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錄要 諦閑法師講述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錄要 諦閑法師講述

結論—流通分

[日期:2011-02-0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諦閑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甲三  結論—流通分

乙一  躬自反省

如是十緣備識,八法周知,則趣向有門,開發有地;相與得此人身,居於華夏。六根無恙,四大輕安;具有信心,幸無魔障。況今我等,又得出家,又受具戒,又遇道場,又聞佛法,又瞻舍利,又修懺法,又值善友,又具勝緣;不於今日發此大心,更待何日?

此下至終一段文,乃菩提心文,第三科流通分也。

趣向有門,謂能知取捨,即八法周知也。開發有地,即十緣備識也。

華夏,亦中國也,故佛法在正法時已流到。若日本,則至唐時始傳;西洋,則近今始傳;皆因不在中國故也。

以上言末法中一種難得之機會。

出家後,先求戒,次持戒。禪堂參禪,叢林聽教,即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能行此三學,方得謂之出家。破見思惑,了分段生死,超凡入聖,方得謂之大丈夫也。莫道袈裟容易得,都因宿世種菩提。

在家但受五戒,六重四大輕戒。若論沙彌十戒,二百五十戒的出家具戒,在家人絕分也。

阿育王寺舍利寶塔,為中國三處如來真身舍利塔之一也。懺法是涅槃懺。世道太平,得遇講經,是勝緣也。聚數百人於一堂,聽者聽,講者講,不容易也。諸經首序六種成就,亦即序勝緣耳。

乙二  普勸大眾

惟願大眾,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鄙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同立此願者,立此眾生無邊誓願度等四願也。汝能發此願,即是肉身菩薩。

發心者,要念念發,刻刻發,時時發,日日發,月月發,年年發,生生發;要至眾生度盡,我願乃盡。

如何發心?在三寶前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等四句;發後祇要朝思夕思,無有間斷,退後怯弱,不肯發心。

口為意根之苗,意為五根之地。

發心之人,不知隨緣,不知因病施藥,不免吃虧。故菩提心天天發,度眾生隨緣度。發心有成佛種子,否則成佛種子無有得植,以菩提為無分故。

八勿字為安慰之詞。大心日發則日廣,不發則心愈小愈愚。心無二用,不發菩提心,即發眾生心也。眾生心不發善便發惡,故菩提心樂得發也。

乙三  苦樂相校

又,若以修行為苦,則不知懈怠尤苦。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

此段文乃苦樂相校,是勉勵之語也。一生不了,一錯百錯,多生更苦。

乙四  至再叮嚀

況乎以淨土為舟航,則何愁退轉?又得無生為忍力,則何慮艱難?當知地獄罪人,尚發菩提於住劫;豈可人倫佛子,不立大願於今生?無始昏迷,往者既不可諫;而今覺悟,將來猶尚可追。然迷而未悟,固可哀憐;苟知而不行,尤為痛惜。若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生;若念無常之速,則懈怠不起。又須以佛法為鞭策,菩友為提攜;造次弗離,終身依賴,則無退失之虞矣。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大眾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願與大眾共勉之。幸甚幸甚!

況乎下,善巧之勉勵語也。淨土舟航,要三資糧,信、願、持名。能具三者,即落在航內矣。

無生忍力,能降龍伏虎。

蘇州朱姓人,進士也。一日到虎丘山,入寺聽佛印禪師講《金剛經》圓滿。經云「一切有為法」四句。夕夢陰差五人,引至一處,五人飲茶。朱欲飲被阻,曰:你是聞佛法的人,不可飲。尋即醒,乃依夢狀行,到其處;見其家廚下新產六小犬,五生一死。即驚悟:我若不聞《金剛經》法,則我已為狗子矣。乃發心讀《金剛經》,後又發心念佛。臨終,向親友告別曰:我要生西方矣。至日,親友麡集,乃往園中攀樹枝,說偈立化。年七十九歲。

凡夫心力不可思議,造業由此,成佛亦由此。

蓮社一百二十三人,個個同生西方,同乘大願船,同度娑婆苦海;同聞妙法,同證無生。勉強發心!勉勵發心!

范古農居士記要‧大光標科參梓

據四十年華南學佛院印行本

【書籍目錄】
第1頁:省庵大師略傳 第2頁:予茅靜遠居士書
第3頁:勸發菩提心文 第4頁:重印勸發菩提心文講義錄要序
第5頁: 第6頁:釋文題
第7頁:釋人題 第8頁:緒論—序分
第9頁:本論—正宗分 第10頁:結論—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