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道源老法師紀念文集 白聖老法師等著述

道源老法師紀念文集 白聖老法師等著述

上道下源老和尚的風範

[日期:2011-01-2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白聖老法師等著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上道下源老和尚的風範

法振 

戒和尚  源公去年圓寂的時候,我正在忙於辦理赴大陸探親的事,除了趕往基隆海會寺參加了一支香的助念並瞻禮遺容,以及到臨濟寺參加讚頌大會外,其餘的未能有所表示,戒和尚生前對我很為愛護和期勉,我自慚資質魯鈍,祇能默默地做個老實出家人,對戒和尚常自感慚愧和歉疚,玆聞緇素四眾將為戒和尚編印紀念文集,不揣淺陋不文,將我印象中的幾件往事寫出來,以表達我對戒和尚的追懷和紀念。

一、第一印象

民國二十二年左右,我正客居開封,常於閒暇之日,跑到鐵塔寺去玩耍,寺在開封城內東北角,寺內辦有一所「河南佛學院」;寺外西南方約百餘公尺遠,有一座六角閣亭。亭外為一大片樹林,林木深廣幽靜,遊人不多,為佛院師生課餘經行論道的好地方;亭內中心處有一尊古老的丈六金身阿彌陀佛立像,佛像周圍還有相當寬的空間;書桌書架,依窗靠牆環列其間,桌上架上佈滿了佛學圖書刊物,供人遊憩閱覽,是一間很理想的閱覽室,有數位出家人輪流看管,閱者如有疑問,他們都很親切詳為解答。其中有一位小和尚(應是小沙彌)年齡和我相若,年紀雖輕,佛學似已具有根柢,我的疑問,他幾乎都能解答,令我深為佩服,所以一有空閒,就老遠地跑去找他玩。老實說,他的確啟發我不小的善根。

有一天,濃霧很重,我又跑去和小和尚談天,忽見窗外冉冉出現兩位仙風道骨的法師,他們長衫翩翩,在霧中邊走邊談,由隱而顯;挺拔的身材,端莊的儀表,風采神韻,宛如天人一般,配合若濃淡參差的垂垂柳枝,構成一幅非常莊嚴美妙的圖畫,立刻給我印上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小和尚告訴我:那是兩位佛學院的老師,他們常在林間散步論道,或獨自經行念佛,自此以後,不管是讀到或聽到有人讚美出家人,腦際就會浮起當時的美好印象。——以後經證實,其中一位即是 源公戒和尚。

過了幾年,中日戰爭爆發,我也有機會住進了鐵塔寺,可惜這時的佛學院,已因時局動盪而停辦,所有的師生亦都解散了,沒有機會和戒和尚親近。

數十年後,我漂泊到了臺灣,因為當年在鐵塔寺種了一點兒善根,每到一地,都喜歡跑寺廟去親近佛法。民國四十九年,在一個寺院中聽人說,有一位最會講經的道源大法師,北方人,某月某日起將要在屏東東山寺講楞嚴經。我想北方人講經一定容易聽懂,我就決定到屏東去,住在東山寺,安心好好的聽一部經。從開始到圓滿,共三個月,朝夕親近聽講,——這是我第一次有緣親近戒和尚。當我頭一次見到講經法師時,就覺得很面熟,當我聯想起從前鐵塔寺的一幕畫面時,就感到因緣很奇妙。於是就找了一個機會向法師求證,果然不出所料,當年的美好印象,就是當前的講經大法師。

二、辯才無礙

人人都知道我們戒和尚講經辯才無礙,說法第一。他的口才,究竟是天賦的呢?還是學習成就的呢?據戒和尚說:天賦的成份固然有,但主要的還是要培養磨練。戒和尚曾經講述他修學口才的一段往事。

在屏東講經圓滿,我和戒和尚等人同車北返,在火車上,源公講了許多前緣往事,俱都是對後學有教育啟發性的,其中有一段是他自己年輕時修學口才的事。 源公年輕時,住在北平某寺,除了與同參共修之外,還時常往天橋跑。北平的天橋一帶,是江湖術士雜集之地:說書的、說相聲的,賣唱的,耍把戲的......應有盡有,五方雜處非常熱鬧,源公跑這種地方,並不是去趕熱鬧,尋刺激。他是去聽說書說相聲的,研究他們的口才訣竅語言技巧,旁人不知  源公跑天橋的用意,所以也有人不贊成他常跑這種地方, 源公因為已跑出了心得,當然不會理會別人的閑話。

有一天,有十來位同參在一起鬥嘴, 源公說出了自己跑天橋的用意和心得,同參們當然不會信服。於是興起了一場論戰。 源公說:你們每人一張嘴,我用手捏住半張嘴,祇用半張嘴,由你們出題目辯論,如果你們能取勝,以後我一切完全聽你們的。辯論結果,大家一致服輸。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何況江湖術士,人人都有其特長,不然何能憑一張嘴,走遍天下?不過,要想學他們的特長,也得先俱備智慧的抉擇能力和定力,否則,隨著他們的情節轉了,一點益處也得不到。——道公最後警惕說。

三、大座講經

人人都曉得  源公辯才無礙、說法第一,卻少人曉得戒和尚梵唄唱念也是第一流的。

民國五十一年,海會寺第一次依制結夏,期間戒和尚擬給我們講戒及法華經,要用大座儀式,但大家對於大座儀式不太熟悉,也有人主張不用大座來擴充講聽時間,戒和尚聞悉有人有這樣想法,乃開示大眾說:

×                ×                ×

大座儀式實應予以保存不可廢棄。須知古德制定大座儀式,深有用意,今人心浮性燥,往往信口批評,認為繁瑣,說時代不伺了,工商業發達,工作繁忙,時間緊張了,講經就講經好了,何必浪費許多時間......?種種的批評,不知斷喪多少優良傳統。

古德制訂大座講經有多種意義:

一、一切經法,都以般若為究竟。般若為諸佛之母,一切眾生,唯依般若而得成佛。講經,就是講般若。但眾生根性種種不一,為攝受各種程度眾生,乃有淺深權實種種程度的經典,無非以種種方便,以開啟眾生的般若慧為旨歸。般若慧對於學佛最為重要,所以學佛的人,應恭敬尊重一切經法。釋尊在因地時,會為求半偈而不惜捨棄身命,就是尊重經法。釋尊曾提示我們:尊重經法,要如事父母,如諸天之事奉帝釋,不可輕忽。我們要聽經聞法,豈可不恭敬尊重?但恭敬尊重心,並非生來本俱,而是今生前世,經依一定的環境、教養、薰陶、培育才有的。

儀軌,是一種禮節,是一種境界,有向善的薰染作用,恭敬、虔誠、尊重,藉儀軌才能表達,同時也能感染培養他人的敬重心。

二、佛教的儀規,多是古德精心制訂的,且都是次第條理規範井然,莊嚴隆重繁簡適中,合情合理恰到好處。如大座講經儀式,即可嚴肅道場威儀,安定聽講者的身心,表達對法的尊敬,啟發後學者的虔誠,意義極為深長。

三、佛法義理深廣幽微,心不安靜豈能領會深入?常人妄心熾然,心浮氣燥,如何聽得入微?平復燥妄,莫如儀軌,經過一番禮誦唱念,梵唄悠揚的薰陶,浮燥之氣極易消褪。

四、佛法不是空浮的理論,必須行解並進,才容易悟入。善根深厚的人,解行一致,正聽經時,就能即義起觀、會歸自性。所以佛陀說法,座下即時證果者很多;末世眾生根薄,講者固不及佛陀,聽者也不如佛世。故於未講之前,先導之以儀軌,求三寶加被;解行並進,令心歸正位,講的人稱性發揮,聽的人亦能全心領會,漸趨於悟境。

五、佛教古稱「象教」,修持多不離儀軌。儀軌乃古德依據修持心得及眾生根性而訂立,故儀規自身即是修持法門,同時又是很好的接引方便,極為契機的宏法方式。

六、有人認為工商業時代,人人忙碌,大座儀式浪費時間,不如廢棄,省些時間多講些經。殊不知人生一直都在忙,不是工商業發達後才忙的。人如果不肯忙裏偷閒,永遠不會有修行的時間。而今既然要聽經,就該把心放下,不要罣慮時間,才能安心聽講。

七、如有特殊情況,時間的確有限,恐怕經講不完,可以採行從權的辦法,祇在開經及圓滿之日用大座儀式,其餘的日子從簡。總之,大座儀式應予以保持,不宜完全廢棄不用。

八、佛教儀軌,多有梵唄配合,梵唄實為儀軌中一重要部份。對於唱念,不可輕忽,應求其正確熟習;板眼要足夠、準確,唱腔要抑揚頓挫字正腔圓,用氣要豐厚沉穩,練習要純熟,才能彰顯梵唄的功德。鐘聲偈第二、四兩句末尾引聲,都應該是三個半灣子,現在一般的都沒有唱夠,顯得韻味不足,應予注意。道源唱不好,但是我可以教給你們唱。』

×                ×                ×

戒和尚說罷,就唱給我們聽,然後又教我們習唱。老腔老板,沉穩厚重,梵味十足,耐聽極了。

四、為佛傳供

昔年在大陸北方,曾參加過為佛傳供的儀式,未見過為老和尚圓寂傳供,此因我當時年輕,見聞不廣,不足為怪,但到臺灣後,曾見過許多次為老和尚圓寂傳供,卻未聞過為佛菩薩傳供之事,心中不免有些奇怪。

我參加佛前傳供,是民國二十幾年的事。開封的河南佛學社曾舉辦過一次佛前傳供大典,我是被拉去參加演奏「十供養偈」,敲打一種用十面小鑼編組成的法器,名稱似乎是叫「雲鑼」,每面小鑼各有一音,共為十個音,敲法是跟著曲譜、每拍敲兩下,用直板一路不停的敲下去,沒有快慢,也沒有休止。曲調輪迴著一直奏,雲鑼也一直的敲,直到傳供的一段結束為止。另外還有風琴、蝴蝶琴......等多種樂器、以及鈴、鼓、鐺、鉿、木魚、大磐等法器配合,於傳供進行時演奏,非常悠揚動聽,氣氛莊嚴虔敬而感人。因為當時的印象非常深刻,其曲調至今都還記得,但其詞,祇記得頭一句:「香花普遍剎塵多」及中間一句:「要知趙老茶滋味」兩句,其餘的則已完全忘記了。

在臺灣,我曾問過好多位老法師,幾乎沒有人知道「佛前傳供」的事。後來我問到戒和尚,他說佛前傳供之事,久已無人舉行過,可說已成絕響了。其供養偈的詞句,戒和尚說他也忘記了。戒和尚並說:當年開封的佛前傳供,儀式非常莊嚴隆重,「海潮音雜誌」曾有詳細報導,教我查閱民國二十三年左右的海刊,必有所獲。其後,我曾打聽保存海刊最多的人和寺廟,曾向常覺法師、松山寺(道安老法師將香港陳靜濤老居士的遺物海刊統統取來了)、中央圖書館、臺中佛教會館......等處去查詢,可惜都沒有當時的海刊。

五、繞佛方法

在大陸北方,多數寺廟的大殿,佛像背後都留有通道,也就是本省俗稱的「海島」,課誦繞佛,每一圈都經過海島,在佛像四周轉圓圈,從開始繞到最後一圈,不論繞多少圈,都一樣是這樣繞法,人多時,這樣繞不開了,則在一排排拜墊中間,作蛇行式轉來轉去;人不多,則不在拜墊中間蛇行。但有的寺廟,因佛殿不夠大,佛像靠後牆安設,像後沒有通道,這樣的佛殿繞佛時,祇能在佛像面前轉圈兒。這是從權的繞法,並不合繞佛的意義。這樣的繞法,似乎可說是「繞給佛看」,是不得已的變通繞法,不能算是正規的繞佛法則。

論語上有一句話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北辰,就是北極星,天上的一切星星,都是圍繞著北辰而轉的。孔子利用北辰和群星的轉動現象,以喻有德的人,會受人敬重、圍繞、擁戴,是很恰當的。

佛為人中之聖,天中之天,具備萬德莊嚴,較之為政之德,簡直不可以道里計。為政之德,尚宜為人恭敬圍繞,萬德的聖中之聖,當然更宜為一切眾坐之圍繞了。所以佛經中亦常有佛弟子見佛時,在佛周圍繞百千匝的記載,這正和論語上眾星繞北辰之喻是同樣的意義。所以正規的繞佛禮節,理當是在佛的周圍而不是在佛的面前兜圈子。至於在拜墊行間蛇行轉圈,原是因地窄人多的權宜辦法。若人不多地不窄,而仍一定要在拜墊中間轉來轉去的蛇行,就毫無意義了。

但在今日本省,一般佛寺,不管佛像後面有無海島,也不管人多人少,轉得下轉不下,幾乎全是「繞給佛看」的燒法,並且一律在拜墊中間蛇行,甚至有些新起來的老法師,甚至在人很少時,指導後學一定要在佛面前繞和蛇行。可見一件事情,到了日久積非成是、習焉不察的時候,是如何的積重難返了。

民國七十三年左右,臺北佛教淨業林,謬受介紹,請我去住,且給我「導師」名義。該林道場清淨,我也欣然前往,該林是一般學佛居士集資新建的道場,建立以來,已有數年歷史,一切作法,已形成固定軌則,每日有四堂功課,專修淨業。我在該林,平時除自修外,每天也參加一、兩堂功課。我慚愧,因法執堅固,於繞佛時每每會引起妄想,深以為累。有一天,我和部份林友談起繞佛的事,竟有人同意我的看法,並願意試試以去除執著。我經過一再思索,決定逢我參加念佛時,採取大圓圈旋繞,人不多時不蛇行,別的法師領眾念佛時,仍照舊,以免改變了傳統,實行以來,大家也都很習慣,這樣實行約莫有半年之久,程世俊居士才發覺有異。程居士為該林主要策劃人,他對於日常功課、敲打唱念、諸般儀軌都很認真學習。有一天,他來到我寮房和我討論此事。他的意見約為四點:(1)這種繞法是否合理?(2)別處有否這種繞法?(3)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本林今後就改此繞法;(4)如果是否定的,希望大家都用老的繞法。

我告訴程居士:我從前在大陸北方所見,都是這樣繞法;我認為這樣繞法,才合乎繞佛的本義。並把我所持的理由說給他聽。他聽了以後,仍不能釋疑,認為應該再請教大陸來的老法師,聽聽老法師的意見比較好。於是,就由他去請教老法師。

過了幾個小時以後,程居士來說:「我已用電話請問了上道下源老和尚,老和尚說導師您的繞法不錯,說應該這樣繞,這樣才正確;並說他海會寺就是這樣繞的。既然老和尚也說這樣對,而且海會寺也是這樣繞,則其餘的人也就不必再問了。本林今後也一律改為大圓圈繞佛就好了,」

×                ×                ×

釋尊說: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所未說法,如大地土。又說:諸佛說法,必待因緣,時乃說之。戒和尚源公,從青年時期,早已發菩提心弘揚佛法。一生講說不輟,所有言說,至為豐盈。以戒和尚德學修養之深,經驗閱歷之富,其所已說比之其所未說者,亦不啻爪上塵與大地土之天壤雲泥也。以上數事,皆為我所親身閱歷,苟無因緣,未必另在別處流露過。雖非大要,然亦有助於對和尚之認識,證明其實為今日之大善知識。因特記之,以為紀念。

【書籍目錄】
第1頁:上道下源老和尚行狀 第2頁:頌道老
第3頁:追思摯友話道老 第4頁:願道源長老再來人間
第5頁:敬悼道源長老(一) 第6頁:紀念道源法師(二)
第7頁:敬悼當代「說法第一」的道源長老 第8頁:高山仰止,永懷道範
第9頁:追思教授和尚源公長老 第10頁:淨宗痛失導師
第11頁:敬悼上道下源老法師 第12頁:哭淨士宗導師戒和尚上道下源長老
第13頁:值得永遠尊奉的開示 第14頁:敬悼道源長者
第15頁:敬悼道源和尚 第16頁:我與道源和尚
第17頁:上道下源老和尚的風範 第18頁:懷念法和尚源公上人
第19頁:一門宏揚——敬悼道源長老 第20頁:平凡的高僧——源公院長
第21頁:慈悲的開示——香島親法悼念深 第22頁:懷恩‧念恩‧報恩
第23頁:道源老法師弘法在香港 第24頁:追思源公蒞港弘法功勳
第25頁:追思道源長老昔日在人間 第26頁:敬悼法乳恩師源公院長示寂感言
第27頁:長老最後的贈言與教誨——令我再次逃出大劫難 第28頁:紀念上道下源上人
第29頁:敬悼導師上道下源老和尚 第30頁:蓮宗十四祖道源大師傳
第31頁:永懷源公教授和尚 第32頁:我與源公長老的因緣
第33頁:敬悼道源長者 第34頁:永懷恩師源公上人
第35頁:與道源長者之因緣 第36頁:皈依道源上人因緣記
第37頁:凡夫見聞 第38頁:追憶上道下源長老
第39頁:為道源長老封棺法語 第40頁:道源長老起龕法語
第41頁:悟明長老為道源長老舉火荼毘法語 第42頁:傳供文疏
第43頁:祭文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