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十三集

[日期:2016-05-28]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我們今天《楞嚴經》七十八頁原文,是繼續上一次阿難所問,佛說的見性(能見之性)究竟在什麼地方?那麼上一次原文,佛說的話我們已經講過了,現在是阿難再提出來。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恆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

阿 難的答覆,他說現在我們坐在這個講堂裡頭,所謂重閣是文學的形容詞,是修建得非常好,建築非常好,重樓迭閣。這個講堂裡頭向外面看,「遠洎恆河」,平視、 遠望這個平野裡頭,前面是恆河;抬頭看,上到太陽月亮;乃至手所指示,找一個目標,「縱目所觀」,「縱目」 把眼睛極力地向前面看。「指皆是物」,所指得出來、看得見的,都是物理世界物質的東西。「無是見者」, 這個裡頭找不到自己(見精)。我們眼睛看到一個東西,所有都是東西,換句話說哪一個是精神東西呢?精神跟物質是兩個東西,這個見精是精神的,精神是什麼? 他說不像別的物質一樣能夠看得見。「無是見者」, 這個「是」啊,是指沒有這一個所謂真正的見。古文這個「是」是當「這個」。但是這一句話由古文變成白話,偶然讀錯了也沒有關係,意思一樣,「無是見者」, 沒有一個東西不是東西,樣樣都是物質的東西,實在找不到一個精神能見的作用在哪裡。這是阿難的答話。

【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這 個話同我們的意見一樣。他說,「世尊!」就是加重語氣又叫了一聲,他說佛啊!照你老人家剛才所講的,他說何況我們沒有成道的人,是有漏凡夫之身。所謂有 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有滲漏,並不是圓滿的,並不圓滿清淨,都有滲漏的。他說凡夫是有漏之身。他說何況我們有漏的「初學 」,我們剛剛來學的跟佛的這些弟子們,專門出家修道的稱為「聲聞眾」,依佛的教化,因聞聲而悟道,所以稱為聲聞眾。也就是說,有一個好老師跟到嘛,近朱者 赤、近墨者黑,也就是我們中國文化所謂墨子的話,等於素絲染色一樣,跟到什麼人,跟好人就會學好,跟壞人也會學壞了。聲聞就是跟到好人跟到佛,因佛的音聲 教化而修道的。但是沒有證道,沒有證到無漏果位。他說我們不懂,就是說何況有漏初學的身份,剛剛初學的人。他說擴大一點講,乃至在座的菩薩們,我相信他們 也不能夠「於萬物象前」, 也不可能在萬有的物理世界這個物質的前面「剖出精見 」,他說他來分析一下看,大菩薩們智慧很大,他也不能夠剖析分析得清楚。 

譬如我們看到這一個小鐘,鍾是東西,我們看到了。除了鍾以外,你 的精神(看見的這個東西)不在鍾上面,可是在眼睛裡頭也沒有。他說大菩薩也找不出來,也不能夠「於萬物象前」,萬物的現象的前面,剖析出來這個精神、能見 的作用。他們也不能夠「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啊!他說大菩薩們也不能夠離開宇宙萬有以外、所看得到以外,他輕易把自己這個人這個生命能見的見性、這個自性拿得出來嗎?他說他們也做不到,不要說我 們。這是阿難拉了這些大人、大菩薩們給自己壯膽的,他說不相信問他們。他們也做不到,不要說我們剛剛學的。

那麼,我們看佛的答話,【佛言:如是。如是。】你 看,佛這裡整個地承認,他說是這樣,是這樣。佛承認阿難這一階段講的話,他說對,是這樣,是這樣。但是這是講,也就是等於我們眼睛看物理世界的東西,當我 們看到一切的時候,找不到自己能見的這個自性,找不出來。因此唯物學者(認為),除了物質世界以外,沒有生命的存在。這是阿難當時,我們曉得佛在世的時候 那個時代的哲學。拿現在來講,如果有人說看到現像是現象,我腦子的反應知道東西,那也是物,這個裡頭腦神經也是物(細胞),也是物質的,除了物質以外沒有 一個精神的東西。這個物質毀掉,這個功能毀掉了,就看不見了。所以都是物啊。沒有一個什麼叫精神的,更沒有個什麼叫自性的,講這一面。佛說:對的,你講的 對。就是這一段話你講的對。

現在佛又轉過來,【佛復告阿難。】我們看佛經的邏輯,正面、反面,分析得很清楚,現在反一面來講的,佛再說了:

【如汝所言,無有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重 復一道。他說你剛才講的對,就像你講的一樣。實際上,在你們認為,沒有一個能見的這個精神、這個非物質的見性這個作用,離開了一切物質世界別有自性,實在 找不出來一個特別的、能夠單獨成立的這個自性,沒有,他說照你剛才講的。這幾句話是重複阿難那個重點,等於我們說民主時候當主席的,這個人提出意見報告 了,講了一大堆理由,然後你當主席在上面,已經很冷靜地聽完了,把他的中心扼要的幾句話就複述出來: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這個就是這個。把阿難的意思整個 地濃縮攏來,佛就再講了,「如汝所言」,照你剛才講的,「無有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找不出來一個能見的這個精神的作用,離開一切物質以外,沒有一個自 性單獨地存在,是不是這樣?

那麼,【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好,阿難應該沒有答話,至少點點頭: 是這個意思。他說那麼照你這個意思啊,「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所有一切,我們眼睛看萬物當中,這個看過了就沒有了,這個看的時候就沒有一個能見的 精神這個東西了。他說照你這樣講,這個所謂能看見這個東西就沒有,空洞的嘛。當我們眼睛看這一面,有這一面;轉過來看這一邊就看這一邊,那一邊就沒有了。 他說就沒有一個東西嘍。

他說好,我現在【今復告汝】,我再給你講。【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佛 馬上提出來一個反問的問題,這就是很高明的邏輯,你們諸位青年同學做教育的,他這個教育誘導法一點一點教得很清楚。他說現在我再問你,你同我(如來,佛的 自稱),「坐祇陀林」,我們今天坐在這個林園當中這個講堂裡頭,在講堂裡頭透過窗子看外面,看一切的整個的園林、花園,乃至抬頭看天上的太陽月亮,「種種 象殊」,我們眼睛看到各種現象各有差別。「殊」,特別的。人是人,人不是狗;狗是狗,狗不是牛;每一個現象都有它一個特殊的象徵,「種種象殊」,看萬物的 現象,各有特殊的一個樣子。「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我們看東西的時候,看到人,這是我看到人。他這個人身上並沒有我的見精到他那裡去,我眼睛裡頭也沒有一 個東西跑出來。他說「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我們指不出來的。假使指出來:我看到了這個佛像了,這指得出來;一指:這是一個佛像。但是佛像身上並沒有我能夠 看見的這個作用的功能,精神並沒有在這個上面。當我們不看佛像了,佛像還是佛像,我們看別個地方又是別種現象了。所以「必無見精受汝所指」,可以接受我們 把它指得出來的。他說你剛才的意思。那麼我要反問你了,「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呢)?」

問題在這裡,注意喲,這個邏輯不是嘴巴上辯論, 我們要談明心見性就要知道。他說剛才講的,我們眼睛看一切東西,現象有那麼多的不同,在對方物理世界裡頭、現象界裡頭,看不出有我們精神能見的作用留在它 那面。就在自己這裡也找不出來。因此我們可以承認,這個世界都是物理的世界,除了唯物以外,沒有個精神的作用。所以我們講精神作用是人為的、假想的,唯物 學家這個學派他是那麼講,我們這個生理能夠思想的,這也是唯物的作用出來的。假使這個物質死了,身體也是物質,思想都沒有了;除了唯物以外,沒的一個唯心 的東西。那麼他說,現在你也認為是這樣看,除了東西以外,找不出一個「見精」、能見的東西哦。哎呀,他說有一個道理擺在你前面你就不懂。佛沒有那麼說,如 果我們把它變成白話說得清楚要加上,佛還要感歎:哎呀,真是,有一個很明顯的道理,再告訴你,你還是不懂。「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啊)?」他說你想 想看,當我們看到佛像,你眼睛看到佛像的時候,你這個見性的作用就在這裡。這個裡頭,當我們轉過來看一條牛的時候,見性就在這個牛上,我們就知道這個有牛 了,看一個人就知道人,他說哪一樣又不是能見起的作用呢?你說沒有,哪個地方又沒有呢?沒有它,死人看東西他就不知道了。

當我們活的見性透過這個機能,腦子啊、眼睛啊,透過這個工具,「發明此諸物中」,所有的物象裡頭,「何者非見?」哪一樣東西沒有我們的見性在啊?都有啊。當你看見的時候它就在那一邊起作用,何者非見呢?他說你找找看。

那麼阿難答話了:【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雲何見樹?若樹即見,復雲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雲何為空?若空即見,復雲何空?】

阿 難的話沒有完,我們先把它切斷,因為這個文字翻譯得太美了,也組織得太嚴謹了,大家讀多了就會記不得,讀了下半句,忘記了上半句,就糟了,所以把它切斷。 阿難說,對,我老實說「遍見此祇陀林」。對呀,我眼睛一提,整個的公園建築,外面的佛像統統都看見了。「不知是中何者非見?」看到的東西,就用我的精神活 著就能夠看見啊。他說哪一樣沒有我的能見的在呢?處處有我能見的在啊、「何者非見」啊?「何以故」呢?他說,什麼理由啊?

「若樹非見,雲何 見樹?」當我們看到樹的時候,知道是樹,可見我們這個見性到樹那兒,跟樹兩個一相對:哦喲,這是一棵樹。當我們知道它是樹,我們的見性已經起了作用。所以 「若樹非見」,看到樹的時候,說這個上面沒有我們見性啊,「雲何見樹?」我們怎麼能夠看得到樹呢?「若樹即見,復雲何樹?」如果說樹就是我的見性,那還叫 做樹啊?那就叫做我了。樹是樹,我是我。

這個文字你看,我們諸位同學學科學的,我常常說,所以現在教科書的化學物理這些課本啊,翻得學生讀 科學都沒得興趣,文字沒得文學化。有本事啊,把教科書自然科學的變成文學化,嘿,那中國青年人個個都是科學家了,因為中國民族喜歡文學。不過現在的文學也 沒有了。像這些是文學境界。你看一個文學的筆法寫出來,那麼高深邏輯的東西,哲學科學的東西。

「若樹非見,雲何見樹?」當我們看到樹的時候,這個上面沒有我見性作用,怎麼知道它是樹呢?「若樹即見,復雲何樹?」如果說樹上面看到樹,樹就有我的見性,那還叫做樹?叫做「我」了嘛。那就叫做見性了,那不叫做樹了。樹是樹,見是見。

「如 是乃至」,照這個邏輯,「如是」是這樣,推理下去,「乃至」擴充下去,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乃至若空非見,雲何為空?」當我們抬頭一看虛空的時 候,就看到了這個虛空,虛空就是我們的見性所發現的作用。他說虛空假使沒有見性啊,「雲何為空?」那我們怎麼樣看得到虛空呢?「若空即見,復雲何空?」假 使虛空就是見性,那還叫做虛空?那不叫做虛空了,那就叫做是我的東西在那裡了,不叫做空了。

【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他說佛啊,你剛才說對了。所以我又想、想、想,想了半天,這個萬有世界所有的現象裡頭,你仔細、很細微地去研究、去找、去開發、去明白它,「無非見者」,當我們眼睛看到那裡,這個見性就起作用了。他說沒有哪一樣不是見性的作用,處處都在。

上 一段,上一個禮拜起我們停留住的,佛把阿難帶領,他說你去找明心見性,見在哪裡?到處都沒有。阿難說對對對,沒有,什麼地方都沒有。現在他又把他帶一圈帶 回來,他又說哪裡都有。他說對對對,哪裡都有。就是那麼一套。哎,這是什麼道理?上一次講的是無所在,現在講的是無所不在。注意。

阿難答覆了這個話,就是簡單一句話:「對對對,哪裡都有。」「佛言:如是如是。」 嗯,對,對,你說的對了。

這一下佛不講話了,他說「如是如是」,對了,你說對了。大概佛也講累了,把嘴就閉著了。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這 樣一來,好了,「於是大眾(在座的)非無學者」,沒有達到無學地,修行沒有達到無心地,所以唐代那位詩僧貫休說的:「修行不到無心地,萬種千般如水流。」 做有為工夫都是空事。「修行不到無心地,萬種千般如水流。」就是這個道理。那麼無學位是佛學的最高的果位,大阿羅漢們已經修行到達無心之地,這就叫無學 位,不需要學了。不然,乃至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等,沒有證大阿羅漢以前,都還在有學位。這個學位不是我們的學位了。

所以佛講了這個話以後,「於是大眾非無學者」,一般沒有證果位的這些人,聽了佛這樣一來,「茫然不知是義終始。」白聽了。

你看佛在現場說法哦!不像我們,我們是根據經典來,在這裡摳文字。佛現場說法,沒有文字,就是講話哦,記錄下來的東西叫做經典。經典就是當時的對話記錄下來的,也可以說是個對話錄,佛的說法一個對話記錄。

你 看佛跟阿難討論到現在,當時了不起的人,沒有證果位,聽了都不懂。一下說什麼萬象裡頭沒有見,一下說萬象裡頭何處非見呢,處處皆有我們的見性。阿難一下跟 著「對對對。」這一下又「是是是。」搞得莫名其妙,所以大家聽得也莫名其妙。「不知是義終始。」不懂得佛(所謂「義」就是「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講些什 麼啊?究竟萬象裡頭有見性、無見性?物質裡頭有沒有精神作用?精神跟物質這兩元是不是一體的?搞不清楚了。「一時惶悚」,大家聽佛講了半天啊,慌了,心慌 了。為什麼慌啊?因為他們都出了家學佛的,那我還學了半天,那還學個什麼啊?!你講的話我都不懂嘛!「惶悚」就白幹了,這個事情很嚴重啊,所以「一時惶 悚。」「失其所守。」自己平常用工夫的這個成績,自己認為了不起的,拿到雞毛當令箭,有一點境界的,這一點境界都掉了,給佛這樣一講都不是嘛,那都是你心 意識自己的假設嘛。都是你的假設有什麼用?就搞不清楚了。

【如來知其魂慮變懾,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梨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這 個大家聽了,佛也不說話啊,大家也傻了。大概如果演成電影啊,滿場的那些修道的就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這樣的表情:怎麼辦啊?這個東西危險啊,這跟 了半天,跟了那麼多年,我們都白玩了,跟到他玩個什麼啊?!所以如來(佛)知道了,「知其魂慮變懾」,曉得大家心裡頭很驚慌,魂都掉了一樣。本來以為自己 有功夫了,氣脈也打通了的,頭頂也發光的,覺得了不起,這一下都完了,那些都是假相。大家都慌了。

那麼,「心生憐愍」,佛起慈悲心,因此他 又開口了。「安慰阿難及諸大眾」,佛說,「諸善男子」,他說你們諸位,「善男子」是佛的謙虛,你們大家諸位善男子,大家好人,全體好人。他說,「無上法 王」,是佛,佛稱法王,一切萬法裡頭是最高的,所以佛稱「法王」。等於我們中國文化裡頭稱孔子為素王,是一樣的。素王,沒有土地、沒有權力的,萬古千秋, 永遠受人崇拜的,不是利害關係的,所以孔子稱「素王」,白紙一張,一個人頂天立地,同佛稱「空王」一樣的。佛也稱「空王」,也叫做法王。他說,「無上法 王」,一個成佛的人,絕沒有打妄語,他說你們不要聽不懂,以為我上面亂講。

「如所如說。」四個字注意。一切佛,「如所」,照那個實在的是怎 麼樣,就講怎麼樣。「所」,所講的、所看的、所指的,是茶杯就是茶杯,是毛巾就是毛巾,這就是「如所」,是什麼就是什麼。「如說」,實實在在地看到什麼講 什麼,自己沒有證到的事情絕不吹牛,絕不講假話。如所如說,老老實實,不誑不妄,不騙人,不講假話。

佛法不是一般末伽梨等外道的法門。印度 各種外道很多的辯論,這個地方我們跳過去了,那麼要介紹起來,等於在講印度哲學的課,那一講沒有完了,起碼要一年了。他說不像其它外道們,都是有很高的邏 輯、論辯,沒有真實的東西。他說我講的話「汝諦思惟,無忝哀慕。」叫大家好好用功,你想一想,參!就是後世禪宗所謂講「參」,你們好好參一參去。你們仔細 想一想,「無忝哀慕」,用不著在那裡難過,掉下眼淚呀,掛著一個臉哪,好像掉了東西一樣。他說你仔細想一想。

這個時候引出了一個人,另外一位主角出來了。本來是阿難的事,這一下大乘菩薩、首座菩薩,是七佛之師,佛的老師文殊菩薩出來了。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那麼先切到這裡。

這 個時候文殊菩薩到底是大教授師,在佛的弟子裡頭的身份,大乘菩薩裡頭的阿闍黎、大教授師。在大乘菩薩裡頭,他另一個身份是法王子,除了佛以外,他可以繼承 佛說法的,等於世間的國王、皇帝的長子、太子,是一樣的,法王的太子,所謂稱為「法王子」。那麼其它的經典也稱他為「文殊童子」。童子並不是他年輕哦,因 為大乘菩薩修學到達八地菩薩以上的,都稱「童真菩薩」,到達第八不動地以上的菩薩,都稱為童真菩薩,都可以稱童子,因此觀音菩薩也可以稱觀音童子,普賢菩 薩也可以稱普賢童子。不過一般習慣都稱「文殊童子」,其它的諸大菩薩不大喜歡用這個名稱。

所以文殊菩薩是大乘菩薩裡智慧第一,他當然懂了, 他是故意代表我們不懂的人。他一看這個冷場了嘛,像演戲一樣不對了,這一班人傻了,他只好站出來代表大家。「愍諸四眾」,他可憐大家不懂。這四眾弟子:出 家的男的比丘,女的比丘尼,在家的居士、女居士等。「在大眾中,即從座起。」他站起來了,到佛前面磕個頭,以禮貌要請問、請法。「合掌恭敬」,自己合掌, 很恭敬站在一邊而向佛說。

「世尊。此諸大眾」,注意他的話,「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他說你老人家慈悲,他們大家 不懂一個道理,不懂你講的那麼清楚,開發、說明兩種道理,正面、反面:「精、見、色、空」。不是四個字兩組哦,不是「精見」一組、「色空」一組哦!是一個 字一組哦!精對見、色對空。可以說四個字一組。也可以說兩個字一組,「精見」,就是我們看見這個作用,我們這個見性,人為什麼睡覺了、死了就不能看見了, 看不見了?這個見性究竟唯物啊、唯心呢?再進一步說,媽媽沒有生我以前,我們看見看不見呢?在娘胎裡頭看不看得見呢?告訴你,看得見。胎兒也在看,看自己 裡頭的境界。所以,叫做內觀、內視,見性還在看。人在做夢還在看呢,在夢中還是看見東西。這個見性生前、死後。這個精魂、這個精神作用,能夠同物質的關 系,「精見」;「色空」,色就是一切物質,色法;空,物質沒有了,空的境界,虛空。他說大家不懂這個道理。換句話,一個空的一面、同有的一面,怎麼樣是精 神作用?怎麼樣是物質作用?精神跟物質作用兩個二元一體,空跟有也是二元一體。不是說離開有以外才得一個空,空就在有中。所以大家求空並不需要離開有,離 開有求一個空,那個空也是有啊,要知道這個道理。

所以他說你老人家講了半天,大家不懂你開發明白二種(正反兩面)「精見色空,是非、是義。」是的;非,不是的;不是的、就是的,他說這個不懂。這個話是難懂,是的,「非」不是的,「是、非」;「是義」,不是的、就是的。他說他是不懂,哈哈。

你 看這個中國文字啊,寫佛經,哎呀,看了真佩服啊,這個中國文學方塊字,這個文學玩得確實……我這個口頭語啊,這個「玩」字講慣了,因為我看世界一切都在 玩,遊戲三昧,所以我「玩」字是講得,這個文字真正是到了最高明。「是非、是義」,換句話說你這樣讀法也可以,「是非、是義」,是的、非的,究竟哪個對 呢?他說他們搞不清楚了。照這樣一解釋呢,白話你這樣一翻嘛就明白一點。如果照真的古文一個字一個字來,「是」是的,「非」不是的;「是」是的,不是的這 個就是是的——不曉得講些什麼。文殊菩薩講到這,沒有完。

【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唯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好! 文殊菩薩果然大慈悲。他說佛啊,剛才你對阿難講的,把他辯的昏頭昏腦,不但阿難昏頭了,大家都昏頭了。文殊菩薩出來說,世尊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正 如你老人家講的,我們眼睛前面看到物理世界一切的東西,前面所有所看到的前緣。緣是緣,不是因哦,所有萬物皆是緣。我們看見、或者我們去想它,因在這裡。 所以因、緣是兩回事,這個因緣,講到因緣時候再來解釋,下面馬上到達因緣的作用了。他說所有前緣,擺在我們前面的,「色空等象」,一切的物質(就是色 法),我們現在叫物質,佛學叫色法。他說一切的物質乃至於空(虛空)。虛空也有現象啊,我們抬頭看到虛空什麼都沒有。他說,前面這一切的現象,「若是見 者,應有所指。」你說物質世界裡頭,哪裡都有我的見性在內。他說,當我們看到什麼,見性是什麼,應該指得出來啊。應該我們找得出來,喏,這個不是你的見性 嗎?譬如現在看這個杯子,這個是杯子、是物質,大家看見了,那麼多人都看見了,這個上面沒有那麼多見性啊!假使有,我這樣一抓,把大家的見性都抓扁了。他 說指不出來呀!就是物象上面,有我們的見性,「應有所指」,應該指得出來。拿現在的觀念,拿科學來講,拿證據出來。應該可以證明的呀,「應有所指」。

但 是,話又說回來,「若非見者,應無所矚」啊!你說萬物的前面沒有我們看見這個能夠見性這個精神作用的話,那就看不見啦!我們精神不去看的話,那個物象擺在 那裡,青的是山,綠的是水,同我什麼相干啊?我沒有看見啊。我沒有注意它,就看不見嘛,對不對?他說如果沒有我們的見的話,「應無所矚」,那就看不見啦。 所以你說有啊?還是沒有呢?

「而今不知是義所歸」,他們大家同我們一樣,他說我們現在就是不知道,這個佛法這個最精要的道理,是義,這個最精要的道理,「所歸」,究竟在哪裡?「故有驚怖。」因此大家害怕了,覺得我學佛都學不對了,都白學了嘛!

他 說這個道理啊,「非是疇昔善根輕鮮。」文殊菩薩給大家講一句臉上貼金的話,他說這不能怪他們前生根器不好啊。他說實在是道理太高了,他們都很乖啊,智慧都 很高的啊,只是你這個道理講的太高了,不能怪他們多生多世沒有修持,善根太輕了,他說不是吧。實際上文殊菩薩也罵了人,他會講話。就是說,他們為什麼聽不 懂呢?前生沒有修,沒有智慧,所以嘛蠢蠢的……不過他也轉一個彎,就變成不罵人了,這個叫做罵人的藝術。他說你不需要怪他們前生善根輕薄啊!你還是要講。 哈!

「唯願如來大慈發明」,他說希望你老人家大慈大悲,再進一步給大家說明。

「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物理世界的各 種物象、各種東西,同我們能看見的這個見性,這裡沒有講見性——見精,這個精神的作用,物理跟精神的作用。「元是何物?」它的根根,物質跟精神兩個的根 根,原來是個什麼東西?這個「物」不能作現在的文字,不是現在看到「物」字就當物質的世界、物質這個觀念來看。這個文章是唐朝翻的,那個時候物就是講「這 個東西」。是個什麼東西呢?

「於其中間無是、非是。」在精神跟物質的中間,這二元一體的中間,「無是」,沒有對;精神裡頭沒有物質,物質裡 頭沒有精神。「非是」,都是,精神裡頭也有物質,物質裡頭有精神。「無是」,沒有哪一樣東西不是,沒有哪一樣東西是。這「無是非是」,哎呀我的外婆啊,這 個中文給他這樣一應用啊,所以後人讀《楞嚴經》叫做「愣嚴經」,愣住了,腦子越讀越愣。其實文章是真的好啊。你把它讀懂了,會讚歎自己民族的文章,「無是 非是」。不過你不要輕視了外文哦,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它的文藝境界都有很高明的哦。你不要認為「YES」「NO」那就叫做文學,那是講話,那叫做「宰 羊」、「莫宰羊」、「相同的」!「趕快」也可以把它變成文學,就是看你的,這就叫什麼了?文章寫不寫得好,要修行來的哦!叫做「文字般若」,五般若裡頭的 一種。實相般若,明心見性;文字般若,真明心見性了,他的文章境界自然就會好,智慧開了,自然的,真的不要你學的,不會寫的東西會寫,即使科學不懂的你看 了也會懂,那就是文字般若開發了。境界般若;方便般若;眷屬般若。那麼真悟道了,智慧成就了,這五般若一時都來了的,不是次序而來的哦,就有那麼厲害。所 以般若波羅密多的法門,就是見性、成佛。

現在,文殊菩薩替我們大家講了話了,提出來要求了,他還為我們跪在那裡、站到等的。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於中有是、非是。】

這個明心見性在這一段文字寫得清清楚楚哦,要大家真的要諦聽哦,諦觀哦,仔細去想。

佛 答覆文殊,佛告訴文殊菩薩及諸大眾,當然目標是跟文殊菩薩在對答、在對話,對到文殊菩薩講話,實際上精神是照顧到大家的。我們引一句不恭敬的話,等於《西 廂記》上說的,「打丫頭,罵的是小姐」。他指著文殊菩薩講,實際上對著大家講。所以這個文字的精神在這個經典也描寫了。「佛告文殊及諸大眾」,他怎麼說?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 」

這 一段要注意喲,這幾句話特別勾起來哦,要背來哦,背來一生受用不盡。假使背來當咒子念,死後決不墮落,我可以保證。你們如果墮落了,下十二層,我下十九 層,你們下十八層,我下三十六層,不能隨便說的哦,說笑都不可以喲,所以真的。記住啊,這是佛的精要。你要真正當咒子一樣念,你一定會成就的。

怎 麼樣說法?「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十方三世一切佛,以及一切諸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在他自己成就、成佛、成菩薩,自己永遠住在——那已經不叫定 了,我們普通人想修定,普通人打坐不算入定哦,打坐是練習習定哦,打坐的目的是先求止哦,把這個念頭求止。止了以後再來起觀。也可以說止中再來起觀,觀中 有止,止觀到達了才是定境,那個才稱定。還不稱「住」。不需要去定它,不要用力用功了,不用心了,自然而然,隨時隨地都在這個境界裡,那叫做「住地」,比 定還要超一層了。你不要認為盤個腿打坐,我也在住在三摩地中,你那個什麼地呀?你那個「莫得」地。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這個自住三摩地是 什麼?自性住,住在自性的,一切眾生皆有,自性本來是佛,住在自性的(自己的本性)三摩地。「三摩地」是翻音,梵文的翻音,我們漢代初期的佛學翻譯不叫三 摩地,叫三昧,簡稱,就是三摩地。三摩地的意思是定慧等持。密宗呢,叫做悉地,也叫悉曇。悉地、悉曇,都是這個東西,沒有兩樣東西。不過宗派不同,地區不 同,應用不同。你看你們念准提咒啊,「稽首皈依蘇悉地」,就是本性自性地中。他說一切佛明心見性了,住在自性三摩地中。後來我們禪宗祖師們不採用梵文的名 稱,叫什麼?禪宗術語四個字:本地風光。大家都有,個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叫本地風光。他說,住在自性三摩地中。

注意啊,十方如來及大 菩薩,「於其自住」住在自性的本地風光三昧中。「見與見緣」,見:能見的,這個能見的;見緣是所見的。能見的與所見的。譬如你們打坐念佛,念到閉著眼睛來 講,我們講小一點,講大的聽不懂了。你們有些打坐念佛,「阿彌陀佛」念得昏頭昏腦也好,三摩地也好、「兩畝地」也好,不管了,反正念到「哦……」有時候滿 清淨的。清淨也是緣哦,你自己感覺到「哦,現在空空洞洞。」這個裡頭就有見與見緣,你能見的見到現在這個清淨、空洞這個境相,這就是見緣。或者,你看到佛 菩薩的像,這也是見緣。你那個能見的見到,「嗯,我看到佛菩薩了。」兩個東西。懂吧?必須要搞清楚哦。所以我叫你們自己眼睛閉起來,比較容易懂。因為再一 看外面,境界大了,你自己又變成「愣嚴經」愣住了,看不懂了。「見與見緣」,他說我們能見的,以及所見的,在佛的境界裡頭。

「並所想相」, 也是兩樣哦,也用眼睛的。你觀想一下,我觀想「阿彌陀佛」,你不要觀想佛像,觀不出來的。四個字總會寫吧:「阿彌陀佛」。你腦子裡想一想,「阿」,你看: 耳朵,一個口字,就寫出來嘛。這就叫想,想出來這一個字叫想。想一個字,在我們把它定住了,「阿」字放在這裡,也叫修止啊!定不住哦。「阿彌陀佛」四個 字,想出來都擺在這裡,你定住了也行嘍。但是這個想出來觀出來的,一切觀想起來,這個是想,思想出來的。既然思想得出來,就有我們思想出來這個境界,這個 境界就是相,所以「想」、「相」,兩回事。想是思想,相是現象,就是境界。這幾句話要背來喲,現在我一點一點解釋完了。

「如虛空花,本無所 有。」他說在佛菩薩的境界裡、見道的人的境界裡,能見與所見都是虛空中的花朵一樣,了不可得,本來都是空的。本來空哦,不是你去空它哦。你不要上座:「哦 喲,我現在把它空了。」那個空不是你去空它哦。「我現在把它空了。」已經不空了,有個我在了,不叫做空嘍,空是來空你的哦。你看我們大家活了二十幾歲也 有,六七十歲也有,在坐大概還沒有九十歲的,活了幾十年了,你看,你所有的思想感覺,你空不空啊?你想拉都拉不回來啊,它來空你的,不是你去空它的。自性 本空。

所以他說「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本來就沒有。所以禪宗六祖悟道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沾不住的。「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本來就沒有。就是這個道理。

下面,最重要的一句。上面這個講的很清楚了,佛在這裡指示的非常明白了。這不是我說的,是佛說的,你們注意喲,尊重佛說的話。下面:「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於中有是、非是? 」

他 說你要知道,能見的(「此見」,能見的),「及緣」以及外面所見的對象;能見的自性以及所見的對象,本來都是一體,心物一元,本來就是菩提妙淨明體。菩提 是自性、自悟、自覺。誰都沒有迷過,本來就是菩提,每一個都清淨、都悟了的。他說本來就是菩提的本身;本來是妙不可思議;本來就是乾淨的;本來無一物,何 處惹塵埃?沒有染污的;本來就是淨土;本來就是光明之體,心物一元。「雲何於中有是、非是?」你要懂,心物本來一元的,空有也是一體,本來就是這個東西。 所以《金剛經》上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來也無所從來,死了沒有真死,來了沒有真來,所以叫做如來。所以在這個中間,你們為什麼還要找一 個哪一樣又是的?哪一樣才是對的?哪一個又是不對的?換句話,為什麼在這個中間,還要起分別心的作用呢?如果當下不起分別,就是了嘛!愣頭愣腦就是楞嚴 了,一愣就過去了嘛。

你說有些人還問我:老師啊,我用功有時候到達很愣頭愣腦的,不曉得愣頭愣腦那個對不對?我當然說不對嘛,為什麼呢?等 於你要走私,到海關的時候嘛,過關已經過去了,官員又沒有檢查你,過了關了,自己裡頭又夾帶有一點走私貨,回來就問我這個看海關的事:你給我檢查看哦,剛 才我拿過去了,我沒有偷帶東西,不相信你再看看。我倒要檢查檢查。所以你這個愣頭愣腦不要問了,一愣就過去啦。

「雲何於中有是、非是?」不要起分別嘛。

【文殊!】佛說,叫文殊的名字。【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佛 舉一個例子,他說文殊啊,他叫文殊菩薩名字。我們現在問你,你名字叫文殊,對不對?——對。你就是文殊,我叫「文殊」就是你?——是。再沒有第二個人叫文 殊了。他說是,就是我,文殊就是我,我就是文殊。就是這個道理嘛。你說是兩樣嗎?是兩樣,「文殊」是兩個字,同我不相干啊。可是這個東西後來變成我的名 字,「文殊。」「哎。」就來了,他就是你,你就是他。所以「雲何於中有是非是」啊,你不要起分別嘛。

那麼,佛說了,你就叫文殊,文殊這名字 就是你,再沒有第二個文殊。所謂自性,自性本來在這裡嘛。除了這個以外,再沒有另外。大家打起坐來,拚命把兩腿一盤,還要問:這個腿呀,這一隻在上啊,哪 一隻在下?哪一個才好,功德大一點?管他呢,兩個都是肉腿,道也不在腿上、這個手印好啊,那個手印好?都是手。你沒有手,兩隻手如果剁掉了就不能成佛 啦?!那是手嘛,那同你什麼相干啊?!所以打起坐來盤好腿,「嗯,不要吵,我現在求空。」那已經不空了嘛。他說你自性自住三摩地啊,本來沒有動搖過,你何 必於中求有是非是?等於你是文殊,再沒有第二個文殊。

文殊菩薩一聽,他說【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文殊菩薩說「對。」我就是文殊,除了我以外,沒有第二個叫文殊。文殊就是我,我就是文殊。「何以故?」什麼理由?

【若有是者,則二文殊。】文殊是名字啊,我是我啊,另外還有個文殊啊?好了,那變成有第二個東西,出來三樣了。

【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但是文殊菩薩說,我現在站在這裡,你叫「文殊」,我就會答應,這就是我,我就是文殊。他說中間沒有哪個是、哪個非,就是這個。這是文殊菩薩出來證明。

注意喲,這一段,那麼我亂七八糟這個人,我是教書的,同這些都不相干。不過可以給你補充一下。

上面佛說的,自性在哪裡?無所在,無所不在。就在你自己那裡。分別的也是他,不分別也是他。

那 麼,古人禪宗有個公案,有一位禪師,你們去注意注意啊,這叫參禪了,參參這個公案看。有一個人,問這一位禪師,你把佛法修行的捷路(徑),就是走捷路的大 要,明心見性的大要告訴我,好不好?這個禪師說好,他說那也很容易。他說那請你說。這個禪師怎麼說啊?他說有一個房間,有六個窗子,眼、耳、鼻、舌、身、 意,六個窗子。中間有一個猴子,這個猴子關在這個房子裡頭,這個房子有一個窗子。他說外面啊,你在那一個窗子來叫猴子,猴子在裡頭「哦!」就會答應了,隨 便你哪個窗子來一叫,它都會答應。你在六個窗子一起叫,猴子「哦!——」這樣轉過來,它也會起作用。你懂不懂?這個人說:好,我懂了,悟了。

我 們這個心就是這樣,眼睛要看的時候,所以《西遊記》把心變成孫悟空變成猴子,眼睛就起作用了;耳朵要聽的時候,耳朵就起作用了;腳要走的時候,兩腿就起作 用了。心一動,一個房子裡有六個窗子,中間關一個猴子,哪個窗子裡叫這個猴子,猴子裡頭都會答應了,起反應作用。六個窗子一起叫,這個猴子在六個窗口都答 應了,「哦!——」轉一圈就是了嘛,轉得很快。懂了。但是懂啦?哎呀,他說我問你,裡面猴子睡著了,外面猴子還要叫,這個時候怎麼辦?問題來了。

裡 面的猴子睡著了,譬如我們等一下回去,十二點以後,天氣熱,至少兩點鐘以後一定睡覺了嘛。裡面猴子睡著了,外面猴子還在叫,他說這個時候怎麼辦?這位禪師 說:「哦。」這個時候啊,此事啊,這一件事啊,我告訴你,等於什麼?你們注意啊,等於蒼蠅在蚊子的眼睫毛上做個窩。你聽哦,等於蒼蠅(蒼蠅那麼大,蚊子比 蒼蠅更小哦)在蚊子的眼睫毛上。蚊子的眼睫毛我是沒有看過了,哈!那要顯微鏡來看。蒼蠅在蚊子眼睫毛上做一個窩,然後在十字街頭大叫。你注喲,然後它這個 蒼蠅還在十字街頭大叫:「土曠人稀啊!」這個土地太廣了,像巴西一樣,像美國那些沒有開發的,土太廣了;人稀,人太少了。「土曠人稀。」這就是禪宗。

一個房子裡頭六個窗戶我們容易懂,一個猴子在裡頭,我們的心。哪個窗子一叫,猴子在裡頭答應。睡著了,猴子睡著了,即睡著了無夢無想時,我到哪裡去了?就是這個。你這個做主的到哪裡去了?這個要參了!

等於蒼蠅在蚊子的眼睫毛上做一個窩,在十字街頭大叫:「土曠人稀」。誰能夠答得出來嘛,可以說通關,海關的第一關通過!只是通過第一關哦,後面還有好幾關。

現在我們回轉《楞嚴經》的原文。剛才文殊菩薩答覆了,「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他說在這個中間,文殊就是我,我就是文殊,沒有哪個叫是,沒有哪個叫不是。沒有這個分別作用。

【佛言。】佛說了。【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

佛 在這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講的很清楚。文殊菩薩答覆了以後,佛說,「此見妙明。」你們不是要求自己明心見性,眼睛是看的作用,那個能看的見精是什麼啊? 這個見精就是心的作用。此見極妙,極光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但是,它是本來空的。空並不是有一個相,有一個空相就是不空了。他說本來就空的,「亦 復如是」,一樣的,同空一樣。「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叫我們自己要瞭解自己此心哦。你這個本心本來就是妙不可言;就是光明;就是自己有覺性的;就 是本來乾淨、本來圓滿的真心。你不要被自己妄想蒙蔽了。

「妄為色空。」一有妄想起來啊,它就變成兩層作用了。「色空」,物理的、同精神的。色與空,兩層作用的。

「及 與聞見。」再擴大的呢,這個猴子等於六個窗子一叫啊,耳朵這個窗子叫它,它就聽見,眼睛又看見。見、聞、覺、知,《楞嚴經》始終有四個字「見聞覺知」,眼 睛看見,耳朵聽見;覺就是感覺,身體上生理有反應,感覺;知是知道,思想。他說我們這個自性一起了作用以後,就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同那個本體的功能有沒 有關係呢?見聞覺知如第二月。

上次《楞嚴經》 佛說過,第二月並非月影哦,是分化出來的,不是影像哦。是精魂、精神的分化出來,「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你不能夠說不是月亮,不是第一個月亮 本來來的,它就是月亮,第二月也是個月亮。「又誰非月?」都是月亮。所以凡夫的心光同聖人的心光,以及我們對面的心光,光光相照,都通的哦!如第二月,並 非月影。上一次講過了。

【文殊!】他又告訴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所 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就是這樣。所以只有一個月,這個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都是第二月,不是月影,也是月影;也可以叫它是第二月。這 個中間只有一個月亮是真的。等於我們一個電燈泡,放在一個四面八方的玻璃鏡子裡頭,再一看四面八方鏡子裡都有電燈泡、電燈的亮光,這個裡頭只有一個是真 的。可是你不能夠說那個玻璃鏡子裡的亮光不起作用哦,它反照出去一樣的透亮的哦。照光的力量、反射作用也很大的。要研究研究我們自己生命就是這樣。他說只 有中間這一個。所以「千江有水千江月」,你不要認為這個是月,那個不是月啊,都是月影。但是同一個月,一個本源的功能,本源只有一個。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是 以」,所以,你現在能夠看見物理世界一切現象,「與塵」,與一切物理世界物質的作用。「種種發明」,各種智慧的開發、明白,他說我說都叫你們是妄想。實際 上這個妄想也是真性發的作用啊,不要佛說這個是妄想,你們一聽,把妄想看成仇人一樣,就把它丟了。佛沒有妄想他能夠說法嗎?不過,在悟了道的人不叫妄想 了,那叫般若,方便般若。沒有悟道的人啊,般若也叫做妄想。就在這裡,就在這中間的差別。

所以他說,你現在給大家所建的種種發明,名字叫做妄想。既然在妄想,就是分別妄想,不能夠在這個中間說這個對、那個不對。

所 以你要懂,「由是精真妙覺明性」,我們這個本體心,明心見性成佛的本體,「精真」,這個最妙的,使我們能夠成佛的、自己證得菩提覺悟的,這個本妙明性,也 都是這個作用、這個本體的作用。所以,才使你們(故能令汝)「出指、非指」,指出來:這個肯定這樣是對的;「非指」:否定哪一樣是不對的。你的肯定、主觀 成見,與客觀的肯定,其實都是妄想。不過,如果懂得妄想也是自性所發生起的作用,那就不能說你不對了。是這一段。

這一段佛說的,很直指的, 現在我們要翻過來四、五章,要到九十頁了。那麼講到這裡,阿難就提出來了。這一段上面特別要注意啊,我們《楞嚴經》開頭到剛才講完這一段,諸位啊,要百讀 不厭,讀一百次一千次。不光要敲木魚念過去,不算哦,硬是一句一句要把它讀懂。敲木魚的作用是警覺你不要昏頭昏腦,不要愣頭愣腦,使你腦筋清醒。所以 「啵!啵!啵!」那個魚啊是不睡覺的,據說,眼睛永遠是瞪著的,叫我們不要昏頭昏腦,所以佛教採用木魚「啵!啵!啵!」。結果我們敲木魚念成「啵!啵! 啵!啵!阿彌陀、陀、陀、陀」,腦子都沒有思想啊,已經在睡覺啦,失去了木魚的作用。

所以你要念這個經啊,要用你的智慧,百讀不厭,不要隨便念過去。成佛有餘。太多了,可以一個人成十個佛了。上面最重要。不過每一句都重要。下面是開始分析了。(引磬響)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集 第2頁:第二集
第3頁:第三集 第4頁:第四集
第5頁:第五集 第6頁:第六集
第7頁:第七集 第8頁:第八集
第9頁:第九集 第10頁:第十集
第11頁:十一集 第12頁:十二集
第13頁:十三集 第14頁:十四集
第15頁:十五集 第16頁:十六集
第17頁:十七集 第18頁:十八集
第19頁:十九集 第20頁:二十集
第21頁:二十一集 第22頁:二十二集
第23頁:二十三集 第24頁:二十四集
第25頁:二十五集 第26頁:二十六集
第27頁:二十七集 第28頁:二十八集
第29頁:二十九集 第30頁:三十集
第31頁:三十一集 第32頁:三十二集
第33頁:三十三集 第34頁:三十四集
第35頁:三十五集 第36頁:三十六集
第37頁:三十七集 第38頁:三十八集
第39頁:三十九集 第40頁:四十集
第41頁:四十一集 第42頁:四十二集
第43頁:四十三集 第44頁:四十四集
第45頁:四十五集 第46頁:四十六集
第47頁:四十七集 第48頁:四十八集
第49頁:四十九集 第50頁:五十集
第51頁:五十一集 第52頁:五十二集
第53頁:五十三集 第54頁:五十四集
第55頁:五十五集 第56頁:五十六集
第57頁:五十七集 第58頁:五十八集
第59頁:五十九集 第60頁:六十集
第61頁:六十一集 第62頁:六十二集
第63頁:六十三集 第64頁:六十四集
第65頁:六十五集 第66頁:六十六集
第67頁:六十七集 第68頁:六十八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12-23 13:37:34
請問哪裡可以請購: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書本裝訂版本的?
第 1 楼
小吉 发表于 2016-11-1 23:15:47
不可多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