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星雲大師與你談心 星雲法師

星雲大師與你談心 星雲法師

第二部分 -- “禪”與“禪悟”(5)

[日期:2011-02-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雨普潤三春草木

一心廣含十方虛空

……

但,大地呀,眾生呀,權力呀,你可懂得“一念之間”嗎? “生活”比“生死”重要

儘管現代科技文明帶給大家在生活上有很大的貢獻,但科技卻不能讓大家情意交流,在相處上就很苦。故溝通、來往、融洽,實在比科技在實質上更讓人有貼切感。

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是“生活比生死重要”,生活解決了才能了生死;有出世思想才能做入世事業。大乘佛教是先了生後脫死,先重視生活問題的解決,再來談往生西方。所以我一再提倡“生活第一,生死第二”。但有些人不太實際,一信仰佛教,就忙著要了生脫死,眼睛閉起來不看人,嘴巴閉起來不說話,暮氣沉沉,只想入山林閉關。我告訴徒弟們——“不參破,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

現代人口邊常講的修行,是形式上的、逃避式的,無慈悲、無佛法的修行,都是佛門小乘、不發心的焦芽敗種!

道源長老曾云:“修行、修行,把佛教都快修完了!”大家對佛教不熱心、不關心,假借“修行”名義而不過問,佛教自然就快要完了!

印順長老也說:“修行、修行,其實有些人將修行當作懶惰的代名詞。”對弘法家務不熱中,對利生事業不積極,不想做事的懶人,才想到要修行。

佛道遙遠,非那麼簡單容易,不是用嘴“嚷嚷”就是有修行。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學生,每天清晨四時三十分起床,然後早課、典座、過堂、打掃;七時到十時,上課、過堂、跑香;下午一時三十分到四時三十分,上課、出坡;晚上七時到十時,晚自習、晚課;十一時,打坐、安板。行解並重的修行每天十四小時以上。

修行非口號、形式,而是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用慈悲的語言度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對人,用慈悲的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生活中有佛法,才叫“修行”!

還有,社會上一般人士只喜歡做善事,但比善事更高一層的是文化、教育,慈善事業任何人都可以做(小偷、強盜依然可以用贓物來布施),而教育、文化事業就非有般若智慧者,不易做到。所以改善社會風氣,要徹底從心靈改變起。多鼓勵助學貸款、委託研究、獎勵出版……以激發大眾對文教事業的重視!

除此,人生活在世上是要快樂的,故我提倡的人間佛教就是要大家從佛法中獲得快樂、幸福。如何“快樂”呢?有名會帶來盛名之累,有錢煩惱會更多,情愛易招致是非糾紛,這些都不是究竟快樂。有宗教信仰能使我們有個安身立命處,使自己活得更自在! (但若無正知正見,信仰反成為執著,易生邪見。)信仰能讓生活昇華,擴大信仰能獲得更多我們想要的東西。

就像我對器官移植的看法——我贊成器官移植,與其讓身體被蟲蛀、腐爛,不如將有用器官加以移植,讓別人能延續生命。人生在世都有缺陷,何必要求死後一定要“全屍”呢?

在《莊子》書上有一則故事說:

堯在一次微服探訪民情時,碰見一位封人(國境管理員),封人盛讚堯說:

“你真是聖人!願您長壽、多子、多福。”

但堯卻不悅於這種祝詞,封人不解問為什麼?

堯:“男兒多,愁慮不絕;錢財多,煩事增加;壽命長,需要忍耐的恥辱也多。雖是你好意祝福,我還是敬謝不敏。”

封人:“我們把您當成聖人的想法可能錯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無論您有多少兒子,如果您依照天道教導他們,一定沒有什麼愁煩之事;雖然擁有龐大的財產,若能樂善好施,也不會有什麼困擾;如果對人生有何厭煩之感,大可云遊四方,自由馳騁,如此又如何遭受恥辱呢?”

堯聽後,舉手為謝。

曾參與大陸法門寺寶物挖掘工作的范炳南先生來看我,他在寶物挖掘的過程中親歷了很多神奇瑞相,忍不住要與我分享。

法門寺位於陝西扶風之北的崇正鎮,以收藏佛陀遺跡“佛骨”。佛骨不知增加多少人信心,卻也歷經不少苦難(兵災、挖掘、盜墓)。唐憲宗時,刑部侍郎韓愈上《佛骨表》諫其非,使憲宗大怒,而貶為潮州刺史。

文革時,紅衛兵集眾要挖掘地下寶物時,有好幾萬條青蛇竄出保護,很多護法都勸阻不要再挖,紅衛兵只好蓋上。可是不久,紅衛兵又再度進行挖掘工作,大約就差再挖一鋤,法門寺住持和尚用焚身死諫來阻止,紅衛兵只好再封口。

一九八六年,一群考古學家,在進行挖掘工作時,特請法師誦經念佛,挖地深度約有幾十尺,地窖一打開,到處芳香撲鼻,在地面上的法師佛號聲句句分明,法師們全身通紅、放光,感動在場的每一個人,大家簡直不敢相信。地窖下有二千一百七十多件的寶物,現皆陳列於法門寺博物館。幾年來的展出,令北京的中山博物館黯然失色。

我第一次往大陸時,法門寺免費招待參觀舍利,親睹佛骨,令我益發度眾廣大願心。

感冒甚久,尚未痊癒,徒弟說:“師父,您再看一次醫生,吃兩天藥就好了。”

“我故意不讓它好。”

徒弟不解的望著我,接不上我的話。

我笑答:“比丘要帶三分病才有道心;二是要當你們的榜樣,生病也要做事,要懂得'為法忘軀';三是考驗自己,磨練自己。”

但願徒眾們能了解我的願心。
【書籍目錄】
第1頁:相關內容 -- 目錄 第2頁:相關內容 -- 師父序
第3頁:相關內容 -- 師父的大智慧我知道 第4頁:相關內容 -- “話”說這殊勝的“緣”
第5頁:相關內容 -- 三序因緣 第6頁:第一部分 -- 人間關係的開始
第7頁:第一部分 -- 得意與失意 第8頁:第一部分 -- 尋得人間好時節
第9頁:第一部分 -- 把“理”收起,“道”在當下 第10頁:第二部分 -- “禪”與“禪悟”(1)
第11頁:第二部分 -- “禪”與“禪悟”(2) 第12頁:第二部分 -- “禪”與“禪悟”(3)
第13頁:第二部分 -- “禅”与“禅悟”(4) 第14頁:第二部分 -- “禪”與“禪悟”(5)
第15頁:第二部分 -- 人間修行苦 第16頁:竹焚不毀節人 不變隨緣(1)
第17頁:第二部分 -- 竹焚不毀節人 不變隨緣(2) 第18頁:第三部分 -- 莊子的鬥雞哲學(1)
第19頁:第三部分 -- 莊子的鬥雞哲學(2) 第20頁:第三部分 -- 莊子的鬥雞哲學(3)
第21頁:第三部分 -- 莊子的鬥雞哲學(4) 第22頁:第三部分 -- “圓”的世界“水”的哲學(1)
第23頁:第三部分 -- “圓”的世界“水”的哲學(2) 第24頁:第三部分 -- 願我為石
第25頁:第三部分 -- 感念在心底 第26頁:第三部分 -- 常低頭方能得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