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心的效能訓練 鄭石岩

禪——心的效能訓練 鄭石岩

恬淡與寬闊

[日期:2011-05-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鄭石岩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生活的本質是實現,不是追求。  實現是一切現成的,在現成的生活中就有悅樂。人總是對自己不忠實的時候,才會壓抑和痛苦。所謂不忠實是指抱著一個很沉重的期望或欲望,用它作為生活的目標,以致自己的能力或現有條件,在那個目標之前相形見絀。於是,陷入嚴重的自卑或挫敗感,感覺無力或匱乏。於是,開始不喜歡自己,要用許多伎倆來偽裝自己。這時強烈的追求就會化作一團欲火,燃燒自己原先自在的“功德林”,這是人生的悲劇。  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達摩提出的第四個生活方策,就是無所求行。千萬不要把“無所求”誤會為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這樣就會墮入消極的“無記空”。無所求的本旨是恬淡。恬淡的正確意義是如實地接納自己,依自己的本質實現生活。生活不是追求,而是實現;追求的結果是苦惱,實現的本身就是悅樂,故雲:  有求皆苦,  無求乃樂。  如果活著是為了追求滿足野心,便即刻陷入一個急流似的漩渦之中。因為自己變成那個“追求之流”的難民,一直被它旋轉而起漂泊,成為欲望漩渦的奴隸,那就沒有快樂可言。有一位初當婆婆的人,一直希望自己的媳婦賢孝,更希望親人都能稱贊她有好媳婦。所以她殷切期待媳婦溫柔勤快,理家井井有條。她的目標太高,又對媳婦的角色認識不清,漸漸由挑剔而起摩擦,終至水火不容,同一屋簷下,彼此經常惡言惡語。那不是苦嗎?  無所求就是空,空是指淳樸沒有虛幻、實實在在的意思。人必須把不合理的抱負和欲望放下,才能實實在在的生活,能接納自己如實的生活,自然有著悅樂的心情。  人最忌諱強求一些自己辦不到的事,因為那會扭曲自己的生活,又會使自己陷入饑饉貧乏的心理狀況。另一方面,即使有能力追逐和占有,也未必能悅樂清心。禪門有一則故事說,有一位貪心的旅客來到一個地方,發現那裏珠光寶物應有盡有,這位嗜財如命的旅者,看到好的衣服就往身上穿,美的珠寶就往身上戴,但一戴上去就舍不得脫下來,等到他感到可以滿載而歸時,自己卻走不動了。這時地動山搖,旅者卻無力逃走,他站在那裏等著地層漸漸下陷,最後墜入地獄的陷阱。所以,達摩說:  世人長迷,處處貪求,名之為求。  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  不貪不求,悅樂自由  人若能不貪婪,不強求;祛除野心,心靈自由,就不會使自己陷入困境。人生本來就是苦,如果坦然接受人生是苦,那么恬淡之情油然而生。倘若汲汲於鑽營,就會產生嚴重的苦惱,佛學上叫作“苦苦”。因此,要能以恬淡的態度生活,才有真正的自由和悅樂,所以說:  判如無求,  真為道行。  無所求行使一個人從“無欲則剛”中脫胎換骨,不易受引誘而墜入陷阱,同時也有較好的心智以解決問題。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智慧而不是野心和占有。有智慧的人,處處都能解決問題,所以是自在的。名利熏心則障礙心智,限制了自己的開闊前程。  我們看看雙手,如果兩手老握著拳想抓住什么東西,這雙手是不是就不能做其他的事了呢?如果心裏老想著鑽營,是不是也卡死在鑽營中,而看不出更多悅樂的生活情趣呢?所以無所求是一種心靈的自由,它能給我們自由和自在,它提供了創意的生活條件。  在滾滾紅塵之中,我們時時刻刻要明白並接受來自各方的挑戰(報怨行)。由於生活是無常的、變動不羈的,所以你不能僵化,必須檢討原因,隨緣應變(隨緣行);有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改變的,所以你必須懂得任命而不逃避(報怨行)。當然,必須有一套現成的生活應對方式,好解決一般生活及工作的問題(稱法行)。為了保有清醒的智慧和回應能力,不能用野心和貪婪來生活,而要以恬淡的態度待人處世(無所求行),這樣就會有悅樂的人生。達摩所提示的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稱法行和無所求行,為成功人生的四策。
【書籍目錄】
第1頁:禪——心的效能訓練 第2頁:
第3頁:前 言 第4頁:禪心——清醒覺察的心力
第5頁:禪就是內在學習 第6頁:禪坐對身心的影響
第7頁:永恒的自性與慧命 第8頁:禪行——篤實力行的智慧
第9頁:解行並重 第10頁:生活適應的難題
第11頁:生活的四個行持 第12頁:通達與承擔
第13頁:隨緣實現人生 第14頁:建立生活規范
第15頁:恬淡與寬闊 第16頁:禪燈——光明寬闊的胸襟
第17頁:點燃你的心燈 第18頁:光明的精神生活
第19頁:踏著光明的路 第20頁:清醒的價值觀念
第21頁:正確的思維方式 第22頁:良好的交流藝術
第23頁:圓融的實踐智慧 第24頁:適當的工作態度
第25頁:積極的生活意識 第26頁:活用的知識經驗
第27頁:深厚的禪定修持 第28頁:禪機——通情達理的生活
第29頁:在解脫中成長 第30頁:真我的開展
第31頁:禪喜——體驗生活的悅樂 第32頁:五種禪喜
第33頁:失去禪喜的原因 第34頁:尋找禪喜的途徑
第35頁:禪悟——領悟人生的究竟 第36頁:禪坐——調和身心的關鍵
第37頁:調身 第38頁:調息
第39頁:調心 第40頁: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站長 发表于 2012-4-13 1:22:22
已改, 謝謝通知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2-14 23:30:48
本書深入淺出,非常值得推介。

但請版主對本電子書稍加修訂:
1) 第11頁和第13頁重覆了;
2) 第12頁“通達與承擔”篇第一段末句:由“必須接納,從而把業轉動成爲善良的慈悲...”之後,錯植第10頁“生活適應的難題”篇的下半部;及
3) 第14頁已為“通達與承擔”篇的正版。

建議版主刪去第11和第12頁,則全書當更完滿。

TK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