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浩瀚星雲 林清玄著

浩瀚星雲 林清玄著

不要把歉疚帶到棺材裡去

[日期:2012-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林清玄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星雲大師的無憾性格,發揮到了更高的境界,就是「不要把歉疚帶到棺材裡去」。他說:

「有一天在集會開示時,我忽然心有所感,告訴大家:『我們不要把歉疚帶於棺材裡去,要記住一切佛法都在當下。』事後弟子們紛紛問我為什麼突發此言,其實這句話正是我一生經常勉勵自己的警語。

經常在矇矓中,眼前彷彿出現一個小男孩臥在一個慈祥的老婆腳邊……午夜夢迴,我往往淚濕枕襟,因為這不是幻想,而是童年時和外婆相知相外的回憶。記 得有一天,外婆曾經語重心長的對我說:『看起來我將來的後事,你的幾個舅父都不可能幫我處理,只有靠你了!』年方十二歲的我,聽到一個老人家交付這麼重大 的責任,心中惶然的感覺只能以『戒慎恐懼』來形容。出家以後,瞭解生死事大,我更加將外婆的交代銘記於心。不幸後來國共之爭造成海峽兩岸如天地之隔,她老 人家何時與世長辭,我竟一概不知。直到離鄉四十載後,我和大陸親人取得聯繫時,方始得如噩耗,當下悲慟莫名,立即籌寄五千美金回鄉,請兄弟為外婆興建塔 墓。雖已嫌遲,但我仍然要信守承諾,不能將她的重托成為我永世的『歉疚帶到棺材裡去』。

去鄉多時,思母日甚,弱冠之齡,我已深深體會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哀。所以當一九七七年,獲悉母親尚在人間的消息時,我真是喜 出望外,遂不顧當時台灣和大陸海峽兩岸緊張的局面,甚至在危及生命安全的情況下,用種種管道和她取得聯繫。承蒙在美國私法的弟子慈莊法師全力協助,以李一 同的名義(『李』是我的俗姓,『一同』代表佛光山全體大眾),經多方聯繫,才將母親由弟弟陪同之下接到日本,我則從台北到日本與其會合之後,轉迎到香港、 台灣等地參觀遊覽,然後接到美國頤養天年。雖不敢說無愧於人子之道,只盼『不致將人子之歉疚帶到棺材裡去』,則吾願足矣!

樓霞山是我家剃度的道場,這裡的師長滋長了我的菩提道心。一九八五年,我在香港遇到昔日的老師雪煩老和圓湛長老,他們向我說明樓霞山的情形之後,我 慨然捐贈新台幣數百萬元,協助玉佛樓的興建,甚至遠從緬甸恭請玉佛一尊供在樓中。後來樓霞山修建寺前月牙池等地工程時,再度向我化緣,我都歡喜的奉獻助 力。年少時對於聖賢『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精神時生嚮往,沒想到日後自己也能躬身實踐,不禁感恩機緣的殊勝,讓我『不致在人間留下對常住的歉疚』。

海峽兩岸互有來往之後,我不斷追憶童年時的師長、同學、鄰居、朋友,並且以種種管道幫助他們。那時大陸鄉人最喜歡的,不外是電視機、收音機、照相 機、手錶等等,尤其電視機最受大家歡迎,我經常在香港購買。再經廣州雇卡車運回江蘇老家。許多人勸我說:『送不勝送,有心就好,不必如此。』但我總想到自 己幾十年來對故鄉親友無所貢獻,趁自己還有些微能力時聊表寸心,以免日後將『對師長、同參的歉疚帶到棺材裡』,而懊悔不及。

一九八九年,我回鄉弘法探親,承蒙信徒給予贊助,了我多年心願,小紀念品不計,光是手錶、金戒指諒不只送了千個以上,甚至左鄰右舍,包括多少社區幾 百戶人家,我都托我的兄弟,每一家致贈一個紅包袋。雖然每一袋中僅百元人民幣一張,千餘人送下來之後,心中也感到非常歡喜。其實出家無家處處家,自覺素無 濃厚的地域鄉情觀念,但人總不能忘本,能在有生之年對當初的本源略盡心意,才『不致將歉疚帶到棺材裡去』啊!

我資助故鄉小學、中學,我也幫助恩師故鄉海安縣的教育基金。我曾在出家的祖庭做過短期居留,在那裡服務的數位長工都對我特別呵護照顧,甚至在我受難 的時候,想盡一切辦法前來搭救。四十年後,他們紛紛作古,當我知悉其子女陳水松等還健在後,不但前往探望,至今仍不斷給予助緣。

我一生經常想到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法身慧命來自於師長,所以無論遭逢多少磨難,都不敢稍有怨言。而別人的一點微笑、一句好話,在我心中就像活水一 般,涓涓不斷的流動。天地之間的生命之所以賡續不斷,正是憑藉著因緣的互動往來。每當憶及往昔生命的點滴,不禁反問自己:難道我不如一個長工嗎?設若不及 時回饋報答,心中長存『歉疚』,將如何安然度世?」

為了不要將歉疚帶到棺材裡,星雲大師認為人應該「為生命留下歷史,為社會留下貢獻,為未來留下願心,為世間留下光明」。他特別引用了雲居禪師的「十後悔」:

「逢師不學去後悔,

遇賢不交別後悔,

事親不教喪後悔,

對主不忠退後悔,

見義不為過後悔,

見危不救陷後悔,

有財不施失後悔,

愛國不貞亡後悔,

因果不信報後悔,

佛道不修死後悔。」

人的一生實在有太多的遺憾、太多的歉疚、太多的後悔,經歷了重重的鍛煉之後,星雲大師說:

「有機會報恩時,趕快報恩;沒有機會報恩,也要努力播種。一味接受的人生是貧窮的,唯有喜捨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富有。人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其實不然。我們生時如一張白紙,固然不帶來什麼,但如果死後『將歉疚帶到棺材裡去』,豈不遺憾終身!

所以,我們凡事應及時,當年壯力強時,應以體力報答人間;當腦力尚佳時,應以智慧貢獻人類;當富有錢財時,應以錢財補助窮困;當有一片誠心因緣時,應當以心香一瓣,將好因好緣的生命之光普遍十方。」

縱觀星雲大師的足跡,雖然那麼盡心盡意、全心全意,有時也不免遺憾。我曾聽大師親近的弟子說起:「師父最大的遺憾不是自己的,而是心平和尚的的英年早逝呀!」

心平和尚的早逝曾使星雲大師悲傷不已,這種師徒的深情厚誼使我想起鑒真大師和弟子榮睿 與祥彥。從鑒真的第一次東渡,他們就無投不與,自西元七四三年到七四八年,一再的受挫,但是他們一心追隨師父,在七四九年第五次渡海,榮睿死在廣東端州, 祥彥死在江西吉安,鑒真雙目失明,那內心的悲慟是可以想見的。

鑒真的腳步並沒有停歇,星雲的宏願並沒有止息,他們完成的功業並不只是個人的,其中也帶著對弟子的願心呀!那生命裡的遺憾增添了圓滿的重量,也增加了人間的光輝。

【書籍目錄】
第1頁:序 - 天星元不動,祥雲自去來 第2頁:渡海
第3頁:誰要到台灣?我帶你們去! 第4頁:渡海而來的法船
第5頁:你們怎麼也跑到台灣來? 第6頁:追回大水沖走的布包
第7頁:文章比我更早跨海來台 第8頁:渡化了看守的獄警
第9頁:改變了世界的藍圖 第10頁:星雲登臨斯土,是台灣之福
第11頁:越嶺 第12頁:安靜美好的心靈世界
第13頁:一個理想的佛教世界 第14頁:生趣盎然的宜蘭念佛會
第15頁:創見、活潑、細膩的人間情懷 第16頁: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宜蘭
第17頁:想學星雲,從宜蘭學起 第18頁:開山
第19頁:一念慈悲,買了佛光山的地 第20頁:除了師父自己,誰也不會來
第21頁:折了一段竹枝畫草圖 第22頁:拌著血汗蓋成的殿堂
第23頁:道心與承擔,凡人難及 第24頁:一個理想的佛教世界
第25頁:這不是夢,這是蓮花之國 第26頁:淬煉
第27頁:不該讓大師在路口等候 第28頁:不發一語,已經千言萬語
第29頁:有著非我不可的心 第30頁:棲霞山的早年生活
第31頁:有一天你會瞭解我的心意 第32頁:保持反思與創新的觀點
第33頁:實質上完成了什麼? 第34頁:佛法不能離開生活
第35頁:修行是明心見性的功夫 第36頁:此真吾師也
第37頁:困境 第38頁:這蠟像和我不相干
第39頁:業障現前與境界現前 第40頁:進趨真理的逆增上緣
第41頁:活在人間就要面對困難 第42頁:用智慧轉化困局
第43頁:越是打壓,越激發志氣 第44頁:凡是認同星雲的,就被排擠
第45頁:對無理事物據理力爭 第46頁:即使是蔣夫人,也要抗議
第47頁:別人害我,是在成就我 第48頁:自己的榮辱成敗,在所不計
第49頁:千錘百練,成功了一尊佛像 第50頁:死生
第51頁:重新思維死亡的涵義 第52頁:第一次與死亡為友
第53頁:師父送來的半碗鹹菜 第54頁:如果不死,總有一天會好吧!
第55頁:面對疾病要灑脫一點 第56頁:讓生病的人痛得心安理得
第57頁:人間曉語 第58頁:我不服其老
第59頁:槍斃的時間到了 第60頁:沒到死的時候,就死不了
第61頁:不講生死,而講死生 第62頁:生活
第63頁:天有天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 第64頁:先要處理人生三間
第65頁:深入那寶貴的時刻 第66頁:阿羅漢與菩薩的特質
第67頁:中道在不苦不樂之間 第68頁:人間佛教不離開生活
第69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第70頁:文心
第71頁:為佛法立心,為眾生立命 第72頁:以文字促使佛教復興
第73頁:革命家的熱情與文學家的願力 第74頁:不會為了幾包水泥去唸經
第75頁:有文心的宗教家 第76頁:行銷佛法,賺進人心
第77頁:人間 第78頁:佛法是以人為對像
第79頁:人間佛教是佛教的根本精神 第80頁:佛教應該利益人生
第81頁:人間佛教是平等、尊重、包容 第82頁:黑,世上最美麗的顏色
第83頁:天生有深切的慈悲 第84頁:如果佛法遍照人間
第85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第86頁:人間之外,沒有修行
第87頁:人間佛教的未竟志業 第88頁:禪淨
第89頁:禪、淨與華嚴 第90頁:華嚴大定的一直法界
第91頁:觀音菩薩,不曾離心 第92頁:把一句佛號念得熱起來
第93頁:禪與淨土,本質相通 第94頁:雙腿一盤,就身心不動
第95頁:開悟者的特質 第96頁:雲水
第97頁:剎那間睡去,當下間醒來 第98頁:不計較,時差就消失了
第99頁:佛法西傳的里程碑 第100頁:荷華寺的傳奇
第101頁:一間寺院一樁美談 第102頁:有是有限的,無是無限的
第103頁:等這一天,等了三十年 第104頁:因緣成熟,諸事就會成就
第105頁:在大師的舟帆過處 第106頁:說法
第107頁:心與心、境與境的相逢 第108頁:為大眾的思維而講經
第109頁:新的見解、新的感受 第110頁:大事著眼,小事著手,無事放手
第111頁:說法不是單向的事 第112頁:說法要創造懸疑
第113頁:為平常的故事開光點眼 第114頁:有一部經我講不出來
第115頁:弘法利生,僧家志業 第116頁:創見
第117頁:夫妻同住,天經地義 第118頁:獨特卓越的創見
第119頁:佛案與地面有何分別 第120頁:佛教是青年的宗教
第121頁:比丘尼與比丘,一視同仁 第122頁:居士也可講經說法
第123頁:佛教應重視此時、此地、此人 第124頁:獨行者必有獨醒
第125頁:要常有創意的設想 第126頁:創見是內涵的發展
第127頁:從國際化到本土化 第128頁:千幸萬幸,眾生之幸
第129頁:親恩 第130頁:佛光山的法師有夠贊
第131頁:一碗永遠的花生湯 第132頁:一道心牆,瓦解冰消
第133頁:他有一位非常偉大的母親 第134頁:大孝終身慕父母
第135頁:勤儉的典範 第136頁:威儀的行止
第137頁:勇敢的特性 第138頁:機智的談話
第139頁:慈悲的胸懷 第140頁:以天下眾生為父母、為子女
第141頁:薪傳 第142頁:大智慧者的生涯規劃
第143頁:人才與制度的薪傳 第144頁:嚴格開明的進階制度
第145頁:佛陀設立僧團的精神 第146頁:媲美唐代叢林的佛光僧團
第147頁:從百丈、臨濟到星雲 第148頁:壯大於國際,垂范於永久
第149頁:三代禮樂,盡在僧家 第150頁:寧可歸西而死,豈可東歸而生
第151頁:尋找佛門的法器龍象 第152頁:「教育」是玄奘最偉大的功業
第153頁:玄奘與星雲都是國際的、未來的 第154頁:與教育有甚深因緣
第155頁:理想的老師與理想的學生 第156頁:失去教育,佛法必走向衰微
第157頁:永恆的存心 第158頁:有遠見的天人師
第159頁:分分秒秒成為無限的生命 第160頁:與日月賽跑,與時間爭速
第161頁:有了法門龍象,佛法必定弘傳 第162頁:大師與大師之間,靈犀一點
第163頁:有情 第164頁:愛情的本質與人間的本質
第165頁:提升了人情,就是聖情 第166頁:佛光山是有情有義的世界
第167頁:無憾 第168頁:人的完成就是佛的完成
第169頁:希望過三百歲的人生 第170頁:不要錯失生命的良機
第171頁: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我們報恩 第172頁:不要把歉疚帶到棺材裡去
第173頁:使佛光成為世界的明月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曾勝二 发表于 2015-3-20 21:54:57
有地方可以購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