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的詩偈 -- 信心銘講錄 聖嚴法師著

心的詩偈 -- 信心銘講錄 聖嚴法師著

十二、任性合道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十二、任性合道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用功時最要緊的是要自然。所謂「自然」不是不去管它,而是順乎自然──既要管它,還要讓它自然。坐姿要自然,用心也要自然。所謂自然就是恰到好處,如打坐時身體要坐直、不彎腰駝背,而不是說腿痛就是不自然。就生理上而言,姿勢正確就是自然,姿勢不正確會產生不良結果,甚至導致疾病,如小腹縮緊不是自然,胸部挺得很高也不是自然,但禪坐過程中的腿痛、不舒服,這不算不自然。

  就心理上而言,我們一般對待心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控制,一種是放任。有些人的心愈控制反而愈煩躁,愈希望雜念少,雜念反而愈多。這種情形於修行後比較容易察覺。因此,若雜念很多,是自然的現象,不要討厭它,但也不能放縱它去打妄想。最好的態度是一面用方法,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方法上,不要有其他念頭。注意方法時若雜念產生,一定察覺得到,一察覺到雜念就讓它去,不要害怕現在有雜念出現,待會又會有雜念出現,如此一想則又多了一個雜念。雜念生起不用理它,發生的事就讓它過去,還沒發生的事不用去擔心,這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用功時最重要的是不怕失敗,已經失敗了就不後悔,尚未失敗的不要去擔心,縱然將來可能會失敗也是很自然的事,把握現在好好修行才是上策。

  沒有成功之前當然都是失敗。有人問我成功了沒?我都說我從來沒有成功過,做什麼事都是失敗,但每次失敗的過程都是應該的,就像小孩子生下來不會走路,慢慢經過一次次的跌倒直到學會走路,這跌倒是成功還是失敗?人從生到死,走路如此,做學問如此,修行更是如此。當我寫完博士論文時,有人說我成功了,我說這本書寫失敗了,因為如果再寫的話一定比現在寫得好。修行也是這樣,每次修行時人家說你成功了,你回答自己並無成功,而是失敗。承認自己失敗,相信自己做的都是失敗的事,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不做不知道失敗,而失敗了也就表示有在進行,從未失敗則表示根本沒有做任何事。修行一事也是如此,將失敗看做成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雖然失敗是自然的事,但心裡不要希望失敗,千萬不要心存「反正會失敗,乾脆別做了」的想法,還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一次次去實踐。每一次失敗了沒有關係,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就是了。佛法說「有為法」沒有一樣是真正能夠成功的,這是從不能成功的方面去談,只要繼續不斷的努力到達不需努力便是成功,所謂不需要努力時,即已擺脫煩惱而得解脫,這就是「自然」。「體無去住」是說自然的體沒說要留下它,也沒說要去掉它。當我們沒有煩惱或得到解脫時,叫做自然,既言自然,就沒有要丟掉什麼,也沒有要抓住什麼。反之,如果說要去除煩惱,抓住菩提的人,表示他尚未開悟。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前句是說一切任其自然之性才能合乎究竟的,也就市是佛道。一般人說的任性是指順著自己的個性,而此處的「任性」指的是任自性、任佛性。亦即盡量順著自性,讓自性顯現出來。很多人以為「打坐可以開悟,修行可以成佛」,修行一輩子,成天就想開悟成道,這種人若真的開悟成道,一定是入了邪道,而不是真正的佛道。

  同樣的,只有逍遙才沒有煩惱。「逍遙」就是只管照著佛法指導的方法去修行,不為求成功,亦不怕失敗。一想到成功其實已失敗了,因為修行人最後要像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沒有得到菩提涅盤,沒有什麼好得的,這才是真正的成功。

  修行過程中雖然很辛苦,有人腿痛、背痛、頭痛,各種各樣的痛苦都有,但心中若想「這是很自然的事」就自然不苦。如果把「逍遙」解釋為不需要修行,那就錯了。修行過程中發生任何事都是自然的,能抱持這種心態的話就是逍遙。修行時有人打你,會不會感覺痛?當然會!問題是你苦不苦?人家批評你、冤枉你、譭謗你,你聽了如何?大修行人被打沒有關係,因為在他而言,被打的是四大,又不是我,挨罵的是五蘊,也不是我,既然根本沒有「我」這樣東西,被人打又何妨?被人譭謗又何妨?所以,真正修行人沒有苦惱這回事,既然沒有苦惱,自然就很逍遙。

  經常有人告訴我說別人在批評我,我想連我都嫌自己做得不好,更何況他人!所以我不會惦記在心,即使偶爾也生氣,但一下子就消了,不會處心積慮想報復。心中既然沒有什麼放不下的事,自然也就逍遙許多。

  系念乖真,沈昏不好。

  如果心有所攀緣、執著,那一定是背離了佛道、背離了自然、背離了真。今天早上我問諸位的心在用什麼功夫?只要還有方法,那一定是在虛妄中。方法固然是假、是虛妄,問題是你不用方法時心中是不是就沒有東西了呢?昏沈是頭腦中沒有想到東西,此處的「沈昏」指的是重的昏沈。用方法雖然不對,然而昏沈更加錯誤。在不昏沈又不用方法時,假如心中能不攀緣,此時便與真無異。然而,心不攀緣此話怎講?就是心中沒有任何念頭,遇事卻很清楚明白。如果一個人到了真的程度,見到每個人、遇到每件事、聽到每句話對他而言都是一樣的,因為以他的立場來講這些東西都不存在。他見到的真一定不是我們見到的現象,所以能在人多時不厭離,獨處時不寂寞。

  由於處於真的人面對的是眾生,所以他還是以眾生看到的世界來反應這個世界,與腦袋裡一片空白完全不同。因此,無念、不系念並不是腦袋裡一片空白,那就類似昏沈,與真不相應了。所以諸位不要以為自己沒有念頭就到了真的境地,否則在休息不想任何東西時豈不是開悟了?

  這裡所講的自然、逍遙、不攀緣都是很舒服的事。但是如果這麼一說你們就不要用功,什麼方法都丟掉,那絕不可以!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不攀緣,所以要用方法來使攀緣的心縮小,集中在一個方法上,漸漸到能不攀緣為止,也就是用方法使心由攀緣到不攀緣。我們的方法是將散心變成集中心,再由集中心進入統一心後,就可以把方法丟掉。若使用方法時心中察覺到一面用方法,一面尚有雜念出現,此時正處於要把散亂心轉變為集中心的階段,尚未到達一心。如果到後來方法用不上了,丟掉了,心中任何念頭也沒有了,此時可以給自己另一個方法,就是破這一個念頭、破這一心。因為這個心本身還是系念,還是有念在,要把這個一念都丟掉,一定得再用方法。所以我勸大家要慢慢將心集中起來,最後連方法都不見了五分鐘、十分鐘之後,才可用參話頭的方法起疑情,疑情起了以後要保持住,才有可能破疑情。

  說到這裡諸位已經知道:遇到任何失敗都是自然的,要繼續不斷努力;遇到困難時,要用逍遙心來處理;遇到雜念時,要放掉、順其自然;但是如果要到達真正的不系念、不攀緣,還是得很努力去攀緣──努力用你的方法。好比織毛線衣,一定要一針針連起來,漏掉一針都不行。用方法時也一樣,前一念與後一念之間要綿綿密密,不要讓任何雜念進去。

【書籍目錄】
第1頁:中文版自序 第2頁:前言
第3頁:信心銘 - 三祖僧璨 第4頁:至道無難
第5頁:莫存順逆 第6頁:三、一種平懷
第7頁:四、非有非空 第8頁:五、絕言絕慮
第9頁:六、二見不住 第10頁:七、一心不生
第11頁:八、捨棄幻覺 第12頁:九、覺知煩惱
第13頁:十、無分無別 第14頁:十一、無疑無慮
第15頁:十二、任性合道 第16頁:十三、勿惡六塵
第17頁:十四、智者無為 第18頁:十五、法無異法
第19頁:十六、夢幻空華 第20頁:十七、兀爾忘緣
第21頁:十八、正信調直 第22頁:十九、虛明自然
第23頁:二十、信心不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1-18 14:02:52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壇經》說:「自性若悟,佛是眾生;自性若迷,眾生是佛」 這句是錯的。該是「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