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諦閑大師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諦閑大師

金剛藏章

[日期:2010-09-0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諦閑大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乙二為中根人顯真性

丙一示除疑顯性

丁一伸難求決——金剛藏章

戊一謝益重請

己一眾中具儀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己二謝前承益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講】承前述益,求佛進開深難,故稱大悲。善為者,循循有序。如首章標本起因地,明淨覺隨順。次章依如幻三昧,頓悟淨覺。三章明隨順修習,由頓至圓,三根普被。層次秩然,故以善為稱之。菩薩,指上首。眾,指眷屬也。首章開示圓覺清淨大陀羅尼。二三兩章,示以先頓後圓,名為漸次方便。此皆為諸眾生開蒙迷,發昏昧,此承前益處也。在會法眾,承受大悲深誨。所以朗幻翳,清慧目。如此恩德,言不能宣。此述益也。

【記】上根人開口便知道。中根人則必起種種疑。疑不除真不顯。是以金剛藏彌勒清淨慧三章,同是為中根人顯性。金剛藏明知末世眾生,必有種種疑,故先為啟請也。上來種種修習法,一一皆從世尊大悲中流出,故稱大悲。非世尊之大悲,不能拔眾生之苦惱。

己三正伸難問

【講】前章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其意以彼修習淨圓覺心得成就者,唯有圓覺寂滅無二之性獨存,故云本成。菩薩恐其有不善會者,謬解佛意,興謗招愆。是故代伸三難,求佛開通,非金剛藏自有是疑也。

庚一以真難妄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

【講】意謂眾生本來成佛。既是成佛,自應無妄,故難以何故復有無明,似不應復有也。

【記】若諸眾生本來成佛句,所謂真也,真即無妄。然本來成佛是本覺。迷於無明是不覺。今以本覺之真,難不覺之妄。實則雖屬不覺,本覺仍在,未有損失也。

庚二以妄難真

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

【講】意謂無明眾生本有。既是本有。即非成佛。何緣復說成佛,似不應說也。

【記】無明不覺是妄。本來成佛是真。既是本妄,復云何真,是為以妄難真。

庚三真能生妄

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講】意謂異生本成道,後起無明。既能後起,即今如來證真,何時復起煩惱?此以本覺難妙覺,還應不覺為眾生。上來三難。初難顯自語相違。以眾生本成,是佛自語。復有無明,違自語故。二難顯世間相違。以無明本有,世間共計。復說本成,違世間故。三難顯不順正理,總成非量。以異生本成,明是本覺,實是不覺。十方如來,明是妙覺,永不再迷。故此伸難也。

【記】十方異生,即十二類生中,除去無色之空散銷沉,無想之精神化為土木,餘者皆是。佛之一字是覺義。在眾生分上稱本覺。在如來分上是妙覺。本覺是性德。妙覺是修德。妙者,妙於眾生之覺也。世尊因修德故,方證妙覺,何至再起無明。眾生未悟以前,雖有覺亦是妄覺。既修以後,方由本覺而成始覺,由始覺而成究竟覺(即妙覺)耳。

己四請決顯慇。

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祕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講】先請決深疑也。願而言唯者,顯求之親切。謂無別所願,唯求開祕密藏,利現會眾,及末世生耳。不捨者,顯求之決定。謂密藏不易開,明知不易,非無遮大慈者不能。祕密藏三字,不指佛果三德,亦不指眾生心,直是請決三疑。意謂此種深疑,若未難不說,難又不說,是欲祕之,名為祕藏。若因難而說,說不顯了,是欲密之,名為密藏。為求當下即說,仍要說得顯了,名之為開。二藏既開,真信斯啟。不唯近益現會,兼復遠益未來,故云及末世生也。此種請示,真是修多羅中了義法門。後世聞者見者,俱可永斷疑悔也。疑悔能障正見。既已永斷,則正信成,正見朗矣。作是下四句,是至三顯慇。

【記】三德祕藏,是佛果之所證,與此處所指義別。可細看講義。

戊二師資緣合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祕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講】重言善哉。以請開祕密兩藏,現未俱得益故。乃能者,獨許菩薩一類,始能扣關擊節。餘諸凡小,皆不能也。如來甚深祕密者,顯所伸難意,是如來所證甚深之義。有意祕而不說,即說亦不欲顯了,唯密意說。必待金剛藏致問者,為是究竟成佛方便,非此人不能問故。足見問後如來開示,是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故能使修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有大乘善根者,了斯祕密之義,成就大乘正見,永無退轉。故曰得決定信,永斷疑悔也。餘可知。

【記】金剛藏所請,的是甚深祕密。在佛並非有意祕而不說。因說必以時,且必應機。有機則說,無機則不說。機順則說,機不順則不說。故今必待金剛藏啟請方說也。此種甚深義理,非金剛藏不能請,亦非佛不能說。有問必說,是佛之大慈。眾生是心是佛。諸菩薩是心作佛。蓋眾生迷而不覺,是有性德而無修德。諸菩薩覺而不迷,全是修德。作佛之作字,即修德也。金剛藏為眾生起疑;即關此點。

丁二據難除疑

戊一長行

己一出由訶難

庚一總出其由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講】一切世界。總指三種世間。始終生滅,約正覺世間。謂隨緣示生為始,緣盡入滅為終,中間變易為生滅。前後有無,約有情世間。謂前有生相為前,後有歿相為後,中間有住異為有無。聚散起止,約器界世間。謂成劫時聚塵成界為聚,空劫時散界成塵為散,中間住壞為起止。言住前必起,住後必壞也。念念相續,通指情器二種。謂生住異滅,四相遷流,剎那不斷也。循環往復,有情則死而往,生而復。器界則壞似往,成似復。如循環而迴轉,終而復始也。種種取捨句,別約有情。前六對皆為境,此取捨是屬心。境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心亦復爾。故云皆是輪迴。即指第六識生滅緣影心也。大疏云以厭此娑婆為捨,欣彼極樂為取。謂是顛倒妄想。變現輪迴之相。此言未免損者多,益者少,所謂醍醐與毒藥,相去不遠矣。既用緣影為心,必致被佛訶也。

【記】問者必有宗旨。答者亦必答其所問之處。就此文麤觀之,似並未答其問處。不知如來,乃就金剛藏問難之根本處;建立答意也。看圓覺經,須先看二書:一唯識論。一起信論。圓覺所修,是菩薩境界。我輩須先由眾生分上用功,故宜看唯識,了得性相,方有下手處。普賢章教人觀身如幻。如幻二字,不但正報然,依報亦然。須知依正二報,不外依他起性。而依他如幻,原依圓成實性而起。不明唯識,此義不能了然。起信論中真如生滅二門,皆可與此互相發明也。若就依他起性,妄生分別,則墮於遍計所執性。金剛藏恐末世不免此病,故設三難:第一難即執圓成以難遍計。第二難又執遍計以難圓成。實則依他不離圓成。由此起分別我法二執,則墮於遍計。不起分別我法二執,則歸於圓成。所謂迷之則有生死,悟之則得涅槃。佛為眾生方便說此三性,三性本是一性也。世間無一法不是依他起性。真如無明,本是一法。佛之答意,即從依他起性建立。三種世間,皆依他起性。若對之起分別我法二執,則處處是遍計。若不起分別,即悟圓成實性,無明本空矣。何謂三種世間?一正覺世間,為四聖。二有情世間,為六凡。三器世間,為山河大地。正覺世間所以有始終生滅者。佛之出世,為度眾生故,而有始終,中間度生,變易非常,故有生滅。菩薩度生,亦有此四相。二乘雖自利,亦有此四相。有情世間所以有前後有無者。前眾生如父之生兒。後眾生如人之亡歿。生者有相,歿者無相。器世間之起止,謂住前有起相,住後有止相也。以上皆依他起性。起信論中所謂生滅門。然單指生滅門,則生後無滅相,滅後無生相。今言念念相續,則生死不斷,成壞不已,正報依報,無有窮時也。於三種依他起性世間,不生憎愛,則不起取捨,當體即是圓成。若一起憎愛,即有取捨,妄生分別,墮於遍計;而有我法二執,則不能逃出生死,故有輪迴。遍計是生死之根,遍計不空,輪迴不能出。此輪迴乃直指眾生生滅之心。皆是輪迴者,言用輪迴心,妄起分別,不是我執,便是法執也。

庚二明其可訶

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講】先法說。未出輪迴句,言其仍用生滅心也。辯字意指三疑。謂用生滅心而辯圓覺,莫道不能辯明,縱使辯得明白,亦不是圓覺真面目也。故曰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謂彼所明之圓覺性,乃是依於生滅妄心中,流出一種虛妄名言,非是真圓覺性故。若依此而欲免輪迴,斷斷乎不可免。故曰無有是處。次喻顯。動目,數動之目也。喻妄心分別。湛水,不搖之水也。喻圓覺妙性。謂湛水本不搖動,因數動其目,依於湛水,妄現搖動之相。喻彼圓覺妙性,本非流動。由彼以生滅心,依於圓覺,變起虛妄名言,以辯圓覺。而圓覺性,隨彼名言,而成流轉。如彼動目,能搖湛水無異。又如定眼由迴轉火者,定猶瞪也。略疏云:眼識遲鈍,旋火成輪。其意蓋是以眼識遲鈍,看火不真。而勉強瞪定其眼,迴旋久觀,而火亦成輪。喻彼根性愚鈍,見理不真。而勉強澄定識心,發起虛妄名言,反覆辯論圓覺真理。而彼圓覺本非流轉及與名言,由彼妄以名言反覆辯論,彼圓覺性,亦隨名言而成流轉。雲飛如駛,因見月有運相。月實不運,因雲駛所顯而成運。舟行似箭,因見岸有移相。岸實不移,因舟行所顯而成移。喻彼未出輪迴,依妄心而辯圓覺,依圓覺妄現名言。圓覺本非名言,因名言辯論所顯,而圓覺亦成名言。因喻知法,故云亦復如是。

【記】辯字不是辯別之辯,即指前三種難詞。以遍計而辯圓成,則圓成亦是遍計。故即同流轉。流轉,即輪迴也。未出輪迴而辯圓覺。無論辯不成,即令能辯,亦是遍計虛妄分別。故決不能免輪迴。

庚三正訶其惑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講】諸旋,指前目動眼定雲駛舟行。未息者,言正動正定正駛正行時也。物先住者。言目正動,而水先不搖。眼正定,而火先不轉。雲正駛,而月先不運。舟正行,而岸先不移。尚不得者,應與感悖故。此約目前事件為能況,以顯下之無始心性為所況耳。輪轉者,顯是無始妄識,出生入死,起惑造業,莫不依之。故云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者,正在輪轉,如彼諸旋未息。圓覺即無始真性。觀此不旋復者,離於流轉,譬夫彼物先住。此亦應與感悖。彼既不得,此何能爾。故首置何況之言。謂何能況顯,令其相悖,成於應感,斷不能也。是知永出輪迴而辯圓覺,縱使辯得,亦非真圓覺性,以是非真知正見故。三惑,決不得指見思塵沙無明之三種,的須指前伸難之三疑。其一疑惑以自語相違。次疑惑以世間相違,三疑惑以總成非量。若果是真知正見,則三種惑,何由而生。

【記】諸旋未息,彼物不住,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六識不空,分別之妄相未息,生死輪迴之根本未出,而欲圓覺之不流轉,焉可得耶?以上建立答意。以下正是答難。

己二說喻開通

庚一泛以喻開

辛一泛說幻翳喻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

【講】翳者,是淨目勞相。生不長生,名幻。喻六識,依八識虛妄變現。翳既是幻,見亦非真,名妄。喻六識分別。空華者,空本無華,由妄見而興,蠅翼金星等相名華。喻分別所辨妄境。翳除者,遇藥即銷。喻遇佛聞法,頓了識空。不可說者,不可向幻翳銷者,說言此翳己滅,何時更起諸翳。喻世間無知,不可向頓了識空者,說言此識巳空,何時更起諸識。佛必泛說此喻者,其意以煩惱依於六識,我已識空,汝等猶問如來,何時復生煩惱,此何異問識復生耶?然已惑之甚矣!何以故?是徵。言以何故,不可說空中華耶?故釋以翳華二法,非相待故。言非待者,顯二皆無體,不是對待安立。但言翳除,華不言而可知。喻識空亦爾。

【記】由此至亦復如是,是正釋三難。佛必設喻者,因末世眾生根鈍,非喻不能顯也。幻翳喻顯人空。空華喻顯法空。虛空喻顯空空,即究竟真空妙理,不落二邊也。如來雖常說三性,元是一性,皆由依他而起。從依他起分別,則墮遍計。不起分別,便是圓成。然此理上智易領會,末世眾生,不易了解,故必以喻顯之。翳非常有,故稱曰幻。可見是假,又是可醫。翳眼見色非真色,見空非真空,悉是妄見。見空有華,翳除華滅。若欲向翳除處,問何時復再生翳。不是愚人,便是癡人矣。此處單以翳喻,不以華喻者。因翳雖幻,尚有實體可指。華本空,無實體可指。二者非相待而有也。目喻真智。幻翳喻眾生妄起分別。空華喻妄見。眾生迷性成識,當有此疑。豈金剛藏修性人而亦有此疑耶?以上是破我執。下文破法執。幻翳除,喻破我執。空華滅,喻破法執也。翳華非相待而有,故此處不說華,留待下喻。亦以見我法二執,非相待而有。應先破我執,再破法執也。

辛二因說空華喻

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

【講】空華,喻眾生諸佛生死涅槃等及一切諸法。滅於空時者,淨眼無翳,空華不見。喻如來既了識空,則生佛等諸法皆空故。不可說者,不可向淨目無翳不見空華者,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喻世間無知,不可向已達法空者,說真空理中,何時更起諸法。佛又因說此喻者,以翳銷識空,似唯顯於人空。華除法泯,兼又進於二空。相因而說,固其宜矣。何以故?是徵。謂以何故,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華耶?故釋以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空無華者,淨目不見。喻如來已了識空,不見有法故。非起滅者,以既不見華,孰為起滅。喻如來於真空理中,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故也。

【記】此顯法空,故說華不兼言翳。真如真理,本無諸法之相。所謂煩惱菩提生死涅槃,一切世出世法,皆如空華。何以故?一如無二如故。證得人空,不起見思煩惱。證得法空,不起塵沙無明煩惱。今金剛藏已證法空,不過未得究竟覺,何由復有此疑耶?特為末世眾生代請耳。

辛三引說虛空喻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講】此文有三意:初承以法引。生死,眾生也。涅槃,諸佛也。同起滅者,同於空華起滅。此以生死涅槃。例明世出世法,皆同空華起滅。執則成有,不執成無耳。妙覺者,覺已證極。圓照者,照而無礙。照無礙則識空法空,譬如離於華翳,顯唯有空存。此即以虛空為喻,故教以當知。非是暫有者,不是因離華翳而暫有。亦不是因有華翳而暫無,故云非是暫無。此中虛空喻真如淨覺,即是成佛本體,所謂佛性是也。不因離華翳而暫有,顯有華翳時即有。喻眾生我法正熾時,即有佛性。無妨說本來成佛,復有無明。此泛開第一難也。不因有華翳而暫無,顯虛空固有,權為華翳所覆。喻佛性固有,眾生為二執所障。無妨說無明本有,本來成佛。此泛開第二難也。況復下,泛顯空性。言空性尚不因華翳而為有無,況復有超過虛空者,則一切齊超,說生佛尚不可得。若更與生佛上興疑致難,非愚即狂,應不復與之言矣!圓覺者,圓覺妙性。起信論名一心,唯佛獨證,故稱如來圓覺。隨順者,以能隨順真如生滅二門,成立虛空等一切諸法故。既能成立虛空,即為虛空本性。又能成立諸法,即為諸法本性。俱能成立,即為平等本性。證得此性者,則異生諸佛,無明煩惱,後起復生等,皆為幻化。前文所謂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是也。此泛開第三難也。

【記】此顯究竟真空。非此最後一喻,不能破前三難。既證人空,即生死空。復證法空,即涅槃空。證此二空,則妙覺本性顯現。此性起於圓照之智,猶如太虛,不但無人空。并無法空,離華顯法空,離翳顯人空也。前文所謂己得成就者即此。

庚二實以喻通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講】蘊金曰礦。爐鎔曰銷。喻行者以智斷惑,以顯圓覺妙性。金非銷有者,顯礦中原自有金。喻妙性非因修斷而有,顯惑未斷時本自有之。既成不礦者,喻惑斷已盡,妙性全彰,再不復重起無明。經時不壞者,一任為瓶,為環,為釵,為釧,縱經年久,器器之金,依然如故。喻乘此圓覺妙性,涉世行化,任爾為菩薩,為緣覺,為羅漢,為人天,經劫度生,圓覺之性,居然常寂。本非成就,謂不應說言此真金體,在礦時本非成就。喻論圓覺者,不應說此圓覺性,在無明時,本非具足。此喻據實而說也。若通前難者,如云金非銷有,顯礦中原有。喻眾生本來是佛,不妨說有無明。即通初難。又云既已成金,不重為礦。喻斷無明惑,妙性全彰,不復重起無明。即通後難。末云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喻彼論者,不應說此妙性,在無明時,本非具足。意顯在無明時,本自具足。所以雖說無明本有,亦不妨說本來成佛。即通次難。

【記】金比圓覺妙性。銷喻修。如來既證人空法空,又證空空,焉能再起無明。

庚三結示正見

辛一正以結示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講】上約在纏,名如來圓覺,謂能成佛之因心。此約出纏,名如來妙圓覺心,謂成佛之果體。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故云一切。意顯除佛無能證也。離煩惱礙曰妙,顯無明盡也。體備眾德曰圓。永不再迷曰覺。此即是絕待靈心。故云本無菩提涅槃,以二德屬對待法故。菩提屬對待,故有成與不成。今既云無,則成佛尚不可得,況不成耶?如前文所謂對幻說覺,亦名為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則成不成皆不許也。涅槃屬對待,故有輪與不輪。輪即生死,無即涅槃。今既云無,說不輪尚不可得,況妄輪耶?如前文所謂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是有輪無輪,皆不立也。能如是觀,名為正見。

【記】上來所講。已至究竟地位。故此處皆說究竟了義。此處妙圓覺心,與上文圓覺隨順,意義有別。上指因性,此指十方諸佛之果體。二者雖同,然一為在纏,一為出纏。蓋上來所指圓覺,乃眾生所同具,所以隨順一切色空等,是在纏之圓覺。而此指出纏之圓覺,乃十方三世諸佛所同證者,故上加以一切如來四字。裴相圓覺經大疏序有云:『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即此之謂。妙圓覺三字,備彰三德,具於一心。三非定三,一非定一。絕待圓融,不可思議。是為諸佛之自受用地。又名三德祕藏,唯證方知。至此則盡大地無非一圓覺,此外更無他物。故曰本無菩提及與涅槃。菩提有三,皆因對治三種煩惱而設。煩惱不除,須用菩提以破之。破見思得實智菩提。破塵沙得方便菩提。破無明得性淨菩提。涅槃亦有三:因凡夫有見思,故不見圓淨涅槃。二乘有塵沙,故不見方便涅槃。菩薩有無明,故不見性淨涅槃。今則真心獨朗,並無一法當情。煩惱既除,三種菩提之名不立。生死皆空,三種涅槃之名亦不立。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興慈悲以度眾生。因度眾生,故有成佛。然成與不成,特眾生有此分別。在如來自受用體上,本無此名。故曰亦無成佛及不成佛。說成佛尚不可得,更何不成之可言乎?有輪迴故說生死。非輪迴便說涅槃。諸佛究竟地位,湛湛寂寂,靈性獨朗,有何輪迴與非輪迴之可言乎?

辛二顯況難思

壬一示聲聞莫至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

【講】恐承前疑云。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莫非得成聲聞人,已出輪迴者,想必能辯圓覺,不致流轉耶?故呼而示之曰:但諸聲聞所圓境界,於此大相遠也。謂此人所圓滿取證的境界,蓋是以生空智,將現前身心語言,皆悉滅盡。所謂灰身泯智,使不復生,不復再來三界受生也。正是生空理所現涅槃,既云涅槃,何又說終不能至彼之親證?當知此種涅槃,是佛權說。故法華指為化城,非寶所也。若要親至,須再過二百由旬,方許實證所現涅槃也。此既終不能至,而妙圓覺心,說彼能辯,無是事也。

【記】聲聞所證地位不一。初果及二三果,亦稱聲聞,是為有學聲聞。至四果,則為無學聲聞。如來圓覺境界,不但有學聲聞不能辯,即無學聲聞亦不能辯。蓋聲聞所證者,為生空智。但見空,不見不空。果報身在時,所住者為有餘涅槃。果報身不在時,所住者為無餘涅槃。因其但證偏空,不知真如妙理。灰身泯智,一切斷滅,以為止境,不知前途有路而不復進。其所證涅槃,尚在變易生死之中,不能辯微細生滅。故不能知如來清淨涅槃境界。

壬二況凡夫難思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

【講】先法說。謂彼小聖尚無是事,何況凡夫劣於聲聞,有思惟心,劣生空智,反欲測度如來境界,斷乎不能。故以喻而形之。後喻顯。螢火,似火非真。喻有作思惟,不過世智辯聰,非是出世正慧。既非是火,取以燒物,則是徒勞。喻凡夫用思惟心,希求人天福報,終屬虛妄。須彌居四洲之中,燒者須待劫火。螢火欲燒,終無著理。喻圓覺居四智之總,證此唯憑佛智。彼有作思惟,相去遠矣。有志圓覺者,應鑑此喻。

【記】聲聞見思惑已盡,分段生死已出,尚不能辯圓覺。何況凡夫之有思惟心者。思惟是第七識。凡夫三惑尚在,縱有智慧,不越世間麤智,皆由分別心中流出。何能測度如來圓覺境界。螢火非火,喻凡夫有思惟心非屬真心。劫火喻佛智。須彌山須劫火方燒,喻圓覺須佛智方證。

壬三顯致難無益

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講】佛意以我前所說種種取捨,皆是輪迴。而剛藏雖非凡夫,若據彼所難,乃是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不言圓覺云海者,為避繁文,特約境界言之。橫豎賅窮曰大。寂,無聲也,不可以言詮故。滅;無形也,不可以相顯故。體備眾德,用賅萬有,故喻之以海。海無涯涘,境界若此,豈可以輪迴心入乎?故云終不能至。剛藏聞之,宜自知所難無益矣。

【記】生而滅,滅而生,輪轉不息。以生滅心,起生滅知見,欲入如來大寂滅海,如何能至。圓覺是真智,寂滅是真理。寂者口不能辯。滅者心不能思。無法不具,圓包諸法,故名曰海。由此觀之,上述三難。皆是生滅知見,究何所益?故曰終不能至。須知一部圓覺,無非達摩直指之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悟尚不可得,更何論於迷乎?

己三斥非正問

庚一承示常教斷妄根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講】承上而言,用輪迴心,入寂滅海,終不能至之故。所以我於諸經中,常作如是說也。菩薩眾生,通指發菩提心修大乘行者而言。先斷者,急先務故。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無始輪迴根本,即指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一切經中,皆說斷故。楞嚴云:無始生死根本等。故佛告阿難,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凡此皆令斷之意也。

【記】無始生死輪迴根本者,即現前一念之攀緣心是也。若不先斷此念,則無下手用功處。蓋此一念放不下,正知正見,何由顯現。故佛說真實用功,必須將現前一念放下即所謂離念是也。禪家祖師教人離心意識參,亦即先斷此輪迴根本也。

庚二因說展轉露妄相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辯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講】有作思惟者,如識因塵有,根對境而起種種分別也。從有心起者,謂以有識心分別故,乃能起作無休。生死輪迴,無不由之。故教令先斷,非無謂也。皆是句,謂能起之心,及所起之思,皆是於六塵境上,現起虛妄之想,有能緣之氣分,於中積聚。非實心體,名為妄想。故喻如空華,以顯無實體也。佛境即圓覺,是佛親證之境界故。剛藏之難,意皆為辯佛境。殊不知終不能辯。故喻如空華結空果,義相似也。以妄想辯佛境,豈非類於期空華結空果乎?前云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故云展轉妄想。若必以此而欲明圓覺,斷乎不可。故曰無有是處。

【記】不能離念,則生滅心用事,雖有妙道,終不能得。因無論如何,皆是有作思惟也。有作思惟者,從作意而知。係由第六識起,對境方照,離境即無。此非真心,亦非妄心,乃是六塵妄想緣氣。所謂緣氣者,以能緣之妄想,攀六塵之緣影,能所互合,昏擾擾相,屬於氣分。并無生滅之相,乃生滅之影也。凡夫當前亂想,皆屬此種,故曰非實心體,已如空華。楞嚴經所謂前塵虛妄相想,即此也。今用此有作之心,辯於圓覺。圓覺乃清淨境界,涅槃菩提,二皆無有,更何有此六塵緣氣?莫道不能辯,縱辯得明白,亦只是妄想流出之名言耳。故曰無有是處。

庚三結斥所問非正當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講】浮心,指緣影妄想,巧見,謂巧辯立見。言雖有種種思惟,善巧辯析,立知立見,總非真正方便。欲證圓覺,終不能至。故曰不能等也。末二句,正以結斥。意謂汝今欲辯圓覺,連伸三難。如是分別,正類虛妄浮心,多諸巧見。故非正當問也。

【記】六塵妄想緣氣,全是虛妄浮心流出。縱多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欲成就圓覺方便,唯有直心。楞嚴經云:『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是也。

戊二偈頌

己一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記】本章長行所說言語甚多。今偈頌不消數語,即將前文包括殆盡。可見如來之善於說法。

己二正頌

庚一頌出由訶難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

【講】首句謂少文而攝多義,恐其失錯過故。教以當知,令留神也。寂滅性即妙覺性,不可以言說形容,故稱寂滅。求於去來迷悟等相,了不可得,故無始終。由此所以云種種取捨,皆是輪迴。若以二句,頌可訶也。謂既無始終,汝以輪迴心而思惟之,則彼妙性,亦成流轉,故云即旋復也。既即旋復,詎免輪迴。明其可訶,正為此耳。末二句,正訶其惑。長行乃承上顯況,故云何況輪迴生死垢心,曾未清淨。此中是直言明示,故曰但至輪迴際。正見其垢心未淨也。長行云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依況意顯其不能。此中即直言不能入佛海,意顯果其能入,自不生於三惑。

【記】如來寂滅性二句,最為緊要!故先呼金剛藏之名,而告以當知也。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緣之用。寂滅性即妙圓覺性。寂滅就真理言。圓覺就真智言。凡夫妄想起滅,若能離念一照。問前念之滅有相乎?有可云終。後念之生有相乎?有可云始。然孤楞楞一個正念,實無終始可言也。今以生滅心說生滅法,皆是輪迴境界。何能悟入如來性海耶?

庚二頌喻說開通

辛一頌實以喻通

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

【講】首二句全同。次二句補頌。謂恐有問云:金既本有,何用銷為?故云雖本終銷也。喻妙性雖本自有,被無明障,要必斷妄,乃能成就。後二句亦全同長行。

【記】偈中不提空華等喻。因只須金礦一喻,便可答盡三難也。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二句,是補長行中所未及,甚關緊要!喻凡夫雖有性德,必加修德,方可成就也。

辛二頌結示正見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

【講】長行云:妙心本無菩提涅槃;及無成佛不成等。總以妙性離諸對故。今偈云:同空華相,其意更妙。

【記】生死涅槃,皆屬方便之說,對待之相。若有種種取捨,則非正見矣。

庚三頌斥非正問

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講】長行云:有作思惟,非實心體,已如空華。今云幻化,即空華義也。長行云:用此思惟辯佛境,猶邀空華結空果。今云何況以此詰圓覺,豈不至虛至妄。有類夫空華空果也。後二句,義頌所問非正。長行云:浮心巧見,不成方便。今云若能撇了此心,然後可求圓覺。所問非正,不言可知。

【記】詰,即三難也。思惟猶如幻化。何況所問之三難,皆屬虛妄耶。

【書籍目錄】
第1頁:原序 第2頁:題辭
第3頁:凡例 第4頁:釋經題
第5頁:釋譯題 第6頁:序分
第7頁:文殊章 第8頁:普賢章
第9頁:普眼章 第10頁:金剛藏章
第11頁:彌勒章 第12頁:清淨慧章
第13頁:威德自在章 第14頁:辯音章
第15頁:淨諸業障章 第16頁:普覺章
第17頁:圓覺章 第18頁:賢善首章
第19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