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當和尚遇到鑽石:一個佛學博士如何在商場中實踐佛法 麥克爾.羅奇格西

當和尚遇到鑽石:一個佛學博士如何在商場中實踐佛法 麥克爾.羅奇格西

第7節 潛能運用原則(1)

[日期:2011-04-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麥克爾.羅奇格西、克莉絲蒂.麥娜麗喇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須菩提。

  若菩薩作是言。

  我當莊嚴佛土。

  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

  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在上一個章節,我們討論了萬物的潛能,也就是佛教徒所謂的“空”。我們清楚地了解,我們所遭遇的每一件事,就事件本身而言,沒有所謂的好或壞,因為如果它是一件好事(或是一件壞事),那么其他人對於這一事件,也會有相同的感受。舉例來說,在工作場所,那個令我們感到不愉快的人,也同樣會惹得公司其他同事惱怒不堪。然而,幾乎總是會有一個人認為那個人十分善良並招人喜歡。

  事實上,這個例子蘊藏了兩個重要的含意:

  ⑴那個人既不具備“令人不愉快”的特質,也不具備“美好宜人”的特質。他本身是“空白的”或“中性的”或“空的”。

  ⑵那個人之所以讓我們產生惱怒的感受,必有其他的原因。

  那么,令我們惱怒的原因從何而來?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揭開萬物潛能的某些原則,以及運用潛能獲得人生事業成功的原則。在《金剛經》中,世尊(即佛陀)曾說了一段話,關於創造一個理想的事業,以及一個圓滿的人生,一個完美的世界,一個極樂世界。

  世尊說道:

  喔,須菩提,假若一些修持菩薩慈悲之道的弟子說:“我正在設法創造一個完美無瑕的世界。”那么,他們所言不實。①

  針對上述含意深奧的字句,上師邱尼喇嘛做了如下的闡釋:

  佛陀希望通過以上的字句指出,為了使一個人企及我們先前所說的最高境界,那么他或她必須先創造一個完美無瑕的世界,在這一完美無瑕的世界之中,成就最高的境界。因此,世尊對須菩提說道,假若一些修持菩薩慈悲之道的弟子說,或自認:“我正在設法創造一個完美無瑕的世界。”而在此同時,如果他們也相信,完美無瑕的世界是存在的,是自生的,那么,他們所言不實。

  在《金剛經》中,佛陀繼續解釋道:

  何以如此?因為如來曾經明言,這些完美無瑕的世界,我們設法創造的完美無瑕的世界從不存在,這也正是我們能夠稱它為“完美無瑕的世界”的原因。②

  在本書之中,你可以把一個“完美無瑕的世界”視為一個“理想的事業”。此處必須說明的第一個要點是,“一個理想事業本身是存在的”的說法是錯誤的。

  無論是一本書、購買一幢大樓,或工作場所,坐在你旁邊的討厭鬼,就他們本身而言,沒有一個是好的或是壞的。如果它(他)是好的(或壞的),那么每一個人之於它(他)都會產生相同的感受。

  但是,人們的感受各異。因此,這些事物是空白的,是中性的,或是佛教徒所謂的“空”。然而,我們確實認為某些事物是好的,也確實認為某些事物是壞的,如果好與壞的感受並非來自事物本身,那么它從何而來?如果我們能夠解開這一謎團,或許我們就能夠“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心之銘印

  顯然,我們只要自我思考片刻就會明白,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其實源自我們本身。無論我們把一個同事看做一個討厭鬼或是一個開心果,都系於我們自身的觀感。這一點,從其他同事以不同的角度,甚至完全相反的觀點看待你眼中的討厭鬼(或開心果),就可以獲得證明。

  事物的好壞利弊源於我們自身又怎么樣呢?我們如何能夠運用這一現象,作為我們的優勢呢?

  我認為,首先要討論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為什么事物的好壞並非源自我們本身。要說我們看待人或事物的方法,源自我們的心(mind)或我們的觀感,十分容易,但非常明顯的是,這不表示我們只要許下願望,我們就能夠控制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

  在這個世間,沒有一個商人“想要”失敗,想要破產,想要感受希望破滅的員工、欠收賬款的供貨商、心灰意冷的伴侶子女所承受的痛苦。

  從某種角度來看,破產倒閉的想法來自我們的內心,或許是真的,但並不表示,只要我們希望不破產,它就不破產。無論是什么原因使我們用某種方法看待事物,那個原因正迫使我們用那種方法看待事物。

  從這個段落開始,我們必須探討“心之銘印”(imprint)的佛教觀點,即“業”的真實意義。不過,由於人們對於“業”充滿了許多誤解,那么我們就使用 “心之銘印”的概念來做討論。把你的心想成一台錄像機,你的雙眼、雙耳,以及身體的其他部分是錄像機的窗口。幾乎所有決定錄像品質的旋鈕和開關全系於你的動機——你想要錄下什么,以及你為什么要錄像。那么,影像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事業成功或失敗的印記是如何烙印在你的心中?

  讓我們先探討心之銘印的整個概念。把心看做一塊非常敏感的油灰(混合了白堊粉和亞麻籽油的軟團,有一點類似粘土),無論何時,無論那塊油灰接觸了什么事物,那件事物都會在那塊油灰上留下印記。除此之外,油灰(即心)還擁有其他驚人的特性。第一,它清澈透明,不具實體——它完全不像我們的身體,完全不是由血、肉、骨所構成的事物。

  雖然在某些方面,心(識,意識)屬於腦的一部分,但佛教不接受腦即是心的概念。心(識)的范圍也擴展至指尖,例如你可以察覺某個人觸碰你的手指,而正是你的心察覺了那個人的觸碰。此外,如果我問,在你家的冰箱裏面,有沒有什么好吃的東西,你的心之眼就回到家中,也就是說,你從記憶之中拉出幾件從今天早晨到現在,可能仍然留在冰箱中的物品。

  就某種意義來說,你的意識經由推理與記憶的媒介,已經遠遠穿越了身體的束縛,到達你身處之地之外的另一個處所。如果我說,想一想天上的星辰或更遙遠的地方,那么你的心會在何處呢?

  心的油灰具有另一個有趣的特質。把那塊心的油灰想成一個長條,然後像從袋中拉出一條意大利面一般,記錄了你生命的最初時刻,一直到生命的最終時刻。[或許它的長度更長,包括了過去的生生世世(前意識),以及未來的生生世世(後意識),但在這裏我們不做討論。]換句話說,它的長度隨著時間延展。在你讀一年級的時候,你所學的注音符號、英文字母銘印在心,然後一直跟著你上了二年級;這也是為什么你到了二年級,也包括現在,你就能夠讀字了。

  身語意的種子

  在西方國家,我們不習慣把學習稱為“蓄意植入印記”,但如果你仔細思量,那正是我們送孩子去學校的原因。我們希望一年級的老師能夠在孩子的心中烙下一些印記,也希望到了孩子上了醫學院,那些印記仍然存留不退,如此一來,我們就不必單單依賴社會福利所提供的保障養老了。雖然我們極少思考整個心理銘印的過程是如何運作的,但我們都相信心理銘印的概念。

  舉例來說,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腦子裏裝滿了各式各樣的東西,卻不見腦袋越來越大?讓我們來談一談那些迫使我們把“中性”、“空白”的事物做了好壞區分的銘印。(截至目前為止,我相信各位讀者已經對“空”這個字有了足夠的認識;“空”不代表“了無意義”,它和“黑洞”毫無關聯,也不是“努力不去想任何事情”;諸如此類的想法都不是“空”。“空”表示的意義只不過是:我們遭遇了一些好事或壞事,但那些事情本身並無好壞的特質。)

  這些“好”“壞”感受的銘印有三種不同的植入方式:無論何時,當我們行動(身)、說話(語),甚至思考(意)的時候,就植入了銘印(身、語、意的種子)。那台嵌裝在我們內部的錄像機,也就是我們的心,全天候開機;心的某一個層面持續地錄下經由我們的眼睛或耳朵,以及包括思想本身等身體其他部分的“鏡頭”所感知的每一件事情。當你看見自己伸出援手幫助一位陷入困境的員工時,一個好的銘印就烙進你的心中。當你看見自己對一名客戶或一位供貨商撒了一個小謊,你的心中就留下一個壞的印記。

【書籍目錄】
第1頁:推薦序 第2頁:導讀
第3頁:前言 第4頁:第1節 智慧的來源(1)
第5頁:第2節 智慧的來源(2) 第6頁:第3節 金剛經的緣起(1)
第7頁:第4節 金剛經的緣起(2) 第8頁:第5節 金剛經的緣起(3)
第9頁:第6節 金剛經的緣起(4) 第10頁:第7節 潛能運用原則(1)
第11頁:第8節 潛能運用原則(2) 第12頁:第9節 潛能運用原則(3)
第13頁:第10節 潛能運用原則(4) 第14頁:第11節 如何善用自性潛能(1)
第15頁:第12節 如何善用自性潛能(2) 第16頁:第13節 如何善用自性潛能(3)
第17頁:第14節 如何善用自性潛能(4) 第18頁:第15節 走出商場的黑暗森林
第19頁:第16節 真理的法則 第20頁:第17節 問題及解決方案(1)
第21頁:第18節 問題及解決方案(2) 第22頁:第19節 問題及解決方案(3)
第23頁:第20節 問題及解決方案(4) 第24頁:第21節 問題及解決方案(5)
第25頁:第22節 問題及解決方案(6) 第26頁:第23節 真誠行動,如願成真
第27頁:第24節 了解使銘印更強大 第28頁:第25節 真誠的行動
第29頁:第26節 把心系於一呼一吸 第30頁:第27節 成為你希望成為的人
第31頁:第28節 鑽石戰場 第32頁:第29節 思考銘印的運作
第33頁:第30節 圓圈日的寂靜(1) 第34頁:第31節 圓圈日的寂靜(2)
第35頁:第32節 圓圈日的寂靜(3) 第36頁:第33節 化危機為轉機的空性
第37頁:第34節 無常之詩 第38頁:第35節 死亡冥想(1)
第39頁:第36節 死亡冥想(2) 第40頁:第37節 終極的經營法門
第41頁:第38節 美麗的刺探 第42頁:第39節 最終的財富
第43頁:第40節 財富之源,無限經濟(1) 第44頁:第41節 財富之源,無限經濟(2)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7-1-31 22:59:41
鄭宥慈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2-10-22 13:58:40
想提供一個訊息給你們。「當和尚遇到鑽石」作者今年"2012年12月"來台的講座與僻靜會活動哦~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75503102526857/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ges/Dia
☆鑽石光企管顧問有限公司官網http://www.diamondshine.tw/聯絡電話:0931-349738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