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 王驤陸居士著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抉隱 王驤陸居士著

第十二部份

[日期:2010-09-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王驤陸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十二、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圓覺問意,謂佛說至此,種種方便,至矣盡矣,吾輩今得修佛,巳得開悟,進修自易,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見諸淨觀法門,不知所擇,究從何法先下手加行乎。若無決定,則心無安處矣,願再賜廣大開示,以臻圓滿。

佛首說無所謂正法像法末法,眾生具大乘性者,皆可修入,先正信佛所已說之秘密大圓覺心,種種修法,隨機思察自己之根性,於無他事因緣時,即可設立道場,約會伴侶,立一期限,克志加功,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就事因緣,擇定一期,於其時,身心內外淨潔,如佛在時,當正思惟,若在佛滅後,則立形像,同一心存目想,生正憶念,如佛來住,引心入觀,自性真身,與佛同一常住不滅,並莊嚴道場,懸諸幢幡,三七日內,稽首十方諸佛,恭敬稱名,請佛賜加護持,為我證盟,我今悔過,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如是誠求,過三七日,自得身心泰然,感應道交,攝念歸一,打成一片矣,此即善境界也。若其時適逢夏首自咨時,則不必定取聲聞乘修法,拜住持和尚,合和徒眾而行,可逕於佛前陳詞,謂我某甲,求入如來地,修寂滅行,我今以心性為安居,不以形界為安居,故圓覺即我伽藍,根塵無染,身心安居,所緣即寂,內性平等,涅槃自性,本無繫屬,於三月內,願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安居覺海,念念無聞,不依聲聞小法而求無上妙覺,故不繫徒眾云云,此名菩薩示現安居,若道場已滿,而小乘夏限未終,亦不必定取小法繼續再修,可隨意他往而無礙矣,故末世修行人,求菩薩道者,非彼所應聞之小乘境界,終不可取,以修證者異也。

次說眾生修三觀法,謂修止者,從觀空入,亦如前之安居,先取至靜,不起思念,至靜極時,便圓覺顯現,由一身覺,通至一世界,其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無不悉知,如是通至百千世界,無不遍知,但非彼所應聞之小乘境界,終不可取,以修證者異也。若諸眾生修觀者,從幻觀入,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皆以大悲為本,種種法門,勤苦漸修,證得三昧,即起度生大用,前為證體,此為功用,自能薰習成種,廣發大願,但非彼所應聞之小乘境界,終不可取,以修正者異也。若諸眾生,修禪定者,從中觀入,先取數門,此即數息六妙門等,調息靜心,了了覺如,心中生住異滅等相,頭頭是道,由宴坐照覺起,乃至四威儀中,無不分明了知,漸進而通於百千世界,即一滴之雨,猶如目睹,其得受用如是,但非彼所應聞之小乘境界,終不可取,以修證者異也。以上即為初修三觀方便,若眾生能一一遍修,勤行精進,是人即是現世如來,若末世鈍根,所修不成,則由往昔業障所覆,此業障者,即憎愛嫉妒諂曲卑下諸心,當勤懺悔,希望斷除,力圖向上,於此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只要心不放逸,漸次深入,自得印證,所謂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矣。

此分表修行人,只要發心,即生定可成就,若信願不堅,佛亦無法度之也。

除此三法,終不能成就大覺,凡多聞或解義者,徒取文字,終難證入。

鈍根人,先除粗分習氣,為入門之初步。一憎愛二見,為自心最厚之根本障;二嫉妒,為對人之惡習;三諂曲,諂者心必浮活,行必卑劣,曲者心不平直,行則迂細,於人我見,計較深刻,必不能發大心,此習不除,則大門不開,欲求登堂入室,不亦難哉。

此觀不成,更習他觀者,言觀空假中也,行者惟怕不觀,觀則無有不成,此即起用,故未修前,發心難,既修後,起大悲心難,發大悲心後,得方便難,惟有般若,可以大之圓之。故此分為圓覺菩薩說,無可再說矣,觀止矣。

饒 富足也。

伽藍 道場也。

幡 幢幡。

華 華幔。

攝念 收萬念歸空寂也。

出丘 乞士也。

比丘尼 女尼也。

優婆塞 近事男親近比丘者。

優婆夷 近事女親近女尼者,此四眾皆名曰僧,僧者眾也,非專指比丘也,小乘局於二眾,大乘道俗俱沾,皆平等也。

踞 居處意。

鈍根 泥於小法不合大乘法器者。

十三、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皈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汝善男子,當護末世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又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爾時大梵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賢善首問意,謂如是不思議事,至此直已無可言說,但不廢假名,使後人亦得依據奉持,功德性空,但護持流布,自不可少,無為不離有為,不住有為,斯真無為,功德名字,立亦無礙也,佛故許之。

佛首說一不空,謂如來無所說,此即是說,一說即是多說,一佛即是萬億恒沙佛,豈但佛而已哉,生佛平等,三世如來,無不同體,約文字經,則係釋迦世尊所說,與餘佛何關,約法身圓覺言,則凡具佛性者,皆同此守護,由菩薩成佛,由發心至覺位,因地法行,亦必依此為據,諸經十二部,窮源徹理,終不離此正法眼藏,向上直指,只一隻眼,故曰清淨眼目。依體言,是經乃圓頓密藏,故曰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依用言,是經為頓教大乘,契機了義,令圓覺三味秘密之主,大日經稱秘密主是也。欲證如來地,其境界如何,惟此經決定之,欲證如來不變之藏,而起差別之相,亦惟此經了之,悟此即是奉持。是經乃證後相通相印之經,惟佛與佛,乃能證知,凡顯種種無明貪愛之境,如來稱性而談,無不窮盡,若諸菩薩依此修行,漸至佛位,即末世眾生,或非頓根者,亦無不攝受,如大海不讓小流,下至蚊虻,飲此法水,無不解脫。雖七寶布施一滿三千大千世界,不如聞此經典一句義,雖教化百恒沙眾生成羅漢果,不如宣說此經半偈,若復有人,得聞此經,信心不逆,當知是人已盡恒沙佛所種諸善根,不得更以初學論,說三大阿僧祇劫也。

次說汝等善男子,當於末世時,護念此修行者,勿令魔擾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也,言必示以正法,令其人勿起生死見而起魔障,或橫生所知見而成外道,因地不正,果地無得,必至惱亂而自退屈,可知靈山一會,至今確然未散,今日圓覺道場客,正是當年會上人,勉旃。

爾時便有無數金剛眷屬同發心守護此修行人,此言金剛乃堅固義,具堅利明之三德,凡能持此決定大乘者,其人即已金剛成就,無災障者,無五障也,無疫病者,無四相四病也,財寶豐足者,得道而肥也,常不乏少者,妙門無量也,永無退轉,即是晨夕守護也,修行人既有諸佛菩薩之所護念,自得金剛力士為彼守護,不必定分人我耳,故下有大梵天,二十八天,護國四天王,及十萬大力鬼王等,同此發心也,如是圓滿廣大最勝之經,蒙佛開說,九界眾生,有不皆大歡喜而信受奉行者乎。

信受不奉行,非真信受,以奉行即是信受也,信佛者此,受於佛者亦此,而我奉行者亦此,感應道交,是真信受奉行者,但此指何物乎,能離佛離經一反觀乎,偏不明此物者,不名大歡喜也。

流布 傳於後世也。

眼目 正法眼也。

蚊虻 蚊蟲也。

偈 梵文例以四句為一偈,言一行也,半句即二句,為半行也,非另有四句偈也。

尼藍婆 金剛名,其義未詳。

吉槃荼 食人精血之鬼王。

一由旬 十餘里之廣。

十四、

◎ 總抉

如來說法,所謂圓音者,謂說者應機而施,於法無不圓滿周密,聞者無不心領神會,隨機而啟,得大明悟也。此經說怯,係就最高處落墨,最究竟處下手,先說體,後說用,先言本來,謂眾生本來是佛,本來不病,但無始來,不知何時染病。次言病狀,次言治病法,再次言藥病,以及求醫方法,最後仍歸到本來,令人證悟自己圓滿覺性,如是如是。

初分婆伽婆入三昧正受,見眾生清淨覺地,本際同一平等圓滿,了斯義者,有同見同行之十二上首菩薩,乃至十萬人俱,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即此便是圓覺道場矣,正不必再啟此一幕幻劇也。然而座中有末徹悟者,悟有深淺者,欲流布於後末世者,不得不再請伸說,說必再三啟請,為重法故,於是二字,乃承上啟下之詞,開示種種法門,而各菩薩之諮詢,亦隨機而請,先後不紊,說者問者聞者,無不圓合,此其圓音歟。

文殊啟請之旨,為修行法門,不外理悟事證,而成佛因地法行,從何下手,如何遠離諸病,不墮邪見耶。

佛謂無上法王,即是圓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皆由此而得波羅密,此法惟菩薩方可教授,非二乘所明。至於一切如來因地法行,無不依圓照清淨覺相而斷無明,無明斷,方成佛。所謂無明者,非實有體,眾人執妄,認幻為真,故有輪轉,此名無明,若要頓出生死迷夢,在一知字,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是故作造成,以本性元是空寂,本來不有,所以知覺如幻如虛空。但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都不著,斯是淨覺隨順,以因地本虛空故,不動故,無起滅知見故,究竟遍滿故,末世眾生,依此而修,則不墮邪見,此極言其未病前本來面目也。上上根人一聞於耳,即巳徹悟,但中下根人,於正病時,應如何修乎,既知身心是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幻性若盡,則無有心,誰為修行而永離諸幻,得解脫耶,此普賢問意也。

佛謂一切原是幻,但種種幻化仍從如來圓覺妙心所自出,一切幻法,似有生滅來去,覺心始終不動,只要遠離幻境,惟遠離之念,亦是幻境,念上之念,無非是幻,要無所離,即除諸幻。然而非斷滅也,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這覺知,即非斷滅,依此而修,乃能永離諸幻,此以覺慧破幻無明之法也,但幻又如何離法,如何下手,如何以事合理,普令圓證乎,此普眼問意也。

佛謂如欲淨圓覺心,應當正念,即是遠離諸幻,先依奢摩他行,取靜室,得良伴,存心思惟,再起三摩缽提,觀自身四大之幻,觀自心緣影之幻,一切幻滅,而非幻不滅之常性顯露,由體起用,先由對治入手,次入無所對,再入無能對,能所兩空,幻心影滅,十方清淨,根身器界,無不清淨。諸法清靜,是名實相,由此一身多身清淨,一世多世清淨。清淨者,不動也,遍滿也,以不動遍滿故,即是無壞無雜,此是巳成就者,已成就故,即不受一切法所拘,其光圓滿,無憎無愛,亦無修與成就,恒沙佛世界,亦如空華之亂起滅耳。層層打開,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既知是夢,則生死涅槃,無起滅來去得失取捨等幻相矣,何以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故,今言修者,亦不過如是如是而已,連說七個如是,意味深長,豈可言表。然而眾生本來成佛,何以復有無明耶,成佛而有無明者,即今一切如來,異日亦必再有無明矣,應如何啟秘密藏,得決定信乎,此金剛藏之問意也。

佛言一切世界之始終生滅,眾心之相續取捨,種種都是輪迴,以輪迴心辨別圓覺,連圓覺性亦同此輪轉矣,如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不知誰止誰動。汝心未淨,以不淨心,觀佛圓覺,始終糊塗,故生此惑,不知空華雖生滅,空性無壞雜,無明之有無,與覺性無關。眾生如金礦含砂,砂銷金現,金本來有,不因銷而有,不應說本非成就,及既成金,不再轉礦,佛故不再起無明矣。以聲聞境,尚難測知此意,何況凡夫以思惟心,測不可思議之圓覺乎。故惟先斷輪迴根本,開大智慧,則一切皆破,若以妄心分別,正同空華結空果,多諸巧見,無有是處。非正問云,此極言圓覺本體不動,非關無明之有無也,然而銷金之法究如何,欲斷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有幾等差別,入世度生,究有幾種方便,此無上知見,又如何圓悟,此彌勒請問意也。

佛言一切眾生輪迴起病之因,只一愛字,由事愛入分段生死,理愛入變易生死,造此六道之業,及知愛不可有,棄愛樂捨,此亦是愛,皆非聖道。至於菩薩,以度生大願,故入生死,種種方便變化,非貪欲之生死也,末世眾生,能捨一切欲愛,自能證清淨覺,若論覺性,本無差別,以貪欲故,遂分五性:一凡夫性,二二乘性,三菩薩性,四不定性,五闡提性,如得善友,得聞正法,根無大小,一體成佛,汝等當發大願,願住佛圓覺,求善知識,勿值外道,依願修行,則登大圓覺妙莊嚴域矣。此極言斷愛見即斷生死,但究竟如何斷愛,還請重宣以明所證得之差別,令之漸入,此清淨慧之問意也。

佛言論圓覺性,本體不因五性而有差別。惟性隨綠起,假分有五,於實相中,眾生菩薩皆是幻化,只因眾生迷倒,未除一切幻化,於妄功用中,顯此差別耳,眾生執我,妄取五欲,五欲者,財、色、食、名、睡也。遇善友開示,即知此生,空自勞慮,此初覺之覺,雖是淨解,亦自成障,故不自在,此凡夫之覺境也。菩薩既覺矣,尚有覺見,覺見為礙,亦不自在,此未入地菩薩之覺境也。及至明了,有覺有照,都是障礙,如能常覺不住,能照所照皆寂,如標指月,不復執指,諸礙已滅,此入地菩薩之覺境也。及至圓通不二,遊戲自在,了無罣礙,等同虛空,此如來之覺境也。汝等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起妄念,於妄念來時,亦不著意息滅,任運自然,不加分別,無分別,則無能知,所知自寂,真實如何,亦可不必再辨耳。聞此法門,能不驚怖,是真覺境,然此等人,已曾供養無量數佛,植眾德本,可謂已成就一切種智者矣。此極言妄功用中,顯此差別,但因緣不同,隨方各異,所修之法,與能修之人,約有幾種耶,尚求佛開示方便法,令速證入大圓覺海,此威德自在之問意也。

佛謂一切法,同體平等,不論聖凡,修行法門,無非智悲雙運,離相除見,實無有二。若言方便,種種隨順,數則無量,然必先明悟圓覺本性而後可修,即悟後正修是也。約有三種,一者修止,由靜極而發慧,念澄覺現,自覺種種塵擾煩動而滅之,內發寂靜輕安,如鏡明影現,內外交徹,所謂恒沙諸佛入我身,我身常入恒沙佛也;二者修觀,諸菩薩以淨覺心,知一切皆是幻化,即以幻除幻,開化幻眾,便能內發大悲輕安,而此幻觀,隨起隨棄,如土生苗,苗生米穀,及有收穫,苗土皆棄是也;三者修禪定,直證心田,了知身心皆為罣礙,內發明照,超然無礙,如金器之鍠然發音,不相留礙,便得寂滅輕安是也。此三法門,趣入圓覺,最為親切,十方如來,及諸菩薩,無不依此修證矣,此言修行法之綱領,然此三門究如何修乎,應專修乎,齊修乎,抑有先後方便乎,請再開示,此辨音之問意也。

佛謂論本體,願無能修所修,惟依幻修幻,約有二十五種定輪,或單或齊,或先或後,或圓修三種。可至誠懺悔,求佛加持,將二十五輪各安標記,隨心取一而修,以期專一。此三法,皆屬禪定云,此根本已得,大事已明,但習氣仍在,此一大關鍵,為悟後正修之門,習氣即是業障,如何而可掃蕩淨盡耶,此淨諸業障之問意也。

佛謂病根只在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即微細之法見,仍屬是我,如眼中有一粒砂子,即不名淨,並且愈勤精進,愈增諸病,粗分之病為諂曲嫉妒,細分之病為妄起所知,故必斷我相我見,使一切寂滅,方入清淨覺海,但必求善知識云。此分說眾生病根,深入骨髓,非以藥治之不可,但多藥又成為病矣,後末世只知修而不知修時所得之病,則將求何等人,修何等法,除何等病乎,此普覺問意也。

佛謂當求正知見人,所謂正知見者,在其人之意境而不在外相,伊雖遊戲自在,示有諸過,卻可方便度眾,非具慧眼,不能認識,否則失之交臂矣。見如是人,當不惜身命以供養之,不可因其親我而喜,疏我而怨也,能如是,則可接近得益,而善知識者,先應離作止任滅四病,以此四法,法而非病,在初不可不用,用之過當,則死執不化,復又轉為病矣。末世眾生,以憎愛二見未淨,我相不除,不能解脫,故當發平等大悲心,願度盡眾生使皆成佛,而我不著度生之念,方不墮邪見矣。佛說至此,一切修法,可稱周至。但修此三觀之前,以何加行為先,使之圓修乎,此圓覺聞意也。

佛謂此可剋期決定以修成之,可自立限期,不必依小乘儀軌,自在修習,切不可執取小法,自得圓過,如所修不成,必因夙障,仍當懺悔,除憎愛嫉諸病,心不放捨,漸次求證。此極言欲求圓證,非痛切不可,此生決可成就,但不可取小乘境界,又不是廢戒,至此理事雙融,覺行巳圓,無可再說矣,觀止矣。然假名不可廢也,若無名字,後末世眾生將何依據而流布乎?此賢善首問意也。

佛謂此經只與修證人道,為入如來地之決定者,非我佛一人所說,乃百千萬億恒河沙佛同此說也,三世如來,同此守護,同此眼目,惟佛與佛,乃能證知。此法統攝群流,九界眾生,無不攝受,功德較量,不可比擬,有人信心不逆,雖在末世,其人福慧,已與佛等,故當守護之,以圓功德。佛說至此,一切魔眾,尚發心供養,轉入大慈,可以入而不如吉槃荼乎。釋義竟。

整理者按:此篇前原有『凡例』四條,茲附載於下:

一、此經係王驤陸居士第二次在印心精舍主講,與初次講法不同,抉取十二分精義而圓合之,故分十二分,最後復有一總抉,務使讀者一目了然。凡經內隱義無不指示詳盡,故名圓覺經抉隱。

二、讀此經者務當注意圓觀二字,不為自己情見所囿則可深入矣。

三、讀此經前不必先看講義,可先將經文讀過,參自心所解者其義何若,然後再合參之,必於心地法證得不少。

四、本舍同人多半因修心中心法而明心地,由密入禪歸證淨土,皆我大愚法師慈悲法施之德。飲水思源,敢忘所自。謹將大師所作解脫歌附印於後。凡證圓覺者必大解脫,以圓覺精義盡在歌內,了義者自會得。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份 第2頁:第二部份
第3頁:第三部份 第4頁:第四部份
第5頁:第五部份 第6頁:第六部份
第7頁:第七部份 第8頁:第八部份
第9頁:第九部份 第10頁:第十部份
第11頁:第十一部份 第12頁:第十二部份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5-31 10:39:18
文字能调节大一点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