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李炳南老居士與台灣佛教 于凌波居士等著

李炳南老居士與台灣佛教 于凌波居士等著

李炳南居士推動的社會福利事業

[日期:2010-1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于凌波居士等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李炳南居士推動的社會福利事業

于凌波 

(八十三年元月中華慧炬佛學會主辦,「佛教社會福利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綱要

李炳南(一八九○—一九八六),名豔,號雪廬,山東濟南人,早年從梅光羲學唯識,皈依於印光大師,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主任秘書,三十八年來台,以在台中法華寺講經因緣,組織台中佛教蓮社,發展各地布教所至三十餘處,帶動全省念佛風氣,以後陸續創辦慈光圖書館,慈光育幼院,佛教菩提醫院,台灣省菩提救濟院,救災恤貧,施醫捨藥,收容老人孤兒,績效卓著,是早期推動社會救濟事業的典型,故介紹及探討其事蹟之過程。

一、前言

社會福利事業Social and welpare Services. 在我國舊稱「社會救濟事業」、或「社會公益事業」,其稱為「社會福利事業」者,是近年——近二十年左右的事,並且是接受歐美國家所使用的名詞。

歐美民主先進國家,早期亦只有消極的社會救濟事業,而沒有積極的社會福利事業,如英國早在十七世紀之初,即有「伊麗沙白濟貧法」的訂定(註一),並且將管理濟貧的責任,委託給教區辦理,這是社會救濟與宗教結合的先例。美國於十七、十八世紀間,大體上亦仿效此種辦法,但此種方式亦有其缺點,即教會之救濟,只限於其本區之教徒,而非教徒不在其列,到二十世紀初葉,社會福利事業逐漸為各國政府所重視,並且逐漸走上制度化。

在我國,早期農業社會時代,政府與民間,亦均有社會救濟的觀念,如某一地區有災變發生,政府有賑濟的責任;而民間之慈善團體,亦踴躍參與,伸之以援手,即在平時,民間慈善團體,亦以施醫捨藥、救災恤貧,以至於設立老人院、育嬰堂等機構,為其份內的工作,並且這些工作,多有佛教人士參與其中。事實上,農業社會時代,佛教寺院即兼有救濟機構的功能,此種事例,不勝枚舉,因非本文重點,此處不再詳述。

在台灣,近二十餘年來,佛教寺院及居士社團,更積極的參與了社會救濟事業——即我們現在所稱的社會福利事業,其績效最著者,如證嚴法師所主持的「慈濟功德會」,有會員三百萬人,其濟助區域遍及於台灣、中國大陸、以及及於蒙古、非洲災區,此一事實,世人皆知。

然而,早在四十餘年前,在台灣最早推動佛教弘法及社會救濟事業者,是山東籍的李炳南居士,茲為介紹李炳南居士所推動的社會救濟事業如下:

二、李炳南居士的生平

李炳南,名艷,字炳南,法名德明,晚年號雪廬老人,他出生於公元一八九○年(清光緒十六年),逝世於公元一九八六年(民國七十五年),世壽九十七歲。

他是山東省濟南府人,世居濟南城南券門巷,他的父親壽村公,是中產之家,所以樂善好施,在地方上有李善人之稱,雪廬自幼聰明好學,儒家的四書、五經、諸子、史書,他都循次誦讀,後來畢業於山東法政學堂,他興趣廣泛,多才多藝,所以他後來善詩文、能奏笛、會劍術、兼習中國醫學,無不精妙。

中華民國成立之年,雪廬二十三歲,他約集了濟南的教育界人士,成立了一個「通俗教育研究會」由他擔任會長。他們在市內開設講座,定期演講,並到各集鎮去巡迴演講,鼓吹女子不纏足,女子要受教育,鴉片煙毒之害,以及青年男女不早婚等改良民俗的言論,這項社會教育工作,曾受到省政當局的嘉獎和鼓勵。

民國九年,雪廬出任山東莒城縣的典獄長,他眼見監房破舊湫溢,囚犯住在裡面擁擠不堪,他決心加以改善,經過他長久的努力,終於爭取到預算,把監房重予改建,改善了囚犯的生活,他在監所施以德育教化,讓囚犯改過自新,重回社會做人。

這時,清末佛學大師楊仁山居士的學生、江西南昌人的梅光羲(擷芸)居士(註二),任山東高等檢察廳廳長。梅擷芸(一八八○—一九四七)在光緒二十四年考中舉人,後來留學日本,畢業於陸軍振武學校及早稻田大學,是一位文武全才,他曾從楊仁山居士學佛,精於唯識學,他在濟南的大明湖畔開設佛學講座,講授唯識,這時雪廬拜梅光羲為師,從光羲學習佛學中的唯識學。

民國十六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兵臨莒城,縣知事棄城逃走,雪廬以典獄長的身份,聯絡城中士紳,指揮軍警維持秩序。到民國十九年,閻錫山,馮玉祥反對中央政府引發的中原大戰,莒城被圍數月日,遭炮火轟擊,城中缺糧,人民餓死者極多,這時雪廬也在城中,他偶然讀閱一冊豐子愷的《護生畫集》,感到要消弭戰爭,根本之道在於戒殺護生,這時他立下誓願,如果這一次兵難不死,他以後一定終身茹素,後來莒城解圍,他實踐誓言,終生不再肉食(註三)。

這時,一代高僧印光法師,在蘇州辦了一個「弘化社」,專門印贈佛書,遠地的人附上郵資書即寄去,雪廬來信索取,很快就收到《學佛淺說》,《佛法導論》等一類的小冊子。他讀後,對於印光法師佩服萬分,後來遇到一位居士,是印光法師的弟子,願意為他寫信介紹,以此因緣,雪廬就以通信方式,皈依於印光法師,法師賜給他的法名叫「德明」。以後他就常與印光法師通信,請教佛法上的問題,大約在民國二十三、四年間,雪廬曾專程到蘇州報國寺,參謁印光法師。法師正在閉關,破例接見;法師接見一般信徒,最多談十多分鐘,而接見雪廬,開示竟日,到他辭別出來的時候,已經明月在天了(註四)。

民國二十三年,莒縣重修縣志,擔任總纂的是翰林出身的莊心如太史,莊太史約雪廬擔任分纂,雪廬就由獄政轉任修縣志的工作,莒縣縣志中軍事、司法、古蹟、金石四門,是雪廬執筆撰寫的。三年縣志修竣,莊太史推荐他到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擔任秘書,未久晉任為主任秘書。自此,他與時年二十歲左右的奉祀官孔德成先生,結下了為時垂五十年深厚的友誼。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爆發,華北各省相繼淪陷,未幾日軍復在上海發動「八一三」戰爭,南京受到威脅,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雪廬亦隨著奉祀官孔德成先生到了四川。在重慶時,雪廬一日經過長安寺,聽人說太虛大師駐錫寺內,雪廬對太虛大師仰慕已久,他即到寺內請求謁見。及至見到太虛大師,發現梅光羲居士也在座,師弟見面,彼此欣喜,光羲向太虛大師介紹了雪廬的情形。太虛大師正要找人到監獄弘法,他認定雪廬是最佳人選,於是就命雪廬和一位四川籍的定九法師,擔起了監獄弘法的任務。雪廬和定九走遍了重慶及其附近各縣的監獄,去作佛學演講,勸犯人改惡向善,很有績效,太虛大師特別題了一幅字送給雪廬,以示慰勉。

中日戰爭期間的重慶,日本飛機經常去轟炸,這時奉祀官府遷到西郊的歌樂山,雪廬也陪著孔奉祀官到歌樂山居住。他發現山頂有一所破舊的寺院,匾額上題著「雲頂寺」,寺中沒有和尚,兩側寮房卻住了些公教眷屬,但大殿上掛著一塊「佛學演講會」的牌子,並且是太虛大師所寫。雪廬去請教大師是怎麼回事,大師告訴他「雲頂寺」是佛教會所有,掛一塊牌子,不過是保護產權的意思。雪廬向大師請求說,他願意在寺中開設講座,定期演講。大師同意,雪廬在寺中開設講座,聽眾逐漸增多,數年之間,成了一個居士會,大家捐錢重修了廟宇。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三十五年奉祀官府復員回南京,他曾三次隨著孔奉祀官返回曲阜,祭祀孔林,僅只回到濟南過一次探視家人。他在南京時,以普照寺及正因蓮社為道場,講經弘法。三十八年大陸戰局惡化,政府播遷台灣,奉祀官府也隨政府遷台,雪廬隻身陪著孔奉祀官來到台灣,他的家屬留在濟南故里(註五)。

來到台灣那一年,雪廬年六十歲,這在別人,是已入暮年,該到退休的年齡了,而在雪廬,這正是他弘法事業的開始,這以後的三十八個年頭,他啟發了台灣的念佛風氣,也推動了一連串的社會救濟事業——我們現代所稱的社會福利事業。

三、創辦蓮社、圖書館、育幼院

三十八年二月,雪廬老人隨同孔奉祀官抵達台灣的時候,奉祀官府設於台中市復興路的一條陋巷中,他帶著幾名文書事務人員,在一幢日式平房中辦公,辦公室旁的六蓆小房間,就是他個人的生活起居之所。他把公務安頓好之後,即開始尋找他的弘法場所,他找到一所「法華寺」,和寺中住持洽商在寺中講經,住持同意,他就在寺中開講《般若心經》、《四十二章經》。他是一位有執照的中醫師,他就在寺中開設中醫診所,免費為人診病。他又在寺中佈置了一間圖書閱覽室,放置了很多初機佛書,供人閱讀,這樣,「李老師」的名聲就傳播開來了。

過了幾個月之後,他弘法的場所逐漸的增多了。台中的靈山寺、寶覺寺、慈善寺、慎齋堂等處,都請他去講經。原來台灣在日人統治期間,佛教衰微,能講經的法師不多,民國二十九年,斌宗法師由大陸學法回來,在南北各地講經(註六)。三十七年秋季,慈航法師由南洋受聘回國,才有了外省法師來台灣講經(註七)。三十八年初,大陸法師還沒有渡海來台,或初來台者尚未展開弘法,所以雪廬老人在中部弘法,很快就為本省的緇素兩界所接受與歡迎。

台灣光復之前,龍華教一系的齋教很發達。像台中的贊化堂、慈善堂;豐原的龍意堂等,都是這一系的齋堂,這些地方也請雪廬去講經。日久之後,齋堂中的許多信眾改信了佛教,隨雪廬老人修念佛的淨土法門。

雪廬老人學佛,初學唯識,後來也學過禪、學過密、而最後皈心於淨土。所以他講經弘法,仍是以淨土為依歸,三十九年的下半年,他與隨他學佛的弟子們,如立法委員董正之,台中市議長徐灶生、地方士紳朱炎煌、張松柏等,共議籌組佛教蓮社。四十年元月,台中市佛教蓮社正式立案成立,社址暫設於台中法華寺內,雪廬老人當選為首任社長,未幾,蓮社社員許克綏、朱炎煌二位居士,捐款買下了綠川旁的一棟民宅,做為蓮社社址。以後又經過多次的擴拓與改建,就成為現在台中民生路巍峨壯觀的台中佛教蓮社。

——台中佛教蓮社,是台灣第一所淨土道場,也是第一個居士組織的佛教社團。由這個蓮社,以後發展出三十多個分支機構——各地的佈教所,帶動了全省的念佛風氣。

在《雪廬述學彙稿》之八、《雪廬詩文集》中,收有「台中蓮社碑記」一文,錄之如下,以見其因緣:

「自廬山諸賢,肇基蓮社,淨土一宗,遂大弘中夏,佛日固因以彰,而世風亦賴以歸淳焉。吾華之有台島,若印之有錫蘭,不但形同,旦均為佛法之寄藏。惟台學習,淹入時潮,尚乎乘急,以致行解定慧,呈有不均之感。辛卯之歲,國內淨業修士,□集中台,播揚斯道。閭閻聞而欣之,景前迪後,乃有建社之倡。首由許克綏、朱炎煌兩居士施貲,先購得綠川南湄民舍一所,繼之淨財齊輸,不數月而莊嚴梵宇,涌出中逵矣!從茲修講並進,恆無虛時。期年而四方多有慕之者,故南北名城,蓮社競起。不圖十萬佛緣,重見海外。夫江河之浩蕩,實源濫觴之流。於斯盛美,寧無歸歟?是以此次布施,有關風勸,似未可泥於破相,僅隨其私德也哉。爰識因緣,以企興乎來者。」(註八)

台中佛教蓮社,不僅是蓮友共修的道場,同時也具有社會救濟的功能。蓮社於每年冬季年關將屆之際,舉辦貧民救濟,對於全市貧戶,每戶發白米一斗,現金若干,以及禦寒衣服等。這在數十年前,社會尚處於貧困情形下,給予低收入的貧戶極大的幫忙。

冬令救濟,是每年例行的工作。遇有天然災害發生,蓮社社員更是全力動員,出錢出力,參加救災工作。例如民國四十一年冬季,台灣南部發生極嚴重的風災;四十六年秋季,台灣中部發生的「八七水災」,蓮社聯絡了慈光圖書館,靈山寺、菩提樹月刊等單位,展開募捐救災運動。先後捐出白米數萬斤,現金數萬元(註九)。(那時的一元有現在一百元以上的購買力)。

雪廬老人繼蓮社之後創設的第二個機構,是具有社教功能的「慈光圖書館」。原來蓮社雖已建有社址和講堂,但數年之後,蓮社的講堂已不敷容納眾多的聽眾。這時就有籌建圖書館的計劃。蓮社中慧班女青年首先響應,以義賣各種縫紉品及手工紙花來籌集經費。這當然是「杯水車薪」,幫不上大忙。四十五年七月,由章嘉大師、莫德惠、趙恆易、孔德成、蔡運辰、周邦道、徐灶生、朱斐、及雪廬老人等名流居士具名,寫了一份「台中佛化圖書館籌設緣起」(註十),雪廬老人也寫了一篇「樂捐啟文」(註十一),刊登在「菩提樹雜誌」上。以後得到各界善信的捐助,乃以四十五萬的價格,在中市柳川西路買下一處舊工廠的廠房,加以改建,有容納千人的講堂,及書庫、閱覽室、和附屬房舍,並以「私立慈光圖書館」的名義,在教育部立案成立,由雪廬老人出任首屆董事長及館長。

當初雪廬老人撰寫的那份「樂捐啟文」,標明圖書館對社會的功用,及「佛化圖書館」建立的宗旨,由這篇文字中,也可看出雪廬老人推動社會救濟事業的理想,特摘錄數段如下,以見一斑:

籌建台中佛化圖書館樂捐啟文    李炳南

竊以三寶同尊,稱為一體,每因時勢,各作重心,佛世以佛為重,法僧由生;正法以僧為歸,法賴結集;際此末照,金口已絕親承。必有貝文,大教始得住世,不持此也,世界文化,且所係焉。

洎乎連年兵火,文獻凋殘,佛教之經,損失尤重。日本號稱佛邦,大藏僅有其二,台灣雖名寶島,數部已多不完。內地典章,正在聚燬,法運之厄,正堪哀矣......。

佛云,經所在處,即為有佛有僧;身敬禮時,自能得福得慧,然必供養精舍,方不褻慢寸心。況乎卷帙浩繁,取收頻迭,若無架庋安置,亦有散失憂慮,至於招待來賓,更須閱覽有處,故有圖書館之籌置。

且此館之設,不獨專供閱經,實欲樹立磁基,逐推眾善事業,擬先舉者;孤兒收容,貧病醫藥,義務夜校,棺殯捨施。臨時性者,年關賙米,冬令放衣,人禍天災,緊急救濟,均視力量所及,而定進展範圍(註十二)......雪廬老人在啟文中所訂下的工作計劃,事後都一一實現,而繼圖書館之後最先籌設完成的,是收容孤兒的機構—「慈光育幼院」,這是慈光圖書館附設的機構之一。

民國四十八年,慈光圖書館有籌建育幼院的計劃,首先由蓮社社員李繡鶯居士,捐出台中瑞光街一百數十坪的私有土地。繼之,一向好善樂施的許克綏、許炎墩父子,捐出鉅款,收購上筆土地旁的鄰地五百五十坪,合計有七百坪的土地,以此做為院址,同時興建院舍,成立董事會,辦理財團法人登記。由雪廬老人擔任首屆董事長,許炎墩、李繡鶯擔任正副院長(註十三)。

——雪廬老人推動、創辦的慈善救濟事業,為了予此事業樹立規模,由他擔任董事長,但只作一任,屆滿改選,他絕不連任,交給門下弟子領導主持。

慈光育幼院興建期間,因受「八七水災」的影響,工程延誤,到民國五十年春始興建完成,以後經常收容有一百數十名孤兒,由院中照應其生活起居,其按年齡分別送入小、中學就讀,至高中畢業後離院。

繼慈光圖書館和育幼院之後,到民國五十一年,雪廬老人又開始推動他社會救濟事業中最具規模的一項事業—佛教菩提醫院和菩提救濟院。

四、由佛教菩提醫院到菩提救濟院

佛教菩提醫院的創辦,是出自雪廬老人門下弟子于凌波的構想與建議。五十二年四月五日,菩提醫院門診部開幕,在五月號的菩提樹雜誌上,刊載著于凌波撰寫的「佛教菩提醫院的現狀和未來的理想」的文章,該文開始說:

「民國五十年的夏天,在獅頭山靈峰蘭若閉關的會性法師身體違和,菩提樹發行人朱斐居士,約我帶上診病的用具,同到獅頭山去探視,我和朱居士到了獅頭山,診察會性法師的病狀,是長期缺乏運動所引起的胃腸障礙—法師閉關已經三年,他發願再延長三年,由於他在關房中運動不夠,再加上他在閉關期間閱藏研讀到密宗部份,耗神過度,以致胃腸機能發生了問題。我為會性法師診察過病後,談話談到了佛門四眾,在社會上診病的種種不便......當時我就想:「為什麼佛教界本身不辦出一個醫院來?如果社會上有了佛教辦的醫院,豈不是使佛門四眾診病獲得許多方便?若同時辦理社會貧民施診義診,在社會觀感上,也使社會人士知道,佛教也有現代化的社會事業。」

 

我由獅頭山回到台中的時候,有一次去謁見炳公老師,把我在獅頭山想到的問題向老師陳述,並說:「假如有機會的話,我願為創辦佛教醫院盡點力量。」

 

當時李老師對我說:「很好,佛教辦醫院,這是各地佛教界人都想到過的問題,但是這要人、錢、和許多機緣成熟的時候才能辦,你既然發下了這個心願,佛菩薩都已經知道,早晚你要把這個願望實現,對佛菩薩才算有交待——慢慢看罷,看將來的機緣。」(註十四)

—于凌波、河南洛陽人,一九二七年生,國防醫學院畢業,當時他在台糖公司擔任醫務室主任,曾納贄拜於雪廬老人門下,所以他說願為佛教醫院盡力。

佛法講因緣,而因緣不可思議。要辦佛教醫院的事,經朱斐居士的夫人鄧明香居士在蓮友間宣揚,有一位蓮友黃雪銀居士,願免費提供鬧區一所店面房—位於台中市台中路上,作為佛教醫院的門診部,經過了一段籌備時間,于凌波以他私人儲蓄拿出來購買醫療設備——包括Ⅹ光機、顯微鏡、超短波電療設備,以至於藥品器材等,終於在五十二年四月五日,一所試辦性質的小型「佛教菩提醫院」開幕了。于凌波對佛教醫院未來的理想,在上文中說:

未來的佛教醫院,要有一片面積廣大而位置適中的土地......,分做醫療和休養兩部分......醫療部的對象,是需要做積極性治療的患者,休養部的對象,是身體上不需要做積極性的治療,而年在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且為佛門信徒,為了和同修們共同修持,願意住在療養院中頤養天年者......一種是照章繳費,一種是住慈善床位的免費住院者......。

于文中並說:醫院的環境,要芳草如茵,林木成蔭,醫院中禁止殺生,但林木池塘中會有放生的禽鳥和魚類。醫院中有一所莊嚴的「生西室」,室中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有「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于凌波這篇文章,事先寄給他台糖公司同事,時在台北推動大專院校佛學社團組織的周宣德居士看過。周居士深受感動,立即寫了一篇「為籌建菩提醫院而呼籲」的文章,刊登在五十二年四月號的菩提樹月刊上,並提出了「認捐病房、分期付款」的辦法。他自己並先捐一間「智光上人室」以資倡導。此文一出,引起了國內外佛教人士捐建佛教醫院的熱潮,旅居加拿大的詹勵吾居士,以讀于凌波的文章,捐款興建了「生西室」。他致函于凌波稱:

「凌波院長居士:今收到周子慎居士寄來菩提樹雜誌,刊出大作「菩提醫院的現狀和未來的理想......主要一點,要修建一間生西室......使一個年歲老耄立志生西的老人,一入此室,就有進入極樂世界的感覺,這對一個發願念佛生西的人,實有莫大裨益......。」(註十五)

這封信,全文千餘言,刊登在五十二年六月號的菩提樹雜誌上。事實上,國內外高僧大德、護法居士,嚮應捐建佛教醫院的函電如雪片飛來,短短三年之中,國內外捐建醫院的款項在五六百萬元以上(約當今日五六億以上的價值)。是以在三年之後——五十五年,一所巍峨壯觀的現代化醫院,出現在台中南門橋附近的中興路上。

菩提醫院的創辦,上有雪廬老人的領導,以及老人德望的號召;外有朱斐居士主持的《菩提樹雜誌》鼓吹宣傳;內有于凌波醫師的規劃設計。加上蓮社幹部、號有「十姊妹」之稱的十位女居士,如林看治、林進蘭、張慶祝等的全力參與,以及海內外數千位緇素大德的支持捐助,眾志成城。尤有因緣不可思議之處者,最初的目的是創辦佛教菩提醫院,而工程完成之日,卻同時興建完成了「臺灣省私立菩提救濟院」,這其間的演變,尚須加以說明。

當菩提醫院興建之際,向政府立案的手續,是由于凌波負責辦理。但因菩提醫院的門診部設在台中市,而院本部卻建在台中縣境的大里鄉,以業務跨越兩個縣市,台中縣市政府都不予受理,聲稱要到省府社會處辦理。以此,一年之間,于凌波奔走中興新村不下二三十次之多(包括後來奔走著爭取到四十萬元的政府補助)。最後社會處聲稱:在社會救濟法令中,醫院不屬於社會救濟事業,除非你們申請「救濟院」,在救濟院中可以附設醫院。

當于凌波將社會處的指示向雪廬老人稟報時,老人一時頗為躊躇,沉吟良久,始答:「辦救濟院,我們如何有這種力量?」于凌波向老人陳詞:「老師,當初我們辦醫院時,不就是空手辦起來的嗎?我們誠心為佛菩薩作事,佛菩薩會保佑我們的。」這樣雪廬老人點了頭,而于凌波也重新以「臺灣省私立菩提救濟院」的名義向社會處申請立案。

因緣當真有不可思議者,就在這段時間內,佛學權威的印順導師蒞臨菩提樹雜誌社,拜訪雪廬老人,朱斐、于凌波也陪侍在座。印老表示,他和演培、續明二法師,為了紀念太虛大師,擬籌捐五十萬元,在菩提醫院內興建一座「太虛紀念館」,樓上供大師法像兼作講堂,樓下做醫院的辦公室。就這樣,平地起高樓,又一座宏偉的殿堂式建築物興建起來了。

五十五年七月九日,菩提救濟院及醫院舉行開幕典禮,內政部長徐慶鐘親臨剪綵,社會處長、台中縣市首長、以及海內外佛門善信數千人參加盛典,盛況空前。由籌組蓮社,到醫院救濟院落成,是雪盧老人推動救濟事業的顛峰。

五、李炳南居士推動社會救濟事業的回顧與檢討

以上所述各點——蓮社、圖書館、育幼院、醫院、救濟院等,只是雪廬老人推動的社會救濟事業的幾個重點,其他未說到的尚多。民國七十八年,台中市立文化中心,舉辦了一次「李炳南老教授百歲紀念文物特展」,並出了一冊「紀念特刊」。把老人四十年間創辦的事業分類列表如下:

一、文化事業:明倫月刊社、青蓮出版社、慈光雜誌、蓮社受託印經會、佛經註疏語譯會,孔學獎金會。

二、社會教育:台中佛教蓮社、慈光圖書館、明倫社、明倫廣播社、慈光托兒所、慈德幼稚園、國文補習班、內典研究班、論語講習班、國學啟蒙班、佛學講座、國學講座、社教科、國樂團......

念佛班(六十四個,每班會員三十人至百人)、助念團......

佈教所:計有豐原、霧峰、員林、東勢、后里、卓蘭、鹿港、西勢、大雅、中和等三十餘所。

三、慈善事業:菩提仁愛之家(菩提救濟院改名),佛教菩提醫院、安老所、施醫會、救濟會、慈光育幼院、放生會......

雪廬老人李炳南,以一介布衣—一個避難來台的外省人,由花甲之年開始,創造出一大片社教、醫療、救濟等社會福利事業,推動全省念佛風氣,這實是一項奇蹟。尤有奇者,他不會台語,不能與地方人士充分溝通,而千千萬萬的省籍善男信女,對他敬之如師、事之如父,奉之如活菩薩,這實是他個人的苦行、德望所感召。

老人來台之初,住在奉祀官府辦公室旁的一間六蓆陋室中。數年之後,遷居和平街菩提樹雜誌社隔鄰一處十餘蓆的木樓中。又過數年,遷居正氣街一所二十坪的矮瓦房中,以至終老。他四十年薪俸所入(奉祀官府及幾所大學授課的收入),全捐在他所辦的救濟事業中。他每天的生活,早午兩餐,一個饅頭一盤蔬菜,晚餐是半碗麵糊,他的衣著,常年一襲布衫,遇有盛典才穿中山裝(重慶帶出來的)。行的方面,平常他安步當車,距離稍遠,他的弟子兼侍者鄭勝陽騎小機車帶他。八十歲以後,鄭勝陽買了一部二手汽車,兼充司機。蔡念生居士在「雪廬彙稿序」中稱:

公無一時一刻不殫心於弘法利生,雖眠食不得從容,客有問者,則曰忙、忙;夫世人所忙者,官爵利祿,妻子田宅,飲食遊樂,而公不與焉。公寄身斗室,無眷屬之奉(老人隻身在台),日中蔬食,賴及弟子輪流供養,雖苦行頭陀,不過是也......

誠如念生居士所言,老人的生活,雖苦行頭陀亦不過如此。唯其如此。他才得到千千萬萬弟子的信任與敬仰。老人晚年,有幾位「大富長者」弟子(如周榮富居士等),上千萬的鉅款拿給他,請他來辦弘法利生事業,那是對他人格的信任。七十五年四月,老人往生,停靈蓮社,無數弟子到靈前祭奠哀悼,出殯之日,蓮社前面的民生路與復興路兩條街上,跪滿了來自全省各地的善男信女;上百部的大型遊覽車送到荼毗之處的水裡鄉,老人德化感人之深,於此可見。

或問,雪廬老人推動如許眾多的社會救濟事業,可有一套模式可循?沒有,據筆者參與其事的體驗,完全沒有可循的模式,這不像政府機構辦事,有了計劃與預算,按步就班去執行,這完全是「無中生有」的事業。並且,四十年前的台灣,基本上是一個經濟落後的農業社會,民間有「積德行善」的傳統思想,而沒有社會福利或社會安全制度這種觀念。農業社會的慈善事業或社會救濟事業,在於主持其事者的品格與德望所號召。而雪廬老人,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所以,雪廬老人推動的各項事業,可說是走一步說一步,做到那裡算那裡。如果用一句佛學術語來說,這是「因緣和合」—因緣不可思議。

但是,農業社會的慈善事業或救濟事業,可以用農業社會的方式,而未來工業社會的社會福利事業,則不能用農業社會方式。即使是佛教所辦的社會福利事業也是如此。那必須是有組織、有制度、且有計劃的去做。而是以制度領導,以制度管理。因為工業社會是群體社會,以群體的力量,以制度來領導,這樣的社會福利事業,才能夠健全而長久存在。

不但社會福利工作要有組織的制度化,並且從事於社會福利工作的人員,也要有計劃的加以培育,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美國在十九世紀末葉,即有「社會工作專門學校」的設置,日本現在也有「佛教社會福祉大學」,這是我國佛教界人士,所應深思與考慮的。

一九九三、十一、廿三

于凌波於台中太平書齋

註釋:

一、見《大英百科全書》社會福利條。

二、見于凌波著《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第二集。

三、以上見「李炳南居士事略」。

四、見《雪廬述學彙稿》之八、李炳南撰「印光大師圓寂週年回憶錄」。

五、以上均見「李炳南居士事略」。

六、見彭楚珩編著《斌宗大師》。

七、見江燦騰著《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第二篇。

八、見《雪廬詩文集》。

九、見《菩提樹雜誌》四十八年十月號。

十、見《菩提樹雜誌》四十五年七月號。

十一、仝上。

十二、見《菩提樹雜誌》四十五年七月號。

十三、見《菩提樹雜誌》四十八年十月號。

十四、見《菩提樹雜誌》五十二年五月號。

十五、見《菩提樹雜誌》五十二年六月號。

【書籍目錄】
第1頁:雪廬講堂印經功德會編印叢書獻言 第2頁:雪廬老人李炳南
第3頁:炳公老師與我 第4頁:雪僧在台中初期因緣
第5頁:追思李鄉長炳南─回憶屏東念佛團成立經過 第6頁:紀念雪公恩師往生八週年—學習雪公精神
第7頁:滴盡最後一滴血 第8頁:台中蓮友心目中的雪公老師
第9頁:李炳南居士大事年表 第10頁:李炳南居士推動的社會福利事業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