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普賢行願品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普賢行願品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第三十一卷

[日期:2010-08-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四面,「淨土願」,「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這有兩首,這兩首如果乍看,看不出淨土的意思,仔細觀察才真正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淨土;這與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有密切的關係,註解裡面也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了,諸位一看就明瞭了。可是經文裡面確確實實含著有清淨的意趣在其中,前面一首是完全講的法界性,正如大經裡面告訴我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性要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本體,法界性就是法界的本體,而法界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大,所以這是時空所含的一切法就叫做法界。第一首裡面也就如同我們前面所念過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這在我們初學佛的人看起來實在是不可思議。「我能深入於未來」,未來還沒有到,這是講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有這一句當然也就能夠深入到過去,換句話說,過去、現在、未來原本是一不是三,迷了的時候好像是有三際,悟了的時候是一,一真。嚴格地來講真正要找過去、現在、未來的界線是找不到的,你看金剛經上不是說三心不可得,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找三世也找不到,相有,理沒有;迷有,悟了沒有,佛法之所求就是求覺悟。

底下給我們說出來了,他怎麼能夠深入呢?「盡一切劫為一念」。前面我跟諸位說過華嚴上講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我把這一句說過;而經的一開端給我們講一真法界,你看全都是講的一,一真、一音、一念,都是講的一,而我們念佛這個法門就直接了當修一,一心不亂。整個法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所入,一心不亂是能入;我沒有照華嚴經講,華嚴經講普賢行願是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但是普賢行願你搞不清楚,你不曉得什麼叫普賢行願,所以我拿彌陀經的說法,你容易懂,其實一心不亂就是普賢行願,而是普賢行願最方便的一個修學法,那就是念阿彌陀佛。如果真正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了,一句阿彌陀佛裡面決定圓圓滿滿包含了十大願王,普賢行願一條都不漏,你把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好。

如果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看看普賢行願品一條也沒做到,那保證你那句佛號沒念好,你念好了是一不是二,為什麼呢?因為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那個一心不亂也是往生極樂,決定沒有兩樣。所以你要想到未來,或者你要想回到過去,用什麼方法?一念就行了,這在理論上講,我們能相信的,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為什麼呢?一沒有界線,二念就有界線了,有界線就過不去了,你想回到過去,不可能,你想到未來也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你有二念,你有三念,三心二意,那是界線,有了界線就沒有法子通過;界線消除了,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面前、都在現前,說深入已經是多餘了,原本就在面前,諸位要好好地去想這個道理。

我們今天與十方諸佛法界不能交通,大經上常說十法界一現九隱,我們現在是人法界,人法界現前了我們看得清清楚楚,其餘的九法界見不到了,一現九隱。如果我們生天了,天法界現前,人法界就沒有了,看不見了,那麼九法界還在不在呢?在。為什麼它隱了呢?因為你有界線,你要把界線整個消除了,十法界統統現前,統統現前就是一真法界,所以我們講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法講無上正等正覺,如何才能證得呢?一念就證得,二念就不行啊!我們平常講一般人三心二意,這講凡夫,其實講三心二意不僅是凡夫,小乘聲聞、緣覺也如此,權教菩薩還是如此,都用三心二意。三心是講心意識,是講這三心,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是講第六識,權乘、聲聞、緣覺、六道凡夫統統用這個心,叫妄心。

一念是真心,一念不是妄心,什麼人用一念呢?實教的菩薩,真菩薩,不是假菩薩,真實的菩薩,也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那些人用的什麼心呢?他用一心,換句話說,只要你肯用一心,那麼你就是圓初住、別十地的菩薩。你還要用三心二意,那麼你就是凡夫,修得好的也不過是權教二乘而已。由此可知什麼叫修行?就是會用心,會用真心的就行了,那就要真修行。「盡一切劫為一念」,字面上的意思是念劫圓融,一劫時間長,一念時間短,長時間跟短時間是一不是二,所以他才能入過去,他才能到未來,在時間上無有障礙了,事事無礙了。「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一切劫、現在一切劫、未來一切劫;如同我們在過年時候所念的千佛懺,就是千佛名經,它講三千佛,過去一千佛、現在一千佛、未來一千佛,諸位要曉得佛這種說法都是隨順眾生方便說,因為在眾生境界裡頭確確實實是如此的。

佛說法如果在大分可以分為兩大類,就是佛依二諦而說法,二諦就是真諦與俗諦,俗諦就是隨順眾生的知見來說的,真諦是隨順他自己所親證境界而說的,但是諸位要曉得真俗不二,這是我們很難懂得的。講真、講俗,我們都比較容易接受,講真俗不二這就不容易接受了,此地完全講的不二法門,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我們很不容易體會,道理就在此地。第一首就是講的同體淨,一多相即,念劫圓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諸位要知道這是我們原來的境界,我們今天看到這是神通廣大不可思議,那裡曉得我們的本能本來是如此的;現在搞得處處有障礙,搞得這麼可憐,應當要慚愧呀!為什麼落到這種地步呢?就是我們不會用心,錯用了心,用的是妄心,所以我們的分別愈多、執著愈多、妄想愈多,痛苦愈多,這個我相信每一個同修都能體驗的到的;你分別少、執著少、妄念少,你的精神就愉快,你煩惱就少。煩惱從那來的?不是外頭人給你的,是你自生煩惱。

譬如外面人罵我,罵你,你接受了,你生煩惱,你聽了你接受了,等於他送禮給你,你接受了;你要不接受,你怎麼會生煩惱?他罵別人,你為什麼不生煩惱?你也聽到了,罵的是他,我不生煩惱,為什麼呢?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若無其事了,罵他嘛!名是假名,執著我叫淨空,我的身淨空在那裡?你找找看。每一個細胞裡找不到,假名啊!名是假的,執著名字罵也罵不上;執著這個身體,身體是假相,四大五蘊和合的假相,身,身不是我,在身裡頭找我也找不到;所以人家送禮,你樂意接受,那有什麼辦法?這沒有法子,這是你自找苦吃;你要不接受,你就得大自在,所以你用妄心就接受了。你用真心,真心裡頭一法不立,六祖說的很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真心,真心裡頭本來無一物,什麼都加不上去,所以他自在,所以學佛的人要會用心。

再看底下經文,「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這兩句就是自在淨,必須自己要到一念,我們現在用的方法,用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就是訓練我們一念。我們現在一下想恢復到一念不容易,為什麼?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這個力量太強了,行、住、坐、臥,那個妄念都會起來,你愈是不讓它起來,起來得愈多,你壓不住的,這就是習氣,用什麼方法來求恢復到一念呢?用這一句佛號,所以這一句佛號是手段,不是目的,是方法,當我們妄念起來的時候,你不要去照顧這個念頭是善念還是惡念,該起來還是不該起來?不要理會這些,統統不理,念頭一起來立刻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使你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阿彌陀佛,這也是一念,但是這不是真的一念,相似的一念。從相似的過程才能夠證到真實的一念,真實的一念裡頭是無念的,如果我們想到無念,那無念還是一念,還是一個錯誤的念頭,不是真正的一念,真正的一念是有念無念都沒有;不但離一切有念,也離無念,這才是一念。

到一念的時候就見三世了,過去、現在、未來,這是講時間。「所有一切人師子」,這是佛,人中之獅子,這是用來讚嘆佛的,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你都見到了。諸位要記住一念就是清淨,二念就不淨了,所以心淨則土淨,這淨土願從這兒來的。句句裡頭都含著有清淨的意思,註解裡頭一句一句都解釋得很清楚,諸位自己去看,我提示給大家重視一念。我們講功夫、講修行的綱領都在一念,時時刻刻不要把一念忘掉了就好,那麼在我們現階段當中就是時時刻刻不要把阿彌陀佛忘掉了,所有一切念頭統統都歸到阿彌陀佛。「亦常入佛境界中」,常,因淨,常是不間斷;境界是相淨,這也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心淨了,身就清淨,身清淨,你心裡面沒有煩惱,身沒有病痛。身有病痛,身不清淨;心有煩惱,心不清淨,這是功夫啊!這是事實的真相,身心清淨,外頭境界沒有不清淨的,於是淨土立刻就現前了,這也是華嚴上給我們講的原理原則,境隨心轉。

楞嚴上佛也說的很明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所以我們要轉境,不要被境界所轉,怎麼個轉境法呢?我昨天的比喻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今天重複再說一遍,多說幾遍不要緊,大家要牢牢地記住,要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待人接物去轉境界,你會轉了,你就是佛菩薩。境界裡面總有一個是順自己意思的,一個是違自己意思的,順、違兩種境界,我們說一個是善緣,一個是逆緣,兩種境界;兩種境界當中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六根接觸,對於境界了了分明,這是增長智慧,如如不動,那就是一念,在這裡練一心不亂,這就轉境界了。這了了分明是真的了了分明,不是說我們聽話聽得清楚,看得清楚;你所看的不見得看到真實的,你往往只看到一個粗淺的相,你沒有看到究竟相,真正能看到究竟相、圓滿相才是了了分明,那麼這都是用心的關係,因為你用一念,所以你用的是清淨心,你才能夠真正看得到。

正如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講華嚴常常提醒同學們,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行為,我們從早到晚接觸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那就是五十三參,華嚴把它歸納成五十三類。你不要以為善財童子很幸運遇到這麼多善知識,我沒有遇到,其實善知識一天到晚圍繞著你的身邊,你自己不認識,有什麼辦法呢?你沒有法子嘛!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順境裡面我們對於順的體相用、因緣果報事理,如果拿法華經來說十如是,你全都看清楚了,這才叫了了分明;只看到相、只看到事,不曉得性、不曉得理,你不圓滿啊!你看到樣樣看清楚,這才是了了分明,了了分明怎麼樣?自己如如不動,決定沒有在境界相裡頭起心動念分別,沒有;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而又了了分明,諸位想想那個境界就是佛菩薩,境界才使我們成就無量的智慧、甚深的禪定。所以修行就是在境界裡會不會用心,佛法就怕你著相,所以大乘佛法自始至終就是破執著而已,離一切分別執著,真相就大白了,這樣才是亦常入佛境界中,這個境界是諸佛如來的境界。

你能入佛境界當中,你不是佛,誰是佛呢?如果我們不會用心,會用心,我們眼前的境界實際的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在那裡?就是我們實際生活,見色聞聲無一不是,前面給我們講的「一一塵中塵數佛」,都在為我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全都是事實,都在為我們轉妙法輪,是我們心裡頭起心動念自己生的障礙,把一切如來的妙法給障礙住了,自己不見不聞,如聾如癡。那麼要入境界,不但一念,要保持你的一念,這樣才行。「如幻解脫及威力」,這一句裡面有兩個意思,如幻解脫是果清淨,解脫是清淨,解脫還如幻,特別是在本經裡,地上菩薩所證的境界幾乎統統都有一個幻字,沒有離開幻的意思。

這是給我們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相有體無,體是空的,所以這個有叫幻有,不是真有,你要曉得一切法是幻有,你的受用就自在了,為什麼?你不執著了,就是你在一切法裡頭沒有得失的執著,你就不造業了,你就不迷惑不造業,不生煩惱,不受果報,那麼你在一切法裡頭遊戲神通,你自在呀!不是說一切法不能享受,一切法可以享受,應該要去享受,你可不能執著,你執著就生煩惱了。要曉得一切法了不可得,就如同我們作夢,夢是假的大家曉得,為什麼呢?因為夢的時間短,醒過來曉得我作了一場夢,原來是假的。如果你在夢中忽然覺悟了我現在在作夢,那你在夢中可以盡量去享受,夢裡頭得到黃金你也不會歡喜,為什麼呢?你曉得那是假的,你沒有得的觀念。夢裡面夢到老虎要吃你了,你也很慷慨,好吧!我就發個慈悲心餵餵你吧!因為你曉得假的,我並沒有死,就遊戲神通了。

我們現前的人生實在是夢境,因為它時間長一點,你還沒有發覺到你現在在作夢,如果你一旦要覺悟到原來這個世間有如夢境一樣的,你對於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也可以盡情地去享受,決定在這裡面不起執著的念頭。我在講席裡也常常說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切萬物,拿現在的話說,我們有使用權,不能有所有權,有所有權就糟了、就壞了;使用權真的,所有權假的,那一樣東西是你所有的?沒有一樣東西是你所有的,你要說你所有的,只是一個虛妄錯誤的念頭,你認為這個東西是你所有,其實沒有一樣,連身體都不是的,身體也是我們使用的,也不是我們所有的,何況身外之物!為了所有權爭得頭破血流,一天到晚搞煩惱,不值得!大錯特錯!那叫迷惑顛倒。如果把得失心打掉了,你的煩惱可以說去掉了百分之八十,煩惱去掉百分之八十,罪業也消了一大半。

記住,不是說人到死了,這才曉得是一場空,其實我們每一天晚上都要死一次,你睡著的時候不是跟死人一樣嗎!睡熟的時候,人家把你身體抬走都不知道,每一天都要死一次,你還不覺悟!當你睡熟的時候,這時候想想那一樣東西是你的?你所有的東西在那裡?你已經去作大夢去了,這個現實世界你完全已離開了,你的夢境當中現了,這個世間隱了,就跟一現九隱的道理是一樣的;你睡著夢境現前了,我們這個世界隱了,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東西是你自己的。諸位常常去想想這個道理,你才能真正體會到菩薩如幻解脫,他一切受用得大自在,絕對沒有一樣他所占有的,包括他的身體,身體也不是自己,那麼什麼是自己呢?再告訴諸位,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一法不是自己,這是太妙了,太奇妙了,這個你也不容易體會,也很難懂得,我們還用作夢作比喻。

如果你一旦發現了我是在作夢,你想一想夢中所有的境界是不是都是你自己?夢是你自己心變的,那麼夢境裡頭那一法不是你自己,夢中有你自己的人,也有別人,也有山河大地,你想想看那一樣不是自己!這個時候全心即夢,全夢就是心,心是體,是能變;夢境是所變,是相分,是現相。佛法裡面常講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講心,能變的是心,是真的,所變的大境是妄的,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入這個境界就叫證得了清淨法身,法是萬法,萬法就是自己。

所以到了一念、一心,這個一心講理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他是什麼是自身?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這叫法身,法身不生不滅,我們那一個都有法身,可惜你迷了法身,悟的人是悟法身,迷的人迷法身,所以說迷悟不二。迷的是這個,悟的也是這個,並沒有說悟了會多一個,沒有,迷了會損失一點,沒有;你迷的時候一樣也不少,你悟的時,一樣也不多,也沒有增加一點兒,迷悟不二啊!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講這麼一樁事情,入這個境界得大自在,解脫就是自在。及威力,這一句就是講受用淨,威是威德,也就是能力,不可思議的能力,這個宇宙萬有沒有一樁事情你做不到的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自性的本能。

譬如我們常常讀西方淨土,華嚴經裡頭所顯示的更不必說,西方淨土常講的那邊是七寶池八功德水,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衣食自然,想吃什麼東西,這個東西馬上就擺在面前了,這就是威力。吃完了之後,它變化掉了,也不要去洗就沒有了,吃完了就沒有了,也不要洗碗洗碟子,用不著。這個道理今天科學家的能與質的轉變,我需要用了,把能力變成物質,我來享受;我不要用了,物質馬上又恢復能力,沒有了,這個多自在!我們今天科學家曉得這個理論,但是不知道怎麼變法,佛告訴我們怎麼變法呢?一心就能變,我們現在用妄心,不行,變不出來,一心就恢復這個能力了。我們今天遠一點距離要坐飛機,還要飛上多少個鐘點才能到,你看用一念,盡虛空遍法界一念之間他就到達了,不須要藉任何機械,一念之間就到達了,這個地方身體不見了,那個地方身體現前了,妙啊!實在太妙了!速度是遠超過了光速,這說的威力,威力清淨,所以在這個裡面是無有一法而不清淨。

這兩首偈可以說把淨土的體相用都給我們說出來了,註解希望諸位自己去看。再看下面一首,「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一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這是講「承事願」,就是親近諸佛如來,或者我們講親近一切善知識,意思都一樣的。前面這一首完全講境界,「一毛端極微中」,這是太小太小了,前面我們說過微塵,微塵已經很小很小,在金屬裡面可以通過的;金屬我們現在講密度最大的,在這麼大的密度裡面它還是可以自由通過,沒有障礙,可見得微塵之小。極微比微塵更小,在佛法叫鄰虛塵,沒有比這更小了。微塵再分就叫做極聚極微,極聚極微再分就是極微之微,此地就是極微之微,佛法常講的鄰虛塵,與虛空做了鄰居了,就是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沒有了,就是虛空了。

這樣的微塵裡面還出現三世莊嚴剎,剎是剎土,剎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佛的教化區,清淨莊嚴的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在那裡?在極微之微的裡面,極微之微的微塵沒有放大,大千世界也沒有縮小,大小不二,這個品題就是入不思議境界,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是我們應當要相信這是一個事實,絕不是妄語,是佛的現量境界,不是從理論上推測的,確實是現量境界。「十方塵剎諸毛端」,像前面所說的那是一毛端出現的三世莊嚴剎,十方像這樣的毛端極微是無量無邊,這些毛端極微之中所現的當然是無量無邊的三世佛剎,普賢菩薩說他都能夠深入,都能夠參與去莊嚴諸佛淨土;像我們念迴向偈莊嚴佛淨土,他是每一尊佛的淨土他都到了,一個也不漏,諸位要曉得這些都是從一心裡面所顯現的,一心是寶啊!世間那些財寶是假的,一心是真正的寶,應當要修一心。

「所有未來照世燈」,照世燈就是指佛,佛的別號。「成道轉法悟群有」,這些諸佛示現成道的時候,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示現成佛之後必定就是教化眾生,轉法輪,轉法輪就是教學,前面跟諸位說過了,教學的目的是覺悟群有,有就是指眾生。眾生,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我們常講這三有;有是有業因,他就要受果報,你有欲界的業因,你就到欲界去投生受生;你有色界有,那你就到色界天去做色界的天人,所以稱之為群有,佛說法令三界六道一切眾生開悟,這是佛陀教學的目的。「究竟佛事示涅槃」,教學圓滿了,教學這個事情完畢了,最後示現入般涅槃。那也許有人要問了,我們這些人都還沒覺悟,佛為什麼不常住在世間,教了那些人,把我們漏掉了,他怎麼可以說是教學圓滿了呢?教學究竟了呢?諸位要知道佛來這一次,當時講根熟的眾生,他的對象是那些人,那些人個個都得度了,他教學就圓滿了,我們這些人根性太生疏了。

好像譬如我們種果木樹,我們今天到果園去採果子,我們一看樹上那些熟了,我們就先採了,採完了,我們就回來了,還有沒有熟的,等下一次再去。那麼釋迦牟尼佛當年出世的時候住世八十年,應該得度的就是根熟的眾生,一個也不漏統統度了,剩下我們這一些生果沒有熟呀!所以他採不去。雖然生的,佛還有正法、像法、末法,還有這三個時期,佛法還留在世間,就是經教遺留在世間;如果在這一段期間當中根熟的也能得度,佛雖然不在世,依照佛的經典來修學一樣成就。那麼現在根熟的人是什麼樣子呢?其實根熟的人看得出來,具足百分之百的信願,這個人就是根熟了;如果對這個還有懷疑,他根還沒有熟,還要等到下一次。

如果今天你在佛法深信不疑,尤其是淨土這個法門,佛滅度之後真正能接引根熟眾生,諸位要曉得只有這一門淨土法門。禪行不行?不行,其他任何法門都不行,只有淨土法門。所以佛在大集經裡說末法時期淨成就,所以多少在禪宗大徹大悟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密宗許許多多大德也修彌陀法門,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對於淨土法門深信不疑,發願求生,這一生當中沒有不去的。只要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得度了,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度他們那些弟子,那種成就沒有兩樣;不但沒有兩樣,在我自己感覺當中比他當時度的那些弟子還要殊勝,成就還要殊勝。為什麼?那些人是佛親教才得度的,我們現在是從遺教當中也能成就,這換句話說自己善根、福德、因緣遠超過佛在世的那些聲聞、緣覺,確確實實超過。如果你信心不足,願力不切,那你就不行,你就不如人;你果然是深信切願,超過當年那些羅漢們。

那麼再跟諸位說明根熟的相決定不夾雜、不間斷。昨天有一位老居士給我說他看到了一本雜誌,雜誌裡寫的六祖大師出世的那些神奇的故事,他來給我說,要拿來給我看。我就告訴他我不看,我也不要聽。他說為什麼?我說我一句阿彌陀佛就好,六祖大師怎麼示現他的,與我不相干。他說那這些雜誌那麼多人看?那是他,我不看,我只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不要說連雜誌都不看,我跟諸位說過了我現在除了華嚴經跟彌陀經之外,我什麼經都不看,看多了,夾雜了;心已經不清淨了,還要搞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不叫自找麻煩嗎!古人講得好,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我們今天不但事少知道,人也少認識,連經文都少看。佛的千經萬論不是給一個人看的,不是給你一個人看的,你看看佛所講的一些經都是那個人啟請,一說他就開悟了,他就證果了,可見得一部經是對一個人的根性,不是對我們說的,我們在一切經裡頭對了自己的根機了,一部就夠了。

有一部彌陀經行了,足了,那麼我用華嚴經是助修,幫助我修淨土,彌陀經是正修,正助雙修。因為常常可以展開華嚴經來對一對自己的境界,華嚴經上說得詳細,我們現在自己功夫進展到什麼境界了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華嚴經是我們現在的淨土,你要是入了華嚴,現在是淨土,我們這是凡聖同居土,我住的是淨土,你們住穢土,我住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是未來的淨土,現在已經淨了,未來當然更淨;現在不淨,想未來能得淨土,不大容易,所以現在就要得淨土。這是給諸位說明什麼叫究竟佛事,佛事就是教化眾生,究竟就是圓滿。所以我們自己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根熟的眾生,這個最重要;別的人有沒有根熟,那不重要,自己有沒有根熟,這一生是不是決定可以往生,我們這個身是不是在娑婆世界最後身,這個重要,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

當你要是幫助別人,助佛弘化的時候,接引別人,你看看那一個人根有沒有熟,你也從這裡觀察;他的信心堅不堅定,願力懇不懇切,修行夾不夾雜,如果修行真的深信切願,不間斷,不夾雜,這個人上上根性。要修多久有成呢?三年一定有大成就,不要多,三年決定有大成就,有不可思議的成就;不成就你去檢討一下總是或者是信不深,願不切,行裡頭夾雜。夾雜世間法不行,夾雜佛法也不行,世出世間法都不能夾雜,你才能真正成功。末後這一句是總說,「我皆往詣而親近」,普賢菩薩親近承事諸佛如來,也沒有一尊空過了的,這些文全都是給我們講不思議解脫境界。

再看末後第十「成正覺願」,文一共有三首,「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這個文裡頭有十二力,前面九種是講業用,後面三種是結因成果,這個註解裡面有。在業用,業就是事業,換一句話說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行動,或者講活動,活動裡面得到大自在。第一個他有速疾周遍的能力,速疾是快速,十方諸佛剎土他想到那裡去,他就到了,他有這種能力。而且還能回到過去,又能夠到將來,三世十方他通達無礙,而且隨念都能夠到達,可見得他活動的力量真正是不可思議。

道理前面都說過,諸位要細細地去揣摩去,我們今天沒有法子,我們不能回到過去,我們也沒有辦法進入未來;這是我們現在流行的口頭禪,時光隧道這個我們不通,他能通達,他沒有障礙,一念一心就沒有障礙,三心二意就有障礙,這是第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第二是「普門遍入大乘力」,這是講法門,法門無量無邊,所他叫普門,無量無邊的法門他都能通達。為什麼能通達呢?諸位要知道無量法門都是從一心流出來的,我們今天無論從那一個門入,入進去你證得的是什麼呢?就是一心,所以才說一門通,一切門都通。

像我們這個講堂四周圍開了很多門,不管你從那一個門進來,你一進來之後全都通了。門門都是通一心、一真,所以叫不二法門,那有不一切通達的道理!為什麼要開那麼多門呢?方便接引,這就是佛的大慈大悲,佛不會勉強你學一樣東西,勉強學,學不好,而且是違背了佛陀教學的精神;他教學的精神,他所提的口號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如果學佛學了很苦,這不是佛的教學法,那佛的教學法不高明;如果佛的教學法教得每一個人都很快樂,這個教學法高明,好老師。雖然這個老師教我們有成就,但是我們很苦才得到成就,這老師教學法不高明;如果教得我們非常快樂都成就了,這個教學法高明。佛是老師裡最高明的老師,最高明的教學法,所以他無量法門,一定叫每一人修學都快快樂樂,那是真樂不是假樂。所以我們學佛學得很苦,你自己要反省,必定是門道有一點不大對才苦,如果門道對了的話一定是很快樂的,不會學的很苦的。

所以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願望不相同、意識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佛就用種種方便,一定是叫你樣樣都適合,你修學起來不費力,很容易就成就了,「普門遍入大乘力」,他有這種特殊的能力。第三是「智行普修功德力」,我們把這幾句合起來念,「威神普覆大慈力,遍淨莊嚴勝福力」,這三句都是佛依他自己證得的境界而說法的,所以是隨真諦而說的,令一類眾生從這些法門裡面覺悟、開悟了。修行一定要依靠智慧,智行就是般若波羅密,什麼叫普修呢?修,前面跟諸位說過,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可以說太多太多了,但是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身、口、意這三方面,所以我們叫三業的行為。三業的行為如果違離了般若波羅密是智慧,如果是迷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是覺而不迷,那就叫智行;一切行為都能依理智而不迷惑,那叫普修,這樣才成就功德。

功德是指定慧,定就是清淨心,就是一心,慧就是樣樣都明瞭,所以這個是依真諦。「威神普覆大慈力」著重在慈悲,對一切眾生要以大慈悲心來對待。譬如說我們今天見到一個惡人,有同修告訴我總是看不順眼,那麼在這個時候你就要修大慈心,如果你要是不肯接近,換句話你就是不肯修慈悲心;這個境界就是叫你修大慈悲心,你果然在這裡把大慈悲心修成了,那個惡人就是你的善知識,就是菩薩,沒有他,你的慈悲心從那裡修起?你不能修。所以善財五十三參裡頭甘露火王,那好凶惡的人,你們一生當中所看到的惡人沒有善財遇到的凶惡,看看經上甘露火王,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那都是我們看到非常討厭的人,不喜歡接近的人;善財童子去參訪他,為什麼呢?成就大慈大悲;他是菩薩,他是佛,你不願意接近他,那你就是不願意接近諸佛如來。因為你接近他成就你自己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清淨,所以諸佛菩薩一天到晚圍繞著你,你不肯接近有什麼法子。

善財所遇到的,我們天天都遇到,可是說他很幸運,我們一個也遇不到,你錯了,我們天天遇到,可是不認識,不知道那是善友,不知道那是諸佛如來,所以華嚴經給我們莫大的啟示。「遍淨莊嚴勝福力」,最大的福報、最殊勝的福報就是身心清淨,諸位要體認這一點,享福,心地清淨那個享受是至高無上的享受,身心清淨。遍淨的意思就是更圓滿了,就是剛才講的心清淨、身清淨、一切境界清淨,遍淨,無有一法不淨,無有一處不清淨。第六是「無著無依智慧力」,這個意思非常地明顯,自行化他都要無所依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著跟依的意思很接近,自己修行心清淨,教化眾生心也清淨,決定不能染著,所以三皈依裡面是皈依自性覺、正、淨,這個要緊啊!

「定慧方便威神力」,這一句偏重在教化眾生上;沒有定慧,那個方便就成了問題了,佛門裡常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真的!所以慈悲跟方便都要以定慧為基礎,有定有慧那個慈悲方便就能夠攝受教化一切眾生,那麼由此可知定慧沒有成就,那來的慈悲方便,沒有啊!慈悲是感情用事,方便是不守法度,不守規矩,那那叫方便!所以一定要懂得佛門的慈悲方便是定慧成就之後,就是定慧的起用就是慈悲方便。威神力的威是形容,神是不可思議,也就是指教學的方法,身教、言教的方便法不可思議。「普能積集菩提力」,普是普遍,隨時隨地都能夠修集無上菩提。「清淨一切善業力」,這都好懂,「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諸魔在此地我要說一說。

經上把魔歸納為四大類,第一個是五陰魔,五陰魔是我們本身,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五陰聚集而成的。如果能降伏五陰魔,給諸位說,生死就自在了。能降伏煩惱魔,第二個是煩惱,能降伏煩惱魔,那麼你身心病苦就可以遠離了。所以我們看到念佛人功夫好的,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他怎麼能做到呢?就是因為他已經能夠降伏一切諸魔力了。生死是魔,這容易懂得。外面是天魔,天魔是指無始劫以來的怨家債主,怨親債主;你要想超越三界,他要來找你麻煩,為什麼呢?你過去殺了他,他的仇還沒報,他不會讓你走的;你欠了他的債還沒還清楚,他也找麻煩也不讓你走的,所以臨命終時怨親債主都來了,這是地藏經裡頭說得很清楚。

所以有很多臨終的人,他看到了許多親人都來了,他會說出來,所說出來都是已經死了的家親眷屬,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其實是不是真的家親眷屬?不是的,就是他的怨親債主變現出他家親眷屬的樣子來勾引他,要把他帶去要報復他,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所以一個人在臨命終時這一招,這是決定不能欺騙人的,必須有這個能力才真正是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他的捨身如入禪定,這是真有,不是假的。我學佛這麼多年,我所看到的有五個預知時至,無疾而終,那是真正往生,這是我們決定沒有懷疑的,五個都是在家居士。出家人往生那麼自在、那麼清楚的,我聽說最近就是廣欽法師一個,其餘我所看到都是害病;那麼他害病走的,魔沒能降伏得住,所以這一點我們要重視。用什麼來降魔呢?也是清淨心,心清淨了,魔不敢惹你,只有你自己有煩惱的時候才會跟外頭魔兩個勾結,這才是有麻煩;自己身心清淨,魔對你也沒有法子。

何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時候,佛力加持,自己本身身心清淨,外面有佛加持,那當然沒有問題。末後這一句「圓滿普賢諸行力」,普賢殊勝的因行都能夠修到圓滿,實際上圓滿也是一念清淨心裡頭才圓滿,心不清淨,怎麼個修法也不會圓滿。所以我們不怕,普賢行實在是無量無邊,那一天才能修得圓滿呢?那一劫才能修得圓滿呢?聽說經上要修無量劫,無量劫不要害怕,此地講念劫圓融,一念就等於無量劫,無量劫等於一念,你幾時到心清淨了,無量劫都修圓滿了;心要不清淨,那還在無量劫去修去,原理原則就是這麼一回事情。

那麼今天講到這個地方,我們把十願講完了,後面還有這麼多,我們看看一次能不能講完,大概要兩三次。不能略說,因為句子太好了,句句含無量義。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卷 第2頁:第二卷
第3頁:第三卷 第4頁:第四卷
第5頁:第五卷 第6頁:第六卷
第7頁:第七卷 第8頁:第八卷
第9頁:第九卷 第10頁:第十卷
第11頁:第十一卷 第12頁:第十二卷
第13頁:第十三卷 第14頁:第十四卷
第15頁:第十五卷 第16頁:第十六卷
第17頁:第十七卷 第18頁:第十八卷
第19頁:第十九卷 第20頁:第二十卷
第21頁:第二十一卷 第22頁:第二十二卷
第23頁:第二十三卷 第24頁:第二十四卷
第25頁:第二十五卷 第26頁:第二十六卷
第27頁:第二十七卷 第28頁:第二十八卷
第29頁:第二十九卷 第30頁:第三十卷
第31頁:第三十一卷 第32頁:第三十二卷
第33頁:第三十三卷 第34頁:第三十四卷
第35頁:第三十五卷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