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心的詩偈 -- 信心銘講錄 聖嚴法師著

心的詩偈 -- 信心銘講錄 聖嚴法師著

八、捨棄幻覺

[日期:2010-07-20]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八、捨棄幻覺

  能隨境滅,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能」是主觀,「境」是客觀,就佛學名詞而言是指「能」(「因」)、「所」(「緣」)。類似的說法就是「心不自生,因境而生」,指的是心不會自己動,一定是因境界而動,換言之,心法不能孤起,必因色法而生起。禪宗說:「只手鼓掌」,表示沒有可能的事,意思是說,若不從色法、環境去找心,是不可能的事。

  南泉禪師欲往某田莊,尚未到達,莊主竟準備好了接待的事宜。禪師很訝異,便問莊主何以知其將至,莊主說:「前晚土地公已經來告示了。」禪師說:「老僧修行不得力,心被土地公看到了,實在慚愧。」這個公案表示,禪師心動,想到要去那個田莊時,那個田莊的方向、景象就在禪師心中出現,以致被土地公瞧見。

  有位禪師在河邊的茅蓬打坐,一晚聽到二鬼交談。一鬼高興地說:「明天我就能離開這裡了。」另一鬼問:「為什麼?」他回答:「明天有個戴鐵帽子的人會來代替我的位置。」禪師心想這兩隻鬼在講什麼鬼話。第二天下大雨,河水暴漲,禪師遠遠看到一個人頭上反頂了一口鍋擋雨,往河邊走來,眼見馬上就要過河。禪師就警告他:「今天下大雨,河深水急,太危險了,最好不要過河。」那人還在猶豫,禪師便又說:「最好聽我的話,否則性命難保。」那人心想:「老和尚這麼說,一定有道理。」於是就回去了。那天晚上禪師打坐時,又聽到那兩鬼說話。第一個鬼抱怨說:「我困在這兒這麼多年了,好不容易才有個人來代替,偏偏那個老和尚多管閒事,把事情搞砸了。我不如去找老和尚算帳。」話說完,他就在河堤上鑿了一個洞,想引水淹茅蓬。禪師知道鬼要淹死他,突然就隱身不見了。那鬼四目張望,茅蓬竟是空的。其實禪師還是在那裡,鬼說的話也聽得清清楚楚。他之所以讓鬼看不到他,是因為心不動。換言之,心不隨境動時,任何人也找不到你;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的話,你即使不信上帝,也沒有關係,因為上帝要捉你入地獄,你心不動,他就找不到你。在佛教也是這麼說的,如果死神或閻王要來捉你,你心不動的話,他捉不到你;一般人之所以會被捉,是因為心裡有境,而被境所簽,鬼神可以循來捉到他們。

  我們打坐用功時,心裡想任何東西,境界就會出現。如果沒有境界作為符號,妄念也就不可能產生。其實,數息本身就是妄念,但是如果綿綿不斷守住它,就成了正念,成了修行的方法。如果念頭老是在變化而無法控制,那就是妄念。這兩種都是心中有境界,都不是清淨心或無心,甚至稱不上是一心。如果此時死去,想要自己有把握怎麼樣,大概很不容易,會隨著業力的牽引往自己最牢固執著的環中去投生,這也是心隨境轉。所以修行主要是鍛煉心能自我控制,不隨境轉,能自主往生,而非隨業力流轉於生死間,能於生死中得自在、得解脫。

  心中存有任何念頭,都會有境界與之相應。如果我們心中的念頭和貪、嗔、癡相應,就陷於煩惱、痛苦中。修行時只要帶有些微貪、嗔、癡的成分就是不清淨,連天界、天國都升不了,更別提解脫自在了,因為升天的條件是佈施、持戒。如果有個對象讓你放不下愛、放不下嗔,就不可能成為統一心;而一定是亂心、散心,連定境都達不到,還談什麼解脫。

  因此,修行時心中任何念頭都要視為魔境來處理。有人數息進入狀況後,覺得非常舒適自在,彷彿身在天堂。有人面壁用功,看到牆壁裂開一個洞,自己鑽進去,覺得身處他方世界,過了數支香,引磬聲使他醒轉過來,下次打坐時就想再進入這種美妙境界。這是屬於令人喜歡的境界。當然也有可怕的境界,例如在境中遇見老虎、獅子、三頭六臂……。

  有位禪眾參加禪七後會講梵文、藏文、土耳其話,乃至天國的語言,有人錄下音來放給我聽:「師父,他到底在講什麼語文?」我說:「丟到垃圾桶去!這是胡說八道。」昨天我問那個人:「你現在還想不想說?」他說:「不想說了」。這些都是心中有物,心裡想要獲得什麼,才會反應出某種情況。因此,只要心中有物,而且此物又不是方法時,全都是魔境。

  首先我們得瞭解這一點,才能繼續往下。無論是數息、念佛、持咒等方法都不如參話頭或公案。為什麼?數息要注意自己的呼吸,念佛要注意佛號,咒要注意咒語,這些都有對象存在。參話頭或公案就不一樣了,因為它本身只有方法而沒有對象。因此,剛開始修行用方法時必須有對象,沒有對象就使不上力,但是方法用到某個階段就進入了沒有對象的層次。這也就是禪為什麼要用公案和話頭的原因。

  比方說「無」,趙州說:「狗子無佛性。」為什麼?沒有答案。這是為什麼?沒有人會告訴你是為什麼,因為這後面根本沒有答案。而你只是要用這方法去問,「什麼是無?為什麼是無?」必須如此反覆不斷問自己。因為「無」沒有對象,再加上自己非常努力用功,到最後也沒有想到自己。如此不斷專精用功,便起疑情,處於大疑團中,此時連上帝、鬼神都找不到你,因為自己已經不存在了。

  如果用禪修的方法,雖然未開悟,也是很好。以上所講的四句詩類似公案、話頭的方法,或者說已經開悟的人就是如此,既沒有對象,更沒有自己。

【書籍目錄】
第1頁:中文版自序 第2頁:前言
第3頁:信心銘 - 三祖僧璨 第4頁:至道無難
第5頁:莫存順逆 第6頁:三、一種平懷
第7頁:四、非有非空 第8頁:五、絕言絕慮
第9頁:六、二見不住 第10頁:七、一心不生
第11頁:八、捨棄幻覺 第12頁:九、覺知煩惱
第13頁:十、無分無別 第14頁:十一、無疑無慮
第15頁:十二、任性合道 第16頁:十三、勿惡六塵
第17頁:十四、智者無為 第18頁:十五、法無異法
第19頁:十六、夢幻空華 第20頁:十七、兀爾忘緣
第21頁:十八、正信調直 第22頁:十九、虛明自然
第23頁:二十、信心不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11-18 14:02:52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壇經》說:「自性若悟,佛是眾生;自性若迷,眾生是佛」 這句是錯的。該是「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