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六祖壇經箋註 丁福保居士著(轉載中)

六祖壇經箋註 丁福保居士著(轉載中)

六祖壇經箋註後序

[日期:2010-10-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丁福保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六祖壇經箋註後序

吾儒言經文錯簡者、起於劉向之校尚書、(見漢書藝文志)猶有古文可據也。疑經文脫簡者、始於鄭玄之註玉藻、(見禮記註)然尤不敢移其次第也。至北宋以後、始各以已意改古書。有所不通、輒言錯簡。六經幾無完本。餘波所漸、遂及叢林。於是六祖壇經、有言其錯簡者、則移其次第。有言其脫簡者、則以他書補入。余以正德舊刻本校之、其竄亂之蹟、尚未盡泯也。大凡古書之傳於今者類如此、不獨壇經為然。而余又考壇經之所傳述者、即釋迦佛在靈山會上付與初祖大迦葉之正法眼藏也。由初祖傳至二十八祖達磨大師、始來中國。是為東土初祖。又傳五代至弘忍大師、凡三十有二祖、皆密密相傳、以一傳一、餘人不能得其法。自忍大師傳法於六祖、六祖遂廣傳其法於天下。其門人又詳敘之而為壇經。即今之所傳者是也。其淵源遠有端緒如此。余獨怪壇經為宗門切要之書自唐以來千二百餘年間、未見有人為之註者何也。豈視為淺近易曉、人人可以盡解耶。抑道在心悟、不在文字。我宗門下客、不必求知求解耶。夫以指指月、指本非月。非馬喻馬、馬非非馬。指與非馬、猶之文字。借指可以見月、借非馬可以明馬。猶之借文字可以通經義。通經義可以明心見性。故文字為傳道之器、得道則其器可投。文字如渡海之筏、到岸則其筏可捨。若未到岸未得道之時、文字究不可以不求甚解。此壇經之所以不可無箋註也。雖然。註書之雖。自古言之。漢儒註經、必引會數經、勘契密合、而後下筆。不第時代近古、多得遺聞而已。魏晉以降、儒者不遵師說、意主穿鑿附會、漢學於是浸廢矣。其後如杜征南之註左氏傳、顏秘書之註兩漢書。雖瞻博絕世、猶有摘其舛駁者。徐無黨註五代史、寥寥數語、其於大義、毫無補益勿論矣。惟裴松之之註三國志、劉孝標之註世說新語、酈道元之注水經、皆能補原書所不載。其辭又雅馴、頗見魏晉風軌。李善之註文選、止引經史、不釋述作意義。東坡嘗稱之、而詆五臣註為荒陋。凡此皆可為箋註家之鑒戒者也。後世之註佛經者皆宜据事徵典、不妄加義。不可如王輔嗣之註易、郭子玄之註莊、屏實騖華、唯在發揮一己之意。蓋佛氏之微言奧義、惟佛與佛能知其究竟。即二乘菩薩亦不可空談妙悟、妄為度量也。善夫蓮池大師之言曰、如經所言、有諸盲人、群手摸象。其摸象鼻者、云象如箕。其摸股者、云象如柱。其摸尾者、云象如帚。其摸腹者、云象如石。乃至摸眼則云如鼓風橐。摸耳則云如倒垂葉。摸蹄則云如覆地杯。人執所摸、互相是非、觀者捧腹。今日談經、何以異是。佛已涅槃、咨詢無繇。出情識手、為想像摸。彼此角力、如盲譏盲、予實慨焉。蓮池之說、可為經疏家空譚之藥石也。昔李商隱為文、多檢閱書冊、左右鱗次、時號獺祭魚。毛西河作試帖、陳書滿幾案、其夫人亦詆為獺祭。餘謂註佛經者、獨宜多檢書冊、以期多得考證。惟不可太涉泛濫、以失說經家謹嚴之體焉耳。若但為簡單之經註、宜仿廖瑩中世綵堂本韓文註、(徐氏翻刻本名東雅堂韓文)朱子諸集傳例、及離騷集註例、悉削去諸家姓氏、彙輯群說、自為一書、然已不能免宋元人說經之窠臼矣。此余所以遠祖漢儒經註、近法三國志世說文選等註、而為壇經之箋註也。箋與註、本是不同。箋之云者。說文云、表識書也。謂書所未盡、待我而表識之也。康成詩箋、昔人謂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特稱之為箋。今壇經中之各偈、大抵用箋者為多、因非箋不能達其意也。註之云者。稽典故、考輿地、詳姓字、明訓詁、識鳥獸草木之名也。註法之中、又分三端。一曰正註。宜引本事以解之者也。今壇經中所註之寶林、衣法、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以上見第一品)知解宗、顯宗記、(第八品)卓錫泉、(第七品)水晶缽、(第八品)六祖舊居、(第九品)嗣法四十三人、(第十品)等是其例也。一曰互註、宜沿波討源、博採眾說、以為佐證者也。今壇經中所註之此心成佛、生死事大、生死苦海、福何可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以上見第一品)用即了了分明、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八萬四千智慧、(第二品)有把茆蓋頭、(第八品)及他心通、(第九品)等是其例也。一曰訓詁。解釋其音義、而無害其文者也。今壇經中所註之獦獠偈頌碓薙(以上見第一品)等字是其例也。司馬遷之言曰、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此精思之謂也。班回之言曰、篤學好古、實事求是。此詳考之謂也。詳考始可言註。深思始可言箋。餘學殖荒落、何敢插齒牙於著作之林、而為此經之箋註。蓋欲於佛經箋解中自辟一徑而行、一以援古德之言、示人以不蹈空疏之弊。一以便利根初學、閱之頓悟如來上乘、而為假諸文字為其筌蹄也。校勘既竣。復以釋迦佛像及列代祖師像三十三尊冠諸首簡。昔武梁祠、魯靈光殿、皆圖偉人事蹟、而宋刻本列女傳、亦有顧凱之之畫像。借圖像為感發興起、由來舊矣。今此三十有三尊者、即佛祖傳授大法之次第。學者既讀斯文。則必想見其人。見其人而不得。則見其像如見其人也。如見其人之口口相傳心心相印也。附圖之意、蓋在於斯。中華人民建國之八年十一月無錫丁福保識

吾友邱菽園先生寄我劉世馨粵屑所載之六祖缽一條、謂「六祖葬曹溪、故其真身衣缽在焉。建塔事之、白光衝天三日。後黃巢至曹溪、云霧晝晦、軍人失道、致恭乞哀而去。南漢王劉鋹使迎衣缽、缽墮地、因捨田數十頃贖罪。肉身香燻如漆。其衣二、一乃達摩所傳、西域屈□布緝綿花心織成者。一為唐元宗所賜、織成淡山水者。其缽非銅鐵木石、人莫能識。明魏莊渠為廣東提學、慨然欲闢佛、毀佛寺無數、至南華、擊六祖相傳之缽。又欲毀其寺、焚其衣。見缽現委鬼二字、驚而止。」菽園先生又曰、「古今方言、有以孝子一名詞、專指身服衰絰之人而言者。試證之後漢書、桓帝既葬、民士往哭陵者、計千百人、當時均喚作孝子。又證之三國志、有妄男子、惘惘然誤入諸葛恪府內、時以其人實著孝服、故亦喚之為孝子。今廣東俗語、猶存古意、凡衰絰在躬者、皆喚是孝子。六祖本廣東人、應作廣東諺矣。」附錄於此、皆可為壇經補註之資料。且以誌良友之益我於不忘也。民國十一年二月丁福保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4-25 7:08:53
多谢網友上傳。不知何时余文将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