺是出嫁的女兒是別人的,只有出家的女兒永遠是自己的。」

妙益的母親表示,女兒選擇出家這一條路,家中的人都以歡喜心來祝賀他。他姊姊也說︰「妹妹選擇出家我很歡喜,因為我們平常人到現在還是茫茫渺渺,未來的路怎麼走也沒有目標,但妹妹已有明確方向,我覺得比我們俗家人還好。」

覺周︰「我真的很歡喜我的主管潘維剛立委和家人來參加我的剃度典禮。出家、在家都是生命的一種形式,今天的出家只是轉換另一種身分,來完成我未來人生要完成的目標。」

覺周的姊姊︰「帶上一份祝福的心,能夠參加妹妹圓頂的典禮,雖然對妹妹依依不捨,但在菩提道上,相信這個大團體大家庭會更愛護他,真心的祝福妹妹的出家。」

妙希︰「在巴黎我有很好的職業,家庭也很幸福,但在感覺上還缺少了什麼?所以我想學道,就自己一個人毅然回佛光山出家,父親一直都很歡喜我這個決定,要我好好做一個出家人,跟隨大師的步伐,弘揚佛教,我很高興回佛光山來出家。」

慧禪(大陸一級畫家)︰「今天對我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感覺上像是再生一次,大家知道我是一個畫家,在繪畫上我經過多年的奮鬥,多年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做一個出家人,我今天才成為沙彌。

很多人知道我要出家,都覺得很奇怪,因為我的家庭、事業,各方面都是正值黃金時期,為什麼會捨得放下?其實很早,我就對佛教有特殊的感情,尤其在學畫畫以後,很嚮往做一個畫僧。

我畫的題材都跟宗教有關係,畫了將近二十年宗教題材,今天真的如願出家,很難用言語來表達我心裡的感受。弘一大師的『悲欣交集』是我現在的心境,希望今後,能對佛教的藝術有所貢獻。」

有幾位家長,對子女的出家,發表他們內心感受––

蔡朝豐居士︰「我有三個出家的女兒滿維、覺寬、如志以及還在就讀叢林學院的蔡孟樺,我感到非常高興,女兒要出家是很好的事情,出家不是說出了家就忘了家。 大師在開示中也提到,出了家也可以時常回家探望父母,更可以照顧父母,將來佛光山還要闢建僧眾父母養老的精舍,真感謝大師為我們設想得如此周到。」

謝仁興居士︰「今天我的大女兒妙瑜能夠出家,最歡喜的是我們全家大小,他的弟妹們,沒有一個反對的,我的同修還特地插了一盆花來祝賀他剃度,希望在大師的教導之下,好好學習佛法,並在菩提道上精進,將來能負起弘法利生的工作。」

曾金億居士︰「覺穆是我最小的女兒,國中一年級時,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將他送到美國讀書,結果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出家,我們夫婦兩人心裡難 以接受。於是就問他,是否因為感情的事,想不開才要出家?是否在經濟上不夠用,才想出家?是否在美國住久了,親情疏離,無法溝通才想出家?他的回答都是 『不是』﹗是自己心甘情願的想出家。那時候和大師通電話,大師說要他繼續把大學唸完,並尊重他已成年的決定。三個月後,我們夫婦倆到西來寺看他,對出家人 的生活才有初步的了解,對人間佛教也很相應,一顆掛念的心,終於放下了。

去年覺穆在奧斯汀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就回臺灣,目前在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負責工程部分,很高興他能學以致用。希望佛光山的弟子們,都能在大師的領導下,把人間佛教,弘揚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今年分別拿到博士學位的慧開、依法,也訴說了他們出家的心路歷程。

慧開︰「早在臺大數學系二年級的時候,我就有出家的念頭,後來擔任晨曦社社長,參加佛光山的夏令營,開始跟佛光山結緣。畢業後,剛好普門中學需要一位數學 老師,所以就上山任教。五年後,家中的弟弟都大學畢業,也準備要成家了,身為長子的我,減輕不少責任,在父母的默允下,就決定出家了。

師父有一句話,是我最佩服的︰大家學佛都在講了生脫死,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師父說他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發願生生世世再回到這個世間做一個和尚。能講 出這樣的話,是要極大的勇氣。所以我在美國也常常跟信徒說,我們凡夫是醉生夢死,羅漢要了生脫死,只有真正行菩薩道的是出生入死。所以,如果我的人生再走 一次的話,我仍然會選擇出家的道路。」

依法︰「教育部提到大專生學佛出家是教育的失敗,我以十七年前,還是一個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就出家,經過佛教的栽培,拿到夏威夷比較哲學的碩士學位,跟耶魯大學博士的身分來做一個見證。

在我進大學時,對佛教根本沒有概念,在大學教育中,並沒有提供我們對人生意義的答案。我常覺得,人生在世,工作就是為了生活,生活就是為了工作,如此循環不已,我如何找到人生的答案?

佛教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種迷信,但我在書本上得知佛教的義理是一種智慧。為了尋找這之間的差異,我上了佛光山,才發覺佛光山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僧團,也才能真正代表佛教,我也從中找到究竟真理,更受到大師精神感召,故決定把自己奉獻給佛教。

我出家時,全家都上山來,父親只問我一句話︰『國家、社會、家庭栽培你這麼大,給你這麼多教育,你若出家如何回報社會?回報國家?回報家庭?』我回答父親 ︰『其實出家不是出了家就忘了家,也不是到深山裡面修行,而是以後更能夠全心全力為國家貢獻、服務更多的人。』

記得在大學時,有一位楊日南教授也問過我︰『要出家,還是要繼續大學教育?』我說︰『大學的教育只有四年,只是人生的一點,而出家可是我生命的全部,是值得去追求的。』」

除慧開、依法外,在印度留學多年的依華,也為佛教創立了不少「第一」––第一個到印度留學的中國比丘尼,第一個在印度梵文大學的中國比丘尼,第一個在印度國際大學的中國比丘尼,第一個在西藏辯經佛學院的中國比丘尼,第一個會見達賴喇嘛的中國比丘尼。

整個座談會中,在歡喜、感動、肯定、發願的氣氛下圓滿,最後由我做總結––

為什麼要出家?

為弘法也    為行萬里路也
為斷煩惱也   為結萬人緣也
為擴大也    為讀萬卷書也
為度生也    為做萬種事也
為離生死也   為更富有也
為昇華也    為更能覺悟也
為安身立命也  為做文化也
為證悟永恆也  為做教育也
為報父母恩也  為做慈悲事業也
為犧牲奉獻也  為做人上人也


■九月 二十八日  星期六

上午十時,於員林講堂為本山功德主賴義明先生的公子賴國津先生和王碧瑛小姐,主持佛化婚禮。

勉這一對新人,今日的歡喜是一生而非一時的,過去是三心二意,現在要一心一意,心有所依皈要互相尊重愛護,「一念」的心甘情願,就要維護一生,更要一心一 德同甘共苦,將愛昇華,敬愛家庭、社會;將歡喜擴及身邊的每一個人。夫妻相處能如跳探戈(有進有退),必能彼此包容,生活和諧。

下午一時,前往陳榮進、張雅娃夫婦府上家庭普照。

晚七時三十分,於豐原禪淨中心共修會上,和信眾開示︰人生是在追求快樂,而快樂的先決條件便是要少煩少惱,安住身心。道場是信眾的加油站,從聽開示中,佛 法給予我們精神加油,是我們的學校;與信眾接觸中,學會待人處事和各方新知的傳遞;更是諸善人上聚會之所,因為大家都是為佛法而來。以下提供四點讓大家參 考––

一、要有信仰︰信仰是道的根源,功德的寶藏,有信仰才有力量。我出家五十多年來,佛陀不曾跟我講過一句話,也沒有現身給我看過,但對佛陀的信仰我不曾改變過。佛存在我心中,自然就會有力量,此力量來自無形,來自自然,從禮佛中,拉近與佛的距離,加大心的力量。

信仰的最高境界是無分別,人情好壞、是非善惡皆是一如;學佛不光只有布施,如何讓佛法常駐心中,才是學佛本意。一個人有了信仰,那是世上最大的寶藏﹗

二、要肯發心︰發心的方法很多,非單指布施金錢,也可出力服務、出口說好話、出心來祝福、出時間當義工。人心如田,要去開發心田,播功德種結功德果。想求家庭平安,事業順利,子女聰明美麗……若沒有播種,如何有收成?

三、要能安住︰想把心安住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並不安穩,因「塵」是不清淨的,容易有是非、煩惱;要將心安住在慈悲裡、感恩中、福慧上、禪悅間,才是真正的安住。

四、要念住佛號︰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沒有念住,沒有念好,沒有念熟,人心就易散亂。念佛能念得心開意解,念得心花怒放,自然就會有法喜。人的「歡喜」要自己去製造,自己去開發,發心快樂,再不順遂的事,都能歡喜接受。

晚,抵圓福寺安單。


■九月 二十九日  星期日

上午十時三十分,前往嘉義縣大林鎮主持佛光山南華管理學院開校啟教典禮。

今前來參加典禮的貴賓有︰連副總統夫人方瑀女士、高教司司長余玉照先生、國策顧問余陳月瑛女士、立法委員蕭萬長先生、嘉義縣縣長李雅景先生、輔仁大學校長 楊敦和先生以及由俄羅斯學者耿義爾先生等六人組成的代表團,和來自全省各地信眾及佛光會會員們,共約二萬多人,使整個校園洋溢著歡喜、熱鬧的氣氛。

開校啟教典禮的全部過程,均以古禮進行,並有北管樂團伴奏,在典禮中,我致辭道––

「多少年前,前高雄縣縣長余陳月瑛女士,得知我有心想辦大學,就非常支持,並以行動來表示。有一年春節的大年初一,沒在家過年,反而帶著我在高雄縣附近四 處看地,選擇校址,由於那時教育政策對私人辦學尚未開放,故遲遲沒有著手。直到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宜蘭礁溪鄉公所有一塊土地,要我們辦大學,在非 常歡喜下,等不及未辦好的手續,就舉行了動土典禮。猶記得動土的地方還有清泉湧出,當時許多報紙都有報導此事,這瑞相增加了我們不少信心﹗

動土典禮上,我曾允諾在兩年後,佛光大學就能開學,雖然校地都已經合法准許開發,但土地變更手續非常不易,使得進度一再延後,令我耿耿於懷。後來,在巧妙 的因緣下,接辦了南華管理學院,這距離我承諾開學只剩半年時間,於是立刻全力以赴的著手工程,今天終能如期兌現開學,實在要感謝多方因緣的成就。

在臺灣這三、四十年來,我一直從事佛教教育、文化的工作,建了一百多個道場、十六個佛學院和九個美術館,讓宗教所表達的真善美世界,真正遍布在人間。為了貢獻國家社會,所以進一步籌辦了佛光大學,希望能為現代的大學教育開創新領域。

感謝各位今天來參加開學典禮,和我們結了很好的因緣,尤其是連副總統的夫人方瑀女士,更是我們的不請之友,謝謝各位貴賓給我們指教,希望我們在座的第一屆學生們,將來畢業後,能在社會上以佛光大學管理學院為榮。」

副總統夫人連方瑀女士︰「我代表先生連戰向大家致最高敬意與賀意。三十年來,星雲大師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犧牲奉獻精神,實踐了很多理想與偉大抱負,並累積了西來大學、智光高中、普門中學及十六所佛學院的辦學經驗,來促成『百萬人興學』活動,

讓佛光大學踏出了第一步。

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是中華民國第一所唯一不收學雜費的綜合私立大學,因此我對佛教徒『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共同護持國家,培育高等人才的高貴情操萬分欽佩。我也很希望將來有機會到佛光大學當義工,謹以廣學多聞,福慧雙修與大家共勉。」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余玉照先生︰「恭喜南華管理學院今天正式開學,這是何等的功德?何等的貢獻?在星雲大師精神領導的感召下,所有參與籌畫建校工作的大眾, 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各種硬體設備,這種高效率的工作精神,真可為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典範。而且也為國家社會,乃至全人類的發展,開拓了更重要的發 展空間。

當我看到貼在牆上『百萬人興學委員會』的功德主名單,是那麼長,是那麼多人時,內心真是感動極了﹗在此要恭喜龔鵬程教授,榮任貴校第一任校長,同時也要恭 喜第一屆的同學們,各位以優良的成績選擇進入南華管理學院,懷抱著熱烈的求知欲和使命感,希望在這裡好好用功,將來滿載而歸,服務人群貢獻社會,不辜負星 雲大師的期望,相信未來佛光大學必定能創造出第一流的學府。」

總統府國策顧問余陳月瑛女士︰「大師對宗教的奉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計,我身為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看到南華管理學院的開學,倍覺難能可貴,希望我們的佛光大學未來能媲美美國的哈佛大學。」

立法委員蕭萬長先生︰「今天我帶了一顆非常興奮、感激的心情來參加開學典禮,做為嘉義地區的民意代表,同時也身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非常感謝大師及佛光山諸位居士大德,能夠選擇嘉義大林地區作為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的校址。

我們了解如果要把嘉義建設成符合國家現代化的要求,必須從教育著手,所以我們嘉義的鄉親們期待政府,或者社會各界人士,能在教育這方面多給予建設。今天大 師他以菩薩心腸,決定在嘉義地區興建佛光大學,我想這是我們嘉義人的福音,也相信未來佛光大學一定是第一流的佛教大學。

我謹代表嘉義地區的鄉親們,向大師及佛光山各位大德先進,表達我們由衷的謝意。」

嘉義縣長李雅景先生︰「佛光大學的創建,未來對嘉義的教育與文化,必定有卓越的貢獻。嘉義縣政府、大林鎮公所代表會、嘉義縣議會以及各級民意代表和所有嘉義縣五十幾萬的縣民,將永遠支持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

龔鵬程校長︰「在這特殊的日子,有特殊的感受。剛從大師手中接過校長聘書,一方面覺得責任重大,另一方面覺得慚愧莫名。

我慚愧的是現代化的高等教育,最初都是由基督教、天主教幫我們興辦起來的,而且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例如大陸的燕京大學、濟南大學、齊魯大學;臺灣的輔仁 大學、東吳大學、中原大學、東海大學等,都辦得非常好。反觀佛教或中國整個宗教界辦學,起步都比較晚,更慚愧中國有辦大學教育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從三皇五 帝周朝開始,大學教育就非常發達。《禮記》中說︰『三皇建國,臨朝立危,教學為先。』另外,《論語》一開始就是『學而篇』;《荀子》第一篇也是『勤學 篇』,由此可見,我們有幾千年的教育傳統,但是,發展至今,整個中國高等教育卻談不上一流的大學水準。

在臺灣,我們教育界也一直沒有辦出一所具有中國文化傳統,而又能接續現代大學的新典範,所以我覺得我們辜負了傳統,也辜負了宗教界的資源。但在今天我們非 常慶幸與感謝,由於星雲大師和佛光山諸位法師,以及許許多多的信徒發心奔走呼籲下,體認到社會需要一所好大學,來提升整個社會教育與文化的水準。因此我們 努力將這所大學辦起來,所提倡的『百萬人興學』運動也得到整個社會及海外人士的支持。

六月中旬,當我到德國等地開會時,看到海外的佛光人,為了提升臺灣的教育品質,盡心盡力在推動『百萬人興學』運動,讓人非常感動。從現在開始我們將致力於 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品質,開創新領域,讓社會更有風采,以此來回饋大眾對佛光大學的護持,同時本著『慚愧感恩大願心』的精神來辦好教育。」

典禮圓滿後,由我頒發擔任「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委員會」的慈悲委員、智慧委員、菩提委員、圓滿委員等四千餘名委員的聘書。

會後,由全省各地的佛光會員們組成園遊會,來慶祝南華管理學院的開學,共計二百多個攤位,全省各地的小吃、特產、冷熱飲均有,每一個攤位我都去巡視,以感謝佛光會員們如此發心。

下午二時,和南華管理學院的新生們見面,並做簡短開示,我本性樂觀、歡喜,期勉大家到南華讀書,要讀出一個歡喜心來,寫家書時,要報平安,不宜讓父母掛 念,才是孝順的子女。在此要學習一般大學學不到的人與人間的相處之道;人與事間的圓融之道,能自在,自然自我的境界就容易提升了。


■九月 三十日  星期一

在臺北道場登記服務的義工有一千多名,依個人不同的時段,有的三天,有的二天,有的是利用星期假日,分別輪流到道場來幫忙,最讓人感動的是還有一星期七天全勤都到道場來發心的。為感謝這些全勤的義工們,特地為每人寫一張毛筆字,送給她們做為獎勵。

臺北道場在今日備有茶點,舉辦義工座談會,共有八百多名義工出席。

每天一踏進臺北道場,整齊乾淨的環境,讓每一個到道場來禮佛的信眾都很讚歎,這些都是各位義工們的功勞。

「義工」不同於「志工」,志工,是我願意,但好不好不一定;義工,是發心的,是有情有義的,是以仁義的胸懷在為人服務。

義工的祖師是釋迦牟尼佛,為眾生服務,沒有拿薪水且是自動自發的,也不用人家來招呼,還帶動了很多菩薩大德,為眾生當義工,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 的隨機說法;阿彌陀佛日夜不歇的接引眾生;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都將慈悲歡喜遍滿人間。

義工就是效法菩薩們的精神,「要為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義工的工作和一般工作性質不一樣,一般的工作是念念在錢,為代價在付出;義工的工作是念念在歡喜快樂和結緣,發心是不同的。

我出家六十年,在弘法利生的工作上,沒有星期日,沒有過年,沒有假日,做了六十年的義工,在工作中得到的快樂趣味和法喜,非金錢可以買到的。一個人如果有一段時間,可以做一些心甘情願的事,那對自我精神領域的揚升,有莫大的助益。

做事若覺得辛苦就會很累,或不情願的話,就會很苦,所以「心甘情願」的服務,其價值是無形的。做義工最主要要學習笑容,學習慈悲,讓功德種子播種,將來必定會很有人緣,事業會很順利。

道場的莊嚴,全賴各位義工的發心,讓佛祖歡喜、龍天護法護持、信眾安住,這皆大歡喜的功德,願回向給大家事業順利,闔家平安吉祥。

座談會圓滿前,簡略的回答義工們的發問––

◎面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都會讓人有所感觸,在有體會的感動情愫中,人最容易成長。

◎很多事情不要光只有「感覺」,而是要「我要怎麼做?」要將感動化為力量,來面對人生的苦難與挫折。

◎如何培養兒童的感恩心?可以帶小孩參觀傷殘醫院,去見識世間的淒涼面,來引發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世間上可憐的人很多,只要去關心,處處都有我們可以發心的地方。

【書籍目錄】
第1頁:好因好緣 1996/9/1~1996/9/15 第2頁:勇於承擔 1996/9/16~1996/9/30
第3頁:心的味道 1996/10/1~1996/10/15 第4頁:隨喜功德 1996/10/16~1996/10/31
第5頁:菁華語錄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