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心的效能訓練 鄭石岩

禪——心的效能訓練 鄭石岩

通達與承擔

[日期:2011-05-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鄭石岩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生活的第一個策略就是報怨行。意思是人不能回避辛苦,更不能拈輕怕重,只顧享受而不解決生活的難題。因為規避會使人墮落,怕苦只會徒增困擾。任何痛苦都有它的原因,不可以怨天尤人,而要找出原因,無怨無悔地接受它。達摩說:  甘心忍受,  都無怨訴。  怨天尤人的人,不知檢討自己的過錯。他把錯誤推給別人,推給社會,推給環境和命運;他埋怨別人或怪自己命苦,既不肯承擔、檢討改進,又滿腹牢騷。這會導致精神生活的崩潰。心理咨詢專家有一個共同的發現:人格異常者與生活環境發生沖突時,總覺得別人或環境是錯的。因此,人格異常的人往往不夠負責,不肯忍受痛苦而反省和檢討,這使他更陷入困境。  此心生時,與理相應  生活是不可能處處順心的,如果你沒認識到所有的困境都有它的原因,不願意忍受或承擔得久一些,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覺察能力去分析問題,那么問題就永遠不可能解決。當然,問題也不可能自己走開,那就會有更多的痛苦。因此,每一個人都要學習接受痛苦,忍受它,承擔它,並設法解決。達摩說:  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本故。  此心生時,與理相應;  體怨進道,是故說報怨行。  達摩對於意識活動的了解,實在很令現代心理學家感到敬佩。他說的這段話,如果把它譯為通暢的語體文就是:你怎么才能逢苦不憂呢?那就是要承擔它、忍受它、思考它,並設法找出答案。你一旦有這樣的心理向度,凡事就能與理性相契合。人只要能體會怨恨的來源,避免錯誤,勇於改進,就是心智成長之道了。  報怨行主要的目的,是要人凡事反求諸己,遇到苦難要想著:是我過去的錯誤和造業,才導致現在受苦報。心裏一有這樣的念頭,就能逆來順受,而且比較能平心靜氣地承擔它,思考解決它。故雲:  今雖無犯,  是我宿殃,  惡業果熟。  另一方面,人若能用果報的向度看自己的不幸,對眼前無法克服的災難或遭遇,就能坦然包容,容易釋懷。佛家在生活中強調因果,這因果是可以異時而熟的。也就是說,所造之業,有些是隔世才產生果報的。因此,深信因果的禪者,不但知道清醒地生活,用慈悲喜舍待人處世,避免再造苦業,同時還知道時時明白事理,以求解除障礙,設法解決種種問題。  有許多人用消極的觀念看待報怨行,他們以為只要把不如意和不幸的事看作是果報,而予以承擔就行了。事實上,報怨行還有一層積極的意義,那就是明因果,肯承擔受苦,並從中發慧,設法解決問題。  明因果以長智慧  從心理學觀點看,選擇現在受苦,是希望問題能得到解決(解脫)。也就是說,今天的承擔受苦,正是為明日進步和幸福鋪路。此時把因果弄清楚,正是下一步解答問題的智慧和力量。  明因果使一個人增長智慧;也是防范行為逾矩、避免導致失敗的最佳方法。談到這裏,就不免想起禪宗典籍的一則故事:唐朝禪宗大師百丈懷海,是“百丈禪規”的創立者。他說法時,經常有一位老人前來聽法。有一天,百丈說法結束下堂,老人徘徊不去。百丈問他是誰,他說:  “我不是人而是一只狐狸,在過去迦葉佛時,曾是此山的住持,因為有人問我,大修行的人,是否還會落於因果。我說,不落因果,從此墮入狐狸身。現在請和尚開示,好讓我能解脫野狐身。”  於是,老人問道:  “大修行的人是否還落因果?”  百丈禪師答說:  “不昧因果,不是不墮因果。”  老人言下大悟,作禮說:“我已脫離野狐身,住在山後,乞請老和尚以亡僧之儀為我埋葬。”後來,百丈領著大眾,到山後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以僧禮予以火化。  這一則故事是非常完美的公案,它是用象征式語言表達的。整個公案似乎就在說明,如果你認為可以不墮因果,你就可以肆無忌憚,那就會失去智慧,從而迷失墮落,像一頭野狐一樣。唯有念念分明、明白因果的人,才能得到解脫,成就正等正覺,顯現自性中的智慧。中國人的觀念中,野狐是狡猾的、獸性的;人如果失去明察因果,就會使自己陷入愚昧的獸性。如果不願意從因果關系中檢討自己的生活、家庭、事業和精神生活的狀況,他就不可能成長和幸福。  從佛經中我們得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自己的所作所為正是你的精神狀況。它不但決定往後的人生,同時這種精神的品質,也塑造了下一個“生命之旅”的種子。依《西藏度亡經》所述,人在瀕臨死亡時,稱為臨死中陰身,這時所面對的境界,正是自己一生中精神生活的弱點,使亡魂在這時候幾乎無法開脫自己所布下的天羅地網,種種誘惑和享受,各類脅迫和激怒,都足以使具有某種精神性質(業力)的亡魂,走向他應有的果報。  我們能回到當一個人就很難得了。至於那些業報則是我身為人的代價,必須接納,從而把業轉動成為善良的慈悲喜舍。去行布實現,當因圓果滿時,即得到精神生活的豐足自在,那就是真解脫。  達摩所揭示的報怨行,就是任勞任怨和應用自己的智慧尋求生命的成長與實現。生命的本質是苦,生活就免不了有壓力、有負擔。人唯有肯為生活付出代價,才能活得悅樂和成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無論遭受到的是挫敗或失望,是損失或痛苦,都必須承擔、接納。在不逃避的情況下,用智慧去努力與嘗試,而且知道如何順應那些無法挽回的事實。這就是禪家重視頭陀行的主要原因。

  參透生命的意義  肯含辛茹苦的人,必然能從中看出極深的生命意義。它既是宗教的甚深義和解脫義,同時也是心理健康幸福人生的光明之路。有一位老先生,晚婚而老年得子,這應該是令他喜悅的事。很不幸,這孩子因生產時出了狀況,腦部受到傷害,不但走路一扭一扭,智能也明顯不足,連生活都需要別人照顧。  老先生既愛又心疼,眼看著孩子已屆入學年齡,又不能如常接受教育。他為了使孩子得到應有的照顧和受教育機會,毅然辭掉工作,以微薄的報酬為一家特殊教育機構開車,每天接送受特殊教育的兒童,好讓自己的孩子也能在那個特教機構得到較好的教育機會。他每天一大早帶著孩子登山散步,然後送孩子上學,每次看到他,總是和藹慈祥。我對他的愛心既佩服又尊敬。在他的言行中,我看到菩薩的氣質和愛的芳香。有一次他對我說:  “每一個人都有命,是要接受和承擔的。我會盡心來照顧他,而且也看著他在進步,他所需要的正是我現在應該給予的。這就是人生。直到我終老,我可以無愧地離去。至於孩子,也不必想得太多,他也會有自己的路要走。”  我尊敬這位老先生,是因為他從認命和接受中看出生命的本質。他最令我欽佩的是:流露著和藹、有智慧和沒有條件的父愛。據我所知,現代有許多父母,他們對子女的愛是有條件的。他們不但沒有好好接納子女,依子女的需要提供適合他們成長的教育,甚至以苛刻的條件要求子女,要他們成績好,出人頭地,為父母完成自己沒有實現的美夢。  肯忍耐別人的中傷和誹謗的人,當然也是抱怨行的實踐者。他們相信,如果沒有原因,就不會有今日受謗和受辱的結果。於是先承擔下來,然後檢討個中的原因,設法改善。他們似乎更懂得一肩承擔,一方面當作對自己的試煉,一方面用時間把它稀釋。因為這樣能使他們不發生嫌惡和敵意,不讓自己陷入憤怒和嫉恨的消極情緒中,而使自己更有清醒的響應能力,以解決生活問題。  如果你認為任何人占你便宜都要討回,設法挽回面子,那才是大笨蛋。特別是夫妻、家人或同事間,如果你分寸都計較,必然更傷和氣。你還不如把它當作一個必須承擔和接受的事實,然後才能設法改善自己的遭遇。  肯承擔才能大開悟  無論是生活或工作,可能會有別人留下爛攤子,要你來收拾、挽救、重建。你無須逃避,要冷靜設法解決難題,這正是為什么需要你的原因。遇到困難是不能逃避的,是責無旁貸的,要把它視為自己的使命。人總是在不肯面對事實,不願意去承擔擺在眼前的責任時,才會潰敗下來。  唐朝時,石頭禪師和弟子招提慧朗的對話很具啟發性。  招提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成佛?”  石頭禪師說:“你沒有佛性。”  招提想了想又問:“那么昆蟲乃至飛禽走獸有沒有佛性?”  石頭卻對他說:“昆蟲乃至飛禽走獸都有佛性。”  於是招提不解地問:“為什么我會沒有佛性呢?”  石頭禪師說:“因為你不肯承擔。”  這是禪師對弟子的當頭棒喝,直接道出弟子在修行上的習氣。要他肯承擔,接受種種生活的現實,分析原因,克服困難,這樣才能發展自性中的智慧,過成功的人生。在這則公案中,石頭很懇切地指出:肯面對當前困局的人就有圓滿的人生;肯面對生命困局的人,就能了悟生命,而得到大開悟。  許多人在婚姻生活遇到難題時,第一個念頭是互相指責。彼此使盡心思把責任推給對方,甚至加油添醋,冤枉對方,在所不惜。這使得兩口子更加疏離,推卸責任,而不願意檢討改進。當夫妻雙方不能共同為彼此的幸福負起責任時,夫妻的感情才真正惡化。因此,奉勸瀕臨仳離的夫妻或經常爭吵不休的怨偶,看清一個事實:好的婚姻不是撿來的,不是好運碰上的,而是要兩個人接納這樁既成的婚姻,願意接受婚姻咨詢,各自檢討,認清困難的所在,設法改進彼此的關系。婚姻生活的危機都有其原因,極少是單方面的偶發事件,而多是長期以來彼此沒有說真心話的結果。只要願意改進,就能恢複幸福。  每個人都有其獨具的遭遇,有些遭遇是無法改變的,卻可以用接納順應的方式響應它。當我們把它當作生活使命的一部分時,就願意為它付出承擔,從而看出為它忍耐和含辛茹苦的意義。因為它正是自己努力去生活的本質。有許多遭遇是可以補救的,就必須為補救付出努力,因為那正是心智成長的資糧啊!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幸福,所以都希望追求幸福和快樂。但是,生活並不全是幸福和快樂的,而是要付出許多代價後才有幸福。因此,不要把眼光放在幸福上,而是要把眼光放在如何承擔、如何明白事理、如何接納自己的事實上。然後,好好的實現自己,根據自己的根性、環境和條件去實現。實現的本身,正是幸福的所在。

【書籍目錄】
第1頁:禪——心的效能訓練 第2頁:
第3頁:前 言 第4頁:禪心——清醒覺察的心力
第5頁:禪就是內在學習 第6頁:禪坐對身心的影響
第7頁:永恒的自性與慧命 第8頁:禪行——篤實力行的智慧
第9頁:解行並重 第10頁:生活適應的難題
第11頁:生活的四個行持 第12頁:通達與承擔
第13頁:隨緣實現人生 第14頁:建立生活規范
第15頁:恬淡與寬闊 第16頁:禪燈——光明寬闊的胸襟
第17頁:點燃你的心燈 第18頁:光明的精神生活
第19頁:踏著光明的路 第20頁:清醒的價值觀念
第21頁:正確的思維方式 第22頁:良好的交流藝術
第23頁:圓融的實踐智慧 第24頁:適當的工作態度
第25頁:積極的生活意識 第26頁:活用的知識經驗
第27頁:深厚的禪定修持 第28頁:禪機——通情達理的生活
第29頁:在解脫中成長 第30頁:真我的開展
第31頁:禪喜——體驗生活的悅樂 第32頁:五種禪喜
第33頁:失去禪喜的原因 第34頁:尋找禪喜的途徑
第35頁:禪悟——領悟人生的究竟 第36頁:禪坐——調和身心的關鍵
第37頁:調身 第38頁:調息
第39頁:調心 第40頁:結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站長 发表于 2012-4-13 1:22:22
已改, 謝謝通知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2-14 23:30:48
本書深入淺出,非常值得推介。

但請版主對本電子書稍加修訂:
1) 第11頁和第13頁重覆了;
2) 第12頁“通達與承擔”篇第一段末句:由“必須接納,從而把業轉動成爲善良的慈悲...”之後,錯植第10頁“生活適應的難題”篇的下半部;及
3) 第14頁已為“通達與承擔”篇的正版。

建議版主刪去第11和第12頁,則全書當更完滿。

TK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