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華嚴演義【冊二】 淨空法師講述

華嚴演義【冊二】 淨空法師講述

(一)金剛神眾

[日期:2010-09-0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華嚴經疏論纂要卷五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四

明十住菩薩利益眾生因果

【二】異生眾 總三十九眾 分三

《一》雜類諸神眾 分十九

(一)金剛神眾  分三

1、標數辨類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

經文展讀至此是異生眾,前面菩薩是同生眾。在華嚴會上,可以說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人事物縮小成一個模型,所謂小人國、小世界。讓我們在這個模型中去觀察,去了解盡虛空遍法界,林林總總的事實真相。如經文所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十法界,全都濃縮在華嚴會中。所以華嚴法會稱為圓滿法輪,是很有道理的,可以說諸佛如來所證得的、所修學的、所教化的、所表演的,無一不圓滿,一法都不欠缺。

菩薩修行成佛,在哪裡修?無處不是道場,無時不在修行,並不指定一個道場,處處都是道場,時時不離修行。「修行」兩字我們要認識清楚,行是行為,修是修正,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將錯誤修正過來,叫修行。所依據的標準是法性、佛性,與心性相應的知見叫正知正見,與自性相應的言語叫正語,與自性相應的行為叫正行。大小乘佛法中都講「八正道」,八正道是將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為八大類,這八大類與心性相應,所以叫正行。其中最要緊的是知見,正知見是正行中的大根大本,法華會上講「入佛知見」,淨土宗也不例外。我過去在台中求學,向李老師報告我的學佛心得,我畫了一張圖表,圖表最後階段是「開佛知見」、「入佛知見」兩條。呈送給李老師看,李老師看完,加一個箭頭將兩條連在一起;他說:開佛知見與入佛知見,結合成一體才圓滿。我非常佩服,畢竟老師比我高。所以必定以入佛知見才能達到究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

「入」是證果,「開」只停留在解門,《華嚴經》的四分:信、解、行、證,除了信解外,必須有行證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怎樣能契入?一定要真幹。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中說了很多遍,要認真。可是在認真之前,必須先明理。許多人是很認真的幹,但是對於理論與事實真相不了解,甚至於一知半解,產生許許多多的過失,自己並不知道。這種情形不能說他讀經不多,聞法不久;有許多人讀很多經,聞法時間也很長,還是犯過失。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學生當中就有不少,譬如提婆達多,我們能說他讀經不多嗎?能說他聞法不久嗎?他與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為什麼那麼長的時間聞法修行,還變成邪惡的知見?當然提婆達多是大權示現。我們不論他的本跡,單說他的現相,他的表演我們要重視。

其中有兩種原因,一個是聞法修持不夠透徹,他的功力不但沒見性,連見性這個方向也有偏差。見性只有一條路,經上告訴我們「直心是道場」,他的心不直,彎彎曲曲的,這是他之所以讀經用功修行而不能夠見道的原因;不要說證道,道都沒見。他如果見道,就完全不一樣,見道就是菩薩。這是第一個因素,了解不夠透徹。第二個原因是煩惱習氣太重,有非常嚴重的煩惱習氣。譬如我們遇到一些人愛打妄語,打妄語他自己知不知道?知道。為什麼止不住?習氣。別說妄語了,我們降一個階段—多話,多話是習氣;有些人不講話就難過,遇到人就講,講個不停,這對於修道是很大的妨礙。所以古德教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這個重要。要懂得其中的道理,佛菩薩是清淨心成就的。

阿賴耶識像個倉庫,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統統儲存在裡面。這一生當中學佛,有點功夫的人,就是能把煩惱習氣控制住,讓它不起現行。我別的本事沒有,這一點本事我有了;煩惱雖然沒斷,不起現行。不起現行與外緣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外面有人來跟我講話,我不聽,我儘量打斷他。不但惡言、是非我一句不聽,好話我也不聽。為什麼?都是干擾,擾亂清淨心。我願意聽「阿彌陀佛」,我覺得只有這一句是性德的真言,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常常聽這個音聲、常常念這個音聲,這一生決定作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天天想佛就作佛,想菩薩就作菩薩,想什麼就作什麼。十法界第一殊勝的是佛,我為什麼不念佛?我為什麼不想佛?講菩薩法我都不聽,為什麼?我要取第一,我不取第二。所以應當把一切廢話停止。正規念佛堂,大家戴個牌子—「止語」、「禁語」,進念佛堂一句話不說。不但一句閒話不說,一個雜念都不生,心怎會不清淨?哪些人是第一福報?認真念佛求願往生的人是第一福報。踏進念佛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叫真幹,這叫學佛。

經文講到異生眾,此地異生眾是示現的,不是真的;真的異生眾是我們凡夫。前面的同名菩薩、異名菩薩,都是同生眾。同生眾與諸佛如來同用一個真心,不用妄心。由此可知,如果我們懂得用真心,我們就是同生眾,與如來同一個心。如來是什麼心?如來的心是智慧。相宗講的四智菩提是菩薩心、佛心;我們凡夫的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淺言之,分別、執著是凡夫心;菩薩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執著是平等性智,沒有分別是妙觀察智。智是真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中所說的「本覺本有」,真心叫本覺,迷了才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們要常想想,一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自己立刻就要警覺到:我在迷位,我是凡夫。妄想、分別、執著全是錯誤,錯誤就是造業,造業哪有不受報之理?特別是現代這個社會,大家所看到的是現世報。造極重罪業的人,報得很快,兩三年、三四年就見到。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怎麼不害怕?怎麼不恐怖?佛在經上苦口婆心教導我們,世間災難是共業所感。我有沒有責任?有責任。我自己沒有修好,我自己在造罪業,連累大家受報。我們必須從這個地方生慚愧心、生懺悔心,回頭是岸。

我常常勸人,有相信的,有不相信的,那一點都不希奇。世尊勸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自己內心決定不能有十惡的念頭。意也不能有邪思,什麼是邪思?妄想、分別、執著是邪思。耳不聞惡聲,口不出惡言,身無邪行,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縱然災難來了,死在這個災難當中,是好事不是壞事,不求往生也享天福,為什麼?這樣的心行已經達到天人的標準。

人死後投生何道?絕不是閻羅王的判決,而是自己去的。《易經》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世間社團也如此。善人的團體,決定不雜惡人,為什麼?惡人不相應。作惡的團體,善人也決定不會去,就是這個道理。喜歡搞貪瞋痴的,一定進入三惡道的社團,為什麼?氣味相投。他在臨命終的時候,見到惡道現出的光,生歡喜心,他就去了。我們今天的心行一定要學至善,要能放下這個世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才有出路,才能夠解脫。一切放下,什麼都不想,過去不要想,現在也不要想,未來也不要想,一心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只有一個願望:求生淨土,就完全正確,你的前途無限的光明。以這種心行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你本身具備了善的條件,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邪惡是決定不相應的。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止於至善,這樣念佛往生淨土,真有把握,絕不是虛妄的。

我們是肉眼凡夫,沒有智慧,不認識聖人。佛在經上說,愈是眾生遭苦難的時代,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愈多。什麼原因?減緩劫難。而佛菩薩化身在這個世間都是異生眾,與我們凡夫表現的沒有兩樣。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中都有佛菩薩,他們所造作的有善有惡,都是表演,內心純淨無染,決定不受染污。如果沒有這些人行真善,這個劫難就更淒慘、更嚴重,時間更長。諸佛菩薩看到這個現象若不來拯救,怎麼能談得上慈悲?這是我們讀「異生眾」,特別要明瞭的。

異生眾總共有三十九個團體,第一個團體是金剛神,金剛神是護法神。清涼大師將三十九類又分成三大類。第一類「雜類諸神眾」,第二類「八部四王眾」,第三類「欲色諸天眾」。第一大類有十九個團體,十九個團體都叫神,他們所示現的是神明的樣子,實際上全是法身大士,全是諸佛如來大慈大悲,為苦難眾生示現。我們要知道他們不是真的神明,也不是真的諸天,統統是諸佛如來。這些示現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能夠體會。

經文從海月光大明菩薩以下,一直到金剛神,以及金剛神往下到主藥神的九類神眾,是說明十住菩薩利益眾生的因果。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他們都是普賢菩薩一流的人物,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的法身大士。什麼人可以示現八相成道?初住以上都可以。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就是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度脫之。初住菩薩都能現佛身,佛以下的更不必說了。應說什麼法?他應機說法。雖然現的身相不一樣,說的法門不相同,原則原理不變,必定是令眾生覺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脫離生死苦海,早一天契入涅槃彼岸,這是決定不變的原則方針。而在這個大前提之下,第一法門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往生極樂世界,一生當中就證得究竟圓滿。修學其他大乘,一生當中得不到,唯有念佛能達到究竟圓滿。真正念佛人,心裡一個雜念沒有,一念不生,清淨寂滅,這個心就是佛心。以真心映物,就如同鏡子一樣。相宗將真心比作大圓鏡智,心像一面鏡子,什麼都沒有,而能映萬物,古人所謂是「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胡是外國人,外國人照鏡子就現外國人的相,漢人是中國人,漢人照鏡子就現中國人的相,雖現相而不染。這就比喻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心就有應。感的時間長,應的時間就長,感的心廣,應的心也廣,所應必定如所感,所謂感應道交。這樣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利益一切眾生。

經文每一段就是一個團體,一個團體中經文又分作三科。第一科,標數辨類,辨別這個團體屬於哪一類。第二,列名結數,列名是舉例,實際數量太多太多了,這個法會是虛空法界的縮影。第三,攝德圓滿,說明他的德行;前面第一段同生眾中說得詳細,往後就不那麼細說。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這是說數量,參加華嚴法會的執金剛神有多少?佛世界微塵數。佛世界指三千大千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那麼多。『執金剛神』,執是手上拿著,金剛是武器,這些神眾都現將軍相,手上拿著武器。金剛杵是古時候最好的武器,佛在經上講,金剛杵堅固鋒利能破一切兵器,一切兵器不能破壞它。現代人的兵器不一樣,現在大家知道,最厲害的兵器是核子飛彈。核子飛彈,如果碰到金剛神的金剛杵,到底會產生什麼現象?就很難講。金剛神的金剛杵是不是一揮,就把核子彈揮掉?也有可能。現在我們要問,既然金剛神有這麼大的德能,可以把核子彈一搧就搧到太空當中去爆炸,我們這裡就不會遭難了,他為什麼不幫助我們?這就要曉得,眾生業力不可思議。他真的把核子彈統統拿走,放到太空當中去爆炸,我們世間人的災難還是躲不過。

正如同世尊當年在世,琉璃王發動非常殘酷的戰爭,要滅釋迦族。釋迦牟尼佛自己也頭痛了三天,沒有法子救。救了也沒用,釋迦族自己有業感。目犍連以神通之力,把釋迦族幾百個人,放在他的缽中,飛到天空,想為他們免除這場劫難。可是下來之後一看,缽裡面全化成血水,沒有一個存活,就問釋迦牟尼佛;佛說這是業力,沒法子救。由此可知,不是佛不慈悲,佛是真的慈悲到了極處。佛怎樣救眾生?佛教人回頭是岸。造作極重罪業的人,有沒有救?造阿鼻地獄罪業的人,只要現在還沒有墮阿鼻地獄,仍有救;已經入阿鼻地獄就沒有法子,那就真的沒救了。還沒有入阿鼻地獄,怎麼救法?佛教你懺悔,可見得還是自己救自己。你自己若不能真正懺悔,改過自新,徹底回頭,佛幫不上忙,佛只能把方法教給你。

《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佛在世時的阿闍世王,造極重的罪業,殺父親,害母親,破壞僧團,與提婆達多勾結,天天造謠生事,五逆罪造全了。提婆達多後來生身墮阿鼻地獄,阿闍世王得了重病,當時所有的醫藥都醫不好。幸好他有個大臣耆婆,他很聽耆婆的話,耆婆對他也很忠心,告訴他,你這個病只有佛能救。他自己想:我得罪佛陀太深,佛一定不肯救我,我也沒有臉去見佛陀。耆婆說:佛非常慈悲,只要你回心轉意,佛一定幫助你。所以他生大懺悔心,從此之後與提婆達多再不往來,真正回頭了。我們在《大藏經》中看到《阿闍世王經》,釋迦牟尼佛敘說,阿闍世王後來往生淨土。造那麼重的罪業,也能往生!

所以我們對於世間造作極重罪業的人不能輕視,我們要學善財童子、要學諸佛如來,對他要尊重、對他要禮敬。為什麼?他如果真正懺悔,說不定他的品位在我們之上,我們怎麼可以輕慢?「禮敬諸佛,稱讚如來。」我們只稱揚他善的一面,惡的一面絕不放在心上,我們的心就永遠善,不夾雜絲毫惡念。人家造再多的惡,不要去想他,也不去聽,不見不聞。人家來告訴你都不可以聽,你如果聽,就上當了,阿賴耶識又裝了一些惡種子進去,惡的種子已經夠多了,再裝還得了嗎?聰明人不可以幹這個事情。我們只儲存善種子,絕不儲藏惡種子。這就是世尊在一切經論中,無數次開導我們、教誨我們要斷惡修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從哪裡斷起?不見不聞一切惡。能夠做到不見不聞,斷惡修善才有效果。佛又教我們常念佛恩,我們每一天迴向應當常念四重恩:念佛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念一切眾生恩。這多美好,這就是眾善奉行。

六祖惠能大師教導的言語是真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又說︰「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左是墮落。他的意思是:你見到別人的是非,你自己已經墮落了。這話說得有道理,人家究竟是是、是非,實在講與我不相干,我們肉眼凡夫怎麼有能力明辨是非善惡?世間聰明人批評一個人的是非善惡,在什麼時候?蓋棺論定。像阿闍世王到底是善是惡?蓋棺才可以論定。他還沒有死,還有機會回頭,一回頭就是大善,世間諺語常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他還沒死,你的論斷未免太早。我們如果明瞭通達這些道理,應用在自己生活上、自己修持上,會得大善利。我們的前途金色光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些經文字字句句要留意,才能夠體會到華嚴境界不可思議,與會的大眾,只是執金剛神眾就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之多。以下略舉上首:

2、列名結數

所謂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

『執金剛神』是通號。十住初心就是初住位的菩薩,以海月光為代表;金剛神表二住位的菩薩,都是示現給我們看。特別要留意,此一大段九類神眾表十住位。

我們是凡夫,菩薩就示現修十信的凡夫。十信最要緊的是真正相信「佛正覺之果,無異自心」,與我們自己的心沒有兩樣,我們自己「本性清淨,如諸佛性」。這一部大經清涼大師分為四科︰信、解、行、證;這樣的信才是《華嚴經》「信」真正的意思。我們在凡夫位,凡夫的心依舊有妄想、分別、執著。雖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是無明邊事,不是本性,本性還是清淨的。無明邊事就是識心邊事。法相宗講性、講識,性本來清淨,永遠不染著;八識五十一心所,有染有淨,不是本性;本性決定清淨的。所以從本性上說,叫「無依住智」。無依住智即是《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諸位要知道,無知之智是根本智,從根本智起作用就無所不知。根本智也叫法界性,我們在經上常看到。菩薩所有一切行(行是行為),都是普賢行。《華嚴》全經,自始至終,所有菩薩行都是普賢行,金剛神表現出來的行為也是普賢行,乃至於後面身眾神、足行神,一切諸神所表現之行都是普賢行,我們要明瞭。

這九類的神眾修十信心,說明他們是入十住位的果行,入十住應真,所以稱他為神。「應真」是佛門術語,心行與真如之理相應,與自性本具的德智相應,叫應真。應真多半指羅漢、天神、鬼神,像《華嚴經》所說許許多多的神眾,都是佛菩薩示現的。應真有示現的意思,示現之中他的心行,與性德、與本性所具的智慧相應。他是大慈悲的示現,教化眾生、利益眾生,救苦救難,所以他不是真的鬼神,他原本是菩薩,以鬼神的身分出現,在哪一道就度哪一道的眾生。

實在講,鬼神與我們人世間有沒有關係?關係非常密切,諸位讀《地藏經》就曉得。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亂,災難多,誰在其中搗亂?給諸位說,是鬼神來報復。我們與鬼神有什麼冤仇?人每一天殺生,那些動物是甘心情願給人吃的嗎?牠們死了之後,你不要瞧不起牠,以為牠沒有什麼能力。要知道,雖然一個小鬼沒有能力,如果有幾萬個小鬼,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那個麻煩可大了!就會造成很大的勢力。所以要曉得,我們世間動亂還沒有開始,鬼神就先亂,祂們先發動。

世間天災人禍,人禍是刀兵劫、戰爭。現在戰爭是多方面,不像從前只有刀槍弓箭。現在除了軍事戰爭之外,經濟戰爭、政治戰爭、產業戰爭,全都是戰爭,我們生活在戰爭之中,沒有一樣不是戰爭。這是什麼世界?在這個時代當中,你想不想去戰勝別人?諸位要知道,戰勝別人只是眼前,實際因果戰敗了。聰明人一定脫離戰爭的範圍。如何脫離?人家爭,我不與他爭;我不爭,你爭我讓,我們才能脫離。現在在經濟戰爭中,諸位同修要提高警覺,應當如何應付?節儉,節儉的人能夠應付經濟戰爭。決定不起貪心,我衣服能夠穿得暖,三餐能夠吃得飽,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夠了,不與人爭。千萬不要好面子,面子害死人。真正有學問、有德行,諸佛菩薩、天龍鬼神,對於節儉的人尊敬,對於奢侈的人真的沒有看在眼裡;世間人愚昧無知,毫無所覺。奢侈增長貪瞋痴慢,節儉可以息滅貪瞋痴慢。

孔老夫子一生,弟子們也是蓋棺論定。孔老夫子過世之後,學生們對夫子的一生做了一個總評,五個字︰「溫、良、恭、儉、讓」。夫子一生為人溫和、善良;處事待人接物溫和,心地善良。無論做什麼事情恭敬小心,節儉、忍讓。這是大聖人,我們應當要學習。凡是走上奢侈糜爛的路子,以後決定沒有好結果。他宿世所積的福如果不夠大的話,到晚年就保不住,晚年就相當淒慘了。到晚年還不敗的人,是過去生中積的福太大,但是,這一生也就耗盡了,來生貧窮下賤,不如意。這個業因果報,我們一定要清楚明瞭。

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降格以鬼神的身分來示現。降得這麼低,用意很明顯,真正教我們自卑而尊人,自己謙虛卑下,尊重別人。古德講,如果我們真的把這些道理搞明白,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與理相應,不違背理,不與一切虛妄相應,這就是真實智慧。向下這一些神眾團體都是如來示現,以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表演給我們看,希望我們從這些跡象中能夠體會、能夠覺悟,也能夠效法學習。

第一位『妙色那羅延』,在此地略說一二。「那羅延」也是金剛神的名字,《無量壽經》彌陀四十八願中提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得金剛那羅延身,就是金剛不壞身。佛在《般若經》上將般若比作金剛,般若是真實智慧,如金剛般堅固鋒利。四天王的增長天王,手上拿的是劍,劍代表智慧、代表般若,鋒利無比。「妙色」是好色,每一個眾生都希望自己的色相好。愛美之心,不單娑婆世界,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愛美,而我們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其關鍵就在「妙」。諸佛如來妙,心妙、行妙、色相妙,沒有一樣不妙。如何才妙?空有兩邊不著就妙,著在一邊就不妙了。凡夫著有,所以色相不妙;阿羅漢、辟支佛著空,也不妙。

看一個修行人有沒有功夫,不要看別的,看他的色相。這不難觀察,只要心地清淨就能看出來,心浮躁的人看不出來。古人常講,有學問的人能看得出來。什麼叫有學問?心平氣和,「學問深時意氣平」。修行人的功夫都在面相上,都在身體體質,一舉一動,都能夠觀察到一個人修行的功夫,哪裡能夠瞞人?修行有功夫的人,不但相轉、體質轉,生活環境也轉了,境隨心轉,這叫妙色那羅延。我們不是得不到,我們真能得到,問題就在我們要會轉。

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也是一切眾生所希求的,佛在許多經上講到它的業因。財富是修財布施得來的;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所以想得三種果報,就要修三種因行。為什麼不肯布施?真誠心布施、歡喜心布施,很容易的布施,將來得果報也很容易,錢財滾滾而來,不要操一點心。為什麼?布施痛快。現在,人勸你布施,勸了好半天才拿一點點,拿出去心裡好痛。有沒有果報?有。將來你賺的錢賺得好辛苦,就這麼回事情。「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什麼樣的因行一定有什麼樣的果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不傷害一切眾生、不惱害一切眾生,得健康長壽、身心歡悅的果報。我們非常羨慕世間具足這些果報的人,但是要曉得,這是他過去生中修的因。我們過去生中沒有修因,現在努力修、認真修,來生就得大福報。可是現在我們學佛,我們明白,福報是享得盡的,不是究竟法。還是把這些福報迴向眾生、迴向淨土,這是最聰明、最有智慧的作法;不求自己的安樂,自己有再大的福報也應當要知足。諸位要曉得,最簡單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疾病從哪裡來?從心想生。天天想著身上這個地方痛,那地方有毛病;沒毛病,想幾天毛病都想出來了。為什麼不想佛?為什麼不想菩薩?而胡思亂想,不知道自己錯誤根源之所在。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他在此地教給我們這些。第二位︰

日輪速疾幢執金剛神。

『日輪』就是太陽,能現光明。清涼大師對這句有簡單的解釋,他說:「見佛身毛,猶如日輪,現種種光,速摧障惱,故名曰幢」,我們就順他這個意思來講。執金剛神,是如來身邊的護法神,常常親近佛陀,見佛的身相。佛身所現的毫毛,我們叫汗毛,人的汗毛毛孔流的都是不淨之物。佛心清淨,毫毛流光,不是流汗。佛的身光就是從毫毛上流出來的,身放光,像太陽一樣,太陽是個光明體,這比喻日輪。『速疾』是很快,速疾消除障礙煩惱。光是智慧,智慧光明能夠消除一切煩惱業障。『幢』是高顯的意思,就是非常明顯,效果很明顯。這一句名號的意思,我們大致了解。

我們的煩惱、業障、習氣很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會將煩惱習氣勾引出來。要知道避免,如何避免?古德教導我們,有兩句名言:「知事少時煩惱少」,不要知道太多事情,第二句說:「識人多處是非多」,認識的人多,是非就多。我們今天是非煩惱不斷,就是知道事情太多、認識人太多,所以心定不下來、靜不下來,即使念經,一天念一萬部也枉然。我們一定要知道如何迴避。

諸位看到我講經好像有一點智慧,智慧從哪來?清淨心來的,有幾分相應了。所以諸位應當懂得修清淨心的重要,不可以隨便聽人家講話,不可以隨便看人家的著作,沒有好處。你多聽人家,多看這些書,那就是知事多時煩惱多,增長煩惱。我們今天學什麼?學增長清淨心。我們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月比一月清淨,一天比一天清淨。我這些年來,至少有十年了;最近十年來,我不是宣講這部經,我不看這部經,看了分心。今天講《華嚴》,我每天把《華嚴疏鈔》、《合論》,道霈禪師《纂要》,這三種參考資料細心去看,天天看;我不講時,絕不看它。我只讀《無量壽經》,只念阿彌陀佛。這都是過去老師的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才能得到一點效果。效果是什麼?定、慧。戒就在其中,定共戒,道共戒,定慧是我們修學的關鍵之所在。

學人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涉獵的東西太多。蓮池大師到晚年,他老人家說的話很值得我們警惕,很值得後學玩味─「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老法師到晚年,就是一卷《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所以成為一代祖師。我們學佛的人與世間人觀念不一樣,世間人在名利場所爭名奪利,學佛人唯一的目標,是在這一生當中脫離生死苦海,往生淨土不退成佛。我這一生得力於老師的教誨,所以對於老師感恩之心,比現在人超過很多倍。我念念不忘老師,讀書的書房,老師的照片都掛在兩邊,就像他們與我在一起一樣。樸老給我們題的字「知恩報恩」,在現在這個社會要大力提倡。為什麼?現在社會忘恩負義,恩將仇報,幹的都是地獄的罪業,無知!

什麼方法能夠破除我們的煩惱業障?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禪定當中來,智慧從清淨心來,清淨心就是禪定。我們念佛,修的是什麼?「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無論用什麼方法念佛,目的不外這兩句。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心不顛倒就是對一切理事因果,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什麼是念佛功夫?真正得清淨心,真正得真明瞭,就是功夫。功夫淺的是「功夫成片」,就能消業障、斷煩惱;煩惱輕,智慧長。智慧是這麼得來的,不是讀很多經就有智慧。讀經開智慧,也要懂方法。讀經開智慧是隨文入觀,契入境界。經文一看,裡面的意思統統顯示出來,自己也知道怎麼學習,也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怎麼作法。所以心地要清淨,心地要慈悲。

須彌華光執金剛神。

這是金剛神眾中列名的第三位。菩薩見到佛的身光,光明能夠映蔽一切,所以將它形容為須彌。佛的智慧神通威德,猶如大海、如高山、如花的開敷一樣,所以名號稱之為『須彌華光執金剛神』。我們讀這一句名號,要知道效法。「花」代表菩薩的因行,在本經就是普賢菩薩的十願,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這是將菩薩行的總綱領標示出來。「光」是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就很麻煩,不要說修積功德很難,就是修人天福報也不容易。所以福德還是要有福的人才能修得,沒有福的人想修一點福都相當困難,佛在大小乘經中常常為我們作如是開示。為什麼說沒有智慧就沒法子修福?前面與諸位講過福田,有智慧的人能夠辨別、能夠認識什麼是福田,在福田中種福,才能得福。如果把福種錯了,樣子好像是福田,其實這個田決定不能生福,在這裡面種福當然錯了。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楞嚴經》上說得好,「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楞嚴》末後有相當長一卷半的經文,給我們具體說明五十種陰魔。如果我們粗心大意去接觸,會誤以為是福田,誤以為是佛法,怎麼知道都是魔變現的。

所以在這個時代,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也搭上袈裟,也講經說法、建築道場,那不是佛道場,裡面雖然供奉的是佛菩薩的形像,佛菩薩卻不在那個地方,你若在那裡種福就種錯了。所以一定要有相當智慧去觀察如不如法,其實如不如法的標準並不困難,稍稍涉獵經論就明白。首先這個道場是修學哪一個法門?你仔細去觀察,學風是什麼?道風是什麼?這一點很重要。像天台的道場一定修學《法華》三大部,這是主要的課程,它有它獨特的學風。他們修行一定是修學止觀,止觀是定慧。初學學小止觀,深入學摩訶止觀,到最後他也念佛求生淨土,智者大師就是念佛求生淨土。

『須彌華光』,光表智慧,花表修行,智慧、修行猶如須彌一樣,那麼樣的高顯;金剛神德號當中教導我們這些事情,不能不知道。我們合掌恭恭敬敬的念這個名號,而不解其義,也只是口善而已,真實的利益得不到。想得到真實利益,古大德教我們一定是隨文入觀,隨著經文字字句句契入境界。所以他的名號提醒我們,要以智慧真實的修行,如菩薩一樣的高顯,取這個意思。第四尊:

清淨雲音執金剛神。

『清淨雲音』,就是大經中常講「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一音是圓滿音,一音是清淨音,此地稱之為清淨雲音。「雲」字在佛經中用得最多、用得最廣,它表法的意思與「妙」字相同,雲就表妙字。意思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顯示非有非無;雲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若說它無,一朵朵的雲彩很清楚;若說它有,我們現在乘飛機飛到雲端,沒有障礙,它只是像一團煙霧。所以它表非有非無,不可以說有,也不可以說無。雲也表相有體無,用有性無。教我們事上要認真努力修學,心上決定不存絲毫執著。

這一句所顯示的是說法,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特別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給我們揀選圓通,就是為我們選擇法門,哪一個法門契合我們的根機?文殊菩薩所選的是觀世音菩薩耳根的法門,「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說明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六根中耳根最利。佛菩薩度這一切眾生,就得用音聲做佛事。

我們在經上看到,世尊告訴我們,香積國的人舌根利,耳根不利,說法他聽得很困難,示現色相他也看得很困難。佛在那個地方弘法利生,就是天天請大家吃飯,一吃他就開悟,很妙﹗所以十方眾生根性很不同。我們這個世間耳根最利,因此,釋迦牟尼佛示現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在我們中國,孔老夫子也示現以音聲為教學,沒有兩樣。世尊當年教學沒有課本、沒有教科書,也沒有講義;孔老夫子當年教學也是沒有教科書,也沒有講義,幾乎完全相同。多半是學生提出問題,老師與大家研究討論、解答。世尊滅度之後,由學生聚集在一起開會集結經藏,將個人所得記錄下來,這樣流傳下來稱為經典。

這些經典佛沒有看過,靠得住嗎?靠得住,準確性極高。當時記載的時候非常謹慎,由記憶力最強的阿難尊者作為集結經藏的主席,通過他的覆講,以及五百阿羅漢的印證,證明他講的沒有錯,確實是世尊當年所說的話,這才記錄下來。孔子還有一些著作,釋迦牟尼佛沒有著作。現在諸位所熟悉的《論語》,就不是孔子作的,是孔子的學生在孔子過世之後,像佛門集結經藏的樣子,同學們大家在一起就老師平常教誨,隨著個人記憶記錄下來,編輯成書,稱為《論語》,記載夫子一生的言行教誨。所以都是以音聲為佛事,一直到現前的眾生,依舊是耳根比眼根利。

「音」最重要的是清淨音,清淨音從哪裡來?從清淨心來。心清淨,說法就清淨;心不清淨,言語就不清淨。為什麼?有顧忌,說話不敢直說,怕得罪人。現代的道場,靠信徒供養,沒有信徒經常的供養捐獻,道場不能維持。所以現在見到信徒,怎麼能不巴結?巴結信徒,盼望他常常送供養來,說話就要看信徒臉色,所以心不清淨,言語也不清淨。只有真正明白佛理的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依舊可以講真話,為什麼?靠三寶。真修行,諸佛菩薩護法,龍天善神護法,不靠人,對人還是講真話。如果說真話,把這些人都得罪不來了,當然真的有不來的人,不是沒有;喜歡聽真話的,還是不少,他來,這個道場還是可以維持下去。可見得這個世間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聽假話,還有聽真話的人;換句話說,我們用清淨心說法,不會餓死,這個要知道。

清淨心說法,如理如法的修行,如果這個道場維持不下去,餓死了,護法神就要受處分。護法神,頭一個韋馱菩薩,豈不要撤職查辦?這真的,不是假的。問題就是你信不信?真正相信,諸佛護念、護法神護持,你就什麼都不在乎了。下一餐沒得吃,心還是清淨的,一絲毫憂慮妄想都沒有,決定不會想到下一餐到哪裡著落?明天怎麼辦?不會想這些事情,還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若無其事,心才清淨。隨類說法,應當說什麼法門,就說什麼法門,這是「清淨雲音」。雖說法,三輪體空,雲就表三輪體空。這是我們從『清淨雲音執金剛神』名號中,應當要知道學習的。再看底下一句,第五尊:

諸根美妙執金剛神。

『根』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美妙,我們常講的端正莊嚴,端正莊嚴是好相。世尊所顯示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是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如果在華藏世界、極樂世界,相好光明說之不盡,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相好不一定『妙』,妙是什麼?妙是能令一切眾生見到相好覺悟;不能令眾生覺悟,相雖好,不妙。假如相好,不但不能叫人覺悟,還叫人迷惑,那麻煩大了。那個相令人生起貪愛、生起欲望,這種相是妖魔之相,不是佛菩薩。第六位:

可愛樂光明執金剛神。

『樂』是愛好、好樂;『光明』是智慧。這一位金剛神所示現的是智慧光明的德相,令人見到非常喜歡。言語是說法,說也有表演,表演中也有說法。前面清淨雲音以言說為主,此地可愛樂光明以示現為主。我們從金剛神的名號中,細細的思惟觀想,這一位金剛神一定是非常和藹可親,令一切眾生接觸都能夠生愛慕之心,同時又生畏懼之心。經文中告訴我們,這麼多的神眾只有金剛神現丈夫相,男身,向後的神眾統統是女身,女身比男身多得多。現在末法時期,我們看女子學佛比男子學佛也是多得太多了,這難怪神眾中全是女身。女身表慈悲、表覆育。男身多半現的是將軍神,非常的威武。這一位威武中有喜悅,令人接觸自自然然生敬畏心,又喜歡他、又怕他。第七位金剛神:

大樹雷音執金剛神。

這一位金剛神的德號意義非常深廣。『樹』是建樹、樹立。「大樹」,他建立的事業不是小事業,是大事業。什麼是世間第一等的大事業?以佛法救度一切眾生,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事業。不僅僅救這個地球上的人類,一個如理如法道場的建立,它的影響決定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它得到諸佛的讚歎、護念,龍天善神的擁護,都不是偶然的。影響為什麼這樣深廣?因為它是典範、模範道場。這個建樹叫大樹,偉大的建樹。

『雷音』就是念佛的聲音。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諸佛都是念佛而成佛的,符合一切法從心想生的原理。「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就是成佛。說法的音聲比作雷,雷有驚醒一切眾生之意。所以真正修行人要斷惡修善、要積功累德,到哪裡去?念佛堂,念佛堂確確實實能幫助人斷惡修善。進入念佛堂之後不會起惡念,眼之所見是阿彌陀佛佛像,耳之所聞是阿彌陀佛佛號,能將內心的妄想、執著、雜念都伏住,這就是諸惡莫作;佛像是一切相中最好的相,名號是一切音聲中最圓滿的音,如此見相聞聲,就是眾善奉行;這不是斷惡修善嗎?念念相續就積功累德,我們到念佛堂來念兩個小時,兩個小時在積功累德;念一天,一天在積功累德,你如果知道這種功德利益,不會離開念佛堂,抓住機會,認真的積功累德,將這個功德迴向法界、迴向眾生、迴向淨土,將來往生必定是上上品往生。

所以這個世間道場,我認為每一個宗派建一個道場就足夠了。我們將人力、財力、物力集中,那真正叫『大樹雷音』。我這個念頭也不是憑空想像來的,是早年曾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與明尼蘇達大學弘法,這兩個學校叫大學城。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城市,我看到這個樣子,最初想到的是彌陀村,現在想到是佛教的大學城,一個宗派就是一個城市。像我們宗派中,可以分兩個部門:一個是大眾共修的道場,一個是教理研究的道場。等於一個是佛學院,培養師資的地方,以及對全世界弘揚佛法的地方。另外一個機構,像淨土宗的彌陀村;裡面建念佛堂,是大眾共修的地方,全世界的念佛人,都可以來共修。現代交通便捷與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所以各個地方都需要建道場。為了方便大眾修學起見,那是一種不得已的作法,現在交通方便,我們再那麼做就錯了。為什麼?人力、物力分散,分散就很難收到成效。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作法,精神不變,方式一定要改變,諸位要懂這個道理。第八尊:

師子王光明執金剛神。

『師子王』是比喻,『光明』是般若智慧。有慧一定有福,真正有福的人一定也有慧。諺語中常說「福至心靈」,真正有大福德的人,心很靈,有智慧。如果說某人福報很大,而沒有智慧,那個福報不是真實的。那叫什麼福?佛法叫痴福。是有福,但是愚痴的福報,不是智慧的福報。愚痴的福報很快就享盡了。痴福之人也做許多好事,但是所作的都是有漏的福報,福報都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雜有漏心去修,將來享福的時候,也有許多不如意的事連帶一起來。中國人常講「你好福氣」,有福有氣,此話很有哲學意味,說明此福報不圓滿。圓滿的福就不叫福氣,叫福德,福德與福氣不同。

「師子」比喻百獸之王,在佛經中常常以獅子比喻佛陀,佛說法有如獅子吼。這個地方也有這個意思,但不一定指佛,一切團體中,無論大的團體像一個國家,小的團體像一間公司行號,乃至於一個家庭,其中的領導人,都可以用師子王來比喻。這個人智慧深、福報大,福與智都非常顯著,就像獅子王在群獸之中,顯示無畏的姿態,取這個意思。我們要學習著重修福修慧,唯有修福修慧不能有滿足的心。佛常教我們知足常樂,對於我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種種享受要知足,特別是在物質受用上,知足就常樂。但是修福求慧,不可以知足。圓滿的智慧福德,一定要奉獻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享受我們的智慧與福德。再看下面第九尊:

密焰勝目執金剛神。

『焰』是火焰,與光的意思相通,都表智慧,特別表般若智慧。『密』是深密。菩薩的智慧太深太廣,不但凡夫沒有辦法測度,即使二乘、權教菩薩也無法測度。佛經一般稱不可思議,就是「密」的意思。『目』是眼睛,菩薩以慈眼視一切眾生,以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看一切眾生,這種眼就叫慈眼,此地叫『勝目』;勝是殊勝,在一切眼目當中最為殊勝,在佛法中也稱為吉祥目,或者吉祥眼。這個意思就非常明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應當學菩薩,以慈悲之眼、以密嚴之心(嚴是莊嚴,深密莊嚴之心),面對廣大的群眾,這叫學佛、這叫修行。過去我們對一切人事物,總是有分別、有執著,有喜歡的、有討厭的,這是錯誤的;這種心是輪迴心,是妄心、凡夫心。面對一切人事物起心動念,就是造輪迴業,修行就是要將這些修正過來。怎麼修正?學這位金剛神的密焰,學他的勝目,密焰是真實的智慧,勝目是真實的慈悲,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最後一位金剛神:

蓮華光摩尼髻執金剛神。

『蓮花』表清淨,又表染淨不二,因果同時。開花是因,蓮蓬中同時結蓮子是果。在一般植物中,是先開花後結果,因果不同時,唯獨蓮花因果同時。又表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有許多表法的意思,都是暗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是如是。我們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出污泥而不染。蓮花,根從泥中生長,莖在水中,花開在水上面。佛將污泥比喻六道;水比喻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花開在水面上,比喻超越十法界,到達一真法界。雖超越十法界,根仍在污泥中,又表十法界與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意思多麼圓滿!用來糾正我們往昔錯誤的觀念。過去以為彼此不相關,現在我們明白十法界是一體,十法界與一真法界也是一體,息息相關。所以諸佛菩薩成道之後,還要倒駕慈航,幫助沒悟的眾生。為什麼?一體,就是自己,道理在此地。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自他不二,性相一如。這種真相,如果不是佛為我們說出,我們確實作夢也想不到。

名號中的『光』,都表智慧;『摩尼』表自在,神通如意。摩尼是寶珠,在佛家說,得到摩尼珠的人,一切受用可以隨心所欲。佛家講的摩尼珠,像西方人講的神燈,摩尼珠會變化。『髻』是高顯的意思,與一般「幢」的意思相同,都表高顯。合起來,此名號有幾個意思:有蓮花、有智慧光明、有如意寶珠,髻是樣樣都高顯。

菩薩德號中大多數都有光、有明,經常提醒我們學佛一定要重視智慧。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佛學是智慧的學問,唯有智慧才能夠破迷開悟,才能真正得到離苦得樂。摩尼髻就是得樂,這是得大自在的象徵。可是我們要知道,如果沒有真正修德,這一種殊勝的莊嚴得不到,一定要真修。

蓮花也顯示放下,放下污泥,才能長出水面。污泥表六道,如果不肯捨棄六道,怎能進入四聖法界?最後還得捨棄四聖法界,才能超越到一真法界。這是很明顯的顯示放下的利益,放下確實就能提升。我們今天境界不能提升,原因何在?放不下,守在現有的位置上。好像爬樓梯,爬到這一級,不肯再上去,上面還很高,守住就爬不上去了。我們要放棄第一層,才能到達第二層;放棄第二層,才能到達第三層。不放下怎麼行?所有的階層統統放下,才圓滿成佛。功夫都在放下,愈放下愈自在,愈放下愈得到如來果地的殊勝莊嚴。所以這一位金剛神,名號擺在最後,很有道理。底下這一句經文︰

如是等而為上首,有佛世界微塵數。

這就說明這十尊金剛神是略舉,『等』就是同類的。人數有多少?有佛世界微塵數。結語與前面舉類完全相應。前面第一句告訴我們,「復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總結也是「有佛世界微塵數」,這是總結執金剛神這一類。由此可知,這個法會之廣大,豈不是盡虛空、遍法界?釋迦牟尼佛初成道時,在菩提樹下,定中召集這個大會。如來在究竟圓滿大定之中,所有一切時空的障礙都不存在,所以他的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由此就能體會到,華藏世界是不是盡虛空、遍法界?當然是。極樂世界是不是盡虛空、遍法界?也當然是。再回頭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是不是也盡虛空、遍法界?這也是肯定的,當然是。所以要曉得,我們真正生活的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邊際,無始無終,這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我們學《華嚴》,如果連這一點都體會不到,那真叫白學了,經也是白念了。現在明白,明白之後,如何將這個理念變成實際的生活,要靠自己修行的功夫。

3、攝德圓滿 分二

【1】總彰願行

下面總有八句是讚歎金剛神的智慧德能。歎德比前面菩薩省略很多,但是比起往後諸神眾就相當詳細。金剛神以下的諸神眾,歎德大概都是一句、兩句,此地有八句。請看經文︰

皆於往昔無量劫中,恆發大願,願常親近供養諸佛。隨願所行,已得圓滿,到於彼岸。

這是讚歎他們圓滿的德行。第一句是總說金剛神的大願大行。由於願力,自自然然參加這次的法會。他們感佛陀教誨之恩,常常隨侍在佛陀身邊,擔任護法的工作;金剛神都是佛門的護法神。金剛神的數目,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顯示世尊的威德,有大福德的人中誰有這麼多護法?天王,大梵天王也不行,摩醯首羅天王也沒有這麼多護法神護持。顯示佛的福德圓滿。而佛從來不命令他們來護法,都是自動來的。佛門沒有組織,沒有一絲毫勉強人。這是受佛教誨,自動發心來護法,人數有這麼多。「皆」,表示每一個人都是的。『於往昔無量劫中』,說得很圓滿,這麼多金剛神,不是一時成就的,無量劫來。世尊累劫教化,他們發心護法。

『恆發大願』,恆發是常發,發願沒有間斷。像地藏菩薩一樣,生生世世常發大願。這些金剛神也如此,生生世世發願護佛、護法、護僧。僧包括一切如法修行之人,不一定指出家人。僧是團體的一個名稱,我們中國習慣稱為僧團。僧團就像現在社會中的一個社團。這個社團是一切社團中最好的榜樣、最好的典範,所以稱為「眾中尊」,就是所有一切社團中最尊、最貴,最值得人尊敬的。為什麼?它是和睦的一個社團。這個社團中,每一個分子都遵守佛的教誡,修六和敬。在佛家一般講四個人以上,最少四個人,在一起依六和敬修行,這四個人的小團體,就叫僧團。從四個人可以演變到成千上萬,無量無邊的大團體,像此地所說的世界微塵數,這是個大的團體,人人修六和敬。他們發願,願常親近供養諸佛,不離諸佛。佛在哪裡說法,他們就到哪裡護持。佛到哪裡度眾生,他們就到哪個地方護衛。換句話說,凡是佛菩薩示現之處,都有這些護法神保佑。

如同戒經中告訴我們,我們受持三皈,就得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這些護法神,在我們想像當中,一定是金剛神派來的。但是我們現在受三皈了,有沒有三十六位護法神保佑?不見得。為什麼不見得?我們的三皈靠不住,恐怕是有名無實。有名無實,這些護法神不來。真正有實質的皈依,雖無形式,護法神一樣來護持。由此可知,形式並不重要。形式幹什麼?形式是表演給大眾看,讓那些還沒皈依的人看到這個形式,發心來求皈依。所以形式是度根性還沒有成熟,將要成熟的人,幫助他們、提醒他們,是這個用意。著重實質的人,就要真的回頭,真的依靠三寶,才得護法神的保佑。又如戒經上所說,受五戒,我們每受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戒神,都屬於金剛神一類來護持。可是這個受戒也不是形式,要真正做到。形式受不受,沒有關係,真做到重要。所以真正的佛法,不重形式重實質;這個話,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他說:持戒,你真正做到一條,你就是受了這一條;形式不重要,要真正做到。譬如不殺生,對一切有情眾生,傷害的念頭都沒有,你做到了。你雖然沒有受過三皈五戒,是真受了,諸佛菩薩承認。

形式上受戒,找一個法師來給你作證明。世間人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定要選一個什麼法師,要選一個大德高僧。你能不能得到?得不到。為什麼?因為你有分別、妄想、執著。豈不聞佛門常講:「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受三皈五戒,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能把三皈五戒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要的是這個,不是要善知識的名望、威德。好像我做了他的徒弟,我很光榮,我值得驕傲,那就完全錯了。所以佛家剃度的師父、傳戒的師父都是屬於接引,引學人入門,佛門並不很重視。重視什麼?重視傳道的師父,我們佛家常講「法子」,重視傳法的老師。真正教導你的老師重要,這個老師要慎重選擇。至於剃度的師父、受戒的師父、傳授三皈五戒的師父,我們要以清淨心、平等心,最好不選擇。我們用真誠的心,真正發願,依教奉行,就能真的得戒。剛才講了,不重形式,你真正做到,你也得戒,這是佛承認的。

金剛神親近佛陀,佛陀是第一善知識,世出世間最好的老師,智慧、道力、神通樣樣圓滿,所以他發心親近供養。同樣一個道理,佛陀的學生無論在哪一個階層,高的為聖為賢、法身大士;其次權教菩薩、聲聞、緣覺;凡夫,像我們這些人;只要真心向道,只要認真修行,金剛神也無一不護持。他們護持佛,就要照顧佛的學生。假如你是佛的假學生,不是真學生,當然他不會照顧,也不會護持。我們一切依佛法,依法不依人,如理如法的演說,與一切善友切磋琢磨,互相勉勵,增進道業。自然感得佛供養我們,護法神供養我們,我們還有什麼憂慮?佛經中說得很好,世尊當年出世,世間人壽百歲,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就圓寂,還有二十年壽命餘福未享,留下來供養後世的出家弟子。佛二十年的餘福就能供養正法、像法、末法一萬兩千年當中出家修行的學生,行四事供養,佛這個餘福給我們了。我們如理如法的修行,決定不用擔憂物質生活,問題就是你對佛法有沒有信心。確確實實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照顧,還操什麼心?這個利益是無比的殊勝。

『隨願所行,已得圓滿,到於彼岸』。這就說明,這些金剛神,實際已經證得如來的果位,示現以金剛神的身分來護法,正是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此地我們要學菩薩恆常發願,要學菩薩的承事供養,不離開佛陀。在我們後學,古德常講不離開善友,不離開道場。道場只要真正如法,道風、學風與經論所說都能相應,就是正法如法的道場,我們修學決定不可以離開,因為善友與道場是修學最殊勝的增上緣。末法時期的眾生業障習氣深重,如果沒有好的助緣,的確很難成就。如果遇到惡緣的環境,實在說,決定隨緣墮落。有幾個人能在惡緣中把持得住?能夠堅定信心,不被境界所轉?古時候有,也不是多數,現在就很少聽說了;不要說見到,聽到都很少。所以修學的助緣,對我們這一生的成就,有決定性的影響。

【2】別顯滿相

積集無邊清淨福業。

這一句是積福。這個福是淨業,不是世間雜染業,是清淨的福業。世間人說到福報,叫「洪福齊天」,是說紅塵福報之大,這一種福報是世間有漏之福。前面與諸位說過,享福中帶有一些副作用,不如意事還是很多,可是清福則不然,清福也很不容易享,必須具足戒定慧三學的人,才有條件享清福。世間人享福都喜歡熱鬧,總以為熱鬧場所是有福之處;而清福則不然,聽不到這些喧譁,清淨寂滅,與定、慧相應,其實這才是真正的福報,這個福報把我們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欲界天就比我們人間清淨很多,色界天更清淨,再提升到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那一種清淨寂滅的境界,我們凡夫想像不到。他們所享之樂,與凡夫享的樂不一樣,我們享的樂是什麼?是五欲六塵的刺激。五欲六塵就好像毒品嗎啡一樣,打下去很快樂,快樂完了之後苦就來了。可是清淨寂滅之樂是真樂,這裡面有無量智慧、無量的神通、無量的德能、無量的功德,只有修淨業才能享受得到。底下一句:

於諸三昧所行之境,悉已明達。

『三昧』就是禪定,就是淨宗講的一心不亂。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是感受,正是正常,正常的感受。『諸』,是多的意思。正受有事有理,事的正受是自在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隨喜、恆順中成就無量功德,這功德就是此地講的諸三昧。理的正受無礙,《華嚴經》中所讚歎的無障礙法界,無障礙是理。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就是因為理事不能圓融,所以有障礙。

『所行之境,悉已明達』。「明達」是智慧現前,「所行之境」就是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我們每天從早到晚,面對著社會複雜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有戒、有定、有慧。戒是什麼?戒是守法、守禮,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合規矩,這是戒。於一切境緣當中,如如不動,不動心,心永遠清淨、永遠平等,清淨、平等就是定。清淨、平等心照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瞭通達,就是智慧現前。

這個句子總共有八句,後後深於前前,好像八層樓,修積淨福是基礎,是第一層;「悉已明達」,開智慧了,是第二層。第三句說:

獲神通力,隨如來住。

我們看到這一句非常羨慕,能夠與如來住在一起。佛在哪裡,他也在哪裡,做佛的常隨弟子,我們確實非常羨慕。可是諸位要知道,做佛的常隨弟子,一定要具備前兩個條件,那就是一、「修積淨福」,二、「安住三昧,於一切境界通達明瞭」,要有這樣的條件,才能「隨如來住」,才能做如來的常隨弟子。不具足這個條件,縱然學佛,與佛依舊有一重障礙,沒有辦法親近佛陀。也沒有辦法安住在正法道場,只是偶爾來參加一下,到第二天、第三天受不了,趕緊離開。什麼原因?業障現前。第四句: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這個境界就是入佛的境界,同佛所證。『不思議解脫境界』是《華嚴經》上所說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四無礙法界。尤其到事事無礙,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在六道三途,度化罪苦眾生,所展示的就是事事無礙。這個境界,我們凡夫沒有法子想像,正如同經上所說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沒有法子表達,思惟想像也達不到。這個境界甚深甚廣,但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曾離開我們一寸一分。這一部經自始至終所說的,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尤其是《華嚴經》最後一品,八十卷經叫「入法界品」;《四十華嚴》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所?。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入字通能、所。普賢行願品中說的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五十三參的實質內容是什麼?是我們現實的社會、現實的生活,這個不思議。怎麼會不思議?我們凡夫在現實社會中,起邪思、生惡念,造作無量的惡業,招來六道三途不如意的果報。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環境中,形象與我們沒有兩樣─生活方式,工作的辛勞,一生的遭遇,好像與凡夫沒有兩樣,但是心中從來沒有絲毫染著。不但沒有染著,而且增長戒定慧三種功夫。無論在什麼環境中,他的生活,他所示現的,如果是貧賤的生活,貧賤,沒有貪心、沒有欲望,一定非常安分守在貧賤的生活中;如果是富裕的生活,一定是以福德、智慧、慈悲,無條件的幫助苦難眾生,這是他的本分,應當要這麼做。為什麼?性德的流露。自性是慈悲,他與心性相應。這是增上戒學。於一切境緣當中,能夠保持清淨不染,如如不動,就是增上定學。對於環境中,理事性相、業因果報,了了分明,一切明達,這是增上慧學。

同樣一個境界,凡夫增長貪瞋痴,菩薩增長戒定慧,怎麼會一樣?這個境界就不可思議了。因此你要說哪個境界好?哪個境界不好?境界好與不好,與境界不相干,全在於自己的心,境界沒有好醜。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說過,「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沒有好壞,都是平等的。如果隨順眾生知見說,理平等,事不平等。隨順諸佛如來、法身大士,說真話,理平等,事也平等,這就不可思議了。真的,事也平等,相也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你為什麼沒有見到平等?你的平等心沒有現前。如果平等心現前,見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定是平等的,這是事實真相。由此可知,相隨心轉,真的隨心轉,如果我們能夠把八識轉變成四智,就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你以妙觀察智看一切事件,突破一切障難,事實真相就見到了。你用平等性智對一切人事物,一切人事物無不平等,統統是境隨心轉。我們今天看到境界不平,覺悟的人回頭了,知道自己錯了,自己還是輪迴心;八識就是輪迴心,起心動念還在分別、執著,造輪迴業。自己必定生起慚愧心,生起懺悔心、改過心,要真修!

修行在哪裡修?絕對不是在境界上修,是在心地上用功夫。相宗所謂「轉八識成四智」。那是否我們必須學相宗?不需要。我們修淨土懂得這個原則,就用執持名號的方法修。將每個念頭轉成「阿彌陀佛」,將妄想分別執著都轉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四智菩提,一句名號將八識不知不覺的就轉成四智菩提。因此,念佛與法相有什麼分別?沒有分別。若說念佛與法相不一樣,有分別,那是用妄想、分別、執著之心,這樣的修學,兩邊都失了。念佛這個法門如果修不好,法相轉識成智也修不好。為什麼?根本在於錯用了心,什麼地方用錯?用妄想、分別、執著就錯了。無論修哪個法門,無論學哪個宗派,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絕對正確。用心純正,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成無上道。《金剛般若經》上說「法門平等」,這話是真的,真的是平等,無二無別。不平等都是我們的妄念造成一切不平等。不平等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修學上無量無邊的障難,生活中更帶來許多災禍,歸根結柢全是錯用了心。不思議解脫境界原來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當下。希望通過《華嚴》的學習,我們稍稍能夠領略到這一層義趣,不但對修學有很大的幫助,對現前生活也帶來了真正的幸福。下面一句:

處於眾會,威光特達。

『處於眾會』,置身於一切團體大眾之中。人是社會動物,不能離開社團獨立生活。一天到晚所接觸的各行各業,每一個行業,就是佛經中講的一個團體,佛法名叫「一眾」,這一類;我們現在叫一個行業,一個社團。在這個團體大眾之中,我們的儀容、風度光彩,所表現出來的,人家一看,與其他的人就不一樣,就感覺到你與眾不同:充滿了智慧,充滿了福德,有威儀—『威光特達』,威是威德、福德,光是智慧,特是特殊,達是明顯到達,使與會大眾都能夠感觸得到。這一句是度眾生、接引眾生的方便,這是第一。這件事情,並不在於有崇高的地位,也不在於有很大的財富。沒有地位、沒有財富,但是有高度的智慧,崇高的德行,在團體廣大群眾當中,一樣令人景仰。諸佛菩薩以這個方便接引眾生,讓眾生見其色相,聽到他說話的音聲,生歡喜心、生景仰心。就是這一句中所說,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第六句:

隨諸眾生所應現身,而示調伏。

這些法身大士,他們的修學及斷證功夫接近圓滿,前面說了,「已得圓滿,到於彼岸」。如果就這兩句話來說,是已經成佛了。已經成佛,但是不住佛位,退回來作菩薩,這叫倒駕慈航。菩薩又示現作金剛神,作佛的護法,作佛的常隨眾,也是倒駕慈航。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正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已得圓滿,到於彼岸」,他們都是佛,無量無邊諸佛來擁護,示現作菩薩,示現作護法,示現作種種神眾,示現為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幫助佛教化眾生。

在執金剛神這個團體,這些倒駕慈航的諸佛,『隨諸眾生所應現身』,應當現什麼身分,他就示現什麼身分。應以執金剛神的身分出現,他就示現這個身分。所以說,法身大士個個神通廣大,在此地現金剛神的身分,在他方又現別的身分。《普門品》中三十二應,《華嚴經》末後五十三位善知識,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也可以同時現無邊身,同時現一切身。如何示現?隨眾生的念頭示現,眾生有感,他就現身。他自己從來沒有一點意思,才能普遍現種種色身。如果自己有一點意思在,那就一個身都現不出來,那「一點點意思」就是障礙。多數人很想得神通自在,又不肯把障礙除掉,怎麼能成功?所以我們要學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自己沒有絲毫意思存在,與法性就相應。性空寂,有一念意思就不空,就不寂,當然不相應。

隨類現身的用意何在?在調伏眾生。無論示現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表演這件事;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從迷惑顛倒、從惡業中回頭,真的是回頭是岸。所以他的示現是『調伏』,調是調順眾生的理念,調順眾生的思想見解,把他的錯誤調正過來;伏是幫助眾生降伏煩惱惡業。第七句︰

一切諸佛化形所在,皆隨化往。

佛沒有身,菩薩也沒有身;不但菩薩沒有身,聲聞、緣覺也沒有身,所以他能夠化無量無邊身。過去我們初學佛法的時候,總以為小乘大概距離我們凡夫不太遠。佛在經上說過,他的煩惱斷了,習氣還沒有斷,好像距離我們很近。我們這種妄想、分別、執著錯了,怎麼知道?讀《金剛經》,佛告訴我們,初果須陀洹已經不著相,須陀洹沒有以為自己已經證得須陀洹果。如果他自己說,我已經證得須陀洹了,他決定沒有證得。換句話說,佛在《金剛般若》上告訴我們,初果已經不著相,何況初果以上的聖者,豈有著相的?不著相才能超凡入聖,決定沒有著相的聖人,或著相的聲聞、緣覺、菩薩。如果有,那是示現的,正如永嘉大師對六祖所說,「分別亦非意」,那是不思議境界。只有凡夫著相,六道凡夫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人,還是著相。所以無想天的天人比不上須陀洹,須陀洹已經不執著身是我。

『一切諸佛化形所在』。佛到哪個地方化身?三千年前,在印度出現的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佛。為什麼叫應身?眾生有感,佛應化而來。那個時代根本沒有佛法,眾生如何能感?眾生觀念中從來沒有佛,為什麼會把佛應來?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眾生之感有兩類:一種叫顯感,一種叫冥感。顯是很明顯的,我們心裡有所祈求,佛來應了,這個感應道交很明顯。冥感是自己都不曉得,自己好像沒有求,但實際上有求。求什麼?在印度當時那個時代,是宗教之國,佛在經上講有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不是罵人、不是歧視,外道的意思是心外求道,所以他不能證道。道不在心外,這些修道的人,全都是心外求道;換句話說,有能求、有所求,有能修、有所證,有修有證就是心外求法,所證的不是真的果報。

那些修行人,把四禪天當作大涅槃。涅槃這個名詞不是佛家的,是古印度的教派中共有的。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他們修行所求的,就是要求不生不滅。但是他們誤以為到四禪天,或是到四空天,就是不生不滅。實際上,他們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還要往下墮落,因為他上面沒有了,只有往下墮落。這個時候心裡就懷疑,世間沒有真正的大涅槃;希求大涅槃,結果是非常失望,那一刻起的念頭就是感。佛看到這些人有這個念頭,他就來應了。你們求涅槃,求不生不滅,真有不生不滅,但是你們方法、理論錯了。所以佛就應現在這個世間,以滿足這些人希求大涅槃的願望,佛怎麼不是感應而來的?

佛所現的身相,隨著眾生的業感不同而不一樣。在這個世間示現人身,因為他的目標(婆羅門、瑜伽、數論、六師外道)都是出家人,大多數古印度修行人都是出家人;所以佛也示現一個出家人的模樣,出家人好度出家人。如果佛示現在家人的身分,因為這一些出家人沒有真實智慧,依舊有分別、執著,一看你是在家,比出家矮一大截;再有智慧、再有德能,出家人也不相信。你是一個出家身分在他面前,他沒有話說了。這個障緣、習氣,一直到今天還存在。譬如上台講經,出家人講得實在不好,大家聽了都鼓掌,很恭敬;在家人在台上講得很好,大家恭敬心仍生不起來。在家人,與我一樣,在他心目中沒有分量。所以在家人想得到在家人的景仰,你的表演要比出家人好很多倍,他對你才會起恭敬心。你與出家人一樣,他瞧不起你;你比出家人好,好不了很多,他也瞧不起你。這是我們都能夠理解的,我們都常常見到的。

佛調伏眾生,確實有無量的善巧方便。示現色相,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分。隨機說法,應當說什麼法門,佛就說什麼法門。如果佛一個人來做這件事情,他的障礙一定非常之多。這個障礙不在佛那一邊,在眾生這一邊。眾生好疑,疑心病很重,不肯相信。要用什麼方法斷一切眾生的疑惑?一定要「千佛擁護」。這些諸佛如來,示現做佛的弟子,有出家,有在家,一個個聰明智慧,高出人天;一個個的德行、容貌、體相,人天所不能比。這麼一大群有智慧的人,都跟釋迦牟尼佛學習,都做佛的弟子,讓這個世間眾生一看,他的弟子都這樣好,那老師一定更了不起,對老師產生信心。執金剛神「皆隨化往」,幫助佛教化眾生,他們的任務是幫助一切眾生對佛生起清淨的信心。也有示現破壞的,例如提婆達多專門說佛的壞話,最後引起公憤,他無可奈何知難而退。這是從反面示現,讓那些對佛有疑惑的眾生,最後都能夠改過自新。所以都是諸佛如來大權示現,都是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的功臣。就與唱戲一樣,這台戲表演得很好,戲台上角色有唱正派、有唱反派,他們都是來唱戲,不是真的,都是來表演的。表演得非常逼真,讓我們芸芸眾生從看戲當中覺悟。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末法時期,皈依三寶作佛的弟子要明白,我們這一生也是在演戲,也是演給社會大眾看的。要演得很逼真,要演得很如法,我們的劇本是什麼?釋迦牟尼佛的《大藏經》就是我們的劇本。依照劇本演戲,有緣多演幾天,沒有緣早早收場。時間的長短在於緣,緣是看觀眾有沒有興趣。諸佛菩薩在六道中捨身受身,不為自己,為眾生。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契入這個境界,就能像這些菩薩一樣,捨身受身也是表演,也是做給眾生看的。這個身相與自己毫不相關,對自己來講,完全沒有相。這個話很不好說。明明有相,不過,有相與無相是一個相。如果說沒有相,身相都沒有,尚可思議。若說有相就是無相,無相就是有相,這就不可思議了。《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有相,空是無相;空與有是一不是二,這就不可思議了。

一切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的身相,即有即無,非有非無,有無是一不是二,這才入得了境界。如果把有、無分作兩件事情,永遠入不了境界。入不了境界的人是六道凡夫,契入境界的人才是佛菩薩。我們學佛真正的成就是「入佛境界」,《法華經》上講「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入佛境界,也就是入「空有不二」;《維摩經》上講「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佛知佛見,就是如來境界,不二就是一,也叫「一真法界」。這才是真實的功夫,真實的受用,我們學佛真正有所獲,真正有所得。得到什麼?得到無所有,得到不可得,得到的是空有不二。楞嚴會上說得很有味道,「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得的是無所得。得與無所得是一不是二,所以稱之為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理很深很深、很廣很廣,諸位同修要很冷靜的去想想,這才是我們修學佛法之所求,真實不虛。末後第八句︰

一切如來所住之處,常勤守護。

最後這一句把護法的意願說出來了。『一切如來所住之處』,此地我們要特別注意「住」字。經典一開端都說,「一時佛在什麼地方」,從來沒有看到佛住在哪裡。此地住的意思就很深了,住怎麼講法?佛法住持的所在處,執金剛神有責任在這裡『常勤守護』。世尊弘法利生是應機的,機緣盡了他就示現入般涅槃。佛雖不在世間,佛法在這個世間還要住一段時期。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八十歲入滅,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八十歲圓寂。圓寂之後,他老人家的「影響力」(用這個名詞,諸位容易懂),他的智大、德大、能大,所以影響深遠,他的影響力是一萬兩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這一萬兩千年叫「住」。佛雖然不在世,這一萬兩千年,佛陀發願影響的範圍之內,護法神要常勤守護。所以經文不用「在」,在就不是這個意思,而用「住」。現在釋迦牟尼佛入滅已經三千年了,只要我們的知見、我們的修學與經論相應,就是如來所住之處,正是與《無量壽經》中所講的「佛所行處」意思完全相同。

佛所行處就是佛陀教育推行之處所,指佛不在世的這個時代。並不是說佛在世,就有護法神守護,佛不在世,護法神就不來了,不是的。佛法影響的地區、影響的時代,這些護法神發願永遠在這裡守護道場。「常」是永遠,不間斷;不但守護,「勤守護」,很勤奮的沒有懈怠。此地,我們特別要著重的就是與法相應。清涼大師註解的這一句「護法住處」,與我說的意思完全相同,不是護佛在處,是護佛法的住處。執金剛神這一段,就介紹到此地。請接著看第二個社團,身眾神。

【書籍目錄】
第1頁:緣起 第2頁:(一)金剛神眾
第3頁:(二)身眾神 第4頁:(三)足行神
第5頁:(四)道場神 第6頁:(五)主城神
第7頁:(六)主地神 第8頁:(七)主山神
第9頁:(八)主林神 第10頁:(九)主藥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