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普賢行願品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普賢行願品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第二十六卷

[日期:2010-08-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七者。受持得意,唯在修行,不復尋言」。這就更高一層了,我現在還做不到,這就像六祖所傳的禪宗一樣,得旨歸宗,他可以把經教統統束之高閣,不要了,專修了,完全離開文字言說,到這種程度。「八者。尋教得旨,知一切無不稱性,是故於教亦不待捨,即此言教稱性,約教修行。」到第八下面就屬於圓教了,它是無有一法不稱性,法法稱性,這是經論裡常講的圓教根性的菩薩。他這個教捨與不捨是一,依教也稱性,捨教也稱性,無所謂捨與不捨了。前面第七稱是頓教的人,他完全能捨離一切經教,第八是圓教,無有一法不圓,他的修行非常地活潑。

第「九者。常持稱性之教,不捨不著」,這也是圓教,他不離開經典,他決不執著文字,不捨也不執著。「恆觀絕言之理,不棄不滯」,絕言之理是三輪體空,他不執在這個裡面,這比前面更活潑了,這真正是圓到了極處了,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此上五門猶未究竟」,它一門比一門高,一門比一門殊勝,但是沒有到究竟,究竟是最後一條,「十者,尋教得實」,實就是真實義,我們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是真正得到了。這個實也是諸法實相,也就是明心見性,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這都是實的意思。真正得到了,所以「教理無礙」,華嚴經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入這樣的境界。「常觀理而不礙教,常持教而不礙理。」,這是理事無礙。「此即理教俱融,合為一觀,方名究竟。」,這時才真正到究竟圓滿的境界了。

學佛實實在在講,我們要培養出一個圓頓的根性,但是培養圓頓根性要從什麼地方培養呢?最殊勝的方法還是要從華嚴經裡面培養出來,那是以這一部分是主要的,必須要讀全經才行,讀全經,依照這一卷來修行,就是依十大願王來修行。因為全經不讀,理與事不能夠貫通,不能融通。讀全經還要去研究註解,註解自古以來有兩部權威的註解,一部是清涼大師的疏鈔,一部是李長者的合論,這都是相當大的分量。當年弘一大師在世的時候,他是特別提倡疏鈔,華嚴經疏鈔,而且他老人家認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應當從華嚴大疏下手,因為華嚴大疏能貫通之後,以後你看一切經都沒有問題。所以在這上面多下幾年工夫是值得的,華嚴大疏等於佛學大字典,尤其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法輪,以後不管學那一宗,不管學那一部經都不費力氣。

可是學這樣東西也是相當辛苦就是了,清涼,唐朝時候人,疏鈔完全都是古文;李長者也是唐朝時候人,比清涼稍微還要早一點,年歲還要大一點。所以諸位要學文言文,讀經讀疏就行了,實在講用不著念其他的古文,就是常常讀經,讀上個三年,文言文自然就通達了。「此上十行,前四門全不可依。」,如果我們要有前四門的毛病,趕快要改過來,要修正過來。「次五門從淺至深,隨根悟入。」,可以依靠的,可以來依靠修學。「然但是革凡成聖之方便,猶未究竟。」,這就是你要明瞭後面這五種不能停在一個階段,因為它是方便法,你要明瞭。明瞭之後你自己才會升級,才會提昇,一層一層要把自己境界向上提昇,不要老執著在一個境界裡面,那你就沒有進步了。所以到第十才是究竟,「唯第十門方為究竟也」,這得要緊要記住。提昇也不是一下就能提昇的了的,每一個階段都要下工夫,都要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經歷,才能真正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昇。

尤其是華嚴經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所以在中國歷史上講別的經,沒有記載的,講華嚴經歷史上都有記載的,這是最為殊勝的法會。講華嚴經的法會,龍天擁護,諸佛護念,跟講彌陀經是一樣的,華嚴經的功德跟彌陀經的功德是平等的,真正不可思議。再往下看,底下這個也非常重要,「又賢首大師云,受持大乘經須知五法」,這一段也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牢牢地記住。賢首是清涼的老師,是華嚴宗第三代祖師,實際上華嚴宗是在他手上建立的,所以華嚴宗也稱為賢首宗,前面雖然有兩個祖師,他的老師,但是並沒有把這一宗建立起來,到他手上才建立的,所以實際上認真地講華嚴開山的祖師是賢首,清涼繼承,發揚光大,所以他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那麼這個五法呢,第一須明其文,第一個你要懂得經文,這都是你將來研究經很重要的層次,經文,「謂知分段起盡前後相屬,次第連合,詮旨圓滿,無增無減。」。實際上這就是科判,我們過去印的華嚴經表解,科判表解,那就是這一條,你要懂得全經章法、結構、脈絡、起承,你首先要懂這個,這個懂得才通達文,文字通達了。文通達,意意才能夠顯;文都不通,意思怎麼能顯示得出來!這是第一條先通達文字。第「二解其事,亦五」,也有五個小綱目。「所處」,佛這個經在什麼地方說的。「說主」,什麼人說的。「徒眾」,就是聽眾,那些人聽的,跟那些人說的。「請儀」,請法的儀式,請儀裡面有啟請的,像彌陀經是無問自說的,這就是不同了。

請儀不相同,裡頭意趣也不一樣。末後「及知圓音所說」,曉得佛說法用意之所在,這是解其事,不可以不知道的。第三「達其義」,這個義是教義,一定要通達教義。教義裡面也有五,「謂略標綱要」,你要能在一部經上要能把綱領,最重要的大意要能夠掌握住,這就是達義,綱要就是大意。「廣釋除疑」,釋是解釋,因為解釋得詳細、透徹,你才能夠斷疑生信,所以講解一定要透闢。「譬喻令解」,怕講解了你還沒有法子理解,沒有法子體會,再用比喻,希望從比喻當中你能夠悟入。「引事證成」,還要舉事實的例子來給你作證,證明道理是真實的,行法是正確的,像我們這部經舉例證成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舉益勸學」,標舉功德利益勸勉修學,這是教義。「第四得其意」,這個意是意旨,就是教理,比教義又要深一層,到這個地方才真正圓滿,信心就清淨了。那麼第三達其義,達教義的時候,信心確立,真正信心建立了。能夠達其意,底下這個意,信心清淨了。

第四條如果沒有,只到第三,你能夠依教奉行,我們以念佛來說可以能夠到事一心不亂,不能到理一心,你要能到理一心不亂,一定要能做到第四得其意。這裡頭也有五,「謂令發大心」,大心是菩提心,那是真正菩提心發起來,不是口頭上的菩提心。我們今天沒有菩提心,怎麼曉得沒有菩提心?諸位要記住,如果我們心裡還對於任何一個人、一個物有討厭的,稍微有一點討厭的意思就沒有菩提心;對於一切順的境界,還有一點點貪愛的心,你就沒有菩提心。菩提心是清淨心,像壇經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那是菩提心;菩提心裡頭什麼東西都沒有,一念不生,這是菩提心。所以我們念佛理一心不亂,理一心是菩提心,事一心,菩提心沒有現起來,理一心才是菩提心。所以對自己是清淨、無為,就是深心,自己的享受永遠這個心住在清淨無為上,這個快樂啊!對待別人的時候大慈大悲,就是大悲心,發願迴向心,這樣菩提心才現前。所以不得教理,菩提心不能現前,菩提心現前是得其意。

「觀真理,伏煩惱,慈悲救物,勤修萬行」,菩提心現前必定是這個樣子。第五講修行了,把前面文、義、理,把它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這就是菩薩行,這才是真真實實的受用。這裡頭也有五種,「第一於前四門法行,在身在心,未曾暫息。」,念念不忘啊!意持不忘啊!這是心行,意持不忘是心行。「第二歷前四門以起勝心」,勝心是菩薩心、菩提心。「謂於前文教起難遭想」,對於經典百千萬劫難遭遇啊!「於前事相起尊重心」,就是解其事的佛說法之處、說法、那些聽眾,以及代代翻譯流通,一直流傳到我們今天,我們也能遇到,這要生難遭遇想。「念佛難逢,傷己薄祐」,真正修行我們不容易遇到,這是自己福薄,自己福分薄、善根少。「於前義理起愛樂心,於前意旨悲喜交集」,要能生得出這個心,這都是修行,這就是懺悔法門,這幾個念頭都是懺除業障。

第三「取持正法」,這就真正要行了,要把這些東西在行為上兌現了。「謂於前文教,書寫流通,圖畫形相,表佛法會,撮略意旨,曲示行人」。那麼在受持正法裡面最要緊的就是流通法寶,要開示行人,就是要幫助別人修學,流通法寶幫助別人修學。幫助別人,你看看這個文上寫的曲示,自己要委曲自己,才能叫別人得佛法利益,不容易啊!釋迦牟尼佛要不委曲自己,他怎麼能到人道裡來受生?因為他太高了,我們見不到他,他要遷就我們。你要教化眾生要遷就眾生,要委曲自己,這樣才能行菩薩道,才能度化眾生,眾生剛強難化!凡是禮都是委曲自己,你看禮記一打開第一篇的篇名叫曲禮,禮為什麼要曲?委曲自己,禮才能夠周全;不肯委曲自己,禮就不能周全。佛法也不例外,你要想弘法利生必須委曲自己,必須自己要受一些苦難,受一些折磨才行,否則的話你如何叫眾生得佛法利益。

第四「自行增」,自行增裡面最要緊的是「親近善友,繫念思惟」,念念不忘經論裡面的教誨,要把這些教訓統統要做到。所以善友第一親,諸位要記住,善友不見得是天天跟你笑,天天喜歡你的,不是那個人;可能一天到晚板著面孔,見到你就氣呼呼的,那是善友,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什麼叫善呢?於我自己真正有利益的,我有過失不肯講的不是善友,肯講的、肯罵的,那是善友。為什麼?我們覺悟了才能改過自新;看到你有過失,笑笑的不說你的,你的過失永遠他在旁邊笑話你,笑話你在造罪業,看到你墮落,那不是善友,所以善友是規過勸善,這是善友。所以你讀法華經提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是以提婆達多為他第一善友,提婆達多在我們看來是他的怨家對頭,釋迦牟尼佛把他看作第一善友,所以他成佛了。他要跟我們一樣,那是我怨家對頭,釋迦牟尼佛今天還要當凡夫,他成不了佛。要明白什麼叫善友,真正能幫功自己改過自新,幫助自己增上道業,這是善友。所以今天一般就是善惡不能辨別,這是沒有法子了,真是可憐。

第五「成無礙行」,無礙行就是事事無礙,這個修行是到家了,達圓滿了。「謂得旨亡詮,故不可守。亡詮由教,故不可捨。是故於教生無捨無守行。」教就是經典教理,對教理不執著也不捨,不執著教也不捨教,不即不離。為什麼呢?全都是自性顯現之物,這是成無礙行。後面是總結,「今此雖開為十法行」,十法行是總綱領。記住!法就是講十大願王,行就是要依教修行。「但是眾緣資成,正助相兼,總曰受持修習。全依此者,可為圓因,精勤不退,皆證滿果。」滿果就是無上菩提,滿果到那裡證呢?到西方極樂世界證。換句話這個滿果就是講上品上生,理一心不亂,上品上生,這是圓果。這一段的註解我只跟諸位講到此地,我們再讀下面經文。

給諸位這兩種本子的註解都非常重要,自己回去要細細地去讀、去研究,同學們在一起可以互相討論。請看經文「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諸位要記住這個誦字是十法行裡面的一種,十法行有一條,其餘九條都具足,你不要望文生義,誦此願,我天天念就行了。你天天念,走出門來還是處處都有障礙,你要曉得一就是十,十就是一,隨便舉出那一種都要曉得,依照十法行修十大願王,那你就是無有障礙了。真的無論在順逆境界當中,待人接物沒有障礙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有障礙,一定是你做得不圓滿,或者是你修行有欠缺才會產生障礙。

第二是比喻,「如空中月出於雲翳」,這是舉無障礙的意思。「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皆供養。」這些這都是真實的,眾生對你供養是你自己所修的福報;因為你肯供養別人,這是修因,別人願意供養你是果報,有因有果。我們自己不肯供養別人,得到別人的幫助很困難,人家幫助你都是有因果的。我們用什麼巧妙手段欺騙而得到人家來供養的,後頭果報無窮,禍患無窮!那就是經上常講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很可怕,自己要多想一想。我用不正當的手段,尤其是學佛出了家了,像十法行前面那四種搞名聞利養,享受五欲六塵,用種種非法不正當手段欺騙一切眾生,得到供養來了。好,供養愈多,你這一生享受了,死了之後以後是變畜生、變牛變馬還債,一個一個還;即使還清楚了,幾時才能夠脫畜生道?這事情麻煩,太麻煩了,所以這種供養真是得不償失,決定不能要,寧願餓死我也不幹這事情。

我餓死能生天,我念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絕不能欠眾生的債,這個不得了。真正明白這個道理、透徹這個道理,他不幹這事情;他還幹這事情,他對這道理沒透徹,事實真相沒看清楚,以為釋迦牟尼佛講這個話是唱高調,這是教人要老實,我不上他的當。自以為聰明,其實上了大當,凡是自以為聰明,師自愚心的沒有不墮落的。墮落了惡道,墮地獄、變餓鬼,受盡了苦之後,還要變畜生還債;債不還完,你修道的修行當中障礙重重,魔障就這麼來的。

再看下面經文「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大丈夫是指佛,這是等流。意思是說明真正能夠依教奉行十大願王的人,真正照這個去修,照這個去做的人,這個人不久就像普賢菩薩一樣,也入了普賢菩薩一類了、一流的人物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那麼他是實報莊嚴土的菩薩。所以念佛我們想想要不要修十大願王呢?如果不修十大願王,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淨土,行!凡聖同居土。你依照這個去修,用十大願王來念佛,華嚴經的法門就是這個法門,在心行上完全是十大願王,以十大願王修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上品上生,確確實實提高了往生的品位。所以古大德很多念佛人以這一卷經作為日課,道理也就是在此地。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這就是沒有能夠往生的,他照這個法門去修,為什麼不往生呢?往生的意念不親切,他就不能往生。所以往生的條件就在信願,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得非常清楚,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沒有堅定的信願;品位高下,那在持名之深淺,也就是十大願王做的多少。如果是信願沒有,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你依照十大願王去修行,你將來果報在人天,享人天福報,這是異熟果。「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這講作用,必定有這個作用,現在世間法弱魔強,妖魔鬼怪太多了,如何能辨別呢?你心裡面有十大願王,你所接觸的人、你所接觸的環境,與你這十大願王不相應,那就是魔境、那就是惡友,你自自然然能夠辨別。而那些惡人見到你的時候,他跟你話不投機、意見不合,他當然遠離你而去,這是一定道理的。

所以降伏外道有兩種,第一個先降伏自心的外道,你自己心裡面不會為外道所動搖,是降伏你自心外道。你自己修行得力了,你能夠感動外道、能夠令他回頭、能夠令他改過,你只要修行真正把成果拿出來給他看,他自己用了幾十年功夫沒有成就,你的幾年工夫有成就了,他覺悟了。他最先開始學的時候不相信,他不以為你那個是真的;你的修成了,他也修他沒有修成,他才曉得還是你對,我算了,我要改行了,我跟你學了,他就回頭,一定要拿出成果來才能夠教化外道。再看下面經文,「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獅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這是離煩惱的果報,修十大願王是修智慧心,是修清淨心,心地清淨,智慧增長,煩惱當然消除了。不但煩惱消除了,罪業也滅掉了,有資格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這不要還債的。為什麼有資格呢?他來供養他得福,因為你是世間第一殊勝福田,他供養你他得福,你是一個真正有道行、真正有成就的人,他能夠消受得了,道理在此地。

再看末後這一段,這是最殊勝的果報了。「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諸根就是講我們身體,身體會腐爛,腐爛就是敗壞,所以身體是不堅固之物。如果人神識離開身體了,身體幾個小時就變壞了,就有臭氣放出來了,就開始腐化了,幾天統統都化掉了、都壞掉了,身體是不堅固之物。「一切親屬悉皆捨離」,親屬也是短暫地相聚,所以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到來生這些關係統統都沒有了,緣聚緣散,只是短暫相聚而已,要明白這個道理。短暫相聚要好聚,不要做怨家對頭,不與一切眾生結怨仇,菩薩第一個條件。如果眾生討厭我、恨我,我看他來了,我就躲避起來,他心裡歡喜了。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行菩薩道,培養自己的大慈悲心。他喜歡接近我,我就跟他接近;他不喜歡,我躲他,他心裡歡喜,總而言之叫眾生心裡歡喜,這才是菩薩。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不管你有多少財富,你有多大的勢力,你一死了全都沒有了。「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你一樣也帶不走,沒有一樣你能帶走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你要是一定說這個是我的,你是迷惑顛倒,你要執著守住這個東西,守不住啊!死了沒有辦法守,你連身、屍體都守不住,他還要腐爛,你有那一樣東西能守住,那個是你的?其實你更應當覺悟你每天晚上都小死一次,你睡著了,你想想那個時候什麼東西是你的?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你睡熟的時候,人家把你抬走了,你都不曉得,每一天晚上是小死一番,你都不警覺。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世間是一切隨緣,緣聚緣散;曉得我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你要知道所有權決定沒有,暫時使用而已。我一睜開眼睛,暫時這些東西都是我使用的,我受用的,我有這個享受,決定沒有所有權;包括這個身體,身體也是我的使用,我使用它,這身體不是我所有的,我沒有所有權。我如果有所有權,我叫這個身體千年萬歲永遠不壞,那我才有所有權。

身體細胞剎那剎那新陳代謝,平常還有疾病,到時候還有老死,這身體不是我的,不是的,暫時使用它,沒有所有權。連身的所有權都沒有,何況身外之物!一定要覺悟,覺悟之後心開意解,你煩惱就沒有了,你生活就愉快了,真正能得樂了。苦那裡來?不知道沒有所有權,偏偏以為有所有權,偏偏執著有所有權,無量無邊的煩惱、苦惱都來了,罪業都跟著來了。曉得沒有所有權,得失的觀念就淡薄了,很淡很淡;得到很好,我就受用;沒有也好,我不受用,反正都不是自己的,與自己都不相干。可是有一樣東西你能帶得去的,「唯此願王不相捨離」,為什麼?它是無漏業。「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這一部經最重要的宗旨,也是這一部經最後的結果,所以華嚴經就是講的彌陀淨土。

佛在什麼時候勸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最初講經就勸我們了,你要記住啊!我剛才跟諸位說過真正的善知識,一個發菩提心的菩薩,他必定是選最殊勝的法門,也是拿最殊勝的法門來供養眾生、供養大家,這是真心。佛成佛了,他在一切法裡面,他一定有個最殊勝的法門,他成佛了、成就了,他今天要把這個最殊勝的法門拿出來供養給我們,什麼法門呢?求生西方淨土,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了,修十大願王,為什麼修的?為求西方淨土而修的,修十大願王目標就是要想求生西方淨土,註解裡面諸位細細去看。

再看底下這一段,不但生淨土,而且是上品上生,「到已即見阿彌陀佛」,這是上品上生,所以上品上生是花開見佛悟無生,一到西方極樂世界,花就開了,就見到阿彌陀佛,這個見阿彌陀佛是見報身佛。通常像我們一般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或者方便有餘土,都是見到化身的阿彌陀佛,不是報身。因為你生在蓮花裡面,佛很委曲要入你的蓮花,在你蓮花裡頭化身來教你,因為你花沒開你出不來,只好他到裡面來教你。可是蓮花很大,你不要一看到蓮花,哎呀!蓮花那麼小,我在那裡頭,很可憐的樣子。你看經上講的蓮花最小的一由旬,最小的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的,造五逆十惡的,那個蓮花小。小,我們看起來也很大,一由旬是直徑,四十里,那麼大的蓮花,比我們台北市大得多了。這麼大的蓮花,這是最小的,大的蓮花經上講的有七由旬,比我們的地球還大。我們地球放在蓮花裡頭那是太小了,放在蓮花葉子裡頭大概像小玻璃珠一樣,你想想看那個大蓮花多大。所以我們今天要爭的是什麼呢?這是講比喻的話。

凡事不能夠爭,真正要爭要到西方世界爭要大蓮花,我們跟你比,我的蓮花比你大,爭這個;不要搞世間爭,世間名聞利養你一樣帶不去,你就是爭到全世界的總統了,你到死的時候還是一樣帶不去。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蓮花,那真正是自己的,那沒有話說的,所以要把全部的精神、全部的時間,爭取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爭取這個大蓮花。花開見佛是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這是理一心不亂,見到阿彌陀佛了,「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等就是太多太多了。有許多人也是沒法子,他認為西方極樂世界太遠了,十萬億佛國土大概很不容易到;彌勒菩薩很近,就在我們第四層天,娑婆世界在欲界天第四層,這個大概好去,於是乎修彌勒法門,要想親近彌勒菩薩,其實他弄錯了!修彌勒法門要修唯心識定,唯心識定不容易修,唯心識定修不成功就去不了。所以要想親近彌勒菩薩有近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裡去了,彌勒菩薩在西方世界,西方世界是個佛教大學,他在那裡教唯識,他是唯識老師。所以你要到那裡去了,老師,我們到你那裡去參觀參觀好不好?老師一定很歡迎,走,跟我一道去!你看走近路一起去了,捷徑啊!要想到兜率天彌勒淨土有近路,穩穩當當去了,而且去得非常自在。所以生西方淨土就是生諸佛淨土,見阿彌陀佛就是見十方諸佛。

「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遶。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這是上品上生,不是上品上生,不是蒙佛授記的。「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他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這是教化眾生,你就有這個能力了,花開見佛的時候就有這個能力,到十方世界有緣的眾生,你就可以去幫功他,你要去度脫他。應以什麼身去教化,你就現什麼身相去教化,跟普門品講的觀自在菩薩一模一樣,諸佛菩薩的能力,你統統都得到了。「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這是講究竟成佛。

這一段看起來是用八相成道來表法,其實不是的,這是成圓教究竟佛果。因為圓教究竟佛果不可思議,不能說,用藏教八相成道來代表。因為藏教八相成道的意思在前面一段,就是士用報這一段,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增上報就曉得他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是圓教的佛果。那麼我們從華嚴經上就得到一個結論,十方三世所有的菩薩,我們今天修行不管你修那個法門,不管你到那一個世界,你將來要想成就最上的佛果,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在華嚴經上得到一個證明。所以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說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最後要想成圓教佛都得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不莊嚴,怎麼能叫十方那些諸佛菩薩統統到那裡去往生?你們好好地想想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想通了,你才曉得什麼禪,什麼密,他們成了佛還要往生西方。我們為什麼不直接了當直生,何必去拐彎抹角吃那些苦頭,幹那些冤枉事,最後還是要去的。

所以你們今天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去成就了,將來以後他們學別的法門拐彎抹角,好久好久才到,你看到他,我等你等了好久了,你怎麼才來?他見到你,慚愧慚愧!沒話說了,知道太慚愧了。選擇法門重要啊!太重要了!今天我們的講座到此地圓滿,這七天常住雖然沒有好的東西供養你,但是法供養為最,我們是以最殊勝的法供養諸位同修。諸位同修要信得過,那你真正是有大福報;如果信不過,那麼信得過的人往生了,信不過的人後去的時候,就像我剛才所說的,你怎麼到這個時候才來呀!那麼信不過的人也只好我很慚愧,沒話說了。好,我們下課。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卷 第2頁:第二卷
第3頁:第三卷 第4頁:第四卷
第5頁:第五卷 第6頁:第六卷
第7頁:第七卷 第8頁:第八卷
第9頁:第九卷 第10頁:第十卷
第11頁:第十一卷 第12頁:第十二卷
第13頁:第十三卷 第14頁:第十四卷
第15頁:第十五卷 第16頁:第十六卷
第17頁:第十七卷 第18頁:第十八卷
第19頁:第十九卷 第20頁:第二十卷
第21頁:第二十一卷 第22頁:第二十二卷
第23頁:第二十三卷 第24頁:第二十四卷
第25頁:第二十五卷 第26頁:第二十六卷
第27頁:第二十七卷 第28頁:第二十八卷
第29頁:第二十九卷 第30頁:第三十卷
第31頁:第三十一卷 第32頁:第三十二卷
第33頁:第三十三卷 第34頁:第三十四卷
第35頁:第三十五卷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