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 趙亮杰居士著

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 趙亮杰居士著

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一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趙亮杰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一

一、釋品題

布施為六度之首,助道之緣;而無住相布 施,又為成佛康莊大道。是故此布施門,始而人天,乃至菩薩,終至成佛,不可或缺。何以故?施者助也,助人為快樂之本,好施之人,聲譽流佈,人所愛樂;若生 人、天道中,福緣最勝!若為菩薩,弘法利生,法緣最勝!以其我施眾生,眾生樂我故。布施有三:一曰財施,二曰法施,三日無畏施。財施復分為二:一曰內財布 施,二曰外財布施。三種布施復分為二:一曰住相布施,二曰無住相布施。何謂財施?凡以物質金錢,精神和力量布施者,都叫做財施:而以物質金錢作布施者,叫 做外財布施:以生命和力量來布施者,叫做內財布施;少至一粥一飯,乃至上坡時,代人推推牛車,都是布施;無論窮富,只要能夠慈悲喜捨,都作得到。布施以 後,再不掛在心上,只是隨緣而作,如鳥飛空,不留鳥跡;在布施來說,叫做「無住相布施」,在心境來說,叫做「無緣大慈」;言其未施之前,沒有預計;既施之 後,也不留戀;不同於「著相布施」,以攀緣心沽名釣譽也。「法施」和「無畏施」亦復如是。

何謂法施?凡是熱心教育,以啟後學,不論語言或是文章,只若不求任何代價,都叫做法施。不過此處專以佛法而言,其「住相」與「不住相」則與「財施」同。

何謂無畏施?慈心不殺,能護眾生;凡以精神、力量、知識、才能援助眾生,使其臨難無畏,叫做「無畏施」。其「住相」與「不住相」亦與「財施」同。

此三施者,法施最勝,以其能啟發吾人智慧 寶藏,續佛慧命故也。而法施功德,又莫過於「不住相」,蓋不住相布施,是為菩薩踐履佛道。既不住相,當然不會自私自秘,專為自己打算,貪圖人、天果報,或 阿羅漢果。如是菩薩即發心時,即迴向時,一切功德,與眾生共,則其功德與法性等,汪洋浩瀚!無量無邊!此品世尊舉劣以況勝,這在現象界說,是一個不可磨滅 的因緣果報,故曰「較量布施功德緣品」。諸君且莫自己較量,何以故?一有較量,便著人、我,囿於時空(宇宙),起輪迴性;是為人天道,非菩薩行矣!此品居 於第十一,故曰「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一。」

二、地藏請問同等「布施」功德何以有別

就在地藏菩薩說完了稱佛名號品功德以後, 是時忉利大會一片寂靜肅穆!無人發問,於是乎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又從他座位上起來,右膝著地,作胡跪狀,雙手合掌,啟請佛道:「世尊!我觀業道裡 面的眾生,同一布施,較量功德,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者,有十生受福者,也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這是什麼緣故呢?唯願世尊說給我聽聽。」

三、佛答著「相」有「漏」離「相」無,「有漏」人天「無漏」佛

佛告地藏菩薩說:「好!我今就在這忉利天宮,當著人、天海會,說說這閻浮提眾生為什麼同一布施,較量功德便有輕有重呢?汝當仔細聽著,我就為你說。」

地藏菩薩說:「是的,世尊!我對這問題有點疑惑,很樂意及早聽聽。」

佛告地藏菩薩說:「假如這南閻浮提,有諸 國王,或宰輔大臣,大長者子,大剎利(貴族),大婆羅門等,他們都是人中之尊,容易養尊處優,吾我自大;假若他們能夠忘了自己的尊貴,遇到這些最下貧窮, 乃至彎腰駝背,或聾或啞,或白痴或瞎子,如是種種六根不全的殘缺眾生,衣衫藍縷,蠅來著身!是大國王及婆羅門等,想要布施的時候,若能具足大慈大悲,低下 其心,輕鬆自在,親手遍布,含笑施與;如其不然,或使人施,自己隨在後面,軟言慰喻!啊!是大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條恆河那麼多的河沙諸佛功德。何 以故?是國王等,沒有『我相』及與『人相』,亦無富貴貧賤之想,故能於是諸根殘缺罪苦眾生,慈心輝映,其德化和施與,猶如春風化雨般的長養萬物,不見施者 及與受者,是故福利,有如是報;此人百千生中,常得人間天上,七寶具足,何況衣食住行呢?尤有要者,是人世世生生沐浴般若大海,終至成佛,不落惡道。是故 菩薩行者,應當低眉垂目,上承諸佛,下視眾生;不可貢高我慢,仰面朝天,熱鬧場中,為求名聞,傾家蕩產以用布施;見貧苦兒,施以白眼,此名顛倒作善,不正 作福,如是等人,甚可悲憫!以其知見顛倒,用財甚多,獲福甚少!

「地藏!眾生作善,猶如耕耘;恭敬三寶, 乃耘福田;施諸貧苦,乃耘悲田;耘福田者,田勝心(識)劣;耘悲田者,田劣心(識)勝;地藏當知,三界唯心(性),『勝田』『劣田』同一法性;由心(識) 勝故,滄海變桑田;由心(識)劣故,桑田變滄海;所以者何?如痴呆漢,良田百畝,不如農業專家經營劣田五十畝;由是當知,萬法唯識,亦如事在人為,非佛菩 薩所左右也。佛菩薩者,世間導師,能啟眾生正知正見,眾生罪福,全由識心自作自受,諸佛菩薩不予不奪,惟有諸佛正知正見,才能啟發眾生自發自動的轉禍為 福;否則,以下劣心(識),供養恆沙諸佛,不如以平等心(性),下心含笑,施一乞丐功德之利。是故眾生且莫錦上添花,風頭揚善,當覓藏風聚氣之地作諸善也 (陰德)。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長 者,乃至婆羅門等,遇到佛的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等像,不假侍從人員之手,親自營辦,供養布施;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若再以此布施供養福利而不自私,迴向法界有情,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乃至 婆羅門等,遇到過去佛的塔寺,或者是經,或者是像,毀壞破落,能夠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獨力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人千人,共同布施結緣;是國王等,少 則百生,多則千生,常為轉輪王身,和這國王共同發心者,也是少則百生,多則千生,常為小國王身。若功德圓滿,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是國王等,乃及諸發 心者,從此走上成佛的康莊大道!何以故?以其迴向功德不可思議,是故果報無量無邊。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 羅門等,看到老而無子,孤獨無依者,病苦無救者,或貧苦人家正在生產的婦女;這些國王及婆羅門,若能於一念間,發大慈悲!布施他(她)們醫藥、飲食、臥 具,使他(她)們由貧苦中得到安樂,如是福利,最難思議;是國王等,今後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不墮於三惡道中;不 但此也,百千生中,耳中不聞苦聲,況自受耶?

四、結示所以

「所以者何?有三種法,世間不樂;何者為 三?曰:老、病、死。地藏!世間若無老、病、死者,如來即不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調伏法,及解脫道。是諸眾生,末得調伏及解脫時,遇老、病、死,及產難 時,最為痛苦!此時此地,正是悲田植福之處,藏風聚氣之所;是故國王及大長者,大婆羅門等,宜於此處廣植福田,則其功德不可思議(畢竟成佛)。

「復次,地藏!假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 大長者,大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若再不住於相,不見施者,及與受者,一切功德,即發心時,即迴向時,是已具足六波羅蜜,此人功德,不問多 少,畢竟成佛;何況帝釋、大梵天王,轉輪聖王之報乎?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復次,地藏!假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以正因心(簡非下劣心也),種少善根,少到像毛髮、塵點、沙粒等許,他所受到的福利,是不可用語言宣說,也不可舉喻來說的。

「所以者何?世間福田,佛為第一,一切如來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福德智慧圓滿具足,稱性(法性)而證(無差),量裹太虛,含概諸法,是故眾生,若去邪見,以正因心,植少善根於佛田者,是田優勝,故能獲福無量無邊!

「地藏!是『正因心』(亦名正知正見), 猶如農業專家,善於識別土壤(審緣),善於選拔種子(審因),復善耕耘(具足修慧),不失其時(精進),如是耕耘福田,豈不利巿千萬億倍?否則,以『下劣 心』(亦名邪知邪見),如痴呆漢,不識土壤,不善擇種,不但不善耕耘,而且終日神經兮兮的偃苗助長,如是等人,雖值諸佛無上福田,亦難收穫。

「所以者何?佛所證者,法性而已,法性含育萬有,非法性外別有諸佛福田也。『生死』『涅槃』,『煩惱』『菩提』,同依法性而有,是故於佛福田植煩惱種,亦復產生無量無邊煩惱!以是之故,若真佛子,於佛法中,當審因地(選種)。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到佛的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以正因心,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間天上,受勝妙樂。若再不自私,以此功德,迴向法界有情,是人福利,亦復不可為喻。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 人,遇到大乘經典,或聽到經中一句一偈,領悟佛法大意,如同飢者得食,渴者得飲,無不甘之如飴!若不如是,是人已失味覺;是故眾生得聞諸大乘經一句一偈, 能由內心深處,讚歎恭敬,生難遭想,當知是人食髓知味,若再頂戴受持,轉向他人怍法布施,供養三寶,是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以此功德迴向法界有情,其 福不可用算數譬喻所可了知。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 人!遇到佛的塔寺,或大乘經典,新者頂戴受持,布施供養!或瞻仰禮拜,或心中讚嘆!或合掌恭敬!若是遇到故舊者,或已經遭受破壞者,就去修補營理,此人或 者獨自發心,或勸多人共同發心;如是被勸等人,今後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主動發心者,常為轉輪王身,還以五戒十善教化諸小國王。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 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像這些功德,乃至少到像一根毫毛、一微塵點、一粒沙子,或一滴水,別看這微許功德,但能迴 向法界有情,是人功德,百生或千生中,無粗重煩惱,受勝妙樂!如果此人心小量窄,但能迴向自家眷屬,或僅求自身利益,這樣的果報,也是三生受樂,捨一得萬 報也。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五、釋品內義趣—

A、概述

寫到這裏,本品已完,本經的正宗分,業已圓滿。下面自地神護法品,即入流通分了。

此品在文內可以說沒有什麼問題可說了,不過在問題上有幾個重點,我們再特別提出來強調一下子,請讀者注意。

B、闡釋「布施」功德由「差別」而果報各異

(甲)為什麼同樣的布施或供養,所獲果報,有無量無邊的差別呢?答:一、有發心,有不發心。二,發心者,有染有淨,有大有小,有敬不敬,有迴向有不迴向,以是因緣差別,果報有異。

何謂發心?答:發心有二種:一者,凡夫發 心,於佛、法、僧生起信心,發心供養也。可是佛不貪圖吾人供養,佛心大慈,供養三寶,必須悲憫罪苦眾生!例如吾人孝順父母,必須照顧兄弟姊妹;佛悲憫者, 莫過於罪苦眾生!父母所關心者,莫過於弱小兒女;吾人能悲憫佛所悲憫者,供佛心也;能關心父母所關心者,孝親心也。吾人父母,凡夫也,有一子女,不得其 所,吾雖供之以珍饈美味,勢將老淚橫流,食不下嚥!是故養父母之體,莫若養父母之心,親心得安,吾雖奉之粗茶淡飯,亦必心安理得矣!

世有達官貴吏,士紳名流,還有些愚夫愚 婦,廟上燒香,大作拜拜,甚至於叩頭帶響(可謂誠矣),見了貧苦乞人,卻不屑一顧,把佛菩薩看成了一個自私自利的獨夫,甚至於看成了貪官污吏,如是供養, 大違佛心,能使釋迦如來啼笑皆非!當知眾生發心,有邪有正,果報亦然;是故植邪種於佛田中,亦生下劣果報;若植佛種(慈悲心)於悲田中,亦生佛果。

二者,初發意菩薩,依於觀照般若發菩提心 (言其未證聖果若存若亡曰初發意,非以今生而言),以如來家業為己任;猶如太子,雖然未登大位(喻未證聖果),已是皇儲(喻將來必證)是故初發意菩薩,已 知成佛不謬,以其因正果亦正也。若不如是,即非初發意菩薩(發菩提心者),猶如不敢言其將來必登王位,即非太子是也。是故菩薩初發意時,四弘誓願,六波羅 蜜,三種迴向,因中已具;雖然骨軟毛嫩,自知已非虎狼野干;如是發心,必得諸佛甘露灌頂!雖作微許善事,則其功德汪洋浩瀚!如虛空等。何以故?發菩提心 者,即是佛心;此心順於法性,法性無際,故功德無邊。

何謂不發心者?謂其隨俗而作,「無所謂」主義者也。如是等人,世善則隨俗而善,世惡則隨俗而惡,好像水中浮萍,自無根株,隨波逐浪,上下其心;此等人近乎「無記性」。無論善惡,無大罪福也。

何謂染淨?答:染者,一切善惡,緣於世法,得世間果報。淨者,了緣性空,不被世累純淨無染者也;此為二乘聖人所證。若再超脫染淨觀念,見一切法,無非「隨緣真如」,非染非淨,此為佛所證也。

何謂大小?答:凡夫,聖人俱有大小之別。 低級凡夫以私我為主體,凡所作為,都是為了自己,即俗謂「自私」者也;這種人永遠大不起來,以其心小故。高等凡夫則不然,以其心大量大,能以「先天下之憂 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此等凡夫,一聞佛法,便能行菩薩道,以其未證聖果,難免粘著名 利,發心雖大,仍屬染污,故曰凡夫。可是他一旦發菩提心,即為阿羅漢所恭敬故。至於聖人,二乘偏於自利,故發心小。菩薩自他兩利,故發心大。有時為了救度 眾生,也可犧牲了自己。是故菩薩在三大阿僧祇劫內,一方面是自修,一方面也是陪伴著眾生在塵世間打滾!我們不說三賢十聖,即初發意菩薩,從初聞佛法,須要 一萬大劫,才能修得十信滿心(發菩提心),而小乘聖人,六十大劫,即可證得阿羅漢果。可見正信之難起,菩提心之難發也!發菩提心後,又須經歷三大阿僧祇 劫,才能證得佛果,更見佛果之可貴也!可見有大因者,始克大果。

何謂有敬有不敬?敬,是發自內心,所謂 「誠懇」「真摰」,不欺不詐,沒有一毫的虛偽,一片赤子之心,不敬則反是。我曾見所謂「學術界」人士,一手持金剛經,一手捏腳!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時, 日皇裕仁宣布詔書,日本軍民都在收音機旁邊,肅容恭聽!彼邦軍民,對一亡國之君,尚且如此尊敬!是故彼國亡而不亡!吾人研讀大乘佛典,如同釋迦世尊面對吾 等頒宣正法,不期然而然,就會身直心端!肅容恭聽!到了隨文入觀,心、境相應的時候,不覺悲從中來,感激涕零!生難遭想!學人若不如是,能入如來甚深法 者,無有是處。吾等佛子無論講經或寫文章,必須由赤子心(敬)透露出高度的智慧;將學術、宗教、因果,揉合在一起,會歸第一義諦,才能令聽者讀者,發生純 淨不雜的信念,如此方名三寶弟子,不同於一般學者之流也(不敬)。

何謂有迴向有不迴向?有三種心,即發心時,即迴向時,一者深心,迴事向理;二者悲心,迴自向他;三者第一義心,迴因向果。若無此三種心,僅在口頭上迴向,則與不迴向等。

以如是等種種因緣差別,是故同一布施,所獲果報,各各不同。

(乙)地藏菩薩真不懂這道理嗎?曰:否!菩薩乃代眾生請法;蓋法不孤起,當機不問,佛亦不說,是故菩薩代眾生請法也。地藏大士若真不懂,我們連聽也不夠資格聽了。

【書籍目錄】
第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增修版序 第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序
第3頁:自序 第4頁:略釋經題
第5頁:譯者略歷 第6頁: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第7頁:婆羅門女救母品第二 第8頁:分身集會品第三
第9頁:觀眾生業緣品第四 第10頁:閻浮眾生業感品第五
第11頁:地獄名號品第六 第12頁:如來讚歎品第七
第13頁:利益存亡品第八 第14頁:閻羅王眾讚歎品第九
第15頁:稱佛名號品第十 第16頁: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一
第17頁:地神護法品第十二 第18頁:見聞利益品第十三
第19頁:囑累人天品第十四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