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人間佛陀 于凌波居士著

人間佛陀 于凌波居士著

第十講 四十五年遊行教化

[日期:2010-12-0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于凌波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講 四十五年遊行教化

一、    波斯匿王的故事

佛陀大約在成道後的第五年,率領弟子到拘薩羅國的舍衛城遊化,住在須達多長者所建的祗園精舍——又名祗樹給孤獨園,沙門瞿曇的教團到拘薩羅國傳道,是轟動舍衛城的一件大事,多少人為他新穎的教義所吸引,到祗園精舍皈依,做佛陀的弟子。未幾,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也知道了,他想不出沙門瞿曇何以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多少人都去皈依他。有一天,波斯匿王輕車簡從,到祗園精舍去訪晤佛陀。波斯匿王與佛陀同歲,生得健壯勇武。他和佛陀見面,見對方竟是一個年輕沙門——佛陀具足三十二相,不留須、也不纏頭,看來自然年輕些。年輕氣盛的國王,一開口就以不太信任的語氣問到:

[ 瞿曇,聽說你宣稱已證得無上正覺了嗎? ]

佛陀答到:「 大王,如果有人宣稱已證得無上正覺的話,那個人就是我。] 

<雜阿含經 >中記載著佛陀回答波斯匿王的話:「 大王,世有四事,小不可輕。何者為四? 一者王子雖小,最不可輕; 二者龍子雖小,亦不可輕; 三者火雖小,亦不可輕; 四者比丘雖小,亦不可輕。]

這是一個軟釘子,把波斯匿王的話碰了回去。

波斯匿王當然不會因這幾句話而折服。他一連串的提出當代知名的六大思想家——即六師外道的理論和佛陀辯論。那時,六大思想家的哲學理論,是當時的潮——當時最時髦的理論,高階層人士都掛在嘴上,以示淵博。並且,六大思想家出世較早,成名亦久。可以說是[ 權威人士 ],國王想以此來壓倒佛陀。佛陀究竟如何答辯,經典中沒有說明。但到最後,波斯匿王心悅誠服的皈依於佛陀座下,和佛陀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終其有生之年,敬佛陀如師如父,對僧團也十分支援與維護。下面有兩個小故事,可見他對佛陀尊敬的一斑。第一個故事出在<雜阿含經>,經文十分有韻味,就不再語譯了。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其體肥大,舉體流汗,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氣息長喘。

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 「 大王身極肥盛。]

大王白佛言:「 如是,世尊,患身肥大,常以此身極肥大故,慚恥厭苦。]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 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受諸薄,安消而保壽。]

這以後波斯匿王特命一個小童,每當他吃飯的時侯,就為他誦這一首偈子,使他有所節制。果然他體重漸輕,身材減細,為此他曾特別向佛陀道謝。

波斯匿王晚年,對佛陀敬慕之情有增無減。<中阿含法莊嚴經>有一段故事,說波斯匿王有一天在宮苑中散步,在一株有濃蔭的大樹下停留下來,心中想到佛陀,悠然神往。他自言自語的說:「 我曾在這樣的樹蔭下,會見過佛陀。]想到這裏,他回顧侍者問道:

[ 世尊現在何處? 」侍者回稱,佛陀到離此不遠的冥陀倫巴村去了。國王立刻坐車趕到冥陀倫巴村,到佛陀住處敲門。佛陀迎出來,國王跪下捧住佛足,行了最恭敬的頭面接足禮。

就座之後,佛陀問國王,何以匆匆趕到此處,而對我又如此恭敬。國王回答

[ 世尊呀! 你知道我宮中那兩個木匠吧! 我給他們生業,他們因我而博得名望,可是他們對我的尊敬,遠不如對世尊的尊敬。有一次在軍旅之中,我帶他們在一間狹小的房子裏過夜,他們兩人討論世尊的教法,談到半夜,及至上床睡覺時,兩人把頭向著據說是世尊所在的方向,將腳向著我的方向,這使我既驚訝、又感動。

他們兩個人是我的僕人,但他們對我的尊敬,遠比不上自己的尊敬,這可能是他們在世尊的說教裏,獲得了無上的法益。]

在這一則故事之後,波斯匿王連續說了六個深刻感人的小故事,最後他說: 「 由此之故,我由衷的恭敬世尊為真正的正覺者。]

二、  回到迦毗羅衛國度化

佛陀成道之後,第二年曾回迦毗羅衛國一次,據說並未受到故鄉父老的一致歡迎。所以<本生經>上說:[ 瞿曇初不容於故鄉。]何以故呢? 也許家鄉父老以為他放棄王儲之位,丟下父母妻子,出家雲遊。多年之後,卻以比丘——乞士的身份回來。他所帶的一群弟子,身著壞色之衣,手持乞食之缽,這使一向以族姓高貴自豪的釋迦族父老深為反感。

佛陀在舍衛城傳道的兩三年以後,這時佛陀已經是國際知名的學者,在波斯匿王的護持下,許多國王大臣都皈依佛陀為弟子,迦毗羅衛全國上下也都知道了佛陀的成就。淨飯王也派出大臣優陀夷到舍衛迎接佛陀還國——這優陀夷後來也出家做了比丘。

佛陀這一次還鄉,受到全國上下熱烈的歡迎。佛陀在王宮中為淨飯王及百官眷屬說法也會見了姨母波闍波提和妃子耶輸陀羅。當佛陀要離開王宮,回往他駐錫尼拘律園時,佛陀的獨子、年已十五歲的羅侯羅跟在佛陀的身後——當然他是由母親授意而做的。他對佛陀說:「 世尊,我是您的兒子,請您把財產給我吧! 」他所說的財產,指的是王儲之位。

佛陀望了他一眼,沒有回答,羅侯羅繼續跟著說: 「世尊,請把您的財產施給我吧! ]

佛陀轉身牽著羅侯羅的手,慈祥溫和的說: 「 羅侯羅,你何必求世上那些不能長久、必定消滅的東西呢? 讓我給你那些世上永久不會亡失的東西吧! 那是我在菩提樹下聚積到的財寶,我可以全部給你做財產。]

就這樣,佛陀把羅侯羅帶出王宮,回到尼拘律園,要舍利弗尊者做羅侯羅的親教師,為羅侯羅剃度,教育他如何修道。羅侯羅年歲太小,不能算是比丘,因此成為教團中第一個小沙彌。

佛陀於度化羅侯羅後,下一個度化的物件是難陀——他的異母弟、他繼母波闍波提的兒子。也許,這是佛陀下一次回鄉的事。一天,佛陀故意托著缽走到難陀的家門前,因為是佛陀親臨,守門者忙進去通報,難陀匆匆趕到門口,向佛陀行禮問侯。佛陀問他:

[ 難陀,你最近忙些什麼? ]

[ 我和孫陀利快要結婚了,她是國內有名的美人,我得整天陪著她,以免她不開心。]

佛陀也不說話,把手中的缽放在地上,轉身往尼拘律園而去。難陀忙拿起缽,入內裝滿了飯菜,追在佛陀身後到了尼拘律園。他想放下飯菜,趕回去陪孫陀利。

當他把缽送到佛陀面前時,佛陀對他說

[ 難陀啊! 你是我的弟弟,我照顧一切眾生,就不能不照顧你,你了你永久的幸福, 你隨我出家好不好? ]   

難陀以為佛陀是試探性的問話,他就隨口應到: 「 好啊! ]

佛陀馬上命身旁的弟子為難陀剃度,難陀見佛陀竟然認真,不禁大吃一驚,但他在佛陀面前也不敢反抗,就這樣心不甘情不願出了家。

據說,做了比丘的難陀,仍然整日想念孫陀利姬,佛陀以神通力帶難陀到天界,令他看美貌如花的天女,問他:「 這些天女和釋迦族的女子比較起來,那些比較美麗?」

[ 比起這些天女來,世間女子就有如猿猴一般了。]難陀回答。

佛陀說:「 難陀! 努力修行,我保證你將來可以得到這些天女。]

以後難陀果然精進不懈。後來他終於開悟了,他主動去見佛陀,取銷前約。佛陀知道,開悟後的難陀,給他天女他也不要了。

或問,佛陀出家時,他的父親淨飯王已十分傷心,如今在老父老邁之年,又把他的次子、幼孫也帶去出家,是不是有點不近人情? 要解釋這一點,就要從當時的國際情勢說起。那時國際兼併,習以為常。迦毗羅衛蕞爾小邦,而族人驕矜自大,自詡為日之種姓,高人一等。加以朝中君老臣惰,一味奢侈宴安。年輕一輩的王子,履豐席厚,不辨麥菽,王弟難陀,庸碌無能,沈緬女色; 羅侯羅年幼無知,難當大任。佛陀為了國家前途,唯有接引二人出家,俾國家由賢者繼任,或可挽救國家之危亡。這就是佛陀所以接引二人出家的原因。觀三十年後,釋迦族卒以驕惰亡國,為拘薩羅國毗琉璃王所滅,城破之日,王族被殺,幾無遺類,可見佛陀之先知。

三、  遊化中的小故事

佛陀一生遊行教化,發生過不計其數的小故事,都充滿了趣味性和啟發性,我們於此選錄出幾段來看看。

佛陀在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之後,往伽耶度化三伽葉,途中天氣炎熱,在一座樹林的大樹下休息。這時,一群青年人闖進來,東尋西找的,看見佛陀坐在樹下,就問佛陀道

[ 有沒有看見一個女人,逃到這裏來? ]

佛陀詢問之下,原來他們都是附近的良家子弟,今天都帶著妻子到這裏來遊玩。其中一個還沒有結婚的青年,他找了一個妓女帶著來參加。不意大家正玩得高興時,那妓女偷了他的財物逃走了,因此他們才來追尋那個妓女。

佛陀說:「 年青人呀! 你們以為,是尋回逃走的女人要緊呢? 還是尋回自已要緊呢?]

有一個青年人回答: 「 當然是尋回自已要緊啊! ]

[ 年青人呀! 你們坐下來,我來教你們如何尋回自己。]

一群青年人坐下來,佛陀很嚴肅的為他們講說: 什麼是正當的生活,什麼是四聖諦和八正道。這群青年人都還相當純潔,聽了佛陀的說教,都皈依在佛陀座下。

另一個小故事,發生在王舍城附近,佛陀在靈鷲山精舍的時侯。

有一個富家子出家的輸那比丘,也在山中林間修行,他十分精進,日以繼夜的勤修。但由於修持過急,反而不易開悟。他心生退轉,對同修說:「 我這麼努力,還不能開悟,何如回家過世俗生活,一方面享受欲樂,一方面拿財產做點布施功德。]

佛陀知道了,就到他修行的林中去看他,問他何以對修道有了悔意。輸那很坦白的說出了自己的心事。佛陀問他:「 輸那呀! 聽說你在家的時候會彈琴,是嗎? ]

[ 是的,世尊,懂得一點彈法。]

[ 那麼,我問你,彈琴的時候,如果琴弦拉得太緊,會怎麼樣呢? ]

[ 太緊的話,拉不出好音色。]

[ 那麼,琴弦太鬆了又會怎麼樣? ]

[ 太鬆了也彈不出好音色,世尊。]

[ 怎樣才能彈出好音色呢? ]

[ 世尊,弦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要調整得適當合調,才能發出好的音色。]

[ 輸那呀! 修道也是如此。操之太急,就心煩氣燥; 放之過鬆,又會陷於懈怠。你要不急不緩,行於中道,這樣才是正當的功方法。]

經過了這一番教訓,輸那掌握了正確的修行方法,後來終於斷除煩惱,達到悟境。

四、  婆羅門的抵制

在印度,婆羅門教是傳統的宗教,是上三種姓一致的信仰——首陀羅是奴隸族,沒有信仰宗教的權利。但由於僧團發展迅速,許多婆羅門種姓的子弟,也都皈依到佛陀座下,這就引起了婆羅門的妒忌與敵視。所以佛陀一生遊化,並不全是所到之處,天人擁護,也常遇到婆羅門種姓的抵制。據阿含經所載,佛陀有一次在婆羅門族的五葦村托缽,一粒米也沒有要到,那叫做: 「 帶著乾淨的缽回來 ]。有一次到那羅聚落乞食,一個名叫婆羅豆婆遮的婆羅門說:「 沙門呀! 我們播種、耕田才得到食物,你為什麼不播種耕田呢? 」

以上只是抵制,還有找上門挑釁的。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有一天,一個婆羅門氣勢洶洶的到了精舍中,在佛陀面前粗言惡語的大罵——因為他族中有一個青年,皈依佛陀出家,他忍不下這口氣,故而來找佛陀挑釁。

佛陀聽著他詬罵,默然無言,直到那婆羅門罵夠了,人也平靜下來了,才平靜的問他:「 婆羅門呀! 你家中偶而也有親友來訪的時候吧! ]

[ 自然有呀! 那又怎麼樣? 」婆羅門說。

[ 那時候你會不會以酒食款待客人呢? ]

[ 那是當然的事呀! 瞿曇。]

[ 如果你備下菜肴,而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些菜肴應該歸於誰呢? ]

[ 如果他們不吃的話,那些菜肴當然仍歸於我呀! ]

[ 婆羅門呀! 」 佛陀注視著他說:「 你剛才所罵我的那些話,我決定不接受它,還是歸之你自己吧! 如果我和你對罵,就如同主客相對用飧一樣,因此,我不接受這菜肴。]

經典中這種小故事很多,不再列舉。當時,不止婆羅門對僧團抵制,各種外道也處處與僧團作對。如[ 旃闍帶盂謗佛 ]的故事,就是一例。

五、  何謂賤者

印度的四姓制度中,上三種姓是再生族,依宗教生活可以獲得新生命。而首陀羅種姓是奴隸,是賤民,沒有權利進入宗教生活,沒有來生,所以叫做[ 一生族 ]。

佛陀的教團中,沒有種姓出身的限制,所以佛陀弟子中,有婆羅門學者,有剎帝利王族,有農工商業人士,也有賤民和奴藜。像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就是奴隸種姓的理髮匠出身。佛陀認為: 當我們說到[ 尊貴 ]或[ 卑賤 ]的字句時,我們所指的應該是[ 個人 ],而不是全體種姓。不能以出身階級來決定一個人的尊貴或卑賤。下面就有一則佛陀和婆羅門爭辯[ 何謂賤者 ]的故事:

一天,佛陀著衣持缽,在王舍城內乞食,到了一家婆羅門的門前。乞食時的慣例,到了那家門口,要先唱偈子,這就是傳道。這時,佛陀尚未開口,房內一個名婆羅豆婆遮的婆羅門,正端著供品,要行祭祀儀式。他看到有托缽的沙門上門,便粗言惡語的喝斥

[ 去、去,我正在做神聖的祭祀,賤者是不能進來的。]

佛陀出身剎帝利種姓,並不是賤者。也不會因對方輕視自己而有嗔恚之心。但這是原則問題——基於眾生平等的原則,不能不辯。佛陀反問對方:

[ 你可知道,什麼樣的人是賤者? 什麼樣的人是人格低下的賤者? ]

這一問,使那位婆羅門瞠目結舌,回答不上來。他這時也認出上門托缽的沙門是誰了,他也用反問的方式說:「 我不知道,沙門瞿曇,你知道嗎? 你說說看。]

[ 我知道。」佛陀說。那婆羅門忙敷座請佛陀坐下,請佛陀為他解釋何為賤者。佛陀乃為他說偈曰:

[ 嗔恚心懷恨,隱覆諸過惡,犯戒起惡見,

虛偽不真實,如是等士夫,當知領群特。]

像這樣的偈子,佛陀共說了二十七首之多,歸納起來,主要是說

對人嗔怒且懷恨者。

偽裝為善且無慚愧心者。

傷害生命而無慈憫心者。

行為損人利己者。

掠奪有主無主之物而據為己有者。

妄語欺人詐取財物者。

作惡而自行覆隱者。

貢高我慢而藐視他人者。

自造過惡而誣謗他人者。

父母年老而不善加奉養者。

沙門婆羅門如法乞食而訶責不與者。

生於婆羅門種姓,習誦婆羅門經典,而行諸惡業者。

具有以上行為之一者,就算是領群特——領群特,是賤民的意思。最後的結論是:

不以所生故,名為婆羅門,業為領群特。

意思是說: 沒有天生的聖者,也沒有天生的賤民。應該是以其行為( 業 )來決定其為聖者,還是賤者。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講 佛教誕生的背景 第2頁:第二講 百家爭鳴——思想混亂的時代
第3頁:第三講 長夜中的真理之光——佛陀證道 第4頁:第四講 僧伽——僧團的成立與發展
第5頁:第五講 佛陀證悟的真理——緣起 第6頁:第六講 生命流轉的連鎖環——十二緣生觀
第7頁:第七講 緣起的組成架構——三法印 第8頁:第八講 緣起說的具體表達——四聖諦
第9頁:第九講 證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 第10頁:第十講 四十五年遊行教化
第11頁:十一講 佛陀的遺教——以己為洲、以法為洲 第12頁:第十二講 佛經結集與佛教流傳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