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 會性法師敬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集解 會性法師敬集

聖像觀

[日期:2010-12-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會性法師敬集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辛二、觀聖像(第八、聖像觀)分二

初、結前標後  二、正示觀法

壬初、結前標後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

見句,結前。次句,標後。靈芝疏云:「眾生無始未識真佛,多見形像,故使先觀。以像表真,觀佛易就。」

壬二、正示觀法分四

初、通示想佛之意  二、正明想佛之法  三、結示  四、顯益

癸初、通示想佛之意分四

初、明佛身普遍,能應物心

二、明行者想成,即具佛體

三、舉彼果德,令信因心

四、結勸修因,須依果德

此一段經,我佛如來欲明佛觀,故於像觀之首,先敘觀佛之功;即是開示眾生成佛要道。一經妙旨,唯在此文。後學討論,宜須窮究。此而不了,餘竟何言。(靈芝疏)

子初、明佛身普遍,能應物心

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初句、徵。謂:觀佛其利安在?諸下,釋。此中正說彌陀;以法身體同,故言諸佛。華嚴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此明諸佛果證法身,無所不遍;則與眾生因地法身,無二無別。故眾生作想,佛身隨應。疏云:「眾生心淨,法身自在,故能入眾生心想中。如白日昇天,影現百川。」故想佛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如勢至圓通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此明佛常念眾生。「若子逃逝,雖憶何為?」此明眾生不念,有應無感也。「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此明眾生念佛,感應道交也。此實彌陀世尊同體大慈悲善根力,隨緣赴感,應物垂形,不思議用。苟明此理,佛入何疑。(靈芝疏)

子二、明行者想成,即其佛體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初句、示心境相應。是心下,顯因成果相。下二句,釋成上義。是心者,即指行者觀佛之心。由觀佛相,相現心中,此心即具佛之相好。此據小身丈六為言,其功若此。若觀八萬四千相好,心具亦爾。教令觀佛,其功若此。眾生依教,修因感果,始於此心,故云是心作佛。恐謂修成佛從外得,祇由此心當體是佛,故使建修,無不果滿,故云是心是佛。若不爾者,生彼國已,具三十二大人相好,自何而得耶?當知今日想佛之心,相好果德悉已具足。蓮胎孕質,即是此心。是證菩提不從他得矣。(靈芝疏)

約論云:「作者,離自然義。是者,離因緣義。知是心作佛,不知是心是佛,則昧本妙而滯功勳;知是心是佛,不知是心作佛,則任天真而廢修證。離此二邊,一念圓融,方明中道。」

釋論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句,為全經之總匯。作、是二字,又為二句之綱領,示心佛不二之義。華嚴經解脫長者語善財云:『善男子!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佛,隨意即見。.........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無所從來,我無所至。知一切佛及與我心,皆悉如夢,知一切佛悉如電光,了知己心如水中像。知一切佛皆悉如幻,己心亦爾。知一切佛聲音如響,己心亦爾。如是知,如是解,如是入。』華嚴之詮「入」字,圓融如此;揆諸本經,謂佛之法身入眾生心想中,或眾生心想入佛心中,皆無不可。不必問他來我往,非他非非他,非我非非我;自他皆不可得,是謂心一境性。古德疏註此章,既云「感應道交」,復恐謂心外有佛,每為種種補救之詞,以泯此見。實則心作心是之句,本已圓融;無疆界之可泯。修觀屬熏種作用,不求感應,以免躁進著魔(魔謂神經病)。俟工力純熟,如水到渠成,春回華綻,自得效果。故初機行人,不求與佛相應,唯求與經相應,所謂『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是也。」

子三、舉彼果德,令信因心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正遍知者,十號之一也。出世法無不究盡。深廣無際,故喻如海。佛德無邊,略舉遍知以攝餘者。果人萬德,皆心想生;意勉下凡,專勤修習,功不虛矣。(靈芝疏)

子四、結勸修因,須依果德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祇由觀佛功德高深,故勸繫想。前則通舉諸佛,此則別指彌陀,結歸今經正意。故云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此云如來。阿羅訶,此云應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遍知。即十號中略舉三號。委釋如別。(靈芝疏)

癸二、正明想佛之法分二

初、正觀三像  二、觀成境界

子初、正觀三像分二

初、觀佛像  二、觀二菩薩像

丑初、觀佛像分二

初、正明觀像  二、因像見土

寅初、正明觀像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

以像表真,從易至難;故若畫、若雕,隨人見熟,即以為境。坐彼華者,即前華座。(靈芝疏)

寅二、因像見土

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因像見土,即見前依報。妙宗鈔云:「像觀既成,心眼開發,廣見依報地樹等相。應知樹等,超過前觀無數倍也。所以者何?以今寶像,必稱華座;樹若不高,焉能覆座?皆由妙觀轉深,故使所觀愈勝。」靈芝疏:「觀掌中者,言其明了也。」

丑二、觀二菩薩像

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

初、觀華座。如前蓮華者,即佛所坐者。據菩薩身,計應須減。次觀形像。亦作金色者,即菩薩身同前佛色。(靈芝疏)

子二、觀成境界分二

初、眼見勝境  二、耳聞妙法

丑初、眼見勝境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

初、三像放光,光色照樹。次、一一下,遍見三像,無處不有。(靈芝疏)

丑二、耳聞妙法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麤想見極樂世界。

初、明觀中聞法也。水流光明,及諸寶樹,無情說法也。鳧鴈鴛鴦,有情說法也。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於是可見。(靈芝疏:「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故云妙法。」)行者匪惟入定得聞,出定亦爾,故曰恆聞。二、行者下,明當與經合,否則即妄。故云:「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粗見。」此明出定境也。因入定聞時,必與經合(靈芝疏:「謂所聞之法,不乖教典,故云合也。」)。恐出定不然,乃有此示。若出定仍與經合,則不出而出,出而不出也。如此猶名粗想者,以像望真,須分粗妙。此想乃是佛觀方便,豈可全同真佛觀耶?(演義)靈芝疏云:「違教即妄,合法猶粗。對下三昧,以分粗妙。」

問:經云「所聞之法憶持不捨」,若未聞奈何?

答:須得勝定,方能聞之。若不聞者,即取第五觀所謂水聲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密,及鳥讚三寶,依此憶持,不違經教。(釋論)

經云:「想彼佛者,先當想像」。先字詮表觀像與想佛是兩種工作。由「次當想佛」至「從心想生」等句,皆謂想念佛之威德。云何威德?「正遍知海」,威也;大慈悲,德也。既想佛智之汪洋如海,後觀佛心之慈悲無緣。像須先觀,心作一閻浮檀金色寶像,與二菩薩各坐華上,像皆放光,照諸寶樹。各樹下影像皆同。第八觀只限於此,不必求三十八十之形體各部分也。觀佛望熏種有直接功能,唯識述記云:「自性親因,名等流種。異性招感,名異熟種。一切種子,二種攝盡。」等流通漏無漏。異熟唯有漏。觀佛是出世間法,非異熟攝,當屬等流。攝大乘論云:「從最清淨法界所流經等教法,名最清淨法界等流。」準此,觀佛者,近則為往生淨土之因,遠則為僧祇劫後成佛之因。所謂同類所引,果似因故。然行者須一切時自淨其心;若習染時多,觀佛時少,其量懸殊,亦乏勝用。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實為不易之理。(釋論)

癸三、結示

是為像想,名第八觀。

癸四、顯益

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文有二:一除罪障,二近三昧,即下佛觀。像觀若成,真身必見,故云現身即得。(靈芝疏)

【書籍目錄】
第1頁:本編所據典籍一覽表 第2頁:壹、釋經題
第3頁:貳、明譯史 第4頁:序分
第5頁:正宗分 第6頁:別明淨觀
第7頁:明十六觀法 第8頁:觀落日(日觀)
第9頁:水觀 第10頁:地觀
第11頁:樹觀 第12頁:池觀
第13頁:總觀 第14頁:華座觀
第15頁:聖像觀 第16頁:佛身觀
第17頁:觀音觀 第18頁:勢至觀
第19頁:普往生觀 第20頁:難明佛菩薩觀
第21頁:上品生觀 第22頁:中品生觀
第23頁:下品生觀 第24頁: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