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聖嚴法師著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聖嚴法師著

下編本門 -- 一七、分別功德品──清淨果德,弘經威力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七、分別功德品──清淨果德,弘經威力

本品的前半部分,是本門正宗分〈壽量品〉的續篇,後一半為本門流通分的開始。故其前半部分是敘述佛壽長遠,讓從地涌出的世尊過去所度的諸菩薩,以及現在靈山的諸弟子,獲得內證利益之深淺。後半部分則廣為分別持經所得,「證」、「信」、「供養」等功德。

太虛大師《法華經講演錄》云:「前品如來壽量,為已滿之佛果,為明聞佛果者所成之德相、及顯佛法之威力,故有此品。」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這幾句經文是說,佛說《法華經》的時候,法華會上從地涌出者及一切會眾,都聽到佛的壽命劫數有這麼長遠,就有無量無邊阿僧祇數的眾生得大利益;也可以說釋迦牟尼佛說完〈壽量品〉的時候,此界他方眾中有「得無生法忍」,有「得聞持陀羅尼門」,有「得樂說無礙辯才」,有「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有「能轉不退法輪」,有「能轉清淨法輪」。也有無量微塵數眾生,或「八生」、或「四生」、或「三生」、或「二生」、或「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生法忍」,是以觀諸法無生之理,忍可之智,究係何種菩薩階位,得此忍智?諸家頗有異說,龍樹說是初地以上,《仁王經》說是七八九地之悟名。龍樹的《大智度論》卷七十三云:「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是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意譯為不退轉,又為必定,共有三不退:十住位不退,初地行不退,八地以上念不退。既是觀諸法無生之理而忍可的智慧,宜為初地以上的菩薩,又名斷除一分無明,親證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了。

依據天台智者的《法華文句》卷十上,是以十住位配「無生法忍」,十行位配「聞持陀羅尼門」,以十回向位配「樂說無礙辯才」,以初地配「百千萬億無量陀羅尼」(亦名旋陀羅尼),以二地配「轉不退法輪」,以三地配「轉清淨法輪」,以四地配「八生」,以五、六、七地配「七、六、五生」,以八地配「四生」,以九地配「三生」,以十地配「二生」,以等覺位的一生補處菩薩配「一生」。

「聞持陀羅尼」,陀羅尼的梵文dhāraṇi亦有譯作陀鄰尼,是「總持」的意思。得聞持陀羅尼者,凡有所聞,皆能恆持而不忘失。《大智度論》卷二十八云:「三聞能得;心根轉利,再聞能得;成者一聞能得,得而不忘,是為聞持陀鄰尼初方便。」接著也舉出了音聲陀鄰尼門及名字陀鄰尼門。

「樂說無礙辯才」,即是四無礙辯,亦名四無礙解,梵文catasraḥ pratisaṃridaḥ之一的第四樂說無礙,梵文pratibhāna-p。依據《成唯識論》卷九,入初地以上,得四無礙辯,入第九地時得四無礙解,永斷二愚及粗重,至佛果位,一切圓滿。得此樂說無礙者,順從真理無有滯礙,巧說佛法,令聞者樂求。

「旋陀羅尼」,即是百千萬億無量陀羅尼,是圓滿具足一切教法,出沒無礙之念慧。

「八生」,依據世親的《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下云:「八生一生者,謂諸凡夫決定能證初地故,隨力隨分,八生乃至一生,皆證初地故。此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離三界分段生死,隨分能見真如法性,名得菩提,非謂究竟滿足如來方便涅槃也。」

本品的這段經文相當難解,古來印度及中日大德治《法華經》者,作了不少疏釋,足見其文的深度層次。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并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栴檀沈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遍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

以上這段經文,描寫法華會上的一個大場景,類似戲劇中的大團圓:人間、天上、此界、他方,乃至古佛多寶如來及其隨伴,全數到齊,為了讚歎供養,虛空之中,自然有天華、天香、天衣、天鼓,繽紛散落飄揚;尚有諸菩薩眾,手持幡蓋,於空中次第而上,達於色界的梵天。在敦煌石窟的〈法華經變圖〉表現得非常生動熱鬧的畫面,大抵就是依據這段經文製作而成。《法華經》本門正宗分的長行到此結束,以下是它的重頌共十九偈,茲錄四偈如下:

「佛說希有法,昔所未曾聞,世尊有大力,壽命不可量;無數諸佛子,聞世尊分別,說得法利者,歡喜充遍身。」

這兩偈經文是說,世尊宣說了如此難聞希有之法,過去從未聽過,那就是世尊有大神通力,時劫可以長短互入,短短數十年而已無量壽。無數佛弟子,聽了世尊運用種種方式來善巧分別說明之後,大家都獲得大利益,所以每一會眾都得法益,歡喜充滿全身。

「如是等眾生,聞佛壽長遠,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

以上與會的微塵數菩薩眾,聽到了佛壽如此長遠之後,便得到無量的無漏清淨果報。「無漏」是智慧;「清淨果報」,根據《法華文句》卷十上,是無障礙的實報淨土,當指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所證果位。

「如是種種事,昔所未曾有,聞佛壽無量,一切皆歡喜。」

如上所見的大場面,都是由於世尊說了「佛壽無量」,一切與會眾生,皆大歡喜,充遍全身,所以感得那樣多的華、香、天衣、天樂,自然天降,周遍會眾之上。

本門正宗分,到此圓滿。從這以下的三品半是《法華經》本門的流通分。

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的前)五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在這段經文中,佛告彌勒菩薩:假如有眾生聽到佛的壽命那麼長遠,乃至僅於一念之間生起信、解,他所得到的功德是無法衡量的,縱然有人於八十萬億那由劫之中,都修行六波羅蜜中的前五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若跟此人一念信解佛壽長遠的功德比較,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乃至無法以算數譬喻,來比較差距多少。這是勉勵眾生,應當對於佛壽無量長遠的事實,生深信解。

「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前面經文是「信」「解」佛壽長遠,功德無可限量,此段經文,又增加其他幾種叮嚀:若有人能瞭解佛說佛壽長遠的意趣,他的功德,無有限量,他便能夠生起如來的無上智慧,也就是一切種智。更何況還能廣求多聞佛法,包括自聞、教他聞,自持、教他持,自書、教他書。並以各種供品供養此《法華經》,又復功德無量,能生佛的一切種智。

在前面的〈法師品〉中,強調了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本經的功德,於本品中再加入信、解的重要性,也加強了自己修行,並教他人修行聞、持、書寫的所謂「自行化他」的自利利他行。

「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若有人能於聽聞佛的壽命長遠,而以「深心信解」的話,就等於親自見到釋迦如來常在耆闍崛山,被諸大菩薩及諸聲聞圍繞,宣說妙法。也等於見到所處的娑婆世界,已成佛國淨土,一切依正莊嚴,全同於諸佛所居的清淨安樂之土。若能常作如是觀想的話,便是深心信解之相。

這段經文,兩度提出「深心信解」。第一度說,當有人聽聞佛壽長遠,就當以深切的真誠心來信仰、來瞭解。第二度則說,若能觀想世尊常在靈山說法,會眾圍繞,也能觀想娑婆世界的一切依正果報,即是佛國淨土的清淨依正莊嚴,那便證明,此人已具深心信解「佛壽長遠」之相。

此乃強烈地凸顯出「流通分」的特色,鼓勵佛後的眾生,信解此經〈壽量品〉中所說佛壽長遠久住,常在靈山演說妙法。

「耆闍崛山」梵文Gṛdhra-kūṭa譯為鷲頭、鷲峰、山中多鷲、山頂似鷲,通常譯為靈鷲山,簡稱靈山。

「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是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于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這段經文是說,當佛滅度之後,若人聞此經典,而不加毀謗病詬,且起隨喜之心,那便表示已起「深心信解」之相,何況還能讀、誦而受持不捨者,那就等於是頂戴如來。這樣的人,就不須再為佛起塔建僧坊,並作四事供養眾僧了。

為什麼呢?因這種人能夠受持、讀、誦此《法華經》,就等於已經起塔、造寺、供僧;也等於已經以佛舍利造了七寶塔,從地往上,先廣大漸尖小,乃至於色界的梵天那般高,並在塔上懸掛許多寶鈴,又用種種供品、供具,微妙音樂、舞踊、戲劇,讚頌、供養過了。

這段經文,強調的是「隨喜」功德,若人能夠聞此經典而起隨喜心,就表示此人於此《法華經》已有「深心信解」了。前段鼓勵「信解」,此段讚揚「隨喜」功德無量無邊。此到下一品〈隨喜功德品〉中,還有說明。「隨喜」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大行願的第五願,也是天台宗修「法華三昧」五悔中的第三悔。

十大行願的次序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法華三昧的五悔順序是: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以此可見,不論是華嚴或法華的實踐法門,隨喜功德,都是很重要的。

「頂戴如來」的「頂」是頭頂,用尊貴的頭頂,把如來戴在頭上,是表示極尊敬的受持禮。此處是聞經的人與佛說的法,感應道交,深入心肺而感念莫能名的意思。在一般觀世音菩薩的畫像或者塑像頭上,有個觀音兜中的正前方上面,有一尊佛像,這就在表示「頂戴如來」。此處是見法如見佛,聞法隨喜,而起恭敬心,就等於頂戴著佛了。

「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這是在迹門〈授記品〉中,如來明示「諸佛滅後,各起寶塔」供養,有大功德,是修佛道的方法之一。現在到了本門之中,側重在對於《法華經》的信、解、隨喜等,不重視起塔供養肉身舍利,及造僧坊、四事供僧等的形式。

「僧坊」又名僧房,是僧、尼居住的坊舍,雖通用於一般的僧舍,特別是指重於戒律的道場。梵文僧伽藍摩saṁghārāma是僧眾住的園林,在僧伽藍摩中有僧坊,但僧坊未必就在僧伽藍摩中;較大規模的僧坊所在,是山林或園林,稱為僧伽藍摩,簡稱伽藍。

僧舍為僧眾居處,本經〈方便品〉所稱的「塔廟」及本品的「塔寺」,是塔婆、浮圖、率都婆,梵文stūpa,玄奘《大唐西域記》譯為窣堵波,是供奉佛舍利的一種特殊造型建築物,與僧坊不一定有關聯。有的僧坊可能建於佛塔附近的周邊,有的僧坊近處並無佛塔。

「供養眾僧」,在諸阿含及律部,均以供僧眾為大功德,甚至世尊曾說過佛在僧中 、供僧即供佛的話。在家信眾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四事供養僧眾,乃是世尊制定的規矩。《盂蘭盆經》特別強調於解夏的僧自恣日供僧功德,能夠救拔餓鬼道的眾生。佛陀以僧眾所披的割截衣名為袈裟,梵文kaṣāya,意為忍鎧、功德衣、福田衣,為世之福田,能使世人供養親近生功德故。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以眾僧及父母為二種福田,眾僧是出三界之福田,父母是三界內之最勝福田。《像法決疑經》有二種福田,佛法僧三寶是敬田,貧窮孤老乃至蟻子等是悲田。因此,供養三寶、父母、師長,布施貧、病、孤、苦、困厄等,乃為大小乘各經論中的共同主張。

至於《法華經》的本門如本品所云,不須以「四事供養眾僧」,旨在強調信解隨喜《法華經》的功德,如來滅後,當以實踐唯一乘法的《法華經》,自修教人修,比諸形式上的起塔供僧等尤其重要。然而這並不是否定造塔供僧的功德,在下一段經文中,即可明白。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再次強調,於佛滅度之後,若有人能夠以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自書寫、教他人書寫,來作為供養這部《法華經》,其功德無可限量,故亦不須起塔建寺、造僧舍,以及供養眾僧;何況此人若能於聞持此經的同時,兼行布施等六波羅蜜,這種功德,遠勝於彼。由於信解、隨喜、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此經,又兼修行六波羅蜜,便能速疾成佛,得一切種智。

經文再三強調聞持弘揚《法華經》的功德,加上修行六度,就能疾得佛智。這是很明白地告知佛滅之後的佛弟子們,與其熱心於起塔、建寺、造僧坊、供養眾僧的福業,何如聞持、弘布、實踐《法華經》的慧業,來得更加重要而有用。光營福業是人天善法,弘揚本經及行六波羅蜜,乃是以慧業為重的福慧二嚴,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若有人讀、誦、受持此經,並為人解說,自書寫,教人書寫此經。同時也能起佛塔、建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也以百千萬億方法讚歎一切菩薩功德。又復能夠用種種因緣,隨順經義解說此經,加上持清淨戒,柔和共住僧中,修忍辱,念堅固,常坐禪,得深定,精進於善法,以智慧答問難。當知如此之人,已至菩提道場,已近無上正等正覺,坐於菩提樹下了。

前面有兩度教人,當不以起塔寺、建僧舍、供眾僧的福業為意,要以慧業主導的福慧雙修為成佛之道。這一段經文,則進一步告知我們,有人若已在修讀、誦、受持、解說、書寫《法華經》的五品法師功德者,同時宜修起塔、建僧舍、供眾僧的功德,尤其亦須修行以法布施的隨義解經,以及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波羅蜜,那就等於已至道場,已近佛位,已坐道樹之下,即將成佛了。

本品初不鼓勵營福業,而強調慧業,終於鼓勵以慧業主導的福慧兼修,圓滿了會三乘法為一乘法:不捨三乘法、包含三乘法、成就一乘法。

「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這幾句經文是說,像上一段經文所說的那種,等於已至道場、已近佛位、已坐菩提樹下的人,不論是他們所坐、所立、所行之處,都應為之起建寶塔,一切諸天的天人,皆應恭敬供養此等之塔,一如佛塔。

本品原先不主張起塔供養,結果不但主張起建佛塔僧坊,供養眾僧,甚至對於福慧兼修者的坐處、立處、經行處,都主張為之起塔供養,等同佛塔。看來似乎矛盾,其實是不矛盾的。這依舊是以聞持妙法即如見佛,修持妙法者,即是佛陀法身慧命的體驗者與代表者,見到妙法的體驗者與表徵者,就等於見到了佛。既然鼓勵建佛塔,凡有妙法的表徵者所在之處,就應建塔,同於佛塔。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緒言
第3頁:上編迹門 -- 一、序品──海眾雲集,見佛放光 第4頁:上編迹門 -- 二、方便品──唯一佛乘,方便說三
第5頁:上編迹門 -- 三、譬喻品──三界火宅,三車一車 第6頁:上編迹門 -- 四、信解品──長者窮子,佛與佛子
第7頁:上編迹門 -- 五、藥草喻品──三草二木,一雨普潤 第8頁:上編迹門 -- 六、授記品──四大聲聞,授記作佛
第9頁:上編迹門 -- 七、化城喻品──二乘涅槃,如入化城 第10頁:上編迹門 -- 八、五百弟子受記品──羅漢受記,衣裹寶珠
第11頁:上編迹門 -- 九、授學無學人記品──有學無學,同成佛道 第12頁:上編迹門 -- 一○、法師品──五種法師,供養說法
第13頁:上編迹門 -- 一一、見寶塔品──寶塔涌現,證明說法 第14頁:上編迹門 -- 一二、提婆達多品──惡人畜女,皆成正覺
第15頁:上編迹門 -- 一三、勸持品──尼眾受記,佛後弘經 第16頁:上編迹門 -- 一四、安樂行品──身口意誓,四安樂行
第17頁:下編本門 -- 一五、從地涌出品──本門所化,無量無邊 第18頁:下編本門 -- 一六、如來壽量品──佛壽無量,永不入滅
第19頁:下編本門 -- 一七、分別功德品──清淨果德,弘經威力 第20頁:下編本門 -- 一八、隨喜功德品──聞經隨喜,為他人說
第21頁:下編本門 -- 一九、法師功德品──五品法師,六根清淨 第22頁:下編本門 -- 二○、常不輕菩薩品──當禮四眾,說法華經
第23頁:下編本門 -- 二一、如來神力品──十方世界,如一佛土 第24頁:下編本門 -- 二二、囑累品──摩頂付囑,宣法報恩
第25頁:下編本門 -- 二三、藥王菩薩本事品──燒身供養,報聽經恩 第26頁:下編本門 -- 二四、妙音菩薩品──四十種身,說法利生
第27頁:下編本門 -- 二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十三身,尋聲救苦 第28頁:下編本門 -- 二六、陀羅尼品──諸陀羅尼,護持法師
第29頁:下編本門 -- 二七、妙莊嚴王本事品──修法華經,當得作佛 第30頁:下編本門 -- 二八、普賢菩薩勸發品──後五百歲,乘象來護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路人 发表于 2024-1-7 23:52:34
https://pabba.pixnet.net/blog/post/356752720
上座部佛教馬哈希帝釋所問經講記77頁破大乘妙法蓮華經

https://www.ptt.cc/bbs/soul/M.1584460614.A.E88.html
上座部佛教目犍連子帝須和那先破偽經大乘十方諸佛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4-5 19:30:54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