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平常禪:活出真實的自己 艾茲拉.貝達

平常禪:活出真實的自己 艾茲拉.貝達

體證身體的實況

[日期:2011-04-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艾茲拉.貝達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體證身體的實況

  厘清信念系統跟覺察力息息相關,不過這只是一部分的基礎訓練罷了。第二種途徑也同樣重要,卻比較難以描述清楚。這個途徑可以被稱為“體證”。然而,到底什么是體證?在本書中我們會不斷地探討這個問題。它主要涉及的是在每一個當下對身體的實況進行覺察,或是對身體上的各種感受了了分明地覺知。其中包括對呼吸的覺知;同時也包括了對周遭環境的現象,譬如聲音、影像和氣味的覺察。

  讓我們來品嘗一下個中的滋味。試問你的身體現在有什么感覺?你最強烈的感覺在哪個部位?請選出其中的某一個感覺,看看那份感覺到底是什么?它的質地是什么?接著覺察一下周遭的環境。周圍有沒有任何聲響?空氣在你的皮膚上會造成什么感覺?注意一下眼前的身體實況,看看自己對此經驗不熟悉到什么程度。留意一下脫離心智活動而進入身體實況的感覺是什么。只有不陷入思維活動時,才可能擁有這樣的體證。

  這兩種修持的途徑——厘清我們的信念以及體證身體的實況——能讓我們擴大覺知的范圍,即使是最困難的情緒反應,也可以被包容進來。我們甚至可以學會用嶄新的方式跟自己最深的恐懼、最深的羞恥感、最不想要的感覺產生連結。一旦能厘清自己信以為真的想法,而不再把它們當真,並且能安住在肉體的經驗之中,就會開始看到自己所經驗的這些坑洞,只不過是一些深植於心中的信念以及身體上微細或不太微細的不舒適感。如果能見到這些現象——我所謂的見到,指的是能夠促成真實理解的一份洞見——就能嘗到自由的滋味了。

  覺察的范圍一擴大,我們就會發現自己開始有能力安住在這些坑洞之上,而不再確信它們是實存的。有了覺察之後,那些自我設限以及造作出來的觀點,就會變得比較有浸透性了;然後我們就會跟人生的真相產生連結。那就像是摘掉了有色眼鏡,不再透過我們的局限、欲望和批判的鏡片來看待事物。那也像是脫掉了一雙緊鞋:局限感和界分感突然消失了。

  當然,不消多久我們又會重新穿戴上我們的有色眼鏡和緊鞋。雖然我們已經嘗到了那份如實安住的自由感,但還是寧願回到舊有的模式。因此,願意如實安住的過程是既緩慢而又猶豫不決的。過程中抗拒力會一再出現,我們將不斷地在是非之間掙紮,時而安住在掙紮之中,時而追逐著舒適和安全的幻覺。

  但是到了某一個階段,我們自然會從不情願安住,轉變為心甘情願地順受。這種轉變即是關鍵所在。只要願意當下安住,就能和生命的坑洞及整體共處,不過那些坑洞並不會因此而消失;我們只是如實看著它們而不再信以為真了。這種轉化的過程,便是修行的精髓和成果。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介紹
第3頁:作品相關 第4頁:目  錄
第5頁:導  言 第6頁:譯者序:依法不依人
第7頁:推薦序:真正的領悟 第8頁:如履薄冰
第9頁:兩種人生的基本功課 第10頁:“速簡、廉價與失控”
第11頁:學會客觀地觀察自己 第12頁:瑞士乳酪
第13頁:標明念頭 第14頁:體證身體的實況
第15頁:體證和目睹 第16頁:三加三默觀練習
第17頁:遠離妄想 第18頁:安於當下
第19頁:第八十四個煩惱 第20頁:如實面對人生
第21頁:這是什么? 第22頁:靜坐的三個面向
第23頁:安住在身體中 第24頁:標明念頭和體證
第25頁:我們要怎么辦? 第26頁:替代式的人生
第27頁:認清虛擬的替代式人生 第28頁:與情緒共處
第29頁:轉化憤怒 第30頁:如何正確地對治憤怒
第31頁:重塑情緒經驗三部曲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