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阿含經菁華節錄 佛陀教育基金會整理

阿含經菁華節錄 佛陀教育基金會整理

八、憶念佛語

[日期:2011-01-0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佛陀教育基金會整理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捌、憶念佛語

一、汝等當行於曠野中,有諸恐怖,心驚毛豎,爾時,當念如來事:謂如來、應、等正覺,乃至佛、世尊。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現法能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親近,緣自覺知。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間福田[1]。如是念者,恐怖即除。

過去世時,天、阿須輪(阿修羅[2])共鬥時,天帝釋[3]告諸天眾:汝等與阿須輪共鬥戰之時,生恐怖者,當念我幢[4],名摧伏幢,念彼幢時,恐怖得除。(雜.九七二)

[1]福田:田以生長為義,人若行善修慧,猶如農夫於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名福田。「八福田」是佛、聖人、和尚(受業本師)、闍梨(受業時教授威儀的阿闍梨)、僧、父、母、病人。佛、聖人和僧屬於敬田;和尚、闍梨和父母屬於恩田;病人屬於悲田。如果有人能夠恭敬供養上述之八種人,就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叫做福田。

[2]阿修羅:六道之一,華譯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譯作無端,因其容貌很醜陋。又譯作無酒,言其國釀酒不成。性好鬥,常與帝釋戰,國中男醜女美,宮殿在須彌山北,大海之下。「阿修羅戰」謂阿修羅王與帝釋的戰鬥。修羅有美女,無好食,諸天有好食,無美女,於是互相憎嫉,時常戰鬥。

[3]帝釋:忉利天的天主,俗稱為玉皇大帝。

[4]幢:量詞,俗稱房屋一所為一幢,音床。

※在阿含經中,念佛、念法、念僧,早先是被用來作為去除恐怖的,有穩定情緒的作用。其所念的,隱隱然是歸於以「法」為主的喜悅與依靠。佛陀是智者覺者的意思,在《阿含經》中,尚有十個稱號,分別展現著佛陀的德行,稱為「佛陀十號」的。這「十號」分別是:

1)如來:或譯為如去,意思是如實地來,或如實地去。引伸為能如實地知法、說法者。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三界垂化。

2)應:或譯為應供阿羅漢,意思是已斷除煩惱,值得被供養者。

3)等正覺:或譯為正遍知、三藐三佛陀,是依四聖諦而覺了一切法的意思。

4)明行足:明,是消除了無明。行,是行為。足,是圓滿成就的意思。

5)善逝:或譯為好去(能完美的去逝者)、好說(善於說法者)。

6)世間解:了解世間實相者。

7)無上士:沒有比他更好者。

8)調御大夫:善於調教者。

9)天人師:天界、人間的老師。

10)世尊:或譯薄伽梵、眾佑。是具有德威,值得尊敬者。

從憶念「佛陀十號」的含義,而獲得修行上的幫助,是《阿含經》中,念佛的用意。

二、念如來、應所行法故,離貪欲覺、離瞋恚覺、離害覺,如是,出染著心。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瞋、恚,安住於正念[1]、正智[2],乘於直道,修習念佛。(雜.五四九)

[1]正念:正確的念頭,亦即時常憶念正道,不使思想行為有錯誤,是八正道之一。

[2]正智:又名正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是佛十號之一。「正覺」謂真正普遍的覺悟。「正等覺」是真正普遍平等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

三、云何修行念佛[1]?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十力[2]、四無所畏[3]、顏貌端正,視之無厭、戒德成就,清淨無瑕、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慧身智無崖底,無所罣礙、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復生分。(增.一一)

[1]念佛:有三種,即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稱名念佛是口中稱念佛的名號;觀想念佛是在靜坐之中觀念佛的相好功德;實相念佛是觀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實相的道理。「念佛三昧」是念佛時念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念佛回向」指念佛完畢之後所唱的回向文,就是觀無量壽經所記載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的十六個字。「念佛迴向」1.念佛的人,將所修的功德迴向於淨土,或是迴向給亡者。2.念佛之後所唱的迴向文。「念佛往生」謂一心一意的念佛,於命終時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2]十力: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3]四無畏:又名四無所畏,無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沒有懼怕。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二種。

※集中精神,讓如來的形影,活生生的留在腦海裡,這是念佛的第一步了。接著,當憶念著佛陀的功德,佛陀有「十力」《雜.六九六》、「四無所畏」《增.二四0》)等,念佛,當以思惟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由仰慕而激發效法。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三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縵網,六足跟圓滿,七足趺高好,八□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三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二十九眼色紺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三十二頂成肉髻。八十種好又名八十隨形好,即無見頂相、鼻高不現孔、眉如初月、耳輪垂埵、身堅實如那羅延、骨際如鉤鎖、身一時迴旋如象王、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膝骨堅而圓好、身清潔、身柔軟、身不曲、指圓而纖細、指文藏復、脈深不現、踝不現、身潤澤、身自持不逶迤、身滿足、容儀備足、容儀滿足、住處安無能動者、威振一切、一切眾生見之而樂、面不長大、正容貌而色不撓、面具滿足、唇如頻婆果之色、言音深遠、臍深而圓好、毛右旋、手足滿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長、手文不斷、一切惡心之眾生見者和悅、面廣而殊好、面淨滿如月、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自毛孔出香氣、自口出無上香、儀容如獅子、進止如象王、行相如鵝王、頭如摩陀那果、一切之聲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紅色、毛軟淨、眼廣長、死門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蓮花之色、臍不出、腹不現、細腹、身不傾動、身持重、其身大、身長、手足軟淨滑澤、四邊之光長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視眾生、不輕眾生、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說法不著、隨眾生之語言而說法、發音應眾生、次第以因緣說法、一切眾生觀相不能盡、觀不厭足、髮長好、髮不亂、髮旋好、髮色如青珠、手足為有德之相。

四、善業[1]以先禮,最初無過者;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義。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增.三二二)

[1]善業:好的行為或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是。善神是指八部眾中護持正法的神。

※佛陀自三十三天回來,佛弟子們競相以成為第一個禮佛者榮。其中,尊者優缽華色比丘尼,就現神通,將自己化成轉輪聖王的方式,來贏得大眾的讓路,而成為形式上的第一個禮佛者。此時,尊者須菩提,正在遠處的耆闇崛山中縫衣。想到佛陀即將回來,也打算放下手上的縫衣工作,前往禮佛。但就在他挪動身體,跨出右腳,想到:如來的形體,是什麼呢?眼、耳、鼻、舌、身、意嗎?往見的禮佛者,又是什麼呢?地、水、火、風的哪一種呢?一切諸法皆悉空,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亦無形。世尊不是說,若欲禮佛者,皆悉觀無常;當觀於法空;當計於無我嗎?體會明白這個道理後,尊者須菩提,實質上已經禮佛完畢,又坐下來繼續縫衣了。

五、如來語阿難: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1]如來。云何名供養?受法而能行。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長.二)

[1]供養:奉養的意思,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同情、憐惜、愛護的意思。「供養法」是種種供養的方法。

※佛陀於拘尸那羅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當時,在雙樹間所有篤信佛法的鬼,都以非時花,布散於地,供養佛陀。佛陀因此而教導阿難說:真正的供養,是在實踐佛法;真實最好的供養,是在五蘊、六界、六入在我們的日常身、心活動中,去體會實踐無我的真理。

六、如日出前相,謂明相初光。如是,正盡苦邊,究竟苦邊前相者,所謂正見。彼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增.七六0)

※正見的建立,是八正道中的首要基石,正見亦如闇夜燈塔,也像黎明前的曙光,是一切光明希望的關鍵與導引前相。

七、鄙法不應近,放逸不應行,不應習邪見,增長於世間。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1]。(雜.八00)

[1]惡趣:種惡因得惡果所趣向之處,與惡道同義。

八、摩訶男白佛言: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佛告摩訶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摩訶男白佛:隨彼順下、順注、順輸。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雜.九二二)

九、離欲、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諸梵身天者,受離生喜、樂。此二離生喜、樂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

諸晃昱天者,受定生喜、樂。此二定生喜、樂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得第三禪成就遊。諸遍淨天者,受無喜、樂,此二無喜、樂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樂滅、苦滅,喜、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諸果實天者,受捨、念、清淨樂。此二捨、念、清淨樂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中.一六八)(意行經)

十、遊禪世俗通,至竟無解脫;不造滅盡跡,復還墮地獄。(增.八二)

十一、戒律[1]之法者,世俗常數;三昧[2](禪定)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數;神足[3]飛行者,亦是世俗常數[4];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義。(增.三八三)

[1]戒律:防止佛教徒邪惡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2]三昧:定。詳見第99頁三昧條。

[3]神足通: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證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隨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間,十方無量國土都能同時一一到達,變化無窮。佛十大弟子中,目犍連就是得了這種圓滿的神通而號稱為神通第一。參見第38頁五通條。

[4]世俗常數:意即世俗諦又名世諦,或俗諦,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

※禪定,可出現的神通能力。然而禪定與神通能力,都屬世俗之列,智慧正見的成就,才是首要最上。

十二、行八種之道,及七種之法:

(等見者;)若一心念正見者,念覺意不亂也。

等治者;念一心一切諸法,法覺意也。

等語者;身意精進,精進覺意也。

等業者;一切諸法得生,喜覺意也。

等命者;知足於賢聖之財,捨家財,安其形體,猗覺意也。

等方便者:得賢聖四諦,盡除諸結,定覺意也。

等念者:觀四意止,身無牢固,皆空無我,護覺意也。

等三昧者:不獲者獲,不度者度,不得證者,使得證也。(增.三六八)

※八種道,只指八正道;七種法,即是七覺支。

十三、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增.序品)

※修行,就是不斷地淨化內心意念,除邪顛倒,去愚惑。而表現在行為上的,自然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十四、有世八法[1],隨世迴轉: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當求方便,除此八法。(增.三八七)

[1]八法:1.又名八風。見八風條。2.地水火風為四大,色香味觸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總稱為八法。3.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門,都不離此八法。八風又名(八法)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因此八法常為世人所愛憎,而且又能煽動人心,所以叫做八風。

※(利、衰、毀、譽、苦、樂、稱、譏、就是中國典故裏的八風。)想一想:丟了筆財,讓我心疼了嗎?他人的責怪,讓我心情頑劣氣憤了嗎?朋友的讚美,讓我感覺特別愉快了嗎?病痛違心之事,讓我情緒低落到極點了嗎?受到委屈,覺得抑鬱難消,或抱怨不平了嗎?別讓自己被八風吹動了?

十五、舍利弗言:「云何焰摩迦!色[1]為常耶?為非常耶?」答言:「無常。」復問:「若無常者,是苦不?」答言:「是苦。」復問:「色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復問:「色是如來耶?受、想、行、識是如來耶?異色有如來耶?異受、想、行、識有如來耶?色中有如來耶?受、想、行、識中有如來耶?如來中有色耶?如來中有受、想、行、識耶?」焰摩迦比丘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雜.一0六)

[1]色:一切有形象和佔有空間的物質。詳見第24頁色條。

※人們想捕抓生命中存在某種不會被改變的本質是「真我」,亦在五蘊中尋找這個本質,是盲茫迷失且不如法的。

十六、云何見色是我?得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處正受[1]已,作是念:色即是我,我即是色,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於一切入處,一一計我,是名色即是我。

云何見色異我?若彼見受是我,見受是我已,見色(想、行、識)是我所,是名色異我。

云何見我中色?謂見受是我,色(想、行、識)在我中,是名我中色。

云何見色中我?謂見受即是我,於色(想、行、識)中住,入於色,周遍其四體,是名色中我。(雜.一一一)

[1]正受:想心都息,緣慮並亡,與三昧相應的禪定,叫做正受。

※何以說色不是我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識等中,去尋找我,而把色,成是我所擁有的。何以說色是含在我中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識等,去尋找我,而把色,也當成是我的一部份。為什麼會說色中有我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識等,去尋找我,而以為,這是安住在色當中的。

十七、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

(1)住於淨戒。

(2)少欲、少事、少務。

(3)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

(4)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

(5)空閑林中,離諸憤鬧。(雜.八一三)

※安那般那,譯為出入息,是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呼吸的修行方法,其目的,可鍛鍊自己的專注能力。專注能力強,才能進一步培養正確敏銳的修行。生活忙碌、意欲紛飛群體、雜沓、逸遊,對修行不利。

十八、(1)當親近善知識,(2)當聞法,(3)當知法,(4)當法法相明。此四法,多饒益人。(增.二一六)

十九、流者,謂八正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1)親近善男子,(2)聽正法,(3)內正思惟,(4)法、次法向。

入流者成就四法:謂(1)於佛不壞淨,(2)於法不壞淨,(3)於僧不壞淨,(4)聖戒成就。(雜.八六七)

※當珍惜親近善知識的引導,多思惟法,一步步的實踐法。

二十、猶如有人自己沒溺,復欲渡人者,終無此理。己未滅度,欲使他人滅度者,此事不然。(增.四二六)

※要影響周遭的人,入於正法,當從自己合乎正法做起吧!

二十一、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

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已忍者上。(增.二七五)

※廣學多聞的目的,重在改造自己,淨化自己,並不是作學問的堆疊。

二十二、猶如有人身被毒箭,作是念:未可拔箭,我應先知彼人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彼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

世有常,我不一向說此,何以故,我不一向說此?此非義相應,非法相應,非梵行本,不趣[1]智、不趣覺、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說此。

何等法我一向說耶?此義我一向說: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我一向說。以何等故,我一向說此?此是義相應、是法相[2]應、是梵行本,趣智、趣覺、趣涅槃。(中.二二一)(箭喻經)

[1]趣:趣向的意思,眾生受報,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趣寂」謂二乘人趣向於寂滅的涅槃。

[2]法相:諸法顯現於外各別不同的相。

※到弄清楚,那隻傷人毒箭的來歷,才肯拔箭面對傷勢,接受醫治,恐怕早已病入膏肓了!修行者,切莫將生命,浪費在尋求與自、他身心淨化無關的領域裡。

二十三、有四大廣演之義:所謂1契經[1]、2律、3阿毗曇(論法)、4戒。(增.二四九)

[1]契經:契合眾生的根機而且契合真理的經文,即佛經。「契機」是契合眾生的根機。「契理」指契合真理。

※這是《阿含經》中,判斷是否合乎佛法的基本態度。四大標準中,沒有「人」的因素。

二十四、人身難得,唯當行法、行義、行福,於佛法教,專精方便。(雜.一一三0)

※這是佛陀肯定「人道難得」,與波斯匿王間的問答。人身難得,可別虛混歲月,讓這輩子白走一遭啊!

二十五、當知: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法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增.三00)

二十六、尊者阿難答曰:我等不依於人,而依於法。(中.一四五)(瞿默目揵連經)

※「依法不依人」,這是以真理為先的理性態度。

二十七、阿難!汝謂佛滅度[1]後,無復覆護,失所持耶?勿造斯觀!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是汝所持。

[1]滅度:即涅槃。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參見第32頁滅條、第146頁寂滅條。

※這是佛陀入滅前,所留下來的最後教誡。佛陀所說的經、戒,是修行者應當銘記在心常當擁護奉持,並常反省檢討的。

【書籍目錄】
第1頁:◎示看經法 第2頁:◎凡例
第3頁:◎序言 第4頁:一、貪愛
第5頁:二、無常 第6頁:三、護心
第7頁:四、慈善不放逸 第8頁:五、四諦四念處
第9頁:六、因緣果報 第10頁:七、醫心智慧
第11頁:八、憶念佛語 第12頁:九、佛陀為阿那律穿針
第13頁:附錄:佛說當來變經 第14頁:附錄:生活銘記要點
第15頁:附錄:印光大師開示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