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 聖嚴法師著

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 聖嚴法師著

至心發願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至心發願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一心

  可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是指真心和直心;第二層是指專注一意;第三層則是一直到成佛為止,不會改變信心和願心。
  
  皈命
  
  在梵語即是「南無」(namas),有三義:1.身命歸趣於佛;2.身命歸順佛的教義;3.命根還歸於一心之本元。乃表信心之極致,以全部的身命及生命歸趣於三寶的法身慧命,稱為皈命。梵語即是南無。
  
  我們共有三命,即是身命、生命和慧命:
  
  肉身的從生到死,叫作身命,乃是階段性的暫時存在,死亡以後就沒有了。
  
  一生又一生的連續,叫作生命,它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無盡的生與死之間,永遠都還有一條命在,不論信佛與不信佛都有這一條命是生命。
  
  聞法的知見及修法的功德,叫作慧命,從初聞佛法開始,一直到成佛以後,慧命永遠存在。
  
  身命最容易丟掉、最脆弱,數十年的人生旅程走完,便隨著消失;生命,在未離生死未得涅槃之前是丟不掉的;慧命最可靠、最美好、最究竟。
  
  由此三命,引申此處所說的「皈命」則有三種意義:
  
  身命的歸趣:就是當肉身的壽命還在的時候,一定要盡形壽來發願往生西方的彌陀淨土。
  
  生命的歸趣:是指從現在這一生到成佛為止多生多劫的階段,包含一生一生的壽命,除了這一生之外,還有無量生,凡夫位中稱為「分段生死」的生命,聖位的菩薩階段稱為「變易生死」的生命,一直到成佛為止的生命過程中,都發願能與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在一起。
  
  慧命的歸趣:可以分成二個階段:1.聽聞佛法之後,以佛所說的法為自己的慧命;2.由於自己修證而悟到了佛法的真諦之後,見到佛的法身,叫作法身的慧命。此處〈淨土文〉中的「皈命」,是以我們現在的凡夫身,聽聞佛法而以佛法為慧命往生西方,花開見佛以後,便得法身的慧命。也可以說,凡夫初學佛法、聽聞佛法,一直到成佛為止的善根宿慧,都可叫作慧命。以此慧命來發願,願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這裡的一心皈命,可以是通指這三種命,也可以是單指一種命——慧命。如果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有三條命,那麼對肉體的死亡就不必害怕了,因為還有生命,並且能夠聞法修行獲得慧命。
  
  因此此處的「一心皈命」,可有兩種意思:1.我專志一心把我全部的命根回歸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2.我一心一意要回歸到法身的慧命,用慧命來嚮往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根據釋迦世尊在《無量壽經》卷上的介紹: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數劫,有許多佛次第出世滅度,其中有一佛名世自在王如來,那時有一位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發起無上正等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卅法藏,學習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精勤修行之後,即於世自在王佛前發四十八大願,成就國土,成熟眾生。這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卅安樂。」又在《阿彌陀經》中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卅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當他在修菩薩道的階段,是位出家的比丘,以一位比丘的身分而發弘願,願他自己成佛的時候,能出現一個世界,名字叫極樂。也就是說,他是在極樂世界成佛。極樂的意思,又可以翻譯成安樂,所以極樂世界又稱為安樂國土。
  
  依據《阿彌陀經》的介紹:「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極樂的意思是說,世間任何五欲之樂,都沒有辦法與佛國淨土的解脫之樂相比,所以叫作極樂。人間的樂是與苦相對的,所以是比較的樂,而不是絕對的樂。西方淨土的安樂則是絕對的,不是與苦相比較而來的,因此叫極樂。
  
  樂可分成三類:1.五欲的樂,2.禪定的樂,3.解脫的樂。人間及天上的凡夫,最多只有欲樂及定樂兩種。
  
  五欲樂是指財、色、名、食、睡。但事實上,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指眼、耳、鼻、舌、身所接觸的相對的境界,那就是色、聲、香、味、觸五種,稱為五欲之樂,這和苦是相對的。而凡夫的眾生,苦多樂少,往往樂是苦的果,苦是樂的果;相反的,苦是樂的因,樂是苦的因。
  
  為什麼說苦是樂的果?例如有人以負債來先享受一番,還債之時必然有得苦吃,這是先樂後苦,樂成了苦的因了。相反的,有一些人修苦行,希望求升天國,或者拼了命辛辛苦苦賺錢,然後拿了錢去旅遊、享受了,那就是樂為苦果。很多人為了肚子餓要吃飯而去工作賺錢,但是工作了一整天,吃的時候只短短幾分鐘就吃飽了,這不能不說是苦多樂少。
  
  至於宗教的苦行,在印度及中國,都有這種苦行的宗教。有的把自己浸在水底,有的掛在樹上,有的囚處山洞不見天日,有的澗飲木食草衣石座,老死不與人間往還,這樣苦苦的修行,其目的是為了升天,為了羽化、蟬蛻。在他們主觀的感覺上,修行到最後,會享受到放下物欲的快樂,這是由苦行而得來的,但卻仍不究竟。
  
  禪定的樂,是從打坐修定而得到心的平靜安穩。沒有身體沈重的負擔,沒有雜念妄想的負擔,心中無事,感到非常輕安穩定,乃至時空感消失。若跟五欲之樂相比,五欲之樂是從刺激獲得,禪定之樂是從負擔的釋放獲得,一旦獲得禪定的樂,便不會貪戀五欲之樂了。只不過這種禪定的樂只有在定中才可以享受到,離開了禪定就沒有,所以仍是間斷性而不是一次樂便能永遠樂,所以不能稱作極樂。
  
  解脫之樂,是沒有魔障的擾亂,不受五欲的引誘,沒有得失的煩惱,沒有安危的困擾,沒有生死的憂喜;既不被物質的環境所牽累,也不被精神的影響所動搖,所以稱為解脫之樂,就是最徹底、最究竟的快樂。
  
  極樂是形容阿彌陀佛的淨土,在幾部淨土經典中,都有介紹極樂國土依正莊嚴的大概。《無量壽經》卷上說其國眾生:「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又說:「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合成為地。」無山無海,「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自然之物。」其國中的「聲聞、菩薩、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人天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阿彌陀經》說:「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中蓮華,大如車輪。……常作天樂。……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阿彌陀經》又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位),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如觀世音、大勢至等)。……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極樂世界位於我們所處這個娑婆世界(大約是指整個的銀河系範圍)之西方,相隔十萬億個佛國世界(一佛所化國土,相當於一個銀河系,稱為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極樂世界究竟有多大的範圍呢?那是無法用我們凡夫的心量去衡量的。而且福報大、智慧高的眾生到了那邊,見到的是大的世界;福報小、智慧低的眾生到了那邊,見到的是小的世界。
  
  有的眾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看到的佛是千丈以上的大身,有的看到的是相當於一丈六尺高的普通身;有的看到的蓮葉不過是車輪一樣大,有的看到的蓮花像無限大的車輪。而那邊的眾生都是蓮花化生,有形相所見的一共有九品,稱為九品蓮花,由下品下生到上品上生,但這尚是凡夫所生、凡夫所見的。
  
  至於初地以上的菩薩們,稱為法身大士,為化眾生雖有形相,但他們自身其實是無形、無相的,但是有功德、有慈悲、有願力。法身大士是以五分法身的功德為身,不一定要有某種形相,故其所處的極樂世界,也不一定有形相有範圍,可以大到無限,也可以小到無限。
  
  總而言之,依眾生福德善根之不同,所見極樂世界的有無大小也不相同,所以不要把極樂國土認定只是像《阿彌陀經》中所說那樣的世界。
  
  阿彌陀佛
  
  這四個字,意思非常豐富,是梵文AmitaBuddha的音譯。事實上AmitaBuddha應該譯成「阿彌陀佛陀」五個音節。
  
  根據《阿彌陀經》所說:「彼佛何故號阿彌陀?」由於「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云:「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梵語的阿彌陀佛,共有三譯:1.無量壽(Amitāyus);2.無量光(Amitābha);3.密教譯為甘露(Amṛtā)。它的意思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清淨、無量平等的佛;而「佛」是覺的意思,故有近人夏蓮居居士將《阿彌陀經》譯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是自覺、覺他、覺滿。自覺是除煩惱、離生死;覺他是行菩薩道、廣度眾生;覺滿是智慧圓滿、福德圓滿,那就是無上正等正遍知覺,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既是無上圓滿的覺者,有無上的慈悲,能夠廣度眾生,因此阿彌陀佛也被稱為大慈悲父及無上醫王。大慈悲父是愛護眾生而不捨任一眾生的,無上醫王是能醫療所有一切眾生煩惱諸病的。
  
  至於無量壽命,是說在時間之中,阿彌陀佛是永遠常住的;無量光明,也就是說在空間之中,阿彌陀佛是普遍照顧一切眾生的。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永恆於時間,普遍於空間。無盡的時間,無限的空間,都有阿彌陀佛的慈悲之光及智慧之光存在,所以叫作無量壽、無量光。
  
  阿彌陀佛又是無量清淨,沒有人間凡夫的私心執著。一般的凡夫都有親疏遠近厚薄之分,即使講慈悲、仁愛、仁慈,都仍帶有感情的成分在,只要有私心夾在其中,便不能叫作清淨。但是對佛而言,因為他在時間中是無盡的、無窮的,在空間中是無限的、無邊的,因此佛是絕對無私的。
  
  至於無量平等是什麼意思?平等本身就是等量、等級、等格和等時。「等」的真正意涵是:對方需要多少就給多少;有多少人要就給多少人;自己有多少便給人多少;不論親疏,凡有需要便盡力給予、及時給予。唯有佛能夠絕對平等,適人、適處、適時、適量,平等救助,因為他有無量的慈悲和智慧。
  
  如何算是真平等?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中說了一個譬喻:天下雨是普遍施於地面的,但是地上的小草吸收到的雨水比較少,大草吸收比較多,大樹吸收的就更多了;天並不會給大樹一噸水,給小草也是一噸水,如果是這樣,小草很快就會死掉。眾生也是一樣,程度不同,需求不同,佛就給不同的而且是適量、適時、適度的救濟,這才是真平等。又譬如三歲小孩穿的衣服,和十五歲小孩穿的衣服,尺寸一定不一樣,若只講求形式上的平等,給他們穿一樣的衣服,反而不能切合需要,造成他們的困擾。
  
  在《無量壽經》卷上,介紹阿彌陀佛,共有十三種稱號:無量壽、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炎王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並說:「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踊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一句阿彌陀佛,有這許多意思和這許多功德,若不勤念阿彌陀佛,實在辜負他了。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至心發願
第3頁:佛光慈攝 第4頁:彌陀本願
第5頁:眾罪消滅 第6頁:意不顛倒
第7頁:彌陀相迎 第8頁:菩提滿願
第9頁:後記 第10頁:附錄 - 慈雲懺主淨土文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