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仁慈的吸引力:都市心靈修行法則 皮耶羅.費魯奇

仁慈的吸引力:都市心靈修行法則 皮耶羅.費魯奇

專心

[日期:2011-03-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皮耶羅.費魯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專心

  當下就是唯一

  這是個道家的故事。

  有個中年人喪失了心智,什么都記不起來。晚上,他不記得白天做過什么事,隔天,他也想不起昨晚做了什么。在家裏他忘了坐下,在街上他忘了走路。無時無刻,剛才發生的事就像被擦去一般,抹得幹幹淨淨。

  他的親人心焦如焚。他們試遍各種藥方,請各方大夫、巫師甚至道士做法,可是都束手無策。最後他們請來了孔老夫子。夫子說:我知道問題出在哪裏。我有個秘方,讓我和他獨處一陣。親人照著孔夫子的話做了。療程頗費一段時日,誰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只知那人終於恢複了記憶。

  他雖被治愈,卻暴跳如雷。“以前我什么都不記得,心裏一片純淨自在。現在,我的記憶壓得我喘不過氣,數十年的成敗、得失、甘苦全都湧上心頭。而且因為我記得過去,不由得不憂心未來。”

  “我覺得以前的我快樂得多。把我的忘性還給我!”

  正是如此。心系過去或展望未來,你就無法活在當下,只能沉溺在時間的洪流裏。而時間,我們慢慢發現,是一個深奧的謎。一想到時間,恐怕就能令我們頭暈目眩。出世、童年、第一天上學、青春期、交友、戀愛、工作,人的一生有諸多裏程碑,看似源遠流長,發生過無數的事情,可是也像是忽忽而逝。想想去年吧,剛過去的這一年。發生的事情何止千百件,有歡樂有悲哀,它也許顯得很長,也許顯得很短,也可能既長又短。再想想一個小時,一小時當中可以發生多少事!想想一分鍾,即使是一分鍾,也有千萬個念頭在心頭推擠。那些念頭似乎剪不斷理還亂,可是稍縱即逝,轉瞬即過。現在,想想一秒鍾。秒這個字剛說完,這一秒就過去了。可是,那些飛逝的光陰如今安在否?它是短於一秒鍾,短於十分之一秒,甚或短於千分之一秒?無論它有多短,它都不可能是當下,因為它已經過去了,要不就是還沒出現。當下無聲無相,不可捉摸。

  而這個不可捉摸的片刻,是我們真正擁有的一切,也是真正的自我。過去已矣,而未來無論看似多么光明,依然是空中樓閣。僅存的唯有當下,而我們把握不了它。可是,我們又是時時身在當下,無時無刻不在當下。當下其實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因為我們怎么躲也躲不開它的掌握。

  我們只能靠心念躲開當下。有時候,這是一種恩澤。回憶讓我們更堅強、更豐富。我們會在後面談論記憶的章節中看到,我們的曆史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一個人若是沒有過去,就不可能有未來。老年癡呆症最可怕的症狀之一,就是忘了過去。患者置身現在,可是那是一個沒有過去的現在,他既不知自己是誰,之前發生的事情也一概茫然。他是被自己的曆史遺棄的孤兒。

  我們的過去,是我們的遺產。不過,有時候它會把我們拉離當下。如果我們老想重溫過去的快樂時光,我們會進退失據,因為當下這一刻並不同於以往。如果我們不能憬悟人事已非,不知不覺中,我們也會腐朽。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的過去盡是黑暗和痛楚,那么它就像夢魘,我們會巴不得趕快逃離。可是,這個過去可能力量強大,不但亦步亦趨,還主宰了我們的現在。除非,我們學會真正地活在此時此刻。道家故事中的男人說得對。他的處境提醒我們:唯有全心全意活在當下,我們才有可能自由。

  我們也可以積極規劃,瞄准未來。某種程度上,這是種正面的心態。未來有待塑造,它是潛能的疆土,充滿了希望和創造力。沒有未來,沒有規劃,我們其實很難稱為人。不過,活在未來有如活在一個不存在的世界。我們可以把未來視為契機,但它也是危機。盡管我們不想進入未來,它依然緊追不舍,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不過我們心知肚明,我們非去不可,不管刹車踩得多用力。未來,可能有許多事要做,所以我們想到就累,因為我們知道,那些事永遠也做不完。就是這樣的壓力,把我們拖離了此時此刻,拖離了我們尚大有可為的當下。

  故事中善忘的男人義憤填膺,是因為他找到了過去,卻失去了現在。幸好,真實的生活中我們可以不斷重新找到現在。這是個誰都適用的簡單妙方:用心做手邊的事。沒錯,這是個古老藥方,能驅離一切邪靈。只要我用心做手邊的事,不幻想有危險逼近,心無旁騖下,我就能達到專心一意,百分之百活在當下。果真如此,這一刻我就一無所懼,也一無所求。我尋得了完滿。

  我曾經目睹,專心如何讓一個人或一群人翻然轉變。我的朋友安卓雅•波科妮(Andrea Bocconi)是個佛教思維濃厚的心理學者,她在指導某個團體進行步行冥想之際,我在一旁觀看。安卓雅正在教學生專心。她要他們來回緩行慢步,一面注意腳下的每個步伐:現在右腳踏地,現在抬起左腳,諸如此類。不到5分鍾,整個團體的氛圍變了,從分心散漫變為澄淨開放。對佛教徒來說,專心過日子就是解脫之道,可以到達最終的自由。只要一點專注,就可以帶領我們走很遠的路。

  專心於此時此刻的冥想技巧曾經被應用在臨床上,例如,減緩焦慮、治療皮膚病變、長期疼痛,效果非常之好。專心能讓你學會活在當下,觀察眼前的一切,不評斷,不褒貶,眼前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必貼上標簽,也無須論斷是非。專心對健康也有加分作用。有個實驗將一群老人分成兩組,一組給予植物照顧,對日常事務也有較多抉擇,換句話說,他們必須專注於當下。另一組的日子則一如往常,什么也不用做。一年後兩組比較,有事專注的老人過世的人數幾乎不到另一組的一半。一言以蔽之,只要專心,就有生命。

  比別人專心,你也會比別人幸運。為什么幸運之神老是眷顧某些人,讓他們事事順心如意?這是巧合,還是別有原因?英國心理學家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 )曾經探究為什么幸運兒的運氣特別好,是個性使然,還是出於不可解的命運?他發現,幸運是個性特質所致。透過訪談和測試,韋斯曼發現,除了若幹其他原因,幸運的人比較放松,所以不但能看到自己正在追尋的東西,連無意尋找的東西也看得到。他們心胸開闊,隨時准備接納新奇和驚喜,其他運氣沒那么好的人(通常也比較封閉而神經質)則是一心要尋找心中既定的目標,卻往往遍尋不著。幸運兒不錯過任何良機,他們會注意到報上某篇文章、聽進對話中幾句對自己可能有用的話、在地上看到一張鈔票,機會因此大增。這不是奇跡,也不是運氣特好,純粹是因為他們心眼開放、活在當下,因此正好和生活中的機運不謀而合。反觀那些運氣較差的人,往往只執著於天馬行空的設想,閉關在自己的幻想天地裏。兩者相比較,幸運兒只是比較專心而已。

  專心於當下,一切會變得更有趣,因為這個世界有了嶄新的面貌,不再是個模糊的影子。我第一次悟到這個事實,是小時候遇到赫胥黎。在本書的引言中我曾提及這位大師,他曾說仁慈是發揮潛能最好的方法。對他來說,覺醒既是仁慈的基礎也是入口,直通一個無比有趣的世界。赫胥黎認為,覺醒可以將我們周遭的世界變成加薩--古代巴比倫王國的樂土,富含無數的珍奇寶藏。我9歲那年,曾經與大師同席而坐。我知道他對任何事物都有興趣--他曾經這么形容自己:“和百科全書比起來很無知。”所以我走到花園,抓來一只毛茸茸的大毛毛蟲,放在他面前。我不是開玩笑,是真的想讓他看。雖然有幾個同伴不高興,不過我顯然沒做錯,因為他從口袋裏掏出永遠隨身攜帶的放大鏡,仔細觀察起毛毛蟲來。“妙極了!”他說。這是他最喜歡的口頭禪之一。是的,只要活在此時此地,每一刻都是驚喜,每個瞬間都是新的奇跡。

  不過,有時候這么做並無效果。我們往往會依據過去或未來的情況,先入為主地對現在套上期望和想法。例如,當我們遇見某人,心中已認定那人是什么模樣、會說什么話;一旦發現自己身處於某種情境,就相信一定會發生什么事。我們有如住在一個貧瘠的現在,因為它已失去它不可或是缺的特質:驚喜和新奇,結果只剩下乏味。我們就像按圖索驥的遊客,只顧著尋找曾經在旅遊廣告上看過的景點,完全看不到新的東西。

  關於專心,佛陀曾經訓示:讓你看到的只剩下目之所見,聽到的只剩下耳之所聞。這句話的意思是:將先入為主的想法束之高閣,一無成見地迎接當下,完全專心一意。這才是完全的開放。你必須容許自己被當下這一刻所驚喜。

  無論是什么樣的關系,活在當下是必要條件。如果我心不在焉,那么我人在哪裏?如果我身在心不在,誰能夠代替我去聯絡情誼?我能指派個幽靈或機器人代表我嗎?舉個例子。我和兒子艾密利歐在餐廳吃飯。好幾次,有些認識我但不認識他的人也進來用餐。艾密利歐頭發很長,他很喜歡自己金色的鬈發。他有張男生的臉,可是如果你不用心看,很可能被那頭鬈發和刻板印象所誤,以為艾密利歐是個女生。我們坐在餐廳裏,我一堆朋友走進來。嗨,你好嗎?這女孩好可愛,是你女兒吧?再見。他們就走了。艾密利歐很生氣。他不喜歡被誤會成女孩。兩分鍾後又來了一堆人,同樣問完這個漂亮的小女生是誰後就離開了,沒看到艾密利歐氣得哭起來那一幕。沒多久,我的朋友也是同事維奇羅來了,看到我們就走了過來。艾密利歐看了我一眼,似乎在說:倒黴,是不是又要來一次?可是維奇羅是個很有感覺的人。他每天都花好幾個鍾頭照顧菜園,而且樂在其中。那是他冥思的方式,說不定也是他能活在此時此地的助力。維奇羅看著艾密利歐,拍他肩頭問候他,還開玩笑地叫他 “小披頭”,和我談話時也沒有遺漏他。艾密利歐笑了。就是這么簡單。只要活在當下,你就可以看到眼前的人,否則這人只是一個念頭。事實上,活在當下是和他人產生聯系的不二法門。

  能和他人一同活在當下,是一種天賦。專注或許是最寶貴也最令人羨慕的天賦,雖然我們不見得能夠體會。身在心在,全神貫注於這一刻,是人人都希望別人能為我們做到的。我們知道,這樣的朋友讓我們放松,帶來寬闊和能量。我記得一個極端的例子,是我一個非常自我的朋友告訴我的。她和一個同樣也很特立獨行的治療師在上心理治療的課程。我朋友突然覺得很困,說她想睡覺,然後就睡著了。她一直睡到隔天早上才醒來,而那個治療師不但毫無異議,而且整夜不曾闔眼,就這樣陪在她身旁。

  這個例子很不尋常,幾乎像個英雄故事。不過,想想那些你需要他們專注卻沒有專注待你的人:丈夫、妻子、兒女、朋友、同事、上司、醫生、老師、部屬。想想看,你在跟一個人說話,那人眼睛卻瞄向他處、看著報紙、嘴裏說著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甚至淡然走開。不專心令人氣惱,也令人憂煩。它令你喪氣,自尊降低。它勾起你心中隱伏的自卑感,讓你覺得自己有如無物。工作的時候,我常聽到病人說他們在和伴侶做愛的時候,心中幻想和自己歡愛的是另一個更理想的人,或是想象自己身在別處。對我來說,這是心不在焉的極致。

  反過來說,專心(attention),或稱專注,對於提振活力有驚人的效果。我指的是完全的專注,不涉及判斷,也不是忠告。專注,意味著我們有能力將不斷入侵引誘心靈的喧囂擾攘拒於門外,以此觀之,專注就成了一種美德,一如愛與正義。我們通常會把專注視為不好不壞的中性特質:“小心你的頭!”“過馬路要當心!”可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專注也隱含著道德意義,因為不專心有可能危及他人的生命,就像我們見過的無數悲劇:工作時發生意外、吃錯藥、過馬路沒看清楚因此被車撞倒、降落傘折疊不當、飛機失事。不專注,極可能釀成大禍。

  話說回來,我們極少給予專注應有的重視。我在學校教心理治療,學校裏有很多卡片用大頭針釘於四處,上頭寫著顯眼的字句,好提醒我們要注意某些特質,例如“和諧”、“寧靜”(這是綜合心理分析的技巧之一)。有人曾經把“專心”釘在天花板的低梁上,以免有人撞到頭。如此這般,它的地位被貶抑了,從一種美德屈就為交通標志的功能。可是,專注不僅是為了防止意外。將專心的卡片放在低梁上不失為一個好主意,只要我們別忘記它也意味著“身在心在”、“關懷”和“傾聽”。

  專心表示清醒,因此能察覺我們眼前的事物。例如,我會注意到眼前的人面色蒼白、穿了新衣、忐忑不安或歡欣鼓舞,昨晚似乎沒睡好或是神采奕奕。如此,我才可能真正領會到我對那人的感覺,知道應該如何與他產生關聯。對於周遭的世界也一樣。沒錯,地球生態的敗壞是不專心的結果。我們對於周遭的一切沒有給予足夠的專注,所作所為也沒留意後果。扔在田裏的塑料瓶、能夠資源回收卻當垃圾丟掉的東西、破壞景致的醜怪水泥建築,都是不專心的產物。我們需要的,只是張開眼睛而已。

  因此,專心是一種仁慈。欠缺專心是粗魯的極致。有時候,它也是一種隱而不顯的暴力,尤其對孩童而言。令人難以承受的忽視被視為是虐待固然沒錯,可是一點一滴的漠視卻是最常見的兒童傷害之一。當著別人的面,我們常把“馬上回來”的牌子高高掛起,自顧自地想著心事。我們腦海裏思緒萬千,誘惑者有之,駭人者有之,競相爭奪我們的注意。我們聽著那些千頭萬緒,任由自己迷失其間,眼前那人或許根本沒注意到。可是,我們也可以專心。不專心是冷酷的行為,專心則貼心而溫暖。專心,可能讓我們最好的一面開花結果。

  說個故事。有個非洲的國王,他的王後總是愁眉深鎖,弱不禁風。有一天,他注意到王國附近一個窮漁夫的妻子,她簡直是健康與快樂的化身。他問漁夫:“你是怎么讓她這么快樂的?”“很容易,”漁夫回答,“我給她吃舌頭的肉。”國王以為他找到了答案。他下令要王國內最好的屠夫拿最好的舌肉給王後吃,雖然他現在已經天天供應珍食玉饈。可是國王的希望落空了,王後依然形銷骨立。國王很生氣,跑去對漁夫說:“我們來交換妻子。我要一個快樂的妻子。”漁夫雖然傷心,但也只能遵命。歲月如流,新王後一天比一天病弱蒼白,被貶成漁夫之妻的舊王後卻越來越健康快樂。一天,她在市集遇到了國王,國王幾乎認不出她來。訝異之下,他下令:“回到我身邊。”“我絕不回去,”她接著解釋,“我的新丈夫每天一回家就陪我閑坐,他說故事給我聽也聽我說話,唱歌說笑逗我開心,讓我感到生氣蓬勃。這就是‘舌頭的肉’:有人跟我說話,專心待我。我每天都盼望著夜晚到來。”國王恍然大悟,除了無限悔恨,心頭也生出莫大的轉圜決心。他能彌補過去的錯誤嗎?他能真正覺醒嗎?

  專注是媒介,仁慈因它而得以流通。沒有專注就沒有仁慈,也就沒有溫暖、親密、感情可言。試著回想你和他人最美好的共處時光,我相信當時的你一定身在心在,全神貫注。給予專心,等於將意義和價值散播給對方,等於提供滋潤、付出心靈的能量,我們因此和對方更親近。唯有在這個當下,我們才能關心、珍愛、享受彼此的陪伴。就算有所沖突,我們也不會以癡人說夢般的方式去處理,而是清醒以對。因為我們所有的人際關系,只系於這一個當下。

  專心於此時此刻的冥想技巧曾經被應用在臨床上,例如,減緩焦慮、治療皮膚病變、長期疼痛,效果非常之好。專心能讓你學會活在當下,觀察眼前的一切,不評斷,不褒貶,眼前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必貼上標簽,也無須論斷是非。專心對健康也有加分作用。有個實驗將一群老人分成兩組,一組給予植物照顧,對日常事務也有較多抉擇,換句話說,他們必須專注於當下。另一組的日子則一如往常,什么也不用做。一年後兩組比較,有事專注的老人過世的人數幾乎不到另一組的一半。一言以蔽之,只要專心,就有生命。

  比別人專心,你也會比別人幸運。為什么幸運之神老是眷顧某些人,讓他們事事順心如意?這是巧合,還是別有原因?英國心理學家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 )曾經探究為什么幸運兒的運氣特別好,是個性使然,還是出於不可解的命運?他發現,幸運是個性特質所致。透過訪談和測試,韋斯曼發現,除了若幹其他原因,幸運的人比較放松,所以不但能看到自己正在追尋的東西,連無意尋找的東西也看得到。他們心胸開闊,隨時准備接納新奇和驚喜,其他運氣沒那么好的人(通常也比較封閉而神經質)則是一心要尋找心中既定的目標,卻往往遍尋不著。幸運兒不錯過任何良機,他們會注意到報上某篇文章、聽進對話中幾句對自己可能有用的話、在地上看到一張鈔票,機會因此大增。這不是奇跡,也不是運氣特好,純粹是因為他們心眼開放、活在當下,因此正好和生活中的機運不謀而合。反觀那些運氣較差的人,往往只執著於天馬行空的設想,閉關在自己的幻想天地裏。兩者相比較,幸運兒只是比較專心而已。

  專心於當下,一切會變得更有趣,因為這個世界有了嶄新的面貌,不再是個模糊的影子。我第一次悟到這個事實,是小時候遇到赫胥黎。在本書的引言中我曾提及這位大師,他曾說仁慈是發揮潛能最好的方法。對他來說,覺醒既是仁慈的基礎也是入口,直通一個無比有趣的世界。赫胥黎認為,覺醒可以將我們周遭的世界變成加薩--古代巴比倫王國的樂土,富含無數的珍奇寶藏。我9歲那年,曾經與大師同席而坐。我知道他對任何事物都有興趣--他曾經這么形容自己:“和百科全書比起來很無知。”所以我走到花園,抓來一只毛茸茸的大毛毛蟲,放在他面前。我不是開玩笑,是真的想讓他看。雖然有幾個同伴不高興,不過我顯然沒做錯,因為他從口袋裏掏出永遠隨身攜帶的放大鏡,仔細觀察起毛毛蟲來。“妙極了!”他說。這是他最喜歡的口頭禪之一。是的,只要活在此時此地,每一刻都是驚喜,每個瞬間都是新的奇跡。

【書籍目錄】
第1頁:《仁慈的吸引力》亮點介紹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簡介 第4頁:目錄
第5頁:書評:仁慈:一種立場,一種生活方式 第6頁:書評:良善而積極地面對
第7頁:引言 第8頁:诚实
第9頁:溫暖 第10頁:寬恕
第11頁:接觸 第12頁:歸屬感
第13頁:信任 第14頁:專心
第15頁:同理心 第16頁:謙遜
第17頁:耐心 第18頁:慷慨
第19頁:尊重 第20頁:彈性
第21頁:記憶 第22頁:忠誠
第23頁:感恩 第24頁:服務
第25頁:喜樂 第26頁: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Jessie 发表于 2014-3-19 16:47:06
此書能讓我解開無數的心結,讓我懂得寬恕,懂得感恩,更能活在當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